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高脂血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高脂血证

辨证论治
6、脾肾阳虚证
证候: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脘痞腹胀,夜尿频多,大 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补肾健脾 方药:右归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熟地9g,枸杞9g,杜仲9g,菟丝子9g,附子 9g, 肉桂6g,山药9g,党参15g,白术9g ,茯苓15g ,白扁 豆15g。 中成药:丹田降脂丸,口服,1次1-2g, 1日2次。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决明子,泽泻,山楂切片水泡代茶饮。 2.针刺: 2.1 体针:取穴内关、间使、神门、通里、合谷、曲池、足 三里、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公孙、太白、曲泉等,每 次选取3一5穴,交替使用,日针1次,留针20 -30分钟。 2.2 耳针:取饥点、口、肺、脾、内分泌、直肠下段等穴, 或取敏感点,用短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3.推拿: 揉内关,先左后右;揉屋翳、渊腋、辄筋等穴,重点揉左 侧,每穴揉30次、摩肾堂,运膏肓50次;肾虚者加揉三阴交、涌 泉穴;失眠便秘者,揉天突、膻中穴,每日2一3次。
预防调摄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合理膳食;
起居有常:《内经》将之做“度百岁乃去”
的重要一环; 劳逸结合; 修身养性; 适量运动;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血脂项目 mmol/L (mg/dl) TC
<5.20 (200)
分层
LDL-C
<3.12 (120)
3.15-3.61 (121-139) ≥3.64 (140)
HDL-C
≥1.04 (40)
TG
<1.70 (150)
合适范围
5.23-5.69 边缘升高 (201-219)
升 降
辨证论治
4、脾虚湿盛证
证候:倦怠乏力,腹胀纳呆,头晕身重,大便溏薄,舌质淡 胖,边有齿痕,脉濡缓。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升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有比较深厚的认识及丰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多发生在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等情况下。

故而,中医治疗时要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在环境,缓解症状,预防并治愈高脂血症。

以下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方法:1.调整饮食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可以降低体内脂肪的生成量,促进脂肪的代谢,减轻高脂血症症状。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患者多属于肝气不舒、脾胃虚弱的身体状态,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饱腹感不强为宜,同时应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楂、黄芪、茯苓、山茱萸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体质,促进代谢,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不过,中药治疗高脂血症需要具体辨证施治,不能轻易自荐。

3.针灸推拿针灸或推拿可以直接刺激经络穴位及相关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代谢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含量。

4.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降低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

科学运动可以增加新陈代谢的速率,促进身体内的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整饮食结构、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体育锻炼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需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同时要遵循正常的治疗,不应盲目自荐,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不和或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

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1. 脾胃失和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失常,消化吸收不良,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向血液中转移的情况,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功能,增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进行饮食调理,缓慢进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2.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一个原因。

肝肾阴虚会导致肝阴亏损,解毒功能下降,无法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从而导致胆固醇等物质在体内滞留,引起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是滋肾养肝、润燥生津,如用枸杞子、地黄等中药来调理肝肾功能,增强解毒能力,消除体内毒素和垃圾。

3. 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消食宽中等功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如用丹参、三七、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帮助降低三酰甘油水平;金钱草、苦瓜、决明等则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山楂、薏苡仁、茯苓等可以清脾化湿,帮助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根据个体情况,在选药后进行配伍或加减。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需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要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又要通过中药来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三大血脂浓度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因症施治,科学用药,透过调理,修复身体平衡,预防高脂血症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vd sc ran rfrn e o l ia r ame t i e eti eee e sfrci c lte t n . n
【 yw r s Hy el ie i; rdt n hns dcn ; l ia t am n; u ay Ke o d 】 p rpd m a T a ioa C ieeme iie Ci c r t e tS mm r i il nl e
温不 适 , 肠 胃乃 伤 。” 则
22劳逸 因素 .
心 之 阳气 不 足 , 脉失 于温 煦 , 血 鼓动 无 力 , 血 内 阻 , 瘀 痰
浊凝聚, 痰瘀 互结 , 脉失 濡养 , 形成 心 脉痹 阻 , 位 在心 , 病 涉及
脉 道 和经 络 。 联社 等嘲 察具 有宽 胸化 痰 、 血化瘀 作 用 的 李 观 活 心 复 宁 V号对 6 例 原 发性 HL l P患 者 的调脂 作用 。随机 分成 治 疗组 3 0例 1服 心 复宁 V号 煎 液 . 照组 3 : 3 对 1例 1 : 3服绞 股蓝
s u c ,d a— s dcn ,wi li c a n l o re u l u e me ii e t mut— h n e,mu t— ik mutpe t g tp iti o toln e r lo e slo r i h li l , l l a e on n c nrl gh a tbo d v se fban n i r i
2中 医病 因学认 识
HL P的发生 主要 责之于脏 腑功 能失调 , 本为 心 、 、 、 其 肝 脾 肾 四脏 的虚弱 , 标 为痰 浊 、 血 内生 , 腑 功能 虚损 所 产生 其 瘀 脏 的痰浊 、 血瘀 等病 理产物 影响 心脉 运行是发 病 的重要 条件 ; 脾 虚 失 运 是 HL P形 成 的关 键 ; 郁 气结 痰 凝 是 H P形 成 的重 肝 L 要 因素 ; 肾虚 是 HL P形 成 的始动 因素 。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称为“血脂症”或“脂滞证”,其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体内运化不畅、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方法。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滞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藏血,脾主运化。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病人多有口味偏嗜、暴饮暴食、饮酒过多的习惯,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不佳,食物无法及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形成了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

