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精品作文
论中国式教育_优秀作文800字
论中国式教育_优秀作文800字中国式教育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其严苛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和个性,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式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和纪律,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中国式教育都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话题,需要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和讨论。
中国式教育的优点无疑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中国式教育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纪律的执行为重点,学生在学校通常要面对大量的作业和考试,这一严格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中国式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中国式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中国的学校里,学生通常要遵守严格的纪律规定,如按时上课、做好作业、服从老师等。
这种严格的学校纪律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中国式教育也注重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许多学校都开设有集体活动和团队作业,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中国式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中国式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只注重应试,缺乏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中国式教育也存在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
中国的学校教育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这使得一些学生在教育体制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造成了他们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
要解决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教育部门可以逐步实施素质教育和多元化评价制度,减少对学生的死记硬背,增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1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我在传统教育理论上的反思
我在传统教育理论上的反思传统教育理论一直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教育模式。
从古至今,它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近些年来,传统教育理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事实上,传统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缺陷,我们应该在具体案例中加以反思。
首先,传统教育理论局限于有限的知识领域,缺乏较大的开放性。
传统教育方式多以学习书本知识、作业训练为主,将与学术领域无关的课外信息忽视,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仅仅停留在“洗脑”的水平,使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其次,传统教育理论也过分重视形式,走极端的训练与考核方式,失去了学习的本质,只求“准确”而非“有用”,使得学生在考试时只具有把握知识点的能力,而缺乏应用知识的能力。
近年来,一些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大学生在接触各种实践时表现不佳,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传统教育理论也过多强调考试,忽略了学习的过程。
考试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可能完全反映学习的真实效果,同时,过多的考试和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导致学生对学习疏忽大意,只顾突击考试。
最后,传统教育理论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传统教育方式把学生当成是一篮子,把整个班级的学习内容安排的都一样,但是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各不相同,这意味着,有些学生得到的是少数极端化的学习经历,对有些学生来说,这就可能导致他们的学习落后,减少了他们的成长空间。
总的来说,传统教学理论尚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加以改进,扩大其开放性,把握学习的本质,同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重视个性差异,释放学习的乐趣,放眼未来,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传统教育理论中获益。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反思,说明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认识传统教育理论,摆脱过分偏重考试的束缚,发展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学习知识,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让学生在未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检讨与反思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检讨与反思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进行检讨与反思。
本文将就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打破这些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学习内容单一: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只着重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 缺乏合作与交流: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学习,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而在当今社会,合作与交流能力已成为重要的能力之一,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构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激励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相结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倡导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借助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以下是几种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的方式:1. 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在线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传统教育活动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种传统教育活动层出不穷。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传统教育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统文化的魅力1.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通过参加传统教育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但传统文化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都在不断传承和发扬。
参加传统教育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传统教育活动的意义1. 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参加传统教育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2.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3. 培养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通过参加传统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学习到这些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我的活动体验1. 体验传统节日在活动中,我参加了传统节日庆典,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了解了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2. 学习传统技艺活动中,我参观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如剪纸、陶艺、刺绣等。
这些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品让我感叹不已,也让我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瑰宝。
3. 感受传统艺术在活动中,我欣赏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表演。
这些艺术形式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对传统教育的思考1. 重视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传统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式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中国式教育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我对中国式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中国式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中国式教育的优点1. 重视基础教育我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需要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2.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中国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关注团队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 注重应试教育我国的教育体系历来注重应试教育,考试成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标准。
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应试教育也使得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更加自信。
二、中国式教育的弊端1. 过分强调分数中国式教育过分强调分数,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容易形成“唯分数论”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
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教学方法单一中国式教育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和启发。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对中国式教育的改进建议1. 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中国式教育的弊端,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高分。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要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西部地区流动,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传统文化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篇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第四课第一框体的内容。
