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华师大版高一历史第二分册全册教学课件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单元内容分析】两汉到南北朝的历史将近800年〔公元前202——589年〕,其中两汉的统一长达400多年,而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中又表达出分分合合和分中有合的特色,并最终走向新的“大一统〞。
这一阶段的历史主要反映了:汉承秦制,革除前朝痹症,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根底上,汉武帝加强集权,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根底的地方权利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场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开展和民族交融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本单元涉及: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前后200多年,前期的60、70年,经过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本课从“汉承秦制〞、“布衣将相之局〞、“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的三目中突出这一时代特色,一是表达汉承秦制的特色,即在革除前朝痹症之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二是布衣将相之局是西汉建朝的一大特色,同时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根本完毕;三是突出西汉初期汲取秦亡的教训,采取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形成“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根底。
第9课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为西汉的强盛时期,本课以“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盛世〞三目内容反映了这段历史。
汉武帝时代的强盛主要表如今:政治上形成“内朝〞、创设刺史、消除郡国,加强皇帝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儒表法里〞的统治思想;经济上兴隆的农业消费,处于当时世界前列;边疆上三打匈奴、开拓西域、管辖各疆,致使疆域辽阔,从而到达了“有为〞的统治,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东汉的兴衰东汉是刘秀继王莽“新〞朝之后而重建的汉王朝,本课的“光武中兴〞和“东汉的衰败〞二目从一“兴〞一“衰〞中突出了东汉历史的特征。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108页 0125页 0142页 0174页 0176页 0194页 0196页 0217页 0219页 0248页 0277页 0306页 0335页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2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礼制规范 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第9课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 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 第12课 毛泽东思想 第14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9课 发展中的新上海 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22课 现代史学名家 第23课 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 第25课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第26课 佛教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的]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1〔234[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答复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假设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框架结构图课件
自然经 济瓦解 洋务运 动兴起
清政 府放 宽设 厂的 限制
辛亥 革命 群众 反帝 爱国 运动
国民政府 前期经济 改革及官 僚资本的 挤压
官僚 资本 压榨 苛捐 杂税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探索中曲 折发展 曲折 发展 失误过渡时期总路线ຫໍສະໝຸດ 三大改造一化三改造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道 路
初期探索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苏 联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模式 农业:农业集体化道路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失败
根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直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世界银行(WB)
中共八大 正确 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十
十一届三中全会 走进新 时代 改革
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物质生活 与社会生 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
衣、食、住
婚姻、礼节、节气、纪元等
社会风俗
交通工具的更新 交通和通 信的进步 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大众报业的发展
电影的发展
大众传媒 的发展
电视业的发展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根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世 界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政 策 的 调 整
英、荷殖民扩张的史实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 的拓展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二分册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共64张PPT)
字,如“孝武帝”。这一现象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
施的具体体现(D )
A.使用汉语
B.采用汉姓
C.与汉族联姻
D.学习汉族的礼法
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
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8.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人的日常饮食中出现了胡
饼、奶酪、烧烤等,这是( B )
考点3:北魏的民族融合:特点和意义
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 短。意义:民族差异缩小 差异;民族团结增进;为 全国大统一奠定基础;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 入了新的活力。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的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
A.北魏统治者强行推动汉族胡化 B.汉族被内迁少数民族同化了 C.各民族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D.少数民族也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1.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中
的“魏”是指(B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8.自西汉中期开始,陆续有胡人进入华北居住,但风 俗习惯仍与中原汉族相差甚远。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
演变,汉化最深,胡汉界线几乎消弭的民族是( A )
A.鲜卑 B.突厥 C.氐族 D.匈奴
9.南北朝对峙后期,双方冲突的民族斗争意识日益淡
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南北和解
《采桑图》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490年)背景
冯太后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 全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 【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26页 0028页 0045页 0062页 0064页 0066页 0100页 0162页 0164页 0202页 0204页 0238页 0240页 0242页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2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礼制规范 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第9课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 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 第12课 毛泽东思想 第14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9课 发展中的新上海 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22课 现代史学名家 第23课 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 第25课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第26课 佛教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秀课件(27张)
度
量
衡
统一文字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焚书:公元前213年,把 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 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 百家书,通通烧毁,只 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 书不烧。
坑儒:第二年,一些方士 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 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 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 460人。
县。(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 ——《史记》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一 秦统一的原因1、诸源自国争霸兼并战争,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 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
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 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 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 ·始皇本纪 》
王绾和李斯分别主张什么?
皇帝最后用谁的建议?什么建议?
2 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思想:焚书坑儒 交通:修驰道、直道 军事:筑长城,抗匈奴
3、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燕秦
秦赵
齐秦
秦
魏秦
前221年 韩秦
定都咸阳
秦楚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长城
陇西
前221年 咸阳
东 海
秦如何巩固统一政权?
南海
二 秦如何巩固统一
三 1 确立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一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优质课件( 26张)(共26张PPT)共28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