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福利制度发展史分析.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作者:刘成奚慧玲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10期关键词英国,福利政策,政府角色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2)19-0068-05社会福利问题伴随着英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成为英国史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涉及政府角色、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大众态度等,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点。
本文试图对近500年英国社会福利政策进行概览性介绍,阐释英国政府在福利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演变。
在20世纪之前,英国社会国家救济主要依据济贫法。
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
1495年和1531年两个济贫法,主要关注惩罚乞讨者及遣送问题。
1536年济贫法则规定,市郡当局要善待并救济乞丐,防止被迫乞食和流浪现象发生。
可见,都铎君主在济贫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态度:一是国家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承担责任,二是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
1601年济贫法将济贫措施分为三类:第一,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年老、体弱或残疾人)由国家提供救济;第二,有工作能力者接受救济须接受政府强制性的工作安排;第三,有工作能力而拒绝工作者接受济贫院的院内救济[1] (p.33)。
1601年济贫法虽是一个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
每个教区由监督官管理贫困救济事务,监督官员由地方任命,有征收济贫税的权力。
17世纪的人均救济支出呈上升趋势,在17世纪早期是6便士/星期,17世纪60年代为1先令/星期。
寡妇能获得高于平均数的救济,男劳力一般只是补偿性的救济[2] (pp.27~28)。
从此,英国人有了获得救济的权利,济贫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教区的一项重要工作[2] (p.29)。
1722年通过一项议会法案,要求政府建立工场,接受救济者必须在工场里生活和劳动,从而减少社会流民。
简述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历史

历史起源
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起源于17世纪初,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贫困 人口众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英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如《伊 丽莎白济贫法》等。这些救济措施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但为后来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社会 保障的投入,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和《养老金法》等重要法律。这些法律 标志着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进入了全新阶段。
国家福利:含义、来源及享受条 件
国家福利是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失业救济、住房 补贴、残疾人津贴等。这些福利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会鼓励社会 力量的参与。
想要享受这些福利,申请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标准。例如,申请失业救 济的人需要证明他们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申请住房补贴的人则需要证明他们的 收入无法承担当前房租。
结论: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启示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政府应该承 担起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的主要责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政府与社 会的协同机制。其次,福利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深入研究和调查,确保政策能够 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最后,我们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内容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研究:从社会 保险到国家福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年迈的妇人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她一边享 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感叹着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她的身后,一位 年轻的母亲正带着孩子玩耍,也在享受着这份安逸。然而,这背后是英国近一个 世纪以来对福利政策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英国从社会 保险到国家福利的政策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 英国的社会福利

案例分析英国的社会福利第一组演讲内容一、英国的社会福利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通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那些民主国家,他们把富人的一部分所得通过福利形式分发给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低下的人们,让部门人将他们养好,而并不是养活,因此这个地区变成了一个养懒汉的好地方。
其中,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国懒汉这样的寄生虫的存在有赖于国家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由于这样的福利,因此,个人和家庭所得的补助、津贴和救济金种繁多。
结合书上的案例,一方面,沃克本身是一名失业人员,他可以享受每周65英镑(104美元)的救济金,再加上他子女众多,或者再找其他名目就可获得更多的津贴;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只规定申请救助必须符合条件,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政府肯定给办理,而且经办人只按程序办事情,其他情况他不会过问,监管审查的力度不够,因此,使得沃克可以长期的领取高额的救济金和津贴。
二、改革的方向对于这样保障范围和项目繁多且监管审核不足的高福利制度,提出了以下改革方向:第一、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努力让政府的社会福利责任逐渐向私营部门转移,尽量缩小政府干预社会福利范围和项目,把其交给非志愿政府机关、工人合作社和其它社会团体承担。
让福利“市场化”、“私人化”、“资本化”。
第二、增收节支、开源节流。
可以采取增收社会保障所得税,提高退休年龄,限制保证金增长等措施。
第三、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努力减少非正常性失业人口。
工作福利制度指凡接受政府补助者,必须接受工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也就是要变“无偿给付”为“有偿领取”。
比如,澳大利亚就有这样的规定:失业救助领取人必须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并接受政府安排的再培训计划,否则剥夺救助金领取资格。
第四、改善社会福利管理。
部门要严格审查福利发入的资格和条件,缩小覆盖面,比如,养老金支付的年限工求,疾病、失业的带天数要求等。
20世纪英国福利制度探析