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郁李仁、薏苡仁等,这些中药都具有健脾消食、化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祛瘀活血也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而循环不畅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通过祛瘀活血的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囤积。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物。

还应禁止饮酒,戒烟,保持适当的运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

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脂血症的症状,并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片面追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搜集和深入分析近年来高脂血症中医临床最新文献资料,从中医角度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明确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和分型依据,为中医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57-0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由脂质代谢异常和新陈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发病后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常会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等[1]。

常规西医治疗高脂血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长期用药会产生药物依赖现象,停药后易发生血脂反弹,不利于长期病情控制与治疗。

中医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有极大优势,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根据病因辨证施治的同时,起到调理作用,是病情长期控制与治疗的首选途径。

近年来,中医临床在高脂血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现将最新的高脂血症中医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高脂血症属中医“湿阻”、“中风”、”血瘀”、“痰浊”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脏器功能下降、肥甘食物摄入过多、情志失调等原因所致[2],另外,过度饮酒或腑气不通也会引发此症。

若具备单种或多种上述因素,便会影响正常的脏腑功能、痰瘀互结。

当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减少会停止水津生成、使之凝聚而为痰、精化而为浊,形成的痰浊不断增加聚集,就会引发血脂堆积[3],也就是说,体内大量堆积的血脂实际是痰浊所化而成的。

尤其在机体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痰瘀、痰热和痰湿,最终均淤积在人体各大脉道之中阻塞流通作用,使得清阳不升、浊阴难降,引发和加重高脂血症。

2 辨证分型研究进展目前为止,中医领域对高脂血症的分型不仅相同,认可度较高的一种分型方式是将高脂血症分为肝郁痰阻、痰浊中阻、脾虚湿盛等类,也有中医临床工作者认为应当将高脂血症分为肝肾亏虚、痰浊中阻、气滞血瘀、肝郁脾虚4类[4]。

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药膳食养探讨

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药膳食养探讨

I FOOD INDUSTRY I69FOOD INDUSTRY I INTERPRETA TION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药膳食养探讨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1月首次推出《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主要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药膳的各自优势,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为指导成人高脂血症人群食物选择、对不同证型食谱及食养方进行举例,提升膳食指导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本《指南》提出,居民的血脂异常与日常膳食和生活习惯都密切相关,控制血脂必须从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做起。

因此,对高脂血症人群进行健康宣教的两点基础措施就是要坚持控制膳食和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

1.中医理论对高脂血症的认识祖国医学没有“高脂血症”病名,归为“痰湿”“脂膏”“血瘀”等,引发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内因、外因。

外在因素归为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过逸少劳、情志问题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凝、湿浊、瘀血等病理之物,出现水液代谢紊乱,最终致病;内在因素归为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

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

证型可分为:(1)痰浊内阻;(2)痰瘀互结;(3)气滞血瘀;(4)气虚血瘀;(5)肝肾阴虚;(6)脾虚湿盛。

各证型临床表现见表1附录。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可简易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目前众多高脂血症人群需要长期服用具有降脂功效的西药才能保持血脂处于范围内的水平值,但药物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停药后易出现体检数值反弹且患者长期使用调脂西药,经济负担较大。

