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改研究的论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改研究的论文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改研究的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急需人才的要求,从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此文点评和剖析了目前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对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需的改革进行了初步评议,对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创新欲,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石,也是高等学校中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和重要的理论课程。
通过必要的基本实验实践,不仅使学生学会基本的专业实验课程操作技能,还通过实验实践验证理论课程学的生化基本知识和规律,为学生以后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打基础;同时,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尤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与学课程都难以替代的。
可是,多年来传统的旧的教学思想坚持认为实验教学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并须与理论课程保持一致性,认为实验教学的宗旨应该就是单一地验证理论课程知识和规律并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课程所学知识。
然而,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技术迅猛发展,新实验方法、新实验操作技术层出不穷,已渗透并应用到生命科学相关的各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这些发展势必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高等学校必须改革生物化学的教学课程和教学体系,与现代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爆发式需求相适应。
由于传统观念一直认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思想禁锢,高等院校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一个保守、封闭的体系,多年来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一成不变,课堂教学形式更是千篇一律,实行捆绑式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和落后……。
如此的实验课程和教学过程不仅不能满足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和科研创造性。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生物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学问题被发现与生物化学有着显著的联系。
本文主要探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并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化学主要关注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化过程等问题,其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体内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的合成、降解和重组等生化过程。
2. 生命体内代谢过程:如物质的合成、降解、转运和存储等代谢过程。
通过对物质的代谢途径、合成机制和调节机制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生命体内的代谢调节机制。
3. 生命体内信号转导过程:如内分泌系统、神经信号传递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化过程。
通过对信号物质的合成、分泌及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生命体内的信号传递机制。
二、生物化学的应用领域在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化学的应用极为广泛。
以下为几个实际应用领域的简要介绍:1. 新药研发:通过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可以快速发现有效药物,并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2. 病理分析:通过对疾病相关分子的研究,可以发现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并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3. 临床诊断:通过对病人体内化学指标的检测,可以诊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案,如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的诊断中的应用。
4. 生物制造:通过对生命体内重要分子的合成和重组,可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高价值生物制品,如酶、激素和抗生素等。
三、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之一,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生命体内物质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通过对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可以探究生物体内代谢调节机制,为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途径。
2. 生命体内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生物体内的许多生化过程都与各种信号传递系统相关。
高级生化课程论文
高级生物化学课程论文年级:2012级专业:生物科学姓名:韩诗源学号:2012013085再读生命——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与体会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韩诗源2012013085一开始,我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表面层次,认为生命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存在方式。
而后,学习了高级生物化学,知道了生命过程中的微观领域的过程,也发现,很多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逐渐地领悟到了一些生命的奥秘。
本学期的高级生化课程共分为14个专题,三个大部分,分别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生物化学与医学。
在熟练掌握蛋白质、糖、脂质、核酸等的结构与功能后,新陈代谢正好作为大分子功能的一个整合,来学习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四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最后,从理论知识上升到应用的层次,就是在医学中的应用,肿瘤、糖尿病、阿司匹林,这些现代医学的明星词语在高级生化这节课中再一次被解释,同时,应用上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甚至,还有《阿司匹林传奇》等相关的书籍来作为知识以外的延伸。
我不仅对如此精妙的课程安排叹为观止,为老师的用心而感动。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逐一阐述我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第一部分结构决定功能其实,任何物质,包括人,都是一大团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就是原子。
而有生命的这一团原子,就可以不按着焓和熵的规律“行事”,进而行驶一系列的生命活动。
而这些粒子之间,如果组成的方式不同,就具有了不同的结构。
蛋白质、脂质、糖和核酸,都通过他们独特的结构体现着他们的功能,即——结构决定功能。
如在血红蛋白的结构中:血红蛋白分子由珠蛋白、原卟啉和二价铁离子功能组成。
有由4条肽链各结合一个辅基即血红素,氧气即结合于Fe2+上,血红蛋白与氧疏松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氧合作用于氧分压高时容易进行,于氧分压低时易于解离。
血红蛋白有两个状态,T state为血红蛋白释放氧气的状态,主要由13个盐键维持血红蛋白的刚性,在氧分压低的地方(如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BPG含量会增加,将氧气“挤”出去,从而促进氧气释放;R state为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状态,在氧分压高的地方(肺泡处的毛细血管),当一氧气分子与血红蛋白结时,会引发“级联反应”,随着氧气的结合,盐键会越来越容易断裂,有利于与氧气的结合。
生物化学教学体会分析论文
生物化学教学体会分析论文生物化学教学体会分析论文摘要: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但其理论知识复杂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探讨如何使学生学好生物化学。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知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
