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将按照不同的历史分期,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线索、各阶段文学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以及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
大致来说,各历史阶段文学史课程的知识要点如下:1、先秦文学:上古歌谣、上古神话,诗经、屈原和楚辞,《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2、秦汉文学:秦及两汉散文,两汉辞赋,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
3、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太康诗坛、玄言诗、陶渊明、元嘉诗歌、永明体、宫体诗,志怪志人小说,六朝辞赋与骈文。
4、隋唐五代文学: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杜牧、李商隐等晚唐诗人,古文运动,唐传奇,花间词人、南唐词人。
5、宋金辽文学: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江西诗派、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柳永与北宋词风的演变、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与辛派词人、姜夔与宋末词坛。
6、元代文学:关汉卿等元曲四大家及其创作、郑光祖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高明与南戏,元散曲,元代诗文。
7、明代文学: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明代诗文。
8、清代文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清初诗文、清中叶诗文。
9、近代文学: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的诗歌、近代小说、近代的文学批评(梁启超、王国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除了完成以上基本知识点的教学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对学生人格的教育,理想的启迪,思想情感的陶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强调学生健康、完善的审美理念的教育,这些充分地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优秀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之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现古今衔接,承传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历史与现实、指导人生的最现实意义,这是我们这门课程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今后胜任古文的教学与研究打好基础。
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law of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to cultivate better a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to laya bett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之关联(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
课程教学目标2:使学生具备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古诗文教学和古代文学研究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2)本课程主要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2-2: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进一步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概况,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线索。
二、课程基本要求联系作品,掌握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根据文学史的发展各种规律,联系各个时期的文论、诗论、戏曲论、小说论等,适当扩大作品的阅读面,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在学完总课程后,能对各段文学史线索作口头、笔头的论述。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作业(五次)和闭卷考试进行测查。
四、大纲内容一、先秦文学(一)概说(二)原始口头文学1 原始诗歌2 神话传说(三)《诗经》1《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楚辞》1《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2 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3《离骚》 4《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5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宋玉(五)历史散文1 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六)诸子散文1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论语》《墨子》与《孟子》 3《庄子》 4《韩非子》(七)先秦寓言1 先秦寓言的产生和发展2 先秦寓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二、秦汉文学(一)概说(二)汉赋1 赋的起源和特点2 汉赋的发展3 西汉赋作家4 东汉赋作家(三)秦汉散文1 政论散文2 记事散文3 抒情议理散文(四)司马迁与史传文学1 史传文学的产生2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3《史记》的思想内容 4《史记》的文学成就 5 班固与《汉书》(五)汉代诗歌1 汉代乐府民歌 2《孔雀东南飞》 3 文人五言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说(二)魏晋南北朝诗歌1 建安诗歌2 正始至永嘉诗歌3 南北朝诗歌4 南北朝民歌(三)陶渊明1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2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四)魏晋南北朝赋1 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2 魏晋赋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赋作家与代表作品(五)魏晋南北朝散文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2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六)魏晋南北朝小说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2 志怪小说3 志人小说(七)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2《典论论文》《文赋》与《诗品》 3《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四、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初唐诗歌1 隋及初唐诗人 2“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 3 陈子昂(三)盛唐诗歌1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2 高适、岑参和边塞诗派(四)李白1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2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杜甫1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中唐诗歌1 中唐前期诗人2 韩愈、孟郊诗派3 刘禹锡和柳宗元4 李贺(七)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 