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CSC与ACC海内外专家介入心脏病学最新热点研究解读(全文)
2020年CPR和ECC指南解读和操作
2020 年指南评估了19 种不同模式和具体结果,并为每种模式提供了证 据。新增示意图(图2)显示这种用于神经预测的多模式方法。
2020年指南 包含有关心脏骤 停恢复自主循环 后几天内最佳治 疗方法的重要新 临床数据。
2020(新):由于可能干扰孕产妇复苏, 在孕妇心脏骤停期间不应进行胎儿 监测;
2020(新):我们建议对心脏骤停复苏后 仍然昏迷的孕妇进行目标体温管 理;
2020(新):在对孕期患者进行目标体温 管理期间,建议进行胎儿连续监 测是否 存在并发心动过缓的可能性,并向产科 和新生儿科征询意见。
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生存链”
7 人工呼吸
要领:
吹气同时眼睛看胸廓有无隆起。 吹气量:500-600ml 吹气时间>1秒
--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翻译版 Class IIb
口对口:
口对鼻:
口对窦道:
快捷有效, 牙关紧闭、创
清除口腔异物 伤、溺水
喉头手术后
口对口鼻:
婴儿口鼻较 近
按压与人工吹气比例
成人和青少年
利用新支持证
据,再次确认了 《2015 ***》中有 关: 1、低血压治疗、 2、进行氧浓度调 整以避免低氧血 症和高氧血症、 3、癫痫发作的检 测和治疗 4、目标体温管理 的建议。
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生存链”
九、康抢复救生期命的间绿的色通治道疗“生和存支链”持
2020(新):我们建议心脏骤停存活者在出院前进行生理、神经、心肺和认 知障 碍方面的多模式康复评估和治疗; 2020(新):我们建议心脏骤停存活者及其护理人员接受全面的多学科出院 计划, 以纳入医疗和康复治疗建议及活动 / 工作恢复预期目标; 2020(新):我们建议对心脏骤停存活者及其护理人员进行焦虑、抑郁、创 伤后 应激反应和疲劳度的结构化评估。
2020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
2020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了一项重要的指南,该指南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指导。
本文将以简体中文为您介绍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力求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该指南分为多个章节,包括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心脏造影以及各种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在病史收集方面,指南强调了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信息的重要性。
同时,指南还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引发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提醒医生在收集病史时要特别关注这些因素。
在体格检查方面,该指南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体征,如心脏杂音、心律不齐等,并指导医生如何进行详细而准确的体格检查。
在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方面,指南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如心肌标志物检测、心脏超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并详细说明了这些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心电图是心脏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指南对心电图的解读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同时,指南还介绍了一些特殊类型的心电图,如运动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并解释了它们在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心脏造影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
该指南对心脏造影的操作步骤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介绍了一些心脏造影在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该指南还包括了多种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冠心病、心衰、心房颤动等。
对于每种疾病,指南提供了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
此外,该指南还特别强调了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并指导医生如何进行心血管康复的评估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心脏病诊断和治疗指导。
通过详细列举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该指南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心脏疾病,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2020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研究进展(全文)2020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日常及生活方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疫苗开发成了2020年医学领域的重心所在,尽管如此,除了新型冠状病毒与心血管相关疾病备受关注外,心血管领域其他研究也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此,笔者将2020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热点1: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SGLT2)抑制剂还有多少惊喜可以期待,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版图正在悄然改变降糖药物开发的重点之一是寻找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SGLT2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由于其心肾保护作用而备受关注。
近期研究提示,SGLT2抑制剂带来的心肾获益与服用者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无关,关于SGLT2抑制剂在降糖外的额外作用机制可能使其向非糖尿病患者中使用提供依据。
2015年EMPA-REG OUTCOME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明显降低T2DM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2017年CANVAS研究显示,T2DM 合并2个心血管高危因素患者中,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使心衰住院风险降低33%,肾衰风险降低40%;2018年DECLARE-TIMI 58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使T2DM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复合主要终点相对风险降低17%;2019年CREDENCE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可安全地降低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衰风险,并能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上述研究提示了SGLT2抑制剂的心肾保护作用。
