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三个词你就明白苏联解体真相
苏联解体包含的四种意思
苏联解体包含的四种意思苏联解体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改变了欧洲地区和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
苏联的解体,主要是指前苏联联邦的1992年正式解体,其后果是苏联联邦变成了15个独立国家,它宣告了冷战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开启。
简言之,苏联解体具有诸多重要意义,其中四种最为突出。
首先,苏联解体标志着民主政治的胜利,推翻了共产主义在苏联及周边国家的统治。
当年,全世界被冷战所震撼,冷战的结束最终使得苏联改弦更张,冷战的军事和政治工具也被取代,冷战期的威胁和恐惧终于消散在历史的沧桑之中。
苏联解体后,在原苏联联邦内涌现了许多种类的民主政党,给大家带来了中性的政策和政府,这带来的是新的政治环境,从而给苏联联邦带来改变和发展。
其次,苏联解体使得苏联联邦内部的15个国家实现了独立,这一事件也意味着东欧国家进入了长期的社会和政治转型时期。
他们实现了经济变革,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政治变革,从单党制向多党体制过渡;实现了文化变革,从政治宣传到强调个人发展,这一切也标志着苏联联邦的终结及欧洲新的分裂地图的开启。
第三,苏联解体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苏联解体表明,在未来,政治宣传和政治策略将不再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个人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发展支柱。
同时,它也标志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蔓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发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和推广。
苏联解体也决定着俄罗斯在苏联内部成为强大的领导者,它已经占据了政治的主导地位,并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最后,苏联解体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
苏联解体是一个包容性的过程,它伴随着开放式的贸易和投资,随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各国之间的国际投资和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其影响仍然在不断扩大中。
到今天,基于苏联解体,全球化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使流动性更加高效,技术更加先进,商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让人们明白到,全球化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过程,它已经改变了世界的形象。
马克思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曾是一个国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唯一一个可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另一个超级大国。
然而,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了。
先简单介绍下苏联的大概。
它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马里、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乌德穆尔特、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纵观下苏联解体的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1990年,苏联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在政治改革过程中,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
1989年,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乌克兰等国都有民族分离的活动。
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
接着,俄罗斯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其他9个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联盟和原国名。
此后,戈尔巴乔夫与原联盟一些共和国领导人,就签订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
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它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了,这个消息让世界都感到震惊。
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经济问题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的经济体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状态,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度非常大。
这种经济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停滞和落后,最终使得苏联的经济崩溃。
政治体制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处于集权状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这种政治体制虽然可以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苏联的政治体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民主缺失、言论自由受限等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劣,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影响。
比如,国际环境的变化、民族问题的加剧、军事竞赛的压力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建设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1991年,拥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
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体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长期以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矛盾总爆发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效果,是苏联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强国。
但是,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是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比如说,苏联用于军事方面的支出过大,导致民众极为不满。
而且,苏联的经济状况一度出现危机,通货膨胀率高于1000%,简直难以想象。
