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东莞沙田虎门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42030
东莞市沙田虎门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4-2030)文本委托单位: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东莞市虎门港管理委员会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〇一五年八月项目名称:东莞市沙田虎门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4-2030)委托单位: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东莞市虎门港管理委员会规划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单位资质:国家发改委工咨甲22320070005号环境保护部国环评甲字第2801号编制单位法人代表:吴国增(所长/研究员)技术指导:温勇(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杜建伟(高级工程师,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项赟(助理研究员,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项目组主要成员:1. 杜建伟(硕士、高级工程师)2. 项赟(硕士、助理研究员)3. 张明杨(博士、工程师)4. 雷伟香(硕士、工程师)5. 郭慧鑫(硕士、工程师)6. 杨丽丽(硕士、工程师)7. 任秀文(博士、高级工程师)8. 吴仁人(博士、高级工程师)9. 李铭珊(工程师)10、王云(研究生)目录一、区域概况 (1)(一)地理位置 (1)(二)地质地貌 (1)(三)气候水文 (1)(四)行政区划 (2)(五)人口状况 (2)(六)资源利用状况 (2)(七)经济概况 (3)二、生态环境现状与压力分析 (4)(一)水环境问题突出 (4)1、水环境质量现状 (4)2、水污染源现状与预测 (4)3、存在的主要问题 (8)(二)大气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9)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9)2、大气污染源现状与预测 (10)3、存在的主要问题 (15)(三)生态安全体系有待完善 (16)1、生态环境现状 (16)2、存在的主要问题 (16)(四)噪声污染严重 (18)1、功能区噪声监测现状 (18)2、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现状 (18)3、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现状 (19)(五)固废处理存在环境风险 (19)1、固体废物来源与管理情况 (19)2、固废产生量预测 (22)3、存在的主要问题 (24)(六)辐射环境污染防治 (25)1、辐射来源及现状 (25)2、环境辐射管理控制方案 (26)3、核辐射管理对策及建议 (26)4、建立核与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 (26)(七)资源压力日益凸显 (27)1、土地资源现状与压力 (27)2、水资源现状与压力 (28)3、能源消耗情况 (28)三、规划的目标及指标 (30)(一)总体目标 (30)(二)分阶段规划目标 (30)(三)规划重点 (31)四、环境功能区划与容量总量分析 (34)(一)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总量控制 (34)1、水环境功能区划 (34)2、水质目标 (34)3、水环境容量与污染总量减排 (35)(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与总量控制 (35)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35)2、大气环境容量 (36)3、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36)(三)声环境功能区划 (37)1、声环境功能区划 (37)2、区划说明 (37)(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分级控制 (38)1、生态功能区划 (38)2、生态分级控制区划分 (40)五、主要任务与行动计划 (42)(一)水环境保护规划 (42)1、目标 (42)2、主要任务 (42)3、行动计划 (44)(二)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45)1、目标 (45)2、主要任务 (45)3、行动计划 (68)(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3)1、目标 (73)2、主要任务 (73)3、行动计划 (77)(四)声环境保护规划 (81)1、目标 (81)2、主要任务 (82)3、行动计划 (87)(五)固废管理规划 (89)1、目标 (89)2、主要任务 (90)3、行动计划 (94)(六)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97)1、目标 (97)2、主要任务 (97)3、行动计划 (105)(七)规划实施期环境监测 (108)1、环境监测目的 (108)2、环境监测方案 (108)六、重点工程实施计划及管理 (110)(一)重点工程 (110)(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 (111)1. 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原则与步骤 (111)2. 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职责 (111)(三)可达性分析 (111)七、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113)(一)组织保障 (113)1、建立长效的组织机构 (113)2、明确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 (113)3、加强规划实施的合作协调 (113)(二)制度保障 (114)1、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114)2、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114)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114)(三)资金保障 (115)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15)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115)(四)技术保障 (115)1、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115)2、建立环境信息网络 (115)(五)能力保障 (116)1、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16)2、环境执法和监理能力建设 (116)3、环保机构与环境宣教能力建设 (117)(六)社会保障 (117)1、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117)2、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创建氛围 (117)附表1 沙田镇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119)附表2 沙田虎门港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122)附表3 声环境保护重点工程规划 (125)附表4 固体废物整治重点工程规划 (126)表附5 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 (127)附表6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131)一、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沙田镇、虎门港位于东莞市西南部,东江南支流出海口与狮子洋交汇处,西面濒临狮子洋,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水相望;东面与厚街镇、虎门镇毗邻;北面与麻涌镇、红梅镇、道滘镇以河为界;南面接虎门港威远岛。