新乐府运动2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八)晚唐诗歌1 杜牧2 李商隐3 晚唐其他诗人(九)唐代散文1 唐代古文运动2 韩愈3 柳宗元4 晚唐散文(十)唐代小说1 传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2 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3 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 唐代变文(十一)唐五代词1 词的产生与发展2 晚唐词3 五代词五、宋辽金文学(一)概说(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2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3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三)北宋词1 北宋前期词人2 柳永3 北宋中后期词人(四)北宋诗1 宋初诗人2 梅尧臣与苏舜钦3 欧阳修与王安石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五)苏轼1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 苏轼的词3 苏轼的诗4 苏轼的散文5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南宋词1 李清照2 南宋前期词人3 南宋中后期词人(七)辛弃疾1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八)南宋诗1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3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词人(九)陆游1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2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 陆游的散文(十)宋代散文1 北宋散文2 欧阳修散文3 王安石散文4 南宋散文(十一)宋代“话本”小说1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 “话本”的思想内容3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十二)辽金文学1 辽金文学概况2 元好问3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元代文学(一)概说(二)元代杂剧的发展1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2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3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三)关汉卿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2 《窦娥冤》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4 关汉卿的散曲(四)王实甫1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2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五)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六)南戏1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 “荆”“刘”“拜”“杀”3 高明《琵琶记》(七)散曲1 散曲的兴起与发展2 马致远与前期散曲作家3 张可久与后期散曲作家(八)元代诗文1 元代诗歌2 元代散文七、明代文学(一)概说(二)《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四)《西游记》1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2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3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五)《金瓶梅》及其明代其他长篇小说1 《金瓶梅》2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3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六)明代短篇小说1 冯梦龙和“三言”2 “二拍”及其他3 文言短篇小说(七)明代戏剧1 明代杂剧2 明代传奇(八)汤显祖1 汤显祖生平思想与创作2 《牡丹亭》(九)明代诗歌1 明初诗歌2 明中叶诗歌3 明末诗歌4 明代的词和散曲5 明代民歌(十)明代散文1 明初散文2 明中叶散文3 明末散文八、清代文学(一)概说(二)《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1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 其他短篇小说(三)《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小说1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4 其他长篇小说(四)《红楼梦》1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清代戏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李玉与《清忠谱》3 李渔与《风筝误》(六)《长生殿》与《桃花扇》1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2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4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七)清代诗词1 清初诗歌2 清中叶诗歌 3清代词(八)清代散文1 清初散文2 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九、近代文学(一)概说(二)近代诗歌1 近代诗歌的发展2 龚自珍3 魏源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诗人4 黄遵宪与改良派诗人5 秋瑾与革命派诗人6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三)近代散文1 近代散文的发展2 梁启超与新文体作家(四)近代小说1 近代小说的发展2 李伯元与吴趼人3 《老残游记》及其他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1、从编排上来讲:教材分4编,共27章,讲述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文学的本身,按照体裁进行划分。
发展历史,总体上按上述4大历史阶段划分。
每一历史阶段内的发展,则按照每种文体的不同风格及其风格演变,划归不同章节;每种文体风格的杰出代表人物,单列章节。
2、从内容上来讲: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段,基本以诗、文为主;其次,介于诗文之间的,是辞、赋;此外,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最高峰,而且出现了中国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繁荣期;到了隋唐五代又开始出现了词的创作。
3、根据上述教材特点,以纵向代表史段,以横向代表文学体裁,以教材所划分的编为单位,可将课程目录结构中所涉文学体裁的覆盖面,表格图解如下:4、如果以章为单位,将教材各章标题代入,课材目录所代表的课程知识逻辑架构,可进一步具体标示如表2-1-1。
表中,每种文体的不同发展史段(注意:包括大小史段),以行表示;每种文体在同一发展史段内的不同风格或杰出代表人物,以列标分;与原课程章节排列顺序有所调整的标题分别用括号“【】”加以标示。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1、经过上述整理之后,显而易见,每种文体的发展史,便形成一条主线索。
该主线索按大小不同史段划分成编、章;同一发展史段内的不同风格或杰出代表人物,划分为节。
这些不同编、章、节的连缀,从纵、横两方面构成了文学发展史的演变过程。
因此,就文学史而言,其内在的发展因素并非单一,而是涵盖了多种文体的齐头并进。
课程采用上述逻辑架构,在笔者看来,完全只是一种编排和叙述上的人为需要罢了,并非意味着文学体裁的本身,必须作出如此的历史分段,虽然在每一个史段内其本身相对呈现出各自比较鲜明的规律和特征来。
但很多时候,某些体裁的发展演变,往往带有累积性,需要进行蝉联学习,这种人为的划分反而使我们在理解记忆上很不方便。
2024版(精华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设计(完整版)