从结果来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失败的,但从过程中来看的话,其实其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完全可以在这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正,但是很遗憾,苏联并没有实现,不过这倒是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很好的经验和教训,也不能算是彻底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推行了国际政治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他偏离的马克思学说,偷换概念,而且,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并没有给人民带来更高的实惠,使得人民逐渐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
民心涣散,经济衰退,这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同时,也暗示的解体的到来。
西方的和平演变逐渐的,时代主题开始向和平与发展转移,苏联这种僵化,发展缓慢,过于集权的体制进一步暴露了弊端,很明显,这种体制已经不能使苏联得到很好的发展了,苏联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处于了劣势,这种体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渐渐失去了人民的拥护,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教训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得偏离甚至违背。
2、必须以民为本,不可以一味的为了统治国家而不顾百姓感受,应将较大的财政支出用在人民福利上,而不是军事储备上。
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
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胡延新编译2012-2-18 19:50:00 来源:《当代世界》2000年第8期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政治家,他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审视、探讨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
不久前,他在接受俄罗斯《世纪》周刊记者采访时,就苏联解体和独联体前景谈了如下看法。
一、苏联如果80年代中期就实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完全可能避免解体的命运。
苏联解体是由于集权,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
我们虽拥有核武器,但人民却受权力的奴役,并不自由。
很少有人去考虑,经济是一门拥有自身规律的科学。
而违背科学规律终将受到惩罚。
“不正确”的、被扭曲了的经济在1998年至1999年“公开化”的年代里又接二连三地遭受巨大政治错误的冲击。
苏联经济于70年代末开始走下坡路,80年代初这一趋势加强。
我当时主管经济工作,明显感到它的微弱呼吸,曾经试图通过某些做法来增加它的活力,然而,局部的调整显然无济于事,需要改革整个经济体制。
但苏共和政治局对此却毫无准备,继续过去的老一套管理经济,根本无视经济规律。
至今,还有人怀念70年代的所谓“黄金时代”,但那个时代我们的强大是建立在经济畸形发展基础上的,在许多方面是被强大的军事工业,特别是武器生产所支撑的。
当时我担任哈萨克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对共和国的事物了如指掌。
是的,我们这里取得了无可争议的成绩,但严格地说,这些成绩却丝毫不对整个经济发生影响。
国防定货使生产能力“超负荷运转”,使得整个国家连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都缺乏。
苏联把武器给了几十个国家,大多是白送,很少有谁为此掏腰包。
我们用不断扩大武器生产扼杀了自己的经济,我们的工业在工艺、技术领域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事实不仅很明显(当时公民每次出国都有切身感受),而且对国家的稳定构成巨大威胁。
我们就错过了计算机技术革命。
后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说苏联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天才人民的伟大国家,那么它的公民连日用品都买不到,时常被大量的进口商品卡住喉咙,这对苏联而言,不能不意味着巨大的羞耻和侮辱。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解体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苏联的建立。
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在实行之初就存在缺陷,这些缺陷逐渐积累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以下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1.经济失败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国家经济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
尽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迅速发展,但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最终导致了经济瘫痪。
在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中,苏联逐渐失去优势。
此外,1980年代初期,油价下降,苏联出口所得急剧减少,造成国家财政恶劣,这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瓦解的步伐。
2.政治压迫苏联政府一直追求集中控制并镇压异己政策。
这种政策促使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
特别是,对于苏联不同民族的政策导致了地区矛盾的加剧,这加速了苏联瓦解的过程。
同样,对于那些追求政治自由和人权的人的镇压,促使每个人都对当前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3.生活质量下降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后果之一是,公民普遍缺乏物质和财政上的自由。
经济的瓦解和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整个社会在萎靡不振中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使公民逐渐对那些负责领导国家的人失去信任。
二、苏联解体的政治后果苏联解体的影响延伸到世界各地,给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带来了深远影响。
1.俄罗斯的变革苏联瓦解导致的前苏联各国的独立迫使俄罗斯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
俄罗斯重新获得了联邦主权,但这也导致了俄罗斯的政治混乱。
市场经济改革和民主化进程都面临了巨大的问题和阻力。
虽然在大选中,俄罗斯的某些领导者相对于旧权力体系是一个更开放和更自由,但出现了小规模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2.欧亚地区的重大变化苏联的瓦解引起了欧亚区域内的地缘政治逆转。
从苏联时代起,欧亚地区就一直被视为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点。
苏联解体导致的大规模群体流动,使得许多国家面临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苏联解体的名词解释
苏联解体的名词解释苏联解体,又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是指苏联在1991年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导致苏联这一联邦制国家最终解体的过程。
它使得苏联成为冷战结束后第一个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二战后毛泽东主义国家第一个解体的国家。
苏联解体对全球政治格局、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起因与背景苏联解体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后,随着冷战态势的加剧和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政治迫害、经济重工业化导致的资源紧张以及镇压自由表达等因素,逐渐引发了人们对于苏联体制的不满和对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渴望。