生态园的规划方案-更新版
生态园的规划方案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空气质量低下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地,它是人工修建的自然环境,通过创造和维护优良的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美丽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减缓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生态园的目标生态园的核心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多种生态系统和文明都融入到这个绿色空间中。
生态园的主要目标包括: - 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提供城市的绿色景观和公共空间 - 为周围社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比如改善空气和水质 - 增加城市的环境可持续性,减少生态灾害的风险生态园的规划生态园的规划需要考虑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的融合。
它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生态系统式的城市规划,通过创建和管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为公众提供绿地应有的生态、文化和经济功能。
以下是生态园规划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景观生态景观包括景观、水域、植被、地形、土壤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比如街道和广场。
一个好的生态景观会鼓励生态多样性,比如创造水生生态系统、森林和花园。
生态景观应该创造出美丽和有文化的区域,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交活动。
地形与水域创建和管理可以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是规划过程的核心。
生态园的景观应该包括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比如水域、山脉、河谷、森林、湿地和草地等。
这些自然环境通过创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性、美丽的景观,同时维护了环境的健康。
著名建筑著名建筑物是保护历史遗迹、提高景区价值,以及增加游客和本地人的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规划生态园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同时也要在旁边创造自然情境,使建筑物更惹人喜欢。
游客服务提供适于游客的设施和服务在旅游业中是至关重要的。
化身自然世界的生态园不仅要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新开放的公共空间,更为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带来了娱乐机会。
生态园的游客服务应该考虑创造积极的教学保护环境,包括环境解释中心、入口区域、公厕、餐饮等设施。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专家评审稿东莞生态园管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前言 (1)第 1 章. 规划背景及范围 (1)第 2 章. 现状概况 (2)第 3 章. 园区发展策略 (4)第 4 章. 发展定位与规划规模 (6)第 5 章. 生态环境恢复规划 (7)第 6 章. 产业发展策略 (13)第7 章. 用地布局规划 (19)第8 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23)第9 章. 综合交通规划 (24)第10 章. 景观系统规划 (28)第11 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29)第12 章. 环境保护规划 (34)第13 章. 环卫工程规划 (36)第14 章. 给水工程规划 (38)第15 章. 雨水工程规划 (39)第16 章. 污水工程规划 (40)第17 章. 电力工程规划 (42)第18 章. 通信工程规划 (46)第19 章. 燃气工程规划 (49)第20 章. 近期建设规划 (51)第21 章. 开发模式 (53)前言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规划”即生态园(新区)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
六镇协调规划中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整合,解决了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
东莞生态园将建成以生态为主的综合园区,打造成松山湖配套园区,成为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为原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
生态园的规划目标主要以东莞高端产业发展区。
东莞生态园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
东莞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以两级管理区的模式,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利用,实现东莞镇区高标准的城市化目标。
东莞稻田公园规划方案
东莞稻田公园规划方案1. 引言稻田公园是位于东莞市的一座城市公园,以其美丽的稻田景观和丰富的休闲设施而受到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田公园的吸引力和功能,我们制定了本规划方案,以解决现有公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2. 目标和愿景稻田公园的目标是成为东莞市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公园之一,提供独特的稻田体验和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和改进,实现以下愿景:•扩大稻田面积,增加稻田景观的美观性;•提供多样化的娱乐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公园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
3. 规划方案3.1 稻田景观改进为了增加稻田景观的美观性和吸引力,我们建议在公园扩大稻田面积,并改进水稻种植技术。
具体措施包括:•扩大稻田面积,增加稻田的数量和面积;•优化稻田的排水系统,确保稻田水位适宜;•引进高产和优质的稻种,改善水稻品质;•利用科技手段监测和管理稻田,提高生产效率。
3.2 休闲娱乐设施改进为了提供更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我们建议增加以下设施:•儿童游乐区: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游乐设施,如秋千、滑滑梯等;•健身区:增设户外健身器材,供居民锻炼身体;•自行车道:设立专门的自行车道,方便骑行爱好者;•演艺区:为公园提供一个室外表演场地,举办各种文艺表演活动。
3.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本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设置废物处理设施,将有机废物转化为肥料;•投放环保宣传牌,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引进自然渗透和雨水回收系统,降低水资源消耗。
