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简称EIA)是一种评估和预测特定项目、政策或计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过程。

下面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原则与方法:原则:一、全面性: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的环境影响全面性是指在考虑环境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某些明显的环境影响,而是要全面地考虑所有可能的影响。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全面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它要求对项目或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这包括直接影响,如土地使用变化、水资源利用、空气质量等,以及间接影响,如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等。

全面性的目的是确保我们对环境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权衡各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考虑,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或弥补这些影响。

总之,全面性是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综合考虑所有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的环境影响,以便做出更全面和准确的决策。

二、可比性:确保不同方案之间具有可比较性,以便进行有效决策确保不同方案之间具有可比较性是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

在比较不同方案时,我们需要确保它们在相同的标准下进行评估,以便能够进行公正和准确的比较。

以下是确保可比性的一些方法:1.定义共同的评估标准:在比较不同方案之前,需要明确定义共同的评估标准。

这些评估标准应该是客观、可量化的,并且与决策目标密切相关。

例如,如果我们正在比较不同的投资方案,我们可以使用投资回报率、风险水平等作为评估标准。

2.统一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确保在比较不同方案时,使用相同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数据来源或处理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可比性。

例如,如果我们正在比较不同产品的销售数据,我们需要确保使用相同的时间段、销售渠道和计量单位。

3.考虑上下文因素:在比较不同方案时,需要考虑到上下文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和 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
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性。
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规定的 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 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
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 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
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
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 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2)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①断面上取样垂线的确定。断面上取样 垂线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河宽。当河流断 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 列方法布设取样垂线。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 样垂线。
大河、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 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 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明显水流处),共设两 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 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小于5m,并 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 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分为六类, 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 较稳定和稳定,并分别以A、B、C、D、 E和F表示。分类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 高度角按表3-3查出太阳辐射等级,再由 太阳辐射等级与地面风速按表3-4查找稳 定度等级。
(4)联合频率 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
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
3、地形地貌
8、动、植物与生态
4、气候与气象
5、地面水环境
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
1、社会经济 2、文物与景观 3、人群健康状况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 的建筑构造),称大气污染源(排放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步骤和内容注意: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二氧化氮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改为0.08,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l改为0.12mg/l,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l改为0.24mg/l;3、臭氧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l改为0.16mg/l,,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6mg/l改为0.20mg/l。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要求,排放氯气、氰化氢、光气的排气筒高度不低于25米。

二、估算模式所需输入的基本参数如下:1、点源参数(5项):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排气筒出口处排放速度、点源排放速率;2、面源参数(4项):面源排放高度、面源长度、面源宽度、面源排放速率【g/(s.m2)】;3、体源参数(4项):体源排放高度、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体源排放速率(g/s);4、复杂地形参数(2项):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中心的距离;5、建筑物参数(3项):建筑物长度、宽度、高度;6、项目污染源位于海岸或宽阔水体岸边可能导致岸边熏烟的,提供排放源到岸边的最近距离;7、其他参数:计算点的离地高度、风速仪的测风高度。

三、附图、附表、附件要求:(一)附图:1、污染源点位和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包括评价范围底图、评价范围、项目污染源、评价范围内其他污染源、主要环境空气敏感区、地面气象站、探空气象站、环境监测点;2、基本气象分析图:年、季风向玫瑰图;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包括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温廓线;年平均风速月变化曲线图、季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曲线图、风廓线;4、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5、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浓度最大值(小时平均和日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长期气象条件下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思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思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思路与方法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价(EIA)是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键手段。

通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思路与方法。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思路1. 确定评价目标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包括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确定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重点、制定评价的计划等。

2.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与项目相关的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了解项目的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 预测与评估环境影响根据收集的资料,对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包括空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4. 制定预防和补救措施根据预测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减轻或解决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5. 公示与审批将评价结果和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并根据审批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法1.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通过现场调查、监测等方法,了解项目实施前环境的质量状况,为后续的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进行预测和评估,包括排放量、排放浓度、对环境的影响范围等。