中医药膳食疗是以“辨证施膳”为主要核心,强调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原则,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食养方案,在阴阳调和、气血平衡、疾病调养等方面效果显著。

药膳作为传统医学简便廉的“寓医于食”的方式被现代人认可。

现以中医证型药膳食养的角度,探讨高脂血症的调理及应用。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上升,但工作繁忙,压力增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使血脂异常的人群占比越来越多。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通常是指空腹时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高于正常或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低于正常。

老年高脂血症诊断标准:胆固醇≥6.21mmol/L(≥240mg%)、甘油三酯≥1.81mmol/L(≥160mg%)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35mg%)。

高脂血症一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称原发性高脂血症;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因素引起,称继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成分的总称。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摄入的脂质量多、代谢的异常和脏器功能失常有关。

人体中的脂质可以从食物吸收后加工而来,也可利用其他物质在体内合成。

脂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必不可缺的物质,只有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下才会给人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它合成过多超过清除时,即可在血液中积聚,成为一种病理产物,(过剩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容易沉积在动脉内膜上),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所以老年人高脂血症的防治对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素质、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祖国医学虽无高脂血症病名,但对其实质的认识却源远流长,中医的膏脂学说与现代医学的脂质描述基本一致。

在《内经》中已有类似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大致属于中医的“痰湿”、“浊阻”、“胸痹”、“眩晕”、“心悸”、“肥胖”、“中风”等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主症本症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甚大,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可有形体肥胖、疲倦乏力、四肢麻痹、项背发紧、头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心悸、失眠、胸痹、心痛、纳呆食少、耳鸣眼花等症。

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为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虚运化失常,痰热郁结,痰湿内生;加之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阴肾阳俱虚,相火易妄动,致肝阳上亢,木旺克土,使脾胃输布功能失调,脾胃蕴热,痰湿内生。

痰浊壅聚于内,致心血淤阻,脉络壅滞不畅。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PPT课件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PPT课件

饮食疗法
控制热量摄入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饮食关系密切,因此饮食疗法是防治 高脂血症的重要手段。应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热量食 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
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摄入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如鱼肉、豆类、坚果等,以 满足人体需要,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 肪酸。
学习自我监测方法,关注 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 情况。
及时就医
如有疑虑或出现异常症状 ,应及时就医诊治。
04
CATALOGUE
高脂血症患者的生活指导
高脂血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定期检查
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脂 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 胖,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各种物质 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尤其是脂质代谢的紊乱,就会引发各种疾病。高 脂血症便是其中之一。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总结词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年老体衰等。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水谷运化失常 ,痰湿内生,痰湿阻塞脉络,影响气血运行,最终引 发高脂血症。此外,情志失调也是病因之一,长期精 神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可导致气血瘀滞,引发高脂 血症。年老体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 长,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高 脂血症。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饮酒可以改善血脂 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综述血脂升高,影响人体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对“三高”的研究与治疗,目前广泛认可的是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无论从改善症状,和改善检验指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

其实传统中医并没有“血脂”这个概念,中医开方也不大考虑检验指标,中医侧重的是综合调理、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今天把一些现代研究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中药和中成药列出,仅仅是供大家参考。

一、具有降脂作用的单味中药:具有调节血脂的中药一般多见于活血化瘀药如参三七、蒲黄、红花、丹参、姜黄、茺蔚子等;补益药如人参、灵芝、人工虫草、玉竹、何首乌、桑寄生、女贞子等;具有泻下作用的如大黄、决明子、荷叶;还有一些具有利湿退黄、疏肝利胆“保肝”的中药也有降血脂作用如虎杖、茵陈、水飞蓟、柴胡、郁金。

消食健脾的如山楂、麦芽等。

利水剂如泽泻、茶树根;通经活络的地龙、葛根;清热解毒的黄芩、金银花等。

下面把部分中药对高脂血症的作用分述如下;1、山楂:动物实验证明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

用山楂提取物制成片剂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效。

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具有促进消化,保护血管,降脂降压,抗氧化,增加免疫力等作用。

2、金银花: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毒抗炎,解热,促进炎细胞吞噬功能,降血脂等作用。

它是通过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3、大黄:对血清胆固醇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有降低作用,如三黄泻心汤能明显抑制由高胆固醇饲料引起的血清胆固醇升高。

