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民“被上楼”引出的相关思考
农民上楼(一场农民完败的圈地运动)
农民上楼:一场农民完败的圈地运动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在这场新圈地运动中,农民大多别无选择,生活和生态结构被改变,土地级差收益没有享受到,仍然没能分享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成果。
如何“找地”是各地面临的新困境“增减挂钩”政策成地方政府的“金钥匙”近年来,中国耕地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用地的矛盾发展到很尖锐的程度。
如何“找地”,也成为各地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
以河北省为例,2009年需要新增用地约为21万亩,但国家指标17万亩。
如何填补4万亩的缺口,成为河北投资项目落地的难题。
“增减挂钩”一经出台,立即成为各地破解土地瓶颈的“金钥匙”。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郝晋珉认为,国土部开展此试点也是无奈的选择。
经济发展用地要保证,耕地和粮食安全也要保证,空间就这么大、土地就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3900万亩的农村建房无人居住,“不用是浪费”中国的宅基地闲置集中反映在1.3亿农民工进城打工上,进城务工农民大多数住的都是工棚,有很多还是在建筑工地上破旧工棚内十几个人睡的大通铺。
而他们农村独门独院房屋空置或是只有老人小孩住。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农民工在城里打工挤工棚,农村独门独院无人住,是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农民在农村的人均住宅面积是200平方米,1.3亿农民工加起来就有超过260亿平方米的农村建房,折合3900万亩的宅基地。
农村的房屋无人居住,或只有老人和孩子居住,如此巨大数量的房屋闲置,是土地资源的最大浪费。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现有的宅基地制度。
宅基地不属于农民个人所有,房屋不能流转、不能交易。
河北将建7500个“新村”,山东计划让70万农民上楼大规模“赶农民上楼”,是近几年各省区新民居建设的一个缩影,其用意在于腾出农民的宅基地,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将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由“农民被上楼”反思地方政府的职责
?由“农民被上楼”反思地方政府的职责朱国韬①【摘要】一场“农民被上楼”运动正在各地发生———无数的村庄正在“被消失”,无数的农民失去庭院,农民“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
在许多地方,这场打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小城镇化等名头的“消灭农村”运动的目的很明确:增加建设用地,扩大土地财政。
这项“圈地运动”不仅触犯了本该属于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而且还激化农民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作为执行此项政策的个别地方政府应该把维护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政绩把增加财政放在首位,否则将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
【关键词】农民;被上楼;增减挂钩;地方政府观察2010年民生十大问题,可以从中查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农民被上楼”,当前“农民被上楼”的乱象,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农民被上楼”的现状一场“农民被上楼”运动正在各地发生————无数的村庄正在“被消失”,无数的农民失去庭院,农民“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
在许多地方,这场打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小城镇化等名头的“消灭农村”运动的目的很明确:增加建设用地,扩大土地财政。
原来,为了确保我国耕地红线,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国土部2008年正式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所谓“增减挂钩”。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京报》11月2日)。
所谓“增减挂钩”政策,指的是国土资源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
具体含义为:“将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①作者:朱国韬(1986-),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
农民“被上楼”事件深度报道
农民“被上楼”事件深度报告目录一、前言二、事件的阐述:地方政府“圈地运动”,农民“被上楼”三、农民“被上楼”的原因剖析四、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五、对策建议:两个转变,保障利益,因地制宜,保护特色六、我的思考一、前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政府重视的问题。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已经有5年了。
前几年,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两依赖”:农村基础建设依赖中央财政,农村经济发展依赖引进外资,“两依赖”的新农村建设几乎没有大作为。
最近两年,新农村建设热闹起来了,最典型的是山东诸城、淄博、临沂、济宁、德州、聊城等地的新农村建设,被媒体称之为“新农民上楼运动”。
最近,“新农民上楼运动”演变为农民“被上楼”运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的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住。
一场让农民“被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事件的阐述:地方政府“圈地运动”,农民“被上楼”1、“被上楼”含义:“被上楼”是指各地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的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住。
各地规模浩大的拆村运动,打着各种旗号,例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
也有对应政策推出,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这些拆村运动使得农民不得不“被上楼”。
2、事件的阐述:为了确保我国耕地红线,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国土部2008年正式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是谓“增减挂钩”。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被上楼现象——增减挂钩政策施行现状和问题
一、“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的必要性 ( 一) 满足城市进一步扩张的需要,是新增城市建设用地 的重要来源。随着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城 市 人 口 不 断 增 加, 城市居住用地和公共用地需求不断扩张。再加上第二、第三 产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面积也迅速增长。 1985 到 2008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 23. 71% ( 城市人口包 括在城市居住的农业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 提高到 45. 68% 。 城市建设用地则从 191 万公顷增加到 1147 万公顷。在紧扼 18 亿亩红线的前提下,农村宅基地成了城市扩张的重要土地 来源,这是“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最大动力。 ( 二) 挖掘农村宅基地潜力,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资源。我国土地可 以 分 为 农 用 地、建 设 用 地 和 未 利 用 土 地, 其中建设用地包 括 城、乡 建 设 用 地,未 利 用 土 地 包 括 了 未 利 用土地和难利用土地。在农用地总量受到政策限制、未利用 土地受到技术限 制 的 条 件 下,要 扩 大 城 市 建 设 用 地,只 能 靠 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获得。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2000 年我国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 10. 