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多种价值。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进行浅谈。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选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学作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还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名言警句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诗词品味古人的风采,通过名言警句领悟古人的智慧。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故事中领略古代人的生活和情感。
可以采用唱诵的方式教学古诗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美好和力量。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全面、系统的反映,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保证。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中,应当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评价。
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知识的考试题目,如古诗词填空、名言警句解释等,来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作品的欣赏题目,如古典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等,来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1. 引言1.1 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被视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之美、感悟古人情感。
古诗词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审美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古代诗人对生活、情感、人生的思考,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古诗词教学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光辉与价值,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将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奠定基础。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字数不足,还需继续补充内容】。
2. 正文2.1 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古诗文教学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诗文教学的意义1.启迪思想情感,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古诗文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情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思考古代诗文的启迪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古代作家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家文化精神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古诗文的背景和内涵,向学生介绍古代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心。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1.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古诗文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操和社会正能量,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传播和弘扬正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具有正面思想和情感的古诗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策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古诗文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古诗文教学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拓展学生的视野古诗文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社会内容,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及社会风貌,拓展他们的历史和人文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1.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不高由于古诗文语言晦涩难懂,内容抽象深奥,加之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了解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缺乏兴趣和喜爱,抱有畏难心理。
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文、哲学等内容往往较为抽象和深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把握往往存在困难,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古诗文的传授和解读,忽略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效果不佳。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可以通过讲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名句赏析等方式来吸引学生。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将古诗文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记诵和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重视。
古诗词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古诗词的学习。
古诗词意蕴丰厚,优美,沁人心脾。
它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诗词的学习是对古往文化的继承,它可以让我们洗尽墨染,怡情养性。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如过年家家都会贴对联。
现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多人的喜爱。
现在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的是穿汉服的女孩和男孩。
中国人更加注重中国的节日,民俗等。
一.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教育。
因此,中職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兼并好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切不可有所偏颇。
在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并具有人文素养。
现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力薄弱,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现在的中职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心,注重学校的就业率,注重实践课堂而轻理论知识。
甚至有些学校更严重,直接摒弃了文化课程,转而主攻技术。
学生也会存在一种心理,文化课不重要。
其二,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也会更加注意技能的培养。
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就会受父母思想的影响。
而且有些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学生送去学校打工。
教学就不能全面开展。
其三,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被重视。
因此,语文教学不会得到重视,更别提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下面有一组数据,是来源于某省中职学校学生对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的看法。
调查显示,28%的同学非常支持,26%同学的支持偏弱,35%同学的支持极弱。
1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性。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被得到重视,二.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作用传统文化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产物,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意识和物质,也是中职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比如古诗词、传统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载体,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课文教学、阅读推广、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培养等方面谈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课文中描绘了古代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如《木兰诗》、《岳阳楼记》、《古诗十九首》等,这些课文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注释等多种方式来传授这些课文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通过语文作业、口头表达等方式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悟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水平,如通过朗读古诗词、讲述古代故事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传统文化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阅读推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推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广泛的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传统文化在阅读推广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推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来实现,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还可以通过举办阅读分享会、读书沙龙、文学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研读传统文化作品,通过交流讨论、分享感悟等方式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提高语文素养。
学校图书馆也可以增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古典文学、诗词散文等书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习作指导、语文积累等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来进行讲解,比如《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诗经》中的经典诗歌等,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索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渗透理论的探讨1. 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教师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通过阅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2. 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传统文化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取《孔子》、《老子》、《孟子》等传统文化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 古诗词赏析的教学1. 注重情感情态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态。
通过讲解、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这就迫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能够让学生了解祖先的智慧和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对学生成长和个性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发挥其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素养,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文化元素传达给学生,可以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认知广度。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新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一些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一、选用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选择上,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通过教授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人物形象、历史故事等,进而认识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注重诗歌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文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在诗歌学习中,不仅教授学生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还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特点、意境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
三、讲解成语和典故成语和典故是中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通过讲解其来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些成语和典故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增加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兴趣和记忆。
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寓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寓意深远的故事和寓言,这些故事和寓言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和寓言,以及相关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生活等重要问题。
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能够以视听的方式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设置线上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七、利用文化素材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素材,如名人传记、文化名城介绍、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文化素材,学生能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培养对历史、人文和艺术的热爱。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导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代表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和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风景人物,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推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学生深刻的了解和体验,更好地传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传承责任感。
本文拟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来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包括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敬天、爱人、尊老、重义、孝道等价值观念,倡导中庸之道、自立自强、拟物主义等文化思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气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义不容辞地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注入到语文课程中,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一定要通过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选用背诵诗歌、曲艺等作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意境、情感,感受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注重学生实际体验,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历史、文化春秋和文化传承,让学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用古诗文进行背诵,如《滕王阁序》、《七步诗》等。
通过学生背诵,让学生感受到古人抒怀感慨的情感和文化气息。
同时,通过宣传、展览等文化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2.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课程中不乏许多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材,例如《岳飞传》、《孔子家语》、《诗经》等。
我们应从这些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进行深度解读和交流。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下面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诗词古文的传承诗词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语文教学中,诗词古文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人生智慧、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比如《大雅》中的“穆穆皇皇,在邦乃尔。
在帝的庙,在王的宫”,这些古代诗词中的文字,虽然语言古老,但蕴含的真知灼见,却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古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古文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古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经典故事的阅读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比如《三字经》、《弟子规》、《格萨尔王传》,这些经典故事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经典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比如《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经典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这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经典故事的阅读,学生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等,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三、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
