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体系建立的原则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7条原则表格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7条原则表格

内部控制是指机构或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措施,用于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保护资产和促进经营效率。

内部控制框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性准则,用于帮助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7条原则,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框架。

1. 整体框架1.1 内部控制的定义1.2 内部控制框架的作用1.3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重要性2. 17条原则2.1 控制环境2.1.1 管理层的风险意识2.1.2 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2.1.3 机构的组织结构2.1.4 管理层的责任2.2 风险评估2.2.1 风险识别2.2.2 风险评估2.2.3 风险反应2.3 控制活动2.3.1 控制政策和程序2.3.2 信息系统控制2.3.3 控制的执行2.4 信息与沟通2.4.1 信息的获取与使用2.4.2 信息的沟通2.4.3 内部沟通2.5 监督3. 框架原则详解3.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它涉及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分配。

3.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对机构内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及对风险的有效应对和管理。

3.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核心,它涉及制定和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以及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有效性。

3.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以及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渠道。

3.5 监督监督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最后一环,它涉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和评估,以及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纠正和改进。

4. 表格展示(表格内容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展示)5. 总结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7条原则是帮助机构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指导性准则,严格遵循这些原则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效能和可靠性,保障机构的经营安全和持续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推行和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广大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本文将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定义和意义、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和方法、完善内控制度的路径和途径等方面,深入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定义和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行政绩效目标,确保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保护组织的资产与利益,规范和控制内部各类风险,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内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与职责,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内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防范和控制内部风险,预防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内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管理水平的提升。

内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提高外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任与支持。

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原则和方法(一)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1. 审慎性原则:内控制度的建立要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合理、科学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2. 整体性原则:内控制度的建立要从整体上考虑,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协调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关系。

3. 稳定性原则:内控制度的建立要具有稳定性,避免频繁改变制度和政策,保持制度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4. 特殊性原则:内控制度的建立要灵活运用,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管理需求,制定相应的特殊制度和政策。

5. 公正性原则:内控制度的建立要尊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方利益,确保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整理)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整理)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1. 内部控制设计—基本原则1. 相互牵制原则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岗位)分别完成。

即在横向关系上,至少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至少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其理论根据是在相互牵制的关系下,几个人发生同一错弊而不被发现的概率,是每个人发生该项错弊的概率的连乘积,因而将降低误差率。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有以下几项内容:* 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 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相分离;* 执行业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2. 授权控制原则授权控制原则,是指企业单位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

岗位工作程式化,要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授权体系包括:1) 授权批准的范围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一般都应当纳入授权批准的范围。

2) 授权层次授权应当是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次授权。

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水平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有利于保证各种管理层和有关人员有权有责。

授权批准在层次上应当考虑连续性,要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面纳入授权批准体系,避免出现真空地带。

当然,应当允许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对有关制度进行修正。

3) 授权责任被授权者应能够明确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避免授权责任不清,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

4) 授权批准程序企业的经济业务既涉及企业与外单位之间资产与劳务的交换,也包括在企业内部资产和劳务的转移和使用。

因此,每类经济业务都会有一系列内部相互联系的流转程序。

建立财务体系内控七原则

建立财务体系内控七原则

建立财务体系内控七原则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

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

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

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

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

7.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李强
感谢您的阅读!。

财政部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财政部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财政部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过调研和论证,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具体内容如下:一、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内控体系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防范风险、保障财产安全、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内控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财务风险和资产损失,还可以提高财务部门对财务信息的掌控能力,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内控体系建设的原则内控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风险为导向。

内控体系的建设应该以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的风险为基础,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评估。

2. 全员参与。

内控体系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使每个部门和员工都能够了解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要求。

3. 管理层领导。

内控体系的建设必须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由管理层牵头并全面推进建设。

4. 持续改进。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三、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内控体系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1.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环节。

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从工作流程、业务环节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把控。

2.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各种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制,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财务监督等。

财务管理需要在内控体系的框架下进行,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4. 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包括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支持等。

信息系统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和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内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步骤内控体系建设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内部控制自评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自评方案,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

内部控制 四个原则

内部控制 四个原则

内部控制四个原则
1、内部牵制原则。

这是指分离不相容职务,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验证或同见共证的关系。

不相容职务,就是指由一个人从事就会产生差错或舞弊的职务。

分离不相容职务,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所分成的授权、主办核对、执行和记录等几个步骤,不能同时交由一个人办理,以减少任何人进行并掩饰错误或舞弊活动的机会。

