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德彪西《大海》赏析

德彪西《大海》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但突然变得有些活泼,甚至有些激情,像是海浪在击打海岸,忽而又像海浪在海面上动荡玩耍,虽然听不出这其中有用到什么乐器组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德彪西这样的手法就像是把大海的海浪像是调皮的孩子,真的十分精彩。
德彪西《大海》第二乐章音乐简析

74
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 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 如模进) 展 开音乐,与 《大海》之前的许 多作品如《牧神午 后》等以 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这一乐章有 着清晰的旋律线,各旋律之间还有数小节的连接部分 自然地引入后面的音乐。以旋律作为划分结构的一个 标准, 也是德彪西 音乐的一个特 色。
再现部分a1只再现了主题b并在此基础上由弦乐为主将一个与主题b由对位开始引进的新材料进行了发展而且74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如模进展开音乐与大海之前的许多作品如牧神午后等以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
德 彪西 《 大海 》 第二 乐 章音 乐 简析
理 学的 基本 原理 。指 出了 利用 心理 调适 的方 法. 解决 双 排键电子琴练 习中应对“高原期”的途 径和方法。
关键词:双排 键电子琴 心理调适 技能 生成
“高原区”
心理因素属于非智力和非专业因素.但它却可以 反过来影响智力和专业水准的正常发挥。著名钢琴大
师阿劳讲过:“我要是音乐学院院长,我要把心理学列 为主课。”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因为他从自己及其 他艺术家的经验教训中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 否.单靠演奏技能和修养是不够的,往往他的心理状态 起决定作用。作为学音乐的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 理.学习也不会顺利。因此,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地把学生从学习路上遇到 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属于技能训练 的范畴.是一种时间积累的艺术,琴手的高超演奏技艺 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漫长学习过程来沉淀和积累。在 双排键电子琴的日常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老师除
从《牧神午后》《大海》《夜曲》看德彪西的管弦乐队写法特点

从《牧神午后》《大海》《夜曲》看德彪西的管弦乐队写法特点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他缔造了印象主义音乐,可以说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驱者,更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管弦乐队作品中的音色使用丰富多彩且音响效果独特、清晰。
德彪西的音乐不论是在整体音乐的布局方面、和声的使用方面、织体写作方面还是乐队配器技法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本文所选三部作品《牧神午后》《大海》《夜曲》,无论是从音乐素材的选择、对音乐形象的描写、还是写作的技法、乐曲的结构、乐队的编制等方面,与他同时代的音乐作品相比都有所突破。
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就是德彪西创作风格的完美体现。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牧神午后》《大海》及《夜曲》的分析,归纳总结德彪西管弦乐队写法的特点。
希望可以为国内的关于德彪西的作品分析成果再添一笔,为更多研究印象主义音乐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大海》的创作风格探析

19世 纪 末 期 和 20世 纪初 期 ,是 西 方 音 乐 史 中一 个 动 荡 与 多 元 化 的 历 史 时 期 。在 这 个 时 期 中很 多 具 有反 叛 色 彩 的 艺 术 潮 流如 同雨后春笋般 形成,然而 繁多跳 跃的艺术风格使音乐风格发展进入 了迷茫期。在 浪漫主义之后,音乐艺术的发展应该朝 着什么样 的方 向发展,这 是当时所 有音乐家都在思考 的问题 。而法 国作家德彪 西的印象主义成为 了当时独有 的音乐 创作风格 。 德彪 西在 音乐创作上另辟蹊径 ,德彪 西曾说过: “我越来越相信 :从 本质 上来说,音乐并非是进入严格 的、传统的形式 中流 动 的事物 。音乐是 由色彩和拥有时 间的节奏形 成的…… ”更侧重于事物对人 的瞬间印象,新颖的和声 、短小的旋律 、丰 富的 音色 、 自由的发展 ,这些音乐创作手法 ,很快的成为 了这一时期 的创作手法 。在 诸多管弦乐作品,德彪西交响素描 《大海》 是可 以充分表现创作独特 的代表作 。全 曲分为三个乐章 ,对大海 的活动进行 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
和声以及配器音色意识新颖在和声上为了追求朦胧恬静的意境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了不协和弦以及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在材料结构响色彩以及多调性的处理方面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打破了弦乐木管铜管三足鼎立和以弦乐为主的局面代之以木管占优势的地位
2018年 第 十 一 期 《音 乐创 作 》
德彪 西管弦 乐作 品 《大海》 的创作风格探析
