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宗教与仪式
宗教礼仪-PPT
宗教礼仪-功能
• 第一,通过礼仪,加强信仰者与他所信仰的神之间的联系, 巩固和强化信仰。
• 第二,宗教礼仪能够满足信徒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获得信 心、希望和安全感。
• 第三,宗教礼仪能够维持集团的社会确证性,加强个人和 他所从属的社会之间的联系。
• 第四,宗教礼仪能不断创造和再创造宗教信仰本身,维持 信仰形态的永续性。
• 3.浴佛节和孟兰盆节
• 汉传佛教最大的节日,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一是四 月初八的“浴佛节”,一是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 此外,还有诸佛菩萨的圣诞及纪念日。遇到以上节 日,僧人将在有关殿堂做法事、念佛号或举行其他 纪念仪式。
佛教的禁忌
• 1.僧尼戒规 • 佛教规定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和行为方面都要遵守。
宗教礼仪定义
概念:指宗教信仰为对其崇拜对象表示崇拜与
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与宗教 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
宗教的认识
•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 脑中的一种反映。
• 宗教的影响: 1.宗教信仰者众多。在当今世界上,大约一共生活着50多亿人口,而各 种宗教的信仰者在其中就占了1/2以上。在我国的总人口里,各种宗教 的信仰者也占了1/10左右。 2.宗教影响到习俗。在日常生活里,宗教与人们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 有学者认为:习俗本身就是退休的宗教,而宗教则又是固定化的习俗。 在一定宗教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度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显著。 3.宗教作用到生活。宗教对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多有渗透,甚至直 接作用到整个社会生活。例如,有的国家,有的民族,全国或全民信仰 某种宗教,甚至将其确定为本国国教,或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佛教的主要节日
• 1.佛诞节
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 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 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 法,经过四十九天,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这天, 佛教徒应到寺院旋绕佛塔。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 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到 兜率天安居,为生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 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 寺也要举行纪念仪式。
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
原始宗教的起源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演变。
古代宗教仪式与习俗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宗教习 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对自然 力量的崇拜和祭祀活动的产物。
水葬:将死者 尸体投入江河 湖海中,让其 自然漂流或沉
没。
天葬:将死者 尸体放在野外,
让鸟兽食之, 认为这样可以 使其灵魂得到
解脱。
Part Four 中国古代宗教习俗的主
要内容与形式
宗教节日与习俗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 们会祭祖、拜神、贴春联、放鞭炮 等。
中秋节: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习 俗,人们会举行家庭聚会,共度佳 节。
古代宗教仪式与习俗的文化背景
原始宗教的影响:古代宗教仪式与 习俗多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原 始宗教的信仰。
道教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 教,其思想观念和修行方式深刻影 响了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习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礼 仪和道德,对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 习俗的形态和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还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一些宗教信仰主张仁爱、宽容、 慈善等理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公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一些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也存在过度强调神灵、神秘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有时会导致迷信、 盲从和道德败坏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
中 国 古 P代a宗r t教S仪i x 式 与 宗 教习俗的历史价值与意
Part Six.
中国古代宗教仪式 与宗教习俗的历史 价值与意义
巴黎圣母院每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悟
第一章:引子1.1 主要内容:在文章引子中,我会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和重要性,包括建筑风格、文化背景和宗教意义等内容。
我会简要提及教堂的建筑结构和由来。
1.2 感悟:在引子中,我会表达对巴黎圣母院这一历史建筑的敬畏和对其文化价值的赞叹。
我会描绘出这座教堂的宏伟壮丽,以及它对欧洲宗教和建筑艺术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历史沿革2.1 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会详细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过程和历史变迁,包括教堂的设计师、建造时间、修缮历史,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等。
我会根据史料和资料来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历史画卷。
2.2 感悟:在历史沿革中,我会对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进行反思,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和价值。
我会引用历史学家和建筑专家的观点,来展示对这座教堂的深刻理解和钦佩之情。
第三章:建筑风格与装饰3.1 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将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结构设计和装饰艺术,包括哥特式建筑特点、祭坛和雕塑的设计,以及画作和玻璃窗的艺术价值等。
我会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展示教堂的建筑之美。
3.2 感悟:在建筑风格与装饰中,我会试图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并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会从建筑师的角度来分析巴黎圣母院的艺术价值,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第四章:文学与艺术4.1 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将介绍巴黎圣母院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和意义,包括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背景、影响和分析,以及绘画、音乐和电影作品中巴黎圣母院的形象呈现等。
4.2 感悟:在文学与艺术中,我会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解读,展现巴黎圣母院在人类艺术创作中的特殊意义和独特形象。
