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

列举台湾历史上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三国时期吴国的船队到达当时的台湾夷洲

2.元朝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3.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4.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东南海防,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4.清朝的疆域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5.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

6.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海峡两岸的割据状态开始。

2.1950年,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三、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江泽民就两岸关系提出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四、新时期的两岸关系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基会;

3.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协会;

4.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5.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精)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一、台湾的历史: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③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现在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后者却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殖民问题。 二、台湾的现代: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统一方式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关系打破了38年的隔绝状态.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科技达成共识

6、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7、2005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三、练习题 1、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 2、清朝针对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3、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什么时候被谁收复?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5、为了促进两岸交往,海峡两岸各成立了什么民间团体,“汪辜会谈”是哪一年?“汪辜”各是谁,“九二共识”是什么? 6、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 7、、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是①一国两制②和平统一③与国际社会合作④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8、、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有:( ①岛内一部分“台独”势力活动猖獗②美国干涉中国内政③大陆与台湾经济的巨大差距④日本插手台湾事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 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 行 ?第3课收复新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 ?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

历史中考总复习资料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 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 1

中考历史台湾问题专题复习

四、台湾问题 1.台湾历来就是中国领土(注意台湾名称的变化); (1)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台湾和内地联系。 (2)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及原则: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两岸均应坚持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 (3)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2000年,台湾政局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 (6)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分别是什么? (1)不利因素: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2)有利因素: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港澳成功回归提供了范例,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等。 5.海峡两岸的未来前景——最终将走向统一 理由: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统一是民心所向。 ②“一国两制”的方针尊重了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 ③大陆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将有效地震慑台独分 子和国独反华势力的破坏行为。 ④两岸人民同宗同祖,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没有本质上区别。6.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1)积极拥护和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方针政策。 (2)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3)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7.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两次分享:第一次,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第二次,1949年,国民党兵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古代史专题

中国古代史 一、易错知识点: 1、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东汉、杜诗。比西方早400年 2、耧车:播种工具。西汉 3、筒车:灌溉工具。唐朝(还有曲辕犁) 4、唐长安城坊、市: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 5、市舶司:南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6、交子:北宋前期出现在四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互市:北宋时期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交易的场所 8、瓦子:北宋时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9、勾栏:瓦子中供演出的圈子。 10、丞相制:丞相始于秦始皇,终于明朝朱元璋。 11、岳飞:抗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取得郾城大捷 戚继光:抗击倭寇(日本)的侵略。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1662年收复台湾。 康熙帝:两次在雅克萨战役中打败俄国,签定了《尼布楚条约》 12、清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有广州十三行可以),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 13、东厂: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和锦衣卫合称厂卫特务机构。) 14、长城:秦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匈奴。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明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蒙古族,东到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5、楚汉之争: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刘邦:推翻秦朝统治。 16、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200年,袁绍-曹操,曹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符坚-东晋。东晋胜。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17、三国:220-280年,曹操不是三国人物。 18、民族融合: 北魏:魏晋南北朝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同汉族融合,已同汉族没有区别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中国各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漠西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于1771年率部回归,受到乾隆帝接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石窟:北朝: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唐朝:甘肃敦煌莫高窟。 20、运河:隋朝大运河:隋炀帝,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三城: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都从北至南方向)P3图P29页 元运河:漕运:杭州-大都。大都-直沽:通惠河。山东东平-临清:会通河。 海运:刘家港-黄海-渤海-直沽(天津)-大都。P63图 21、朝代: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220西汉、东汉)-三国(220-280魏蜀吴)-两晋(265-316 -420西晋、东晋)-南北朝(420-589: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两宋(960-1127-1276北宋、南宋)-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36-1911)。中国近代史:1640-1949年(其中统一的王朝有:秦、西汉、东汉、西晋、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养育运动评价:1.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3.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历史阶段特征 一、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十二年间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有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九年的历史,后一个时期是在这以后的十三年。……在前一个时期,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我们党甚至犯过两次大的错误,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两次大的挫折。 这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二十九年的成就,在这期间,也有些小的曲折,但是党总是能够及时纠正偏向,解决问题,取得新的经验。实践证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出版)阅读材料,筛选有效信息,为中国现代史划分阶段,整理出分期框架表。 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8年以后 二、链接中考 材料一: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材料二: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回答; 1.材料一中“取得胜利是辉煌的”,主要内容是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______、______、1950年开始的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的____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2)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 1954年9月,___________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由_______________过渡。 2.依据材料二的论点,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失误)?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全局性、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是___。 4.依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举事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对外交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各列举一事例) 三、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1949---1952年) 材料一: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项目工业产量农业产量粮棉花钢煤 全国总产量 1.1亿吨44.4万吨15.8万吨0.32亿顿50%25%27%49%83%48%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谈谈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谈谈对台湾问题的看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谈谈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众所周志,1894年日本发动,翌年清政府战败,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长达50年的奴役。直到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之中。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逃亡台湾,占据台湾,导致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直到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从没有放弃台湾,一直试图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我认为应该坚持两点: 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在新时代下,我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种制度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二、必要时绝不放弃使用武力

