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共42页文档

合集下载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外源性感染则是微生态平衡失调,特别是菌 群失调的原因。
17
三、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
判断微生态平衡是否失调,要从宿主体内和 体表特定的生态空间结构内原籍菌和外籍菌 的定位、定性和定量变化以及宿主的机能状 况两方面统一考虑。
18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是在特定的生态空 间结构内: 、原籍菌数量的变化; 、微生物种类的变化; 、原籍菌的易位和外籍菌的入侵; 、宿主机能活动的病理性变化。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1
第二节 生态平衡
一、微生态平衡概念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 发育阶段形成的动态、生理性、相对均衡和 稳定的组合状态。这种组合是指在公同宏观 环境条件下影响下,宿主体内和体表的生态 空间结构与栖居其中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作 用的生理性统一。
2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二、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22
(二)、细菌定位转移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细菌定位转移又称易位
、横向转移
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
、纵向转移
如胃肠道黏膜表层是需氧菌,中层是兼 性厌氧菌,下层是厌氧菌。细菌在纵向转 移可引起疾病。
23
(三)、血行感染
、菌血症 正常菌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正常情况下不形 成感染,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发生感染。
19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四、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为四种: (一)菌群失调
指在原微生物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 或定性的异常变化,而以数量的变化为主。
根据宿主机能失调的程度,这种菌群失调 又分三种:
20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微生态和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人类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在此背景下,微生态成为了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1、微生态是什么微生态,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作用。

微生态与宿主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宿主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微生态与健康数以万计的微生物栖息在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和生殖系统等部位,构成了人体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微生态失衡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以肠道微生态为例,肠道中的微生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免疫系统的调节、代谢物质的合成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肠道微生物失调,可能导致肠胃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微生态影响不仅仅止于肠道,许多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失调还会影响大脑、心血管系统、肝脏等器官的健康。

3、微生态的研究人们对微生态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态研究工具不断更新,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等,为微生态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微生态研究是跨学科的,需要统计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协作。

多个国际研究联盟致力于推动微生态领域的研究,如国际微生物组计划(HMP)、全球微生物组计划(GMP)等。

4、利用微生态维护健康在微生态与健康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生态来维护人体健康。

为了保持微生物群落健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调节微生态环境:4.1饮食饮食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手段,均衡饮食可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群落健康。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可以促进益生菌繁殖,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

4.2益生菌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活菌。

具有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和治疗肠胃疾病等作用。

多种益生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都在市场上出售,可以选择合适的益生菌保健品来补充肠道微生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微生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人体内的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都是微生物的栖息地,被称为人体的“微生态系统”。

这些微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例如,肠道内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素,维持肠道的正常运作。

此外,益生菌还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起到保护作用。

二、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微生物与人体相互共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

然而,当微生物的种类或数量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微生态失衡,引起健康问题。

例如,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腹泻、便秘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三、微生物传播与预防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空气飞沫、食物、接触传播等。

有些微生物会引起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等。

为了预防微生物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勤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微生物传播的基本措施,尤其是在接触垃圾、动物或患病人群后。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衣物等,防止细菌、真菌滋生。

3.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微生物侵害的机会。

4.接种疫苗:疫苗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四、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微生物产生了耐药性。

这使得原本可以轻易治愈的疾病变得更难治疗。

耐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规范使用,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适应性变异。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是保护抗生素疗效的重要措施。

结语: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利用微生物的有益功能,保持微生物的平衡,预防微生物的传播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都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微生态与人体健康