25 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 24. 80 平方米,相当于城市的 2. 40 倍。这既为“被上楼”提供 了必要性理由,也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 三)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 进城市化的必然落脚点。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的迅 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市场经济后,户籍制度以及 教育、医疗等条件 的 巨 大 差 异,造 成 了 城 乡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差 异的进一步扩大。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和 改善农村的基础 设 施 建 设,改 善 农 民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水 平,加 强教育、文化、卫生 等 方 面 的 建 设,从 物 质 生 活、精 神 生 活 和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全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增减挂钩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农民意愿。从长远看,中国的大部分村庄必须改 造,农民也有改 善 自 己 的 居 住 条 件 的 自 主 需 求。 调 查 表 明, 农民非常渴望改 善 居 住 条 件,如 果 费 用 合 适,农 民 喜 欢 住 在 基础设施比较好、以低层楼房为主的新社区。如果农民居住
“农民上楼”行动成效、问题与对策
“农民上楼”行动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农户生计视角,运用焦点小组讨论、农户意愿调查等方法,获取5个典型村寨的一手资料,对比性透析5类农民上楼模式,考察了“上楼致贫”问题,指出因“上楼”导致的庭院经济受损、养老负担骤增、农作效率下降、乡村治理秩序失范等社会问题,并对各个典型模式问题进行比较。
最后提出关注城乡社区功能差异、因地制宜加强试点探索、强化产业支撑、妥善处理社会各类问题、杜绝“上楼”新贫困等对策。
标签:农民上楼;上楼模式;意愿调查;上楼致贫F21上楼模式的理论比较及调研实施1.1典型模式比较目前学术界对“农民上楼”模式的分类较多按主导主体可分为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联合主导、市场主导和自主上楼5种模式;按居民点空间形态变化可分为城中村治理、村庄内部整理、村庄归并、农村社区化及迁村腾地等多种模式;另外也可以按照经济驱动、地区总结等多种方法来分,但实质上是大同小异的。
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将农民上楼模式分成整体搬迁、村庄归并、拆旧建新、城中村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5种模式。
(1)整体搬迁模式。
整体搬迁模式又称迁移型调控模式型模式等。
农民搬迁后的主要特点有:所集约出来的土地面积较大;人居环境的舒适度、整洁性等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项目周期长、工作量大、复垦成本较高。
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具有农民生产、生活及发展条件较差,人口规模小,周边村庄少,地形陡峭、灾害频发等特点的农村。
(2)村庄归并模式。
该模式也被叫做“中心村”模式。
农民上楼后保留着完整的农村特点,将宅基地还原为林地或者农地,统一规划,规模化合作经营。
同时,上楼后新房性质不变,承包土地权益不变,农民身份不变,实现“居住集中”和“农地集中”。
村庄归并模式比较适用于周边自然村较多、居住点分散、农民非农就业水平低、地形破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成本高,耕地、宅基地闲置但往往适合特色产业发展的农业区。
(3)拆旧建新模式。
拆旧建新模式又被叫做村庄内部挖潜整理模式、旧址新村模式等。
从“被上楼”到“愿上楼”,探究另类新农村建设
1“ 被 上楼 ” 的 内涵 . 成 因 与反 思 1 1 “ 被 上楼 ” 的 普遍 解 释 “ 被上 楼” 是指各 地为 了换取城 镇建设 用地指 标 , 将 农 民的宅基地 复垦来 增 加 的耕地 , 从而 强迫 农 民搬 出平 房 , 搬上 楼房 住 。 各地 规模浩 大 的拆村 运动 , 打
直接 挂 钩 , 若 农村 整理 复 垦建设 用地 增加 了耕地 , 城镇 可对 应增加 相应 面积 建 设用 地— — 是 谓 “ 增 减挂 钩 ” 。 1 3 “ 被上楼” 现象 形 成原 因 但 旨在 节约 土地 的“ 增减 挂钩 ” 机制, 很快成 为各 地搞 土地 财政 的利器 。 拆 村并居 , 无数村 庄正从 中国广 袤的 土地上 消失 , 无数 农 民正 在“ 被 上楼 ” 。 绝大 多 数地 区 目标 相 同 : 将 农 民 的宅 基地 复垦 , 用 增 加 的耕地 , 换取 城镇 建 设用 地 指 标。 他 们共 同 的政策 依据 是 , 城 乡建 设用 地增 减 挂钩 。 1 . 4 农 民“ 被 上楼 ” 不 是真 正 的 新农 村建 设 轰轰 烈烈 的拆村 运动 , 让古 老 的乡村 生态 几乎毁 于一 旦 , 小集 体 的熟人社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 2农 民住 宅 向城镇 集 中—— 居 住社 区化 农村居 民常 家族 聚居 , 独立 划地修 建砖 瓦房 , 农村 的宅基 地 占用量 逐渐增
大。 建设农 村公共 基础设 施配套 系统 , 有利 于土地 流转为规模 化农 业生产 , 也为 农 民社 区化提供 条件 , 促 成农 民生 产方 式与 生活方 式 的改善与 提升 。 将一 些破
城 乡与 环境
从 “ 被 上楼"到 “ 愿上楼" ,探 究 另 类 新农 村建 设
农民_被上楼_是喜还是忧_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依法规划为视角_黄学贤
内容摘要:当前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集中居住的浪潮,但是从依法规划的视角分析,农民“被上楼”的过程中存在农民宅基地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集中居住规划缺乏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保障条件和配套措施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
我国亟需加强立法,充分保障农民得到依法规划的居住用地的合法权利,保证集中居住规划的确定经过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集中居住规划的保障条件和配套措施,使集中居住制度真正实现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农村城镇化依法规划“被上楼”宅基地一、农民“被上楼”:集中居住潮的发展历程我国由于人多地少,耕地保护形势极其严峻,18亿亩的耕地红线必须守住。
同时我国土地的粗放利用却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村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张,村镇布局分散,宅基地占地、使用无序等闲置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近年来,一些地区开始进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和试验。
起初,农民集中居住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当地非农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空心村”现象。
2005年10月后,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
在各地,“农民集中上楼居住”也顺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因为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后,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善,正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字方针中“村容整洁”的要求。
以江苏省为例,当年11月底,江苏召开大型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三年内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把“农民居住集中”当作村庄建设的“重要导向”,“积极稳步推进”。
2006年2月,负责全省村镇规划和建设的江苏省建设厅发布消息称,“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
据此规划,在未来20到25年内,全省目前约25万个自然村将逐步撤并为4万多个“规划居住点”。
江苏省现有1.7万个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4.7个自然村。