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这也是两岸人民不愿看到的,但如果到了必要的时候,我们绝不承诺不使用武力。我们知道台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很大因素是由于台独势力和外国势力的插手,为了祖国的统一,我们不会让他们得逞,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国实现统一后,两岸可携手合作,互补互助,发展经济,共同振兴中华。我国政府相信,在维护自己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人教版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 一百七十万年前 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三万年前 七千年前 五六千年前 四五千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7世纪中期 前7世纪 前4世纪中期 前260年 前356年 前230年~前221年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2年 前138年 前119年 前119年 前60年 公元9年 25年 73年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纪后期 383年 420年 4世纪后期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七上p2)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七上p3) 山顶洞人。(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七上p4)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河姆渡。(七上p7) 陕西西安,半坡人。(七上p8) 大汶口原始居民(七上p9) 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七上p15) 汤战胜舜,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七上p21) 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七上p2h3) 西周灭亡。(七上p24) 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春秋战国)(七上p30)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七上p32) 晋楚双方:城濮之战。(七上p32) 魏赵:桂陵之战。(七上p33) 秦赵:长平之战。(七上p34) 商鞅变法(七上p38) 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秦朝(七上p56)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七上p63) 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七上p64)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世上称汉朝。(七上p64) 张骞出塞。(七上p82)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七上p79) 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七上p83)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隶属我国(七上p83)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西汉灭亡。(七上p69) 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七上p70) 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七上p84) 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七上p102) 赤壁之战。(七上p102)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七上p105)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七上p105) 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七上p105)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七上p108) 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七上p108) 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七上p109) 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七上p109) 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七上p110) 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七上p110) 大将刘裕自称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七上p111)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七上p114)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专题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资产阶级革命 1、确立方式: ⑴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①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英法美) 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日) ③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 ⑵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是由该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⑶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⑷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从根本上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 2、根本原因: ①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旧的生产关系主要指封建统治(英法俄日德意)和殖民统治或黑奴制(美) 3、革命任务: ①革命的对象决定了革命的任务,也决定了革命的艰巨性; ②革命的任务决定了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主力军又影响着革命的彻底性; ③革命任务是否完成是判断革命是否成功的依据;革命任务完成的多少是判断革命彻底程度的依据。 4、革命领导: ①革命的领导者成为新政权的执政者; ②革命由资产阶级独立领导或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领导,反映了该国资产阶级的实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 ③革命由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领导,对革命的彻底性产生消极影响。(英保留君主,美保留黑奴制) 5、革命性质: ⑴性质判定的主要依据是领导阶级和历史作用 ①它由资产阶级或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领导 ②它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依据) ⑵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双重性 6、革命机关: ①机关的组建:机关的把持者就是政策的受益者 ②颁布的文件:分析文件的阶级立场 ③采取的措施:分析措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7、革命文件: ⑴从颁布的时间来分析文件的历史作用 ①革命过程中颁布的文件对革命运动起推动作用(《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 ②革命完成之后颁布的文件起巩固革命成果或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的作用(《权利法案》《法典》《1787年美国宪法》) ⑵从颁布的机关和执政者来分析文件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和文件的阶级本质 ⑶从文件的思想内容来分析文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①进步性主要指文件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革命思想,推动着革命的发展和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局限性主要指阶级的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的局限性(革命的彻底性) ⑷对各国的文件从颁布机关、思想内容、历史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 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 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政治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 3、内容: 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新形势下看台湾问题

新形势下看台湾问题 迄今为止,台湾问题是中国最敏感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问题,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 的斗争。随着2007 年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2008 年第29 届北京奥运会召开的日期日益临近,台湾当局动作频繁,而国际形势也变化多端风起云涌。在这关键的时候,台湾问题会朝何处发展?中国针对台独势力如何面对?世界局势对台湾问题有何影响?很多问题都在新形势下突现出来面对新时期日益变化的新形势,该如何面对台湾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这都是作为领导 层和大众群众都不应该忽视的现实问题。我组就是从新形势出现的多种事件分析台湾问 题及其影响,分析台独势力的贼心不死和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压力和障碍,分析台湾 问题的实质及对策。 一新形势下的各种事件显示台湾问题的时局紧迫 2007 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 年北京将召开第 2008 年更是被多方认 29 届奥运会。而2007 年是陈水扁“执政”的最后一年, 为是台湾问题关键的一年。在临近这“关键”的一年前的2007 年,台湾岛上各 种大事小事层出不穷,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民间方面,都有种不安骚动的情形。在2007 年,台湾当局制造各种事件,比如拒绝奥运圣火传递台湾岛,23 号“汉光”军事演习,试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等等新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到台独势力试图把台湾问题进一步拉进世界范围内,进而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制造更大的困难。 一)拒绝圣火入宝岛:自我封闭强调“独立

人教版初中历史常考专题突破 专题八 改革与制度创新练习题(含答案)

专题八改革与制度创新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1)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 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度改变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上来看也是正确的。 ——摘自列宁《关于纪念日》 (2)材料二中的“改变”是由谁领导的?为什么说这种“改变”是正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者、改革结果等方面分析上述两次改革的相同点。 2.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经有相同的经历与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

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后又于19世纪末,以日本为师,提出变法图强,企图挽救民族危亡,结果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面临的共同命运是什么?中国在19世纪末向日本学习,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经济方面,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改革有什么显著特点?结果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一个国家发展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共十七个专题)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改革 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能力训练】中国古代改革 改革(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三项措施,并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德,……,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姓或重复,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延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高祖纪》 (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推行的哪些“汉化”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 (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两次改革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专题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能力训练】 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纵观中外对外交往历史,可以为我们今天走改革开放之路提供重要启示。观察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4 “广东十三行” (1)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中西方贸易通道,据图1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运到哪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2)据图2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因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据图3写出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出发的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你能从图中获取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 (4)据图4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四幅图片,说说中国古代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