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

合集下载

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是指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合理施肥和种植作物。

土壤养分等级的划分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氮素等级分级标准。

1. 低氮土壤,土壤中全氮含量低于0.15%。

2. 中氮土壤,土壤中全氮含量在0.15%~0.3%之间。

3. 高氮土壤,土壤中全氮含量高于0.3%。

二、磷素等级分级标准。

1. 低磷土壤,土壤中全磷含量低于5mg/kg。

2. 中磷土壤,土壤中全磷含量在5mg/kg~20mg/kg之间。

3. 高磷土壤,土壤中全磷含量高于20mg/kg。

三、钾素等级分级标准。

1. 低钾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低于0.2%。

2. 中钾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在0.2%~0.6%之间。

3. 高钾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高于0.6%。

四、有机质等级分级标准。

1. 低有机质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

2. 中有机质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1%~3%之间。

3. 高有机质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于3%。

五、PH值等级分级标准。

1. 酸性土壤,土壤PH值低于6.5。

2. 中性土壤,土壤PH值在6.5~7.5之间。

3. 碱性土壤,土壤PH值高于7.5。

六、微量元素等级分级标准。

1. 缺乏土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农作物生长需要。

2. 适宜土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3. 过量土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农作物生长需要。

以上是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不同等级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重视土壤养分等级分级标准,科学施肥,合理种植,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

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

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从环境中被植物吸收,然后被动物摄入,最终被植物再次吸收,形成一个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以下特点:
一、养分循环的范围广泛。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不仅仅涉及土壤、植物、动物,还涉及大气、水体等环境因素,其中水体是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养分循环的过程复杂。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不仅涉及养分的吸收、分解、转化、运输、利用等过程,还涉及养分的源头、流向、汇集点、消耗点等。

三、养分循环的速度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速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其中水体的循环速度最快,土壤的循环速度最慢。

四、养分循环的效率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效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其中水体的循环效率最高,土壤的循环效率最低。

五、养分循环的稳定性不同。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其中水体的循环稳定性最高,土壤的循环稳定性最低。

总之,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范围广泛、过程复杂、速度不同、效率不同、稳定性不同等特点。

它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的重要来源,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的重要流向。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养分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包括氮、磷、钾等,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制定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以便于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的需要。

一、氮素。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元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根据土壤中全氮含量,可以将土壤氮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氮素含量在2%以上,适中级别为1%~2%,不足级别则低于1%。

二、磷素。

磷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对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土壤中全磷含量,可以将土壤磷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磷素含量在0.3%以上,适中级别为0.1%~0.3%,不足级别则低于0.1%。

三、钾素。

钾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对于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土壤中全钾含量,可以将土壤钾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钾素含量在2%以上,适中级别为1%~2%,不足级别则低于1%。

四、有机质。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湿度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以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高级别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中级别为2%~3%,低级别则低于2%。

五、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较少,但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根据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将土壤微量元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在标准范围内,适中级别为接近标准范围,不足级别则低于标准范围。

综上所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于科学合理评价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肥料施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学习和应用,为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养分是土壤中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对土壤养分进行科学的分级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一、氮素。

氮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根据土壤氮素含量的不同,可将土壤氮素分为充足、适中和缺乏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氮素含量高,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适中级别的土壤氮素含量适中,能够满足大部分植物的生长需求,缺乏级别的土壤氮素含量低,不能够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

二、磷素。

磷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根系生长和开花结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土壤磷素含量的不同,可将土壤磷素分为充足、适中和缺乏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磷素含量高,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适中级别的土壤磷素含量适中,能够满足大部分植物的生长需求,缺乏级别的土壤磷素含量低,不能够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

三、钾素。

钾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它对植物的抗病性、抗逆性和品质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土壤钾素含量的不同,可将土壤钾素分为充足、适中和缺乏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钾素含量高,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适中级别的土壤钾素含量适中,能够满足大部分植物的生长需求,缺乏级别的土壤钾素含量低,不能够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

四、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铁、锰、锌、铜等。

根据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不同,可将土壤微量元素分为充足、适中和缺乏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高,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适中级别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适中,能够满足大部分植物的生长需求,缺乏级别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低,不能够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

总结,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是对土壤中养分含量进行科学评价和划分的依据,它能够为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对土壤养分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级,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养分管理学说