微生态与人体健康
I概 述 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提 出 “ 万病根 源来 自于肠 抗肿瘤作用 :悉生动物实验证 明双歧杆 菌 微 生态 ( 环境 ) 是指 由寄生 于人体 内的大 道 ” 以警示人类重 视肠道的健康。 具有抗肿瘤作用 。 两组无菌小 鼠作实验 。 同时注 量 微生物 与肠道共 同维系的共生关 系的生理环 4长寿探谜 射可诱发肝 癌的病毒 , 一组喂食双歧杆 菌, 另一 境。 是我们看不见、 触及不到却能感知到的机体 国际卫生组织为小康社会设定了否决 性指 组不喂 , 结果显 示后者肝癌 的发生率 10 前 0%, 人均预期寿命必须达到 7 岁。 日 8 本是 目前 者只有 4% , 内在环 境 ; 微生态 ( 环境 ) 平衡是指人体 肠内大 标 : 6 发病率 明显降 低 , 说明双歧 秆 菌 量 微生 物菌群 中有 益菌( 益生菌 ) 与有 害菌( 病 世界人均预期寿命( 8 ) 8 岁 最长的 国家 , 国北 对抑制肿瘤发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我 7 生命科学家们破解了人体长寿 提高免疫作用 :双歧杆菌通过对肠道上皮细胞 原 菌) 中性菌 ( 及 机会性病原菌 ) 问以及它们 京 只达到 7 岁。 之 与人体肠 道之 间共 同建立的平衡关 系。生命与 奥秘 , 找到了人类健康的“ 标识” —— 双歧杆菌 。 及肠黏膜 的刺激 , 起着免疫激活作 用, 使机体保 外 环境是 统一体 , 内环境也是统一体 , 和 微观生 他们发现 日本长寿之 乡松原地区百岁老人 的生 持对各种肠道传染病的防御能力。双歧杆菌对 态 的正常微生物群对生命的影 响具有十分重大 活习惯 、 地理、 饮食结构等与普通老人无太大差 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激活主要是通过对肠集合 异, 但其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却 相差很大 。 实 淋巴结 细胞 的刺激。 的意义 。 2疾病本质与长寿奥秘 验证 明,长寿老人肠道 中的双歧杆菌是普通 老 控制 内毒素血症的作用 : 双歧杆菌与肠粘 0 O 个成年 人约有 I 万亿个 细胞 , 而体 内携 人 的 10倍 ,普通 健康老人是 患病 老人 的 5 膜密切结合 , 形成双歧杆菌膜菌群 。 条件致病茵 带 的正 常微生物可达 l O万亿 个 ,细胞 总数 上 倍 ,接近死亡 的老人其肠道 内的双歧杆菌几乎 进入肠腔后只能停留在肠腔 中,当多种因素破 9 %是微生物细胞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细胞密 为零。对我国广西 巴马县长寿老人 的调研也 同 坏了双歧杆菌膜菌群 , O 局部和大部 出现空洞 。 肠 切接触 , 交换能量与物质 , 传递遗传信息并对宿 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一时问对双歧杆菌制剂 粘膜裸鼹 , 屏障作用减弱。 从而导致致病菌趁虚 主起着消化 、 收、 吸 营养、 免疫 、 生长刺激 、 生物 进行研究、 开发与生产风靡全球 。 但不久便发现 而人 , 在失去屏 障的肠粘 膜上定植 、 解 , 裂 释放 拮抗等生理作用。