3.4 社区互动与交流为了加强公园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我们建议进行以下改进:•举办社区活动,如农夫市集、庆典等,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建立社区农田合作社,让居民参与稻田的种植和管理;•开展生态游学活动,向学生和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供群众参与的决策机制,让社区居民参与公园管理和规划决策。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十六日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打造“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推动林业朝着公益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东莞林业“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丰富生态文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以重点工程和科技项目作支撑,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体系;以资源保护为依托,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营建农田林网、红树林等。
“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不仅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预期目标,还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继续保持林业良好发展态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林业现状1、森林面积和蓄积现状至2010年底,全市国土总面积2465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6066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198.2公顷。
东莞市长安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东莞市长安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调整完善方案长安镇人民政府年月日目录第一章总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调整完善背景和原因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国家宏观背景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广东省大力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长安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规划调整完善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坚持严守底线、保护资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坚持合理配置、节约集约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坚持突出重点、城乡统筹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坚持多方衔接、标准先行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规划调整完善的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法律法规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政策文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技术规范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相关规划及其他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规划调整完善的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规划调整完善的期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长安镇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社会经济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行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现行规划编制情况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主要指标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耕地保有量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建设用地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建设用地复垦区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章与相关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与城镇总体规划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与环境规划相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与交通、水利设施等相关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章规划调整完善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评估报告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布局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错误!未指定书签。
东莞新世界公园规划方案
东莞新世界公园规划方案简介东莞新世界公园是东莞市政府的重点打造项目,位于东莞市莞城区,总规划面积为约2500亩,是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本文将介绍东莞新世界公园的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东莞新世界公园以绿色生态、文化休闲为主题,注重功能的多元化和活动的多样性,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的一体化空间,成为东莞城市综合体中的绿色生态核心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世界公园”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规划布局东莞新世界公园的规划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生态湿地区域、文化娱乐区域和商业综合区域。
生态湿地区域生态湿地区域包括中央湖区、水生态公园、生态河道和湿地公园等。
规划以自然湿地景观为基础,打造一个集自然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文化娱乐区域文化娱乐区域设有主题公园、游乐设施、表演场馆和传统文化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
其中主题公园包括欢乐世界、童话世界、科技世界等,各类娱乐设施包括过山车、旋转木马等均有涵盖。
在表演场馆方面,公园规划了大型演艺中心以及各种大小的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等多种场馆,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需求。
商业综合区域商业综合区域包括购物中心、餐饮空间以及商务办公楼等,主要为游客提供便利的购物和美食体验,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现代化的办公场所。
商业综合区域还规划了星级宾馆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住宿环境。