养分管理学说

第二章养分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第一节养分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一、养分归还学说(一)定义:李比希将其归还学说归结为: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植物并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

(二)要点: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2、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4、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三)实质:为了增产必须以施肥方式补充植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这就突破了过去局限于生物循环的范畴,通过施加肥料,扩大了这种物质循环,从而为作物稳产高产和均衡增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四)局限:1、对养分消耗的估计只局限于磷、钾上2、反对豆种植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3、归还是正确的,但绝对的全部归还是不必要的,不经济的归还学说解决了施肥的必要性问题二、最小养分律(一)定义:最小养分律亦由李比希提出。

其表述为: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二)要点: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小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它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三)意义:正确对待最小养分律,就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条件和植物生长的需要来选择肥料品种和养分比例,提高施肥针对性,较好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从而收到增产、节月已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

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继续生长。

为什么将养分作为资源以及对养分资源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为什么将养分作为资源以及对养分资源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为什么将养分作为资源以及对养分资源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农资环0802班姓名:黄晨阳学号:2008054010201摘要:养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是植物健康生长并最终产生一定收益的基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根本,所以说养分是一种资源。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养分资源是促进农业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

本文针对我国养分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可知:必需对养分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规划,使养分资源物尽其用,真正体现其自身资源价值,因此,对养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尤为迫切,而且是农业乃至整个社会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措施之一。

【1】【2】关键词:养分资源养分资源管理必要性1、养分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养分,顾名思义,就是养料或者说是植物的营养物质,是指植物体必需营养元素如:氢、氧、氮、磷、钾、硫、钙、镁等,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化合物。

资源,《辞海》中的解释为: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具体的说,资源是指环境中能被人利用或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条件下能被用来作为生产原料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与能量的来源。

大家通常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首先是食物、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与养分资源密切相关。

例如,粮食是粮食作物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生产的,而因为增加化肥施用量增产的粮食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例最大,许多矿产资源含有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是制造化肥的基本原料。

环境中大气、水体等含有的一些养分能通过干湿沉降、灌溉等途径带入土壤-植物系统,也是重要的养分资源所以,养分的充足供应是植物健康生长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限制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养分分类可将养分分为:土壤养分、空气养分、水体养分、矿质养分等。

而矿质养分来自于矿产资源,水体养分来自于水资源,并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生长。

我们把植物、动物的生产以及供人类使用或食用的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则土壤、肥料和环境所提供的养分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养分资源。

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

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

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有三种方式,即扩散、截获和质流。

(1)扩散:在土壤溶液中某种养分的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使养分由浓度高处向低处扩散,最后趋于平均分布。

作物不断从根际土壤吸收养分,使根际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对降低,造成根际土壤和远离根际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差异。

远离根际处的养分浓度高,养分则慢慢向根际扩散,并被根系吸收。

通常在施肥或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化后,会因养分浓度提高而向周围扩散,从而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2)截获:当根系尤其是数目很多的根毛与土壤养分直接接触时,就可以进行离子交换而获得养分,不通过土壤溶液。

这种不通过运输,而依靠根系从土壤中直接吸收养分的方式称为截获。

(3)质流:质流与扩散不同,不是养分的浓度差引起的养分运动,而是土壤水溶液中的养分蒸腾作用把养分运送到根际。

当作物蒸腾作用消耗了根层土壤中大量水分后,植物根系为了维持正常的蒸腾作用,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

这就造成土体中大量水分流向根部,以补充根系周围水分的亏缺,则产生了质流作用。

土壤水溶液中的养分也随着水分的流动被带到根的表面。

从而,为作物获得更多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引言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其中养分的提供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指的是这些养分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是否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与土壤质地、养分来源、气候和植物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将讨论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方法。

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因素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的存在形式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质地会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导致土壤中养分的存在形式和可利用性不同。

例如,粘土质地的土壤中的养分大多以吸附态存在,不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而砂土质地的土壤中的养分多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养分来源土壤中的养分来源主要包括有机质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质作为一种天然养分来源,其分解产生的营养物质往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而如同普通化肥等无机化合物的养分往往在土壤中很容易发生转化变化,从而影响其有效性。

气候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干旱或过于潮湿都会对土壤中养分的水平和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有效性。