20世纪英国福利制度探析2010年6月第24卷第3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0fXinxiangUniversity(Soei~SciencesEdition)June.2010V o1.24No.3●史学理论与当代社会研究2O世纪英国福利制度探析李苗(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英国是个民族传承性很强的国家,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这是吸取了济贫法及民间组织的经验逐步形成的.福利制度是英国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稳定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福利制度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关键词:20世纪;英国;福利制度.中图分类号:K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0)03—0089—03收稿日期:2010—03—18作者简介:李苗,女,安徽宁国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内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措施,形成了较为典型的社会政策,即福利国家制度.它改变了l7世纪以来英国带有惩贫性质的济贫方法,并不断发展完善.该制度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了解.本文从英国福利社会的源流开始,通过对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的分析来探索它的进步性作用和带来的问题.一,英国福利社会的源流英国福利社会可以追溯到济贫法时代的济贫院,且也是对早期民问设立济贫院的继承,并使这种救济方式变得愈来愈社会化和系统化.英国是基督教国家,对老弱病残的贫民进行施舍救助是基督教教会日常事务的一部分.”从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教会就是中世纪的福利国家;没有其他机构具有完成这个职责所必要的财富,组织,无所不在的机构和行善的意愿……它举办医院为孱弱的人和有病的人以及老年人治病;各种宗教社团建立正常制度施舍面包及其他物品……在青黄不接的困难期,教会常是紧急救济口粮的舍施者,正是这些舍施者才使不幸的贫民免为饿殍”.16世纪至l8世纪中叶,在欧洲盛行”基尔特制度”,当会员遇到疾病,灾害等意外事故时就要互助互济.伊莎白一世时期,她规定各地教区承担救济本教区居住了一定期限的贫民的义务,并且她逐渐认识到”是整个社会而不是专门的宗教团体应该救济年迈,生病或无法抗拒灾难而致贫困的人”_2J,并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西方最早由国家明文实施社会福利是以该法为标志,当时英国的中央政府就是以此来取代教会的社会功能,这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力量,同时也提高了国家的权威.以后西方国家的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几乎都传承了英国的济贫法精神,以救济贫困者作为政府功能的基本出发点,进而把社会的福利网络扩太到社会中可能遭受风险的人群..英国现代福利体系正是吸取了济贫法以及民问组织的经验逐步发展而成的.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作为新的生产制度的出现,为那个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20世纪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尽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但分配不均使许多人陷入贫困.自由党人阿斯奎斯曾焦虑地指出:”假如我们眼皮下的帝国中心,总可以发现大群的人不能接受教育,根本没有可能过上任何真89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空谈帝国又有什么用呢?”3J 20世纪情况更是危机四伏,迫使英国政府必须做出政策调整,开始实行凯恩斯主义与费变社会主义思想,需求管理与”福利国家”措施并用.”既然国家有权干涉个人的经济和日常生活,个人的命运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对此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为以后英国政府将惩贫为主的社会政策转变为真正的福利政策埋下了重要的契.”l4J.1900年,英国自由党上台执政,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进一步巩固了维多利亚早期形成的福利国家.但新济贫法实行了几十年,贫民数量仍大得惊人.据查尔斯?布思的调查,伦敦有3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中,其中有8.4%的人处境最糟,他们总是”营养不良,衣衫褴褛”_5J5~.西博姆?朗特里在约克的调查证明,这并非伦敦的特殊情况,约克城也有27.9%的人处于贫困状态一.此时颁布的1911年国民保险法被视为英国走向福利国家的重要里程碑.到了30年代,”国民保险制度已充分暴露其不足之处,无论从其覆盖面之小,资金额之不足,还是从它不得已而实现的’家产检查’制度来看,它都跟不上形势了.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只着眼于缓和某些职业集团的贫困,而不认为国家应该承担责任,彻底清除贫困现象”[61199.社会危机的出现促使英国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然而,真正的”福利国家”出现在战后,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以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O年代是形成阶段.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报告《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出版,他指出: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二战后,经过战火洗劫后的英国经济面临着重建,选民们挑选了工党政府,这是英国开创福利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契机.工党政府制定了宏大的目标——人人就业,像样的房子,合适的医疗和教育服务,从而在法律上与理智上开始了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此后,英国以”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特别是1946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旨在建立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该法第一部分就明文规定: “在本法规定范围内,凡在本法生效之日或以后,超过受教育年龄而未到退休年龄,居住在英国并符合英国居民各项条件者,将根据本法而成为受保人,并将终生为受保人.”【7Jl英国终于在194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第二,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大发展阶段.90一方面,此时的西欧经济已渡过了复苏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完善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福利国家制度本身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性,为了获得选民支持,各个政党把增加福利作为吸引选民的法宝,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1968年,热衷机构改革的威尔逊政府成立了统一的卫生与社会保障部,专门管理福利方面的事务.一般来说,经济学家用基尼系数来表示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1975年,英国居民原始收入和最终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3和0.31,收入不平均的程度有所下降l2.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阶段之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福利调控体系.”福利制度建立后,济贫制度就终止了,福利制度把基本的生存保障作为’权利’确立起来,一切人都应该有基本的生活水平,贫困问题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生活水平的差距”删.第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是调整阶段. 1973年,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下,西欧各国相继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滞涨”现象.英国更是如此,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福利危机.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和臃肿的福利机构成为令各国政府头疼的难题,福利国家制度陷入了困境.进入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通过抑制社会保障费用的攀升来缓解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场”撒切尔革命”.但是,从对改革过程的具体分析看来,硬性削减公共开支很难起到明显的作用.三,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进步性作用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首先,它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西欧各国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现象,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问的矛盾,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普遍性,几乎惠及所有的公民.从生到死的保障增强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抵御能力,有助于扩大公民自我选择的自由.可以说,福利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公民权演进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峰.再次,它体现了团结相助的精神.