随后,2019年的DAPA-HF 研究明确无论是否合并T2DM,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均可以降低心衰患者心衰恶化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2020 ESC公布的DAPA-CKD研究结果显示,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无论是否患有T2DM,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可将肾功能恶化以及因肾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39%。
(完整版)2020年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
(完整版)2020年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存在诸多共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很多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自此,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各界同道共同努力,肿瘤心脏病学也在蓬勃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ESMO《抗肿瘤治疗心脏保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发布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相互关联,癌症治疗可引起广泛的心脏毒性。
2020年2月,ESMO发布《抗肿瘤治疗心脏保护全程管理》,提出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预防、筛查、监测和治疗的指导建议,对于抗癌药物治疗可能造成的心血管损害应与潜在的抗癌治疗获益进行权衡。
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广泛,不仅包括与抗癌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的预防、检测、监测和治疗,还包括对心血管影响最小的未来新型抗癌治疗的发展。
同时,肿瘤学家、心脏病学家联合医疗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将为癌症患者提供最佳的临床实践管理,有助于制定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与抗癌治疗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治疗策略,在癌症幸存者中纳入监测策略将有助于改善癌症治疗相关的潜在的长期心血管毒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开始抗肿瘤治疗之前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治疗前应控制所有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别是具有已知心血管毒性的治疗的肿瘤患者。
适当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减少发生肿瘤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图1)。
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共同的危险因素,共用的生物标记物2020年11月,《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患者中的作用:HFA肿瘤心脏病学研究组/ESC肿瘤心脏病学委员会立场声明》—从肿瘤、心血管两类疾病共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角度出发,再次整理了二者共同的发病机制。
文章指出,目前临床常用的标记物实质上来源于某些基础性病理生理学过程,如hs-CRP、ST2、IL-6与炎症,Galectin-3与细胞增殖,GDF-15、cTnT与细胞凋亡,NT-proBNP与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sFlt-1、PIGF与血管新生等等——这些过程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常常不可或缺。
2020版《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解读(最全版)
2020版《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解读(最全版)摘要6月11日上午,在2020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上,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正式发布。
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是我国首部致力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的文件,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共识发布会由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发表致辞。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三位参与共识撰写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围绕共识制定的背景与价值、循证依据荟萃以及共识要点进行了报告。
6月11日上午,在2020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上,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正式发布。
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是我国首部致力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的文件,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共识发布会由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发表致辞。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三位参与共识撰写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围绕共识制定的背景与价值、循证依据荟萃以及共识要点进行了报告。
背景与特点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而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比例更高,达到了20%~30%。
当房颤与冠心病合并存在时,显著增加不良预后风险;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房颤,均会显著增加长期死亡风险。
ACC 热点研究速递
发生率(%)
主动脉瓣 相关再介入
中度或严重 瓣周返流
• 研究方法:
症状性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 主要终点:2年 时全因死亡或致 残性脑卒中的复 合终点
由心脏瓣膜团队操作评估(STS ≥4%) 患者随机分组 n=2032
• 意向性分析为主 要分析,同时拟 进行依从性分析 和经股动脉途径 亚组分析
是
评估:是否经股动脉入路
否
经股动脉 (TF) 1:1随机分组 n=1550
0 036
有风险的患者数
9 12 15 18 21 24 月
TAVR 775 718 709 685 663 652 644 634 612
手术 775 643 628 604 595 577 569 557 538
该结果支持将TAVR作为中危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可选治疗方式,而经股动脉
途径TAVR可能优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
PARTNER 2A试验结论与该Sapien-3倾向匹配分析表明,新型TAVR装置较外 科治疗能够改善中危患者的临床预后,因此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法