3. 环境风险评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减轻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4. 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对预测和评估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5. 环境影响公示与征求意见将评价结果和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同时,向审批部门提交评价报告,经过审批后才能实施项目。

四、结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1. 生态影响评价方法: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对环境变化或人为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2. 模型预测方法:采用数学模型或计算机仿真模型,预测沿岸或水域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3. 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历史数据和环境参数,对环境影响的趋势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预测。

4. 专家咨询方法:通过专家调查、问卷调查、专家会议等方式,获得专家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意见。

5. 地质考察方法:研究地质、地貌、岩石等地质场地的特点,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6. 环境监测方法:通过环境监测,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

7. 性质分析方法:通过对污染物性质和环境介质特征的分析,评估环境影响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规划环境影响技术、方法与实例

规划环境影响技术、方法与实例

规划环境影响技术、方法与实例规划环境影响技术、方法与实例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和方法来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规划。

技术与方法:1.生态评估:生态评估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通过调查、监测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状况与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并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模型:通过建立环境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发展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定量预测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模型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模型、水质模型、气候模型等。

3.现场监测:通过现场监测,可以实时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现场监测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评价过程,通过评估和预测不同发展方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决策提供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基线调查、影响辨识、评价和决策等环节。

5.资源评估与管理:资源评估与管理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资源的定量、定性评估,可以明确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界限,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实例:1. "空中花园"规划在上海浦东新区,“空中花园”规划中,运用了多种环境影响技术和方法。

首先,通过生态评估,调查了当地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评估了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利用环境模型,预测了建设后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情况。

再次,通过现场监测,实时了解了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最后,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明确了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 港口开发项目规划在香港的港口开发项目规划中,也采用了多种环境影响技术和方法。

首先,进行了生态评估,调查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其次,运用环境模型,预测了建设后水质和海洋生态的变化。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在未来,大气污染的影响会愈演愈烈。

为了避免大气污染的威胁,预测大气环境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预测大气环境影响的过程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研究大气环境
研究大气环境是预测大气环境影响的第一步,需要全面了解大气组成、大气层次和能量的大气交换等情况。

第二步:研究大气污染的可能源
研究大气污染的可能源,例如交通工具、工业厂房、用火等,都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这一步也可以获得有关大气污染的详细信息。

第三步:构建空气质量模型
同时建立完整的空气质量模型,将源污染、大气组成、大气层次及空气交换等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空气质量的模拟结果。

第四步:预测大气环境影响
最后,采用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预测出大气环境的影响,包括气体浓度变化和微粒物等。

总之,预测大气环境影响的步骤主要包括:研究大气环境、研究大气污染源、构建空气质量模型及预测大气环境影响。

只有仔细研究大气环境,用适当的模型搭建准确的环境模拟,才能精准预测大气环境影响,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浅谈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