尽管战后苏联经历了繁荣的时期,但随后的布热津斯基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加剧了苏联国内的矛盾和社会动荡。
2. 内外因素交织苏联解体的原因既有内外因素交织的复杂情况。
内因主要包括苏联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
政治上,共产党内部党派之间的对立以及对民主制度的争议加剧了政府的无效执行,缺乏领导层的统一和清晰的政策导向。
经济上,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低下。
民族矛盾主要来自于苏联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当时苏联共和国的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差异。
外因主要是指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对苏联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在苏联扩散开来,给了一些反对派和民主运动壮大的机会。
此外,苏联的经济衰退、军事竞争以及对华沙条约组织内部国家的压迫,也削弱了苏联这个帝国的稳定性和吸引力。
3. 解体过程与影响苏联解体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和开放,通过推行新思维政策、言论自由和市场经济,试图改善苏联的内外形势。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未能逆转经济崩溃、地方沉默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二阶段则是苏联各共和国的相继独立,首先是波罗的海三国,随后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等。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解散,以结束63年的苏联历史。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从此不复存在了。
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呼啦啦如大厦之颠倒,突然间就在世人面前坍塌了呢?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解体原因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是多方面的。
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因(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就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
之所以存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体制是高度集中而有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他的特点是一切权利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中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他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趋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他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
因为,他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竞争活力,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切实的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与西方差距;不能正确及时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制消费品生产比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必然使人民的生活得不到进一步改善,不能真正全面的实行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然使经济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苏联解体的内幕,我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和了解相关事件,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内幕观后感。
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领土和军事力量。
然而,苏联的内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最终导致了解体。
我认为,苏联解体有四个主要原因:经济问题、政治体制、民族问题和外部压力。
首先,苏联经济的崩溃是解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冷战期间,苏联将大量资源投入军事建设和国际援助,这导致了国内经济的衰退。
与此同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由于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企业缺乏自主权,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其次,苏联的政治体制也是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党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政治是高度集权的。
这导致了决策的缺乏透明度和反馈机制,政策的执行往往是片面的和不合理的。
此外,缺乏反对党和自由媒体,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第三,苏联的民族问题也引发了解体的火药桶。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摩擦。
苏联政府试图通过文化统一和经济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成功。
民族之间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强,最终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最后,外部压力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了经济制裁和军事压力。
这使得苏联经济进一步恶化,也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此外,东欧剧变的发生也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法承受外部的压力。
苏联解体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让我认识到一个强大国家的内部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最终导致崩溃。
苏联的解体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此外,我也认识到民族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和妥善处理的复杂议题。
回顾苏联解体,我认为解体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如果苏联政府能够采取更加开放和改革的政策,提升经济发展和民主化进程,也许苏联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年级历史学习中,苏联解体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苏联解体展开探讨,包括解体原因、解体过程以及解体后的影响。
