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记叙文阅读综合运用(含习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综合运用
学员姓名:上课日期:上课时间:教师姓名:
课前小故事:苏东坡故事两侧
心中有佛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位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常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活像一堆牛粪。这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了一声,说:就你这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见心见性。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人家心中有佛;你却说人家像牛粪,那你心里都有什么呢?苏轼无言以对。
“东坡肉”的由来
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词文章与书画,而且在饮食文化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研制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人们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
宋哲宗元祐四年(1098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次年五六月间,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被淹。苏轼及时采取措施,使百姓度过了水灾难关。同时又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修桥,西湖旧貌换了新颜。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件天大的好事。
大家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这数万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
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了“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好吃。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猪肉烧法别致,香酥可口,就亲切地称之为“东坡肉”。
后来,相沿成俗,每逢除夕,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以示对他的怀念。从此,“东坡肉”便成为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总结复习阅读题型解题思路 综合运用学习
阅读中的概括题。
1、概括段意 解题思路:摘句法、归并法。
重要解题思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结果可能会并入“干什么”部分,或者没有交代结果的。
2、概括文中的几件事
解题思路:
(怎样的)的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情,(有怎样的结果)。 若是三件以上,一般只答出“谁做什么”即可
3、一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解题思路:
(怎样的)的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情,有怎样的结果。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六要素法)
解题思路:
1)、(怎样的)的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情,有怎样的结果。
2)、(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习目标
考点一
中心思想归纳
考点二
1、找中心(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1)、从开头段中找。《詹天佑》一文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
国工程师……”
2)、从结尾段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结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些字眼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从过渡段中找。如《赵州桥》一课,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讲赵州桥雄伟,第三段讲它外形美观,在这两段中间有各过渡句:“赵州桥不但雄伟,而且美观。”
4)、从作者的议论或抒情中找。再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作者感慨地说:“……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2、体会中心思想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
1、写人的文章,本文通过写……的事,表现了……品质或赞扬(歌颂)……精神
2、记事的文章,本文通过写……的事,“表达……思想感情”或“说明了……道理”。
3、写景状物的文章,本文通过描写……(景色/物体),表达/表现……思想感情,赞扬了……品质(精神)。
2、开放题:
1)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2)结合文章谈感受(先谈文章的理解、启发(结合中心),再联系生活实
际或者结合文章的例子说明。)
考点三
品析字词
考题形式1:解释词语。
答题格式:本义+文中义(原指……,在文中指……)
考题形式2:请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答题格式:本义+文中义+表达效果(与中心思想相关)
即:(A词原指……,在文中指……,表现了/体现了……)
考题形式3:A词与B词两个矛盾吗?
答题格式:不矛盾,A的意思(原因)+B的意思(原因)
即:(不矛盾,A是指……,B是指……)
注意:如果句中有相矛盾的两个词,可分别解释两词。
考题形式4: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本义+文中义)+表达效果(联系上下文,结合主题进行答题。)
即A词用得好,是……意思,在文中写出了……,表现了/体现了……
考题形式5: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或者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
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行,A词的本义+文中义+表达效果
即:不行。因为该词是什么意思,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删去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与文中意思不相符)。
特别注意: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品析句段
考点四
考试形式1: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具体作用
即:本句使用了……修辞手法+作用
1、比喻、拟人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本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强语言气势,增加文章感染力。
3、设问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增强语言气势
5、对比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增强语言气势,增加文章感染力。
7、对偶:句式整齐增加节奏感。
考题形式2:理解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答题格式:表面意义 +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题思想)注意:如果句中有相矛盾的两个词,可分别解释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