未来学习建议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出未来学 习的建议和方向,如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三国时期为 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水浒传》导读
《水浒传》是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 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的故事。
清代诗文词坛概览及纳兰性德等名家作品欣赏
清代诗文词坛概述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诗文词创作达到了 新的高峰。
教学内容
涵盖古代诗歌、散文、小 说、戏曲等各个文学门类, 重点讲解代表性作家作品 和文学流派。
教学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 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 学的辉煌成就,提升人文 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 知识和主要作家作品,了 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 流派特点。
能力目标
唐宋词的发展历程
介绍唐宋词从兴起、发展到鼎盛的历史进程。
主要词人和代表作品
列举唐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如温庭筠、韦庄、 李煜、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唐宋词的艺术特色
阐述唐宋词的艺术特点,如婉约与豪放的风格差异、意象的运用 等。
05
元明清文学
元杂剧与关汉卿、王实甫
元杂剧概述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形 式之一,起源于北方民间,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
汤显祖及其作品
汤显祖是明清传奇剧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文辞优美 闻名,如《牡丹亭》、《紫钗记》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2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216 / 12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
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
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了解《荀子》、《韩非子》。
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
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
熟悉李斯的散文。
西藏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思考
现象 。
3 情感体验错位 。文学欣赏 , 、 最重要的便是情感
的共 鸣。鲁迅先生在《 了忘却的纪念》 为 中说 :年轻 “ 时读 向子期《 思旧赋》 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 , ,
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然而 , 现在我懂了。鲁迅先生之 ”
2重史轻文。即在教学中侧重对文学史的叙述 , 、 忽视对作 品的欣 赏。文学史的观点是从大量的文学
作品中抽象 出来 的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没有文学作品
・
3・ 6
套
就没有 文学史 。而在具体 教学 中 , 教师往往 重史轻
文, 忽视对 具体作 品的鉴赏 , 这样学生所学到的文学
赢筹教育
西藏高校《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教 学的思考
◆白玛卓嘎 ’ 严寅春
摘要 : 文章就西藏高校《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 了探讨 , 认为既有学生层面和 教师层面的问题, 又有教 学管理层面和物质层 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 出了改革课程教学的建议 。
润先生 的功力和功绩 自有定论 , 但其上个世纪的痕迹 也 同样 明显 , 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地方。 2教学设备落 后 , 、 参考 资料 的匮乏 、 旧。受这 陈
一
史成了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 而其本身的精髓却被遗弃
了。
条件限制的不仅仅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毋庸赘 ,
3 文学审美功能欠缺 。欣 赏文学作 品, 、 首先是一
文教材仅选人《 石壕吏》 《 、为学》 《 、岳阳楼记》 1 篇 等 4
文言文 ; 而人教版的高中语 文教材 , 文言文篇 目则达 到了7 篇 ; 8 同时 , 据笔者在 日 常教学中调查 , 大部分学 生是不会主动去做相关阅读的。没有一定的阅读量 ,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家精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在中国教育系统中被评为具有优秀品质、内容丰富、理论创新的古代文学历史课程。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内容:1. 先秦时期文学:包括《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的赏析和文学思想的研究。
2. 鱼骨文学:介绍和分析鱼鳞文学和鱼骨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学习《文选》、《文心雕龙》等经典文学著作,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和文学思潮。
4. 唐诗宋词元曲: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诗歌、词曲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5. 文言小说与明清小说:介绍文言小说和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品和特点。
6. 字画与文学:探讨文学与字画的相互关系,通过字画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表现方式。
特点:1. 综合性:该课程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涵盖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程,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
2. 深度剖析:通过对经典文学著作的解读和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3. 理论创新:该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阅读实践: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和赏析实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跨学科性:该课程涉及诗歌、词曲、小说、字画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家精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欣赏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和文学经典作品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2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216 / 12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
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
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了解《荀子》、《韩非子》。
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
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
熟悉李斯的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06 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树