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康 白教 活菌制剂的缺陷:一是双歧杆菌是典型的厌 氧 内毒素进入血液 , 造成内毒素血症 。 上海二院 张 授说 :没有任何生理指标可 以脱离与正常微生 菌 , “ 只能在人 的小肠末端及 大肠 内生存 , 在空气 达荣老师以双歧杆菌制剂给肝硬化伴 内毒素血 容易失 活 ; 二是对酸敏感 , 外服经 症肠菌失调者 口服 , 物群 的关连 。人体的任何生理 系统都必然要与 中保存 困难 , 结果肠道菌群改善 , 血浆 中 其携带 的微生物群保持直接 与间接的关系”认 过 胃酸很容易被杀灭 , 。 进入结肠微乎其微 ; 三是 内毒素水平显著下降。 识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本质,保持微生态平衡 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具有八种类型 。 很难 同 抗衰老作用 : 老年肠 内菌群发生变化 , 双歧 是 防病治病 、 延缓衰老 、 康长寿的基础 , 健 以此 时补充。因此随后又掀起了双歧杆菌促进因子 杆菌减少甚至消失。长寿者双歧杆菌明显高于 揭示 了疾病的根源及 健康长寿 的奥秘。 研 制 的 热潮 。 常人 , 提示双歧杆菌具有抗衰老作用。 其机制是 生命科学 的研究结论 : 哺乳类动物存 活的 5微生态与人体健康 双歧杆菌激活机体免疫 系统 , 不断清除、 死亡细 年龄是 自 身成长期的 5 6 , - 倍 人类 的成长期 为 双歧杆菌可利用某些支链寡糖类 ,如低 聚 胞及突变细胞 , 不至因死亡细胞堆积而衰老; 可 2 - 5 , 论上人 的寿命应 为 15 10 , 02 岁 理 2 — 5 岁 但 果糖、 大豆低聚糖等进行增殖 , 这些低聚糖称为 以阻止病菌在肠道 内繁殖 , 并保持酸性肠道 , 阻 为什么我们人类却很少能活过百岁呢?究其 因 双歧杆菌增殖 因子 , 即双歧 因子 , 微生态制剂是 止有害物质 向血中转移 , 从而减轻 肝 、 、 肾 心等 就是疾病对人类的困扰 ,即有害微生物及各 种 双歧杆菌及双歧因子的统称 。双歧杆菌定居于 组织细胞所受的损害 。 减缓 了衰老的过程。 病毒对机体的侵害。如何抵御这种其侵 害还 得 肠道伴随终生 , 是典型的生理性有益菌 , 对其它 6结论与展 望 从消化道系统谈起。 菌群起着扶优去劣 , 扶正压邪 的作用 。 但随着年 目前发达国家已将双歧 因子、双歧杆菌制 3万病根源来 自肠道 龄、 饮食 、 内外环境的改变 , 疾病 、 用药等在时空 成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 与了人 体消 参 消化道 是人体 唯一一 条两头开放 与外 环 种类和数量上也会产生动态变化 ,致使人体某 化 、 吸收、 营养 、 免疫 、 代谢及抗感染 等疾病 的预 境相通的管道 , 口腔至肛 门全长 8 l 米。其 些生理生化指标也跟着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 已 防与治疗全过程 。 从 ~O 综上, 人类要健康长寿摆脱疾 中吸收系统 5 7 — 米。消化道是重要的消化吸收 把双歧杆菌在机体内的多少确定为健康状况的 病的困扰 , 必须有一个 良好健康的微生态环境 。 和踺康与否 的重要标志。