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共42页文档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17
三、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
判断微生态平衡是否失调,要从宿主体内和 体表特定的生态空间结构内原籍菌和外籍菌 的定位、定性和定量变化以及宿主的机能状 况两方面统一考虑。
18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是在特定的生态空 间结构内: 、原籍菌数量的变化; 、微生物种类的变化; 、原籍菌的易位和外籍菌的入侵; 、宿主机能活动的病理性变化。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1
第二节 生态平衡
一、微生态平衡概念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 发育阶段形成的动态、生理性、相对均衡和 稳定的组合状态。这种组合是指在公同宏观 环境条件下影响下,宿主体内和体表的生态 空间结构与栖居其中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作 用的生理性统一。
2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二、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22
(二)、细菌定位转移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细菌定位转移又称易位
、横向转移
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
、纵向转移
如胃肠道黏膜表层是需氧菌,中层是兼 性厌氧菌,下层是厌氧菌。细菌在纵向转 移可引起疾病。
23
(三)、血行感染
、菌血症 正常菌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正常情况下不形 成感染,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发生感染。
19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四、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为四种: (一)菌群失调
指在原微生物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 或定性的异常变化,而以数量的变化为主。
根据宿主机能失调的程度,这种菌群失调 又分三种:
20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微生态和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人类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在此背景下,微生态成为了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1、微生态是什么微生态,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作用。
微生态与宿主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宿主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微生态与健康数以万计的微生物栖息在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和生殖系统等部位,构成了人体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微生态失衡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以肠道微生态为例,肠道中的微生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免疫系统的调节、代谢物质的合成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肠道微生物失调,可能导致肠胃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微生态影响不仅仅止于肠道,许多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失调还会影响大脑、心血管系统、肝脏等器官的健康。
3、微生态的研究人们对微生态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态研究工具不断更新,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等,为微生态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微生态研究是跨学科的,需要统计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协作。
多个国际研究联盟致力于推动微生态领域的研究,如国际微生物组计划(HMP)、全球微生物组计划(GMP)等。
4、利用微生态维护健康在微生态与健康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生态来维护人体健康。
为了保持微生物群落健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调节微生态环境:4.1饮食饮食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手段,均衡饮食可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群落健康。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可以促进益生菌繁殖,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
4.2益生菌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活菌。
具有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和治疗肠胃疾病等作用。
多种益生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都在市场上出售,可以选择合适的益生菌保健品来补充肠道微生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微生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人体内的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都是微生物的栖息地,被称为人体的“微生态系统”。
这些微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例如,肠道内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素,维持肠道的正常运作。
此外,益生菌还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起到保护作用。
二、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微生物与人体相互共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
然而,当微生物的种类或数量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微生态失衡,引起健康问题。
例如,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腹泻、便秘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三、微生物传播与预防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空气飞沫、食物、接触传播等。
有些微生物会引起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等。
为了预防微生物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勤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微生物传播的基本措施,尤其是在接触垃圾、动物或患病人群后。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衣物等,防止细菌、真菌滋生。
3.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微生物侵害的机会。
4.接种疫苗:疫苗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四、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微生物产生了耐药性。
这使得原本可以轻易治愈的疾病变得更难治疗。
耐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规范使用,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适应性变异。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是保护抗生素疗效的重要措施。
结语: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利用微生物的有益功能,保持微生物的平衡,预防微生物的传播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都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微生态与人体健康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概要
影响微生物平衡的因素
• 1、环境:空气污浊.气候突变.饲料与饮水的变 质.污染等外部因素,均可导致宿主的机能失调和代谢 紊乱,影响微生物菌群失调和定植状态异变.如环境温 度降低,可使肠道内双歧杆菌减少.
• 2、宿主:宿主的兔疫机能是抵御外袭菌侵袭和增值 强宿主防卫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清除内毒素的重要 系统,免疫减弱和兔疫抑制时,导致微生态失调.宿主的 生理机能如胃酸分泌.胆汁分泌.肠蠕动异常,也导致微 生态失调. • 3、微生物:抗生素是引发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严重 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宿主失去菌群屏障,失去生物拮抗 作用,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和外源性致病菌大量繁殖.