设计特色东莞新世界公园以绿色、环保、科技、互动为主题,采用智慧城市、智慧公园的概念,注重创新,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将园区的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智能化升级,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园内吸引人眼球的表演设备和艺术装置将会占据公园每一角落,颜值高的游玩设备也会引来不少游客。
除此之外,公园将会建设多个主题景点,用于组织各种各样的场景活动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环保意识东莞新世界公园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视也体现在了园区的设计和建设中。
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送审稿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广州地理研究所2010年12月项目名称: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委托单位: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莞生态园管委会设计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全国土地规划甲级资质证书:020007领导小组:项目主管:吕鹏东莞市国土资源局规保科科长张虹鸥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项目负责:钟新基教授技术负责:钟新基教授黃卫平高级工程师制图负责:丘健妮助理研究员项目成员:目录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言 (1)一、规划总则 (2)(一)规划范围 (2)(二)规划期限 (2)(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编制原则 (4)(五)规划目标 (4)二、园区概况 (6)(一)区位概况 (6)(二)自然资源概况 (6)(三)社会经济概况 (7)(四)生态环境概况 (7)三、土地利用现状 (8)四、发展定位与规划目标 (10)(一)园区发展定位 (10)(二)园区发展规模 (10)(三)整体空间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选择 (10)(四)土地利用目标 (11)(五)土地利用原则 (12)五、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规划 (14)(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二)土地利用布局规划 (20)六、空间管制 (22)一、空间管制原则、目标及管制架构 (22)二、一级土地利用空间控制区及管制规则 (24)三、二级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区及管制规则 (26)七、土地用途分区 (33)(一)分区原则 (33)(二)用途管制分区 (34)八、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和补充耕地 (39)(一)中心片区建设 (39)(二)研发区建设 (39)(三)工业区的建设 (40)(四)交通用地 (40)(五)市政设施 (40)(六)生态建设 (40)(七)耕地补充措施 (40)九、土地整治 (42)(一)土地整治(土地“四整四聚”)方针 (42)(二)土地整治(土地“四整四聚”)目标 (42)(三)土地整治(土地“四整四聚”)措施 (42)十、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5)(一)环境保护规划 (45)(二)生态保护规划 (45)(三)绿地系统规划 (46)(四)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47)十一、实施规划的措施 (48)(一)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力 (48)(二)加强规划执行力度,落实规划目标 (49)(三)利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50)(四)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51)(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大社会监督监管力度 (51)附表 (53)附表1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4)附表2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耕地补充平衡表 (55)附表3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一级土地利用空间控制区划分表 (55)附表4东莞生态园(寮步镇)2010-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表 (56)附表5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规划用地用途管制分区 (56)附表6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57)附图1.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2.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10-2020年)3.东莞生态园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2010-2020年)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一、规划背景及编制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专家评审稿东莞生态园管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前言 (1)第 1 章. 规划背景及范围 (1)第 2 章. 现状概况 (2)第 3 章. 园区发展策略 (4)第 4 章. 发展定位与规划规模 (6)第 5 章. 生态环境恢复规划 (7)第 6 章. 产业发展策略 (13)第7 章. 用地布局规划 (19)第8 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23)第9 章. 综合交通规划 (24)第10 章. 景观系统规划 (28)第11 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29)第12 章. 环境保护规划 (34)第13 章. 环卫工程规划 (36)第14 章. 给水工程规划 (38)第15 章. 雨水工程规划 (39)第16 章. 污水工程规划 (40)第17 章. 电力工程规划 (42)第18 章. 通信工程规划 (46)第19 章. 燃气工程规划 (49)第20 章. 近期建设规划 (51)第21 章. 开发模式 (53)前言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规划”即生态园(新区)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
六镇协调规划中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整合,解决了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
东莞生态园将建成以生态为主的综合园区,打造成松山湖配套园区,成为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为原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
生态园的规划目标主要以东莞高端产业发展区。
东莞生态园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
东莞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以两级管理区的模式,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利用,实现东莞镇区高标准的城市化目标。
海绵城市规划案例—东莞生态园-指引
绿色屋顶
小型雨水花园 南宁某小区海绵建设规划指引
屋面雨水收集利用
南宁项目组提供
典型海绵建设工程规划指引-公建