一、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体制的失败: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共产党独大为核心,缺乏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制衡机制,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
2. 经济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失灵,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贫富差距拉大。
与此同时,苏联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挑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下降。
3. 民族问题:苏联涵盖了多个民族,而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则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的联邦结构。
这导致了民族间的矛盾和不稳定,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俄罗斯的不满和渴望独立。
4. 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给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解体过程苏联解体的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事件:1.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改革解决苏联的问题。
2. 1989年,波兰与匈牙利脱离苏联影响,东欧剧变:东欧国家先后实行民主化和市场经济改革,脱离了苏联的控制。
3. 1991年,八一八政变失败:保守派人物企图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最终失败。
这一事件进一步削弱了苏联的统治和威信。
4. 1991年12月,“信任条约”签署:苏联成员共和国签署了“信任条约”,决定联盟解体。
这一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三、解体后的影响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内部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国际格局重塑: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
同时,东欧国家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等诞生。
2.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重塑: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解体后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并保留了部分苏联的领土。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解体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教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政治因素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缺乏民主和透明度,集权主义和铁腕统治导致了大量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
这使得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对中央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
民众日益对权力的集中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感到不满,他们开始要求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
中央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使其丧失了对于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加速。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苏联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但其经济体系却深受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所困扰。
中央计划经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创新的缺乏使得苏联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与此同时,苏联还承担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开支之一,这对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
经济衰退和日益增长的经济不平等也加剧了各个加盟共和国内部的矛盾,民众日益对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失去信心,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崩溃。
第三,民族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强力统一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种政策破坏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民族间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矛盾。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治制度的和民主的发展是确保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合理公正的政治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政府应该加强对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监管,保证权力的分散和权力的追责。
其次,经济发展是确保国家繁荣和民众福祉的关键。
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具体如下:
一、经济因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后,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
而苏联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苏联大解体内幕》观后感
苏联为什么解体?看完苏联解体内幕的纪录片,感触很深,首先对共产党的遭遇感到无比的同情和沉痛的惋惜,然而痛心之后,又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引发了这样一个思想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回到了革命之前的状态?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大国土崩瓦解?是什么让共产党由国家干部变成了失业者?和平演变——苏联解体虽然矛盾在一夜之间爆发,然而人民思想的真正改变,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化却不是一朝一夕之故。
首先,自从苏联成立之日起,这个襁褓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引起资本主义世界极大地恐慌,西方资本主义虎视眈眈,想要把这个敌人拉向自己的阵营,尤其是美国想尽办法要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洗脑,渐进式的思想侵袭。
