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word版本 (4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16分)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济南文化(积淀/沉淀)丰厚,素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赞誉。
无论是那些记录着岁月痕迹的斑驳城墙,还是贮藏往日年华的陈旧屋檐,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辛弃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立志收复中原,表现出铮铮铁骨和英雄气概。
李清照,顺境时不娇柔,逆境时不消沉,历经人生磨难之后仍然能乘风破浪,为词坛留下了一笔班璨的财富。
张养浩生活(简朴/古朴),为官清廉,对不利于百姓的政事,总是奋不顾身直言真谏。
让我们一起拜谒济南名人故居,(回顾/环顾)历史,寻找那些名士们曾经留下的脚步,从他们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画横线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贮藏(chù)B.如雷贯耳C.可望而不可及D.汲取(xī)(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淀趋之若鹜古朴回顾B.沉淀趋之若鹜简朴环顾C.积淀心无旁骛简朴回顾D.沉淀心无旁骛古朴环顾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开学第一堂语文课,新来的语文老师强聒不舍,出众的口才征服了全班同学。
B.高新区市场监管部坚持“智慧监管+柔性执法”,力求找到城市治理的不二法门。
C.亚运赛场是运动员追梦的舞台,一批后起之秀前仆后继,展现年轻一代新力量。
D.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与日俱增。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起决定性作用。
B.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速度。
C.能否建立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D.十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4.(4分)2023年9月23日晚8点,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展示国家姓名的花窗背景镶嵌着梅、兰、竹、菊图案,中心场地不时切换出它们的精致刺绣样式。
张乔:书模板边事
张乔:书模板边事《书模板边事》
做者:弛乔
调角断浑春,征人倚戌楼。
东风对青冢,白天落梁州。
年夜漠无兵阻,贫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火,少愿背北流。
正文:
一、调角:犹吹角。
二、梁州:其时指凉州,正在古甘肃境内。
译文:
军号划断安好浑春,
征人单独凭倚乡楼。
昭君青冢东风吹拂,
落日西轻边乡梁州。
广袤荒凉无兵阻扰,
边陲重天有人旅游。
蕃平易近之情少云云火,
千春万代永背北流。
赏析:
此诗是写做者游历边塞的所睹所闻。
尾联写边塞军旅糊口战安定,征人清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春去仍然东风吹拂,梁州边乡一派日丽安然平静,再次屈述平易近族连合,边防安宁;颈联极言宽敞豁达边塞无蕃兵阻扰,旅客到那面不雅光,重复衬着战争现象。
首联抒写做者“蕃情似此火,”“少背北流”,平易近族连合的口愿。
齐诗意境下阔而深近,气韵曲贯而又顿挫抑扬,读去归肠荡气,神韵无量。
附件附件附件。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100题(唐诗)剖析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出自唐代张乔的《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赏析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
书边事_书边事的诗意及赏析
书边事_书边事的诗意及赏析(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书边事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原文:《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诗意: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唐诗之《书边事》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书边事》鉴赏【作者简介】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贵池人,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
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
清雅,迥少其伦。
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张、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
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
”遂擅场。
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
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
竟岨名途,徒得一进耳。
有诗集二卷,传世。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译文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1《书边事》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评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文:书边事朝代:唐朝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赏析: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问题】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①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问题】(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书边事张乔阅读答案
篇一:书边事张乔阅读答案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一: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① 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二:(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张乔《书边事》翻译赏析
张乔《书边事》翻译赏析导读: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词语解释】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青冢:指昭君墓。
穷边:绝远的边地。
情:心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翻译】清凉的秋日号角声停了,征边的人倚在戌楼上。
春风吹着昭君墓,太阳落向梁州。
大漠上看不见士兵阻扰,荒僻的边地上有客人游览。
蕃人的心情就像这流水,永远向南方流去。
【创作背景】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五年(八五一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起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本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诗人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这首诗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书边事阅读答案
书边事阅读答案【篇一: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思想感情类对点训练巩固试题】>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注】①罗带:香罗带。
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一个青年女子因爱情受到波折(罗带同心结未成)而泪别情人(君泪盈,妾泪盈,两岸青山相送迎)时的情景。
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及依依难舍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末尾一句中“冷”字写出了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衣、制衣和寄衣的描写。
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 1 ①①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
寒月高悬,梧桐影疏,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征夫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了她心上。