但同时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要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2]。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一名教师,笔者将在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浅谈如下,以求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1老师的教1.1上好第一堂绪论课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是绪论,有时甚至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因此,上好第一堂绪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堂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堂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们都熟知人、物、事入手,比如酵母发酵引出酶学、DNA双螺旋结构引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甚至分子生物学时期等等,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究竟是什么有个整体的概念,对后续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浅显的了解。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是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通过绪论的学习,让学生对人体的生物化学充满好奇,也就良好的完成了绪论的教学任务。
1.2不可忽视每节课的导入生物化学的每一节课都有自身的重点和难点,好的导入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问题导入法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上课过程中解决问题,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讲蛋白质结构时用毒做问题导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法分子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讲维生素时用夜盲症、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什么引起的做导入;在讲糖代谢时用糖尿病做导入,让学生去思考糖尿病到底是由于我们体内那种物质代谢出现障碍引起的;在讲脂类代谢时用减肥药左旋肉碱做导入,让学生思考左旋肉碱这种减肥药是否一定能够减肥等等。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对于生物化学这一门科学,大家有什么了解呢?知道怎么样书写一份生物化学的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生物化学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理论性密切联系的学科。
为探索一套既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又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我们从分析生物化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用、完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组合等理论教学改革和增添实验设备购置、开展新项目、加强学生实验技能、改变考核方式、培养科研意识等实验教学改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一、生物化学特点1、课程涉及多学科理论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建立在分析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2、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强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强和操作性要求强。
近年来随着检验仪器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项目由原来的单一项目检测到多项联合检测,检测内容由简单的的基本定性或半定量到微量、超微量检测;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因此,对检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理论教学1、更新教学观念传统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选择与确定多由教师掌握,而这种选择很难适合每个学生。
新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惟师是从”专制型师生关系,构建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
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篇一:《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
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
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
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
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
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
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方法,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
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1】【摘要】本文分析了化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开设的情况,并针对化学专业的特点,对生物化学所用的教材、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改革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旨在寻求一套适合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生物化学教学探讨生物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教学课程,课程体系严谨,理论知识较难,发展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
由于这门课涉及许多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庞大、复杂,对许多开设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生物基础底子薄、基础差,掌握好该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况且,目前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授课时数较少,我院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授课时数只有36学时,这让教学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要使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突出化学特色,又要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掌握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应用技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此,我们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进一步实现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标。
一结合化学专业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生物化学教材较多,如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聂剑初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郑集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三种教材均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是公认的比较优秀的教材,各具特色。
以上三本教材虽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但由于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不同,在使用这类生物专业通用教材时,常常会感到不适应,给教和学都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太适合化学专业学生,因此,结合化学专业实际,选择适合化学专业学生用的生物化学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我院主要选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古练权主编的《生物化学》。