运动场雨水收集利用
绿色屋顶花园
雨水调蓄池
屋面雨水收集利用
地下雨水蓄水池
雨水花园
南宁某学校海绵建设规划指引
南宁项目组提供
典型海绵建设工程规划指引-道路
道路工程
道路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宜布 局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收纳道 路红线内的雨水。 道路周边绿地宜建设植草沟、生物 滞留设施、雨水塘和人工湿地,红 线内绿地空间不足时,可将道路雨 水引入红线外的城市绿地内的低影 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和排水防涝系统相结合
和黑臭河整治相结合 和排水系统优化改造相结合(截流)
3 规划要点
宏观层次(大海绵)
山、水、林、田、湖的保护,生态系统的维护,水系的系统 梳理和空间整合,统筹协调,科学布局 确定控制目标
微观层次(大、小海绵的落地)
使大海绵的建设落地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具体化
推广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工程技术选择、设施组合优化
指标分解落实
规划案例 1 —— 东莞生态园
中规院深圳分院东莞生态园项目组
垃圾堆积成山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东部六镇的结 合部,处于城镇边缘地区。 生态园位于东莞东部六镇中央的低
洼地区,周边各镇区无序的工业化
进程,导致园区内成为镇区垃圾堆 放、污水汇聚,高压线网密集和涝
污水随处排放
灾频现,是一处典型的快速城市化
广东省绿道 5号线 生态园绿道
生态园水岸空间和水岸生活
截至2013年7月,东莞生态园 清理垃圾堆积场28个,清理垃圾175万立方米;水系整治生态修复投入20 多亿元,完成16项治水工程;排涝标准提升到城市排涝,河涌防洪标准 达到20年一遇;水质标准已从原来的劣Ⅴ类提高到Ⅳ类。
东莞稻田公园规划方案
东莞稻田公园规划方案1. 简介东莞稻田公园是位于东莞市的一座以稻田为特色的城市公园。
该公园规划有意将稻田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和教育的场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东莞稻田公园的规划方案。
2. 设计理念2.1 环保与可持续性东莞稻田公园的设计理念是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以及生态恢复和保护,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引入农业元素公园将引入农业元素,以稻田为主要特色,通过种植稻谷、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让市民亲身参与农业活动,加深对农业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2.3 建设多功能区域公园将设立多功能区域,包括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文化活动区和教育体验区,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3. 具体规划3.1 稻田景观公园将规划一片较大的稻田景观区,用于种植稻谷。
公园管理团队将与当地农民合作,进行水稻种植和农作物管理,定期组织市民参与农业体验活动。
3.2 休闲娱乐区公园将设置休闲娱乐区,包括草坪、休闲广场和游乐设施等。
市民可以在这里进行野餐、垂钓、晨跑等活动。
3.3 户外运动区公园将规划一片户外运动区,提供篮球场、足球场和乒乓球桌等设施,供市民进行各种户外运动活动,促进身体健康。
3.4 文化活动区公园将建设文化活动区,包括露天舞台、音乐喷泉和户外剧场等设施。
这里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表演和艺术展览,为市民提供艺术交流和欣赏的机会。
3.5 教育体验区公园将设立专门的教育体验区,为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农业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
市民可以在这里学习农业知识、了解生物多样性,并亲自参与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活动。
4. 交通规划公园将配备充足的停车位,以方便市民前往。
此外,公园还将修建自行车道,并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前往,减少汽车污染。
5. 管理与维护公园将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公园的运营和维护。
团队将定期巡视公园,保持公园的清洁和秩序,并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和投诉。
6. 预期效益东莞稻田公园的建设将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东莞生态园规划方案
东莞生态园规划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出东莞生态园的规划方案。
东莞市作为一座工业发达的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东莞市政府决定创建一个生态园,以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城市区域。
本文档将提出生态园的总体规划,包括园区的布局、景观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
2. 总体规划2.1 园区面积东莞生态园将占地面积约1000公顷,包括湖泊、湿地、绿地、建筑区域等。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提供多种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健康的环境。
2.2 园区布局东莞生态园将按照功能区划分为:核心湖区、湿地保护区、绿地休闲区、建筑区域。
•核心湖区将占据园区的中央位置,具有较大的湖泊和水系,提供给游客进行水上活动的场所。
•湿地保护区将保留和恢复原有湿地的生态系统,增加湿地植被的种类和数量,以增加园区的生物多样性。
•绿化休闲区将通过合理的绿地布局和植被种植,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
•建筑区域将规划一些餐饮、商业和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2.3 景观规划东莞生态园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工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美丽的景观。
•湖泊和水系将是园区的主要景观元素,增加水体面积,修建小桥、亭子和观景平台,提供观赏和休憩的地方。
•绿地将种植各种乔木、灌木和草坪,形成自然的绿色景观。
•在湖泊和绿地之间设置景观步道,供游客漫步欣赏自然美景。
•在建筑区域设置花坛和景观花园,增添城市的绿色氛围。
3. 交通规划为了方便游客前往东莞生态园,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是必要的。
3.1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东莞生态园周边设置公交车站,增加公交车的班次,方便居民和游客到达园区。
3.2 自驾车为了方便自驾车游客,园区周边将设置停车场,并规划交通路线,确保游客能够顺利到达园区。
3.3 自行车为了鼓励绿色出行方式,东莞生态园将设置自行车租赁点,提供租赁服务,游客可以通过自行车游览园区。
