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中医护理的起源和发展:中医护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养生和医疗实践,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以保健养生为核心的护理观念和方法。

2.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以阴阳五行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注重预防为主、治未病,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等。

3.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调整平衡、温和和谐、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

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来促进健康和幸福。

4.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推拿按摩、针灸、中药泡脚、气功调理、饮食调理等。

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补益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等。

5.中医护理的常见疾病:中医护理学主要应用于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失眠等。

中医护理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环境来恢复健康。

6.中医护理的养生方法:中医护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养生方法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良好的作息时间、情志调节、气功养生等。

通过养生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7.中医护理的案例分析:中医护理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指导护理工作。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8.中医护理的研究和应用:中医护理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许多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护理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实践,为中医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起源和发展、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常见疾病、养生方法、案例分析以及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学习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护理的原理和方法,为实践中的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中医护理学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护理工作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下面将就中医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础是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护理工作需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对于中医护理学非常重要。

2.中医诊断: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来判断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辨证分析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通过扪诊、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进行。

3.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学强调个体化护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强调调整阴阳平衡、调节气血津液、通络活血等原则,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促进康复。

4.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学中有很多特殊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增强气血等来起到调理作用,适用于一些疾病的护理。

5.中医护理常用方剂:中医护理在治疗中常常使用中药方剂来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中医护理人员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进行调理。

6.中医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学强调病后康复,包括生活行为、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方面。

中医康复护理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养生保健,增强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7.中医养生护理:中医护理学除了治疗疾病,还注重预防和保健,即养生护理。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调适,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护理学科,它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护理、调整阴阳平衡等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疾病的治疗,也适用于康复和养生保健。

通过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知识,护士和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一、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护理应遵循拟病必问、令病必对、扶正祛邪、搏病若婴、因势制宜的原则。

3、中医护理观念:包括“预防为主”、“辨证施护”、“治未病”、“重视调养”等观念。

二、中医护理技术知识1、中医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拔罐、艾灸、推拿、中草药熏洗等中医治疗手段。

2、中医养生技术:包括按摩、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等养生方法。

3、中医保健技术:包括中药调理、食疗、运动、心理疏导等保健措施。

4、中医护理仪器:包括针刺仪、艾灸仪、拔罐仪等专业护理仪器。

三、中医护理常见疾病护理知识1、感冒:护理患者要注意保暖、多饮水、饮食清淡、避免劳累和感染他人。

2、高血压: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测量血压。

3、糖尿病: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定期测量血糖。

4、心脏病:护理患者要定期测量心率、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服药。

四、中医护理技巧1、中医高血压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饮食。

c.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d.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2、中医糖尿病患者护理技巧:a.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b. 定期测量血糖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c. 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

d.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3、中医心脏病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心率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高脂食物。

c. 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适度身体活动。

d.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五、中医护理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1、中医治疗误区:患者对于中医治疗存在认知误区和误解,需要进行正确的科普解释和引导。

2、中医饮食误区:患者对于中医饮食存在一些错误观念,需要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作为一门古老而有着悠久历史的护理学科,旨在通过中医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综合性的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和中医护理技术三个方面。

一、中医理论1.中医的基本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体形态和功能都受到宇宙万物的影响,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事物的变化都在相互作用中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2.阴阳平衡观念: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相对矛盾的要素,人体也一样。

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结果,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3.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是指人体内外的活力,血则是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流动。

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二、中医诊断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望诊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对病情的描述,如病人的声音、呼吸声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其痛苦的部位、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脉象的变化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2.中医辩证法:中医辩证法根据病情的特点和脉象的变化,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寒热是指人体体温的变化,虚实是指人体内外的能量变化。

根据辩证结果,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护理技术1.中药药膳:中药药膳是指通过草药的调配和配料的合理搭配,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药药膳可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时令来进行调制,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脏功能。

2.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揉、捏、推、拿等操作,以改善气血循环、舒缓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内机能的调节。

3.中医艾灸:中医艾灸是指利用艾条、艾叶等材料,进行燃烧后放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艾热的刺激,调理人体的气血循环和内脏功能。

4.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的刺激,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平衡阴阳、促进气血运行和舒缓疼痛的目的。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1、前半夜属于阴中之阴2、后半夜属于阴中之阳3、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4、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5、心主血脉,主藏神。

6、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

7、三焦中“中焦”包括脾胃。

8、脾在液为涎。

9、肾藏精是指藏先天和后天之精10、情志与五行配属,怒属于肝、喜属于心、思属于脾、悲属于肺、恐属于肾。

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顺应自然12、望舌的顺序正确的是舌尖—舌中—舌边—舌根13、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肝。

14、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有两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15、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6、.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17、六淫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18、病因包括:六淫、七情、劳逸、烫伤、饮食等19、先天之本是肾,后天之本是脾。

20、一天24小时阴阳变化图,以及早晨和晚上需要勤加衣服的原因早上阳气还没有升起来所以需要衣服保暖。

晚上阴气胜,阳气逐渐减弱,一切寒冷的都属于阴,所以晚上会感觉凉。

21、五行图及五行中各个元素相生相克的关系。

(10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

辨证就是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等情况作出判断,并给出恰当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23、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24、心在五行属火,肺五行属金。