浅谈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

浅谈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作者:陈文图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7期陈文图(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着自然界生态规律的均衡性,也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人居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新时期我国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环境问题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环境预测及评价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点攻关,经过预测评价环节可以认识到当前环境的实际状况,提醒政府及环保部门采取必要的改善措施,营造更加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鉴于此,本文分析了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及其评价方法,以有效地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先进策略中图分类号:X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146-03经济全球化不仅带动了世界经济的紧密结合,也使得各种外在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环境污染是全世界极为重视的一大问题,不再仅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环境保护工程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地解决,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和谐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及其评价工作,能够为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镇环境给予可靠的指导.1 生态环境研究的几个主要阶段评价是为了客观地提出环境保护方案,两者都是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工作.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环境保护受到了我国各地区的高度重视,只有以优良环境为前提才能实现经济的持久性发展.因环境污染的类别多种多样,各地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时,应从不同的筹备阶段采取措施.1.1 准备阶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有效性,选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早前由于相关的准备工作不完全,环境研究工程编制的方案无法正常实施,阻碍了有关部门的环保工作.新时期环保思想实现了改革发展,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对生态环境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1].面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现象,前期还要做好污染影响的统计工作,为后续环境保护策略的执行积累资料.1.2 执行阶段执行过程是严格按照环保大纲采取的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指导下完成各项工作,这是保护环境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进行详细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等工作,增强环保方案的执行力度;其次,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按照空气、水质、土地等污染来源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尽可能深入到每一个地区、企业等详细范围.1.3 验收阶段最后一个验收环节是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对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汇总,明确指出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环境工程验收也是对保护工作的评价总结,阐述了与绿色城市建设相关的组织计划,提高环境项目建设的规范性.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流程2.1 评价内容从环境研究体系来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操作流程.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重在阐明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影响所造成的各方面影响,从而为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提供科学的指导,避免决策性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2].2.1.1 因素评价.通过执行环境勘察方案,掌握生态环境面临的实际情况,然后才能分析出可靠的影响因素.如:建立数据模型,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相关因素,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影响范围、影响因素等内容逐一识别.2.1.2 影响评价.从多个角度判断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应以事实数据为参考,评价出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最终会产生的相关后果.2.1.3 趋势评价.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状况也是持续变化的.预测或评价生态环境,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出相应的判断,这样才能持久性地控制社会生态环境水平.2.2 评价流程(1)先确定此次评价工作的主要对象,依旧评价流程里参照的几个指标.(2)根据评价的影响对象和因子选择评价方法、模式、参数和进行计算.(3)研究确定评价标准和进行主要生态系统和主要环境功能的影响评价.(4)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影响的综合评价与分析.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生态影响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环境评估资料及评估条件,然后选取合适的指标和模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因此评价过程中既要对现状做出定性判断又要选取指标、模型进行定量的分析,所以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方法是定性判断、定量分析或者二者的相结合.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应根据评价对象的生态学特性,在调查、判定该区主要的、辅助的生态功能以及完成功能必须的生态过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与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列表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类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生物多样性评价等.根据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3].简单举两个常见的评价方法如下:3.1 列表清单法列表清单法是Little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3.1.1 方法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3.1.2 应用(1)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2)进行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3)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3.2 图形叠置法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图形叠置法有两种基本制作手段:指标法和3S叠图法.3.2.1 指标法(1)确定评价区域范围;(2)进行生态调查,收集评价工作范围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动植物等的信息,同时收集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及环境质量信息;(3)进行影响识别并筛选拟评价因子,其中包括识别和分析主要生态问题;(4)研究拟评价生态系统或生态因子的地域分异特点与规律,对拟评价的生态系统、生态因子或生态问题建立表征其特性的指标体系;(5)对所得结果进行绘图处理,制作与其相对应的生态图.3.2.2 3S叠图法(1)选用地形图,或正式出版的地理地图,或经过精校正的遥感影像作为工作底图,将其作为影响评价的依据.(2)在底图上描绘主要生态因子信息,如植被覆盖、动物分布、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和特别保护目标等;(3)进行影响识别与筛选评价因子;(4)运用3S技术,分析评价因子的不同影响性质、类型和程度;(5)将影响因子图和底图叠加,得到生态影响评价图.3.2.3 图形叠置法应用(1)常被推广于地区生态环境水平的预测与评价;(2)用于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中,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矿业开发项目等;(3)用于土地利用开发和农业开发中.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操作流程国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三大意义”之后,也积极采取了必要的环境建设工作,环境预测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环境预测是通过已取得的情报资料和监测统计数据,对未来或未知的环境进行估计和推测,最终作用是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环保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环境影响预测不仅是进行环境决策和环境科学管理的依据,也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基础.其一般程序包括:4.1 选定目标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个产业链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序的运行着.同时,经济发展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预测工程的首要步骤是确定预测的目的和标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具体情况:一是呈现问题,对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表达出来,客观地体现出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二是确定范围,详细地识别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以限定相应的污染程度.具体情况:根据某地区现有的环境水平,分析当前环境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时设计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的有效措施,从而促进区域环境水平的提升;以选定的目标为指导,切合实际地分配各项环保任务,确保环境建设工程目标的尽早实现[4].4.2 收集资料参照本次环境影响预测的主题,选择与此次预测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料.社会调查显示,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环境污染现象集中表现于: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固废体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收集资料时必须安排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测检测,对勘测所得数据进行详细地统计与记录,客观地反映出各种污染现象的实际情况,使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更符合标准.4.3 建立模型面对大量的数据资料,必须要建立系统性的预测模型,帮助环境工作者预测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其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正好适用于环境预测模型的操作.如:勘测者把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心,由处理器及数据仓库完成自动化分配,辅助环境影响的预测研究.此外,结束数据处理后,借助于计算机操作平台也可进一步计算处理,获取准确的数据结果.4.4 分析结果上述步骤完成,计算机会自动输出相应的处理数据,研究人员结合几个关键的参数值,便可初步预测环境造成的影响.此环节的重点工作对预测结果进行鉴别和分析,从事实角度反样出被预测地区的环境状况.分析环境预测结果必须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原则,如:客观性原则要求以事实数据为基础,掌握环境影响的具体情况;全面性原则要求从多个角度分析造成的影响作用,编制出真实的预测报告.5 结论总之,生态环境是各个生态关系链共同组成的一个大环境,与人类长期生存及可持续发展存在这密切的关联,也会影响到人类日常生存的每一项活动.各地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重视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工作,对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引导区域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张荣静.积极完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带来的诸多意义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10,32(2):221-224.〔2〕候在平.区域生态环境工程的改造与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11,28(10):56-5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环境保护部,2011-9-1.〔4〕王万恩.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研究,2009,22(18):133-135.。