The LANCET April 3, 2016;doi:10.1016/S0140-6736(16)30073-3
CABG和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10年结果: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ABG+药物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的比较
80 30 20.4
60
20 手术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最全版)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最全版)摘要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
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病负担,我国已颁布了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各项防治指南[3‐5]。
201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6],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7]。
这些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国迄今尚无专门指导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的一级预防指南。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2016欧洲心血管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8],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了《2019 ACC/AHA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9]。
但是由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与西方人群有较大差异[10],欧美指南中的一些建议并不完全适用我国人群。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心血管病预防能力,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达到2030 年时4 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 年降低30% 的目标,落实预防为主的慢病防控工作方针,由CSC 牵头,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CSCSF 2020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解读
CSCSF 2020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解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多年来国内外指南共识始终未对AMI后心室重构给予明确界定,相关治疗推荐亦较为笼统。
为进一步规范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临床诊治水平,在参考现有指南与公开发表文献后,我国推出了AMI 后心室重构领域首部专家共识——《2020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首次对该疾病的定义及诊断全流程进行了明确。
疾病定义新界定CSCSF 2020 ONLINE在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AMI后心室重构的定义首次得到了完整阐释。
该定义指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是指AMI后心室持续发生的心脏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过程,可表现为左室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和/或局部室壁活动异常,是决定AMI后心脏事件发生率和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按发作时间不同,AMI后心室重构可分为早期心室重构与晚期心室重构,前者常在AMI后24-72 h发生,初始梗死面积通常为广泛性,伴中度至重度LV收缩功能不全;后者则可能在潜伏期延长后数月甚至1年发作,初始梗死面积通常受限,伴临界或轻度LV 收缩功能不全,进展速度高度可变,具有隐匿和缓慢进展的模式,且很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和/或心源性猝死(表1)。
表1. AMI后早期重构与晚期重构特点从临床数据统计来看,心室重构显然是AMI后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
AMI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30%-60%[1];尽管接受了PCI治疗,仍有30%的AMI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发生了心室重构[2]。
与无心室重构患者相比,AMI后心室重构患者的死亡、CV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衰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3];此外,另有研究提示,AMI后心室重构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独立相关[4]。
强化降压有利于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强化降压有利于降低房颤发生风险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第20期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办的“2020中国国际高血压大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年会”,2020年7月3~5日在线上成功举行。
本次大会在论坛设置上突出学科特色,充分展示了国内外高血压学科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创新性成果,与会专家从高血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防治、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等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董建增教授在题为《房颤与高血压:关系密切,治疗有道》的报告中指出,高血压与房颤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增加了房颤发生风险,强化降压有助降低房颤发病。
高血压增加房颤发病董建增教授说,房颤是21世纪心血管流行病,近年来全球房颤发病率逐年增加,男性从1967年的2.85/1000人年,增长到1987年的8.64/1000人年,2007年增长到14.36/1000人年;女性从1967年的1.9/1000人年,增长到1987年的6.38/1000人年,2007年增长到10.47/1000人年。
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达到3350万人,预计到2060年将再增加一倍。
与此同时与房颤相关的死亡率也逐年增加,男性从1990年的0.9/1000人年,增长到2000年的1.4/1000人年,2010年增长到1.7/1000人年;女性从1990年的0.8/1000人年,增长到2000年的1.1/1000人年,2010年增长到1.6/1000人年,1990~2010年间房颤相关死亡率增加了2倍。
董建增教授介绍说,房颤人群有较高的高血压患病率,在多个不同的房颤相关研究中,房颤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0%~90%。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1991年~2015年我国开展了4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血压≥140/90 mmHg和(或)2周内服用降压药。