4. 可持续发展策略为了实现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提升园区的生态环境。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23—2023)目录一、现状与挑战 (1)二、原则与目的 (3)(一)指导思想 (3)(二)规划原则 (3)(三)规划目的 (5)(四)指标体系 (5)三、重要任务 (5)(一)水环境保护 (5)(二)大气环境保护 (13)(三)固废污染防治 (16)(四)噪声污染防治 (19)(五)辐射环境监管 (21)(六)生态环境保护 (22)(七)循环经济发展 (29)四、保障措施 (34)(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理顺环境管理体制 (34)(二)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健全减排“三大体系” (36)(三)推行环境信息公开,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38)(四)保障环保资金投入,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40)附表1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43)附表2 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及其水质保护目的 (44)附表3 城市污水解决工程建设方案 (45)附表4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46)附表5 城乡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置工程方案 (46)附表6 东莞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47)附表7 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工程表 (48)一、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并采用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乡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 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 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我市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环境形势仍然严峻: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我市仍以外源性经济为主,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产业升级转型的积极性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主线性转变, 产业构成大多是传统的高污染行业, 结构性污染突出。
二是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内河涌“黑臭”问题严重。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文本打印版
项目名称: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项目委托单位: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项目承接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规划设计证书: [建设部]城规编第021001 甲级[深圳市]深规勘设许字第12003012号设计编号: 2007B39编制时间: 2008年05月出图专用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副院长: 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明昌高级工程师朱荣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 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主管: 朱荣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规划室主任: 方煜高级城市规划师市政室主任: 梁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 赵迎雪高级城市规划师李轲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 方煜高级城市规划师何斌城市规划师李鑫城市规划师林楚燕园林规划师陈媛媛城市规划师蒋岫城市规划师刘雷城市规划师覃原高级工程师钟远岳工程师陈晚莲工程师王凤云工程师董佳驹工程师陈郊工程师刘缨高级工程师张涛工程师谭敏敏工程师康蓉规划师助理张迎规划师助理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 文本·图集·说明书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二〇〇八年五月前言受生态园管委会委托,我院于2007年6月开始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9月形成初步方案。
期间,多次与生态园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进行讨论,并与同期展开的水系整治、绿化工程、道路施工等多项规划设计相协调。
2007年10月10日,项目组向东莞市委市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原则通过。
2008年1月22日,东莞市规划局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及部门意见征求会,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成果。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以下简称六镇协调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
六镇协调规划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深入研究,重点解决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与协调发展问题。
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 .doc
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东莞市人民政府2013年7月目录第一章区域概况11.1地理位置 (1)1.2地形地貌 (1)1.3气候水文 (1)1.4行政区划 (1)1.5人口状况 (2)1.6经济状况 (2)第二章生态环境、资源现状与演变趋势32.1河流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 (3)2.2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任务艰巨 (4)2.3生态逐年改善但仍需加强 (5)2.4声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良好 (6)2.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逐年完善 (7)2.6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7)第三章规划总则与指标分析83.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3.2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和规划目标 (8)3.3指标现状分析 (10)3.4创建生态市SWOT分析 (14)第四章生态功能区划与控制策略194.1生态功能区划 (19)4.2生态保护分级控制 (19)4.3生态安全格局 (20)4.4生态保护体系 (22)第五章主要建设任务 275.1建设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 (27)5.2建设集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34)5.3建设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 (40)5.4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 (51)5.5建设绿色和谐的生态文化体系 (53)5.6建设高效文明的生态制度体系 (56)第六章重点项目596.1重点项目 (59)6.2指标可达性分析 (59)第七章保障措施607.1组织保障 (60)7.2政策保障 (61)7.3资金保障 (61)7.4技术保障 (62)7.5能力保障 (63)7.6社会保障 (63)附表1:东莞市生态功能区划65附表2:东莞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表68附表3:国家级生态市指标任务分解及可达性分析79第一章区域概况1.1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处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