2、程式定位原则。

这是指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和性质,划分其工作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规定其相应的操作程序和处理办法,确定其检查标准和纪律规范,以保证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从而达到切实实施各项内部控制措施的目的。

3、系统网络原则。

这是指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促进各岗位、部门的协调。

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功能,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目标。

4、成本效益原则。

这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成本应小于其所带给小企业的经济利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利益。

该原则是任何现代经济管理和规范程序都应考虑的原则。

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保障内部运营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规范和规定各个环节的控制要求、责任岗位和流程,实现风险防控和资源优化的一套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运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利润率,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

下面将从管理原则、执行层级、内控要素和持续改进四个方面,介绍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管理原则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法律合规原则: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的要求。

2.内控目标一致原则: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的目标需要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一致,并结合各个环节的具体需求。

3.全员参与原则: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应该涵盖全员,每个员工都需要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内控要求,并进行相应的培训。

4.防控风险原则: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需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各类风险,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问题。

5.持续改进原则: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符合企业业务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

二、执行层级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应该分层级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高级管理层、中层管理层和基层管理层。

1.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企业整体的内控策略和制度,确立内控目标和框架。

2.中层管理层:负责具体部门或区域的内部内控管理,确保执行层面的规范和执行力度。

3.基层管理层:负责具体岗位的内部内控管理,贯彻执行中层管理层的要求,并及时报告工作进展和问题。

三、内控要素企业内部内控管理制度需要包含以下要素:1.风险管理:明确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测、防范和控制措施。

2.控制活动:规定各个环节的控制要求,包括操作规范、审批流程、信息披露等。

3.信息与通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并建立相应的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

4.制度与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和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和决策流程。

5.监督与评价:建立监督机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内控建设的原则和四个阶段

内控建设的原则和四个阶段

推进企业内控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 企业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从始至终贯彻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一定要建立“战略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传统的内控建设高度关注风险,战略导向的内控建设则关注企业战略导向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图一:战略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示意图首先,是战略上“做什么、不做什么?”,对于企业来说,结合环境的动态业务规划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内控建设的核心环节;其次,是战略实施的路径,明确企业在未来3-5年内采取的分阶段战略措施,对于企业正确地规划内控建设的节拍至关重要;其三,在内部环境方面,从运营能力、成长能力、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企业的竞争力状况,有助于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向。

关注战略的指引,就像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找到了方向,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塑造了灵魂。

第二,一定要明确重点建立“核心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控体系建设,既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基础规范》的要求进行,在实施中又要抓准重点,关注核心模块的建设。

第三,一定要建立“深浅适度”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控体系建设,不能一味地求全责备,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进行阶段性的安排。

力争把企业的内控精力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

第四,一定要“内外结合”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但不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只不过国内企业还缺少相应的经验。

因此,企业在首次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力,充分发挥专业化知识的优势,先学习,再提高,最后的目标是形成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和持续优化能力。

四项基本原则,既是企业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出发点,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

五、推进企业内控建设必须“求真务实” 从央企和上市公司开始强制性要求加强内控到在更大范围内逐步展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正在成为一个大的市场。

笔者从2006年财政部着手起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就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经验积累和方法论形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

一、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原则1、相互牵制原则:企业每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

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对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等不兼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

2、协调配合原则: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

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3、程序定位原则: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职责权限,规定操作程序,明确检查标准,责、权、利统一。

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出奖罚制度,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层次效益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防止以增加层次的“人海战术”来获得较好内控效果的现象。

以高效、有用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内控层次(或人员),明确各个层次的职责权限,强化各相应层次的责任心,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效率性。

二、企业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1、结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客观上需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以保障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董事会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做出决策;监事会对董事会、公司的财务工作及经营者执行法律和公司章程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还应设立满足企业监控需要的职能机构如审计部、稽查部,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受监事会指导。

内控原则及五要素

内控原则及五要素

内控原则及五要素内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业务流程的有效性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

内控原则是内控体系的基础,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

内控五要素是指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它们是构成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层对内控的态度和意识、员工的激励机制等。

良好的内控环境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环节。

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企业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目标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它包括设置和实施各类控制措施,如审计、审查、内部审计、内部监督、风险管理等。

通过控制活动,企业可以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业务流程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方式。

它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使用等过程。

通过健全的信息与沟通机制,企业可以及时获取和传递相关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监督与评价:监督与评价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

它包括监督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对其进行持续改进。

通过监督与评价,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高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企业内控原则和五要素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指导,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应用内控原则和五要素,建立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内控制度建设的几大原则