2020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
2020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指南,为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指导。
本文将以清晰的条理,以简体中文介绍该指南主要内容。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主要包括心脏病的分类和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该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心脏病的分类和诊断准则。
通过血液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可以准确诊断心脏病的类型和程度,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从药物治疗到手术干预,各种治疗方法都有详细介绍。
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措施,比如冠心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手术或介入治疗来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
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提供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射频消融等多种选择。
在心脏病的预防方面,该指南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戒烟、限制饮酒、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的人,该指南提出了更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目标,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该指南还对心脏病患者的康复进行了详细说明。
康复在心脏病患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康复计划可以包括定期的心理支持、体力锻炼、营养咨询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并改善生活质量。
总结一下,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提供了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对心脏病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遵循该指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脏病,患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并在治疗后进行科学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020冠状动脉介入年度盘点(全文)
2020冠状动脉介入年度盘点(全文)2020年无疑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最特殊的年份。
在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介入心脏病学界,推进科学进步的努力并没有消失。
虽然大部分会议转为在线模式,但全部保留了提供最新研究结果的传统。
本文通过梳理2020年发表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内容来自PCR电子课程、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会议,以及影响巨大出版物,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美国医学协会心脏病学杂志、循环杂志、欧洲心脏杂志和欧洲介入杂志等],对过去一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展进行盘点。
图1 2020年发表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临床研究01冠心病诊断的研究进展1.无创诊断学进展虽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流储备(FFR-CT)仍处于临床应用的早期阶段,但它能同时提供冠状动脉循环的解剖和功能评估,这是迄今为止没有其他方法所能替代的。
FORECAST试验中,1,400名稳定心绞痛患者(1:1的比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和FFR-CT指导组。
研究显示,使用FFR-CT降低了22%的侵入性血管造影需求,但没有显著降低成本(p=0.96)。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在10.6%与10.1%之间(p>0.05)。
2.侵入性成像和冠状动脉内斑块组成评估PROSPECT I研究显示,在三年内出现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患者,非罪犯斑块(直径狭窄率均<70%)所占比例为32%。
而NIRS检测到的富脂质斑块与不良事件明显相关。
最新公布的PROSPECT II登记研究,主要观察了未治疗的非罪犯病变与MI患者发生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或需要血管重建或快速进展的进行性心绞痛)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NIRS对902例(3,629例非罪犯病变)进行了评估。
在3.7年的中位随访中,大多数MACE与非罪犯病变相关(78/114),这些病变基线时期的平均直径狭窄率为46.9%,在事件发生时加重成为68.4%。
2020 AHAACC 肥厚型心肌病诊疗指南解读(全文)
2020 AHA/ACC 肥厚型心肌病诊疗指南解读(全文)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发布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诊疗指南。
新指南作为2011年AHA/ACC的HCM诊疗指南的更新版本,共更新133条推荐意见,首次提及患者及家庭共同决策、基因检测和团队导向护理、多学科HCM专业中心在HCM诊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指南将患者列在共同决策中最重要的地位,强调在面对较为复杂、将会改变生活方式的医疗决策时,必须把患者对生活方式的取舍和喜好纳入重点关注。
新指南包括以下6大类内容:共同决策,多学科HCM专业中心角色,诊断、初步评估和随访,心脏性猝死(cardiac sudden death, SCD)风险评估与预防,HCM管理,患者生活方式指导,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
一、共同决策和多学科HCM中心共同决策是患者与医护团队之间的对话,内容包括充分沟通临床检查和治疗方案,讨论这些方案的风险和获益,重要的是让患者表达自己的预期目标,这在HCM的管理中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信心。
新指南强调患者的自主权和参与性,涵盖在整个治疗过程,发挥共同决策作用。
当进行侵入性治疗或可能影响患者家庭或生活方式的治疗时,需要让患者综合考虑替代方案、合理性、证据推荐级别后,再做出最合理的、最符合本人利益的决定。
在治疗推荐的证据基础不太确定、缺乏有力循证医学支持时,共同决策尤显重要性。
比如放宽对运动限制以促进健康体育活动,鼓励共同决策来引导参加者从事高强度娱乐和体育运动,这已经是前进了一大步。
已知资料支持中度体力活动的安全性,同时更多关注到肥胖和静坐生活方式对HCM的危害性,因此新指南旨在放宽运动限制以获得临床益处和促进整体健康。
ACC2020他汀类药物可预防乳腺癌治疗导致的心脏损害(全文)
ACC2020他汀类药物可预防乳腺癌治疗导致的心脏损害(全文)降胆固醇药物可降低治疗性心力衰竭风险华盛顿(2020年3月19日)——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脏病及相关死亡,但它们也能帮助预防某些乳腺癌治疗引起的心脏损害吗?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20年科学年会/世界心脏病大会(ACC.20/WCC)上公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通常使用蒽环类药物,以及靶向抗癌药物曲妥珠单抗治疗乳腺癌。