二、德彪西管弦乐作 品 《大海 》的艺术特色 1.结 构 形 式 严 谨 根据大海的构思特 点,在 曲式 、和 声、旋律 发展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与传统的表现手法抚有 继承 关系,又有较大 的突破 。 从作品 的构成上来看 , 《大海》结构布局是十 分严 谨。全 曲结构呈现 出奏 鸣曲式的特点,在整体上对传统 曲式结构 进行 了创 新与发展 。 《大海》结 构完 整性体现在:每个 乐章都紧扣了大海这一个主题 ,虽然各个乐章有着各 自的旋律和风格 ,但是每 个乐章之 间都 能够进 行有 效衔接,不会有过于独立 的风格 出现。整部作 品基于传统 的曲式 结构却又与传 统 曲式、风格相冲 突。 这样在利用奏 鸣曲式进行 《大海》这部作 品的写作 时,便会 从结构上去与音乐 的色彩完美结合 已达 到惟妙惟 肖的效果 。在演 奏过程 中经过对 乐章的连接 ,可 以让整个作 品更加统一与和谐 ,通过对 乐章 的衔接 突出整体主题 ,呈现 了 《大海 》的艺术魅 力 , 同 时也 是 所 有 艺 术 作 品 应 该 具 备 的特 征 。 2.富有 层 次 感 的 旋 律 旋律是音乐作品 的灵魂 ,是体现 乐曲主 旨的载体 ,乐 曲想要呈现 出的感情 与艺术魅力都被赋予在音乐旋律上 。 《大海 》 准确来说是一部交响音画作 品,其对大海 的静态与动态都进行 了描绘 ,而旋律 则是对大海的动静与色彩进行呈现重 要手段 。 从第 一乐章的沉静到第二 乐章的激 昂,从第 一乐章的短句到后面的长乐句 ,都从各个方面表现 出了大海 的动 态特 征 。从黎明 开 始对 海 静 态 进 行 刻 画 ,再 到 后 来 对 海 上 狂 风 席 卷 的 动 态 加 以体 现 。这 个 过 程 不 仅 是 画 面 与 空 问上 的递 进 ,同时 也 是 音 乐 旋 律的一种层次感体现 。所 以,从 《大海》旋律上看 ,从低到 高,从 静到动,都在旋律上对大海这个主题进 行了描述 。 3.和声 以及配器 音色意识新颖 在和声上,为 了追求朦胧恬静 的意境 ,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 了不协和 弦以及 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 ,在材料 结构、响色彩 以及多调性 的处理方 面 , 《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 ,打破 了弦乐 、木管 、铜管三足鼎立和 以弦乐为主 的局 面, 代之 以木管 占优 势的地位 。造 成了意图迥异的不 同色调 。第一乐章 A主 题为黑管与长笛 的结合 ;第二乐章 A 主题先后用英 国管与双簧管独奏 ;第三乐 章 “海 ”主题用加弱音器小号独奏 。并 且乐器的混合音色横跨三组音域 ,同时经 常 出现细腻 、 柔美 的分部 处理;在演奏上往往应用特殊演奏手 法获得色彩效果,如拨奏 、颤音 、震音 、滑奏 、泛音将木管本身 的纯 净音 色 和木管组 与其它组结合 的 “合成”音色使用 的淋淋尽致 ,色彩层 次更 为细 腻 ,因此, 《大海》 在音色分配和音色 处理意识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展 示 ,体 现 了 印象 派 艺 术 的丰 富 和 细 腻 。
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弗朗索瓦·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一、简介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是一首以海洋为主题的乐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序曲、慢板、快板和收束。
曲调活泼、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乐章构成
1.序曲
序曲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
2.慢板
慢板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旋律更加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3.快板
快板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4.收束
收束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旋律更加优美,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三、音乐特点
1.旋律优美
《大海》第一乐章的旋律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2.节奏活泼
《大海》第一乐章的节奏活泼,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3.和声丰富
《大海》第一乐章的和声丰富,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四、结论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其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和声丰富,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宽广与壮阔、活力与活泼、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令人赞叹不已。
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

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德彪西《大海》有几个乐章?文章以德彪西的音乐人生为分析背景,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对《大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德彪西的音乐起航以及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在介绍《大海》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乐章进行了阐述。