按照江苏省农民“被上楼”是喜还是忧———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依法规划为视角黄学贤齐建东**黄学贤,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齐建东,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2016选调生面试模拟题:谈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被上楼”的看法
2016选调生面试模拟题:谈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被上楼”的看法关键语句:新农村建设农民“被上楼”【试题解析】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试题,在山东选调生面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较大,每套题中至少有一道是综合分析题,考生可以着重去练习这类题型。
综合分析题的类型有很多:名言俗语类、社会现象类、政策理解类、故事理解类、原理效应类。
山东选调生面试主要以名言俗语类(尤其是领导人讲话)和社会现象类试题为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事件谈看法的题目,要想答的全面、深刻,就要事先做好备战准备。
也就是说要多关注新闻、多思考、多积累,勤加练习,只有这样在考场上才能作答的更熟练、更透彻。
对于农民“被上楼”这种现象谈看法,既要了解“被上楼”的背景,又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被上楼”存在的隐患问题,执政上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做法,才会是双方都得收益的好处方。
【解题思路】第一,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被上楼”现状的核心观点;第二,“被上楼”产生的原因及隐患;第三,政府应如何执政才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地方出现了“赶农民上楼”的运动,拆村并居,村庄消失,农民被非自愿地“赶上楼”。
这种打着“村改社”、“土地增减挂钩”、“宅基地换房”等旗号“赶”村民“上楼”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它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与新农村建设的本意和根本要求是不相符的,更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
“赶农民上楼”容易触发社会问题。
“拆村并居”初衷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规模化的新农村,把农民转为市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一些地方主政官员,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强迫命令,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盲目规划,竞相攀比,强求统一,大拆大建,在“拆村并居”等口号下,“风扫古村如卷叶”。
这种做法,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财产权遭到侵犯,搞得怨声载道,如果不加以制止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宅基地换房论文
被上楼运动引发的思考一.背景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
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五省市被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
国土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2008、2009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9省加入增减挂钩试点。
该政策得到地方政府盛情欢迎,各个省市、各级政府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土地整理小组。
对应的地方政策、措施也纷纷出台,目的明确:让农民上楼,节约出的宅基地复垦,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宅基地转化后的增值收益,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
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
专家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对农村社会也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二.原因专家形成一致观点,问题不在政策本身。
他们分别认为,财政体制缺陷不能保证地方政府为民服务、宅基地财产权的不明确、宅基地未能按市场化流转等问题的存在,最后导致农民土地权益被剥夺。
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着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制侵蚀民权,这一本质性问题。
如果不限制某些官员在征地时拥有的无限权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因1. 政策初衷为缓解用地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用地出现了三次大规模扩张,以2001年开始的第三次过度扩张最为严重。
在城市用地有限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必然意味着农村土地的悄然减少。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规划初衷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愈加紧张的城乡用地问题。
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6月27日发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通过强制性的征地拆迁,以非市场价格的补偿,从被征地农民与被拆迁市民那里转移财富,在城乡之间形成城市化分配的“剪刀差”,农村已经陷入了危险地境地。
农民被上楼清查更要查清
CCTV2《今日观察》:农民被上楼清查更要查清2011年02月18日11:18 来源:CCTV2《今日观察》什么是农民“被上楼”,就是农民被迫住上了楼房。
农民住上楼房乍看似乎是件好事,但是一个“被”字却透露出了当中农民的被动和无奈。
2月16日,国土部表示要全力清查和纠正在各地发生的农民被上楼现象以及背后存在的农村土地违规现象。
这让我们开始关注,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农民被上了楼?为什么要让他们上楼,被上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住上楼的农民还下得来吗?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刘戈共同评论。
国土资源部清查农民“被上楼”,各地农民为何会被弄上楼,24省市增减挂钩试点漏洞是什么?严金明:我们的耕地还是减少了(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量增加了,但是农村建设用地或农村居民点并没有退出来,那么总体上来看,我们的耕地还是减少了,所以从这种情况来说,在有些地方没有达到效果。
村民:无地可种的农民(村民)他们说弄温泉度假村,度假村就甭用地了,就盖成房子了。
我们将来以后怎么办?童祚继:试点内有不规范但更大的问题在试点外(国土资源部规划司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试点内有些不规范,但是更大的问题还是试点外,一些地方自行,擅自地开展增减挂钩,就是以置换,周转等名义,来开展本质上是增减挂钩的这种工作。
现在到三月底,由地方上自查清理,4月份在清理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制定的处理政策意见,来进行检查,处理,纠正,自查自纠工作做得不彻底,不到位的这种地方,我们一经发现,就要暂停下达这个地方的增减挂钩指标。
刘戈:农村的生产方式对应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今日观察》评论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他的生活方式是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种地,然会在院子里头养几只鸡,养一两头猪,养几只羊,他吃饭剩下的剩饭泔水,还有一些农业的秸秆就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小的自然的生产过程。
比如说种花生,在秋天的时候把花生挖出来,需要一个晾晒的场地,这原来是在房顶上和院子里头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摘了苹果,就存在院子里头的地窖里,这样整个完成一个农业生产链。
由农民“被上楼”引出的相关思考
由农民“被上楼”引出的相关思考[摘要]近年来,农民“被上楼”事件席卷全国各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结合典型案例直观展示事件发展概况,通过对其政策和利益原因的剖析,揭示少数地方政府“拿农村宅基地说事儿”的本质,并从农民、农村、农业三个角度详细阐述农民“被上楼”的消极效应,以期围绕尊重民意、立法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民“被上楼”;增减挂钩;土地;权利引言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貌。