我会引用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观点,来探讨巴黎圣母院如何成为永恒的艺术题材,并对人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第五章:宗教与信仰5.1 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将介绍巴黎圣母院在宗教和信仰中的地位和意义,包括教堂的宗教仪式、基督教圣地、神职人员和信徒的故事,以及游客和朝圣者对它的敬仰和祈祷。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包括道教、儒教和中国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信仰与仪式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要素,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信仰1. 道教信仰道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长寿和超越人世的境界。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即宇宙之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心性之道。
信徒常常参与道教寺庙或道观的活动,聆听道教经典,修炼内丹等。
道教的信仰子宜内心修炼,追求身心合一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儒教信仰儒教,中国传统宗教的另一支柱,强调人伦道德和治理之道。
儒教的信仰围绕着尊孔、崇尚孔子的学说展开。
儒教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推崇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孔庙和孔子文化等都是传统儒教信仰的表现。
3. 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融合了道教、儒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元素的信仰体系。
中国人对祖先崇拜、守护神、灵魂轮回等有着独特的信仰观念。
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祭祀、祈福、求神问卜、祭拜山川和自然灵物等仪式和习俗。
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融入了农耕文化和自然崇拜,反映着中国人对神灵存在的敬畏和需求。
二、仪式1. 道教仪式道教的仪式充满神秘色彩,常常在道观或道教寺庙中进行。
道教仪式包括祈福仪式、道观的仪式活动、神仙庆典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比如道教界盛大的庆祝活动——“三月三”踏青节,信徒们会穿上盛装,燃烧香烛,祈求好运和福祉。
2. 儒教仪式儒教的仪式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
尊孔祭孔是儒家的代表性仪式,每年农历的第二十四日举行。
仪式中,供奉孔子的神像,燃香祭拜,奏乐舞蹈,共同缅怀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祭拜祖先和先贤、先圣的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记忆。
3. 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国民间信仰的仪式多样而丰富。
比如,春节时举行的祭祖仪式,家人们聚在一起,烧香祭祀祖先,感恩祈福。
上帝的存在与宗教仪式和仪式的意义
上帝的存在与宗教仪式和仪式的意义一、引言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人们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又是人们通过仪式和仪式来实践和表达这种信仰的方式。
本文探讨上帝的存在与宗教仪式和仪式的意义,并分析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二、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系统,坚信并宣称上帝的存在。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内容和神话故事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例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创造宇宙的上帝,伊斯兰教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真主,佛教则认为上帝是不可知的存在。
无论不同的宗教有何种观点,上帝的存在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超越人类智慧和理解力的存在。
三、宗教仪式的意义宗教仪式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仪式,人们能够与上帝建立联系和表达信仰。
宗教仪式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为,也可以是更大规模的集体仪式。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宗教仪式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1. 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上,宗教仪式可以帮助个体与上帝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并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和指导。
宗教仪式也是人们寻求心灵寄托和慰藉的方式,无论是祈祷、忏悔还是个人祭祀,都帮助个人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对生活的意义。
2. 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上,宗教仪式可以促进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形成。
宗教仪式常常是集体性、公开且具有仪式感的,它使得信仰者能够聚集在一起,共同体验宗教的力量和神圣性。
通过宗教仪式,人们能够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共识,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
四、上帝的存在与宗教仪式和仪式的互动关系上帝的存在和宗教仪式和仪式相辅相成,在宗教信仰的体系中相互联系和影响。
1. 上帝存在的信仰驱使着宗教仪式和仪式的实践。
对上帝存在的坚定信仰,让人们通过宗教仪式来与上帝建立联系,传递自己的心愿和感激,实践自己的信仰和敬畏之情。
2. 宗教仪式和仪式的实践加深了对上帝存在的信仰。
通过仪式的亲身参与和经历,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力量,增强了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并加深了对宗教的体验和参与感。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与宗教仪式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与宗教仪式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和宗教仪式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信仰和宗教的崇敬之情。
这些建筑和仪式不仅代表着宗教的崇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和宗教仪式的特点与影响。
一、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包括寺庙、道观、塔、庙宇等等,它们在形式、结构和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宗教建筑注重布局与气势。
通常以正中轴线为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寓意着宇宙秩序与天地之道的和谐。
建筑物通常分为前殿、主殿和后殿等不同部分,形成层次分明、凸显主题的整体效果。
建筑的规模庞大,巍峨壮丽,以彰显信仰的崇高与庄严。
其次,古代宗教建筑注重细节与装饰。
无论是建筑的屋顶、柱子,还是门窗、壁画,都非常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
雕轴画栋、飞檐斗拱、蟠龙、凤凰等图案构成了宗教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古代宗教建筑注重环境与景观。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通常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兴建,例如山脚下、河边或湖畔。
这样的选址不仅能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也能为信徒提供宁静祥和的环境,有利于宗教信仰的修行。
二、古代宗教仪式的特点中国古代宗教仪式是人们表达信仰和敬拜神明的重要方式。
不同宗教的仪式形式各异,但都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古代宗教仪式是集体性的。
信徒们通常会聚集在宗教场所,如寺庙或庙宇,进行共同的宗教仪式。
这种集体性的仪式有助于凝聚信仰群体的凝聚力,并增强信徒对神明的敬畏之情。
其次,古代宗教仪式通常具有规范性的仪式流程。
这些流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信徒们敬仰神明和实践信仰的标准形式。
比如在佛教仪式中,通常包括进香、上香、祈福等环节。
最后,古代宗教仪式注重身心合一与修行。
中国古代宗教强调内外修身,认为通过仪式的参与和苦行的修行,人们能够净化自身的心灵和获得心灵的慰藉。