北倚广州,南邻深圳,东接惠州。
茶山镇南社古村落和牛过蓢简介
南社明清古村落简介南社村位于茶山镇东南面,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辖下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650人。
2013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3227万元,净收入1776万元,村组两级总资产达3.5亿元,净资产3亿元。
南社古建筑群始建于宋朝,历元、明、清八百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11万平方米的古村落,现存祠堂30多间,古民居250多间,古井42口,古池塘7个,古墓36座,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未破坏的明未清初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南社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东莞文物八景南社遗韵”等称号,2013年参观游览旅客达23.8万人次。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动南社古村保护开发工作,目前正积极联合石排镇塘尾古村创建国家4A级景区。
一是坚持高强度投入。
制定《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施方案》,成立以镇长黎寿康同志为组长,分管旅游工作领导和南社、超朗村党工委书记为副组长,旅游办、城建办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社村,推动镇村两级共同开展创建工作,确保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到位。
镇财政设立专项创建经费,有关经费预算正在抓紧编制中。
二是坚持高起点规划。
先后投入110万元,分别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编制《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方案》、《南社古村落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为南社古村的保护和4A创建工作明确了方向。
加强与石排镇塘尾古村、生态园的沟通联系,策划生态古村旅游线路。
三是坚持高质量建设。
浅谈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浅谈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摘要:本文笔者主要结合参加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改造方面的工作,阐述了东莞生态园麦屋当前的现状和不规范的地方及提出了改造保护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规划;生态园;现状;价值分析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 combination in the dongguan ecology protection modification of wheat house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dongguan ecology park house whea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on-standard place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of protection planning measures.Keywords: planning; Ecology park; The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analysis1 工程概况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
范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
根据生态园总体规划,规划区北侧有城市主干道6号路,东南侧有次干道2号路,规划轻轨R5线从麦屋村南侧通过,设有麦屋站点,接驳R2、R3号线,从而衔接广深惠和港澳的轨道交通线。
未来交通便捷,区位十分优越。
生态园的建设,将形成以生态园为辐射源,有效促进周边地区城市化,并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生态园将与莞城、同沙以及松山湖形成“四位一体”的构架。
2 现状分析2.1 经济社会状况规划区现状以居住为主,现有人口约400人(包括麦屋、孙屋),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麦屋和孙屋新村内,以从事种植和养殖为主,只有几十个高龄原住民还住在古村老宅当中,这些原住民是古村历史的见证人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园大圳埔湿地建设工程设计
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园大圳埔湿地建设工程设计佚名【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30-33)【正文语种】中文大圳埔湿地建设工程位于东莞生态园内,东部快线的北部,大圳埔排渠的南岸,与大圳埔排渠一堤相隔。
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的珠三角地区首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规划设计面积约34hm2,其中水体面积约10hm2,绿化面积约18 hm2,项目包括园建工程,建筑面积约200 m2,道路面积约10 507 m2,栈道和涵洞面积约648.5 m2。
设计概算3 881.52万元,工程决算3 065.26万元。
基于生态修复、水系整治促进土地重新利用的建设的初衷,大圳埔的设计提出了以水为先、以绿为基和以水为源的生态修复策略和纵横成网、多绿径、多节点的生态格局。
设计地块的现状地形主要为典型的岭南水乡鱼塘肌理,水深较深,边坡较陡,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缺乏一方面显得景观较为单调,另一方面不具有净化水质的功效。
其次塘埂较窄,缺乏乔木,使整个片区的景观缺乏层次感。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的考虑,设计主要从水系的梳理、地形的重塑和生境的营造三个方面进行。
1 水系的梳理整个湿地范围内,将原有的鱼塘肌理打破,将整个区域的水体贯通,同时和大圳埔河水也完全贯通,使整个大圳埔湿地成为整个生态园水系有机的组成部分,加强水质净化功能。
同时采用模拟自然的手法,模仿自然界中天然河流滩涂的形态,在湿地公园内形成丰富的岛屿、洲、汊等形态,打破了原有鱼塘单调的水体景观。
同时为避免大圳埔河水位很低的时候,湿地内会严重缺水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设计在湿地和大圳埔河之间设计了位于常水位以下的暗堤,当在常水位的时候是看不到的,当水位低于暗堤以下时,湿地内的水就可以保存住,而不会流向大圳埔河,以保证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
1 项目区位图2 规划水系及竖向图2 地形的重塑通过适当的地形设计,特别是水陆交接地段的坡度设计,为适应不同水深的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结合参加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改造方面的工作,阐述了东莞生态园麦屋当前的现状和不规范的地方及提出了改造保护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规划;生态园;现状;价值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 combination in the dongguan ecology protection modification of wheat house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dongguan ecology park house whea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on-standard place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of protection planning measures.