福利国家的特点就是把大量的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再分配.尽管这种帮助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出现的,但形式上体现了互助的精神.福利国家的建立使国家通过对财富再分配的大规模干预,为整个制度寻找到一个暂时的平衡点.虽然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并未因此而解决,但福利国家制度使它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使它在各方面都比过去有更大的弹性.在经济方面,社会福利制度的各种保障措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力投资,确保劳动力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增加社会需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在政治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社会动荡,平息了社会不满,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英国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建立了一个以社会保障为主体,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在内的全面的福利调控机制.福利制度使国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而且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尤其是对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使社会福利制度成了社会的”减震器”和”稳定器”,构成了一个社会“安全网”,起到了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综上所述,福利调控作为资本主义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已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危机的一种反应,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较有效的调控措施.福利调控的目的是更好地维护社会和经济正常运行,更好地缓和社会矛盾,不让资本主义制度因社会危机而崩溃.四,从社会福利制度看”英国病”正所谓福祸相倚,社会福利制度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影响,它与”英国病”有着极大的关系. 所说的”英国病”,其主要症状是”停停走走”的经济,通货膨胀,失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 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益之问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是”英国病”的重要根源之一,原因如下. (一)社会福利制度导致经济低效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之问的竞争和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促使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其一,就劳动力来说,由于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得到了供给,过去为了生存而工作的动力消失,导致劳动者的积极性下降.英国过于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还造成了一些人的懒惰行为.这些人即使具有劳动能力并能够找到工作,其生活仍依赖于社会救助而非自己的劳动所得,而且,从失业到重新工作反而带来利益的损失,这会导致现役劳动者积极性下降.这就背离了社会救助的初衷.其二,就企业主来说,英国实行高额累进制的所得税和财产转移税,致使高收人阶层的收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转入了国库,使投资者的积极性大为受挫.他们将资本宁肯投到国外的加工工业部门,也不愿留在国内,对国内经济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是英国经济资源的重大损失.(二)社会福利制度使官僚主义盛行在社会福利制度下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效率低下,办事不力.比如公费医疗本来是一件有利而方便患者的事情,但由于公费医疗事业的效率低下,患者得不到较好的医治,人们宁愿自费到私人诊所就诊.目前,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负责福利事业的官员们,很多人对社会福利制度是失望的.’(三)社会福利造成财政上高支出,高赤字和经济困难政府无力背负这沉重的财政包袱,这正是导致英国和北欧”福利国家”工党政府下台的重要原因.社会福利制度在维持英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战后4O多年来,它已成为英国沉重的包袱,以致英国经济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不声不响地拖垮了英国经济.英国工党理论家罗依?詹斯就直言不讳地讲,社会财富再分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别,但是国民财富的50%仍掌握在只占全国人口1%的人手中.总之,福利制度为英国解决了不少问题,同时产生了很多新问题,这个制度今后该如何发展,无疑将成为以后英国社会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1卷)[M].吴良健,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0.[2][英]伊?勒?伍德沃德.英国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91.[3]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117.[4]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29.[5]帕特?塞恩.福利国家的基础[M].伦敦:朗曼集团有限公司,1982.[6]钱乘旦,陈晓律.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2—176.[8]霍华德?格伦列斯特.1945年以来英国社会政策[M]. 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有限公司,1995:229.[责任编辑郭庆林]91。
英国社会保险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英国社会保险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二次大战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新济贫法》,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享有的合法权利,实施救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责任。
《新济贫法》把社会救济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使社会救济成为一项社会制度。
在该法的影响下。
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起本国的社会救济制度。
挪威于1845年颁布《济贫法》,法国则发布了一些济贫法令,社会救济制度在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战时期,英国受到战争的影响,伤、残、病、死、穷等问题特别突出。
英国首相邱吉尔委托剑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教授研究社会保障计划。
1942年,贝弗里奇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社会保险及相关事务》(俗称《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提出建立全社会的国民保险制度,国家对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的一切安全保障。
1944年英国开始制定社会保障计划,到1948年,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
艾德礼首相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性待遇首先被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开创性的界定。
此后各国均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完善时期。
英国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1.体系完整,覆盖面广,项目分类合理英国的社会保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保险、救助、津贴三大类。
总体来看,它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密切相关,与教育、医疗和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
就社会保障本身看,三类分工明确:社会保险与社会成员的就业联在一起,其收益与其缴费完成情况结合,未缴费者无权享受,缴费多者多享受,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社会救助属社会的无条件帮助,直接与受益人的收入水平联系,而与保险缴费无关,救助完全体现了道德要求,也是人权保障的具体内容;专项津贴应当属于社会关爱范畴,是国民对于特殊人民的优待,体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