CHAPTER
《文心雕龙》等理论著作简介
《文心雕龙》
南朝梁代刘勰所著,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 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
钟嵘所著,提倡风力、丹彩双备,在诗歌理论上自成体系。
《沧浪诗话》
严羽所著,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主张“妙悟”和“ 兴趣”。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与价值
魏晋南北朝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们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清小说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04 唐宋文学
CHAPTER
唐代诗歌盛世及其代表人物
初唐诗歌
以宫廷诗人虞世南、褚亮等为代表,风格 典雅,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
05 元明清文学
CHAPTER
元杂剧发展与代表作品欣赏
元杂剧的起源与形成
01
介绍元杂剧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其他戏曲形式的联系
与区别。
代表作品欣赏
02
《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
,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元杂剧的文化内涵
03
分析元杂剧中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等文化内涵,以及其
宋代词坛繁荣与豪放派、婉约派词人
豪放派词人
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他们 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表
现了词人的个性和豪情壮志。
婉约派词人
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他们 的词作风格柔美细腻,善于表现爱 情和离愁别绪,具有浓郁的女性色 彩。
其他词人
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也有优秀的词 作传世,他们的词风或清新自然, 或沉郁顿挫,各具特色。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为剧本创作、文化生产及评论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先秦到清末的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和文学发展规律解读,以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介绍,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作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特色在于内容丰富,致力于古典文学传承和文化传播,弘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分量重、课时多、内容丰富的课程,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更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合格毕业生的责任。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先秦两汉至清末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内容涉及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史的讲解、文学理论的阐释、文学思潮的介绍、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内容,是本科教育中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一环。
在这样的课程中,发现思政教育的契机,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
同时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与当下课程思政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要求高度契合。
(一)坚持立德树人中国自古以来在教育中就以德育为先,在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的教学中,教书和育人一直是同样重要的,传道是在授业、解惑之前的。
我在本学期重新编订《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大纲,做到思想性与专业性并重,在不破坏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
尝试以相似的人文关怀和高尚情操为依据,编排章节。
比如楚辞则可以和汉赋并为一章,既体现文体的因袭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又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以屈原和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知识分子积极的参政意识与爱国热情。
讲授《史记》的同时也可以更多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死而后已、先国家后个人等优秀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总结一、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开设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招生后的第二年,即1995年。
社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招收中英文秘书方向的本科生,此前的1993年开始招收中文文秘书方向的专科生,曾开设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此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前身。
中英文秘书方向本科招生以后,正式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社科系1997年开始招收中英文秘书、应用中文两个方向的本科生。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为这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
当时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的主要任课教师有李启华、蔡世华、管仁福、周凌云、闫续瑞等多名教师。
文法学院成立以后,中文系同时建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比较固定地由管仁福、高淮生、闫续瑞、周凌云等四名教师分段讲授,分别教授: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邓心强讲师于2010年6月从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之后,也加入该课程的主讲教师队伍,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面的课程。
二、自我评分的依据(一)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管仁福教授与主讲教师高淮生教授、闫续瑞副教授、周凌云副教授、邓心强讲师五位教师都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科研能力强,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同时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管仁福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硕士生导师,高校教龄29年。