而且,自列宁以后,从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就渐渐僵化,经济和政治的建设并没有完全从实际出发,没有灵活的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模式的生搬硬套,导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不完全符合。
经济牵制——不断崛起的苏联在美国的诱导下,大搞军备竞赛,导致国防开支达到了政府总开支的百分之二十,军事上的斗争已经完全限制了经济建设的速度与规模,然而,苏联虽然发展很快,他毕竟是从一个沙俄统治的腐朽的半封建的农奴制社会激进式的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空有理想和激情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在苏联建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基础并没有赶上上层建筑。
苏联的底子还是相对薄弱的,经不起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的折腾。
这是长远的原因。
无论由谁统治,经济的稳定,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统治稳定,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础。
而国家的发展又必定以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为基础,稳定的社会政策,安定的国际环境,才能给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苏联在国际环境严峻的时刻,不但没有努力稳定国内环境,谋求发展,反而大搞军备竞赛,国内的经济模式也是一切凭计划,没有充分利用市场的优势,经济模式僵化,使经济发展滞后,综合国力停滞不前。
在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应该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实践性的真理,谋求经济高速平稳发展。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联解体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联解体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联解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联解体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导致各种矛盾激化。
②主要和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1991 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唯书抄上,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
体制僵化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1。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了合法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是复杂的历史事件,其原因不仅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还涉及到文化、民族和历史等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为什么苏联会解体。
一、经济问题苏联的经济问题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下降,经济生产和效率大幅度下降,导致物价飞涨、贫困加剧和短缺现象不断增加。
苏联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该计划经济虽然提供了物品的分配和生产方面的稳定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的刚性和缺乏灵活性是不容忽视的。
苏联经济的另一个问题是军工经济的扩大化。
在苏联冷战时期,军队和武器制造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导致了苏联各个领域的严重资源短缺和生产效率低下。
此外,苏联在卫生、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也较少。
这种发展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给苏联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政治问题苏联的政治制度是真正意义上实现集权统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制度。
苏联的政治制度是由一党垄断政权领导的,没有真正的民主参与和选举,没有独立的司法系统,很难实现民主法治。
这使得苏联的政治制度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腐败、权力垄断和信息封锁等。
苏联的政治问题也体现在其统一和一体化的政治框架上。
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国家,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领导人和政权,这可能导致权力斗争和内部分裂。
三、民族问题苏联是由各种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地区组成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内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和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些因素都存在着各自独立的向心力。
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一系列民族主义运动和示威活动,要求独立和自治。
这些运动不断增长,成为了苏联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四、国际因素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
研究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的知识点
苏联是二十世纪世界政治史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它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最终在1991年解体。
苏联的历史经验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二十世纪政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改革的起因苏联国内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斯大林时期的领导方式,苏联政府的行政体制的缺陷以及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苏联在1980年代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不得不进行改革,为了摆脱困境,苏联政府开始进行改革。
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等。
政治改革主要体现为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等方面。
经济改革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国有财产管理等。
二、苏联改革的实际效果苏联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改善民生、实现国家现代化。
然而,在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者没有预料到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进程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