试析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特征(1862~1948)

试析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特征(1862-1948%"魏秀春内容提要:现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至少可以追溯到1862年,1948年《儿童法》则使英国儿童福利全面制度化,其发展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为:福利思想上,“国家儿童观”是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主要思想;福利内容上,营养与健康是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中心主题;发展模式上,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并与志愿组织合作的格局;社会效果上,妇女群体是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总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根本特征,莫过于“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没有一个有责任的政府不去关心这一未来”O关键词: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国家儿童观”志愿组织妇女现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至少可以追溯至1862年!是年,英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福利志愿组织“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女士健康协会) (Manchestor and Salford Ladies'Heolth Society)发起旨在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健康访问”(Heolth Visiting),至1948年《儿童法》(Childree Actt将儿童福利全面制度化,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日臻成熟。
综观这一历史过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故笔者以英国档案文献为基础,结①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健康视阈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研究(1862—1948))(16BSS044)的阶段性成果°74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十七辑)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对1862-1948年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特征略做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人,推动国内学者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①-“国家儿童观”是推动现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主要思想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在许多领域发起了以保护儿童生存权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立法和社会活动,逐步提升儿童的尊严和增加儿童的权益。
首先是19世纪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保护童工以及关于儿童义务教育的法案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劳动不再是他们童年生活的宿命,学校教育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主宰”,②激发了关注儿童福利的“公共责任感”,③政府承担保护儿童的职责初现端倪。
英国福利体系演变和问题产生

改革后的平均水平 5,000
3.缓解了财政压力-----养老金为例,目前只占 GDP的5—6%
福利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
1951一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增长2.7倍,而国内 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
1951一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从14.4%跃升为29.4%。
过分追求公平,影响了经济效率
1976 年的英国加工制造业,税后利润率为 8.5%,比西欧、北美低7个百分点。
以社会保障为主体,包括医 疗保健服务、充分就业、 住房、教育等福利政策的 国家制度。
英国完善的福利制度的意义
1.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稳定社会,缓解贫困 3.推进社会平等
1945年 1970年
最上层的10%的财产情况 56% 33.3%
最上层的10%的收入情况 27.6% 20%
背景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殖民地统治的瓦解 ,经济衰落、失业和人口老龄化等诸多社会经 济问题的困扰,人们对“福利国家”政策产生 了质疑,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危机四伏,受到了 普遍的批评。
3.改革养老保险体系 199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福利制度与 养老金法案》
布莱尔政府对福利制度的改革的评价
1.福利国家 2.普遍性原则
社会投资国家 选择性原则
3.效果显著
4.仍然任重而道远
1.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7年以来,保持2% 2.失业人数下降
时间 人数
改革前的平均水平 350,000
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即《旧 济贫法》 区别对待原则
将那些确无劳动能力的人送入“济贫院”,对有劳 动能力的穷人即官方认为懒惰的穷人则进行惩罚
注重效率
1834年《新济贫法》 济贫院内济贫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
6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 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报告
(2)福利国家的建立
7
8
2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3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 梅纳德 ·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 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4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贝弗里奇报告》与英国现代福利制度的建立

《贝弗里奇报告》与英国现代福利制度的建立《贝弗里奇报告》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份比较完整的福利政策,是现代福利国家的蓝图,是英国乃至人类社会保障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贝弗里奇报告》的出现及实施,不仅使得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福利国家”,同时也为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福利制度一、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这五十年中,对传统的颠覆和变革充斥着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贝弗里奇报告》以其独创性理论――“3U”思想,成为当时轰动英国社会的变革理论。
他深刻的揭露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并相应的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使公众开始接触和了解“社会福利”这一观念、对英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福利学研究和福利制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贝弗里奇开辟了人类的福利时代,他是现代福利制度改革的先驱。
《贝弗里奇报告》不仅深刻的揭示了社会贫困的原因,还提出了社会保障政策改革的种种建议。
《贝弗里奇报告》出现引起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争议,许多社会主义的组织的右派、工党的部分党员,甚至连当时的首相丘吉尔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即使饱受争议,《贝弗里奇报告》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依然是不容质疑的。
《贝弗里奇报告》不仅仅是一项战后重建计划,更是现代福利国家的蓝图。