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

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

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人类的各种活动,无论是工业生产、农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环境影响评估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环境影响评估,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个项目、计划或政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其目的在于提前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确定评估的对象和范围。

这需要明确所要评估的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理位置以及可能涉及的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

然后是进行环境现状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监测和收集相关数据,了解评估区域当前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接下来是影响预测。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评价,综合分析这些影响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以一个新建的化工厂为例,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需要考虑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的呼吸健康;废水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可能会污染附近的河流和地下水,破坏水生态系统;废渣的不当处置可能会占用土地资源,甚至造成土壤污染。

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可以预测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可能的扩散范围,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安装高效的废气处理设备、建设污水处理厂、合理规划废渣堆放场地等。

然而,环境影响评估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存在局限性。

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某些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和量化。

另一方面,一些利益相关方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干扰评估过程,导致评估结果不客观、不全面。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受污染土壤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估,以判断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

为了有效地进行评价,需要运用适当的预测和评价方法,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方法。

预测方法是指通过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建立模型等手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土壤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物理预测法、化学预测法和生态预测法。

物理预测法主要是通过采集土壤样品,测量各种物理指标,如土壤质地、容重、含水量等,然后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预测土壤的水、热、风等介质运移的特征。

通过预测介质运移特征,可以了解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规律,进而预测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生态预测法是对受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预测。

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包括植被、土壤动物、微生物等因素。

然后,运用生态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其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影响。

评价方法是指根据预测结果,对土壤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风险评价法、生态评价法和经济评价法。

风险评价法主要是通过将预测的影响与相应的接触途径联合考虑,计算风险指标,对土壤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评价。

风险评价法根据暴露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主要评估人体接触土壤污染物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影响,生态风险评价则主要评估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生态评价法是通过评估各种生态指标,如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等,综合考虑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评价法旨在揭示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程度,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评价法主要是通过评估土壤环境影响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分析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从而为环境管理和修复提供经济合理性的依据。

经济评价法可以综合考虑土壤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预测和评价方法包括物理预测法、化学预测法、生态预测法、风险评价法、生态评价法和经济评价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为标题,本文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原则1. 全面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全面考虑项目对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

评价应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进行,以全面了解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2. 可行性原则:评价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可行的方法,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评价方法应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可比性原则:评价应具备可比性,即不同项目的评价结果可以进行比较。

为了实现可比性,评价应采用一致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确保不同项目在评价结果上具有可比性。

4. 可持续性原则:评价应关注项目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强调可持续发展。

评价应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从规划、建设、运营到拆除等各个阶段,综合评估项目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方法1. 环境影响预测:通过建立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专家经验等。

2. 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对项目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评估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等。

