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1. 介绍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国家行为。
其中,中美关系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本篇文档将探讨中美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历史演变。
2. 第一阶段:建交前期2.1 历史背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二战时的盟友地位渐渐消失,美国对中国持有怀疑和压制态度。
冷战的兴起使得两国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
2.2 朝鲜战争及建交前夕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战略竞争。
然而,在1970年代初,随着尼克松政府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秘密接触,共同利益逐渐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契机。
3. 第二阶段:建交与合作期3.1 尼克松访华与上海公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此次访问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2 经济合作的推进80年代至今,中美之间经济合作逐渐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市场开放和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投资,在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4.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挑战与争议4.1 受益与问题并存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包括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和政治摩擦。
4.2 全球议题和地区安全中美矛盾在一些全球议题和地区安全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例如在南海纠纷、朝鲜核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竞争。
5. 第四阶段: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5.1 当前形势总结中美关系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贸易战、技术竞争和地缘政治对抗等。
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5.2 未来发展趋势预计未来中美关系仍将保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
双方应通过对话和协商,务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在共同利益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结论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充满曲折和变化。
从建交前期到建交与合作期再到当下的挑战与争议,两国在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都有紧密合作和相互竞争之处。
中美关系的沿革与展望
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可谓起伏跌宕。
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回顾二十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总结中美交往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和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可谓纷繁复杂,风云变幻。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 年—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但以对抗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断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和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美关系成为一块难以消融的坚冰。
但美国又不甘心失去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于是从“扶蒋反共”政策转到犹豫观望上来,并试图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接触。
但由于美国在台湾、停火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诚意,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紧张的中美关系开始趋向缓和,合作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70 年代初,美国因侵越战争失败,对苏联又丧失了核武器的绝对优势,于是在苏联面前采取了守势。
尼克松总统上任后,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准备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抗衡苏联。
而中国方面,自珍宝岛事件后,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也有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之下,中美两国开始走到了一起。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也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几起几伏,一直没有进入一个顺畅的轨道。
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中国在其国际战略中已没有多大利用价值,遂用“人权”、“民主”等问题对中国施以压力。
1999 年5 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使中美关系跌入谷底。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终于在2000年恢复了高层互访和对话,但美国仍然在人权和台湾等问题上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中美关系仍然没有回到良性的轨道上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原因:中美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统一与反统一、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等);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的政治经 济利益(经济上互相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双方可作出妥 协;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都负有 重大责任。
Hale Waihona Puke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50年代末):友好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其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 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 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60年代末):对抗
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 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 采取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C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 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 际地位提高;应对苏联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C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2.第二阶段(20C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抗僵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 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 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 威胁。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
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
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第一篇: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中美两国自1949年以来,关系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一)隔绝与对峙时期)(1949——1971)1949年8月2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从南京取道东京回国。
同年8月8日,新华社播发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文章称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而在成立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发动了对中国的压制,想把中国扼杀在成长的摇篮中。