《唐诗-书边事》张乔原文译文
《唐诗-书边事》张乔原文译文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以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最为著名。
然而,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篇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珍品。
本文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名为《书边事》的唐诗,由张乔所创作,并附带有它的译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魅力吧!《书边事》原文如下:书囊中贮万卷,不用金封串缀香。
海内纵横指点鸿,中原脉络尽收藏。
与君初见共书缘,便藉文翁管束茅亭。
叠卷横屯青苔上,片言随笔读悠悠。
清昼满纸双飞翰,闲来一片墨香浓。
字字舒靖组句合,句句含神功力雄。
宰相岂灯明书读,文人何处见真相?细识古人情性数,深悟人事多舛张。
渴慕书之无涯极,钦崇迹于宇宙长。
魂飞邈思何泪洒,踏青何事有愁肠?只言不孝儿孙细,唯情脉脉与翩翩。
经书强解名君志,毋以文章瘠形魂。
朝闻蜡案说古辞,夜见书窗访生邪。
多感佳句墨香里,词余性格鲜明槎。
岭云红日山曾见,河月清风棹无踪。
书生岂拘园墻里,心乡何处无绵长?丰隆门首屈孟尝,燕下桥头沉其肠。
猛志宣阳飞骑下,壮年寄言友如芳。
含章华盖内真情,爱慕经纶理绪长。
何意千载永言在,书中藏我呈散场。
《书边事》译文如下:书包里装满了万卷典籍,不需要用金封去串联它们或者用香味去点缀。
这里的纵横指的是可以自如地穿梭于海内各地,而中原脉络则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被完美地收藏在书囊之中。
与你初次相见是因为共同的阅读爱好,然后我们就在文学的指引下结缘。
卷卷书文叠放在青苔上,片言只言随笔悠悠地阅读着。
白天,纸上的字双飞,如同翰墨在空中徐徐飞行;闲暇时,墨香弥漫,一片纸上散发着浓郁的墨香。
每个字舒展自如,句句都蕴含着深深的哲理和强大的力量。
宰相并不一定要明灯下读书,文人也不一定要触碰真相。
只有细细地品读古人情感和人事百态,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的盛衰变迁。
对于书籍的渴望和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对于书籍的崇敬和追忆则是跨越千古的。
灵魂超越时空飞翔,思绪遥远而深沉,因书泪洒诗魂;畅游春天,有何愁肠事?只言片语已经无法表达孝顺的儿孙的感激,唯有情义令人动容。
书边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边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边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下列问题。
(6分)
书边事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联系诗的主旨、意境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0.(1)我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断”和“倚”。
(2分)
(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那么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合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首句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
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4分)。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出自唐代张乔的《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赏析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
古诗书边事·调角断清秋翻译赏析
古诗书边事·调角断清秋翻译赏析《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乔。
古诗全文如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前言】《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
【翻译】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张乔《书边事》唐诗译文及鉴赏答案
张乔《书边事》唐诗译文及鉴赏答案《书边事》由张乔创作,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书边事》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边事》【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书边事》【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书边事》【评析】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
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书边事(张乔)教学心得体会
书边事(张乔)教学心得体会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艺术,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在教授《书边事》这本故事书时,我从中发现了一些教学心得和体会,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边事》是一本以季羡林及其家族为背景的故事书,在故事中穿插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词句等方面,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经常会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共鸣。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书边事》是一本富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书,其中有很多细腻深刻的描写和隐含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故事中的描述和对话,启发他们思考其中的意义。
比如,在讲解人物形象时,我会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让他们思考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事的深刻理解,还能够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
同时,我也会将《书边事》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书边事》的独特之处,并培养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讲解故事中的古文化时,我会结合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题材进行比较,让学生看到不同作品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视频等,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通过展示与故事背景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在看图谈话环节中,我会鼓励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深入探索《书边事》之外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
通过自主阅读相关著作、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书边室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书边室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
(2)首联“调角断清秋”中的“断”字,“征人倚戍楼”中“倚”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4分)
《书边事》阅读答案
(1)描写了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
(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
用“倚”字,写出了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大意对即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阅读练习一: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① C
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阅读练习二: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分)
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2分)
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