研究估计,近四分之一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将接受蒽环类药物或曲妥珠单抗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对心脏有害,在某些情况下会引发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泵出足够血液以满足身体需要。
对于一些女性来说,抗肿瘤治疗开始后的几个月内就会出现心功能下降。
“迄今为止,支持早期乳腺癌患者大规模使用心脏保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有限。
血管紧张素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的心脏保护作用有限,由于具有疲劳和头晕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在某些人群中耐受性较差,许多患者已经由于抗肿瘤治疗或肿瘤本身产生了这些不适。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生,DavidBobrowski说。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这些抗肿瘤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患心力衰竭的风险”。
事实上,与抗肿瘤治疗前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妇女相比,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或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妇女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降低,在5年的中位随访期内,分别为58%和66%。
“本研究扩展了以往早期、较小的研究。
如果在前瞻性试验中得到证实,这将是通过减少长期心脏疾病或相关死亡来优化肿瘤预后的重要一步,”Bobrowski补充说,这项研究是关于他汀类药物在预防治疗性心力衰竭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最大研究,也首次在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的女性人群中揭示了心力衰竭风险的降低。
这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纳入了2007年至2017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被诊断为早期乳腺癌,年龄大于66岁且无心衰病史的女性,其中2,545例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1,345例接受曲妥单抗治疗。
2020年老年心血管急重症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老年心血管急重症研究进展(全文)2020年必定是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乃至全球都经历着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疫情的肆虐,全球近1亿人被感染,近200万人死亡,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更是不堪其甚,即使如此,明天的太阳依旧会照常升起来。
值此岁末年初,简单回顾老年心血管急重症进展之一二,供同道分享。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已经大大提前,40岁年龄组的ACS已不少见,但总体上仍以老年人为主。
据估计,60%~65%的心肌梗死患者≥65岁,33%的心肌梗死患者≥75岁。
TIMI-III注册研究提示,ACS的1/4是75岁以上老年人。
此外,多达80%的心肌梗死相关性死亡发生于65岁及以上的患者。
1.1 2020 ESC NSTE-ACS管理指南更新推荐使用心肌高敏肌钙蛋白(hs-cTn)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标记物hs-cTn是指能够在50%以上的表观健康人群中检测到心肌肌钙蛋白,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的检测不精密度(以CV表示)应≤10%。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718例因胸痛疑似AMI患者,在急诊就诊时和到医院1、2、3、6 h,分别查验标准TNT和hs-TNT,二者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和0.96,采用hs-TNT的诊断效能较标准TNT提高了6.6%;但若选取其中发病时间在3 h之内的222例患者,hs-TNT诊断早期AMI的价值更为凸显,较之标准TNT提高诊断效能21%。
新指南强调对于可疑ACS患者行hs-cTn检测,且在60 min 内获取结果,不再推荐检测其他心肌生物标记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等)。
作为上一版指南推荐的0 h/1 h方案的替代选项,若hs-cTn检测的0 h/2 h方案得到验证,推荐采用0 h/2 h方案,在0 h和2 h采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CSC与ACC海内外专家介入心脏病学最新热点研究解读(全文)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与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线上探讨了第69届ACC年度科学会议(ACC.20/WCC)中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
介入心脏病学最新热点研究部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主持,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Baystate医学中心Aaron D.Kugelmass教授就本次ACC年会介入心脏病学最新热点研究作了专题报告。
支架植入术后的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上争议的热点问题,如何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及其治疗时程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问题。
Aaron D.Kugelmass教授首先回顾了2019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TWILIGHT研究,TWILIGHT研究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探讨接受DES介入治疗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是否长期仅需接受替格瑞洛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TWILIGHT研究纳入7119例置入DES进行PCI治疗,且至少合并一项临床高危因素和一项血管造影特征高危因素的成人患者,关键排除标准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补救性PCI; 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 计划再次冠脉血运重建。
纳入筛选的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3个月后, 对前3个月接受DAPT
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继续接受替格瑞洛联合低剂量阿司匹林DAPT,另一组接受单药抗血小板替格瑞洛联合安慰剂治疗,治疗时程为12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2/3/5型BARC出血,次要复合终点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非致死性卒中。