然而,在斐然的成绩面前,却萦绕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诸城农民“被上楼”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严重侵害了农民群体的权益。
一、相关概念和事件简介“被上楼”是指各地利用“增减挂钩”机制,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宅院平房,搬上高层楼房居住的现象,被社会各界形象的称之为“新圈地运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果农村建设用地地块被整理复垦为耕地(即拆旧地块),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即建新地块),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的建制在诸城变成历史,农村社区成为诸城新的社会基层组织。
[1]诸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有多少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被忽略,有多少举措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政府行政行为中是否存在暴力和违法情节,恐怕只有农民宅基地上被推倒的房屋可以说的清楚。
部分专家也曾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而且会对农村社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二、“被上楼”事件的原因剖析(一)政策渊源1.导火索——增减挂钩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可以说是诸城等地敢于大张旗鼓的开展“拆村并居”运动导致农民“被上楼”的导火索,文件规定宅基地复垦面积可换取同等指标的城镇建设用地,面对城镇建设用地几近枯竭的现实和工商业投资的巨额利润汇报,地方政府不惜铤而走险,拿部门规章做挡箭牌,背离了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出发点,没有深刻领会“增减挂钩”机制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初衷。
谁为地狂——中国农民“被上楼”的背后
地 建 设 了 数 十 栋 密 集 的 农 民公 寓 ,要 村 民补 差 价 购 买 。 因 补 偿 款 购 买 不 起 足 额 面 积 楼 房 ,坝 头 村 3 岁 5 女 子 徐 传 玲 去 年 l 月 自杀 。 今年 1 , 当地 强 制 农 民 O 月
20 、20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省加入增减挂 08 09 9
钩试 点 。
国土 部 所发 文 件 的 “ 增减 挂钩 ” 是指 l 将 ,
拟整理复垦为耕地 的农村建设 用地地块 一 即拆旧地
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 即建新地块》 : 等蘸
积 共 同组 成建 新 拆 旧 项 目 区 ,在保 证 项 目区 内 各 类
挂钩 。
东诸城市 取消 了行政村编制 ,1 4 个村合并 29 农村社区。诸城 7 万农民都将 告别 自己的村 O
记 者在 多省市调查 发现 ,这项 政策正在 被各地
o0 35 1 2 1
Sp cal特稿 e i
民上楼并 大规 模取 消 自然村 ,不仅 与法 冶精神相违 背 ,而且对我 国农 村社会未来的健康发 展也将带 来
巨 大 的负 面 影 响 。
为 此 ,今 年 8 份在 海 口举 行 的 “ 乡一 体 月 城 化 :趋势与挑 战”国际论坛上 ,中央农村工 作领 导
小组副组长陈锡 文语重心长的指 出 ,和 平时期大规
模的村庄撤并运动 “ 古今中外 ,史无前例”。
拆 村 并 居 风 潮
各地规模浩 大的拆村运动 ,打 出了各种旗号 , 例如城 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旧村改 造、小城镇化
西 部 大开 发
W ES CHI T NA DEVE O P ENT L M
省 ,i t E以 “ 村” 换 取 建 设 用地 , i 撤
农民“被上楼”现象的研究——产权理论视角
农民“被上楼”现象的研究——产权理论视角摘要:自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以来,全国不少地方搞起了“撤村并居”运动,自然村被拆迁,行政村被撤并,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现象。
出现“被上楼”现象背后问题的实质是宅基地产权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侵占农民利益,强征农民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产权自建国以来几经变化,如今仍有漏洞,防止和解决“被上楼”现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明晰产权,成立专门机构保护农民产权;另一种是彻底改革农村宅基地产权,实行私有化。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被上楼”;产权理论1 农民“被上楼”问题的由来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撤村并居”运动,自然村被拆迁,行政村被撤并,农民“被上楼”。
其政策依据是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侵害农民利益;挂钩周转指标使用收益分配不规范等。
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让农民腾出土地,觊觎农民的利益,是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下,以新农村建设之名行“圈地运动”之实。
2 农民“被上楼”现象背后的实质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 1.6万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
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如果计入土地出让金收入,2009年中国全口径政府收入实际已突破10万亿元,约占GDP的32%。
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
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
到2009年,该比例已上升为48.8%。
其间有几年,该比例甚至一度超过50%。
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
[1]土地财政之所以如此猖獗,其来源主要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和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建设基金,等等。
“被上楼”群体室内营造中的困惑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JAS21682)㊂∗作者简介:黄丽萍(1983-),女,西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本科,讲师㊂研究方向为建筑室内设计㊂被上楼 群体室内营造中的困惑黄丽萍∗(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00)[摘㊀要]㊀ 被上楼 群体处于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过渡阶段,缺乏足够的场域安全感㊂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 被上楼 群体面临着既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又不愿舍弃传统场域中静谧与亲密交流的矛盾,在室内营造中通过 搬迁 填充 模仿 与 再造 4种常见手法构建自身在周边环境中的认同感,但在城市文化认同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停留在单一的空间营造而未较好处理场域需求的建立,需要设计师给予更多关注㊂[关键词]㊀空间营造;场域; 被上楼 群体中图分类号:F301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3)02-0201-04Confusion in the Interior Creation of The moved -upstairs GroupsHuang Liping ∗(Min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ping 353000,Fujian,China)Abstract :The The moved -upstairs group is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life,and lacks sufficient security in the field.