一、音乐起航与创作背景德彪西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德的一个商人家庭。
年仅8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并且一直是该学院才华出众的学生之一,他创作了获得罗马奖的大合唱《浪子》,以及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代表印象派音乐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这些在当时都有很高的评价。
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和弦音以及全音阶上的天赋,创作了一套特有的音响组合,并将这套组合发挥到了极致。
他后来创作的一些曲谱,尤其是《大海》,虽然受当时经济主导思想的侵袭,他的创作或多或少需要带些商业的色彩,但他依然坚持运用自己的艺术概念,不断地突破自我。
因此,他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创作理念和激情,又往往覆盖了商业色彩。
纵观德彪西的音乐人生,其实是他将音乐艺术与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世界追求个性自由、理想解放的过程。
二、《大海》的内心独白1、浓厚的大海情结德彪西从小就对大海充满了向往,这种向往和印象在德彪西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情结。
他曾经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提到:“自由的人,你将永远歌唱大海。
”由此可见,德彪西对大海的情结以及从内心深处对大海的这种挚爱和渴望,是他后来创作素描《大海》的艺术根基和源泉。
2、整体主题分析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这部交响曲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融且具有非常完美的组成结构的艺术作品。
作品突出描绘了大海的景象,展示出大海的动态之美,并且还表现出了德彪西自身超出常人的声音处理手段和技巧。
作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美妙的海景,将一个完整的幻想“海”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仿佛一幅描绘大海变幻莫测的生动画卷。
2019年德彪西大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德彪西大海赏析篇一:德彪西《大海》赏析《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标题: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品《大海》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欣赏《大海》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和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和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海洋的感受和印象。
学习德彪西及其作品《大海》:1. 介绍德彪西的生平和音乐风格,以及他对自然和印象主义音乐的贡献。
2. 分享《大海》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
3. 听取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初步印象和了解。
音乐元素分析:1. 解释《大海》中使用的乐器和音色,如管弦乐队、钢琴等。
2. 分析乐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音乐结构等音乐元素。
3. 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并尝试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
情感表达与联想:1.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来感受海洋的壮美和浩渺。
2. 鼓励学生描述他们在听《大海》时产生的联想和情感。
3. 分享学生的感受和联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综合欣赏与创作:1. 聆听其他德彪西的作品,如《月光》、《下午的前奏曲》等,进一步了解他的音乐风格。
2.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
3. 激发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绘画作品,表达对海洋的情感和联想。
总结:1. 回顾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学习和理解。
2. 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音乐和艺术,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案评估方式:1. 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书面评估。
2. 学生对其他德彪西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报告。
3. 学生的音乐创作和艺术作品展示评估。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艺术展览,深化对德彪西及其音乐的了解。
2.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印象主义音乐家和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更多与海洋相关的音乐和艺术作品。
教案资源准备:1. 德彪西《大海》的音乐录音或视频片段。
德彪西的管弦乐曲《大海》赏析

常重要 的音 乐家 , 是 印象乐 派的主 要代表 人物 、 现代