因为该教材是专门为化学专业而编写的,全面反映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介绍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在阐明重要的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同时,也介绍生物技术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且根据化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和知识基础,更多地应用化学的观点和理论来讨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学科,目前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范文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摘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适应临床岗位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
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块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
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
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及写作要求
一、课程论文的题目:1、生命的分子逻辑2、NMR在测序中的应用及展望3、形成第一个生命体的连续化学过程的假说4、神奇的RNA世界5、结合水影响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途径6、蛋白质测序方法的发展历程7、7、2D-凝胶电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8、层析技术的发展及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的进展9、化学合成蛋白质的方法及其应用进展10、肽链连接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11、从序列到结构和功能12、从肌红蛋白的结构测定中所得到的启示13、生物大分子的结晶变化14、血红蛋白结合氧的性质揭秘15、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16、肌肉收缩机制的发现及启示17、酶化学的研究进展18、化学与酶学中的催化科学19、单糖化学及其在天然产物中的作用20、细胞表面糖类生物学与化学的研究进展21、蛋白聚糖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22、糖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23、整合蛋白与人类健康24、糖识别的化学基础及其生物学功能25、糖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化学基础26、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7、隐藏在DNA的复制中的DNA结构学28、ATP酶催化形成的经济原则29、快速原子轰击(FAB)质谱技术及其在脂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30、维生素K凝血作用的生物化学基础31、ABO血型形成的生物化学机制的探讨32、生物膜蛋白流动性的机制33、膜蛋白的高级结构及其稳定因素34、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35、大肠杆菌孔蛋白的结构及其在代谢中的基本功能36、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37、细胞代谢中能量的来龙去脉38、生物化学中的动力学39、生物能的“货币”——ATP的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40、同工酶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41、高等植物中的能量转化42、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43、糖酵解的研究与启示44、糖酵解中的酶学机制45、植物中糖酵解的酶及其调节的亚细胞分布46、磷酸无糖途径的生理学功能47、柠檬酸的合成及其在视频工业中的应用48、Krebs和三羧酸循环的故事49、我对三羧酸循环的认识50、能荷在生物代谢中的重要性51、[NADH]/[NAD+]在细胞调解中的重要性52、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结构与功能5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结构与功能54、琥珀酸脱氢酶的结构与功能55、柠檬酸合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56、线粒体中氧化机制的调控57、脂肪酸的β-氧化与动物冬眠58、脂肪组织中脂肪的来龙去脉59、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60、辅酶B12与生物化学反应61、β-氧化氧化的酶学机制与遗传病62、运动过程中脂肪的代谢63、酮体及其研究进展64、细胞内脂肪酸氧化的调节65、肉碱缺乏症的研究进展66、甲基丙二酸血症的研究进展67、植物中氨基酸的不同去向68、谷氨酸酶的调节与谷氨酸代谢69、磷酸吡哆醛与氨基酸代谢70、呼吸链电子传递的生物化学机理71、“共生起源”假说的研究进展72、线粒体中的能量转换73、叶绿体中的能量转换74、植物线粒体中的氧化酶系75、膜蛋白结构解析中的衍射技术76、细胞色素c氧化酶系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77、P/O比值的非整数性问题的研究进展78、电子流经复合体Ⅰ的机制79、ATP酶旋转运动的机制80、ATP合成酶作用机制的动力学81、线粒体和细胞中的呼吸链的传递82、线粒体中代谢的紊乱与人体疾病83、叶绿素定向的蛋白质家族84、植物生产氧气的机制85、细菌视紫红质的研究进展86、巴斯德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87、糖异生关键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节和遗传缺陷88、肝对血糖浓度的短期和长期调节机制89、糖苷在代谢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90、二氧化碳固定的研究进展91、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研究进展92、脂蛋白的代谢及其调控93、胆固醇的代谢及其调控94、细胞色素P450家族及其研究进展95、植物中脂类合成途径的概述96、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97、磷脂合成和定向的酶学和细胞生物学98、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基化的研究进展99、植物中奇特多样的类异戊二烯100、非洲睡眠症的研究进展101、氨基酸代谢的机制102、叶酸缺乏的生化机理及其研究进展103、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104、肝脏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情况105、瘦素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106、解偶联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107、硫胺素缺乏引起脑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108、高胰岛素症及其研究进展109、DNA修复与癌症110、真核生物中的DNA 聚合酶的研究进展111、DNA 的突变与修复112、真核生物中DNA的损伤与修复113、DNA复制中的重组114、DNA高保真复制的机制115、HIV反转录酶的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16、RNA 聚合酶Ⅱ及其延长因子117、真核生物中mRNA的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118、真核生物中mRNA成熟的过程119、癌基因及其致癌机理的研究进展120、反转录的研究进展121、保持蛋白质合成忠实性的机制122、细菌操纵子及其调节方式的综述123、乳糖操纵子的研究进展124、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125、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126、酵母人工染色体(Y AC)应用的研究进展127、人类基因组和基因治疗128、DNA重组技术的应用129、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130、DNA分析与亲子鉴定说明:课程论文的题目可从上述问题中选择,亦可以根据自己对生物化学领域中某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综述,课程论文的字数在5000至7000字,其格式按下述要求排版。
生物化学相关论文5600字
生物化学相关论文5600字生物化学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的化学分支学科。
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为大家分享了生物化学的论文,欢迎借鉴!摘要: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技能以及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受教学模式和信息资源的限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并且也难以进行实验后续的探究评估环节,为此,现代实验教学中,已引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其不仅能促进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同时也有效丰富了教学资源,因此其能有效提升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开放式教学模式的需求特点及其在生物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在生物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生物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而在这种课程中,实验技能教学又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其不仅关乎到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其对促进学生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为了不断为社会输送专业的生物化学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为此,只有积极探寻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创新、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更好的实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1]。