3. 环境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敏感性,确定项目对环境的敏感程度。

分析方法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容量分析和环境承载力评估等。

4.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分析项目的环境效益和成本,对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进行评估。

分析方法包括环境效益评估、环境成本评估和环境影响修复成本评估等。

5. 环境管理计划: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管理和控制。

管理计划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措施和环境监督等。

6. 公众参与: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纳入评价过程,增强评价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听证会、问卷调查和公众会议等方式进行。

三、总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一种系统性、科学性的评价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全面了解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环境影响评估过程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估过程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估过程和方法介绍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通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方法,旨在确保公众和决策者清楚地了解拟议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后果。

这一评估过程旨在保护环境、遵守法律法规,并帮助开发商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机构已经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评估人员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单项评价方法和多项评价方法。

单项评价方法主要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标准,对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多项评价方法则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如环境质量、生态保护、污染物排放等。

3.环境影响评估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估可以根据项目性质、建设内容、审批程序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项目性质,可分为新建项目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和在建或改建工程竣工后的验收;根据建设内容,可分为工业企业环保设计审查、生活服务设施选址定点等;根据审批程序,可分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前期咨询和现行规定下的规划方案比选等。

4.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厂址选择、流程、主要原料、废气处理装置设计安装及运行情况、废渣处理和处置、噪声控制、废水治理等方面。

5.环境影响评估的申请办理手续:建设单位需要向市环保局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项目会收到预受理通知单。

取得预受理通知单后,建设单位需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相关费用,并填写申请表。

最后,等待发证部门审批。

总之,环境影响评估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通过对拟议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遵循这些程序和方法,开发商可以更好地遵守环境法律、规则和条例,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当地社区的传统生计来源和生活环境。

环境影响评估保护环境的必要步骤

环境影响评估保护环境的必要步骤

环境影响评估保护环境的必要步骤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项评估计划、政策、项目或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的过程。

它旨在识别、评估和减轻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进行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估成为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之一。

一、评估对象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估应包括评估对象的详细描述和相关的评估方法。

评估对象可以是一个计划、政策、项目或活动。

对于不同的评估对象,应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适用于评估理论与政策的环境影响,而定量方法则用于评估具体项目或活动的环境影响。

评估对象和方法的准确描述是环境影响评估的基础,它需要详细列出评估的范围、时限、所涉及的区域、具体步骤和相关参与方。

同时,评估方法的选择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原则,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数据收集与信息分析环境影响评估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全面了解评估对象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数据收集可以包括现场调查、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

收集到的数据应经过筛选、整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包括对评估对象、环境特征、潜在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评估对象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通过对信息的准确分析,可以为后续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环境风险,帮助确定评估对象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环境风险评估需要充分考虑评估对象对水、土壤、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风险。

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时,应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评估对象的潜在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环境风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以下是 9 条关于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1. 直接观察法呀!就比如你走在路上,看看周围的树木是不是变少了,河水是不是变脏了。

嘿,这不是很明显就能察觉到环境的变化嘛!
2. 数据分析法哦!就像科学家们那样,收集各种环境数据,然后分析分析,这不就能发现一些我们平时忽略的问题啦,比如说空气里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变化,你说对吧!
3. 对比参照法呀!你可以拿现在的环境和以前的环境作对比嘛。

想想以前咱们小时候那片美丽的草地,再看看现在啥样,哎呀,这差别不就出来啦!
4. 公众调查法呢!多问问周围的人呀,大家对环境都有啥感受。

说不定别人提到的一个小细节,就是我们没注意到的重要影响呢,是吧!
5. 模型模拟法哟!这就像是给环境建个小模型,在里面模拟各种可能的情况。

比如说建个城市模型,看看如果多修几条路会对环境有啥影响,多有意思呀!
6. 实地检测法嘿!亲自到那些可能受影响的地方去检测呀,采集样本啥的。

就跟侦探查案似的,多刺激呀,能找到好多线索呢!
7. 专家咨询法呀!那些懂行的专家们,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可丰富了。