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to urban life,the The moved -upstairs group faces the contradiction of enjoying the convenience of modern urban life and not wanting to give up the quietness and intimate communi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field.The four common tech-niques are used in interior design ,which are relocation filling im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 build one's own identity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However,there is still some confusion in the urban cultural identity,and it is stuck in a single space creation without deali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eld better.Key words :Space creation;field; the moved -upstairs group1㊀ 被上楼 群体的需求矛盾当前,发展小城镇被列入未来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转向为重大区域深入实施与乡镇并重的城镇化方向,农村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到了关键阶段[1],对 被上楼 群体的关注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㊂被上楼 群体交际行为与生活习性方面与城市原住户有较大差异[2],在室内空间营造中的表现也十分明显㊂就目前来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群体向城市生活转移在室内营造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较为割裂的方面㊂一方面, 被上楼 群体期望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原有生活方式与室内风格的抛弃,具体表现为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安排,逐步从以往的邻里生活圈转变为同事生活圈,并开始在室内设计风格上学习城市原住户或采用较为新颖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期望在室内设计中能够留用原农村生活中的部分部件与生活习惯,最为典型的便是对灶神的保留以及子女婚房的设计与布置㊂就前者而言,具体表现为在务工一代的子女对新式生活追求的影响与期望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想要在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能够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后者则是尽量兼顾上楼一代的审美偏好与文化信仰,在享有城市便捷生活的前提下也期望保留熟人社会中的节俭㊁怀旧等特点㊂被上楼群体将自身旧有行为习惯与城市生活格局进行调和与匹配,是快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期望挽留田园牧歌生活方式的努力与尝试,是快节奏城市生活现实与悠闲生活期望不统一的碰撞结果,具有明显的糅杂特征,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矛盾统一体㊂城镇化进程中最难融入的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即社会归属感[3]㊂调查表明,城镇化群体中的相当部分人群在室内设计中依然保留了部分原农村生活的风格㊁借鉴了上一批进入城市生活的 被上楼 群体家庭的室内设计风格,需求的矛盾性特点明显[4]㊂2㊀ 被上楼 群体室内空间的一般处理手法在室内空间设计与营造中, 被上楼 群体的决策与塑造方式㊁处理手法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来㊂2.1㊀室内设计的方案来源与城市群体较为常见的选择专业设计装修公司或自行参考多家设计方案最终完成方案的室内设计活动相较, 被上楼 群体的方案主要源于自行参考他人设计方案,选择专业设计装修公司的比例相当低下㊂就方案设计而言,其设计思想表现出典型的功能主义特点,与城市年轻群体参考网络方案进行改造的设计不同, 被上楼 群体的设计方案主要参照 进城一代 的家庭室内设计,主要灵感来源于对 进城一代 家庭室内设计的参考和调整,即倾向在方案设计中选择与自己原生活圈具有较高重合度群体的既有成果㊂与城市年轻一代的室内装修与空间设计不同,在自行生成的方案中 被上楼 群体对于空间舒适㊁美观及精神享受的追求目标主要来源于在与 进城一代 接触过程中形成的直观感受以及在日常活动中对于性价比较高的广告展示方案,从专业设计公司中得到的方案比例较少㊂方案折中性明显的同时又带有较为明显的城市符号特点,与农村自建房的室内装饰符号有较为鲜明的差别[5]㊂自行营造室内空间的装饰装修方案,在体现居住者对城市生活向往的同时也体现了在追求城市生活现代性方面存在的困惑与无所适从㊂2.2㊀室内装修的人员选择室内空间的营造手法不仅体现在设计方案的生成上,也体现在装修人员的选择层面㊂在城市中长期生活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较为稳定,能够耗费在室内空间营造上的时间较少,因此室内装饰装修主要委托装修公司进行㊂施工人员也由装修公司分派具有一定行业施工经验㊁分工较为细致的工人,具体施工主要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㊁变动性较小㊂而在 被上楼 群体的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施工人员的选择则主要来自于熟人群体的相互介绍,在材料购买㊁工地监理等环节也主要由业主自行承担,施工过程中也表现出与施工人员的多次现场沟通,按图施工的执行度较低㊂ 被上楼 群体在室内空间营造中的深度参与,一方面是对房产作为家庭核心资产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对城市群体还缺乏足够信任,尚处于适应和摸索的过程中㊂2.3㊀室内营造的效果评价室内装饰装修不仅是一个设计与施工过程,更是一个展示业主审美水平与社会融入程度的表征㊂研究表明,城市原住户与年轻群体对室内设计风格以及装修效果的评价主要分布在功能布局的科学性㊁装修材料的环保性以及风格是否统一㊁视觉效果良好等方面,在材料是否昂贵㊁是否能够体现家庭身份等方面考虑不多,而 被上楼 群体对室内营造效果的评价则集中于功能是否完整㊁空间是否宽裕以及装修效果是否在群体内部具有较好的口碑等指标,而对风格的完整㊁材料的环保性等方面考虑较少㊂效果评价是一个主动的社会融入度指标,表明 被上楼 群体对室内设计的参照来源依然是原有的生活群体,尚未融入城市生活中㊂在具体的室内空间营造中, 被上楼 群体主要采用了下列手法㊂(1)搬迁室内设计的处理手法中,搬迁是常见的营造手法㊂ 被上楼 群体出现的因素无外乎自主上楼和被动上楼,前者在进行室内空间营造的时候更多倾向于学习城市原住户或年轻一代,较大概率选择工业设计的现成品;后者由于存在对原有生活空间的不舍及较多老年人存在,因此在室内空间的营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 搬迁 方案,将原有生活空间中的物件与风格移植到新的室内空间中,最为典型的是对室内家具的直接搬迁进入,如图1所示㊂图1㊀直接搬迁(2)填充在搬迁之外, 上楼 对室内空间营造最为典型的手法便是 填充 ㊂如前文所述,业主在原有生活环境被破坏而新的生活群体关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被上楼 群体在文化认知上存在一定的空白,因此在室内风格的选择上往往体现为参照基础上的自行改造和填充,即在功能明确的情况下依据功能自行选择物品进行室内空间的充盈,但在风格的统一性上则考虑较为欠缺,表现为室内空间功能较好但整体感较差㊂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是 被上楼 一代审美水平还较弱的具体表现,也是 被上楼 群体尚未有效融入城市集体生活的证明㊂面临新的生活环境, 被上楼 群体想要快速进入城市化生活,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尚不足以支撑其进行统一风格的营造,填充手法体现出较强的拼接特点,如图2所示㊂图2㊀填充手法(3)模仿正如艺术的起源一般,模仿一直是人们试图融入周边环境与其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法㊂在室内设计中,模仿也一直是 被上楼 群体的重要手法之一㊂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所喜欢室内空间的模仿和改造,从室内的功能布局㊁装饰选择以及施工方的选用上都进行模仿和借鉴,从而达到快速与参照对象接近的状态㊂在具体的室内设计中, 被上楼 群体往往通过模仿参考对象的整体空间分割㊁家具样式㊁色彩搭配以及装修人员的选用期望达到与被模仿者更为接近的状态,从而减少自行设计与营造中的风险㊂在具体的空间营造中, 被上楼 群体既希望以现代㊁新颖的设计风格和装修材料体现出进入城市生活之后的 先进性 从而享有现代化的生活,又希望这些 先进性 能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原有的生活群体所认可甚至成为其模仿㊁参考和羡慕的对象,还期望能够以这些融入现代生活的举动为城市原住户所接纳,从而形成新的场域,因此 被上楼 群体的 借 往往从原农村生活环境与现城市生活环境的2个方面同步进行,与其说 被上楼 群体的尝试和努力是室内空间设计,不如说是该群体在努力地进行场域营造㊂(4)再造与前3种手法相较,再造是 被上楼 群体较少选择的方法㊂空间再造对 被上楼 群体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更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智力,因此有空间再造需求的家庭一般都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㊂一般而言,空间营造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家庭归属感的追求,即在周边环境中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与城市原住户不同, 被上楼 群体往往在认同感方面较为缺乏,因此室内空间中往往借助原有的物件㊁风格来进行加强,从而获得较高的身份与文化认同感㊂室内空间的再造设计往往是主动 被上楼 群体而并非被动 被上楼 群体的选择,受到年轻一代喜爱而在年纪较大的群体中较少受欢迎,室内空间的再造是根据周边环境与自我的社会认同追求而进行的结合设计,是适应新环境的定制设计,往往需要专业的设计公司介入无法依靠自我个体独立完成㊂3㊀困惑 空间还是场域?