keywords: planning; ecology park; the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
范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
根据生态园总体规划,规划区北侧有城市主干道6号路,东南侧有次干道2号路,规划轻轨r5线从麦屋村南侧通过,设有麦屋站点,接驳r2、r3号线,从而衔接广深惠和港澳的轨道交通线。
未来交通便捷,区位十分优越。
生
态园的建设,将形成以生态园为辐射源,有效促进周边地区城市化,并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生态园将与莞城、同沙以及松山湖形成“四位一体”的构架。
2 现状分析
2.1 经济社会状况
规划区现状以居住为主,现有人口约400人(包括麦屋、孙屋),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麦屋和孙屋新村内,以从事种植和养殖为主,只有几十个高龄原住民还住在古村老宅当中,这些原住民是古村历史的见证人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由于古村基本的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渐渐地古村成为空心村,加之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和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得古村的保护水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现状古村没有发展旅游的经济基础,内部及周围的配套设施是空白,缺乏餐饮、游憩、休闲、商业等设施,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游人数量较少,大部分是摄影、写生等专业人士过来采风,远远谈不上形成旅游经济的支撑。
古村潜在的人文旅游与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有条件成为生态园旅游线路的一个重要的景点。
2.2 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现状建设用地12.2公顷,占总用地的17.2%。
其中村镇居住用地为7.6公顷,主要包括古村和新村村民住宅用地,约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10.7%,但新村内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偏高,大多数建筑在五层以下,居住环境较差;现状公共设施用地0.1公顷,
主要为宗教活动场所用地;村外围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养殖场和印化厂),面积3.9公顷,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5.5%,土地经济效益较低,并且与规划用地功能需求不相适应,规划将置换出去。
规划区内,现状水域面积18.9公顷,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6.5%;耕地面积为21.1公顷,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9.6%;林地用地面积为15.1公顷,园地用地面积为3.9公顷,分别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1.2%和5.5%。
表1现状土地利用一览表
2.3 道路交通现状
广深快速铁路从麦屋村南部通过,造成规划区与外部一定程度的隔离。
现状麦屋村和孙屋村对外交通联系主要是通过一条宽约5米水泥村道,结合跨铁路桥通往茶山镇等地。
在麦屋古村和新村在外围建有环村路,大部分路面硬化,通过环村路向外延伸出多条村道分别通往孙屋古村和新村、水田阡陌以及桑基鱼塘等。
古村内部交通:古村内交通主要通过巷道和支巷来解决,巷道铺砌麻石和红石,但由于少人居住和行走,少量巷道已杂草丛生,亟待整治和维修。
新村内部交通:新村道路和巷道已基本实现硬地化,但路幅较为狭窄,多数路面局部有破损,有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
2.4 建筑现状分析
1)建筑质量分析
古村内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砖木或混合类建筑,以传统的泥土、青砖、石材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典型的传统建筑结构--穿斗结构。
除了宗祠(家祠)建筑、更楼(碉楼)、麦日桃故居及少量民居等历史建筑保存较好外,多数民居由于无人居住导致年久失修,木质腐朽或墙体屋面有一定的变形或受损,建筑质量一般,个别建筑毁坏严重,已成危房。
古村另有一定量的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修建的砖混结构民居,质量较为一般。
新村及周边建筑:新村村民住宅多为近年修建的2至4层砖混结构建筑,有少量的4至6层混凝土结构,总体建筑质量较好。
村外围有一定量的工业建筑,以简易的养殖建筑为主,质量较差。
2)建筑类型分析
古村内建筑:多数为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另有宗祠建筑、更楼(碉楼)建筑、宗教庙宇建筑等,种类齐全,少而精致,体现了明显广府传统建筑地域特征,通风、阴凉、防潮、防晒、务实、质朴,还有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兼容并蓄。
新村及周边建筑:新村主要是现代方头方脑的盒状居住建筑,布置密集,没有统一规划设计,无明显特色;村外围有少量的简易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建筑。
3)建筑风貌分析
古村内建筑:古村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以低层建筑为主,具有明显的广府建筑特色。
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外封闭内开
敞,红砂岩为基,水磨青砖为墙,在建筑的大门、屋脊、山墙、屋檐等配以类型丰富多彩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彩绘、白描等装饰。
除此之外,典型的广府传统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
另外,古村内有一定数量的民国和解放后修建的民居,建筑无明显的广府特色,但总体布局和风貌与古村格局、风貌相融洽。
新村内建筑:新村作为村民现有的居住之地,多为多层的砖混或砼结构建筑,由于缺乏规划设计私自修建,虽建成时间较短质量较好,但建筑形态各异,外观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秩序感。
与旁边的古村缺少整体空间上的联系,不相协调。
周边建筑:外围简易的养殖场和单调的工业厂房建筑风貌亦是不佳,略显突兀,与整体环境不能溶为一体,对古村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息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2.5 公共及市政设施现状
公共配套:除洪圣古庙宗教设施、麦屋新村的饮食小店外,无其他公共配套设施;
给水:现状古村用水取自村中水井;新村住户用水来自茶山镇自来水厂;
排水:古村巷道旁建有石砌排水沟,新村也建有简易的排水沟,都无排水管道设施,雨、污合流,直接排入排水沟,再由排水沟排入周边水塘,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
电力通信:规划区供电电源由茶山镇供电所负责,供电线路
沿入村路旁架空敷设至村头西南侧的变电房,通信线路也由茶山镇架空引入。
村内居民配电线路和通信线路接线较为凌乱,主要是沿村民住宅墙壁和水泥杆架空敷设,存在安全隐患,破坏空间景观;
环卫设施:村旁风水边有简易的垃圾屋,无收运设施,对风水塘产生一定污染。
乱倒垃圾现象严重,缺乏垃圾桶等收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