因而对现今失业人口仍是许多国家头疼的问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依然不够高的当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次,《贝弗里奇报告》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许多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并困扰着人们,影响社会地安定,如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失业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1945-1990年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及理论基础

030当代思潮1945~1990年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及理论基础1945~1979年英国社会福利改革及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出现,他们强调平等和效率,他们认为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以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只有使社会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才会在高效率的水平上运行。
他们对待平等的态度则是认为平等不仅要使有才能的人得到上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使不能上升的人也能过上像样的生活,如果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收入差别过大,将会造成失败者的不满而使社会解体。
据此理论,费边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由国家制定“最低生活标准”的主张,还提出了在工人工资,住房,工作环境,受教育权利等方面的改革如果说费边社会主义思想只是从理论上确定了英国现代福利制度的若干原则,那么凯恩斯主义则为英国一步步走向福利国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凯恩斯于1936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扩大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消费等若干法则来应对当下的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1945~1979年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二战后工党在大选中的大获全胜使得艾德礼成为新一届英国首相,而他在任期间,为响应人们强烈的社会改革要求,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福利国家的想法,这一系列构想涉及了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并且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他于1946~1948年间通过了《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保险法》《国民补助法》。
工党的立法奠定了战后几十年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调,这些政策无一不体现了贝弗里奇报告的核心内容,即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强调全民普享型原则的福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国在战后复苏时期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
1951年,保守党在选举中击败工党上台执政,也开始接受工党建立一个全方位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他们承袭了大部分工党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保守党在工党国家养老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养老金制度,并在1958年制定出了关于养老金制度的白皮书,提出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三大目标:(1)把国民保险制度下的养老金制度建立在一种更加坚实的财政基础上;(2)向没有参加职业养老金制度者提供补贴;(3)保护和鼓励职业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英国福利制度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历史久,内涵广,对英国社会的发展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近10多年来,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福利制度的弊端,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旨在化消极为积极,推动英国经济发展,以助于扭转英国日益下滑的国际地位.一、社会福利制度概况英国于1945年建立起“福利国家”。
之后社会福利制度不断调整和修订,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主要有国民保险、国民保健、个人社会福利、住房和教育等5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一)国民保险国民保险法规定了一个由多种津贴和补助金构成的综合性社会保险制度。
津贴和补助分成缴费性的和非缴费性的两类。
领取缴费性津贴的条件是领取人按周缴纳保险费,且须缴足一定期限,部分津贴属于此类。
非缴费性津贴根据特殊需要发放。
国民保险费分四类,即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小商人缴纳、有收入但未就业者缴纳及独立职业者缴纳构成.目前各种津贴和补助约有40多种,按领取对象主要分为:母婴(产妇津贴、生育补助、儿童津贴、儿童特别津贴、儿童监护津贴)、寡妇(寡妇津贴、寡母津贴、寡妇抚恤金)、患病者与伤残者(疾病津贴、病残抚恤金、护理及伤残津贴)、失业者、退休者(退休金、养老金和高龄补助)、死亡者、有特殊困难者(战争抚恤金、低收入家庭补助津贴、社会补助金)。
(二)国民保健国民保健法规定:英国人都可享受免费医疗,牙科手术、视力检查和配眼镜除外;病人只付处方费,产妇、哺乳期妇女、儿童、退休者、医疗事故造成的病人、战争或因公伤残津贴领取者及低收入家庭除外.国民保健法的实施由政府卫生部负责。
全国各地分设100多个地区卫生管理局和委员会,负责管理国民保健的具体实施。
每个区设有一个总医院,并设有普通医院、诊所、卫生中心及各类专科医院。
国民保健系统规定由各科医师、护士对老人、伤残及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疗,免费提供辅助医疗手段、取暖设备.该系统的服务还包括对学校、家庭和环境卫生,食品、药物安全,防疫,戒毒,堕胎及医务人员培训等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国民保健全部费用的88%由政府征税来支付,其余的由国民保险费、处方费及其他收费项目收入支付.(三)个人社会福利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组织针对具有特殊困难的居民所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和各类服务,如为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的人提供适合他们生活、活动的住房和服务;对精神病患者登门治疗,处理相应的社会问题;当局对建造儿童设施提供方便和给予支持,国家照管17岁以下、无人赡养或监护的孩子;政府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组织为老人及有困难的家庭提供生活、娱乐服务.(四)住房对低收入家庭,政府发给住房津贴;对于第一次购买住房的低收入家庭,政府给予额外津贴和其他优惠条件.此外,政府重视为老年人和病人提供特殊住房,使其方便和安全。
试论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启示

试论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启示作者:刘伊东儿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福利保障的重要性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重要,人们的福利需求也越来高。
社会福利的改革和完善也成为人民关心的重要问题。
我国当下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社会转型加速,各种矛盾冲突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进程和得失成败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英国福利制度;发展;启示一、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1.发展(1)济贫制度时期在英国前福利国家时期,济贫法是其主要社会保障制度。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社会严重贫富差异和两极分化,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失业工人,变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政府的出面和管理。
旧济贫法即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基础,即通过立法强制穷人进工厂劳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
1834年英国议会对旧济贫法进行了修正,通过了新的济贫法,但济贫法已经不能满足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预防贫困而仍是单一的救济,因此亟需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险制度时期.随着工业革命进程不断深入,社会财富进一步增加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欧国家在改进社会保障方面具备了更加优厚的条件。