信徒们在仪式中通常会默诵经文、念诵佛号等修行行为,以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境界的提升。
宗教、秩序与隐喻:读《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
宗教、秩序与隐喻:读《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作者:刘超来源:《民族学刊》2016年第04期[摘要]中国的宗教与仪式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近代以来涌现的大批西方汉学家们致力于对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某些片段进行细致、长期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解释中国人的信仰和实践。
由美国汉学家武雅士主编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是一本集结了20世纪50-70年代以来十五位西方学者在台湾与香港等地关于中国宗教与仪式研究成果的著作,从该书收录的文章来看,中国宗教与仪式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而在多样性和整体性背后所展现的宗教的秩序与帝国的隐喻是学者们的最终共识。
[关键词]民间信仰;宗教仪式;帝国隐喻;《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4-0039-08自19世纪中国大门被西方打开以来,大批西方传教士与商人开始进入中国带回大量关于中国文明的信息,进而让西方感觉中国文明那层薄如蝉翼的面纱更加隐约而欲求探索之心。
20世纪30-40年代以费孝通、林耀华、许烺光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学者对中国经济、亲属制度、信仰仪式等方面的研究开启了社会人类学汉学研究的先河。
20世纪50-70年代以来以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和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为代表的学者从海外华人、明清史料或者以进入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田野的方式将汉学人类学研究推向顶峰。
[1](P.15)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外中国研究开始转向逐渐开放的大陆地区,研究兴趣点也从东南和华北的宗族与宗教仪式研究转向族群与民族研究。
不同时期我们看世界的不同方式代表了不同时期我们被世界的认知程度,而我们被世界理解的高度也代表了我们对自己理解的高度。
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20世纪50-70年代西方汉学家们通过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宗教与仪式研究①,那一时期的中国大陆由于在“文革”的影响之下进行学科调整而忽视了汉人社会的研究,大多民间信仰也因被定位于封建迷信而被学界所忽视。
【历史课件】第15章 印度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
第十五章印度参考书:•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马宗达:《高级印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 年版.•商会鹏:《种姓与印度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一、印度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⒈长期分裂割据印度历史上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状态,从没有真正统一过.莫卧尔帝国及英国统治时期,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全国统一时期,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全国仍有大小王国五、六百个.1947 年印巴分治,印度境内仍有小王国三百多个.⒉宗教盛行印度是宗教盛行之国,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印度到处都是神庙.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无信仰倒是不可思议.有史以来,印度人比其它国家的人更多地探讨生命的最终奥秘,相信与直觉有关的某些精神状态,讲出世,面向未来,而轻视人生,甚至搞自我折磨,腧珈,甘地的不抵抗主义,应该都与此有关.印度宗教派别众多,古代的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中古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巴克提教派(近代发展为锡克教)、基督教,其中印度教又由许多教派组成.但是,印度也有一种最大的统一,这就是印度思想文化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有人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是“毁”,中国文化的精神是“生”.印度人的思想超越国界,征服了许多人.伊斯兰教四、五百年的统治,英国人一、二百年的统治,印度传统思想文化依然保持.对此应如何评价?印度湿热气侯对形成印度人疲塌、被动、缓慢气质的影响.⒊不注重自己的历史一个把整个物质世界看作不过是一种幻觉的人,对时间地点不会感兴趣.所以,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但又不注重历史的国家,往往以神话传说代替历史.印度历史有许多地方都说不清,有些则靠别国人记载,如中国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可印度人喜欢讲故事,许多神话传说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人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印度人却只讲:“从前有一个国王……”⒋种姓制度印度自古以来存在世袭种姓制度,除四大种姓外,亚种姓全国有三千多种,另外还有贱民,种姓歧视至今未能消除.⒌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印度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公社长期存在是其又一特点.印度社会始终无大的社会变革,保守停滞都与农村公社有关.不过,也正是农村公社才保存了印度文化的核心,使印度文化连续不断.⒍人种民族众多印度历史上累遭异族入侵,血统混杂,人种繁多,有“人种博物馆”之称.有些印度人象欧洲的白种人,有些似为非洲的黑种人,有些则是亚洲的黄种人.他们有的头发乌黑,有的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个子矮小;有的高鼻梁,有的塌鼻子.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印度主要有七大种人: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一一达罗毗荼人、蒙古人、蒙古一一达罗毗荼人、土耳其一一伊朗人、色底安一一达罗毗荼人.民族就更多了,除了十余个大民族外,部落民族有550 支以上.与此相适应,印度的语言极不统一.十卢比的纸币上印有十五种文字,全印度各民族和部族的语言超过150 种,细分可达1600 种.所以有人说,印度各邦唯一统一的语言是国歌.现在印度官方用语是英语和印地语.印度的小学生在学校要学三种语言,英语、印地语和一种母语.总之,中世纪印度社会的最主要特点是种姓、村社、印度教三位一体.二、关于印度的封建社会问题印度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国内外看法分歧很大.⒈印度历史纪年(主要为北印度)哈拉巴文化,公元前2300 ~前1750 年,城市文化;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 ~前900 年,犁俱吠陀、军事民主制时期;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 ~前600 年,城邦国家产生时期;列国时代(佛教时代),公元前 6 ~4 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到印度五河流域),公元前326 ~325 年,从此确定印度纪年;孔雀帝国,公元前324 ~前187 年;贵霜帝国,公元 1 ~3 世纪;笈多王朝,320 ~540 年;戒日王帝国,606 ~647 年;拉其普特时期,7 ~12 世纪;德里素丹时期,1206 ~1526 年;莫卧尔帝国,1526 ~1858 年.⒉各种观点印度学者夏尔玛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如从四、五世纪开始的国王赐地的铜板文书,按照西欧封建制的模式,认为印度封建社会开始于四世纪.但相当一些印度学者把印度中世纪史的开端定为伊斯兰教统治开始的德里素丹时期,即13 世纪,这一分期可能更符合印度实际.苏联学者认为封建制因素在公元初已产生,但转变为封建社会则为 5 ~7 世纪之间.国内意见也不一致.季羡林先生认为公元前五、六世纪的佛教时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前273 ~236 年)已完全形成封建社会.朱寰先生认为封建制度在笈多王朝萌芽,戒日王帝国时期确立.马克先生干脆说此问题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认为古代印度社会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孔雀王朝发展出较明显的奴隶制,其他广大地区,尤其是南印度,到公元初还存在许多原始部落或原始残余很多的国家,这些地方是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崔连仲则认为印度没有奴隶社会.