比如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教学,比如在中秋节的时候,可以讲述中秋的来历和习俗,并通过中秋节的诗词、歌曲等形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学习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平台。
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熏陶。
为此,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渗透路径、具体应用及对学生的影响,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借助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与互补关系;二、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中;三、探讨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教学理念的结合方式;四、研究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五、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2018.11·学术吴敬屹(苏州学府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1)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养分。
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主动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8)11-0046-03DOI:10.13525/ki.bclt.201811015作者简介:吴敬屹(1979—),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校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教学探索2018年11月语文教学通讯Nov.,2018第1018卷第11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18No.11古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明珠,这些被千古称颂的文学作品承载着诗人的人生哲思、家国情怀、远大志向……诵读古诗词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统一。
一、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针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而编入的。
学生在这些古诗词的滋养之下,文学素养能够提升,心灵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人也会变得灵秀儒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诗词承载的正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体现的正是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许多学校都将传统文化列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通过课文、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相应的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
教师们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努力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仍存在不足之处。
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古诗词、成语故事等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很难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心。
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教学方法有限,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需要有一套科学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品,如《论语》、《国语》、古诗词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学生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艺术、民俗习俗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和推广力度。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周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也能够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寓教于诗词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教诲。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静夜思》时,可以讲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讲解“百世”、“列宿”等古文化常识,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和天文知识的兴趣。
二、培养情感与审美学生在欣赏、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对诗词作者的敬佩和追求,从而培养起情感和审美的能力。
教学《钗头凤·世情薄》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中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纯洁、美好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正直和向上的情感;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山水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三、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古诗词教学可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诗词中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热爱祖国等问题。
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兴旺的期望;教学《将进酒》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它们,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通过欣赏和学习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和文化归属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借助古诗词的优美艺术语言,传达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字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字符【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领会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传承发扬。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传承、发扬、重要性、融入、引导、重视、教学、探究。
1. 引言1.1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备受重视。
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风采和智慧,更能够在其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哲理思想。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情感、自然的思考和表达,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品格和修养。
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认知和文化体验的过程。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诗词赏析、背诵、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2. 正文2.1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摘要: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和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目前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学校和语文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推动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引言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古诗词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增强文化底蕴,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如何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环节和传统文化的渗透相结合,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语文古诗词教学以及学生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将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更加深入的了解诗词背后的韵味和内涵,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涉及到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识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能够更好的了解诗词中描述的场景和情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古诗词背后所要表达的意义。
其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都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目教学是重要的文学启蒙和文字进阶课程,新课标的推行,指明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全新要求,呈现出理论结合实践,知识转为运用的全新姿态,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最终实现智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学。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传统文化都以各种方式渗透穿插于初中语文课堂之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也是学生学习的精神基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加入实际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全面立体化。
初中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也是学习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沉淀的智慧结晶,语文学科的突出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文化观念和对祖国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基础能力是语文学科本身具备的核心内涵的体现,该基础能力的提高促使人形成高度的判断思维,从而客观看待一切文化知识。
而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古今历史事件资料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积累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观察和分析,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由于初中生在现年龄阶段时仍未形成完善的三观,也未形成固定的人格品质和判断能力,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培养与疏导,很容易造成性格或者思想方面的不足。
文学特有的感性判断能够让人类的联想插上翅膀,而通过拓展学习传统文化所汲取的经验成果能令人保持理性思维能够让人固守本心,不会迷失思考的方向,也不会因为过度联想而脱离现实,真正实现学习语文并以史为鉴的语文知识应用价值。
初中语文课程蕴含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兴趣性格的基础教学方向,由此可见,不论结果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形态及方法(一)阅读教学要学好语文知识,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也是传统文化培养的渠道之一,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点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由阅读和自主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必须在课程中贯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言语文化。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选取经典作品、名家名篇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选取《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选取文人名篇如《孟子》、《论语》等的优秀篇章来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组织观看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演出,通过欣赏戏曲艺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感受戏曲中的情感表达和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组织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能够通过背诵和朗诵古诗词,领略到古人的意境和文字之美。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理念的讲解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分析古文阅读题目时,可以加入对古代礼仪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待人接物的原则。
在教学课文时,可以对其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文化背景对于理解文本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选取经典作品、名家名篇,组织课外拓展活动,并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理念。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_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发布时间:2023-02-16T09:26:53.267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9期作者:杨佩玲[导读]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民族认同感,活跃语文课堂杨佩玲四川省中江县太平中心学校四川中江 618100摘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民族认同感,活跃语文课堂。
文章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优势进行分析,探讨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常见措施。
关键字: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语文文化引言初中语文是我国初中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有着传统文化教学的功能在里面,因此只有进行有效教学,才能够培养和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而在实践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的价值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实现了全面落实,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教师开始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中灌输式、口述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备受诟病,只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难以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无法充分凸显语文教学的价值。
如果教师能围绕“双减”政策,积极融入传统文化,那么对打破这一现实困境将会有重要的作用。
在打造品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主体诉求,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方向,在互换师生角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人生哲理和文化素养的理解及认知,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逐步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
1.2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之一。
初中语文涵盖多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质,更是传播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留声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度。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现代文越来越多地明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延续着,并暗藏着断流的危机。
人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渐渐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谓责任重于泰山。
在语文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怎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健全学生的品格,树立他们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的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将对古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
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
但是,很多的中学生连端午节的来历都不清楚;不少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
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
目前我们使用的200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
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
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
“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
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
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
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
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
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
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的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在我国的古诗词里,很多古诗词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
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总之,古诗词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它也是传统文化中绮丽的一页,它的魅力、它所折射出的精神、它所蕴育的灵魂也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