同时,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是密切相关的,德国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也正发展壮大,为稳定社会秩序,俾斯麦主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保险制度,这为英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20世纪初期,英国又相继建立了国民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健康保险法,由此,英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蓬勃发展时期。
(3)福利国家时期。
1942年《贝弗利其报告》作为社会保障领域全民福利的象征提出了“福利国家”一词,并提出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庇古《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模式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
成就与危机:英国福利制度的演变

2、饲养条件
2、饲养条件
英国宠物动物福利制度对饲养条件也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对于犬类和猫类, 制度规定了它们的饮食、住所、运动等方面的要求。此外,制度还要求宠物主人 要对宠物进行必要的训练和社交化,以确保宠物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环境。
3、动物医疗保障
3、动物医疗保障
英国宠物动物福利制度高度重视宠物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所有宠物都必须 定期接受兽医检查,以确保它们的健康状况良好。此外,对于需要治疗的宠物, 制度还提供了相应的医疗保障措施,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3、发展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和 人才培养
3、发展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和人才培养
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和人才是提高宠物动物医疗保障水平的关键。我国应该 大力发展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同时加强兽医人才培养,提高兽医行业的整体水 平。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可以加强与国际宠物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借鉴英国等国家的经验, 不断完善我国的宠物动物福利制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宠物动物福利 事业的发展。
谢谢观看
英国福利国家的危机与转型
面对这些挑战,英国福利国家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其中,政策调整和制度创 新成为转型的关键。政策调整主要包括降低福利水平、提高退休年龄、改革养老 金制度等措施,以减轻财政压力。而制度创新则着眼于提高福利制度的灵活性, 例如推行工作福利制、鼓励社会参与福利体系建设等。
英国福利国家的危机与转型
英国福利国家的危机与转型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英国福利国家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果。财政负担得到缓 解,社会公平状况得到改善。展望未来,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公 平与可持续性的结合,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灵活的福利体系,以适应国家和社 会的长远发展需要。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社会福利:历史上的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社会福利:历史上的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化的起点,而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工业革命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也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农业是主要经济活动,社会组成以农村为主,生产方式以家庭手工业为主。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制造业和矿业等新型产业不断兴起,工人们从农村搬到城市,成为工厂的雇佣劳动者。
这种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力过剩、过度拥挤的城市和恶劣的工作条件等。
在早期工业革命中,英国政府对工人的福利保障并不足够,工人们面临着贫困、疾病和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工人权益的关注,英国开始制定一系列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最早的福利制度之一是《恶法》(Poor Law),于1601年颁布。
该法案规定了穷困和失业者可能获得的最低救济水平,但该救济水平非常低且条件苛刻,以鼓励穷人自负盈亏。
然而,随着城市贫困的迅速增加,1842年通过的《工厂法》开始着手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并规定了一些限制劳动时间的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意识到福利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1908年通过的《夏威夷报码报福利法案》中,英国开始实施国家养老金制度,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金。
这一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福利保障,帮助他们度过晚年。
此外,英国还逐步建立了国民医疗保健制度,以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国家医疗保险法案于1911年通过,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健康保险制度。
该制度规定,所有在工薪阶层中的劳动者必须缴纳一定的医疗保险费,以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项制度为英国人民提供了重要的健康保障,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的国家医疗保健制度之一。
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了一系列改革,如失业保险法、劳动法和教育改革等,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高福利损害了人们的就 业动机,并导致福利依赖 现象的产生。在西方国 家,由于政府对失业者有 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一 些失业者不再积极地寻 求新的就业岗位,而长期 依赖社会福利的救助, 产生了一大批社会寄生 阶层。
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为 了在竞选中取得选民的 支持,纷纷向选民许诺 各种社会福利,工党主 张社会福利“普遍化”; 保守党则主张实施“有 选择性的”社会福利。 随着济的严重滞胀,两 党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 争吵也会日益激烈。
Company Logo
基本内容
儿童和 孕妇福利 退休福利
伤残和 患病福利
社会 基金 寡妇福利
英国社会福利 制度
失业福利
低收入人 士福利
Company Logo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
.
⒈有助于稳定 社会秩序,保 障人民的生活 水平。
福利制度改革的措施
1
税制改革。高福 利意味着高税收, 在福利改革过程 中,税制改革非 常关键。
3
医疗健康方面的 改革。 通过引进 死人投资来缓解 医疗福利支出的 压力,目标是提 高医疗水平,减 少医疗保障中得 不平等现象。
4
就业政策改革。福 利国家的一个重要 特征就是充分就业, 20世纪90年代初的 经济衰退使失业问 题严重,英国政府 进行了政策调整, 提高就业率,增加 就业机会。
2
5
养老金改革。要 老金改革的目标 社会服务加强对弱势群体的 保护等方面的改革。英国政 府致力于减少由于福利制度 的漏洞而导致的资金浪费, 使享用社会服务的各种条件 更加严格化。同时社会服务 的水平和效率通过改革有所 提高,目的是真正达到对弱 势群体的保护,促进平等
五 英国福利社会制度的改革
欧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研究

欧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研究欧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全面的政府干预实践,其目的是提供广泛的社会福利,以保护弱势群体的福利和利益。