在建国的初期,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是敌对的。
1950年1月12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代表着中国彻底的倒向了苏联一边,使美国立刻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一方面开始向韩派兵作战,另一方面宣布台湾地位未定,向台湾海峡派出第七舰队,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强烈抗议对朝鲜和韩国的侵略,并表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插入干涉。
10月7日,联军越过三八线。
10月19日,中国越过鸭绿江开始参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朝鲜战争也使中美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1951年4月24日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总理前往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
在会议上,中美关于朝鲜战俘和被扣在美华侨留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争峙。
1953年12月蒋介石为了保证台湾地区的安全,为以后的反攻大陆做准备,向美国正式提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建议。
1954年9月3日,大陆命令福建沿海部队炮击金门,用武力警告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绝不允许台湾独立。
面对中国强硬的军事行动,美国担心台湾会落入中国手中(当时美国认为落入中国手中,就等于也落入苏联手中),便正式决定和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为了缓和台海局势,1955年4月,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方愿意同美方坐下来谈判。
中美关系之前世今生
美国方面:A、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 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
B、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又加上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的不同,它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 取了遏制和敌对的做法。
中国方面: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严峻的国际形势, 制定了一边倒政策。
(2)20世纪七十年代(必修一P90)
特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面临苏联强大 的军事压力;
C、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 的统一大业也有积极作用
美国方面: A、美国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 B、侵越战争陷于泥潭; C、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
(3)20世纪80年代至今: 特点: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原因
国际方面: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和 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 [2014·福建卷] 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 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如果将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分为以下
几个阶段,请思考每一历史阶段美国对华
政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原因——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和军事 强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妄图控制中国。
★ 3、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1)新中国成立——1969年
特点:中美对抗。美国对华政策以孤立、封 锁、包围。
•表现:A、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 新中国,并采用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 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
讨论:从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1、弱国无外交;
2、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 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60年代末):对抗
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 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 采取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C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 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 际地位提高;应对苏联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C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苏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 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援助;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在国际事务中,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国在建设 中采用了“苏联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巩固起了巨大作用。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其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 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 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2.第二阶段(20C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抗僵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 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 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 威胁。
3.第三阶段(20C80年代末以来):恢复正常化。
原因:中美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统一与反统一、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等);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的政治经 济利益(经济上互相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双方可作出妥 协;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都负有 重大责任。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教育交流的形式: 包括学生交流、教 师交流、课程合作、 科研合作等
教育交流的影响: 促进了中美两国的 教育发展,提高了 教育质量,增进了 两国人民的相互了 解和友谊
教育交流的挑战: 语言障碍、文化差 异、教育体制差异 等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现状
历史背景:中美建交以来,文化 交流逐渐增多
现状分析:中美文化交流的现状 和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交流方式:教育、科技、艺术等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展望:中美文化交流的未来 趋势和机遇
中美民间交流的渠道与影响
教育交流:中美两国之间的学 生交流、学者互访、合作办学 等
文化交流:中美两国之间的文 化交流活动,如艺术表演、电 影展映、图书翻译等
科技交流:中美两国之间的科 技合作与交流,如联合研发、 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
岛无核化进程
分歧:美国对朝政策较为强硬, 倾向于采取军事手段解决问会共 同推动通过多项决议,加强对
朝制裁力度
分歧:美国指责中国在朝 核问题上不作为,而中国 则认为美国在朝核问题上 的态度过于强硬,不利于
问题的解决
中美在南海争端上的立场与互动
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战,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
合作领域:高科技产业,能源,环保,金融等
竞争领域:制造业,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 影响: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影 响
中美金融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合作: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有 着广泛的合作,包括银行、证
券、保险等领域的合作。
合作与竞争的平衡:中美两国 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与竞争需要 保持平衡,以实现互利共赢。