例如,在干旱气候下缺少足够的水分,植物无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从而导致土壤中养分的浓度下降。

植物类型植物类型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需求,例如,一些蔬菜作物对土壤的氮、磷、钾需求比较大,而这些元素的有效性也会随着植物类型的变化而不同。

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方法合理施肥选择适量合适种类的肥料是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键。

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植物类型和土壤状况进行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养分的浪费。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生物可利用性,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水分。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更容易让植物根系吸收,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避免过度灌溉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度增高,从而使得养分向下淋失、流失,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植物根系从介质中吸收的矿质养分,一部分在根细胞中被同化和利用;另一部分经皮层组织进入木质部输导系统向地上部输送,供应地上部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同时,植物地上部绿色组织合成的光合产物及部分矿质养分则可通过韧皮部系统运输到根部,构成植物体内的物质循环系统,调节着养分在体内的分配。

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拉输。

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

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

一、运输途径养分在根中的横向运输有2条途径:即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是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它与外部介质相通,是水分和养分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养分迁移速率较快。

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不包括液泡)组成的,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与细胞连成一个整体,这些相互联系起来的原生质整体称为共质体。

共质体通道是靠胞间连丝把养分从一个细胞转运到相邻的细胞中,借助原生质的环流,带动养分的运输,最后向中柱转运。

在共质体运输中,胞间连丝起着沟通相邻细胞间养分运输的桥梁作用。

因此,细胞内胞间连丝的数目和直径的大小对养分的运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质外体途径中,养分从表皮迁移到达内皮层后,由于凯氏带的阻隔,不能直接进入中柱,而必须首先穿过内皮层细胞原生质膜转入共质体途径,才能进入中柱。

养分在横向运输过程中是途经质外体还是共质体,主要取决于养分种类、养分浓度,根毛密度,胞间连丝的数量,表皮细胞木栓化程度等多种因素。

(一)养分种类由于养分的特性不同,进行横向运输的途径也不同。

一般来讲,以主动跨膜运输为主的养分,如K+,H2PO4-,其横向运输以共质体途径为主;而以被动跨膜运输为主的养分,如Ca2+,则以质外体途径为主。

此外,以分子态被吸收的养分,如H3B03,H4Si04等也常以质外体途径运输为主。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养分是土壤中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和有机物质的总和,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养分的水平,制定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土壤养分水平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一、氮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全氮含量在0.15%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全氮含量在0.10%-0.15%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全氮含量在0.10%以下。

二、磷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全磷含量在0.20%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全磷含量在0.15%-0.20%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全磷含量在0.15%以下。

三、钾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全钾含量在1.00%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全钾含量在0.60%-1.00%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全钾含量在0.60%以下。

四、有机质。

1. 优质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0%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0%-3.00%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0%以下。

五、微量元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均衡,无缺乏症状。

2. 中等土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不平衡,出现轻微缺乏症状。

3. 低质土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严重不平衡,出现明显缺乏症状。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土壤养分分级标准,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案,避免盲目施肥造成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还应注重土壤养分的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施肥方案,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之,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重要性,科学施肥,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在植物根系合成的养分

在植物根系合成的养分

在植物根系合成的养分
植物根系合成的养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葡萄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合成葡萄糖,然后将
其通过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运输到根部。

根部的细胞利用葡萄糖进
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并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2. 氮、磷、钾等无机盐,这些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
养元素,它们在土壤中以无机形式存在,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参与
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促进植物生长。

3. 氨基酸和蛋白质,植物根系还可以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


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而蛋白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参与细胞分裂、组织修复等生命活动。

4. 维生素和激素,植物根系也可以合成一些维生素和植物激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K等,以及生长素、赤霉素等植物激素。

这些
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植物根系合成的养分包括能量物质、无机盐和有机
物质等多种成分,它们共同维持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活动。

同时,这些养分也受到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中养分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植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和合成能力。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土壤养分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是评价土壤肥力优劣的重要依据,合理的分级标准有助于科学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下面将介绍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氮素含量分级标准。

