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

目的加强性病疫情管理,掌握性病疫情发展趋势,加强性病疫情分析的报告质量,及时准确上报性病疫情,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方法将2011年的性病疫情与2010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9.76%,从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结论从疫情分析结果和感染的年龄段看,20~45岁是感染梅毒、淋病的性活跃期的青年人,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标签:梅毒;淋病疫情;反馈;通知

梅毒和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在传播与流行中,年龄结构和人群职业分布都发生了改变[1]。家务及待业、农民、离休人员是构成报告人群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对该人群梅毒、淋病的预防和控制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已引起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充分重视[2]。

1材料与方法

2011年本区共报告5种性病453例,其中,男性218例,女性235例,男女比为1∶1.07,在网报的5种性病中,女性感染略多。与2010年(502例)同期比下降了9.76%。

1.1梅毒疫情

2资料结果分析

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较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2.56%,梅毒性活跃人群集中在20~49岁高发人群,目前是性病防治的重点。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表明,仍以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最多,其发病率也最高。报告的梅毒病例中,20~49岁感染梅毒193例,感染人数多占69.42%;而2010年20~49岁同期感染梅毒245例,占68.24%,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1.22%。从感染的年龄段看,这部分人是性活跃期的青年人,因此发病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广泛开展性病防治的宣传,减少高危行为。25~29岁年龄段性病发病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11.43%;30~34岁年龄段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0.00%;35~44岁年龄段下降了28.92%,而50~54岁年龄段下降了11.54%。淋病报告病例数占本市性病病例数的13.91%。可见性活跃人群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见表4。

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同期比下降了22.56%,从2011年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梅毒增长速度较快,引起了高度重视,加强了梅毒调查,分析梅毒发展趋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危干预的力度,普及性病防

治知识,规范性病门诊,做好梅毒的诊断、随访及流行因素的调查工作。见表5。

从农民工、家务及待业资料显示,这些人群的性病防治知识较缺乏,尤其民工,流行性很大,远离家乡,处于性生活活跃期,感染性病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性病的及时与彻底治疗,并易将性病从外地带回本地,传染给配偶,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防治性病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3讨论及建议

梅毒和淋病在本市法定传染病中排在前面,尤其梅毒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快,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加强性病的控制对预防艾滋病传播具有更好的效果[3]。

开展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在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发放性病防治宣传小册子,张贴性病防治知识宣传画,强化艾滋病防治意识,开展同伴教育,在娱乐场所推广正确使用100%安全套,减少高危行为[4]。

加强性病的监测工作。应有专人负责的本辖区的性病疫情报告工作,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地的性病疫情报告工作,加强对性病网络直报的审核[5]。定期对性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督导与考核,确保性病疫情报告的质量,还应加强对性病疫情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报告单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6]。

定期对辖区有报告性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漏报率调查和督导,加强性病漏报率调查,指导医疗机构正确上报性病病例,减少性病病例的漏报。同时规范性病门诊,不断提高卫生专业人员性病的诊断水平,降低性病的发病率,控制性病的流行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英,倪大新.2004-2007年中国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2,29(8):481-483.

[2] 龚向东,姜文华,王全佩,等.我国1979-1998年梅毒流行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1):56-58.

[3] 赵桂金,关彩萍.太原市2006年淋病流行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505-506.

[4] 王俊,张霞.周村区2003年性病疫情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7(6):737-738.

[5] 黎丹,谭学筠,钟朝晖.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2006年淋病、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2):1355-2356,2360.

[6] 敖秀,李洁,吕玉奎.北京市大兴区2004-2009年淋病、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346-4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