波 拿 巴家族统 治 , 然 后又 建立共 和制 。所有这 一切 ,
音乐之 父 , 他 不但 是优 秀的作 曲家 、 钢琴 家而且 还是
非常 优秀 的指挥 家和评 论 家 。他 的艺术 作品 表现 的 思想情 感是 超现 实 的和近乎 抽象 的 。他 的音乐 表现 手法 、 结构 、 形 式 可 以说 与他 的前 辈 们 ( 舒伯特 、 李
幸 福 问题 。这 种 观 点 在 德 彪 西 的作 品 中 都 有 所 表 现, 这正 是他 的 阶级 局 限性 造 成 的。他 的 先 辈们 也
不 是从事 音乐 的 , 他 父 亲 当过 店 员 、 开过 店 铺 , 母 亲
是裁缝 , 家庭 环境 并 没 有 给他 良好 的音 乐 熏 陶 。但 是, 德彪 西很 小 的时候就 非常 喜欢音 乐 , 表 现 出超俗
第 4期
张国廷 : 德 彪 西 的管 弦 乐 曲《 大海》 赏 析
对意 大利 的文 学 、 诗 歌 和 音 乐 作 品进 行 了研 究 。后 来德 彪 西又 迷恋 上 了富有 东方 特色 的 中国 民族音乐 五声 音 阶 。德 彪 西对 强力集 团 、 李斯 特 、 肖邦及 中国
特 色 的民族 五声 调 式音 乐 进 行 了仔 细 研 究 , 这 为他
的音 乐 才 华 。1 8 7 3年 , 德 彪 西 考 入 巴黎 音 乐 学 院 ,
仅 用二 十五天 就写成 的 大合 唱 《 浪荡 儿》 , 获得 了罗
马大奖 。一年 后 , 德 彪西 又到意 大利学 习 和旅游 , 他
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 最新文档资料

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最新文档资料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最新文档资料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德彪西就是法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知名的印象派音乐家,其在作曲、统一指挥、音乐评价等上都就是大家。
他所创作的《大海》就是在1905年三月顺利完成的,首次表演就是在当年十月份。
这部音乐画卷在构想上非常大胆,整部作品虽然分成三部分,但是其主题却能横跨全曲,整体色彩鲜明,细节繁杂周密,它就是德彪西交响乐创作的新篇章。
一、第一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章第一篇所叙述的就是黎明的海景至午时的大海所整体表现出的性格及氛围。
整篇乐章就是由悦耳的竖琴做为开场的,弦乐从低音慢慢冲出高音,从弱到强,逐步带出由木管乐器所弹奏的和弦音,这就似的就是黎明前的大海在轻抚着海滩的声音,随着这一弦乐去带出后面轻盈稳定的音律。
随着夜幕被太阳缓缓的揭开,海面上升起了一丝光亮,一轮红日慢慢从地平面升起,好像在黑暗中划开了一道口子,一丝丝曙光从中迸射出来,晨光初现,夜幕慢慢褪去,天空因为太阳的出现而慢慢变亮,随着阳光的照射大海变得闪闪发光,充斥着巨大的能力及力量,这一幅大海黎明初现的景色通过交响乐生动地描绘出来。
接下来通过双簧管和英国管进行旋律的转换,从原本柔和的旋律中慢慢变成了极其微弱的旋律。
在这个旋律中,增二度的音程下行演奏是由小提琴来完成的,这就好像海面上被蒙上了一层薄雾被余晖的太阳慢慢地驱赶开去,大海从封印中慢慢已经开始苏醒。
这段就是整部作品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它为后面的风与海的对话种下了伏笔。
随着太阳的余晖,大海的苏醒,由长笛和单簧管去展开弹奏,将大海的第一主题衬托出:这时候的大海还处在安宁祥和的状态,随着木管乐器的带入并使其乐段,旋律显得轻声欢欣出来,长笛的音色非常直截了当,因此融合出来有如凉风吹起过,使人心情惬意。
二、第二乐章《海浪的嬉戏》第二乐章已经开始同样就是先展开引入,通过弦乐震音去描绘出大海无穷宽阔的画面,将钢琴与竖琴相互配合弹奏出来,产生一幅波光粼粼的画面,忽然发生的英国管声音则轻易将其带进了第二章生动活泼的主题,大海的玩耍即将展现出。
交响素描《大海》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交响素描《大海》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教材分析: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
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
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
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
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作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诙谐曲乐章。
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
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
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跃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
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诙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投影仪、磁带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交流本课预习“关于海的文学描述”(二)讲明本课学习内容1.了解印象派的音乐风格;2.欣赏交响素描《大海》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二、欣赏乐曲(一)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三、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
1.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2.老师讲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