由于课文内容是讲传统文化的,所以经过科组尤其是备课组的帮助,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在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可以正视传统文化,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可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摒弃糟粕。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
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次公开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1、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3、本节课的高潮部分还不够突出,在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环节由于课件的演示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按设计一样达到完美的结局。
4、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太到位!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设师生良好互动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5、从课堂授课环节来看,开头略显拖沓,导入教材核心问题不太理想,最后的总结应明确,要细化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及要求。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精选6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精选6篇)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
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
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
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
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
“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
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
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
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
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孝是感恩,孝是仁爱。
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精选多篇)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政治教育中“教什么、怎么教”,政治工作条例力求根据部队教育训练任务和保卫国家安全使命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新兵入伍阶段,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在义务兵服役中期,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官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义务兵服役末期,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官兵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在初级士官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官兵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志愿兵和初级军官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智育、文史、理化、体育、艺术等教育训练主要课程中去。
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军营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士官一直到初级军官,再到中高级军官,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军委总政治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部队以教育训练为导向,偏重对官兵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官兵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这是当前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家国情怀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让我认识到,“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启蒙老师。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优秀5篇)传统教育心得体会篇1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传统教育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
它通过传递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
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促进了人类的不断进步。
在我接受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教育带给我的益处。
首先,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通过学习,我能够掌握各种知识,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生。
其次,传统教育培养了我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仅影响着我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也指导着我与他人交往的方式。
最后,传统教育还帮助我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我与老师、同学和家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他们为我提供了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也成为了我的精神寄托。
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教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通过传统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文化,培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建议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教育,让它继续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篇2传统教育心得体会在我人生中,我深深体验到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我不仅从我的老师那里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份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是对所有可能受益于传统教育的人的启示。
传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承。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不仅仅被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传统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5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独特的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伦理,传达了一种高尚、优雅与谦和的处世态度。
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们深知要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孔子的“三绝”、“五常”等理念,使我深刻认识到人应该追求的高尚品德。
这些传统的道德准则,对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遵循道德规范,与人为善、积极向上。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让我明白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我了解到各地的传统习俗、传说故事、民间艺术等。
这些多元的文化形式,让我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
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了解、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我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我逐渐建立了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信。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具备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自信,我们才能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更好地传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属性。
因此,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我对自己所属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同,更加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第四,传统文化教育促使我不断追求卓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勤奋上进、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这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被传统文化中那些卓越的人物形象和伟大的成就所深深感动,激发了我对追求卓越的渴望。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精品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精品3篇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1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
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
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
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
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
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
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
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
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
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传统教育模式反思:利弊与启示
传统教育模式反思:利弊与启示传统教育模式反思:利弊与启示传统教育模式,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解决问题,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利弊1. 利:强化基础知识传授传统教育模式在强调基础知识教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传统教育强调“打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让他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传统教育模式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单一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今后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3. 利:重视道德品质教育传统教育模式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4. 弊:过于强调师道尊严,缺乏民主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地位较高,学生缺乏民主意识。