内控制度建设的几大原则

内控制度建设的几大原则
内控制度建设的几大原则包括:
1. 有效性原则:内控制度应能够确保组织达到其目标,并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部控制制度应根据组织的特定需求和业务特点来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和可持续发展。

2. 适应性原则:内控制度应能够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3. 统筹兼顾原则:内控制度应统筹兼顾组织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确保所有关键业务过
程都得到适当的管理和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应覆盖组织的战略规划、运营活动、财务
管理、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

4. 风险导向原则:内控制度应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识别、评估和监控风险,采取
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应明确组织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控制目标,
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5. 透明度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透明度,组织成员应清楚了解和遵守内部控制制
度的要求和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注重沟通和培训,确保组织内部的沟
通和合作,以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和实践。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定义与重要性内部控制体系是指金融机构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章和程序,旨在确保业务合规性、风险防控和资源优化。

它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五大要素。

内部控制体系对于金融机构尤为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确保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

其次,它有助于降低风险,防范内部诈骗、欺诈等非法行为。

最后,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信任,提升竞争力。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原则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遵循以下建设原则来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1.明确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金融机构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2.风险识别和评估:金融机构应对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控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金融机构应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和流程,确保工作的正确执行。

4.信息与沟通的畅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内部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

5.监控与内部审计: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和内部审计体系,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及时纠正问题。

三、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和实践1.制定合规制度:金融机构应根据法规和监管要求,制定相关的内部合规制度,并确保员工严格执行。

2.制定流程和规范:金融机构应根据工作流程和标准,制定合理的规范和操作指南,确保工作的规范进行。

3.建立分工和授权机制:金融机构应通过分工和授权,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4.信息系统建设:金融机构应建立信息系统,确保信息安全和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5.培训和员工教育:金融机构应定期组织培训和员工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

6.风险防控机制建立:金融机构应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包括内部风险评估、异常交易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企业内控管理准则

企业内控管理准则

企业内控管理准则一、引言企业内控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成经营目标,防范风险,遵守法律法规,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制定并实施的组织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全的内控制度能够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保护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内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企业内控管理的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降低风险。

2. 原则:内控管理的原则是全面、有效、合理、可行的原则。

全面性是指内控管理必须覆盖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有效性是指内控措施必须有效地减少风险;合理性是指内控制度必须符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行性是指内控制度必须能够操作和执行。

三、企业内控管理的框架和要素1. 内控管理框架:企业内控管理的框架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等五大要素。

内控环境是内控管理的基础,涵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诚信意识、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等要素;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必须对可能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控制活动是指企业必须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审计、检查、核算等控制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必须确保内部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性,有效沟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意见;监督活动是指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2. 内控管理要素:企业内控管理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等五大要素。

内部控制环境是组织内部一种有利于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企业文化,是内控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类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应对的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确保企业在规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内运行;信息与沟通是企业确保内部信息准确和及时的,有效沟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意见的活动;监督活动是企业对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道循下列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要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

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商业银行安全运营,防止金融风
险由商业银行暴露。

2、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定期对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与运作进行
监督审计。

3、确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质量与效率,确保实现目标。

4、制定有利于发展的监管体制,以保证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稳定。

5、设置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把控市场风险等因素,确保商业
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6、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向投资者及时发布商业银行的交易信息,确保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二、内部控制的明显性
1、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职位职责、职责分工,清晰规定内控的安全程序以防止违反内部控制规定
的行为。

2、建立数据的安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金融账户活动异常,有效防
止金融欺诈行为。

3、实施廉洁守法管理,切实执行职业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商业银
行环境,净化金融环境。

4、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条款,定期检查内控质量,对控制缺陷采取有效的管理与应对措施,确保日常经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个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个指引

第一部分内部控制规范的背景及框架介绍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的背景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第27条规定: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②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③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④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财政部从2001年开始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1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发布《基本规范(试行)》(2001)和涉及货币资金(2001)、采购与付款(2002)、销售与收款(2002)、工程项目(2003)、担保(2004)、对外投资(2004)的六个具体控制规范,同时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成本费用、预算等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9月7日制定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5年1月,银监会又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2003年12月,审计署发布第5号令《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简称《准则》),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其有效实施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准则》借鉴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2005年11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发布《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根据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

公司内控体系是保障公司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规范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公司内部管理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提高公司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减少公司经营风险,保障公司健康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提高公司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2. 原则,合法合规、风险防控、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三、实施步骤。