25、八纲辨证中,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一、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中医护理的概念、目的、原则和内容。

2.中医护理与中医学的关系,以及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比较。

3.中医护理的病因学、病理学和病机学,尤其是与体质、气血、脏腑等相关的理论。

二、中医护理方法与技术1.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的治疗方法,如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等。

3.中医护理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

三、中医护理常见病护理1.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护理要点。

2.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护理方法,如体温测量、饮食护理、床位护理等。

3.常见病护理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

四、中医护理内外儿妇科疾病护理1.内科疾病护理,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护理要点。

2.外科疾病护理,如创伤、烧伤、手术后等的护理要点。

3.儿科疾病护理,如小儿感冒、腹泻、疫苗接种等的护理要点。

4.妇科疾病护理,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护理要点。

五、中医护理常见慢性病护理1.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要点。

2.慢性病护理的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等具体方法。

六、中医护理特殊人群护理1.孕妇、产妇、婴幼儿的护理要点。

2.老年人、失能人群的护理要点。

3.残疾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护理要点。

七、中医护理相关法律与伦理1.中医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医师法、护士法等。

2.中医护理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的主要考点整理,通过对这些考点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中医护理水平,为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和发展:中医护理学是研究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诊断、护理和预防的学科。

它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中医护理学根据这些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等手段,实现对病人的护理和治疗。

3.中医护理学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面容、舌质、舌苔等情况来判断病人的病情;闻诊主要通过闻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切诊主要通过切脉判断病人的病情。

4.中医护理学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选用中草药或中药制剂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入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推拿是通过按摩病人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理病人的气血运行。

5.中医护理学的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方法包括营养护理、排毒护理、通经络等。

营养护理主要是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补充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排毒护理主要是通过中药或其他方法排出病人体内的毒素;通经络主要是通过按摩和调理经络来促进气血运行。

6.中医护理学的预防方法: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因此中医护理学也注重疾病的预防。

中医预防方法包括适度运动、合理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心理调节等。

预防性护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概念。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理论指物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组成,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通过它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

2.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的核心原则是“扶正祛邪”,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的气血畅通,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此外,中医护理还重视“因人而异”,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的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等。

其中,中药疗法是最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之一,通过中药的服用、外敷或泡浴等方式,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针,调节气血运行,以及刺激人体的自愈能力。

按摩疗法主要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式,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康复。

饮食疗法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4.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等。

此外,中医护理还可以用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区别: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中医护理以中医理论和中医方法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护理,强调平衡和协调。

西医护理以西医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注重实证和科学性,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不同的护理方法在不同的病情和患者需求下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和中医经验为基础,通过中医方法进行护理,旨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人体的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中医护理学是针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实践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中医护理的原理和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维护。

以下是对《中医护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提倡“标本兼治”,认为人体健康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有关。

2.中医护理的核心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通过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以抵抗疾病的侵袭。

中医认为人体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营卫平衡等内部调节机制来维持健康。

因此,中医护理的重点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正气。

3.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调理、饮食调养、按摩疗法、针灸疗法、气功调养和精神疗法等。

药物调理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使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是中医推崇的健康养生方法,在饮食上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疾病情况来调节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

按摩疗法包括推拿、拨罐、拔火罐等,可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和调节气血的运行。

针灸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调养是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精神疗法强调积极面对疾病,树立乐观的心态,增强患者自我康复的信心。

4.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中医护理学在预防、康复和保健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预防方面,中医护理注重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康复方面,中医护理通过针灸、推拿和药物调理等手段,促进病人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在保健方面,中医护理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养、按摩保健、气功调养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中医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注重个体的整体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身心和社会需求。

中医护理重视疾病的防治一体,强调预防优于治疗,注重根本原因的治疗。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基础知识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

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

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

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

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

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在中医护理学中起到指导护理实践的作用。

2.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等,闻诊患者的气味,问诊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3.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患者的证型。

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证型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中医认为“未病先防”,因此注重养生的重要性。

5.中医护理中的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认为人体经络中的特殊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6.中医草药:中医草药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中医护理中常常使用中药来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

中药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来确定。

7.中医护理中的保健技术:中医护理包括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保健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消除疲劳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8.中医护理中的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护士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理患者的饮食,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中医护理中的心理疏导:中医强调人的身心统一,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中医护士会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康复。

10.中医护理中的疼痛管理:中医有丰富的方法来管理疼痛,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等。

中医护士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涉及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辨证施治、养生、穴位理论、中医草药、保健技术、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疼痛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中医护士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实践,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中医护理是指利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要目的,以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护理方式。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运用针灸、推拿、拔罐、汤药等中医疗法进行护理,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人体的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五行学说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气血津液理论则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护理需要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望诊,通过闻问患者的症状、感觉和生活习惯进行闻问,通过切诊患者的腧穴、肌肤进行切诊,最终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三、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方法包括针灸、按摩、拔罐、汤药等多种方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按摩则是通过推拿、拨捏、撩动等手法,促进经络畅通,疏通气血,缓解疾病;拔罐则是通过在患者身体上放置罐具,用火热空气产生负压,吸附皮肤,疏通经络,消除寒湿等病因;汤药是中医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中药的煎服,调理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学:中医护理强调预防和保健,重视养生学,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养生学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等内容,强调个体变化,注重阴阳平衡,以保护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等。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体的整体性,注重精神、情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平衡;辨证施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则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一)生活起居指导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