也就是说能抑制胆固醇吸收。

达到降低胆固醇作用。

4、泽泻:降血脂、抗脂肪肝。

5、茵陈:动物实验高胆固醇血症有较好的效果,对主动脉弓段病变、内脏脂肪沉着均表现保护作用。

(脂肪肝有效)药理研究表明,茵陈具有利胆,保肝,降压降脂,抑菌,抗病毒,抗癌,镇痛等作用。

6、车前子:可以降低人血清胆固醇。

药理研究表明,泽泻具有调节血脂,利尿,降血压等功效7、人参:助进脂质代谢,能促进肝内胆固醇、血中脂蛋白的生物合成,降低胆固醇;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关于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

关于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

关于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也叫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高脂血症是许多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通常,高脂血症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习惯来管理,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在中医中,高脂血症通常被描述为“脂证”或“血脂紊乱”。

从中医角度来看,高脂血症的症状可能涉及脾脏、肾脏、肝脏和心脏问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肾主水代谢,肝主调节气血,心主循环,因此,高脂血症的治疗应以调节这些脏器功能为主。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在中药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降脂丸、定喘丸、泽泻汤等。

此外,针灸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常,在耳朵上穴位贴压新一片(旁门、肝、脾、腎、胆、胰、交感)等穴位进行治疗。

另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常用的推拿部位包括大腿前侧、肚脐周围、首颈部等。

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旨在通过改善机体自身调节功能,达到调整血脂、保护心脑血管等的目的。

西医治疗与中医相比,西医治疗高脂血症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尤其是针对胆固醇过高的情况。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脂药(如他汀类、质子泵抑制剂等)、胆汁酸制剂、鱼油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等方面发挥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西医还注重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习惯。

推荐采用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此外,适当增加运动量也是有益的。

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因素的不同,西医通常推荐采用耐力型(如快步走、游泳、跳舞等)或者肌肉筋骨型(如力量训练、瑜伽等)的运动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在中医药治疗和西医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个体化特征进行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控制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同时也能减少药物副作用、加快康复等。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通过中医立足于调理脾胃、调养肝肾、调节心气的治疗原则,通过调整食谱,增加饮食中的纤维素和膳食植物固醇,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转化脂肪酸,有利于控制血脂。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作者:欧阳军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12期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痰湿、湿浊及痰瘀所致,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

根据中医的辩证原则分类施治,可显奇效。

临床上常见患者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濡或缓而无力。

治宜温动脾阳、除湿化痰。

方用桂枝12克,云苓21克,白术15克,半夏15克,苡仁21克,藿香12克,陈皮12克,甘草5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临床上常见患者形体肥胖、头昏身重、胸脘痞满、恶心欲呕,或伴眩晕肢麻木等症状,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豁痰祛浊、活血宣痹。

方用瓜蒌20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白芥子12克,泽泻5克,姜黄10克,甘草5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高血脂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常见头昏头胀痛、耳鸣、面色潮红、易怒、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20克,石决明20克,牛膝 15克,益母草 20克,黄芩 10克,山栀子10克,桑寄生 15克,夜交藤20克,茯苓15克,何首乌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

水煎服,1日1劑,连服7天为一疗程。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手足震颤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肝火偏盛加龙胆草、丹皮。

患者常见头重眩晕、胸闷恶心、时吐痰涎、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化痰清热、安神宁心。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12克,白术12克,天麻10克,茯苓 15克,陈皮 10克,生姜 12克,代赭石12克,胆南星 10克,白芥子15克,石菖蒲 15克,泽泻 15克,瓜蒌 15克,甘草 6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脘闷纳差者加白蔻仁、砂仁;痰热者加黄芩、竹茹、天竺黄等。