1. 低氮土壤,土壤全氮含量<0.1%。

低氮土壤通常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影响产量和品质。

2. 中氮土壤,土壤全氮含量0.1%-0.2%。

中氮土壤适宜农作物生长,但在高产区需适量施用氮肥。

3. 高氮土壤,土壤全氮含量>0.2%。

高氮土壤容易导致农作物生长过旺,茎叶过长,易发生倒伏和病虫害,需适量减氮施肥。

二、磷素含量分级标准。

1. 低磷土壤,速效磷含量<5mg/kg。

低磷土壤会导致作物根系生长不良,影响吸收养分和水分,影响产量和品质。

2. 中磷土壤,速效磷含量5-15mg/kg。

中磷土壤适宜农作物生长,但在高产区需适量施用磷肥。

3. 高磷土壤,速效磷含量>15mg/kg。

高磷土壤容易导致作物根系发育不良,影响氮、钾等其他养分的吸收,需适量减磷施肥。

三、钾素含量分级标准。

1. 低钾土壤,速效钾含量<80mg/kg。

低钾土壤会导致作物抗病能力下降,易发生倒伏和病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2. 中钾土壤,速效钾含量80-200mg/kg。

中钾土壤适宜农作物生长,但在高产区需适量施用钾肥。

3. 高钾土壤,速效钾含量>200mg/kg。

高钾土壤容易导致作物茎叶过旺,易发生倒伏和病虫害,需适量减钾施肥。

综上所述,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对于科学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施肥方案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结合作物品种、生长期、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植物是如何制造养分的原理

植物是如何制造养分的原理

植物是如何制造养分的原理
植物的养分制造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它只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中。

植物通过吸收光能、水和二氧化碳来制造养分(葡萄糖)。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并,形成葡萄糖和氧气。

叶绿体中存在一种叫做叶绿素的绿色色素,它可以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传递到其他分子中,使它们发生反应。

氧气是一个副产品,通过气孔释放到空气中。

光合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地球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基础。

有些植物,如草、谷物和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也是维持地球大气层的氧气含量的重要过程。

我国土壤养分概况

我国土壤养分概况

我国土壤养分概况氮:我国土壤耕层中的全氮含量大概变动在0.05%~0.25%。

其中东北地区的黑土是我国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一般为0.15%~0.035%。

而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土壤含氮量较低,一般为0.05%~0.1%。

华中华南地区,土壤全氮含量有较大的变幅,一般为0.04%~0.18%。

在条件基本相近的情况下,水田的含氮量往往高于旱地土壤。

我国绝大部分土壤施用氮肥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磷:磷是农业上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

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无机状态(50%~70%),只有30%~50%是以有机磷形态存在的。

我国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是磷酸钙盐,而南方主要是磷酸铁、铝盐类。

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被氧化铁胶膜包裹起来的磷酸铁铝,称为闭蓄态磷。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变动在0.02%~0.11%,其中北方土壤的全磷含量,一般比南方土壤高,我国土壤的全磷含量大体上从南向北有增加的趋势。

如东北地区的黑土、白浆土全磷含量一般为0.06%~0.15%,而我国南方的红壤和砖红壤全磷含量一般为0.01%~0.03%。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通常不能直接表明土壤供应磷素能力的高低,它是一个潜在的肥力指标,但是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03%时,土壤往往缺磷。

’在土壤全磷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对当季作物有效的,称为土壤有效性磷。

近年来,随着产量的提高,我国土壤缺磷面积不断扩大,原来那些对磷肥效果不明显的地区表现了严重的缺磷现象,如广大的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新疆等地都大面积缺磷。

而原来缺磷的地区,由于长期施磷,磷肥效果下降,这主要是指华中、华南某些缺磷水稻土。

在华中华南中高产水稻土上,随着有机肥的施入,磷已可满足作物需要,而大面积的酸性旱地土壤以及部分低产水田,缺磷仍然是相当严重的。

钾:土壤中钾全部以无机形态存在,而且其数量远远高于氮磷。

我国土壤的全钾含量也大体上是南方较低,北方较高。

南方的砖红壤,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只有0.4%左右,华中、华东的红壤则平均为0.9%,而我国北方包括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东北黑土地区,土壤全钾量一般都在1.7%左右。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养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进行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方式:土壤中养分到达根表有两种机理:其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其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的影响下,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包括质流和扩散)。

(1、截获2、质流3、扩散)截获是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经过运输。

截获所得的养分实际是根系所占据土壤容积中的养分,它主要决定于根系容积大小和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质流:养分离子随蒸腾流迁移到根表的过程扩散:由于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