向他们请教请教,肯定能学到不少识别环境影响的妙招,你觉得呢?
8. 历史资料研究法嘛!翻翻以前的资料、档案呀,看看以前都发生过啥。

说不定能从过去找到现在环境问题的根源呢,这多神奇啊!
9. 情景分析法呢!想象一下未来如果发生某些情况,环境会变成啥样。

难道你不想知道如果工厂再多几家,我们的环境得变成啥样么,哎呀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环境影响识别方法都各有各的用处,我们都应该了解并运用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呀!。

4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完全混合模型
QC1 + qC 2 C= Q+q
(2)河流pH模型 河流pH模型 ① 充分混合段 ② 混合过渡段 (3)河流水温模型 ① 初始断面水温 ② 平衡温度 ③ 一维日均温度
(4)河流的BOD-DO耦合模型 河流的BOD-DO耦合模型
S-P模型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a. 河流中的BOD衰减和 衰减和DO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河流中的BOD衰减和DO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b. 反应速度是恒定的 c. 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 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是大气 复氧
4.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1.1 废水排放量的预测方法
4.1.1.1 点源废水排放量预测方法
(1)实测法 (2)估值法—排污系数推算法 )估值法— qNK s 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 Qs = 86400 工业废水排放量 ① 按定额用水量指标估算 ② 按万元工业产值综合排污系数估算
Q = α Aβ
4.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1.1 废水排放量的预测方法 4.1.2 地表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预测
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2.1 大气污染物扩散过程 4.2.2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4.2.3 大气污染预测模式
4.3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4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5 固体废物及垃圾影响预测方法
三维紊动扩散方程
∂C ∂ 2C ∂ 2C ∂ 2C = Ex + Ey + Ez 2 2 ∂t ∂x ∂y ∂z 2
Ex,Ey,Ez—紊动扩 散系数
在物质输送过程中有质量输入或者输出
dC ∂ 2C = D∇ 2C + Ei + S ↓↑ 2 dt ∂X i dC ∂ C ∂C ∂C ∂C = +u +v +w dt ∂t ∂x ∂y ∂z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2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2
第二节 大气(dàqì)环境影响预 测
共九十四页
1
主要 内容 (zhǔyào)
一、大气(dàqì)环境影响预测步骤
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四、扩散参数估值
共九十四页
2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yùcè)步骤
(yùcè)
确确 定定 预预 测测
范 围 因及 子计 算 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 采用(cǎiyòng)长期气象条件
典型的小时气象条件 :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 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 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
– 计算日平均浓度
需要采用长期气象条件 典型的日气象条件 :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
(6-9)
式中:C(x,y,z)——排放源在下风向空间点P(x,y,z)处的浓度(mg/m3); Q——源强为(mg/s); u-排气筒高度(gāodù)处的风速,m/s;
δy,δz——横向和铅直向的扩散参数(m)
He —— 排气筒有效高度,m。
共九十四页
28
• 若大气污染(dà qì wū rǎn)物排放源为地面源,即He 近似为零,考虑地面刚性、对污染物全反射的 情况下,可表达为: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设选
定择
预 测 情 景
预 测 模 式
确 定 相 关 的 计 算 参 数
行 环 境 质 量 预 测 与 评 价
3
共九十四页
1、确定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 一般选取有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应注 意选用(xuǎnyòng)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和预测 区域内污染严重的因子。

(完整)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完整)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完整)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全部内容。

注意: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二氧化氮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

04改为0。

08,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l改为0。

12mg/l,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

12mg/l改为0.24mg/l;3、臭氧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

12mg/l改为0。

16mg/l,,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6mg/l改为0。

20mg/l。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要求,排放氯气、氰化氢、光气的排气筒高度不低于25米。

二、估算模式所需输入的基本参数如下:1、点源参数(5项):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排气筒出口处排放速度、点源排放速率;2、面源参数(4项):面源排放高度、面源长度、面源宽度、面源排放速率【g/(s.m2)】;3、体源参数(4项):体源排放高度、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体源排放速率(g/s);4、复杂地形参数(2项):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中心的距离;5、建筑物参数(3项):建筑物长度、宽度、高度;6、项目污染源位于海岸或宽阔水体岸边可能导致岸边熏烟的,提供排放源到岸边的最近距离;7、其他参数:计算点的离地高度、风速仪的测风高度。