在这些国家,政府通过制定财政政策、税收制度、社会保险计划和对医疗保健的投资来提升公民福祉,并支撑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欧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医疗保险、退休金、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教育金援助、住房援助、儿童福利等,最早起源于德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和瑞典两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英国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它致力于“维护人的尊严和改善人的生活”。
该国制定了由政府协助配偶、孩子和无法通过薪水获得足够生活标准的个人的国家福利计划。
在英国,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基本的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条件,政府还提供人们养老金和残疾人津贴等福利待遇。
然而,近年来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面临了很多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带病工作人口的增加,福利状态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政治家们不断加紧了社会福利预算,社会福利制度的开支持续增加,导致国家预算困难加剧。
同时,政府还在推行一项新的福利法案,它旨在削减福利计划,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和单身母亲的补贴。
由于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政府被迫寻找解决方案来应对社会福利预算日益增加的紧迫性。
瑞典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也是相当完善的。
该国的福利保障涵盖了所有人群和所有人生阶段,落实了从人口出生到死亡的福利计划。
这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高质量、全面、包容、弹性和稳定性等优点。
瑞典社会福利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向多数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和教育资源,并向弱势群体提供充足的福利保障。
这也是该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然而,瑞典的福利制度不断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政府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困难,需要加强资金管理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经济性。
总结在欧美大陆上,像英国和瑞典这样的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善其社会福利制度以提高公民福利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这些国家的福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它们仍然在应对挑战,为民众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1.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支出结构越来越不合理。
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
从1978年到1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
英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经济状况调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为收入和储蓄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补助金和住房福利金。
二是缴费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和工伤保险金。
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经济状况调查也不需要缴费就可申请的福利金,主要是残疾福利金和儿童福利金。
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福利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而这显然会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支出结构还在客观上打击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那些人的积极性,同时对公民的储蓄动机产生了负激励,其长期结果将是进一步恶化政府财政状况。
2.“福利陷阱”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一种消极的收入补偿制度,而没有起到鼓励公民通过工作和储蓄来实现自立的积极作用。
“福利陷阱”是指由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福利水平较高,领取的资格条件要求较松以及工作时的收入过低所引起的一种对福利的过度依赖现象。
由于对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从领取福利状态转变到工作状态时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为负值,因此,这些福利享受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摆脱对福利的依赖。
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强制性激励也是导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国福利项目基本上都没有要求适龄福利申请者积极地接触劳动力市场,接受培训或者从事志愿性工作。
另外,英国伤残鉴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
由于伤残鉴定的结果只有全部残疾和无残疾两种,所以只要是通过了全残鉴定,那些即使还能够从事一定工作的劳动者也不用再去寻找任何工作,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缺点
1、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 ①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日益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 担。 社会福利费用的来源,一半由企业和个人所缴纳的 国民保险基金提供,其余由政府财政拨款。此外, 政府还要承担国民保健,对个人的社会服务、教育 和住房等费用。社会福利庞大的支付成为导致经常 性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
(六)启示
1、认真协调好约束社会福利制度的几个关系
公平与效率 福利与经济的兼顾问题 社会福利与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 2、改进行政部门的效率发展补充的社会福利 3、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
1979年底,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开始对英国进行长达 16年的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撒切尔革命”的实质是使英国 政府在指导思想上摆脱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全面否定战后英 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使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发生了重大 转型,人们重新接受了强调“个人责任”与“选择权”的价 值观念。 撒切尔政府把削减公共开支当成最重要的目标。首先,在社 会福利制度改革方面,撒切尔政府的基本思路是用“选择性 原则”代替“普遍性原则”,让社会福利真正起到帮助穷人 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其次,撒切尔政府对英国社会福 利项目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效的住房私 有化改革,它有效地降低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公共开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社会福利的筹资渠道。
从资金来源看,英国的社会福利项目基本 上都是非缴费性的,由国家通过税收、以财 政支出的形式承担。其中,国民医疗保健的 开支主要由英国财政部从一般性的财政收入 中支出;各类社会补助项目(包括子女津贴、 住房津贴等)主要由政府财政支出。
3、社会福利的管理体制
从行政体制上看,英国的社会保障事务主 要由中央政府负责。2001年以前,这部分的 行政主要是由社会保险部和就业部、健康部 的有关部门共同管理。2001年,工党政府进 行改革,做了一定的调整,建工作和年金部, 全面负责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事务,该部在 全国设有多家代理机构来发放社会保险收益。
③福利问题成为英国党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为了在竞选中取得选民 的支持,纷纷向选民许诺各种社会福利,工 党主张社会福利“普遍化”;保守党则主张 实施“有选择性的”社会福利。随着经济的 严重滞胀,两党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争吵也 会日益激烈。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福利制度越