在植物养分吸收总量中,通过根系截获的数量很少。

大多数情况下,质流和扩散是植物根系获取养分的主要途径。

对于不同营养元素来说,不同供应方式的贡献是各不相同的,钙、镁和氮(NO3-)主要靠质流供应,而H2PO4-、K+、NH4+等扩散是主要的迁移方式。

在相同蒸腾条件下,土壤溶液中浓度高的元素,质流供应的量就大。

二、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植物的遗传特性植物的生长状况:根的代谢活性、苗龄、生育时期、植物体内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介质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值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苗龄和生育阶段一般在植物生长初期,养分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

随时间的推移,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生殖生长初期达到吸收高峰。

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逐渐减少。

在植物整个生育期中,根据反应强弱和敏感性可以把植物对养分的反应分为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不同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大多数作物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

氮的营养临界期,小麦、玉米为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水稻钾营养临界期为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

有机肥总养分不足的原因

有机肥总养分不足的原因

有机肥总养分不足的原因
有机肥总养分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制造过程中养分流失:有机肥的制造过程中,经过发酵、腐熟等环节,养分
会因为高温、水分蒸发等因素而流失。

尤其是在发酵过程中,氮、磷、钾等养分会随着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反应而被消耗。

2. 原料质量和种类: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受原料的质量和种类影响较大。

如果使
用的原料质量较差或种类单一,养分含量往往不足。

例如,如果原料中缺乏富含养分的有机物质,例如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那么制造出来的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可能会较低。

3. 储存条件和时间:有机肥在储存过程中也容易富含水分蒸发、氧化等问题,
导致养分流失。

如果储存的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养分的降解和流失。

因此,储存有机肥的条件和时间对养分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4. 不合理使用方式:有机肥的施用方式如果不科学和合理,也会导致养分不足。

例如,在施用过程中太过频繁、过量,或者施用方法不正确,都会导致植物无法充分吸收养分,造成养分不足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有机肥时发现养分不足,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改进有机肥的制作工艺,提高制造过程中养分的保留率;选择养分丰富的原料,并加强原料的混合;科学储存有机肥,避免养分流失;并根据植物的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确保植物吸收足够的养分。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农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养分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土壤养分调控技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传统的施肥方法往往存在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土壤养分调控技术则可以帮助农民精准施肥,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

科学家们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和分析,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从而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特性,科学家们可以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养分,减少养分浪费。

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系列的土壤改良技术,例如有机肥的应用、绿肥的种植等。

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的保持能力;绿肥可以通过固氮和增加有机质等方式,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利用率。

二、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指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精确计算和控制施肥量的技术。

通过精准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同时减少养分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精准施肥技术主要依赖于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作物的生长情况,通过与管理系统的联动,可以实现精确计算和控制施肥量。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不足施肥的问题,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三、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技术农业废弃物是指农田或农场中产生的废弃物,例如秸秆、畜禽粪便等。

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直接堆放或焚烧,这不仅浪费了有机质和养分,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养分资源,科学家们研发了循环利用技术。

一种常用的循环利用技术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农业废弃物可以在堆肥过程中分解成有机肥料,并释放出大量的养分。

这些有机肥料可以直接用于农田的施肥,提供养分供给,同时改善土壤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饲料中养分可以是简单的化学元素,如Ca、P;也可以是复杂的化合物,如蛋白质。

饲料:指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

常量元素:Ca K Mg S P Cl微量元素:Fe MnCu Co I Zn风干饲料:除却了初水的饲料。

将新鲜的饲料粉碎,在60~70°C烘箱中烘3~4小时,在空气中冷却30min, 再同样烘1h, 待两次称重相差0.05g时,所失重量即为初水,绝干饲料:除却了初水和吸附水的饲料。

测定了初水分的饲料、经自然风干的饲料或谷物饲料,在100~105°C烘箱内烘干2~3h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 在重复烘干1h,待两次称重小于0.002g,即为恒重,失去的重量为吸附水。