三、附图、附表、附件要求:(一)附图:1、污染源点位和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包括评价范围底图、评价范围、项目污染源、评价范围内其他污染源、主要环境空气敏感区、地面气象站、探空气象站、环境监测点;2、基本气象分析图:年、季风向玫瑰图;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包括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温廓线;年平均风速月变化曲线图、季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曲线图、风廓线;4、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5、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浓度最大值(小时平均和日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长期气象条件下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紊动扩散方程
2 2 2 C C C C E E E x y z 2 2 2 t x y z
Ex,Ey,Ez—紊动扩 散系数

在物质输送过程中有质量输入或者输出
2 d C C 2 D C E S i 2 d t X i
d C C C C C u v w t t x y z d
2 C C C C C u v w ED C 2 i t x y z X i
(2)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分散
河流一维污染物迁移基本方程 以明渠为例建立剪切流的一维分散方程

通过下游断面的扩散物质流量: I d I u C d A

水体底泥耗氧
dY4 kb Lb dt
水体底泥耗氧可用下式表达:



水体复氧
大气中的氧溶解到水体中的现象叫做大气复氧。 大气复氧的机理可归纳为三类: 分子扩散理论模式 双膜理论模式 渗透理论模式
由于大气复氧引起的液相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可用下式计算:
d O d D k2D d t d t
(1)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扩散 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包括: ① 分子扩散 ② 对流扩散 ③ 紊动扩散 三维静水分子扩散方程
2 2 2 C C C C D 2 2 2 t x y z
D—分子扩散系数

三维动水对流扩散方程
2 2 2 C C C C C C C u v w D 2 2 2 t x y z x y z
根据水流连续性定律,可以写出各断面的流量、BOD的平衡关系:
L QL ( Q Q ) L q o , i o , i e , i e , i d , i i i
根据S-P模型可以写出从断面i-1到断面i之间的BOD衰减关系:
L L ei , i 1 0 ,i 1
式中, i
e
k1,iti
将上式代入,则得到各个断面的BOD浓度公式:
L a L b o , i i 1 o , i 1 iL i
式中, a i 1
( Q Q i 1 e , i d , i)
Q o , i
; b q Q i i/ o , i
很显然,上式表达了一组递推公式,可以写成矩阵形式:
水体中有机物的碳化耗氧量CBOD:
水体中有机物的硝化耗氧量NBOD:
k t N Y L ( 1 e ) N N 0
水流中BOD的总耗氧量:
k ( t t ) k t N a 1 Y L ( 1 e ) L [ 1 e ] C 0 N 0

水生植物呼吸耗氧
d Y3 R dt
( C A ) ' ' ˆ ˆ [ A U C ( u Cu C ) d A ] t x A
将连续方程代入上式后化简,得到分散方程:
C C 1 ˆ 1 ' ' ˆ U u C d A u C d A t x A x A x A A
dL (k1 k3)L dt dLn k n Ln dt
d D kL kL kD 1 n n 2 d t
该模型的解为:
(k k ) t 1 3 L L e 0
kNt L L e N k L k L ( k k ) t k t k t k t k t 1 0 N N 13 N 2 2 2 D D e [ e e ] ( e e ) 0 kk ( k ) k k 2 1 3 2 N
4.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1.1 废水排放量的预测方法 4.1.2 地表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预测
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2.1 大气污染物扩散过程 4.2.2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4.2.3 大气污染预测模式
4.3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4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5 固体废物及垃圾影响预测方法
这就是河流一维污染物迁移基本方程
2 C C C U E M 2 t x x
(3)污染物在水流中的衰减
① ②
有机物在河流中的衰减变化 含碳化合物的氧化
dLC k1 LC dt
可以用一级动力学反应式来表达含碳有机物在水流中的衰减变化
对上式积分得到
kt 1 L L e C C 0
A L B L g o