以上各型在服药时,还可用白术、泽泻各等份为末,每次3克,用萆薢泡水,送服药物。

高脂血症中医体质辨识与分类研究及中医干预效果评价

高脂血症中医体质辨识与分类研究及中医干预效果评价
减 少随 意 性 。在 体 质 评 定 的 基 础 上进 行 中 医综 合 治 疗 方 案 。降 脂 实现 个 体 化 治 疗 。进 行” 因人 制 宜” 的 干预 。方 法 选 择 从 2 0 0 9年 5月~ 2 0 1 0年
1 1月部 分 我 科 住 院及 门诊 患者 2 5 8例 经 血 生 化检 验诊 断 高 脂 血 症 患 者 , 年龄在 3 5 - 7 0岁之 间 , 每人 填 写 中 医体 质 分 类测 试 表 . 计 算 出 高脂 血 症 患者 和 血 脂 正 常 者在 中 医体 质 中每 种 体 质 出现 的频 次 次序 及 体 质 分 类情 况 。在 中 医体 质 评 定 的基 础 上 给 预 饮 食 指 导 、 中 药 降脂 治 疗 。结 果 高脂 血 症 2 5 8例 中 医体 质 出现 频 次依 次 为 气虚 质 8 5次 占 3 2 . 9 %、 阳 虚质 5 5次 、 阴 虚质 4 2次 、 痰湿质 3 2次 、 瘀血质 2 4次 、 湿热质 1 6次 、 气郁 质 2次 、 平 和 质 2次 。血 脂 正 常 者 4 8 9例 中 医体 质 出现频 次依 次 为 阴虚 质 7 3次 、 气虚 质 5 4次 、 阳虚 质 5 1次 、 平 和质 2 5次 、 气郁质 1 0次 、 湿热质 8 次、 痰 湿 质 4次 、 瘀 血 质 4次 、 特 禀 质 2次 。 设 定 高脂 血 症 患 者 的 中 医体 质 出现 频 次 依 序 与 血 脂正 常者 的 中 医体 质 出现频 次依 序 进 行 对 照 比较
经卡方检验 : x = 5 . 6 3 , 故P < 0 . 0 5 , 有 显 著 意 义 。故 两组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对 资 料 完整 的 1 0 8例 q - 药 降 脂 治 疗 前后 疗 效 比 较 总 结 : 临床 控 制 1 7 例, 显效 4 9例 , 有效 2 7例 , 无效 1 5例 , 总有 效 率 8 3 33 %; 中 药 降 脂 疗效 较 为 显 著 , 治 疗 前后 血 脂 对 比 , 效 果 有 显 著性 差异 ( P< O . 0 5 ) 。 结 论 高 脂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 脂质高于正常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 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1]。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正 逐年增高,我国居民脂质代谢异常患病率已高达 40.4%,人群血清 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 2010 年 -2030 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 件约增加 920 万 [2]。目前,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 问题。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冠心 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防治 高脂血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3]。他汀类药物在现代 医学中作为降低胆固醇的首选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却 有肝酶异常和肌病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1]。近年来,中医药多途 径、多靶点、整体调节、不良反应较少的优势逐渐受到国内外的瞩 目,本文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新进展进行概述。
醇 的 水 平,改 善 肝 脏 脂 肪 变 性,这 一 作 用 可 能 与 减 少 胆 固 醇 的 吸 收有关。陈丝等 [9] 发现脾虚状态下高脂血症大鼠脂质紊乱加重, 经香砂六君子汤干预后紊乱得以纠正,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香砂六 君子汤调控 dyHDL 相关 mRNA 及蛋白表达有关。血流流变学作 用是高脂血症最直接的中间环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 用 [1,2],郑茜等 [10] 研究发现通冠化浊汤加减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 血液粘稠度,从而抑制脂质代谢的紊乱进展。曾丹 [11] 等在研究脉 康汤对内源性老年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中发现,脉康汤 组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 水平的上升幅度显著高 于模型组 (P<0.05),表明脉康汤对内源性高脂血症具有明显的调 节作用。以上均是不同的方剂作用于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一方 面于中医的“同病异治”理论相符合,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应用提 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膏脂”学说
• 古人将人体异常旳形态分为”肥、膏、肉” 三类。
• 中医膏脂学说以为,“脂”起源于水谷, 乃人体营养物质之一,可存在于血中,与 血互为化生;“脂”并不是越多要好,膏、 脂、肉需保持在一定平衡状态,才干使人 体旳形态丰满健美;若“脂”过多,则会 造成如“膏”一样臃肿肥胖。
第三部分
血脂各成份功能
• 胆固醇功能:正常范围内胆固醇是维持生命活动 旳守护神。其主要有三种生理功能:1)形成胆酸; 2)构成细胞膜;3)合成激素;
• 胆固醇功过评说:正常血中旳含量变化较大,参 照值为2.85~5.96 毫摩尔/升(110~230毫克/分 升)。科学数据证明,在此范围内,心血管病发 生率低,健康情况良好,较少死于心血管病,预 期寿命较长。
高脂血症旳发病原因
• 高脂血症低龄化旳趋势:1)不良旳保健食品;2) 西方饮食习惯普及;3)不良旳生活方式,涉及不 良旳饮食习惯及缺乏运动;
• 原发性高脂血症旳病因:1)遗传原因;2)社会 环境原因,如年龄和性别、饮食、吸烟、专业与 运动、体重、季节与天气旳影响等;
• 继发性高脂血症旳病因:1)肥胖症;2)糖尿病; 3)甲状腺功能低下;4)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 功能衰竭等肾脏病;5)肝脏疾病;6)急性胰腺 炎;7)药源性高脂血症;8)其他原因。
• 由此可见,保持血中胆固醇水平旳平衡状态非常 主要,任何片面旳观点和措施,如贪吃或忌口都 是不可取旳。
其他血脂旳功能
• 三酰甘油(甘油三酯):1)机体旳能量起源;2) 隔热、保暖和保护机体;3)约占脂肪组织中98%;
• 脂蛋白:是血脂在血中旳存在形式。使血脂在血 中能自由循环;
• 高密度脂蛋白:被称为“环卫工人”及“冠心病 旳克星。”1)激活脂质代谢旳关键酶,清除组织 中旳胆固醇,并运送到肝脏中处理;2)克制低密 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受体旳结 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在细胞中旳堆积。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病”、“痰浊”称之。