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启示1. 改进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重视学生的创新潜力。
2. 创设民主教育环境传统教育模式需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民主开放的育人环境。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民主思维。
3. 强化实践环节传统教育模式应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实践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反对中式教育作文模板
反对中式教育作文模板反对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以应试为导向,重视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长期盛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中式教育。
首先,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在中式教育下,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课业压力,要求他们不断地死记硬背知识,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个性。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和热情。
而且,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一些学生可能并不适合这种应试教育,但却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其次,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中式教育下,学校通常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足。
在当今社会,这些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式教育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很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会显得无能为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中式教育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教育下,学生需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还要应对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学生在这种教育下,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会选择逃避现实,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因此,我们有必要反对中式教育。
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总之,中式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改革。
我们应该让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反思作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反思作文800字传统文化的反思作文800字(精选8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反思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的反思作文800字篇1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遗落、一点一滴地消逝,最终被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过去,再无人知晓。
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先祖们生活的画面。
然而,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更多的西方节日走进了我们的世界,许多传统的风俗被冷落。
圣诞、情人节等成为了年轻一代的热爱和期待。
而传承多年的春节、七夕则逐渐失去了独有的韵味。
我们的传统节日正在被侵蚀,是否未来的某一天它们会被完全替代,而那时的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戏剧中国戏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几乎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整个发展史。
它们分别展现了来自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各式各样,尽情地展示着令人惊叹的艺术风采。
可是,现在的流行乐、摇滚等健步如飞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中国戏剧也因此逐渐走向没落,这个历经漫长岁月洗礼才诞生成形的文化,我们是否会在它消失后才幡然醒悟,那时的我们还能再把它找回吗?传统中医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宝贵的财富,它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百个年头,终结了无数人的痛苦,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
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博大精深。
不过,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医学也大量涌入我国,严重冲击了中医的发展。
在人们的生活中,西医西药慢慢地替代了一剂剂的中药,许多深奥的医理药方也已失传。
当某天,我们回味起中医的奥妙时,真正的中医还存在并有迹可循吗?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源远流长的古文化曾经是那么辉煌和绚丽,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
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孔子是伟大的,他奠定了一个时代政治、社会与文化的思想根基,这个漫长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初才宣告结束,而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余波的冲击力。
孔子式的教育是与自汉武帝之后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它在维护和稳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以及维系华夏文化千载绵延等重大方面功不可没,但这是以中国社会两千余年的缓慢发展、中国国民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严重缺失等等为巨大代价的。
在孔手式的教育之下,中国国民习惯于消极顺从,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它终结的标志,就是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内在精神,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标签: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模式;传统文化;创发性和谐社会是由创发性的人组成的社会,而人的创发性与“不从”能力息息相关。
社会成员普遍习惯于顺从而缺乏不从的能力,同样属于这个社会隐藏的不和谐。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隐藏的不和谐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它是我们的社会一只脚尚未完全从封建文化的泥沼中拔出来的重要表现之一。
那么,导致这一文化缺陷的主要根源何在?笔者认为,答案恐怕得从孔子那里去寻找。
孔子生活于“礼崩乐坏”的年代,毕生的抱负是要复兴“周礼”。
在晚年专事教育之前,他一直做着政治上的努力,曾一度周游列国,说服诸侯国的统治者采纳他复兴周礼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无功而返。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段话似乎透出这样的信息,即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三十岁时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聚徒讲学的资格,而不至于误人子弟——事实上,他正是在三十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的;到他六十多岁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时,当然就认为自己更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格了。
孔子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将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门生,指望他们个个能成为自己复兴周礼大业的传承人。
我在传统教育理论上的反思
我在传统教育理论上的反思传统教育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在使用,即使它们表现出了不尽如人意的部分。
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是建立在一种授予专家状态的假设之上的,而且由这种假设而引申出这样的任务:将学生从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分离出来,让他们的教育更有效,更加重视他们的能力和技能。
然而,我们使用这些传统教育理论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
首先,传统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学过程的某些方面过于简单化。
教师通常会以一种“灌输”的风格来教授,而不是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探索和讨论机会。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参与到实质性的课堂研究中,也不能对他们看到的进行深入探究,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传统教育理论偏重于填充知识,而不是重视学习的实践性。
它侧重于让学生能够识别知识,而不是让他们能够实际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学生很难从中获益,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另外,传统教育理论将学生视为“容器”,认为学生只需要被填充知识,而知识在本质上是做出正确答案的东西,而不是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更不是一项表达个人想法的活动。
这种传统的教育理论忽略了学习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这可能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在使用传统教育理论的同时,努力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进行改进,使其更加完善,以提高和支持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只有通过积极的反思和实践,我们才能建立更有效的教育理论,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学生当作学习过程中的容器,让它们接受往里面“灌输”知识。
但是,这种传统教育理论会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活动,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教育理论,将它改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为学生提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并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传统教育的体会传统教育是指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纪律培养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作出了贡献。
在接受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我有着深深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传统教育,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不仅扩充了我的知识面,还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传统教育注重纪律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规则和纪律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会学生遵守校规和班规,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