1.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1.1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不足生物化学实验主要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因此其涉及的内容和领域较为广泛,且实验操作难度系数相对较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采用受(板书)和授(口授)等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进行学习和操作,长此以往,便会让学生感觉实验课程枯燥无味,且难以真正的掌握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操作技能[2]。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怎么写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怎么写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篇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改革》引言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工程学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探究手段,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研究和探索精神。
但是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实验单一,重复性强,注重实验结果而不是实验过程,重视理论得到验证而不是重新探索研究[1]。
如此,学生的在生物化学中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得不到良好的培养条件。
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1.1教育观念落后目前大多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理念。
在进行实验前学生已经知道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过是重复书本上的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于做实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室不具备开放性,这使得许多有心的学生没有办法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即便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真正做实验的机会也是有限的。
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还是以课堂老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能动性也弱。
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偏弱,在生物化学方面也没有做够的探索方式和探索精神。
对于实验评估也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通常只要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同即视为通过。
1.2实验室的投入建设力度不够一所学校只有1~2个实验室是目前学校大多数的情况。
实验室已经满足不了学校学生对于实验室的需求。
实验室单一,综合运用性和设计性项目的实验室不多。
实验室里的器材均为较为传统的,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致使在进行一些较为新颖的课题时无法进行相关实验。
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被允许使用。
这样就会造成实验室在同一时间被使用的频率频繁,实验室根本就满足不了两个班级或几个班级同时使用的状况。
并且学生在等待实验室的时间中慢慢忘记之前所学习的相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理论,致使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生物化学论文一一、合理应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法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它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通过图片、动画形式将生物化学概念和过程进行形象展示,较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显著的优势。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已然成为了教学中的主导教学方式,传统板书教学的利用已越来越少。
例如,生物化学中关于分子生物学,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基因复制、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就十分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进行的研究,文字叙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黑板板书也难以准确传达,这时适当使用图片和动画视频进行展示,能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观看分子结构,将基因表达调控的动态过程以生动逼真的动画模拟进行演示,辅以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觉得新鲜有趣,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除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在实验之前观看实验教学录像,可以近距离观察实验操作细节,不仅能够复习已学技能,还能够清楚地学习实验新技术,减少了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不规范、不正确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固然在形象和生动上具有优势,但如果教师一味关注生动趣味性,忽略教材结构及文字内容,就会使得学生在复习中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觉得书本内容生疏、晦涩难懂,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这时,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理清课本的思路和篇章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用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搭建学习框架。
例如,当讲解物质代谢过程时,在结束物质基本代谢反应的教学后,教师有必要将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将章节内容相互关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譬如糖代谢一章包括许多糖代谢途径,如糖的氧化分解,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糖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等,各章节知识点多、散、杂,老师此时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以血糖平衡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各途径和血糖恒定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和图线将血糖的来源去路标识,将各个代谢途径的意义和血糖平衡进行联系,使得学生将糖的所有代谢途径串联在一起,形成关于体内糖代谢的统一认识,这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和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化学技术论文(2)
生物化学技术论文(2)生物化学技术论文篇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摘要:生物化学是关于生物和化学两者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切化学变化。
目前,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材为王镜岩等编著的《生物化学》第三版(2002年出版)、郑集等编著的《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2007年出版)、贾弘禔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2005年出版)等,这些著作系统、翔实地讲解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满足各专业的需要。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加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和融合,造成许多新的理论和科研技术手段未能及时在教材中体现。
为弥补教材中部分相对陈旧的知识点,完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科学研究动态,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作者在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研究人员估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时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