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加强沟通与对 话,增进相互 理解与信任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汪堂峰内容摘要:60年来,中美双方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这种巨变,既反映了中美间的互动,也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永恒定的主题——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中这种永不改变的主旋律,我们应该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不仅在国内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外交领域的各条战线上,也是硕果累累。
就中美关系而言,60年来双方间关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本文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美关系的回顾,来见证新中国由弱变强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从《别了,司徒雷登》到美国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舞台之外”幻想的破灭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的白皮书。
8月18日,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开宗明义地宣称,“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①就中美关系而言,司徒雷登的离开,同样正式宣告了美国与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交的可能已经荡然无存。
就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时,司徒雷登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前往广州,而是选择留在南京。
鉴于此,毛泽东也曾对司徒雷登寄予厚望,在6月份得知其打算到北京拜见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380页。
中共领导人,以便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时,称他“会被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老朋友而受到欢迎。
”①然而,由于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否决了司徒雷登的北京之行,最终不仅使他满怀遗憾地离开中国,也使美国失去了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交的机会。
简述中美关系发展
简述中美关系发展回顾近60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
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
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首先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
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
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
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
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
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
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
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经济水平也在突飞猛进。
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霸权主义统治中的一个强劲对手。
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
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美关系历经几个阶段
中美关系历经几个阶段1949-1972年,是以斗争为主的阶段。
这个阶段,中美是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1972-1979年,是中美逐步由斗争转向合作阶段。
1979-1990年,是中美以合作为主、斗争为辅的阶段。
1990-2001年,是中美以斗争为主,合作为辅的阶段。
这阶段,美国妄图把中国塑造成等同苏联的敌人。
后来因为911事件,美国开始以反恐为主,中美冲突烈度才降低。
2001-2008年,是中美边斗争边合作阶段。
这一阶段,美国需要中国的商品,同时需要中国对美国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的沉默。
所以是边斗争边合作阶段。
2008-至今,是以斗争为主,合作为辅的阶段。
因为美国再次把中国列为主要敌人,防止在自己衰退期间,中国崛起。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战略目标,是彻底遏制中国崛起的步伐。
在认识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过程,心中就有底。
要斗争,必须有筹码、有实力、有策略。
否则,斗争是无法展开的。
筹码,那就是要捏到美国的痛处,才能关键时刻围魏救赵、增大自己的战略自由空间。
实力,那就是有两败俱伤的勇气和力量,让美国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这个自2007年我们打卫星、反导和太空各种实验的战略威慑看,就是显示我们的军事实力。
策略,那就是善于结盟和拆盟。
咱们打架都清楚,双拳难敌四手,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朋友多份力。
先伐交伐谋,再谈伐战。
政治上,中国是联合国常委,也不怕你美国佬整啥幺蛾子。
经济上,欧洲经济科技不比美国差,而且我们也到了该投资走自己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咱们也不怕美国搞所谓的封锁阴谋。
中美关系变化的三个阶段意义
中美关系变化的三个阶段意义
⑴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了控制中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由于中共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打击了美国的战后亚洲政策,新中国成立,成为美国霸权政策的障碍,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政策;
⑵70年代起:中美关系改善。
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打击,为了战略需要,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⑶90年代至今:中美关系曲折发展。
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和东欧奏效,促使美国加紧对华和平演变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以政治民主化、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向中国施加压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不仅增强了国力,而且中美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认识:。
中美关系的三个阶段的原因
中美关系的三个阶段的原因
1、中美关系的三个阶段的原因?
【答案】(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的全球霸权政策。
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
— 1 —
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 2 —。
中美关系的演变从对抗到合作的历程
中美关系的演变从对抗到合作的历程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
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的演变历程,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瞩目的事件和重要转折点。
接下来,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双方和全球的影响。
一、对抗时期(1949-1971年)中美关系在建交前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中美合作的局面,美国随即宣布对中国实施封锁政策,并在朝鲜战争中支持南韩对北韩的军事进攻。
此后,中美两国成为冷战时期的敌对阵营,彼此对抗。
在这个时期,中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1950年的《朝鲜战争停战协定》,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等。
这些事件表明中美关系的紧张程度,并使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进一步破裂。
二、联络时期(1972-1979年)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的历史性访问奠定了基础。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打开了大门。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通过多次高层交往和外交努力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
然而,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和矛盾,特别是在不同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上。
三、正常化时期(1979-2001年)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中国。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两国关系从对抗向合作的趋势转变。