来越成为福利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 桎梏。英国经济增长缓慢,与美日等的差距 越拉越大。如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在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每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比重的社会福利 开支无疑成为解决问题的入口。
b、布莱尔政府(中间道路)--在救助理论上,提出“第二代福利”的 观点,即给人以扶持、在失业问题上,不能只靠救济来解决失业、实行 最低工资制度。 2、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1)困境:人口老龄化、养老金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负重、政府负 担过多,经济增长乏力、权利与义务的失衡。 2)市场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a、新右派思潮:反对国家干预活动,作为撒切尔夫人所谓政治经济 改革的思想基础。新古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提倡私人保险;新保守主义福利观,强调福利服务的市场化,降低转移 国家作用。 b、“第三条道路”的福利理念:主张放弃传统的、单一的极端保守 性或激进性政策选择,实行介于两者之间的选择,强调有限的国家干预 和有限市场调节结合
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以后,将“第三条 道路”作为自己的施政意识形态,工党政府提出了新 福利制度的8原则:围绕“工作观念”重塑福利国家; 公私福利合作;提高高质量的教育、保健和住房公共 服务;扶助残疾人;减少儿童贫困;帮助极度贫困者; 消除社会保险中的欺诈行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发 放福利津贴转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使现代福利制 度灵活、高效、便民。 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方面,工党政府试图通过福利制 度促进就业、扶助弱势群体,在减少贫困的同时,降 低人们对社会福利的依赖性,提高工作的能力。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 a、失业保险制度等的发展:失业保险支出的增加,使得 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失业保险双轨制得建立,以1934年《失 业保险法》使得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救济制度分离。 b、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养老金制度的免费性的局限性, 使得1925年保守党提出《寡妇、孤儿、老年人缴费养老保险 金》,1937年又颁布《寡妇、孤儿及老年人自愿缴费养老金 法》,扩大了适用范围。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 改革
福利国家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运行良好,但是随着经济的 持续衰落,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 危机。(福利病) 1、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1)困境:社会救助支出不断增加、经济面临困境、社会救 助管理效率低下、高福利造成劳动积极性下降 2)改革措施 a、保守党政府(新自由主义思想)----改变社会救助的 “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直接降低社会救助 支出的标准、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惯例,适应社会救助 支出降低的需要。保守党采取的是激进式改革,改革触犯了 英国民众的既得利益,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英国工党执政时期,由于原有制度 的不足(内容构成复杂,各项目过分独立,管理复杂,津贴 类型多样化)需要进行改革。英国在“贝弗里奇”报告的指 导下,建成了比较全面的福利国家制度。 《贝弗里奇报告》原则及影响。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946年,英国颁布了 《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法》,1948年颁布了《国 民救济法》,这三个法律的实施,标志着英国已经建成了现 代社会保障制度,保险覆盖面已经遍及全体公民,保险项目 已经达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水平”。
3、发展时期(1601-1834年) 1)院内救济时期1601-1795: 工业化开始之后,在城市贫困化现象不断加剧、传统农业社会的救济体 质趋于瓦解的背景下,为维持社会的稳定,1601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了 旧《济贫法》,是院内救济典型反映。为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建造房子, 提出建立济贫院,而且惩罚和规管穷人。这种附有苛刻条件的救济制度, 实质上是统治阶级恐慌于失地贫民不断增多而作出的保护性政策反应。 由于济贫法没有缓解原始积累引发的失地贫民大规模流入城市,1662年 英国制定《安置法》,再次严格了济贫法的“属地原则”。 1722年英国通过《济贫院检验法》,鼓励各教区在济贫院救济健壮的贫 民,对于拒绝进入济贫院的贫民,可以不予救济。 178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吉尔伯特法》,简化教区建立程序等,但这 种“院外救济”的济贫体制很快就面临费用问题。
(二)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建立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突出:政府举办的济贫活动杯水车薪,民间 互助使的广大贫民付不起互助金,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 2、思想基础 新自由主义思想(强调有限的自由,提供自由的共享性);集体主义思潮 (关注公共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费边主义 3、建立与发展阶段 1)自由党执政前的社会保障政策 1905年英国政府通过了类似“以工代赈”的《个人失业法》,由于资金问题, 随后贝弗里奇提出建立劳动交换所与事业保险结合,解决失业者就业与救济失业。 2)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1906年,自由党执政,新自由助于正式成为英国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础。失业 问题的解决(1909年《劳动介绍所法》、1911年《失业保险法》第二部分)、 老年问题的解决(1908年《养老金法》)、健康问题的解决(《国民保险法》 第一部分《健康保险法》)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从历史上看,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1、萌芽阶段(中世纪时期395-1500年) ---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是英国社会救 助制度萌芽的基础。个人慈善救济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2、初步建立时期(1531-1601年) ---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和政策模式在此时期逐步形成, 国家也开始在社会救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征收救济物品) 1536年,《亨利济贫法》,突出政府济贫责任。1572年, 英国规定设置专门基金。
2)实施普遍救济时期(1795-1834) 这一时期主要是实施普遍救济和保障所有人最低生活水准的时期。 1795年制定的著名的斯皮纳姆兰法令,按面包价格变动确定最低生活费, 开启院外济贫先河。(最低生活保障和普遍性体现) “友谊社”救济协会组织---民间互助组织。 4、最终确定时期(1834-20世纪初期) 围绕旧济贫法建立起来的国家救济制度延续了近两个世纪,马歇尔因此 从国家职能转变角度将当时的英国视作一个“微型福利国家”。1834年 英国国会通过了《新济贫法》,规定接受救济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停止对身体健康和游手好闲者的院外救济,废除以教区为单位的救济行 政,扩大为较大的地方单位(济贫委员会即济贫局),但必须牺牲其公 民权和人身自由。
②儿童津贴。从1979年起,英国每个16岁以
下的儿童或19岁以下的全时在校生,均可无 条件享受政府每周发放给的儿童津贴,一般 每周4英镑。 ③免费教育。政府教育基金资助大部分学生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接受免费教育。
④住房补贴。分为买房补助和租房补助。对
低收入家庭,政府发给住房津贴;对于第一 次购买住房的低收入家庭,政府给予额外津 贴和其他优惠条件。此外,政府重视为老年 人和病人提供特殊住房,使其方便和安全。 ⑤丧葬费补助。 ⑥社会服务。
②社会福利制度带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福利措施平均化,助长了一些人对国家的 依赖思想,不去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坐享社会福 利。有的失业者认为领取失业津贴可不纳税,还可 从事逃避税收的“地下经济”,收入并不比低工资 职工少。因此,寻找工作的动力有所减弱。有些人 不愿从事超过一定纳税界限的工作,以免多纳税, 又不能从社会福利津贴中得到相应的补偿。另一方 面,福利制度也无力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