那么双歧 杆 通过补充微生态制剂可使肠道内以双歧杆 菌为 器官 , 是食 物的 “ 细化工 厂” 六 大营养 素脂 必检项 目 精 , 肪 、 白质 、 蛋 碳水化合物 、 微生 素、 矿物质、 水份 菌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呢? 代表的有益菌大量增殖建立生物道屏 障 , 微 使 全部 由消化道加 工完成 。按寿命 7 岁计 , O 人一 屏 障作用 : 双歧杆菌与肠粘膜密切结合 , 生态环境达到一个优势的动态平衡 ,以减少 疾 占 生 中所摄取的食 物和水分约 70吨。由于消化 据肠粘膜表面 , 0 形成完整 的生物学屏障 , 致使有 病保持健康。 道是两端都与外 界相通的 ,各种有害微生物及 害细菌及病毒进入肠道后无 落脚 寄生之地 , 在 参 考 文献 病毒很容易长驱直人 , 寄居于肠腔 。 因此消化道 肠 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 双歧杆菌可产生乳酸、 醋 f1 1郭本 恒. 益生 茵f . M1 北京 : 学工业 出版社 , 化 044. 又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 。在消化道中微生物种 酸刺激肠道蠕动 , 而正常的肠蠕动又是防止致 2 0 ( ) 群达 40 0 余种 , 数量及种类都是各器官之首 。 病菌在肠道定植的一个重要手段。 【 李兰娟. 染微 生态学【 】 2 】 感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 人 消化道是最大 的免疫 器官 ,5 9%以上感染 营养作用 :双歧杆菌酵解双歧因子产生大 版社 。0 2 1 ) 20 ( 0. 性或 内源性疾 病都直接或间接与消化道 有关 。 量 乳酸 , 可提高钙 、 的利用率 , 磷 促进铁 和维 生 【周德 庆, 3 】 郭言杰. 国微 生态帝剂 的现状和发 我 J 它的结构和功 能构成 了强大生物 学屏 障及黏膜 素 D吸收。如缺乏双歧杆菌 , 不利于矿 物质的 展设想们.9 9 91:4-7 19 。 () - . 2 3 4 免疫系统 , 致使细菌和病毒很难 突破 防线进入 吸收 , 易发生低色素性贫血 、 骨质疏松 、 维生 索 【 中央电视 台. 博览, 9 , 1. 4 】 科技 1 9, 9 73 机体内部 , 造成各种 内源性疾病。 癌症 的生长始 缺乏等各种疾病。双歧杆菌代谢可产生维生素 【 郝 生宏 , 5 】 杨荣芳 . 国外益生茼生产应 用现状啊. 2 0 ( ) 1- 2 终没有脱 离消化 道系统 , 从鼻癌 、 舌癌 、 牙龈癌 B、 B、 烟酸及生物素 。 。 、 B B 肠菌群失调时 , 表 饲料研究,0 4 6 :9 2 . 到喉癌 、 食道 癌 , 胃癌 、 从 肺癌 、 癌到胰 腺癌 、 现为维生素缺乏症 ,占优势的双歧杆 菌则为人 肝 作 者 简 介 : 复 军(97 )男 。 龙 江 齐 齐 刘 16 一 , 黑 哈 尔人 , 级 工程 师 , 究方 向 为 生 物 工程 。 高 研 胆道癌、 结肠 癌、 直肠癌 , 无一不跟 消化道有关 。 体 提供 了各种维生素。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概要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概要