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胆固醇与(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得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

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痰浊内阻证治法:化痰降浊。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治法:益气健脾,化湿与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得穴位配伍与适宜得手法进行。

治疗主要以耳针、穴位埋线为主。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并且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习惯有关。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主要注重调理脏腑功能,清热湿热,消食化痰湿,丰补血气,舒筋活血等,以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1. 脾胃失调: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失调会导致湿气内蕴,使得血脂升高。

2.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导致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湿热蕴结于体内,使血液黏稠,胆固醇等脂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脂升高。

3. 运化失司:脾胃失调及肝肾功能不佳会导致脾运失常,运输不畅,使脂质代谢异常,血脂升高。

4. 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习惯: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习惯有关。

如体质肥胖、喜食肥腻、熬夜、缺乏锻炼等都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1. 清热利湿:高脂血症属于湿热内蕴的病证,中药治疗中常用黄芩、栀子、决明子等清热燥湿的药物,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2. 消食化痰湿:中医认为消化不良、脾胃虚弱会导致湿气内生,而湿气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薏苡仁、陈皮等,具有健脾消食、化痰化湿的作用。

3. 舒筋活血: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升高后,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加重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加剧高脂血症的病情。

中药常用的有桃仁、三棱、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4. 丰补血气: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还应注意调补气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精、当归等,具有滋补肝肾,滋养气血的作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优势:1. 整体观察: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注重的是整体观察,强调平衡,而非只关注单一指标血脂水平。