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起居有常(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

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

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

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

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的辅助措施之一、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以调理身体平衡为目标,通过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来促进健康。

下面是中医护理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中医护理的原则1.个体化:中医护理强调因材施教,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2.微调:通过微调饮食和生活习惯,使人体达到内外平衡和谐。

3.缓解疼痛:通过按摩、理疗等手法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通畅。

4.放松身心:通过中医养生方法,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调整身心状态。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1.饮食调理:中医护理强调养生饮食,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2.运动调理:中医护理注重适量运动,通过合理的运动方式和方法,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身体机能。

3.情绪调理:中医护理认为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注重情绪的调控,在心情不佳时采取适当的调息方法,如冥想、服食适当的草药等。

4.睡眠调理:中医护理注重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改善睡眠质量。

5.环境调理:中医护理倡导环境的整洁和舒适,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度干燥或潮湿的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6.预防传染:中医护理注重防止传染疾病的发生,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或患病动物接触,加强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三、中医护理的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1.头痛:可采用按摩太阳穴和头部,轻轻揉捏和推拿,可以缓解紧张和疼痛。

2.腰痛:可采用拇指揉按腰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失眠:可使用艾灸治疗睡眠障碍,艾灸治疗可以促进脑部神经的平衡,提高入眠的能力。

4.便秘:可采用按摩腹部和腹部穴位,如大椎穴、涌泉穴等,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5.疲劳:可采用常用的中药材,如人参、黄精等,补益气血,提高身体抵抗力,缓解疲劳感。

四、中医护理的禁忌1.禁止过度运动: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虚弱或引发疾病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
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
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
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
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
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
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
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
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
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
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
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5)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7)做好一般护理
3、针刺的注意事项
1)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
2)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针刺眼区、颈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幅度和留针时间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意外的原因,护理和预防措施
1)晕针
2)滞针
三、填空题或选择题
1.伊尹创造汤药,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2.《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总结了秦汉以前
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4.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
创猪胆汁灌肠法
5.三国时期华佗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医疗体育的奠基
人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了“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
6.葛洪《肘后备急方》
7.《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
8.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9.唐孙思邈《千金方》首创葱管导尿术
10.唐王焘《外台秘要》
11.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2.朱丹溪《格致余论|》创立了滋阴学说
13.齐德之《外科精义》首创护理专论
14.忽思慧《饮膳正要》营养学专书
15.李时珍《本草纲目》
16.钱襄中医护理专著《侍疾要语》
17.叶天士《温热论》“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盛也”
18.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19.中医护理的原则: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预防保健
20.扶正法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祛邪法用于单纯又邪而正虚
不足者;先扶正后祛邪法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先祛邪后扶正法用于邪盛而正虚不甚者;扶正祛邪并举用于正虚邪实
21.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22.患者喜动多属阳证,喜静多属阴证;患者卧时蜷缩成团,面常
向里,精神萎靡者多属阴证、虚证,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患者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证;患者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证
23.舌色鲜红,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尖红属心肺热盛;舌尖红
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润的为热入心包
24.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
沉静,属虚证、寒证;初起声音突然嘶哑,是感受风寒外邪,肺气不宣所致,属实证;就病逝引则多为精气内伤,肺燥津枯所致
25.咳嗽声重浊,鼻塞流涕是外感风寒;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咽
干红痛是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咳声无力是肺燥伤阴或虚劳证;
咳嗽顿作、呛吐,多见小儿百日咳
26.闻呃逆声高有力,暴发顿作,多是肝胃气火上逆,属实热之症;
若闻呃逆低怯无力,断续不接,多属胃气虚弱且胃气不和;久病、重病阶段出现呃逆现象,属胃气将败之恶候
27.四时气候护理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8.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诚挚体贴、一视同仁、因人施护
29.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饮食宜有节、饮食宜随和、饮食宜卫生、
饮食宜清淡、合理烹饪、三因制宜、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加
强食后护理
30.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忌用铁、铜、锡、铝等容

31.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另外煎药须用凉水或凉
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32.煎药火候“先武后文”为原则
33.先煎(海蛤壳、牡蛎、珍珠母、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
鹿角、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附子、乌头、半夏、商陆、灶心土、糯稻根)
后下(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
包煎(旋覆花、滑石、车前子、青黛、赤石脂)
另炖(人参、西洋参、鹿茸、犀角)
烊化(阿胶、龟板胶、鹿角胶)
磨汁(犀角、羚羊角)
冲服(三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
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菊花)
34.中药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35.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或上午服用;发汗透表要宜于午前服用;
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
36.饭前服药:补益药、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饭后服药:消导药、抗风湿药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
温服:多数采用温服
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
37.熏洗时药液温度为50-70,浸浸泡时温度是38-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