1. 内控体系规划,制定内控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时间表和实施路径。

2. 风险评估,对公司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重点控制领域。

3. 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包括财务内控、人力资源内控、生产经营内控等。

4. 内控流程设计,设计内控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建立内部审批、监督、检查机制。

5. 内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实现内部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传递和管理。

6. 内控监督检查,建立内控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内控体系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公司将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内控体系建设,确保内控体系的顺利实施。

2. 人员支持,公司将加强对员工的内控理念培训,提高员工内控意识和能力。

3. 技术支持,公司将引进先进的内控管理技术和工具,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4. 管理支持,公司领导将亲自参与内控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五、实施效果评估。

公司将建立内控体系建设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内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六、总结。

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公司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将以科学的规划、严谨的执行、持续的改进,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为公司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内控原则

企业内控原则

企业内控原则
企业内控原则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合规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原则。

常见的企业内控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责任分工原则: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确保责任的明确和权责的分离。

2.全面内控原则:要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包括财务管理、风
险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保全方位的控制。

3.风险管理原则:通过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降低组
织运作中的风险,防止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

4.科学决策原则:内控制度要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
决策支持,确保决策合理、精确、及时。

5.合规经营原则:内控制度应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
规和道德规范,遵守合约约定和商业道德。

6.持续改进原则:内控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要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评估,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弱点,持续改进和优化内控制度。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运营情况,结合以上原则,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确保企业的运营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内控设计的五项原则

二、内控设计的五项原则

二、内控设计的五项原则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五项原则:
1.相互牵制
牵制就是权利制衡。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记录、执行、保管、批准等权限要分离,不能使员工既是执行者,又是申请者,又是批准者或监督者,这样会存在舞弊行为。

2.协调配合
协调配合原则,即流程与流程、部门与部门都需要协调配合。

通常来说,对于跨部门的流程,员工会感到头疼,因为每个部门领导的想法和意见不同,这对企业领导层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3.岗位匹配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对任职者的素质有各方面的要求。

只有当任职者具备这些要求的素质并达到规定的水平,才能最好地胜任这项工作,获得最大绩效。

4.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从事某项活动。

5.整体结构
企业进行内控设计时,需要遵循整体结构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一、内控体系建立的原则
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便于企业有效增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保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增强企业效益。

具体来讲,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

这是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的企业中,一则是因为不依法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就脱离了国家的规章制度,任意枉为,最后给国家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

我们在工作中通常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或“近视症”,往往就事论事,仅从财务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结果顾此失彼,与其他内控制度执行相互矛盾,或不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而造成制度的“名存实亡”,因此,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应把握全局,注重企业的整体实施效果。

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

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没有一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规范,从而造成会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致,随时变动,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

我们在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时,要高度重视这一点,要力求制度尽可能连续,保证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

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适应。

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对企业竞争对手机制的适应。

而内部适应性是指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

企业要把握这两个方面,制定适时适用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将企业财务会计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说在运用过程中,从经济角度看必须是合理的。

一项制度的制定是为控制企业的某些环节、关键点,并最终落实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增加效益上,若违背了这个观点,就变得得不偿失。

7.适用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各职工实际运用,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

这是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一个关键点。

企业内控制度的适应性可概括为“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灵活调整”。

8.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具有战略的高度把它引向更完备的发展方向。

二、内控体系的目标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的,我们制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必须达到以下五个目标:1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

2保证所有交易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

3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

4保证账面资产和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5保证财务会计监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内控体系控制的要点
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要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必须使财务内控制度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控制好各个要点。

实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要实现以下要点:
1.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
2.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
3.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
4.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
5.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的授权;
6.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
7.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
8.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9.工作轮换;10.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三、内控体系框架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解决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立的前提下,按照企业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目标、要点的要求,企业应建立起本单位的完备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我认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财务会计控制制度:
1.可靠的凭证制度;
2.完整的簿记制度;
3.严格的核对制度;
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
5.科学的预算制度;
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
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

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核算的体制;(2)主要会计政策;(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6)会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2)货币资金管理;(3)往来结算管理;(4)存货管理;(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6)固定资产管理;(7)在建工程管理;(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9)其他资产管理;(10)销售收入管理;(11)成本费用管理;(12)盈利及分配管理;(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作出规定);
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3.会计稽核制度;
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作出集中的规定);
5.财产清查制度;
6.财务分析制度;
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8.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
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
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
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
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
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
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

(五)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费用报销管理办法;
2.成本核算办法;
3.成本计划管理办法;
4.成本控制管理办法;
5.成本分析管理办法;
6.成本费用考核管理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