通过辨证施治,治本求源,可以达到调整机体内环境的目的。

2.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体质、发病原因等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主疏泄,胆附于肝,胆汁可以净脂化浊,有助脾胃受纳化膏脂。 若情志内伤,气机郁滞,致肝胆不利,使肝胆疏泄条达失常,影响膏 脂的输布转化、排泄,使血脂升高发为脂浊症。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3)年老体衰。肾气不足 高脂血症多见于年老之人,因为年高五脏六腑功能衰退,尤以肾脏为甚, “肾主五液”为气血、津液、膏脂之主宰,若肾阳不足,则膏脂的转化利用减少, 而滞留血中;肾阴不足则膏脂不藏,渗入血中,促使脂浊症的产生。或人虽未老, 房劳过度,纵欲无节,致使肾气亏损,亦常有脂浊症的发生。 (4)禀赋异常。多静少动 临床上高脂血症患者多有家族疾病史,因此禀赋异常亦是产生高脂血症的原 因之一。父母肥胖,自幼即多脂肪,成年后形体更丰,行动迟缓,膏脂利用减少, 致血中膏脂增多,或生性喜静,多坐少动,加上饱食贪睡,膏脂利用不及,沉积 体内,致为脂浊症。综合以上几个原因,高脂血症的发生和我们的饮食不均衡、 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普遍缺乏运动确实有密切的联系。
要特征。
目前,高脂血证仍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元凶之一, 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血脂组成、存在形式及分类
血脂组成:包含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和胆固醇酯、各类磷
脂及游离脂肪酸等;
脂蛋白是脂质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脂蛋白分为如下四类:1)高密度脂蛋白(HDL)2)低密度 脂蛋白(LDL)3)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4)乳糜微粒 (CM) 血脂来源有两部分:1)食物,称为外源性血脂;2)体内合 成,称为内源性血脂。
高脂血症的早治疗的必要性
血脂高会引起动脉硬化和各种并发症:用饮食疗法6 个月就能使胆固醇减少15%,使中性脂肪减少20~30%, 最快的1个月就能见效。如果能配合适当的运动,降 脂效果会更佳;
早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试验结果显 示,早期积极调脂治疗2-5年可取得减缓动脉粥样硬 化病变加重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效果。
中医有关“高血脂”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中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现代中医根据其临 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认为,一般将之归属于传统中医学的 “痰浊”、“血瘀”范畴。 中医虽无血脂的概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 所认识,常把膏脂并称,且由于过多的膏脂浊化而成湿浊、 痰饮,使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而成高脂血症。这 是渊源于《内经》的中医“膏脂学说”,是认识本病的理论 依据。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高脂血症由于发病原因及 并发症的不同,临床可有多种 辨证分型,或脾虚,或肾虚以 及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但其 病机总是不脱离痰瘀。因此, 痰瘀并治应为高脂血症的首选 治法,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予以 重点考虑。
高脂血症早预防的措施
预防高脂血症从儿童时期抓起 限酒是预防高脂血症的有效措施 预防高脂血症要常饮茶 少饮咖啡可预防高脂血症 预防高脂血症先戒烟 鱼油或海豹油能预防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早诊断
原发性高脂血症发病前兆: 黄色瘤、视力下降、头晕、 肥胖、腹痛及肢体乏力等; 自我检查早发现高脂血症: 1)检查个人生活方式; 2)回顾个人饮食习惯; 3)注意自我感觉; 4)警惕高脂血症先兆; 进行血脂检查:要空腹抽 血,至少12小时以上。
怎样看血脂化验单?
血清总胆固醇(TC):3.36~5.18 毫摩尔/升(130~200mg/dl); 血清三酰甘油(TG): 男:0.45~1.18mmol/L(40~160mg/dl); 女:0.23~1.22mmol/L(20~108mg/dl);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1)饮食偏差。脾胃失调 脾胃受纳水谷,化其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液,濡养全身,若饮食无度,酗 酒过量,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常,使精微不归正化,水湿内停,聚湿生痰, 酿成脂膏,混入血中,加上恣食肥腻甘甜,过多的脂膏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 滞于血中,而成脂浊不变。 (2)情志内伤,肝胆不利
高脂血症对人体的危害
高脂血症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1)促发动脉粥样硬化;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3)高血压
病的易患因素;4)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 脂肪肝的孪生兄弟:三酰甘油约占肝湿重的10%,为轻度; 如高于50%以上,即为重度; 高脂血症常伴发糖尿病 高脂血症常诱发胆石症
高脂血症的发病原因
咖啡饮用要讲究科学,一般应 少糖、清淡、适量,禁止酒后喝咖 啡,尽量不同时吸烟。某些慢性病 不宜喝咖啡,如失眠、糖尿病、冠 心病、高血压病、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的患者禁饮咖啡。
预防高脂血症先戒烟 人类吸烟已达数百年,始于中、南美洲。1575年(明朝)从 吕宋传入中国。WHO 强调,吸烟是发达国家脑卒中和致残的 重要原因之一,戒烟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研究证明,吸烟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通常比不吸 烟者高5-1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8-15%。 戒烟方法: 1)一次戒烟法; 2)逐渐减少吸烟数量法; 3)辅助戒烟法(戒烟糖、戒烟茶及戒烟验方); 4)针刺戒烟; 5)心理戒烟法。
良《内经》将之
做“度百岁乃去”的重 要一环; 劳逸结合; 修身养性; 适量运动;
合理膳食原则
合理饮食指南:1)食物多样化;2)适 当控制饮食,保持理想体重;3)避免 食用过多的脂肪;4)吃含有适量淀粉 和纤维的食物;5)避免吃过多的糖;6) 避免吃过多的盐;7)如果饮酒,宜少 饮。 合理膳食的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 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合理膳食中的“红、黄、绿、白、 黑。”“红”指番茄与葡萄酒;“黄” 指黄色蔬菜及水果等;“绿”指绿茶与 深色蔬菜;“白”指燕麦片、燕麦粉等; “黑”指黑木耳。
古代医籍怎样说“脂”呢?
《灵枢 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 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清 张志聪注《内经》曰:“中焦之 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 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 《辞源》对膏的解释为:”脂也, 凝者曰脂,释者曰膏。 《灵枢 卫气失常》记载:“人有肥 有膏有肉。”
高脂血症低龄化的趋势:1)不良的保健食品;2)西方饮食 习惯普及;3)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缺 乏运动;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病因:1)遗传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 如年龄和性别、饮食、吸烟、专业与运动、体重、季节与天 气的影响等; 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病因:1)肥胖症;2)糖尿病;3)甲状 腺功能低下;4)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病; 5)肝脏疾病;6)急性胰腺炎;7)药源性高脂血症;8)其 它因素。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酷爱杯中物,有酒必饮,每饮必醉, 常常一连大醉三日,他只活到56岁,两房太太为他生了
五个儿子,全都愚昧不堪。
预防高脂血症要常饮茶
实验表明,茶色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显著增加人体热能消耗和脂肪氧化,从而影 响血脂代谢作用;
饮茶史话:《茶经》说,“宁可终生不
饮酒,不可三餐无茶饮。”
卢同是历史上以喝茶闻名的唐代 名人,其对饮茶的妙用作了如下的描 写:“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 碗搜孤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 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 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