(四).肠道 1.量大:肠道微生物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 80%. 2.细菌为主:占粪便重量的30-40%。 3.厌氧菌居多:为需氧菌的100-1000倍。 4.小肠生态系与大肠生态系:菌量至上而下逐渐 增多;
从十二指肠开始,因有胰液和胆汁的存在,呈弱碱性,是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 小肠分泌物中有溶菌酶存在,因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 大肠中有大量的微生物,而粪便中微生物的数量可达干粪重 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厌氧菌为需氧菌的100-1000 倍,
其它作用
• 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其机制是转化某些 致癌物质成为非致癌性。 • 有内分泌功能 肠道正常菌群具有内分 泌功能,从而影响其它器官和器microeubiosis)
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 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 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互生→抗生→偏生
5.促生长、发育作用
研究证实,在健康乳儿中,双歧杆菌占肠道 菌群的98 % ,双歧杆菌的菌种也只限于婴 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短小双歧杆 菌、长双歧杆菌a 型等7~8 种,而不同于 成人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这些双歧杆 菌在婴儿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医学微生态学:
研究寄居在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 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学科。研究的内容:微观生态平衡,生态失 调,生态调整。
一、正常微生物群
一.概念与分类 (一) 概念: 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
二、分布与组成
(一) 分布
不同宿主、不同部位分布不同。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5-3kg, 其中肠道占80%。
(二)组成
原籍菌:优势菌群 微生态系统
共生菌 外籍菌
一般菌群
(microecosystem)
三、人体正常菌群的形成
正常菌群的构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方式有:
(1) 产道,胎儿在经过母体产道时产道内的某些微生物可 借机侵入胎儿体内参与正常菌群的形成,但该种途径不适用 于经剖宫产分娩的胎儿;
对正常菌群的免疫效果研究表明,正常菌群能通过激活巨 噬细胞,增强细胞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A)的 水平等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正常菌群的活菌细胞、死细胞或是发酵产物都具有免疫 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一些乳杆菌发酵制品可使肠中与结 肠癌有关的β-葡萄苷酸酶、β-葡糖苷酶、甘 氨胆酸还原酶和硝基还原酶活性下降,可使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 物增加,可使淋巴细胞和细胞数量增加。
当某些因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时,明显表现出维生素 缺乏症。
5.控制内毒素的产生
正常菌群可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肠 道中内毒素和尿素酶的含量,使血液中内毒素和氨含 量下降。
竞争排斥 和平共处
二、竞争关系
2.偏生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参与正常菌群的形成。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1000余种 ➢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 重量约1271克, ➢ 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 ➢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另外,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阻碍结肠和其他 器官中发生的非基因型和基因突变型的功能。
从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此论点。 日本动物中心实验室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用于
癌症的研究,发现雄性小鼠对于肝肿瘤的诱发 率比无菌小鼠高得多,前者为25%,后者30%。
如果有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类腐败梭菌的参 与,其肝癌发病率为100%。
代谢物和抑制物排斥致病菌; 在微环境下保持优势,并与肠道中其他细菌相互作用,
调整菌群间关系,以保证肠道菌群最佳优势组合,并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正常菌群在体内发酵糖类,产生大量乙酸和乳酸,使 环境pH、Eh下降,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长。
正常菌群能产生胞外糖苷酶,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 的复杂多糖,而这些糖是潜在致病菌和结合细菌毒素 的受体;
微生物与有生
研
命宿主的关
究
系,侧重于
对
生物环境
象
微生物与外环 境(生命的 和非生命的) 关系,侧重 于微生物
我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魏曦
1950年,提出菌群调整疗法,即把正常菌群 的成员制成活菌制剂给病人服用来辅助缺失或减 少的细菌。“促菌生”——需氧腊样芽胞杆菌。
活菌制剂 “Biogen”:大肠杆菌活菌制剂 “Colibiogen” 乳杆菌活菌制剂 “Lactobiogen” 肠球菌活菌制剂“Enterococcobiogen “促菌生” “Cerobiogen”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正常菌群的活菌细胞、死细胞或是发酵产物都具有免疫 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一些乳杆菌发酵制品可使肠中与结 肠癌有关的β-葡萄苷酸酶、β-葡糖苷酶、甘 氨胆酸还原酶和硝基还原酶活性下降,可使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 物增加,可使淋巴细胞和细胞数量增加。
1.肠道菌的原籍菌群定植初级演替 0 d: 肠道无菌(胎粪无菌)。 1~2h:菌出现,数量很少,肠球菌、大肠埃希菌 1 d: 乳酸杆菌、芽胞梭菌、葡萄球菌等,10 /g 2 d: 厌氧菌开始生长,出现双歧杆菌并成为优势菌11,
其他厌氧菌也迅速生长,形成竞争 5 d: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降为第二位,厌氧菌:需氧
对正常菌群的抗癌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 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体或用其做成 的酸奶食用后可活化单球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全身 性免疫应答。
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奶油链球菌 及各种双岐杆菌的菌体或酸奶上清液均 具有相当强的抗肿瘤活性。
根据Akazan等人的研究每日三次使用L.casei 干粉制品并持续一年,可以达到抑制表面膀胱 癌的再发生;
(3) 通过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它们通过