在室内设计中,空间营造是 被上楼 群体在生活方式上与原有感受差异最大的方面㊂在原有的农村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起居与人际交往绝大多数集中在一楼,即便在新农村设计中一楼被设计为车库或储物间,但上述行为也集中在离地面最为接近的平面上,生活习惯表现为 开门 式生活㊂农村生活表现最为突出的社交行为也集中在敞开门的情境下,生活习惯表现为开放性与多渠道参与性㊂而 上楼 后,人们的生活环境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首先,无论是自行选择的 上楼 行为还是由于拆迁等形式的被迫行为,人们的居住面积都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缩小,原有的多层住宅在城镇化过程中多变为单层住宅,室内活动范围与日常轻微交际行为较以往受到明显限制,生活模式与社交习惯均发生了巨大变化㊂其次,无论是自行购置的住宅还是集体安置的社区,现有的高层住宅生活方式与原有的平面式生活均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普遍的串门行为则因为高层住宅的设计变得难以完成,以往的邻里间家常信息传播也因为社区模式变得较以往更为困难㊂再者, 上楼 后的工作范围由以往的田间地头转变为更大范围的工作地点,人群的社会接触面在扩大,而场域内的人际陌生程度则在上升,这也是当前城市社区中族群观念逐步消失的根本原因[6]㊂住宅面积㊁居住环境以及交往范围的变化导致人们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开始出现分离趋向㊂一方面,工作圈的扩大以及城市媒体的信息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新式的室内设计具有较好的期待,开始在室内设计中吸纳新的空间营造方式,比如,开始将餐厅与客厅进行较为严格的功能分区设计,在室内设计中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设计风格的选择上开始接纳广告与城市原住户的推荐,表现出对城市化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 被上楼 群体也表现出与原生活方式的难以割舍,比如,在储物空间上 被上楼 群体表现出极大程度的痴迷,在空间的利用方面表现出原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较多侵占公共空间与违建现象,在具体的室内营造中则倾向于模仿或学习较早一批 被上楼 群体的设计风格,在施工模式上青睐选择原熟人群体中的匠人或采取自行监工而并非选择专业装修公司的方式,体现出明显的 上楼 室内设计装修模式,在室内物件的营造方面追求高质量和城市感却倾向于现场制作而非购置商业成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矛盾特点㊂可以说, 被上楼 群体的室内空间营造的动机是复杂的,导致其在室内空间营造的具体行为中表现得非常矛盾㊂比如, 被上楼 群体在厨房设计中十分注重对新式厨房设备的添置与使用,但却在迁居与新房开灶的吉日选择以灶神符的供置方面则十分慎重;室内设计中十分注重对空间利用率的追求,但在某些地域对财神的供置却不惜空间;人们对子女婚房的设计和改造不惜工本,但却往往在床头装饰中难以割舍对多子女的追求㊂诸如此类都表明, 被上楼群体的室内空间营造处于农村向城市化转化的过渡阶段, 被上楼 群体掌握了一定的财富,却对财富在室内空间营造中的具体应用方式缺乏方向感㊂总体来看, 被上楼 群体在室内空间营造中所体现出的矛盾性源于对旧有农民场域丧失而新的城镇生活场域尚未形成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因此想接纳新的生活方式却无法完全敞开胸怀㊁想抛弃旧有生活习惯却又因为缺乏新的生活圈子而无所适从㊂同时,在较多安置社区中的家庭红白大事中也依然表现出与原农村生活较为一致的行为来㊂具体则表现为红白大事倾向于在社区场地中进行而不选择专业的城市公共场所,在红白大事的执行过程中倾向于邀请家族或社群中具有经验的长辈主持而非邀请专业公司,这些都表明尽管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较快,但人们的生活习惯㊁行为模式等依然难以通过 上楼 的方式简单改变[7],人们对原有生活的场域感追求十分强烈㊂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的需求随着物质的满足会逐步倾向于对精神与社会认同感的追求,即心理层面的需求会逐步超过物质层面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住宅的室内设计是一个极好的观测对象㊂室内设计是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需求之外的进一步追求,其功能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对于空间合理利用的需求,更要满足人们在居住过程中对家的归属感与社交群体感的营造,因此室内设计的风格选择与具体的设计手法是人们对居住空间场域感营造的重要表现㊂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环境的大幅更换极易导致场域感的丧失,会促使人们极力挽留原有的生活方式[8]㊂在此方面表现最为典型的便是城市拆迁之后的 安置 社区,研究表明即便我国实行了较长时间的货币化安置政策,但在实际中人们依然倾向于购置同一小区甚至同一楼层或相邻单位的商品住宅,以维持原有的熟人群体㊂在拆迁后政府不提供安置住宅选项的情况下,被拆迁群体在商业楼盘的选择上也表现出极为明显的扎堆行为,表明原有的生活群体难以打破,人们对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场域感表现出鲜明的依赖性需求[9]㊂4㊀结语室内空间营造是一项集合了艺术设计㊁工程施工以及效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工作,不仅是一项环境改造工程,更是一项心理满足工作,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给各方提供的适应时间还十分短暂,设计师对各方心理需求的满足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未来还需要对空间场域的营造加强关注和研究㊂参考文献[1]顾敏琦.农民 上楼 事件研究 以陕西省J村为例[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7.[2]褚荣伟,熊易寒,邹怡.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J].社会,2014,34(4):25-48.[3]钱全.分利秩序㊁治理取向与场域耦合:一项来自 过渡型社区 的经验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88-96,170.[4]刘建军.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5]强欢欢,吴晓.个体择居与结构变迁:进程务工人员居住空间演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 [6]王守智.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重构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场域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4):69-74,92.[7]叶海波.乡村场域中下乡资本与公共权力有序运行机制建构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2):15-20.[8]张森.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李倩.消失的村落,存在的农民[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来稿日期:2023-01-08。
乡镇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
乡镇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题目回顾】近日媒体报道称,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拆迁并镇,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而此举的背后,是政府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
其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此报道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纷纷对各地从农民手中“抢土地”的做法表示极大不满。