结果提示,3个月DAPT后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可显著降低高危患者出血相对风险44%,且两组间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发生无显著差异。
显示对高危缺血或高危出血患者,3个月短期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DAPT后改为替格瑞洛12个月的单药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能够在保证抗缺血疗效不变的同时,更加显著地降低出血风险。
Aaron D.Kugelmass教授随后分享了TICO研究结果。
TICO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3056例接受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西罗莫司洗脱支架(BP-SES)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入单药治疗组(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3个月后接受替格瑞洛单药治疗9个月,1527例),或标准DAPT组(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12个月,1529例)。
研究主要终点为12个月时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即TIMI 大出血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卒中或靶血管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
结果显示,与标准DAPT组相比,单药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3.9%vs. 5.9%,
HR=0.66,P=0.014)。
单药治疗组的临床获益主要由“减少TIMI大出血”贡献(1.7%vs. 3.0%,HR=0.56,P=0.019),而两组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3%vs. 3.4%,HR=0.69,P=0.088)。
TICO研究的重
要意义如下:3个月DAPT后转换至替格瑞洛单药治疗9个月, 优于12个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大约减少二分之一大出血风险,心血管事件风险也有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入选患者中1/3为STEMI患者,进一步支持了TWILIGHT研究的结论。
Aaron D.Kugelmass教授继续介绍了TWILIGHT研究的两个亚组TWILIGHT-COMPLEX与TWILIGHT-DM两个亚组分析结果。
TWILIGHT-COMPLEX研究即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DAPT或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复杂PCI术后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按照既往公布的TWILIGHT试验方案,共入选使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DAPT 3个月的复杂PCI患者2342例。
结果显示接受复杂PCI的亚组人群中,与替格瑞洛+阿司匹林DAPT组相比,替格瑞洛单药组2/3/5型BARC出血风险下降46%(4.2%vs. 7.7%;HR 0.54;95%CI 0.38-0.76)。
替格瑞洛单药治疗降低出血风险的获益在不同出血定义中保持一致,且出血事件与复杂PCI并无交互作用。
此外,两组间发生缺血事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且缺血事件与复杂PCI并无交互作用。
TWILIGHT-COMPLEX亚组研究结果提示,TWILIGHT研究结果也同样适用于TWILIGHT-复杂PCI亚组患者,后者的局限性是左主干PCI手术量较少,没有入选STEMI/直接PCI 患者。
另一项亚组是TWILIGHT-DM研究即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DAPT或单药治疗PCI术后糖尿病患者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在TWILIGHT研究人群中占37%(n=2620),常合并更多危险因素和多支血管病变。
与替格瑞洛+阿司匹林DAPT组相比,替格瑞洛单药组2/3/5型BARC出血风险下降35%(4.5%vs 6.7%; HR 0.65;95%CI 0.47-
0.91;p=0.012),且单用替格瑞洛治疗并未增加缺血性事件。
TWILIGHT -DM研究的主要启示如下,替格瑞洛单药策略可应用于高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人群,降低1个净不良临床事件需要治疗患者(NNT)30例。
TICO研究和TWILIGHT研究的两项亚组分析进一步支持短期双抗治疗+后续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策略,替格瑞洛单药策略可使ACS伴STEMI、复杂PCI和糖尿病高危人群获益,但是目前尚不明确氯吡格雷是否可用于这一策略,无法确定能否延长替格瑞洛单药的治疗时间。
关于桡动脉vs 隐静脉作为外科冠脉搭桥桥血管长期随访的研究是一项大型荟萃分析,探讨临床中的一个关键问题—CABG术中桥血管的选择。
这项荟萃分析的主要复合终点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重复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为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复合事件,但是死亡不是预先设定的事件终点,是事后分析终点。
该荟萃分析共纳入5项随机研究,采用个体化患者水平的数据分析,随访期长达10年。
结果显示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可进一步降低下列事件的风险:主要复合终点和死亡。
与隐静脉相比,桡动脉组6-7年随访期时生存获益更为明显,且女性亚组获益更多。
本次ACC年会公布了PRECOMBAT 研究10年延长随访研究,PRECOMBA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性、随机研究,旨在比较使用DES 进行PCI治疗和CABG治疗在无保护性冠脉左主干病变的远期疗效。
该研究纳入2004年至2009年间韩国13个医疗中心的600名无保护左主干
患者,将其随机分配至使用DES行PCI或CABG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MACCE,即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在内的复合终点。
随访至10年时,PCI组和CABG组患者MACCE 无显著差异(29.8%vs 24.7%; HR:1.25;95%CI:0.93-1.69),两组全因死亡以及包括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在内的次要终点发生率上均无显著差异。
然而,PCI组缺血所致的靶血管血运重建方面显著高于CABG 组(16.1%vs. 8.0%;HR:1.98;95%CI:1.21-3.21)。
主持专家杨跃进教授则针对左主干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进一步的讨论,指出“首先左主干在解剖上有其特点,左主干管径较粗,心肌梗死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另一方面左主干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发生血栓事件易引起大面积的缺血,导致灾难性后果,所以对于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的策略选择需十分慎重。
其次,根据PRECOMBAT延长随访研究结果,并结合之前的SYNTAX 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尤其是不适合或不能行CABG 患者,PCI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
最后左主干病变PCI术后的管理也十分重要,虽然由于解剖特点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小,但是需高度警惕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