印度社会性质问题参见崔连仲《古代印度社会的几个问题》,载《世界历史》1985 年第一期.要说明社会性质,主要看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身份地位.朱寰主要根据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法显到印度是笈多王朝时,玄奘到印度是戒日王时,而此时期印度本国的文字材料很少.玄奘说印度封建地产:“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即是说,土地基本王有,也搞分封,分为王田、封邑、寺田、学田,但都由公社农民耕种,这说明当时确是封建社会.不过,孔雀帝国时,土地也是王有,贵族占有,也有寺田,并也由公社农民耕种,有许多奴隶,但更多的是公社农民,与戒日王时代似乎并无太大区别.三、种姓制度的发展变化上古印度的种姓瓦尔那,原来只是区分征服与被征服人种.职业上不同的四瓦尔那说,应出自婆罗们的创造,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实际社会职业等级很多,决不限于四个.阇提一词较为晚出,原意为生或种,指逐渐分化出的、众多的、实行内婚制的世袭职业集团.中古时渐不用瓦尔那,而用阇提一词来指我国所谓的种姓制度.中古印度社会的种姓越来越多,有些是由分工造成,有些是由整个部落组成,也有因财富、权势等而造成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不平衡,国家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征服,形成人种、民族、部落之间的统治服从关系;社会分工的发展,各经济部门的专业化,形成不同的行业集团;加上语言、宗教、习俗上的分裂,这都使种姓制度巩固下来.七世纪玄奘去印度看到的种姓,婆罗门指祭司,刹帝利指王族,吠舍指商人,首陀罗指农民,手工业者由于分工加细,形成许多杂姓.另外还有贱民,成为不可接触者,曰旃荼罗:“与人别居,入市,击木以自异”.四、佛教对外传播和印度教的兴起笈多王朝时期佛教虽是普及的信仰,但婆罗门教已日益兴盛.七世纪唐玄奘到印度,佛教已开始衰落,为玄奘举行盛大佛教法会的戒日王,本人却是一湿婆教徒.如同基督教一样,佛教在它的故乡虽逐渐衰落,但却向世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当时佛教传播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的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的密宗加上当地原始的苯教,后来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时候,印度教逐渐兴起.实际上自阿育王时代以来,佛教虽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但婆罗门教并没有灭亡,其宗教仪式依然存在,尤其是婆罗门的地位依然保持.印度教是在古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从四世纪开始不断吸收佛教、耆那教教义和民间信仰,到九世纪经宗教哲学家商羯罗(约788 ~820 年)改革而逐渐形成.所以,印度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一般来说,凡是承认婆罗门崇高地位和接收吠陀经典的教派都是印度教.其经典比婆罗门教多,除过四大吠陀外,又增加了《奥义书》、《往世书》,还有史诗《罗摩衍那》、《摩呵婆罗多》.印度教认为人生有四大目的,即法、利、欲、解脱.法(即达摩)指宗教、种姓规定的各种应尽义务,利指物质生活条件财产等的获得,欲指物质生活特别是感官的享受,解脱则指从物质和欲念中超脱出来,脱离轮回.人生四个阶段,幼年学道,长而持家,求财肆欲,老而修道出家,舍弃一切,死而解脱.印度教还相信轮回,如何主动脱离轮回达到解脱?途径有三:一为知识之道,即追求梵我同一,则不生不灭,梵者,超自然的宇宙精神;二为行为之道,严格按照达摩规定履行义务,但不能指望这种行为的结果,行为便是目的本身.三为虔诚之道,即对神赞颂礼拜,衷心侍奉,造神像,建寺院,舍钱财等.三条途径,一条较一条容易.印度教崇拜的主神有三,梵天管创造世界,毗湿奴管维持世界,湿婆主管破坏世界.印度教主要有四大派:传统派(尸摩多派),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传统派崇拜古婆罗门教传统,遵循古代仪式,奉行多神信仰.毗湿奴派流行于北印度,主神毗湿奴有许多化身,其中之一为牧童形象的黑天神,乐于助人,为印度人家喻户晓.湿婆是毁灭、舞蹈、苦行之神,相信有毁灭才有再生.性力派多崇拜女性神,仪式具有色情色彩.印度教与种姓、村社紧密联系,又吸收了佛教的教义和传统的民间信仰,从而取代了佛教,印度教对佛教的胜利是印度强大的传统保守力量的胜利.五、拉其普特时期(7 世纪中~12 世纪末)和德里素丹国(1206 ~1526 年)戒日王帝国瓦解后,北印度处于更大的分裂之中,一些小邦互相攻伐,忽盛忽衰.这些小邦的王族,自称拉其普特,意为王子.对拉其普特人的来源,学者们意见不一.英国和苏联的学者认为其是入侵而来的外族人,印度学者认为其源自印度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外族.8 ~10 世纪阿拉伯人曾侵入印度河下游,占领印度西北部.从11 世纪初起,北印度又不断面临来自西北方向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蒙古人后裔的相继入侵.突厥人在阿富汗东部建立的伽色尼王朝(962 ~1186 年)在11 世纪初曾17 次远征印度,屡败印度北部的拉其普特王公.12 世纪中在阿富汗西部兴起古尔王朝(1154 ~1206 年),古尔王朝在12 世纪末先后占领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1206 年古尔王朝分裂,其部将在德里自立为素丹,由是开始印度的德里素丹国时期.德里素丹国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先后经历五个王朝:奴隶王朝(1206 ~1290 )、卡尔基王朝(1290 ~1320 )、图格拉王朝(1320 ~1414 )、赛义德王朝(1414 ~1451 )和罗第王朝(1451 ~1526 ).德里素丹国时期,印度大部分地区被纳入伊斯兰教政权的统治范围.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前,涌入印度的入侵者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文化,而是被溶入印度文化的河流中.现在,注重来世、轻视人生的印度教社会,遇上了注重两世生活的伊斯兰教文明的挑战,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皆平等的兄弟,而印度教却以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为基础.首先,德里素丹国改变了印度传统的政权形式,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其依赖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作为社会基础,并以他们作为军队的中坚.其次,德里素丹国没收了许多印度教王公贵族的土地,实行类似阿拉伯帝国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素丹直接支配的土地称“哈斯”,分封给穆斯林战士的军事封地叫“伊克塔”,给清真寺的土地称“瓦克夫”,伊斯兰神职人员的土地叫“伊纳姆”.另外,还有一些印度教王公贵族的土地没有被没收,它们的所有者称“柴明达尔”.所有这些土地都由村社农民来耕种.就是说,印度的村社依然保存,印度社会的基础并没有改变.最后,一神教的伊斯兰教虽然没有消灭多神的印度教的传统信仰,但其在印度已成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并且是统治阶级的宗教,从而使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传入印度古老的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而两教的长期接触与相互影响,也生长出一些怪胎,如综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巴克提教派(反对偶像崇拜和种姓制度,对神真诚信奉才能解脱),它后来发展成锡克教(一神教,创始人纳那克1469 ~1538 年);在讲求平等的穆斯林兄弟中,竟然出现了穆斯林种姓.另一方面,从那时开始的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尖锐对立,也一直影响到现代南亚政治.思考题:⒈中世纪印度社会有那些特点.⒉关于印度封建社会问题,谈谈你的看法.⒊印度教何以兴起?⒋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对印度社会的影响.5. 名词解释:阇提印度教柴明达尔巴克提教派维查耶拿伽尔王国。
宗教学中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
宗教学中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方式。
在宗教学中,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是两个关键概念。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的定义、作用以及它们在不同宗教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宗教信仰是宗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或集体对于超自然力量或意义系统的坚定信仰。
无论是多神论还是一神论,宗教信仰都是信徒与之信仰的对象之间的纽带。
宗教信仰不仅包括对神、神明或神灵的崇拜,还涉及对宇宙起源、人生目的、伦理道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在不同宗教中,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各异。