问题: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并对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提出你的建议。
【试题类型】综合分析【考察要素】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解题思路】首先,要解读一下什么是“农民上楼”,然后谈谈“农民上楼”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最后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段落层次要清晰。
【参考解析】材料中“农民上楼”行动其实指的是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是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结合进行的一种模式,主要是将分散的村落居民集中到一起居住。
各地积极推动“农民上楼”行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能有效缓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其次,一是可以节约用地,改变过去农民群众不合理的用地模式,实现更合理、更科学的规划性用地,减少了宅基地数量。
一方面即使是大部分置换出来的宅基地确实难以复垦重新成为农业用地,但是有一定量的置换出来的宅基地成功实现了复垦。
最后,“农民上楼”行动是以“农民上楼”置换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给农民带来最实惠、最看得见的好处就是,农民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离开过去破旧的房屋,住进楼房,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农民上楼”的过程中,存在了一些应该改进的地方。
第一,有些地方在土地整治工作中作风强硬粗暴,政策落实过程中扭曲了政府的初衷,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第二,“农民上楼”后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楼房建设格局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生活需要,没有提供相应的饲养家禽和种植蔬菜的农耕用地。
最后,在补偿方面不够合理,没有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还没找到办法解决农民“上楼致贫”难题
决策探索2015.4下在一部分县城以及农村,由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城镇化率,一味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大量土地变成非农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但却没有支撑农民“上楼进城”的产业跟进,农村出现了大量“上楼致贫”的现象。
对此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如何解决农民‘上楼’之后生活来源方面面临的问题?这个情况我最近一直在调研中,发现很值得研究,但还是一个难题,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没有产业的城镇化就是一座空城”,全国政协委员、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与会代表、委员谈及新型城镇化,强调产业对于城镇化的支撑是其普遍的共识。
他们认为,要谨防新型城镇化变成城镇空心化。
谨防新型城镇化变成城镇空心化罗康瑞指出,从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特大型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人口过度向特大型城市集中将带来交通堵塞、资源消耗、排污困难等“大城市病”。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城市、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就要适度地限制城市规模的发展,避免其过度扩张而带来的“大城市病”。
小城镇、农村则要产业先行,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差异化的特色产业,以吸引农村人口的自然流入。
“目前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上,更偏重于城市空间扩张和土地开发,因为这样推行起来相对更容易,见效更快,但副作用也比较大,很容易造成‘烂尾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曾向媒体表示,新城建设过热,根子在于各地对中央的城镇化政策理解有偏差。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但城镇化绝不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砌,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3年调查了12个省区的156个地级市和161个县级市。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新城、新区。
此外,12个省会城市一共规划建设55个新城、新区,其中一个省会城市要新建13个城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农民“被上楼”引出的相关思考
[摘要]近年来,农民“被上楼”事件席卷全国各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结合典型案例直观展示事件发展概况,通过对其政策和利益原因的剖析,揭示少数地方政府“拿农村宅基地说事儿”的本质,并从农民、农村、农业三个角度详细阐述农民“被上楼”的消极效应,以期围绕尊重民意、立法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民“被上楼”;增减挂钩;土地;权利
引言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貌。
然而,在斐然的成绩面前,却萦绕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诸城农民“被上楼”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严重侵害了农民群体的权益。
一、相关概念和事件简介
“被上楼”是指各地利用“增减挂钩”机制,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宅院平房,搬上高层楼房居住的现象,被社会各界形象的称之为“新圈地运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果农村建设用地地块被整理复垦为耕地(即拆旧地块),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即建新地块),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的建制在诸城变成历史,农村社区成为诸城新的社会基层组织。
[1]诸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有多少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被忽略,有多少举措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政府行政行为中是否存在暴力和违法情节,恐怕只有农民宅基地上被推倒的房屋可以说的清楚。
部分专家也曾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而且会对农村社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二、“被上楼”事件的原因剖析
(一)政策渊源
1.导火索——增减挂钩
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可以说是诸城等地敢于大张旗鼓的开展“拆村并居”运动导致农民“被上楼”的导火索,文件规定宅基地复垦面积可换取同等指标的城镇建设用地,面对城镇建设用地几近枯竭的现实和工商业投资的巨额利润汇报,地方政府不惜铤而走险,拿部门规章做挡箭牌,背离了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出发点,没有深刻领会“增减挂钩”机制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初衷。
[2]
2.大方针——新农村建设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只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整齐划一的模样才是“村容整洁”,让农民全部上楼既能腾出宅基地,又显得体面大方,一举两得。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住着楼、种着地,扛着锄头上楼”就能体现出“生活富裕”么?此外,“乡村文明”的目标本身就内在的蕴含着古色古香的农村建筑、淳朴勤劳的乡风民俗、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
等文化因素,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是无法通过高楼大厦来机械的复制和保存的。