在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协议和共同声明,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尽管中美关系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然存在着一些敏感和冲突的问题,如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军事冲突等。
四、合作共赢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建国后中美关系综述
建国后中美关系综述建国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内容提要】中美两国至1949年以来,关系发展大致经过一下四个阶段:(一、)隔绝与对峙时期)(1949——1971)(二)破冰与建交时期(1972 ——1978)(三)中美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时期(1979——1989)(四)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1990至今)。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都负有重大的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合作的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三十年里,得到的发展有目共睹。
而在奥巴马继任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打背景下,双方关系被历史性、第一次推上历史的前台。
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走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在国际政治这个诡计多变的环境中,这一问题更显的扑朔迷离。
也正是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谓人言言殊。
我认为中美关系在历经三十年的风雨后,在各方面关系发展日益成熟时,互相间的不信任也在增大。
换句话说,中美两国在一系列广泛问题上变得不成熟时,双方对对方长期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增大。
【关键词】中美关系密切回顾关键人物合作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
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
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
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
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又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联系交往的不断发展,注定了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好坏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全局利益,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因此,分析研究中美关系的发展规律,制定执行有效的发展战略,对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富强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现在的中美关系,我们首先要追溯一下中美关系的起源与演变。
1: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蜜月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和美国一度相处十分融洽。
美国当年给中国运送物质,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抗战后期,美国加大了对共产党的援助。
1944 年,中共和美国的关系达到了一个顶峰。
罗斯福派出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考察,毛主席十分重视。
中共中央还为此下了第一份文件,叫做“外交文件”。
这也是我党外交工作的开始。
后来,美国人又送了中国人两份大礼:第一是提议我国进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
第二是让台湾回归中国。
所以,当时中美关系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美国对中国确立大国的地位、对台湾回归中国,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2:解放战争时期:错过握手的机会“二战”过后,在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时候,美国不幸站错了队,站在了蒋介石的一边。
当时美国也曾想调停中国国共两党内战,成立联合政府。
中共积极响应,作出了最大让步。
中共七大的报告就是《论联合政府》。
但是蒋介石不同意成立联合政府,而且还要求中共交枪。
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发话了,我和中共,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你选吧。
当时美国犯了一个战略估计错误,认为蒋介石半年之内就可以消灭中共,自己应该站在胜利的一边。
可是蒋介石虽然得到了美国的支援,但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短短的三年,中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美关系的又一次机遇,中共给予了美国机会,美国也曾经做过试探,但最终没有抓住机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及规律性认识
20世纪70年代
谋求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③1978年,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个原则,签订《中美建交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四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
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中美摩擦
①19抗美援朝”运动,于1953年7月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②1950年,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③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时刻准备反攻大际
第二 阶段
20世纪60年代
害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继续敌视中国,中美关系降到新低 点
①插足越南战争,不断扩大对越南的侵略;②中国发动“抗美援越”战争,1973年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失败,被迫撤军
①对中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散布“中国威胁论”。②1999年5月8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③2001年4月1日,在南海上空制造了撞毁中国空军军用飞机事件。④中美关系在摩擦中曲折发展
规律性认识
①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所造成的。而根本因素取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②中美这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称霸与反称霸。两国关系将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在斗争中发展。③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④中美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也符合两国利益。⑤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有关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中历史 建国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1
建国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2016年上海卷)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现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阶段表现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进行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并干涉中国内政。
