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1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

人文学院01中文1班—11号李云

【内容提要】: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最早的土壤都是封建社会,忠君、护教、行侠的主题与之不可分,因此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多种原因,两者作品的内容又并不完全相同。本文试从思想内容上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初微的探讨。

【关键词】:骑士传奇武侠小说相似性差异性

西方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武侠小说(这里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写的都是人,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两个文化中不同人物的情况,以此为基础来研究骑士传奇和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凭着贵妇人或者国王的名号行侠仗义。骑士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骑在马上的战士。以今天的标准,无外乎以下三重︰一、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

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三、一种个人的行为方式、荣誉观和道德准则。而中国的武侠小说描述的则是处于乱世或者压迫的集体,和骑士相比,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和身份极为不同,远不如骑士。

西方早期小说出现过骑士传奇的系统,中国则有武侠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便是。西方的骑士传奇同中国的武侠小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是忠君,都宣扬忠君爱主的正统观念;二是护教,中国的武侠小说虽不如西方骑士传奇基督教色彩的浓厚,但道教神仙也是书中英雄的保护神。孔明、吴用都有“仙气”。如同上帝保护骑士,九天玄女娘娘也赠宋江三卷天书。西方的骑士为基督教而战,《三国》、《水浒》的英雄豪杰虽没有为道教而战,但也是道教的忠诚信徒。三是行侠,西方的骑士讲究“侠义”精神,后起的模仿者堂·吉诃德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西方的骑士与中国的武侠都很有点江湖义气,园桌武士与亚瑟王大多生死与共,刘关张有“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四是虚构,西方中古英雄史诗还保存不少史实,发展到骑士传奇,虚构情节越来越多。《三国演义》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释写成,虚构部分仅占30%。后起的

《水浒传》则有大量虚构,北宋宋江起义的史实只不过是依稀的影子。五是源远流长,西方的骑士传奇可以追溯到中古英雄史诗,甚至更早。中国的游侠传统更可以上溯到《史记·游侠列传》。

曾经有人发表过一篇名为《骑士文学:武侠小说的镜鉴》(以下简称《骑》文)的文章。文章主要是说“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有着惊奇的相似,从而妄下结论:“骑士文学”消灭了,“武侠小说”也难逃“覆灭的下场”。这种比附可以转换为一个更简单的公式,即:甲类乙,乙消灭了,甲也将消灭。显然这种完全等同化的观点存在着严重的错误。《骑》文认为“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具有“本质”的相似,而它把这个“本质”归结为“荒唐”。“荒唐”二字真的能反映“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的本质吗?而《骑》文指出这种荒唐具体又表现在两者的“法术”和“武功”,一者是打死狮子老虎,捉住魔鬼妖精,比武时长矛折断的声音震耳欲聋;一者是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乾坤大挪移、六脉神剑等等。最后结论说:“这些纸上侠士,可能出现在人间吗?”原来《骑》文所谓“荒唐”的标准就是不可能出现在人间,拿这个标准衡量文学作品,岂止中国的武侠小说,就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各国的民间故事,哪一个能逃脱“荒唐”的指责呢?骑士文学是伴随中古欧洲骑士制度而产生的封建贵族文学,反映的是中世纪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骑士们效忠于贵族及教会,他们组成骑士团,替统治者进行征伐掠夺战争,闲则出入宫廷客厅,与贵妇人们谈情说爱,这就是骑士文学中传奇冒险故事和爱情故事的题材来源,也就是骑士文学的本质所在,这种本质,是有其社会的阶级的内涵的,绝不是“荒唐”二字所能涵盖。武侠小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武侠小说不属于上流社会的文化,而是反映平民意识的大众文化;第二,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们,不是统治阶级的帮凶,而是专与官府作对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好汉。这恰恰是和骑士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