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
他们采取交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
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
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
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
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
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
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
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
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
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
以德彪西先生的《大海》为例,用联觉理论,分析其表情特征

以德彪西先生的《大海》为例,用联觉理论,分析其表情特征身份证号码:37120219990310xxxx今天所研究的这首《大海》也在荷兰印象派绘画音乐家德彪西前辈音乐创作的最伟大协奏曲之中,是他所创作的一首音乐的画卷。
这类作品主题风格是胆大而新奇的,主题风格围绕全部旋律,其管弦乐色彩比之前更为栩栩如生,纹路线更为繁杂细腻。
同时这也暗示着德彪西前辈前辈的音乐创作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位音乐点评家曾经说过,我还从未在这《大海》里听见过海的声音。
德彪西前辈回应:我造就的是大海的意象。
听了德彪西前辈前辈的话后,我也对这首《大海》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切入主题先浅谈说一下德彪西前辈前辈的《大海》,丰富多样的音色和弦,协和的发展趋势简短的旋律就是我对这首作品的的第一印象。
并且我觉得《大海》这首作品有三个段:在第一段落中的大海,像是天刚刚明亮时黎明曙光的大海一样平静,仿佛海面从若隐若现的梦中醒来,夜幕逐渐散掉,那样的安静祥和。
黎明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海面像个小宝宝一样,在黎明的第一缕阳光下慢慢地挪动,慢慢的冲起来一波又一波宁静的波浪;这一段在我看来,德彪西前辈前辈把在黎明时分在阳光下照的波光粼粼的海面与天上的云朵和水上的太阳光的转变通过短小的节奏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德彪西前辈前辈音乐创作中他独有的个性化处理,使得让听众的思维更加开阔,将音乐与所描绘的画面也非常连贯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第一段用来表达天亮时分黎明曙光下平静的大海是非常合理的。
在第二个段落里,我也不知道怎样给它形容是好。
根据资料查询的结果,我得知它称为“浪之嬉戏”。
于是我又仔细的听了几遍后发现从最初大海海面的宁静安详,到忽然大海变得有了激情,越来越有点儿明朗活泼,乃至大海开始变得兴奋了起来,就如同大海碰撞海湾,波浪纹在海平面上玩耍。
德彪西前辈先生用他自己的创作手法,将大海化作一个顽皮的孩童嬉戏打闹,所以这一段称之为“浪之嬉戏”也是非常的恰当。
《大海》音乐课件

配乐
01
《大海》优美的旋律和情感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影视作品中的
常用配乐,能够为剧情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情节串联
02
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大海》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剧,起到
串联情节的作用。
角色塑造
03
通过将《大海》与剧中角色的情感变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塑
造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增强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
改编版本
总结词
改编版本是指对原作进行改编或重新编曲的演绎方式,通常会加入新的元素或创意,以适应不同的演 奏场合或满足特定的需求。
详细描述
改编版本通常会保留原作的基本结构和旋律,但会进行一些改编或重新编曲,以适应不同的乐器组合 、演奏形式或时代风格。这种演绎方式注重创新和个性化,演奏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对原 作进行重新诠释。
社会文化影响
01
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
通过音乐的形式,德彪西成功唤起了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和关注,激发了
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02
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大海》在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音乐学院和大学音乐课
程中的重要作品,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03
促进跨文化交流
《大海》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了不同
作品中的音符和和声处理方式,都充分展现了德彪西对自然界的敏锐感受和对音乐 艺术的独特见解。
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大海》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
