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度。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现代文越来越多地明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延续着,并暗藏着断流的危机。人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渐渐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谓责任重于泰山。在语文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怎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健全学生的品格,树立他们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的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将对古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但是,很多的中学生连端午节的来历都不清楚;不少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目前我们使用的200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

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

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