以基督教为例,宗教信仰体现在对上帝的信仰以及遵循耶稣基督所传授的道德原则。
而对于佛教徒来说,宗教信仰则侧重于佛陀的教诲,包括放下执着、慈悲善良等。
不同的宗教信仰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此在宗教实践和信仰内容上有着明显差异。
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一种外在表达和实践形式。
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和仪式,通过仪式的规范、符号和象征等方式,将信徒与神明或信仰系统联系起来。
宗教仪式具有宗教教派和文化背景的特征,同时也承载着信仰者的情感和对神圣的敬畏之情。
宗教仪式的功能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信仰实践的一种方式。
它能够促使信徒与身份所属的宗教系统保持紧密联系,并为个体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
通过参与宗教仪式,信徒们可以与信仰的对象进行互动,同时也能够塑造个人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社会关系。
宗教仪式在不同的宗教中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基督教中的宗教仪式主要包括圣餐、洗礼、婚礼和葬礼等,而佛教则有礼佛、放生、念经等仪式。
无论是什么宗教,宗教仪式都是信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深信徒们对信仰系统和宗教理念的理解与体验。
在研究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时,宗教学者经常将它们作为彼此相互依存的概念进行分析。
宗教信仰为宗教仪式提供了信仰内容和参与的动机,宗教仪式则是宗教信仰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和呈现。
综上所述,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是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仪式
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仪式在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仪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而仪式是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各个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仪式的形式各异,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首先,宗教信仰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通过祭祀、祈祷、礼拜等方式与神灵沟通。
这些信仰和实践形成了宗教系统,成为社会和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祭祀和孝道,佛教则强调慈悲与禅修,道教强调自然与长生不老。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指导人们的行为,也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仪式在传统文化中是宗教信仰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仪式是通过符号、行为和语言来传递宗教意义的一种形式。
在不同的宗教中,仪式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比如,在基督教的礼拜仪式中,人们通过诵读圣经、祷告和圣餐等仪式与上帝相连。
而在伊斯兰教中,穆斯林会进行五次日常礼拜,向真主表达敬意和感激。
这些宗教仪式既给予了信众宗教感受和心灵寄托,也加强了社群的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
此外,宗教信仰和仪式还对传统文化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宗教往往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
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例如,在伊斯兰教中,信众遵循着《古兰经》中的教义和道德规范,尊重家族和社区的权威,维持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在印度教中,信徒被分为各个种姓,社会地位和职责由出生决定。
这些宗教信仰与仪式深深地植根于传统社会,对社会结构和秩序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之,在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仪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
宗教信仰提供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心灵寄托,仪式则是宗教信仰得以表达和实践的方式。
它们不仅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为人们提供了对生命意义和幸福追求的思考与回应。
昆虫记14~15章读书笔记400字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让·马里·勒克莱兹的代表作之一,全书通过昆虫的视角,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种种荒诞和罪恶。
在第14~15章中,作者通过昆虫们的故事,探讨了权力、宗教、道德以及生存的现实困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解读这两章的内容,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权力的荒谬在第14章中,作者通过描绘羽毛虫族长的统治,讽刺了人类社会中权力的荒谬和滥用。
在昆虫们的世界里,羽毛虫族长通过残忍和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其他昆虫则被迫忍受着不公平和压迫。
这种情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权力争斗和压迫,令人深思不已。
2.宗教的迷茫而在第15章中,作者则通过描述蚂蚁部落对待被选中祭祀的仪式,探讨了宗教和虔诚信仰背后的迷茫和矛盾。
蚂蚁们盲目地崇拜着一种被称为“上帝”的存在,为了追求神灵的庇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同类。
这种对宗教的迷信和盲从,让人不禁反思人类社会中宗教信仰的本质和影响。
3.道德的挑战通过这两章的描写,勒克莱兹深刻地探讨了权力、宗教以及道德的困境。
对于这些问题,我的理解是,作者并非只是要表达对于人类社会的批判,更重要的是要引发人们对于权力、宗教和道德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权力的斗争、宗教的迷信和道德的挑战,通过昆虫的故事,或许可以更客观和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
昆虫记第14~15章所探讨的主题,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和警示意义不可小觑。
通过这些荒诞和深刻的故事,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和矛盾,从而更清醒地认识和思考这些问题。
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权力、宗教和道德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也更加坚定了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也能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昆虫记是一部具有深刻哲思的文学作品,通过昆虫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荒谬和罪恶,对权力、宗教、道德和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深入地剖析这两个主题,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和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仪式
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仪式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仪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仪式旨在向神灵表达敬意,祈求神灵的保佑与庇护;宗教仪式则是为了信仰特定的宗教信仰,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宁。
这两种仪式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承载着人们对于信仰和传统的敬仰之情。
首先,祭祀仪式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古代中国人民根植于土地中,非常崇尚自然,并相信自然有灵性。
人们认为神灵住在天地之间,统辖着人间的一切事物。