内 容 概 要

1 “高脂血症”是什么? 2
教你怎么看懂化验单!
3 中医如何认识高脂血症 4 高脂血症的预防、治疗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高脂血症(或叫血脂异常、血脂
失调症)是指血浆(或血清)中一
种或多种脂质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 时的病证,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 低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增高为主
脾虚湿盛型中药方剂 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身重困,舌淡胖有齿 痕,苔白腻,脉濡滑。高脂血症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重 头闷。
方用泽泻汤加减:泽泻、生首乌、决明子各30克,白术15克,生大黄 6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用脉通降脂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
也可以用脉安冲剂、血脂宁片等。
气滞血瘀型中药方剂 症见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而喜太息,胸胁或乳房胀满,走 窜疼痛,少腹疼痛,性情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 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 弦涩。
限酒是预防高脂血症的有效措施 《本草备要》: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遣闷消愁,辟 邪逐秽。 据美国哈佛医学院新的研究证明,少量、适当饮酒,能增加 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可减少 由于脂肪沉积而引起血管阻塞的机会。 喜爱葡萄酒的法国人与意大利人高血脂症发生率低;而喝烈 性酒的国家与地区高脂血症发生率都高。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川穹、郁金各10克,当 归、全瓜蒌各15克,丹参30克,枳壳、丹皮各9克。 或用三七复方:三七3克,三楂24克,泽泻18克,虎杖、决 明子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或用地奥脂必妥,每次2片, 每日三次。
饮茶原则与功效 饮茶原则:“清淡为好,适量为佳,饭后少饮,睡前不饮, 即泡即饮。” 饮茶的功效:一般绿茶的清热利尿、抗肿瘤作用较佳;红茶 以醒脑提神、降脂功能为上;花茶有理气解郁之效;乌龙茶、 普洱茶降脂减肥别有专长。
少饮咖啡可预防高脂血症
许多研究证明,长期 大量饮用煮沸的咖啡,可 使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 升高。影响血脂的主要成 分即是咖啡双萜醇与咖啡 白脂。在冠心病心肌梗死 患者中,不喝咖啡者仅占 17%,每日喝5-6杯咖啡者 占48%,说明喝咖啡与冠心 病有一定的关系。
HDL-C:0.9~2.19mmol/L(35~85mg/dl); LDL-C:小于3.12mmol/L(120mg/dl)
载脂蛋白A Ι(ApoA Ι): 110~160mg/dl; 载脂蛋白B(ApoB): 69~99mg/dl。
中医的“膏脂”学说
古人将人体异常的形态分为”肥、膏、肉”三类。 中医膏脂学说认为,“脂”来源于水谷,乃人体营养物质之 一,可存在于血中,与血互为化生;“脂”并不是越多要好, 膏、脂、肉需保持在一定平衡状态,才能使人体的形态丰满 健美;若“脂”过多,则会导致如“膏”一样臃肿肥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