影响微生物平衡的因素
• 1、环境:空气污浊.气候突变.饲料与饮水的变 质.污染等外部因素,均可导致宿主的机能失调和代谢 紊乱,影响微生物菌群失调和定植状态异变.如环境温 度降低,可使肠道内双歧杆菌减少.
• 2、宿主:宿主的兔疫机能是抵御外袭菌侵袭和增值 强宿主防卫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清除内毒素的重要 系统,免疫减弱和兔疫抑制时,导致微生态失调.宿主的 生理机能如胃酸分泌.胆汁分泌.肠蠕动异常,也导致微 生态失调. • 3、微生物:抗生素是引发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严重 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宿主失去菌群屏障,失去生物拮抗 作用,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和外源性致病菌大量繁殖.
(四).肠道 1.量大:肠道微生物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 80%. 2.细菌为主:占粪便重量的30-40%。 3.厌氧菌居多:为需氧菌的100-1000倍。 4.小肠生态系与大肠生态系:菌量至上而下逐渐 增多;
从十二指肠开始,因有胰液和胆汁的存在,呈弱碱性,是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 小肠分泌物中有溶菌酶存在,因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 大肠中有大量的微生物,而粪便中微生物的数量可达干粪重 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厌氧菌为需氧菌的100-1000 倍,
其它作用
• 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其机制是转化某些 致癌物质成为非致癌性。 • 有内分泌功能 肠道正常菌群具有内分 泌功能,从而影响其它器官和器microeubiosis)
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 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 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互生→抗生→偏生
5.促生长、发育作用
研究证实,在健康乳儿中,双歧杆菌占肠道 菌群的98 % ,双歧杆菌的菌种也只限于婴 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短小双歧杆 菌、长双歧杆菌a 型等7~8 种,而不同于 成人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这些双歧杆 菌在婴儿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1.认识生命的本质 2.认识疾病的本质 3.医学监测
医学微生态学:
研究寄居在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 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学科。研究的内容:微观生态平衡,生态失 调,生态调整。
一、正常微生物群
一.概念与分类 (一) 概念: 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
二、分布与组成
(一) 分布
不同宿主、不同部位分布不同。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5-3kg, 其中肠道占80%。
(二)组成
原籍菌:优势菌群 微生态系统
共生菌 外籍菌
一般菌群
(microecosystem)
三、人体正常菌群的形成
正常菌群的构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方式有:
(1) 产道,胎儿在经过母体产道时产道内的某些微生物可 借机侵入胎儿体内参与正常菌群的形成,但该种途径不适用 于经剖宫产分娩的胎儿;
对正常菌群的免疫效果研究表明,正常菌群能通过激活巨 噬细胞,增强细胞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A)的 水平等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正常菌群的活菌细胞、死细胞或是发酵产物都具有免疫 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一些乳杆菌发酵制品可使肠中与结 肠癌有关的β-葡萄苷酸酶、β-葡糖苷酶、甘 氨胆酸还原酶和硝基还原酶活性下降,可使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 物增加,可使淋巴细胞和细胞数量增加。
当某些因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时,明显表现出维生素 缺乏症。
5.控制内毒素的产生
正常菌群可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肠 道中内毒素和尿素酶的含量,使血液中内毒素和氨含 量下降。
竞争排斥 和平共处
二、竞争关系
2.偏生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3) 通过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它们通过
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参与正常菌群的形成。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1000余种 ➢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 重量约1271克, ➢ 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 ➢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另外,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阻碍结肠和其他 器官中发生的非基因型和基因突变型的功能。
从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此论点。 日本动物中心实验室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用于
癌症的研究,发现雄性小鼠对于肝肿瘤的诱发 率比无菌小鼠高得多,前者为25%,后者30%。
如果有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类腐败梭菌的参 与,其肝癌发病率为100%。
代谢物和抑制物排斥致病菌; 在微环境下保持优势,并与肠道中其他细菌相互作用,
调整菌群间关系,以保证肠道菌群最佳优势组合,并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正常菌群在体内发酵糖类,产生大量乙酸和乳酸,使 环境pH、Eh下降,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长。
正常菌群能产生胞外糖苷酶,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 的复杂多糖,而这些糖是潜在致病菌和结合细菌毒素 的受体;
微生物与有生