该作品在音乐史上被认为是继浪 漫主义之后的一次重大革新,对 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大海》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 表现方式,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 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成为了
法国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大海》赏析

法国印象派⾳乐家德彪西《⼤海》赏析法国印象派⾳乐家德彪西《⼤海》赏析⼀直对⼤海怀有敬重之情(也是我喜欢把⾃⼰的QQ昵称叫做“⼤海”的原因之⼀)。
但从来没有真正近距离欣赏过真正的⼤海,尽管早就有到海滨旅游⼀次的打算,但由于种种原因⼀直未能成⾏。
这次北京之⾏,有幸在国家⼤剧院欣赏了法国印象派⼤师德彪西的交响乐《⼤海》,留下了深刻印象。
坐在⾳乐厅内,随着乐曲的展开,我闭上双眼,倾听着《⼤海》的声⾳,仿佛见到了真正的⼤海,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海景象……德彪西终⽣对⼤海怀有圣洁的虔敬之情。
他在⽇记和致友⼈的书信中,常写下⾃⼰对⼤海的崇拜与赞美。
将⾃然界的⼤海引⼊⾳乐之中,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其交响乐《⼤海》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部,本曲为德彪西最⼤的⼀部交响⾳乐作品,这是德彪西多年来对神圣⼤海深挚情感的凝聚,也是作曲家从对⼤⾃然中汲取灵感的艺术结晶。
在交响⾳乐世界,许多作曲家都为⼤海绘出了不朽的⾳乐肖像,那逼真的细摹,细微到了海的每⼀道波纹和每⼀个⾊调。
但,德彪西的素描却有不同。
与其说素描描绘了⼤海本⾝,不如说是表达了⼈们置⾝于⼤⾃然奇观中的⼀种感触与印象。
它不仅表现了"⼤海"的景⾊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海"中各种画⾯的⾊彩。
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的旋律、丰富的⾳⾊、⾃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法,都⽣动地刻画出了⼀幅幅⼤海的⽣动画⾯。
这部交响⾳乐,将作曲家⾃⾝感触与⼤⾃然本⾝融为⼀体。
尽管《⼤海》不曾脱离德彪西作为印象派⾳乐家的朦胧笔调,也与传统交响⾳乐的形式、风格、技法通异;但是,同他的《牧神午后》、《夜曲》的梦幻般光⾊相⽐,《⼤海》已更趋向于对⼤⾃然作真实的描写了。
这幅⾳画,构思⼤胆新奇,主题更穿全曲⽽富有典型意义,管弦⾊彩更为鲜明精致,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缤密,它标志德彪西的交响⾳乐创作已发展到⼀个新的阶段。
试谈德彪西《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

作者: 王桂升;姚盛昌
出版物刊名: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51-55页
主题词: 德彪西;自创人工调式
摘要: 《大海》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最大型的一部管弦乐作品,表现出典型的印象派风格。
印象派风格的形成与和声有着密切关系。
和弦结构多样化,平行音程(特别是平等五度),平行和弦的大量运用,各种教会调式,人工调式的运用等,都与德彪西追求色彩与强调直觉的美学思想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
德彪西的《大海》

德彪西【教学目标】1.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2.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同学们对大海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印象,现在我们来欣赏两段音乐(《波浪的嬉戏》片段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你们认为哪段音乐是描写大海的?其实两段音乐都是描写大海的,只是第一首作品渲染的若隐若现,和我们印象中的大海感觉不同,那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一种音乐“印象主义音乐”。
二、新课讲授(一)印象主义音乐设疑: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
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
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
(二)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德彪西及代表作品。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偏离了浪漫主义音乐那些感情丰富的宏大主题,他用模糊的旋律线条、缥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
对德彪西而言,色彩胜于线条,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
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就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则喜好用奇异的辞藻和声韵去抒发不可琢磨的内心隐秘。
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在音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位伟大的梦境画家”。
(三)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
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
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