一方面,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的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了物价上涨和涨价条件的恶化。
另一方面,苏联民主制度改革的慢性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失败,导致社会不稳定,延误了苏联改革的进程和方向。
最终,这些问题开始削弱苏联的统治和国家实力。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是苏联及其社会主义同盟国在1989年-1991年之间的一场政治大动荡。
苏联的解体是由苏共中央和高层领导人的分裂以及——同时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断加重的政治危机引起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包括经济问题、领导脱离了群众的根源、民族矛盾和国际形势等。
解体的经济根源在于苏联经济机制的萎缩,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下降,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实力下降和政治危机加剧。
苏联领导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源则在于,共产党的胜利使得领导者们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得不到正常的维持,再加上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缺陷,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之二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之二)万成才2012-2-9 12:54:22 来源:2011年12月26日新华网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20年前的今天,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万成才,时任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目睹了当时苏联的“巨变”。
20年后今天,万成才专门为本网撰写文章,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深入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
本网今天继续连载万成才的文章,敬请关注。
2011年5月9日,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6周年。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上台,人民对他寄予厚望,他锐意改革,几乎全党全民支持,但他不具备大国领导人应有的战略家的素质,也缺乏认真调研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推行的新思维改革错误连连,主要错误在6个方面:第一,经济改革屡陷歧途。
1985年5月开展的反酗酒运动得不偿失:一下子开罪了嗜酒如命的相当多数的国民;砍掉葡萄树农民减少收入,减少酒的销量使政收入大减,是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
1986年3月召开的苏共27大通过的加速发展战略错上加错:不符合改善民众生活的迫切要求,因仍是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短缺的食品工业未受应有重视,越是快速发展,机器制造业,这种结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越加重经济困难和国民不满,无法推行。
1987年6月全会通过的3年经济改革(国企改革)总体方案闻世夭折,因为在经济改革受阻之后,1988年启动的政治改革给经济乱上加乱1989年12月第二次人代会通过的6年经济健康化计划,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提出的1年半至2年完成向市场过渡的计划,以及1991年初提出的紧急措施和4月提出的反危机纲领,都是闻世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因为全党全国都陷入了政治上内斗,民族冲突频乃的大混乱局面中,已无法进行有序的经济改革。
第二,政治改革屡陷迷途。
舆论开错道。
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民主化、舆论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当初都受到多数人支持。
超级大国苏联解体的具体原因
超级大国苏联解体的具体原因导语:苏联,曾经可以独自跟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
然而就是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会解体?下面为本站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超级大国苏联解体的具体原因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至于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16年归结为两点:一是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启动实质性改革,对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来说为时已晚;二是急于求成,他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6]体制僵化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教条主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教条主义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2009年07月06日 11:08凤凰网读书综合7位网友发表评论在分析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时,一般都归结为“斯大林体制”或称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僵化、衰败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和多民族联盟国家的解体。
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斯大林体制或苏联模式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问题的更深层次。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设想不同,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的俄国却首先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
由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具体说,第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具体地、灵活地运用到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来;第二,如何消除传统文化对新制度的影响,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与沙俄专制制度划清界限,抛弃专制主义的遗产,成为真正民主的人民政权。
正是在这两方面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联后来的发展和演变,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
这就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
理想主义:革命的激情和理论指导上的偏差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际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基础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同时,布尔什维克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建设社会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自然成为事业顺逆、成败的关键因素。