为了对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祭祀仪式向神灵祈福。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古人对于祖先的祭祀,人们相信祖先是保佑他们的灵魂,所以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向祖先祈求好运和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准备酒水、食物、香烛等祭品,举行祭拜和祷告,以示对神明和祖先的敬意。
其次,宗教仪式在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有佛教、道教、儒教等众多宗教信仰,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方式和仪式。
例如,佛教徒会举行法会、念经和禅坐等仪式,以培养内心的平和和慈悲;道教徒则会烧香、修行和祈福,以寻求长寿和福祉;儒教强调道德和思想修养,仪式上多有读经讲道等形式,以陶冶人的品德和智慧。
这些宗教仪式以其神秘和庄重的仪式感,深深吸引了古代人们的心灵和感召。
祭祀仪式与宗教仪式在形式上有一些差异。
祭祀仪式更加注重对祭品的准备与安排。
用料考究,献祭的方式隆重庄重。
例如,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中,人们会将美酒、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神龛前,将鲜花、烛台等物品摆放整齐,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而宗教仪式则更加注重的是信徒的虔诚和专注。
信徒们会前往寺庙或宗教场所,在经堂前合十礼佛,默念经文或念诵经咒,虔诚地祈求神灵的护佑和指引。
尽管祭祀仪式和宗教仪式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表达了人们对于信仰的认同和对于神灵的虔诚。
祭祀仪式和宗教仪式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与宗教仪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宗教与祭祀仪式
中国古代宗教与祭祀仪式中国古代宗教与祭祀仪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的起源、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以及祭祀仪式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形成了最早的宗教信仰。
人们将自然界的力量和祖先的灵魂视为超自然的存在,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这些存在的敬意和依赖。
这种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宗教体系,如儒教、道教、佛教等。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地区。
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道教则注重修炼内丹和追求长生不老。
佛教则强调解脱生死轮回和追求涅槃。
除了这些主要的宗教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宗教信仰,如民间信仰和山水信仰等。
这些多样的宗教信仰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丰富多彩。
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也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表达方式。
祭祀仪式是古代中国人民与神灵、祖先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代,祭祀仪式通常由官方组织和家庭举行。
官方祭祀仪式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国家英雄,以祈求国家繁荣和社会安定。
家庭祭祀仪式则是为了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无论是官方还是家庭祭祀仪式,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和仪式程序,如祭祀前的准备、祭祀时的礼仪和祭祀后的祈福等。
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祭祀仪式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一种手段。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可以加强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祭祀仪式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祭祀仪式来纪念和敬仰先祖,传承家族和社会的文化传统。
同时,祭祀仪式也是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对过去的敬意和追忆。
最后,祭祀仪式还是人们与神灵、祖先进行沟通和寻求庇佑的一种方式。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与民间信仰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与民间信仰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之一。
在印度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印度教的信仰和仪式贯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和民间信仰是其信徒们连接自己与神祇之间的纽带,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通常包括祭祀、朝圣和礼仪等多种形式。
其中,祭祀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印度教教派众多,不同教派对祭祀有各自的实践方式。
比如,瓦众教派认为男性是神明世界的主宰,而且只有男性才能进行祭祀。
他们通过饮食、瑜伽、冥想等方式净化自身,以准备接触神明。
在祭祀仪式中,他们会献上燃烧着的香、植物和食物,以表达对神明的尊敬和供奉。
而在俱卢普拉什纳的致敬仪式中,信徒们会集结在水边,将自己沐浴在圣河中。
他们相信圣河是洗净罪孽和恶念的圣地。
除此之外,朝圣也是印度教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每年,数百万信徒会前往瓦拉纳西、阿姆里特萨尔、乌吉尼和南印度的阿拉凡蒂等圣地进行朝圣。
在朝圣中,信徒们希望通过与圣地和神圣之间的接触,得到神明的加持和祝福。
除了宗教仪式,印度教的民间信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印度教教义中有许多神明,信徒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信仰,选择特定的神明进行崇拜和祈祷。
比如,印度教教义中有着300多万个神祇,信徒们常常选择维希努神、湿娜神、毗湿奴神等进行崇拜。
有些信徒也会选择崇拜印度教的女神祇,比如庙会上的卡利神。
此外,印度教的民间信仰中也存在着许多与宗教仪式无关的神秘信仰和传说。
比如,印度教传说中的石头教义,信徒们常常相信对某些石头进行崇拜可以带来好运和神灵庇佑。
还有印度教中的“神人”现象。
在印度社会中,有不少人自称是神灵化身,拥有神通和治愈能力,信徒们会前往拜见这些神人,希望得到他们的加持和庇佑。
总结起来,印度教的宗教仪式和民间信仰是该教派信徒们与神明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也是社会凝聚共识的纽带。
通过祭祀、朝圣和礼仪等宗教仪式,信徒们与神明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崇拜和祈祷表达对神明的敬畏和需求。
印度教的教义与宗教仪式
印度教的教义与宗教仪式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主流宗教之一,拥有丰富的教义和仪式。
印度教教义的多样性和宗教仪式的复杂性使它成为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宗教体系。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的教义和宗教仪式,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迷人的宗教。
首先,印度教教义的核心是信奉多神教。
印度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神明,每个神明都代表一种力量或特征。
这些神明包括梵天(Brahma)、湿婆(Shiva)、毗湿奴(Vishnu)等等。
每个神明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故事,象征着宇宙的各个方面。
例如,梵天代表创造之神,湿婆代表毁灭和再生,毗湿奴代表保护和维护。
与多神教相配套的是“轮回转世”(Samsara)的概念。
印度教认为每个人的灵魂在不同的生命中经历轮回,直到最终达到解脱(Moksha)。
这种解脱被视为灵魂的最终目标,它解除了轮回转世的循环,使灵魂与神明合而为一。
为了实现解脱,印度教强调个人的道德和精神修行。
教义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卡尔玛(Karma),即因果律。
根据卡尔玛原则,个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于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影响。
因此,印度教鼓励人们根据道德准则生活,并通过正直、慈悲、谦逊等美德来积累善因。
除了教义之外,印度教的宗教仪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印度教存在着大量的仪式和礼仪,主要目的是与神明建立联系,并接受神明的祝福。