命宿主的关

系,侧重于

生物环境

微生物与外环 境(生命的 和非生命的) 关系,侧重 于微生物
我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魏曦
1950年,提出菌群调整疗法,即把正常菌群 的成员制成活菌制剂给病人服用来辅助缺失或减 少的细菌。“促菌生”——需氧腊样芽胞杆菌。
活菌制剂 “Biogen”:大肠杆菌活菌制剂 “Colibiogen” 乳杆菌活菌制剂 “Lactobiogen” 肠球菌活菌制剂“Enterococcobiogen “促菌生” “Cerobiogen”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对正常菌群的免疫效果研究表明,正常菌群能通过激活巨 噬细胞,增强细胞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A)的 水平等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正常菌群的活菌细胞、死细胞或是发酵产物都具有免疫 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一些乳杆菌发酵制品可使肠中与结 肠癌有关的β-葡萄苷酸酶、β-葡糖苷酶、甘 氨胆酸还原酶和硝基还原酶活性下降,可使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 物增加,可使淋巴细胞和细胞数量增加。
1.肠道菌的原籍菌群定植初级演替 0 d: 肠道无菌(胎粪无菌)。 1~2h:菌出现,数量很少,肠球菌、大肠埃希菌 1 d: 乳酸杆菌、芽胞梭菌、葡萄球菌等,10 /g 2 d: 厌氧菌开始生长,出现双歧杆菌并成为优势菌11,
其他厌氧菌也迅速生长,形成竞争 5 d: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降为第二位,厌氧菌:需氧
对正常菌群的抗癌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 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体或用其做成 的酸奶食用后可活化单球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全身 性免疫应答。
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奶油链球菌 及各种双岐杆菌的菌体或酸奶上清液均 具有相当强的抗肿瘤活性。
根据Akazan等人的研究每日三次使用L.casei 干粉制品并持续一年,可以达到抑制表面膀胱 癌的再发生;
(3) 通过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它们通过
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参与正常菌群的形成。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1000余种 ➢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 重量约1271克, ➢ 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 ➢ 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
的专性厌氧菌 ➢ 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
另外,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阻碍结肠和其他 器官中发生的非基因型和基因突变型的功能。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结肠内出现的主要细菌与数量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双岐杆菌属
真杆菌属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个数/克粪便 1010-1011
1010 1010 107-108 107-108 107 106
可致病性 + — — + + — +
15
2017/8/10
③其他:如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化疗、放疗后、
各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胃肠道改道手 术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
饮食因素与菌群失调
饮食可使粪便菌群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 进细菌易位。
食物纤维能维持肠道菌群正常生态平衡,且细菌代 谢纤维的终产物对小肠上皮有营养作用,纤维能维持肠 粘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加入纤维的低渣饮 食对保存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好的效果。
23
2017/8/10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
眼睛: 1g 鼻腔: 10g 口腔: 20g 皮肤: 200g 肺: 20g 肠道: 1000g 生殖道: 20 g 总量:1271g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主要在肠道,胃肠的微 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 与环境和宿主构成相互制约相 互作用的统一体。 正常微生物群参与宿主的整 体生理功能。 最显著的特征:稳定性,它 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 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
2017/8/10
认识消化系统
口腔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消化管
腮腺 舌下腺
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 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盲肠、 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肛门 下颌下腺

02-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02-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人、草食、肉食、杂食。
分解者或还原者:
分解还原于环境中,环境的净化。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指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的比例关
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以及相互联系 的内容和形式。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
(2)微生物菌群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共生关系:中立、栖生、互生、助生; 拮抗关系:竞争、偏生、寄生、吞噬。
共生关系
中立:相互间不产生任何影响;
营养需求不同的微生物
栖生:一方收益、另一方不受影响;
兼性厌氧-专性厌氧
互生:相互受益; 助生:专性的互生,两者成为一个整体而
食与被食
食物链交叉
4、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5、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 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 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 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 为生态平衡。
8、生态平衡的保持
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和创造优质高产的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地 组建优质高产的农田生态结构
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工业“三废” 兴建大的工程时必须考虑生态效益 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
二、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1、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概念 2、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微生态平衡 4、微生态平衡失调 5、微生态平衡的维持

微生态平衡是健康之本

微生态平衡是健康之本

在人体各生理系统粘膜表面和皮肤,定植着一个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中,细菌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这个正常微生物群是随着人的生长过程逐渐形成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对人体而言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而在病理情况下,这个微生物群的组成会发生变化,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暨共生关系—在同一微生态环境中不同菌群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理关系。

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生理系统的微生态小环境中,不同的菌体或个体为获取营养、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会发生竞争现象,竞争的双方都会受到影响,或者两者相互竞争排斥、或者和平共处。

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这个组合中的各级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的体内、体表相应的生理系统、组织构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这个平衡在人的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空间都有特定的微生态平衡;这个平衡在人体免疫、营养、代谢、精神或外界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会被暂时打破,新的平衡随即建立,周而复始的进行着自我调节的相对平衡;这个平衡不是孤立的,受总微生态系、大微生态系和微生态系相关联。

局部的生态平衡,受总体的生态平衡影响,总体的生态平衡又由各个局部的生态平衡构成,内部的生态平衡又受外界生态平衡的影响。

微生物群在外环境作用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衡。

它分为四个类型:菌群失调、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

影响微生态失衡的因素:总的来说,凡是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也必然是影响微生态失衡的因素。

一切干扰宿主及正常微生物的因素,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均会引起微生态失衡。

因而,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均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正常微生物群的紊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