纵观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苏共领导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思想僵化、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上的理想主义。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列宁时期曾经出现过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军事共产主义”;斯大林时期围绕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出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系列偏差,最终形成了斯大林体制,即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时期又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口号;随后又有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等等。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要对其原因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诸如:经济原因说、政治原因说、军事原因说、民族原因说和历史原因说等多种观点,我认为: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政权也好,1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下面我想从”人心向背是苏共兴衰的决定因素”和”苏共是怎样失去了人心?”两个方面对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原因和教训作些介绍,希望大家来共同分析思考。
一、人心向背是(俄)苏共兴衰的决定因素(一)列宁时期(俄)苏的党群关系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是靠”和平、土地、面包”三个口号上台的,这的确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
沙皇制度被推翻的直接导火索是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俄国有47%的成年男子应征入伍,到1917年约有600多万人在战争中伤亡和被俘,俄国军队总人数950万人,而粮食供给只能勉强满足700万人的需要,俄军士兵不仅每天要面对死亡,而且连饭也吃不饱,反战情绪十分强烈,他们要求和平。
服役士兵中2/3是强征来的农民,战争使农业劳力缺乏,经济萧条,农民纷纷破产,一贫如洗,连土地和耕牛都被富农牵走,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他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土地。
战争和经济崩溃使工人和城市居民处境恶化,食品匮乏,物价飞涨,饥饿威胁着整个国家,居民们要求给他们面包。
1917年,俄国社会已陷入全面混乱,3月9日彼得格勒爆发了群众罢工和示威游行,工人们捣毁了警察局,调来的士兵2拒绝向群众开枪,12日工人和士兵联手攻下了军火库,取出了枪支武装工人、市民,罗曼诺夫王朝被群众的二月(俄历)革命推翻。
但是由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成的临时政府再次让民众失望,他们不肯退出战争,不肯重新分配土地,用他们所谓的”国家利益”来压制人民的所谓”狭隘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这三个词你就明白苏联解体真相慕容破晓上校发表于:2015-03-31CCCP,现在的年青人很少知道这四个字母意味着什么。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帝国,仅仅存在了70年便瓦解了,其寿命比中国历史上的蒙元帝国还短。
苏联帝国兴衰之秘密,如同罗马帝国一般引起学者们持久的兴趣,祖博克的名著《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最近翻译成中文了,该书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苏联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花了三十年,但这个巨人的解体却只用了三年时间?苏联的解体,是一次突发的雪崩,谁也没有预料到。
庞大帝国的身影,消失在世纪末的地平线,为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句号。
从十月革命开始,苏联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五个时代。
作为一个帝国,其真正的打造者是斯大林,经历了残酷的卫国战争,以死亡2600万人口为代价,苏联在二战之后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大超级大国,达到了它的巅峰,但这也是其衰败的开始。
在战争的后期,几百万苏联红军跨过东欧,打到德国和奥地利,他们是征服者,但精神上却为被征服者所征服。
从国外归来的军官们私下说:“我们到过国外的几百万士兵,都看到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大家都这样说,哪里也没有比我们国家生活更糟的地方了”。
著名的战地作家西蒙诺夫在剧本《在布拉格的栗树下》描写了一个捷克女郎与苏军上校的对话,女郎不无鄙视地说:“您想必不喜欢欧洲。
这些阔绰的独宅大院,这些别墅花园,这些带铁皮屋顶的房舍,必定都让您生气。
但是,您能否认这些吗?”上校沮丧地承认:“可以否认思想,但绝对否认不了铁皮屋顶。
既然它是铁的,那就是铁的”。
这一情形如同19世纪初进军巴黎的俄国军功贵族为先进的法国文明征服,回国后成为反对沙皇制度的十二月党人一般。
战后的苏联,要求改革的声音在地下滋长,但斯大林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他陶醉于帝国的强大之中,偏执地拒绝一切改变。
国门一旦开过,心灵之窗就再也不可能关闭。
斯大林死后,一场迟到十年之久的改革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启航。
农民出身的赫鲁晓夫,懂世俗,有现实感,知道什么是民众真正需要的,他喜欢说大白话:“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
……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
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却没有土豆”。
精神的天国何其遥远,赫鲁晓夫承诺给人们一个可触摸的世俗乐园:“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赫鲁晓夫带来了免于恐惧的自由与意识形态的“解冻”。
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推行非斯大林化?他与他的同事们在那个暴君的时代虽然身居高位,却无时不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有一个著名的笑话说,赫鲁晓夫做完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一张匿名的字条传到主席台:“赫鲁晓夫同志,当时您在哪里?”赫鲁晓夫厉声责问:“写字条的是谁?请站起来!”台下一片死静。
赫鲁晓夫得意地笑了:“现在我可以回答您的问题,我当时就坐在您此刻的位子上”。
苏联比中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其开国国父并非斯大林,而是列宁,以列宁批判斯大林,不仅不会动摇国本,反而能够强化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然而,赫鲁晓夫毕竟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他无法超越那个时代,其改革也只能是既有体制中的微创手术,他甚至以斯大林的方式推进非斯大林化。
著名的冷战史专家陈兼教授在《失败的帝国》书评中有一段评论:“赫鲁晓夫能够成为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不是因为他在思想深度和远大政治规划上比他的同志更为杰出,而只是因为他的粗鲁和狡猾以及对于高层政治力量对比的无与伦比的阅读能力,让他获得了一种具有‘即时性质’的高层政治对峙中的优势地位。