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
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
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
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
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
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
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
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
在19 小节的主题部分,同样采用了在弦乐组奏出的引子中的动机变体。
而在62 小节的第二主题,则是由引子中动机的不严格倒影发展出来的。
主题材料的发展和变化,与调式调性的转换相协调,多种手法结合起来,让极富色彩的音响带给听者无止境的幻想。
最为充分地使用、发展和变化主题动机的,是作品的第三乐章。
在第三乐章中的引子部分,小号奏出了第一乐章中引子中所用的材料,在这个乐章中调
式扩展成了大调的音列,而且第二乐章中主题动机的变体也出现其中。
而在30 小节处小号呈示的材料,例7 则是由第一乐章中的材料例8 移位变化发展出来的。
所用的材料,在这个乐章中调式扩展成了大调的音列,而且第二乐章中主题动机的变体也出现其中。
而在30 小节处小号呈示的材料,例7 则是由第一乐章中的材料例8 移位变化发展出来的。
这个主题在乐章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强而突出的特点使它成为了整个乐曲的重心,三次主题的出现也使这个乐章体现出回旋性原则。
同时,半音上升式的音调也突出了海浪愈加澎湃汹涌的特点。
而在之后的发展中,织体部分还是可以看到和第一乐章引子材料相同的短小切分材料。
弦乐作为织体部分,采用了半音进行和大量的琶音使整个情绪更具有推动力且富有张力。
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是在159 小节处,在之后的发展中木管乐器之间仿佛进行着特殊对话一样,此起彼伏。
第三次出现主题的时候,则是到了全曲的最高点。
在弦乐器组丰富的织体音型背景上由管乐器奏出,十分辉煌灿烂。
在高潮区域,对于在配器上一贯节制的德彪西,几乎运用了乐队全奏,也正是这种编配使音乐情绪更加光彩夺目、辉煌壮丽。
三、作特点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整部作品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创作的中期阶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比如作品中不规律小节群和不规律的节奏,句法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对称关系;喜欢用各种复合性的节拍,如6/8 拍、5/4 拍、15/8 拍等;运用音阶中的增四度和减七度,九和弦被看成是协和和弦,即在比较不和协的和声之后出现的平静性质的解决。
这些鲜明的风格使作品的调性得到了扩展,通过调式的游离和频繁地转调使整部作品的和声线条更为流畅。
再横向观察这三个乐章之间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看到在第三乐章中,多次地出现了第一乐章中的主导动机和主题材料,因此这个作品在宏观上具有着再现三部性。
德彪西的作品不完全依赖于旋律。
他的许多旋律都是片断式、不对称、不连贯的。
他作品最富特点的是他和声手法的恰当运用,和声在他的音乐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
德彪西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来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全音音阶之上,这也成了德彪西的一大音乐创作特色。
在创作初期,德彪西还趋于传统的和声手法,之后他的和声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同时,他也不断尝试将各种音列进行组合,以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
比如非三度叠置和弦、全音阶和弦、在各种和弦上加入变化音以及不协和和弦的自由使用等。
和声的精妙运用而形成的绚丽色彩都表现出他的和声技法娴熟的程度,以至于旋律的主导位置在他的作品中被和声色彩性效果取而代之了。
德彪西扩展了和声学的含义,扩展了和声学的使用范围和表现力,对20 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他的《牧神午后》、《夜曲》的梦幻般描写的风
格相比,《大海》已更趋向于对大自然作真实的描写了。
此外,德彪西运用大胆的管弦乐手法,在《大海》中将写实与意象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交响音乐中的新空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藏。
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真正的音乐是以多方面的因素为背景,是多种艺术的结合,同时也是大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领悟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与其它作品比较,这部作品构思大胆新奇,主题更贯穿全曲而富有典型意义,管弦色彩更为鲜明精致,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细密,它标志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20 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他发展的新音乐语汇对20 世纪的每一位作曲家也几乎都有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