动物体与饲料的区别:动物体内不含有粗纤维,而饲料中含有粗纤维采食量 :动物在一定时间采食饲料的质量。

(日采食量)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一、动物因素:1.体重(正比)2.生理状态(生长期增加、发情期减少、妊娠期增加、哺乳期增加) 3.健康状况(疾病影响采食量) 4.条件反射(提高条件反射,增加采食量)二、饲料因素 1.视觉()2.嗅觉(香味剂能一定程度上提高)3.味觉(不同种类的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味道有所差别,比如反刍动物喜欢甜味,酸味苦味也能接受,成年猪偏爱酸味,仔猪偏爱甜味)4.饲料性状(加工过的优于未加工的谷物)三、饲料营养物质的含量主要是能量浓度四、饲养环境及管理因素:温度、湿度、卫生、饲喂方式、饮水等消化的方式:物理性消化:部位:消化道,工具:口腔、牙齿、肌肉收缩,作用:磨碎、增加表面积和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部位:消化道,工具:酶,作用: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微生物消化:部位:瘤胃、大肠,工具:微生物,作用: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整个消化过程中,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

主要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向低浓度转运,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动转运——可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真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高于表观消化率影响消化率的因素:(一)动物 1、动物种类:牛对粗纤维消化率高,羊次之,猪较低,家禽几乎不能消化。

2、年龄及个体差异: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的消化率有随年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到老年有下降;同年龄、同种的不同个体也有差异,一般混合料可达6%,谷实类可达4%,粗蛋白差异可达12~14%。

(二)饲料1、种类:幼嫩青绿饲料的可消化性高,干粗饲料的可消化性低,籽食的消化率高,茎杆的可消化性较低。

2、化学成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反刍动物各种养分的消化率随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上升。

猪和家禽也存在相同的趋势,但没有反刍动物明显。

3、抗营养因子: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有如:蛋白酶抑制剂、凝结素、皂素、单宁、胀气因子;影响矿物质消化利用的有:植酸、草酸、葡萄糖硫苷、棉酚等;影响维生素利用的有:脂氧化酶(破坏Va、胡萝卜素)、双香豆素等。

(三)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的加工调制: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法。

磨碎、加热、膨化,酸碱处理,微生物发酵等。

2、饲养水平: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维持水平或低于维持水平,消化率增加。

饲养水平对草食动物影响较大。

三大能源物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二).能量转化规律粪能总能尿能消化能甲烷能热耗能动物总产热=热耗能+维持净能代谢能维持净能净能生产净能代谢能 = 总能-粪能-气能-尿能=消化能-气能-尿能ME = DE - (Eg+ UE)= GE - FE - UE - Eg对于单胃动物气能可忽略不计:代谢能 = 总能 -(粪能+尿能)=总能- 排泻物含量= DE – UE禽类:代谢能体系;猪:消化能体系;奶牛:净能体系消化能、代谢能及净能的转化效率: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中,各种能量之间的比值关系较为复杂,但在同一种动物、同一生产目的时所测得的比值大致有一定范围。

通常猪的代谢能大约是消化能的96%,高蛋白饲料略微偏低;净能约为消化能的66—72%,多按70%折算。

反刍动物代谢能约为消化能的76~86%,多按82%折算;净能约为代谢能的30~65%。

禽类净能约为代谢能的75~80%,营养平衡时可达82%。

碳水化合物营养功能1.供能和贮能:直接氧化供能;转化为糖原(肝糖原、肌糖原)-短期存在形式;转化为脂肪-长期贮备能源。

2.构成体组织: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粘多糖,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糖脂、几丁质、硫酸软骨素;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3.作为前体物质:为反刍动物瘤胃利用NPN合成菌体蛋白或重组合成菌体蛋白和动物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提供C架,也是合成脂的重要原料;4.形成产品:肉、蛋、奶5.粗纤维是动物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粗纤维的营养作用:优点:1、单胃动物用一定量粗纤维,起填充消化道的作用,产生饱感。

2、刺激胃肠道发育,促进胃肠运动,减少疾病。

3、提供能量,单胃动物CF在盲肠消化,可满足正常维持需要的10—30%。

4、改善胴体品质,能提高瘦肉率、乳脂率。

5、降低饲料成本。

缺点:1、适口性差,质地硬粗,减低动物的采食量。

2、消化率低(猪为3-25%),且影响其它养分的消化,与能量、蛋白的消化呈显著负相关。

3、影响生产成绩,实质是影响能量的利用率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1.脂肪的供能贮能作用(1)脂肪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2)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家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2.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3. 脂肪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2)脂肪的防护作用(3)脂肪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4)脂肪为动物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的种类:ω-3、ω-6、ω-7和ω-9系列。