他走不远,是不奇怪的。
”赫鲁晓夫时代的最大成就,乃是培养了像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样一代人,即所谓“乐观的六十年代人”。
正如祖博克所分析的那样,这些新人擅长批判性思维,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在他们眼里,最高的障碍来自僵化的官僚机器,它用铁锁捆住了这个国家、堵塞了革新之路。
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是有限的,但解冻时期熏陶出的一代年轻人在二十年后继承并光大了改革大业。
赫鲁晓夫的有限改革,既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官僚阶层,也令希望深刻变化的知识分子不满。
他的下台,无论是斯大林主义者,还是反斯大林主义者都拍手称快,支持“解冻”的激进人士以为,哪怕任何人上台,都要比他好。
不过,知识分子马上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雅科夫列夫在《雾霭:俄罗斯百年忧思录》中如此形容:赫鲁晓夫导航的改革航船一再失事。
官僚集团的船员们嚎啕大哭,他们将锈迹斑斑的航船拖回叫做“停滞”的平静港湾,还选出了新的平庸船长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之流是一批克里姆林宫的近卫军,实行的是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路线。
大清洗自然不会再发生,只要你不关心公共生活,活得也有安全感。
然而社会越来越缺乏改革的热情,人人过的是犬儒主义的物欲性生活。
诚如陈兼指出的那样:“在勃列日涅夫这一代的苏联领导人看来,对苏联国家与制度形成最大‘思想威胁’的‘持不同政见者’,不仅包括那些指望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意识形态来‘改造’苏联、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变色’的知识分子,也包括那些其实真诚地希望通过纠正苏联制度的各种深刻弊病来改善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
苏联国家安全机器也参与了对这些知识分子的压制乃至镇压。
其结果,不仅使得苏联国家本身失去了从他们的批判性意见中汲取改善自身的思想资源,也使得这些知识分子在自身理想破灭的同时,在同国家的关系中日益成为‘他者’。
”当温和的体制内改革力量也受到窒息性压制时,这个帝国也就慢慢气血衰落,像它的领袖那样成为步态沉重的垂死老人。
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停滞与空转之后,1985年总书记的位置终于迎来了年轻的戈尔巴乔夫,“乐观的六十年代人”重新启动改革,把握了航船的方向。
博祖克指出:戈尔巴乔夫与赫鲁晓夫有许多共同点:“农民的社会背景;真心诚意,甚至可以说狂热的改革冲动;坚定不移的乐观态度以及强烈的自信;在道义上对苏联过去的反感;相信苏联人民的常识感”。
戈尔巴乔夫并非出身于红色官僚贵族,没有保江山的意识;他经历过完整的西化教育,有知识分子的儒雅气,他更愿意与西方对话,反而与民众在一起的时候感到不自在。
主导八十年代苏联改革的“乐观的六十年代人”,是一批人性化的社会主义者,思想上更接近西欧的社会民主主义。
他们既是爱国主义者,也是人道主义者,并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八十年代的苏联生气勃勃,气象一新。
然而,掌舵人戈尔巴乔夫有改革的“新思维”,却缺乏治国的方略与掌控全局的手腕。
在左右剧烈冲突之际,他缺乏必要的决断和政治的灵活性,结果改革派离他远去,保守势力则发动政变试图废黜他。
戈尔巴乔夫原本想扮演红色帝国的拯救者,不料想却成了它的掘墓人。
《苏联史》的作者梁赞诺夫斯基惊叹道:“苏联的消失和它的出现一样,同样的出人意料,非常突然。
”如何上场,如何下场。
苏联的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它的兴衰秘密,或许就在它的名称之中。
先谈苏维埃。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选举产生的直接民主政权形式,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俄国出现了少有的两个政权平行格局,一个是由国家杜马选出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人和士兵苏维埃。
10月革命中苏维埃推翻了临时政府,从此苏俄开创了一个现代政治新尝试,拒绝西方普遍的代议制立宪道路,试图以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
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帝国内部建立工农为主体的直接民主,不啻为空想的乌托邦。
在其历史实践当中,代表人民执政的是列宁式政党---由少数职业革命家组成的、有严密组织与纪律的先锋队。
然而,先锋队一旦握有至高无上、无所制约的国家权力,便开始自我异化,蜕变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利益集团。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试图实现的就是让先锋队重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1988年,苏共重提十月革命的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试图通过释放多元的政治力量,来代替高度集权的一元化政党。
然而,因为缺乏稳定的宪政架构,由“参与大爆炸”所激发的政治冲突,冲破了原本就很脆弱的制度笼子,令政治格局发生严重的断裂。
苏联诞生于苏维埃的直接民主,最后也因苏维埃的复活、自下而上的“参与大爆炸”而自我终结。
别尔嘉耶夫早就指出,俄罗斯文化当中有无政府主义和崇拜威权两种冲突又互补的性格。
只要一天没有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宪政秩序,国家就会在强权独裁与无政府主义之间来回震荡,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也在延续这一历史逻辑。
再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更重要的是一种与革命有关的宗教般信仰。
陈兼指出:“革命的理念和想象,为苏维埃国家建设所提供的,是一种意在同近代以来出现的民族国家范式相对抗并取而代之的含有普遍性意义的新选择。
苏联的名称,同地域和民族没有任何特定的关联,有的只是基于革命想象的各加盟共和国的‘自由结合’。
”斯大林时代苏联帝国的内在凝聚力,不仅凭借国家暴力,而且还有精神上的乌托邦信仰,它来自东正教独有的弥赛亚传统,不仅要拯救俄罗斯,而且要拯救整个人类。
然而,到了20世纪,这种清教徒般的宗教精神救赎,只要国门打开一条缝,就无法经受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世俗化冲击。
赫鲁晓夫最大的功绩,乃是开创了世俗化的共产主义,世俗化按照其自身的逻辑演绎下去,最后必定颠覆信仰上的乌托邦,这使得一个庞大的帝国被抽去了得以保持精神同一性的内在灵魂。
其实,在苏联的肉身解体之前,它的灵魂早就死了。
最后看共和国联盟。
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多民族联邦,它不是由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形成的,而是沙俄和斯大林领土扩张的结果。
这个人为的恐龙帝国,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同一性的苏维埃国族,之所以能够维系70年,早期靠乌托邦的革命信仰,晚年依赖于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一旦中央权力式微,各民族的政治离心力立即如火山一般喷发。
值得注意的是,最终让苏联解体的,还不是少数民族的分离倾向,而是核心民族俄罗斯在政治上要求摆脱联盟的羁绊。
帝国改革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于外部势力的颠覆,恰恰是内部各民族、各版块的分崩离析。
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改革设计者亚科夫斯基说过一句值得玩味的话:“俄国始终没有找到一支既能抵制专制制度复辟,又能抵制革命精神的庸俗政治的力量”。
何谓庸俗政治?无它者也,乃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立宪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