1 1 L AB L Ag o

一维多河段DO模型
kt 2 ,1 i i 1 0 ,1 i
根据S-P模型,可以写出第i断面的溶解氧DO计算式:
k L kt kt kt 1 ,1 i 0 ,1 i 1 ,1 i i 1 2 ,1 i i 1 2 ,1 i i 1 O O e [ e e ] O ( 1 e ) e , i s k k 2 i 1 1 ,1 i

q—每人每日排 水定额 N—人口总数 Ks —总变化系数
4.1.1.2 非点源废水量
4.1.2 地表水中污染物迁移 转化过程预测
4.1.2.1 地表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 4.1.2.2 河流水质模型 4.1.2.3 河口及感潮河流水质模型 4.1.2.4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4.1.2.1 地表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
(4)河流的BOD-DO耦合模型
① ②
a.
b. c.
S-P模型 基本假设: 河流中的BOD衰减和DO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反应速度是恒定的 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是大气 复氧
该模型是BOD-DO耦合模型,形式为:
dL k1 L dt
dD k1L k2D dt
其解析解为:
Q Q Q Q Q Q e , i d , i e , i d , i e , i d , i , , i 1 i 1i 1 i 1i 1 i 1 Q Q Q o , i o , i o , i
水温对大气复氧系数的影响
T 2 0 k k 2 2 ,2 0 r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水体复氧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O p t
4.1.2.2 河流水质模型
(1)完全混合模型
QC1 qC2 C Qq
(2)河流pH模型 ① 充分混合段 ② 混合过渡段 ③ (3)河流水温模型 ④ 初始断面水温 ⑤ 平衡温度 ⑥ 一维日均温度
在工程上,最关心的是溶解氧浓度最低点——临界点。 临界点的氧亏值为:
k 1 D L x p ( kt c 0e 1 c) k2

托马斯模型
1937年H.Jr.Thomas在S-P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因悬浮 物沉降作用对BOD去除的影响,模型方程为:
dL (k1 k3)L dt dD k1L k2D dt
任意点的实际流速可以分解为三部分:断面平均流速、脉动流速和该 点时均流速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差值,即
' ˆ u U u u
同理,断面上任意点的瞬时浓度也可以表达为:
' ˆ C C C C

' ' ˆ ˆ u C d AA U C ( u Cu C ) d A A A
L L x p ( k t ) 0e 1
k L 1 D 0[ e x p ( k t )e x p ( k t ) ] D e x p ( k t ) 1 2 0 2 k k 2 1
如果以河流的溶解氧来表示,那么
k L 1 0 O O D O [ e x p ( k t ) e x p ( k t ) ] D e x p ( k t ) s s 1 2 0 2 k k 2 1
A

( u C d A ) d x xA
dt时段内扩散物质之差:
uCdAdxdt x A
污染物量之差与污染物增量相等:
( C A d xd ) t u C d A d x d t t x A
(C A ) u C d A t xA



河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 上游河水或有潮汐河段海水所带来的溶解氧; 排入河中的废水所带来的溶解氧; 河水流动时,大气中的氧向水中扩散、溶解;

水体中繁殖的光合自养型水生植物,白天通过光 合作用放出氧气,溶于水中。

流水中有机物的耗氧
k t 1 Y L L L ( 1 e ) C C 0 C C 0


多宾斯-康布模型
1939年Dobbins-Camp在S-P模型基础上,提出了 考虑底泥耗氧和光合作用复氧的模型:
d L (k k LB 1 3) d t d D kL P 1 k 2D d t


欧康纳模型
1961年D.O’Conner在S-P模型基础上,考虑硝化过 程对溶解氧变化的影响后,提出修正模型:
同时,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可以写出
O QO ( Q Q ) O q o , i o , i e , i e , i d , i i i


k ( ) 1 , i i i e , i e , i ,i O ( 1 ) i s i k k 2 , i 1 , i
k t 2 , i i
4.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1.1 废水排放量的预测方法
4.1.1.1 点源废水排放量预测方法
(1)实测法 (2)估值法—排污系数推算法 qN K s 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 Qs 86400 工业废水排放量 ① 按定额用水量指标估算 ② 按万元工业产值综合排污系数估算 Q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