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参与正常菌群的形成。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1000余种 ➢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 重量约1271克, ➢ 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 ➢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另外,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阻碍结肠和其他 器官中发生的非基因型和基因突变型的功能。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结肠内出现的主要细菌与数量
细
菌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双岐杆菌属
真杆菌属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个数/克粪便 1010-1011
1010 1010 107-108 107-108 107 106
可致病性 + — — + + — +
15
2017/8/10
③其他:如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化疗、放疗后、
各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胃肠道改道手 术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
饮食因素与菌群失调
饮食可使粪便菌群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 进细菌易位。
食物纤维能维持肠道菌群正常生态平衡,且细菌代 谢纤维的终产物对小肠上皮有营养作用,纤维能维持肠 粘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加入纤维的低渣饮 食对保存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好的效果。
23
2017/8/10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
眼睛: 1g 鼻腔: 10g 口腔: 20g 皮肤: 200g 肺: 20g 肠道: 1000g 生殖道: 20 g 总量:1271g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主要在肠道,胃肠的微 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 与环境和宿主构成相互制约相 互作用的统一体。 正常微生物群参与宿主的整 体生理功能。 最显著的特征:稳定性,它 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 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
2017/8/10
认识消化系统
口腔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消化管
腮腺 舌下腺
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 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盲肠、 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肛门 下颌下腺
02-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分解者或还原者:
分解还原于环境中,环境的净化。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指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的比例关
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以及相互联系 的内容和形式。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
(2)微生物菌群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共生关系:中立、栖生、互生、助生; 拮抗关系:竞争、偏生、寄生、吞噬。
共生关系
中立:相互间不产生任何影响;
营养需求不同的微生物
栖生:一方收益、另一方不受影响;
兼性厌氧-专性厌氧
互生:相互受益; 助生:专性的互生,两者成为一个整体而
食与被食
食物链交叉
4、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5、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 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 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 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 为生态平衡。
8、生态平衡的保持
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和创造优质高产的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地 组建优质高产的农田生态结构
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工业“三废” 兴建大的工程时必须考虑生态效益 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
二、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1、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概念 2、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微生态平衡 4、微生态平衡失调 5、微生态平衡的维持
微生态平衡是健康之本
在人体各生理系统粘膜表面和皮肤,定植着一个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中,细菌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这个正常微生物群是随着人的生长过程逐渐形成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对人体而言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而在病理情况下,这个微生物群的组成会发生变化,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暨共生关系—在同一微生态环境中不同菌群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理关系。
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生理系统的微生态小环境中,不同的菌体或个体为获取营养、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会发生竞争现象,竞争的双方都会受到影响,或者两者相互竞争排斥、或者和平共处。
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这个组合中的各级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的体内、体表相应的生理系统、组织构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这个平衡在人的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空间都有特定的微生态平衡;这个平衡在人体免疫、营养、代谢、精神或外界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会被暂时打破,新的平衡随即建立,周而复始的进行着自我调节的相对平衡;这个平衡不是孤立的,受总微生态系、大微生态系和微生态系相关联。
局部的生态平衡,受总体的生态平衡影响,总体的生态平衡又由各个局部的生态平衡构成,内部的生态平衡又受外界生态平衡的影响。
微生物群在外环境作用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衡。
它分为四个类型:菌群失调、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
影响微生态失衡的因素:总的来说,凡是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也必然是影响微生态失衡的因素。
一切干扰宿主及正常微生物的因素,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均会引起微生态失衡。
因而,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均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正常微生物群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