西方的“骑士”是由国王、贵族、大主教封定的,中国的“侠客”只是民间的称呼,多来自下层民众,即太史公之所谓“布衣之侠”。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对待女性的态度大不相同,这点不可不加注意。西方的骑士传奇歌颂女性。骑士以忠于女性、崇拜女性为自己的天职,这当然是指自己的心上人。后起的模仿者堂·吉诃德对腌肉村姑的神往与崇拜,可谓是骑士精神登峰造极的表现。中国武侠小说的英雄几乎无一是女性的崇拜者,梁山好汉只忠于宋公明,绝不忠于什么贵妇。武松杀嫂、杨雄杀妻、宋江杀阎婆惜等,都是血淋淋的令人恐怖。西方骑士传奇歌颂“偷情”,《亚瑟王之死》及其他著名传奇都有大量这方面的描写。郎世乐一方面忠于亚瑟王,一方面又与王后桂乃芬大偷其情,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渲染描写,令读者难忘。关公被曹操俘虏后,曹操故意让关公与两位嫂嫂同住一地,想搞点桃色新闻,关

公则秉烛站立于两位嫂嫂门外,自夜达旦,不踏入嫂嫂房门半步,让奸诈的曹操白费心机。

中西武侠小说作家对待女性态度不同,写法也不同。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除了貂婵这个女性写得有点声色以外,其他女性人物,罕见有着重渲染者。即使是貂婵,也不过作为王允的“工具”,让董卓与吕布闹矛盾,破坏其团结,其实十分可怜。西方骑士传奇的作者每每对绝色的女性大加渲染,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类似现象,而罗贯中、施耐庵却不屑为之的。西方有一部著名骑士传奇《特列斯当与伊瑟》,写伊瑟的出场十分精彩。骑士英雄特列斯当与王后伊瑟有私,被马克王逐出朝廷。特列斯当念念不忘伊瑟,与好友卡埃敦在树林守候着随马克王出猎的心上人。只见国王的随从走过去了,王后的仪仗队走过去了,远远来了一位骑在骏马上的丽人,卡埃敦惊为天人,乃叹曰:“真王后也!”然而来者只是王后伊瑟的贴身婢女嘉湄。接着又过来一位骑银马的妙龄女郎,她长得比阳春白雪还白,樱唇比三月玫瑰还红,眼睛亮得如同清泉反映的星星,卡尔敦第二次认错了人,来者乃王后伊瑟的忠心伴娘白兰仙。最后,“路上猛然出现一片奇彩,仿佛枝叶间突然迸出万道霞光:金发伊瑟终于驾临。”《三国演义》写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一次入山认错了人。第二次入山再认错了人。到得草庐,第三次还是认错了人,把弟弟(诸葛均)当哥哥(诸葛亮)了,气得张飞、关羽要放把火把草庐烧了。刘备三人从孔明家中失望出来,正要上马回程,只见一老者骑驴吟诗而来,真乃仙风道骨,非比凡人。刘备便说:“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便拜,第四次认错人,来者乃孔明的岳父。直到第三次入山,才见到真卧龙。中西武侠小说都擅于铺垫,但《特列斯当与伊瑟》是为了美化女性,“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是伊瑟。《三国演义》是为了美化男性,“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是孔明。

西方的骑士传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受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致命的打击,以后便消声匿迹。近代小说起来,骑士传奇便死了。浪漫主义小说虽然又回到中古,只是回光返照。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不同,不是死亡,而是分化。自《水浒传》出后,又出现了《荡寇志》、《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是对《水浒传》的反动。鲁迅对这种分化讲得很精辟。他说:“书中所述的侠客,大半粗豪,很象《水浒》中底人物,故其事实虽然来自《龙图公案》,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不过,《水浒》中的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底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则继承了《水浒传》“反抗政府”的传统,梁斌的《红旗谱》、姚雪垠的《李自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总的来说,骑士道盛行的那个年代,距离现代人如此遥远。那种矜持与高傲,对碌碌的我们来说,带着些许刺激,几分神奇。要把握骑士精神的本质很难,因为无法将自己溶入过去。即使在那样伟大的岁月里,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社会意识的限制。正如希腊罗马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