生物学作用:(1)EFA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质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参与磷脂的合成;(2)EFA是合成类二十烷的前体物质;(3)EFA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4)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缺乏症:(1)影响生产性能:引起生长速度下降,产奶量减少,饲料利用率下降。

(2)皮肤病变:出现角质鳞片,水肿,皮下血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强。

(3)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生长受阻,严重时引起动物死亡。

(4)引起繁殖动物繁殖机能混乱,导致繁殖力下降,甚至不育。

提高单胃动物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1.配合日粮时应多样化;2.补饲氨基酸添加剂; 3.合理供给蛋白质营养;4.日粮中蛋白质与能量要有适当比例;5.控制饲粮中CF水平;6.掌握好饲粮中蛋白质水平;7.豆类饲料的湿热处理;8.保证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VA、VD、VB12及Fe、Cu、CO等的供应。

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理想蛋白质: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一致,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为应100%。

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或数量不能满足动物的正常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色氨酸Trp、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组氨酸His、苏氨酸Thr、缬氨酸Val。

Ca、P营养作用:Ca构成骨与牙齿,维持N-肌肉兴奋性,维持膜的完整性,调节激素分泌。

P构成骨与牙齿,参与核酸代谢与能量代谢,维持膜的完整性,参与蛋白质代谢。

缺乏症与过量:典型缺乏症为骨骼病变,幼龄动物为佝偻病,成年动物为骨软病或骨质松疏症。

P缺乏时出现异嗜癖;(2)过量会导致动物消化率降低,也会干扰其他元素的代谢及作用影响Ca、P营养的因素:(1)Ca、P比例不当,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和碳酸盐。

(2)植酸、草酸含量过多(谷物及副产物中植酸磷占总磷3/4,主要以植酸钙、草酸钙分类形式存在。

)(4)脂肪多或消化不良,形成钙皂,少量脂肪可改善Ca 吸收。

(5)VD,促进Ca吸收。

(6)肠道pH、胃酸缺乏,降低Ca、P吸收,添加乳糖提高Ca、P吸收。

(7)饲料种类,动物性饲料利用率高,植物以豆科含Ca 多,禾本科含P多,猪日粮至少30%磷应是无机磷。

Fe营养作用:(1)参与载体组成,转运和贮存营养素;(2)参与物质代谢调节,Fe2+或Fe3+是酶的活化因子,TCA中有1/2以上的酶和含Fe因子或与Fe有关。

(3)生理防卫机能,Fe与免疫机制有关,游离Fe可被微生物利用。

缺乏与过量:(1)缺乏:典型缺乏症为贫血,表现为食欲不良,虚弱,皮肤和粘膜苍白,皮毛粗糙,生长慢。

血液检查,Hb低于正常,易发于幼仔猪,因为: 1)初生猪Fe贮少(30mg/kg重);2)生后生长旺盛;3)母乳含Fe低。

Zn 营养作用:(1)参与体内酶组成。

体内有200多种酶含Zn,这些酶主要参与蛋白质代谢和细胞分裂。

(2)维持上皮组织和被毛健康,从而使上皮细胞角质化和脱毛。

(3)维持H的正常功能,如胰岛素。

(4)维持生物膜正常结构与功能。

(5)与免疫功能有关。

缺乏与过量:典型缺乏症是皮肤不完全角化症,以2-3月龄仔猪发病率最高,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上履皮屑,皮肤皱褶粗糙,结痂,伤口难愈合,同时生长不良,骨骼发育异常,种畜繁殖成绩下降。

过量Zn有效强耐受力,反刍动物更敏感,过量Zn干扰Fe、Cu吸收,出现贫血和生长不良,动物厌食。

Cu营养作用:(1)作为酶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代谢;(2)维持Fe的正常代谢,有利于Hb合成和红细胞成熟。

(3)参与骨形成。

(4)与繁殖有关。

(5)促进生长缺乏:主要缺乏症为贫血,补Fe不能消除;(1)骨骼异常,骨畸形,易骨折;(2)N症状,共济失调(ataxia),初生瘫痪;(3)羽毛、被毛脱色;(4)反刍动物腹泻、肠粘膜萎缩;(5)繁殖成绩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