作为教授,他能够长期坚持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在2007年被评为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在繁忙的教学、行政事务之余,管教授坚持从事学术研究,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论著,学术专著《韩柳欧苏与“气”论绎》荣获徐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矿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高淮生教授也是长期承担《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他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在《红楼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其学术论文多次在《红楼梦学刊》等期刊上发表,他的专著《红楼梦新论稿》获徐州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必修课。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先秦文学教案教学时数:72学时配套教材: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纲要>>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任继愈 <<中国哲学简史>>朱东润 <<中国历代作品选>>总绪论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课时:2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
二、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三、“士”的出现。
第三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原始社会没有文字。
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
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
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文学风格、文学流派以及文化背景的一门学科。
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时,我们需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结构、可读性、学术性以及实用性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应该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品以及重要作家等。
此外,教材还应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从结构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框架和布局,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和变化。
同时,教材还应该注重各个时期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再次,从可读性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风格和排版设计,以便读者可以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
教材的语言风格应该简洁明了、流畅自然,同时要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词汇。
此外,教材的排版设计也应该简洁明了,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
然后,从学术性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
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同时要注重参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以便将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融入到教材中。
此外,教材还应该注重引用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等证据,以便更好地支撑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最后,从实用性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应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教材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实践应用场景,以便更好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此外,教材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好的教材应该具有全面而详细的内容、清晰明了的结构、良好的可读性、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性等多个优点于一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述文学史包括5大历史史段:宋、辽金元、明、清、近代。
教材在编排上分别按照这5大史段划分为5编。
2、以纵向代表史段,以横向代表文学体裁,以教材所划分的编为单位,可将课程内容所涉文
联系,文学在担负明言载道的同时,其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也日益发达。
这种特点造就了文学史发展演变的群众基础性和集体创作累积性力量更为强大,文人独创的代表作家和杰出作品都有着更为深广的时代背景。
这种自下(民间文学)而上(文人士大夫文学)的发展特点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自上而下的特点。
事实上,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由文人士大夫独领风骚、代表了道统学统的正声雅调的话,宋代以后迅速崛起的各种通俗文学,则是不断从民间文学汲取新鲜血液,并给予日渐萎缩的传统文学的创作以灵感的滋养。
因而,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材中的文学史重心,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转移——除宋代依然以诗词为主要内容外,元明清文学基本全是戏剧和小说的天下。
因此,教材依然沿用历史朝代断限的方法对文学史进行分段编排和叙述,虽然从行文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元明清是戏剧和小说这两大文学体裁创作不断探索、演进、分化乃至最终逐步定型的历史阶段,需要进行蝉联学习,如果按照自然朝代更替的人为划分,反而使我们在理解和记忆上很不方便。
4、基于上述思路,如果以3大类文学样式作为逻辑框架,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和所涉文体特点,可将教材目录结构重新分布排列如表2-2-1。
表中,与原课程章节排列顺序有所调整的标题分别用括号“【】”加以标示。
附带说明的是:文学理论批评在逻辑结构目录表中作为一条文学发展线索予以独立罗列,目的是在于更好归纳知识点,方便读者的记忆检索,以线带点,强化和加深理解。
至于具体内容,在【笔记】栏目中则仍然按照文学理论批评所涉文学体裁,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别内容之中。
例如,有关诗歌创作的理论批评归入传统文学类,有关戏剧、小说的理论批评,则分别归入曲艺文学类和小说文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经过上述整理之后,课程的学习线索已经比较清晰:课程内容分为3大版块,每个版块之中,每种文体的发展史便形成一条主线索。
总的来说,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本上还是一样。
所不同的是,重要文体的实际发展情况更加复杂,流派纷呈,创作繁盛,因而每条主线索上的知识点也就更加驳杂,课程知识容量相对更加庞大。
、以下,以诗歌、散文、词/散曲、戏剧、小说这5大主要文体在不同史段内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课程教材相关知识要点,全部罗列如概览表2-2-2和2-2-3。
表2-2-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教材知识逻辑结构目录表
表2-2-2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传统文学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概览表
表2-2-3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戏剧&小说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概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