(二)利益驱动——土地财政
国家和集体这两个概念的虚位性决定了我们只能把具体的土地权利交由特定的部门、组织、机构和个人来行使,从而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做法。
强制农民“上楼”首先能够腾出大片宅基地进行附带宽限期的复垦工作,与此同时政府获得了相同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开发指标,一方面将获得巨额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也会获得相应数额不菲的房产税和建筑税,于是征收行为给农民的补偿款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在土地总量的相对平衡中地方政府却“闷声发大财”。
以诸城市为例,如果把全部农民集中居住,保守估计将会腾出8万亩的旧宅基地,而由此获得的级差收入却达两三亿元,对一个普通的县级市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数字。
一言以蔽之,“农民被上楼”事件利用政策的漏洞很好的维持并扩大了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
[3]
三、“被上楼”事件的消极效应
(一)农民角度
1.生活的不便和成本的提高
农村平房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着楼房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紧邻农田不说,农家小院也能存放各类农具、机械和粮食;一旦“上楼进社区”,农民上田路途拉长,多数大型农机械也只能露天存放,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脱节,生活和生产变得十分不便。
更为明显的是社区化的生活模式使得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楼房与宅院的功能差异滋生部分额外的用水、用气、用电、取暖等开支,更别谈节节攀升的蔬菜、粮油、水果等的价格了,在农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形下不可避免的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4]农民曾半开玩笑的调侃道:现在“喝口水、冲泡尿”都要花钱,真的好不习惯啊!
2.打破了人际交往和信息流动的秩序
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有时候类似道德规范的村规民约反而比生硬的法律对朴素的农民来说更具有约束力,农民“被上楼”后则打破了简单的原始邻里关系,被钢门铁窗阻隔的社区生活相对而言变成了“陌生人”世界,“熟人好办事”的规则在此鲜有用武之地。
特别是对于老人而言,以往在街头村口晒太阳、坐板凳,闲聊唠嗑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在“小城镇化”的圈子里却变得如此困难,习惯了祖祖辈辈宅院生活的老人们如何破除心里的惯性安度晚年是全社会必须谨慎面对难题。
(2)农村角度
1.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毋庸置疑,国家对“三农”问题和社会民生的投入都在逐年增加。
为了响应新农村政策号召,各级财政也都优先拨款支援农村建设,“被上楼”运动中拆除的一大部分宅院和设施都是近年来刚刚建造和铺设的,此举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和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也严重背离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不折腾”的方针。
2.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65%比例的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首要问题和焦点问题。
农民自家的宅基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几近永久性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村民的这种权利和城市居民的房屋所有权一样,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5]但农民“被上楼”后只获得一张集体小产权房证明,其权利价值无法与完整的宅基地使用权
相提并论,很容易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土地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3)农业角度
1.威胁粮食安全
2010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指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
”然而少数地方却片面追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其中相当数量的宅基地复垦潜力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劣地换良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2.制约农业科技推广和生产方式变革
国土资源部再三声明“增减挂钩”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要优先服务于农业发展,真正惠及“三农”,但实际运作中很难保证土地收益的流向,若复垦地的总体规划和生产投入不足,必然影响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四、妥善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公共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理论,故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土地流转方向应由农民群体的意志决定,而不应由政府主导“一刀切”,况且是直接影响农民生活的“上楼运动”。
因此,地方政府应努力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尊重农民群体的话语权,抓住农村城镇化的契机,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合理进行农民利益的再分配。
“被上楼”事件也折射出行政征收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在此,我们需要准确界定“公共利益”,[6]避免行政权的滥用,尽量通过市场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来配置土地资源,按照“因地制宜,保护特色”的方针,真正为农民谋利益、谋福祉。
因地制宜保护特色
(二)加快立法脚步,整肃“增减挂钩”
前两年在试点地区之所以会发生农民“被上楼”的恶性事件,与我国农村房屋拆迁法规的空白也不无关系,对此,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可以在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的通知》的基础上,参照《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紧扣集体土地的性质,制定专门的《农村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针对“增减挂钩”机制乱象丛生的问题,地方政府应立足土地用途管制,既注重耕地的数量,又强调整理后耕地的质量,有些肥沃的土地只能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切忌“劣地换好地”,大搞城市开发。
(三)破解土地财政,完善配套措施
由于强迫农民“上楼”的动力在土地级差收入,而利润的根源又在于我国“分税制”的财政税收模式,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农民“被上楼”现象的发生就要改革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模式,减少“土地财政”的比例,通过合法方式增收、创收。
此外,政府在推进农村社区化的进程中也要重视“上楼”农民的就业权和发展权,提前制定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将土地收益所得返还农村和农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科教文卫等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7]。
[参考文献]
[1]王仁贵.山东诸城推行农村社区化宅基地换房屋农民住房[J].瞭望,2010,(47).
[2]夏珺.国土部清查农村土地整治严查农民“被上楼”[N].人民日报,2011-02-17.
[3]涂重航.20余省市撤村圈地发土地财失地农民“被上楼”[J].村委主任,(1).
[4]郑风田,傅晋华.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5]宋亚平.不要让统筹城乡发展误入歧途[J].江汉论坛,2011,(3).
[6]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王鹏翔.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全国商情,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