这些仪式包括祈祷、沐浴、献祭等等。
其中,祈祷是最常见的仪式之一。
信徒们通常在家中或寺庙内向神明祈祷,表达感激、祝福和希望。
沐浴则代表着净化灵魂和身体,信徒们会在特定的河流或圣湖中进行沐浴仪式。
此外,献祭也是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信徒们通过奉献食物和其他物品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教的宗教仪式不仅在寺庙和家庭中进行,还有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
这些节日丰富多彩,充满了宗教意义。
例如,狂欢节(Holi)是印度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彼此泼水、彩色粉末,象征着迎接春天和庆祝生命的多样性。
欧洲的传统宗教仪式与习俗
欧洲的传统宗教仪式与习俗欧洲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陆,拥有多元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与习俗。
这些宗教仪式与习俗不仅是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洲人民信仰与生活方式的象征。
本文将介绍并探讨欧洲的传统宗教仪式与习俗,展示其独特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基督教仪式与习俗1.1 教堂婚礼在欧洲,教堂婚礼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宗教仪式。
新人通过结婚仪式,在教堂内接受神的祝福与世俗的承认。
仪式通常由牧师主持,新人宣读誓词并交换戒指,见证着他们对彼此的爱与忠诚。
同时,音乐、歌唱和祷告也是教堂婚礼的重要元素。
1.2 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象征着充满希望与重生的新开始。
在欧洲,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复活节。
其中,最为传统的习俗之一是彩蛋狩猎游戏,孩子们在花园或公园内寻找被隐藏的彩蛋,并将其收集起来。
此外,人们还会举办宗教仪式、食用复活节大餐以及互相赠送礼物,共同庆祝这一特殊时刻。
二、天主教仪式与习俗2.1 教宗圣彼得主教座堂的宗教仪式天主教是欧洲最为广泛信仰的宗教,其仪式与习俗在欧洲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教宗圣彼得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的权威象征,每年都会举行重要的宗教仪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
例如,教宗的竞选、教宗上任和主教圣职授予等,都会在圣彼得主教座堂举行隆重的仪式,以庆祝与祝福。
2.2 圣诞节与圣诞市集圣诞节是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也是欧洲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圣诞节期间,欧洲的街道、广场和教堂都会被装饰得璀璨夺目,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人们会参加午夜弥撒,庆祝基督降临的重要时刻。
此外,圣诞市集也是欧洲独特的习俗之一,在市集中人们可以购买到各种手工艺品、圣诞食物和礼物,体验着独特的节日氛围。
三、异教仪式与习俗3.1 瓦尔普吉斯节瓦尔普吉斯节是瑞典异教徒庆祝夏至的传统节日,它代表夏季的开始和光明的到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仪式是燃烧巨大的篝火。
宗教与信仰节日庆祝活动中的祭祀仪式
宗教与信仰节日庆祝活动中的祭祀仪式在宗教与信仰节日的庆祝活动中,祭祀仪式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活动。
祭祀仪式通过向神灵或祖先致敬,并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仪式既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本文将探讨宗教与信仰节日庆祝活动中的祭祀仪式,并从不同宗教的角度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祭祀仪式在宗教与信仰节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基督教的复活节、佛教的中秋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还是道教的清明节,祭祀仪式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祭祀仪式,信徒们可以与神灵或祖先建立联系,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仪式的形式和内容会根据宗教信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以祭祀为核心,借助特定的仪式来传递信仰的价值观和教义。
其次,祭祀仪式的形式多样。
在基督教复活节中,常见的祭祀仪式是教堂供奉的耶稣受难像、十字架、圣餐等。
信徒们会在仪式中通过念经、唱诗等方式表达对基督的虔诚与敬意。
在佛教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信徒们会点燃烛灯,供奉水果和食物,并围绕着供桌三鞠躬,以示对佛陀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而在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信徒们会进行集体礼拜,同时进行善行和慈善活动,以回馈社会,表达对真主的信仰与感恩。
而在道教的清明节,信徒们会扫墓祭拜祖先,供奉纸钱、食品和鲜花,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祭祀仪式的意义也是多层次的。
首先,它是信徒们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感激的一种形式。
信徒们借助祭祀仪式向神灵或祖先致敬,希望在他们的庇佑下获得平安和幸福。
其次,祭祀仪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无论是道教的祭祖还是基督教的圣餐,这些仪式活动都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情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此外,祭祀仪式还具有凝聚社群、加强团结的作用。
在祭祀仪式中,信徒们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仪式感受到彼此的联系和共鸣。
然而,不同宗教的祭祀仪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是仪式的时间。
不同宗教的节日和仪式时间不同。
例如,基督教的复活节是在每年春季举行,佛教的中秋节则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则是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一个沙瓦尔月。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格尔兹对宗教的定义则聚焦于宗教所代表的 东西,关注象征和仪式行为作为社会生活的 隐喻、目的与方式
斯皮罗(Melford Spiro)则认为宗教“包含 与文化所假定的超自然存在相互作用的文化 模式化的一套体制”
第十五章 宗教与仪式
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 仪式与巫术 社会中的宗教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1
第一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
宗教的含义 宗教的总体类型 人类学的宗教研究 超自然存在的类别 宗教中介和宗教师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2
一、宗教的含义
人类学研究的是广义的宗(religion),即所 有的信仰形式
10
祖灵(ancestor souls,ancestor spirits) 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构成二元论直 接相关,许多文化都相信人是由躯体和 灵魂两大部分构成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11
1
对超自然存在和非人精灵的最为普遍的 信仰之一是泛灵信仰(animism),又译万 物有灵论。这种信仰认为各种精灵使自 然有了生命。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17
萨满教:
在狩猎采集社会(尤其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最为常见,是一种通过巫术控制超自然力量 或通过与精灵世界的直接接触,对它加以控 制来达到目的的宗教实践
另一种比较宽泛的观点:萨满教广泛分布于 古代和当代的世界中,是一种流传广泛的地 方性知识形式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18
第二节 仪式与巫术
仪式 仪式与象征 巫术与宗教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19
一、仪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概论 11
五、宗教师
人类学家倾向于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萨满”, 另一类是“祭司”.