上述经典的生物化学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量多、面广,而本科教学课程的授课时间有限,一般高等学校为64课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成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必须依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经过严格、精心的选择,遵循完整、适时、量力原则。
1 完整原则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保证基本知识点涵盖的广度,课程内容逻辑上的连贯,以及基本原理讲解的深度。
作者选用郑集等编著的《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作为授课教材,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生物分子(包括:糖类化学、脂质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化学、维生素化学、激素化学、生物膜与细胞器)、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包括:代谢总论、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
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
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
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
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
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
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
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
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
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
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
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
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
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
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
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
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
是防御
粘膜表面微生物侵入者的第一道防线。
它是在外分泌物诸如初乳、乳汁和唾液中存在的主要的免疫球蛋白。
大部分IgA由分布在乳腺和唾液腺,以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中的浆细胞内合成。
然后通过上皮细胞转运到粘膜腔。
IgM是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并且是免疫应答时产生的第一个抗体。
在一定条件下其杀菌、溶菌、激活补体和促吞噬等作用均显著强于IgG。
IgD主要起B细胞上抗原受体的作用,也可能与某些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IgE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有关,向一个以前致敏的个体再次引起的抗原与肥大细胞上抗原特异的IgE结合,并引发参与速发型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理学活性介质的释放。
在某些情况下,抗体能单独中和并因此防御病毒和毒素。
然而它必须与毒素或病毒的(对其生物活性)关键的部分反应,必须足够紧密地结合以防止毒素或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抗体抗感染的保护能力通过或依赖补体系统大大地被增强。
当IgG或IgM类的一个抗体附着到一个抗原上时,补体的经典途径被激活,导致补体介导的、其上有抗原的微生物溶解。
2.4免疫球蛋白糖链结构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球蛋白中与蛋白质相连的寡糖链结构及组成对其功能有很大影响,当寡糖链糖基化异常时,可导致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球蛋白的寡糖链不仅在维持空间构象,稳定糖蛋白的结构及保护其免受某些蛋白酶裂解等有重要作用;而且寡糖亦能改变某些蛋白质的抗原特性,从而使机体对其产生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4]。
2.4.1自身免疫性大疤病
大疽性类天疤疮(BP)、线状IgA大疤病(LABD)、获得性大疤性表皮松解症(EBA)和大疤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等疾病是一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疤病[5]。
目前普遍认为,坛A型抗体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BMz)是LABD的特征。
近来研究发现BP、EBA和BsLE等亦存在lgA型基底膜带抗体(BMZ一Ab)[6]。
2.4.2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以关节进展性破坏为主并累及其他多种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约1%~3%,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
该病从发病初期的关节红肿、疼痛、晨僵等可发展成严重的关节损伤、破坏[7],严重影响了RA病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并造成很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
2.4.3 IgA肾病
IgA肾病是肾小球病变的常见形式,该病要表现为在肾小球系膜上有多聚IgA免疫复合物沉积[8]。
近年对IgAN病人的长期随访和观察,发现它预后较差,约30%~35%的IgAN 病人会发展为慢性肾衰和晚期肾病,其余的则长期蛋白尿或血尿[9]。
2.5利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疾病
2.5.1 肺炎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由于MP感染不仅引起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逐年增加,而且引起许多肺外并发症,常累及心、肝、肾、中枢神经、皮肤、血液等系统[10],因此MP感染的诊断问题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然而其明确诊断仍需依赖实验室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MP-IgM、IgG等
特异性抗体测定是临床诊断MP感染较为可靠的指标之一,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11]。
三结论
免疫球蛋白是本质为糖蛋白,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物质之一。
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五类,每一类又有其亚类,不同种类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结构的异常会导致其功能的异常从而使机体产生疾病。
几种自身免疫疾病如IgA肾病,是由于免疫球蛋白的糖链结构异常引起的。
研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其免疫学功能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机体的疾病,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燕秋,朱正美.免疫球蛋白的糖链与自身免疫疾病.生命的化学, 1999,19(3): 118-120
[2]秦立红,张金玉,赵志辉.中国兽医学报.2009,12,29(12):89-92.
[3]金勇,免疫球蛋白在营养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1,23(4):267-269.
[4]孔丽蕊,李胜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1056.
[5]张学军,王培光,翁孟武,王再兴,杨春俊,杨森.自身免疫性大疤病IgA型基底膜带抗体的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6):393.
[6]王培光综述.lgA型基底膜带抗体的研究近况.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 223-226. [7] Graciela S, Alarcon M D. Predictive Facto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American Jounal Medicine, 1997,103(6A): 19-24.
[8]张文利,燕秋,朱正美.免疫球蛋白糖链结构异常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28(3):348一352.
[9] Galla JH. IgAnephropathy. Kidney International, 1995,47: 377-387
[10] 曹兰芳,陆伟蓉,毛海英等.临床儿科杂志,20(3):134-136.
[11] 潘家华,陈兰举,吴良霞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快速诊断及临床意义.安徽医学,1998,19(2)∶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