新中国进行了反击,主要表现为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原因①美国从全球战略出发,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对中国实施“冷战”;②中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并发展经济,进行了有力的反击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发展基本正常表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调整、改变了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对抗局面,同中国相继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并于1979年初与中国正式建交原因①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②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危机,侵越战争又受挫折,在争霸中处于防御态势;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④中美两国对改善关系的共同愿望:美国是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而中国则由于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以及妥善解决台湾问题的愿望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出现曲折表现有发展、有摩擦,合作与斗争并存,中美关系出现曲折与反复原因①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美国不再需要用中国牵制苏联;②“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和东欧成功,促使美国加紧了对华“和平演变”步骤,因此美国利用一切机会干涉中国内政;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使得美国既要寻求同中国的合作,又惧怕中国的强大对其构成威胁;④“冷战”虽然结束,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⑤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经济迅速增长,不仅大大增强了中国国力,而且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中美关系如果回到敌对状态,将对美国利益造成损害,因此,中美关系常出现波折下图是1972~2010年中美关系变化趋势图,指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B.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一帆风顺C.70年代以来,中美合作是主流D.世纪之交,中美关系陷入绝境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演变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演变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主要大国,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对全球秩序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演变进行探讨。
1. 引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二战后。
当时,美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合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美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2. 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在冷战时期,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主要由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所影响。
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共产主义力量的代表,与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然而,在尼克松总统的冷战对华新战略下,中美关系得到缓解,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接触,最终在1979年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3. 经贸合作的兴起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逐渐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企业纷纷涉足中国市场,中美贸易额也快速增长。
然而,在贸易领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热点议题。
4. 安全合作与战略争议除了经贸合作,中国与美国还在一些安全领域进行了合作。
例如,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两国保持了一定的合作。
然而,中美在南中国海和台湾问题上存在一些战略争议,这些问题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5. 竞争与合作并存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竞争日益凸显。
在技术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方面,中国和美国争夺全球领导地位。
此外,两国在地区影响力和全球治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竞争。
然而,尽管存在竞争,中美之间的合作仍然是重要的。
例如,在气候变化、反恐和全球卫生领域,两国都有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因此,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仍旧充满挑战和机遇。
6. 结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从冷战时期的敌对到经贸合作的兴起,再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现阶段,中美关系一直在变化中。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中美必须认识到彼此关系的重要性,解决分歧,加强合作,以应对各种全球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汪堂峰内容摘要:60年来,中美双方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这种巨变,既反映了中美间的互动,也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永恒定的主题——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中这种永不改变的主旋律,我们应该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不仅在国内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外交领域的各条战线上,也是硕果累累。
就中美关系而言,60年来双方间关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本文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美关系的回顾,来见证新中国由弱变强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从《别了,司徒雷登》到美国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舞台之外”幻想的破灭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的白皮书。
8月18日,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开宗明义地宣称,“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①就中美关系而言,司徒雷登的离开,同样正式宣告了美国与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交的可能已经荡然无存。
就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时,司徒雷登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前往广州,而是选择留在南京。
鉴于此,毛泽东也曾对司徒雷登寄予厚望,在6月份得知其打算到北京拜见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380页。
中共领导人,以便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时,称他“会被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老朋友而受到欢迎。
”①然而,由于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否决了司徒雷登的北京之行,最终不仅使他满怀遗憾地离开中国,也使美国失去了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交的机会。
从中美关系的角度看,司徒雷登离开中国,表明美国力图控制中国内政、让中国成为其“小兄弟”的企图宣告破产;而这一企图的破产则从一个侧面宣告,在新中国正式诞生之前,中国人民即已“站起来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卷入战争。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一再通过各种途径警告美国政府,如果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中国不会坐视不顾。
然而,由于美国自恃实力雄厚,而中国当时百废待兴,国力尚弱,中国政府的警告竟被杜鲁门政府视为“外交讹诈”而未加重视。
事实上,正是由于双方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美国政府无视中国的利益关切,不仅跨过了“三八线”,而且肆无忌惮地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东北,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也驶入台湾海峡,从而严重地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击美国。
如前所言,美国当时之所以置中国的严正警告于不顾、甚至肆无忌惮地危害中国的国家安全,关键在于美国的实力当时堪称世界老大,而中国人民虽然在政治上已经“站起来了”,但经济上因百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内战等因素而依然千疮百孔。
然而,如同越战期间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越战失败所总结的教训那样,作为拜物教奴隶的美国政府在历史上总是犯下低估精神力量的错误。
最终,双方较量的结果是,傲慢的美国政府不仅领教了、而且主动承认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按照流行的说法:中美之间打了个平手。
1954年,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谈判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提起日内瓦会议,我们立马就会想起一则传闻,那就是当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跟周恩来握手。
甚至连基辛格博士在他的《白宫岁月》一书中也说,周恩来对1954年杜勒斯拒绝和他握手的怠慢之举耿耿于怀。