1 .萨满 指那些能够进入“出神”状态与精灵或鬼魂交流的人。 凤棺之谜 2 .祭司 祭司主要存在于规模较大的社会或相对复杂的社会里, 祭司的主要角色是执行仪式、解释宗教经典和维持宗教传统。
人类学概论
10
(三)非人精灵
1、泛灵信仰(万物有灵论) 泛灵信仰是人类社会早期就发生的一种信仰形式。很多社会的人们都 相信世界上存在灵魂,它附在身上或游走,这种对灵魂存在的信仰, 称为泛灵信仰。 2、泛生信仰 同泛灵信仰紧密相连的是泛生信仰― 信仰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 3、图腾信仰 “图腾”,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一词的音译,有“亲属”和 “标记”的含义。很多氏族部落相信他们分别源于各种特定的物类。 这些物类多为动植物或其他非生物;人类学家认为图腾制包括:概念 图腾制和祖先图腾制。
• 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将宗教看成具有治疗的功能,宗教有助于解决精神上的冲突,使 社会趋向成熟。
人类学概论
6
3.社会学的观点
•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宗教起源于人之社会共在的需求,宗教具有整 合社会、维系社会结构之稳定的重要功能。 • 社会学意义上的宗教起源论实际上是要说明,宗教中的图腾崇拜 或神明崇拜,在根本上乃指人对生存所依的“社会’本身,即对 “社会”的神圣化或神明化。 • 涂尔干认为宗教的实质乃是一个社会的集体观念,每一个社会都 能分辨出两种性质不同的现象,即神圣与世俗。前者是与可敬畏 的超自然力量有关的现象,而后者则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宗教信 仰即某一个社会对于神圣观念的表达。
人类学概论
东正教仪式
13
(二)仪式的特征
• 宗教仪式有几个特征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辞行为:程 式化、重复性和相对的一成不变。 • 仪式与戏剧的区别
人类学概论
14
(三)仪式分类
1.生命仪式 • 生命仪式通常称为通过仪式,指的是个人在某些生 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或 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所举行的仪式。 •
人类学
Anthropology
人类学概论
1
第十五章
宗教与仪式
人类学概论
2
第一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
一、宗教的含义(课本345页)
• 早期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宗教是“对精神存在的信仰”, 是人类“理解他们的经验”及生活于其间的世界的一 种努力。 • 当代学者格尔兹说:宗教就是“一个象征体系,其目的 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 其建立方式是系统阐述关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观念;给 这些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使得这些情绪和动机仿 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人类学概论
12
第二节
一、仪式 (一)什么是仪式(358页)
仪式
• 全部宗教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范畴:信念和仪式。仪式是宗 教的主要现象,即“行动中的宗教”。而宗教信念和宗教经验必然 通过信仰者的仪式表现出来。 • 人们通过参加宗教仪式,创造了一种彻底的“千真万确的氛围”, 即通过宗教仪式而达致更深刻的现实。宗教通过仪式象征性地、抽 象地唤起了人对终极问题的思考。
摩梭人的成年礼
人类学概论
15
2.强化仪式
• 强化仪式指的是确保已经存在和确立的秩序、价值、社会关联等 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生老病死等原因而变得衰弱的宗教仪式。 • 强化的意义 1、仪式强化秩序与价值观。 2、仪式强化认同 东正教仪式 班禅主持祈愿法会
走进非洲:酋长之国
求雨仪式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
3
• 恩伯夫妇的宗教定义显得更容易被多数人认可。 他们认为“所有社会都存在着可以囊括在宗教 这个术语之下的信仰,这些信仰随着文化和时 间的不同而变化着.然而,不管对超自然事物 的信仰存在着多少差别我们都可以把宗教定义 为与超自然有关的任何一整套态度、信念和习 俗。”
人类学概论
4
二、宗教的起源
1.人类学的观点
(1)“万物有灵论”是西方第一个以大量的民族学资料为基础的、 关于宗教起源的科学研究性的论断。 • 根据泰勒的观点,宗教信仰是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即由泛灵信 仰到对神的崇拜,再由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 (2)缪勒(英国语言学家,1823-1900)的“自然崇拜论”——自然 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它包括对天神、山神、水神、 火神、太阳神的崇拜。 (3)弗雷泽(英国人类学家,1854~1941):从巫术到宗教 弗雷泽的代表作是《金枝》
人类学概论
5
2.心理学的观点
• 德国思想家威廉· 冯特
他认为人类宗教和神话起源于原始人的心理情感的演进;宗教发 展曾经历了四个阶段:“图腾崇拜”阶段,“英雄崇拜”阶段, “多神崇拜”阶段以及以信仰绝对一神为特征的人文宗教,即世 界宗教阶段。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焦虑产生于幼儿时代的体验,宗教的起源 与他所谓的”恋母情结”有关。 宗教乃是在人类成熟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人类学概论
7
三、宗教的总体类型(346页)
• 宗教可以分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两个类型。 • 所谓制度化宗教,指具有严格的宗教组织、成员、仪 式、经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类型,其宗教事务通常 与一般的日常生活相分开。 • 所谓普化宗教,则是指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之 中,但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 体系化教义。
16Leabharlann 人类学概论8四、超自然存在的类别
(一)主神
• 主神的信仰包括男神和女神,通常被视为控制宇宙的 神灵,或者如果存在几个主神.那么他们每个都掌管 宇宙的某一部分。 • 至上神的概念在一些文化中则表现为一神信仰。在一 神信仰中,所有超自然现象,都属于并受到唯一上帝 的控制。
人类学概论
9
(二)祖灵
• 祖灵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构成二元论直接 相关,许多文化都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两大 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