为了弥补杜勒斯当年的无礼之举,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刚走下飞机舷梯,就主动向周恩来伸出手来。
②囿于资料的限制,对这则传闻笔者尚不可考,但就笔者所接触的材料而言,美国政府的确对参加日内瓦会议的美方人员划出了类似的禁区——“除非情不得已,不同中国打交道”,目的很明确,即“以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其①林孟熹:《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②[美]亨利·基辛格著,范益世、殷汶祖译:《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四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③《关于美国国防部侵越秘密报告材料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54页。
实,在此之前,美国甚至力图将中国排挤出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之外。
但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加,无论是朝鲜问题还是印度支那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
正是出于情势所迫,美国政府最终被迫同意中国参加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并退而求其次,采取了给出席会议的美方代表人员划出上述禁区的下策。
日内瓦会议不仅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参加讨论国际问题;日内瓦会议后来的进程也表明,中国在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这两项重要议题上,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果说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打了个平手”,只是说明中国在某一方面赢得了对手尊重的话,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本身以及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则使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彻底归于破灭,同时也使中国初步确定了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二、从盟友到“战略竞争者”事实上,日内瓦会议之后,美国也认识到中国已经是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因而,在第二年当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①之时,美国政府虽悍然拒绝,但随后还是不得不勉强同意举行谈判,从而开启了中美间断断续续长达15年、多达136次的大使级会谈。
到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甚至开始考虑过对华“微开门”政策,并在约翰逊政府时期以提出“遏制但不孤立”设想为标志,从认识上基本完成对华政策的调整,从而为尼克松政府实际调整对华政策打下了基础。
当时间的车轮驶入1969年的时候,中美之间终于迎来了关系正常化的转机。
是年,经历了越南战争折磨的美国迎来了自己的新任总统尼克松。
由于越南战争的严重消耗,美国的实力一落千丈,而苏联则借机不断扩展自己的实力,并最终使“美攻苏守”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逆转,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面临来自苏联这个最大对手的挑战,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尼克松政府决定联手中国,来遏制苏联的进攻态势,并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和美国同中国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鉴于中苏关系走向破裂已现端倪,毛泽东决定请“几位老总研究一下国际问题”,具体由陈毅挂帅,成员包括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②之后,4位老帅经过研究,一致建议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并从战略上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
随着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②毛泽东同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及陈毅等谈话记录,1969年2月19日。
1969年3月中苏边界冲突的发生,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最终从敌对走向缓和。
随后发生的就是传为美谈的“小球推动大球”、颇富传奇色彩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令举世震惊的“尼克松访华”事件。
尼克松访华时主动跟周恩来总理握手,是否是为了弥补当年杜勒斯对周恩来的无礼怠慢,从某种意义上说,折射出了当时的一个政治现实,那就是:美国迫切需要中国这样一个战略同盟者。
与尼克松访华这一事件本身相对照,上述逸闻是否属实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颇具戏剧色彩但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对华关系的大门竟然是由一位比杜勒斯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反华、反共人士——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副总统、1969年终于扶正的共和党人尼克松来打开的!同样具有戏剧色彩的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又是在一位极具意识形态色彩、以所谓“人权外交”为其标志性外交战略的总统——民主党人卡特的任期内完成的。
中美关系史上这样两件重大事件表明,无论是共和党主政,还是民主党上台,美国外交决策的核心逻辑始终都是、而且也必须是现实主义,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理想主义和道德外交。
这两件重大事件同样表明,美国不仅已经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存在是一个不可更改的现实,而且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种现实,甚至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现实对美国所具有的价值并开始利用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于美国的这种战略价值,离不开冷战这个大的国际背景和这一背景下美国同苏联争霸世界的企图。
因此,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大事件的发生,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很快就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反华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由美国反华势力鼓吹并煽动的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开始甚嚣尘上。
这样,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思维中,中国即完成了从盟友到“威胁”的角色转变。
以台海危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和中美撞机事件等为标志,美国掀起了对中国一波接一波的攻势。
不过,鉴于中国国力此时已不容小觑的现实,在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美国已离不开中国,因而,中美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强。
对于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2001年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乔治·W.布什用了一个“新名词”来加以定义:“战略竞争者”,并据此制定了对中国的“限制性接触”战略。
三、从“利益攸关方”到“中美国”和“G2”“战略竞争者”概念和“限制性接触”战略的提出,带有明显的遏制中国的色彩。
然而,美国的这一立场显然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设套要求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按照所谓“国际社会的规则”行事、成为所谓“负责任的大国”、承担作为一个大国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基础上,负责中国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于2005年9月提出了一个所谓“利益攸关方”的概念,主张美国“在政策方面需要看得更远一些”,以务实的态度对待中国,拓展与中国的“接触”领域,因为“美国和中国是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利益攸关的参与者”。
①“利益攸关方”概念的提出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为中美全方位交往打开了大门,同时在美国国内也赢得了喝彩,以致于在如何看待小布什总统的外交遗产时,有美国学者认为,足以让小布什在美国外交史留下光辉一笔的只有其对华政策,除此之外,小布什在外交方面的作为要么一无是处,要么就是“伊拉克战争”之类的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利益攸关方”概念的提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要求中国按照西方标准行事,并承担起超出自身国力的“国际责任”,与美国一道共同担负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义务。
否则,中国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就此而言,“利益攸关方”概念本身也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以便通过给中国一个虚名来从中国榨取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