通过纪律培养,我学会了自律和自觉。
我明白纪律的重要性,纪律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规划时间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通过遵守纪律,我在学业和生活中都能够有良好的表现。
再次,传统教育注重竞争和评价。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教师通过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竞争和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取心。
通过竞争和评价,我学会了如何追求进步和超越自己。
我明白了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传统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和教导。
其次,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纪律和规则的遵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一定的束缚。
在我接受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很难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再次,传统教育中过度强调竞争和评价,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和焦虑,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在知识传授、纪律培养和竞争评价等方面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在接受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培养了自律和竞争的意识,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一、传统课堂教学实践的优势1.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2. 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主导性。
3. 注重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便于管理和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易于管理和评价,教师可以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二、传统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教学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
3. 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4.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改进传统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1.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避免单一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加强师生互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思考体会 革新传统教育思考体会
思考体会革新传统教育思考体会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挑战。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革新传统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就革新传统教育的思考体会进行分享。
思考一:注重个性化教育传统教育通常是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开始重视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个人特长和潜能。
革新传统教育的关键是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思考二:拓宽课程内容传统教育往往局限于传授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
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远远不止于此。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革新传统教育需要拓宽课程内容,引入更多与实际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传统教育往往注重个人竞争,忽视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革新传统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的研究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总结革新传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
注重个性化教育、拓宽课程内容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是革新传统教育的关键。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有创造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注:以上所述仅为个人观点,请参考并据此进行讨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
和谐社会是由创发性的人组成的社会,而人的创发性与“不从”能力息息相关。
社会成员普遍习惯于顺从而缺乏不从的能力,同样属于这个社会隐藏的不和谐。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隐藏的不和谐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它是我们的社会一只脚尚未完全从封建文化的泥沼中拔出来的重要表现之一。
那么,导致这一文化缺陷的主要根源何在?笔者认为,答案恐怕得从孔子那里去寻找。
孔子生活于“礼崩乐坏”的年代,毕生的抱负是要复兴“周礼”。
在晚年专事教育之前,他一直做着政治上的努力,曾一度周游列国,说服诸侯国的统治者采纳他复兴周礼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无功而返。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这段话似乎透出这样的信息,即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三十岁时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聚徒讲学的资格,而不至于误人子弟――事实上,他正是在三十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的;到他六十多岁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时,当然就认为自己更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格了。
孔子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将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门生,指望他们个个能成为自己复兴周礼大业的传承人。
由孔子的讲学所演绎的中国传统教育重在传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老师就
是权威,就是知识的化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成为衡量其优劣等级的重要指标。
中国传统教育所缺失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失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西方传统教育模式。
苏格拉底认为精神助产术是产生真理的途径。
在与人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问题时,他总是以求教者的姿态,向对方询问答案,然后不断地通过诘难,使对方一次又一次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逐步修正意见,接近真理。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那样,他就像一位他母亲那样的助产婆,“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的思想问世”。
由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所演绎的西方教育重在探索知识,老师处于辅助和引导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将其导向求智之路。
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
源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这个差异至今仍未发生根本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到华中理工大学作过一场题为“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的演讲,以切身经历对中西教育模式进行了一次比较。
他回顾和反思了自己在西南联大和芝加哥大学的学习和研究,认为西南联大的学习方法是演绎法,而芝加哥大学的则是与之相反的归纳法。
前者注重从已知到未知,就像中国传统教育所要求的“不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后者则习惯于由现象求本质,重在探索知
识。
为了更形象些,我们不妨援引他举的“氢弹之父”泰勒的一个例子;“归纳法常常要走弯路,因为你是在探索,所以你走的方向往往是错误的。
比如说,泰勒教授是个热情洋溢的人,他早上到学校里来,走到走廊上立刻抓住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说昨天晚上他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于是就把他的想法讲出来。
过了一个钟头,他碰到另外一个人,他就讲另外一套理论。
所以我说,泰勒教授一天大概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
可是你想想,假如一个人每天都有半个正确的想法,他的成就就会不得了。
”
杨振宁还回忆说,泰勒因为非常忙而通常不备课,在课堂上有时会误入歧途,当他设法弥补时,思想就像天线一样向各个方向探索到底是什么地方走错了。
杨先生因此而深受启发。
他还举了费米(1942 年他在芝加哥大学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尤里(20 世纪发现重水的大化学家)、梅尔和梅尔夫人(他们两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等老师的例子。
就像泰勒那样,每一位老师都能让人感觉到苏格拉底就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中国传统教育称为“孔子式的教育”,而把西方传统教育称为“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关于后者,我们还可以举一个词源上的佐证――“‘教育'一词,其原来的和最基本的意思是‘引出和启迪'人身上具有的东西”。
教育在文化的塑造与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伦理规范的创造不是偶然的,“文化机制的整个基础部分足以系统地循规蹈矩地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态度”。
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
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
但正如洛克打的那个比方一样,新生婴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
因此,他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通过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文化的人。
没有教育,文化的薪火就无法代代相传。
教育本身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精神特质,而人又是文化的创造、维系和传承者。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锻造了西方人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也就间接地锻造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西方的科学昌明和社会民主因此与“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但另一方面,全球核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等,又都与西方社会过度张扬科学与民主因而实质上是反科学和反民主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在西方似乎也并不彻底。
弗洛姆指出,自发感觉及真个性的发展实际上从最早对儿童的训练培养时起就开始受到压抑了。
教育的结果往往是扼杀了自发性,外加的感觉、思想和愿望取代了原始的、创发性的心理活动。
从恐吓、惩罚、哄骗或“耐心解释”等种种压抑方式之下,儿童开始放弃表达自己的感觉,并最终放弃了感觉本身。
教育者竭力把儿童塑造为与社会“合拍”的人。
教育没有达
到的目的则通常在后来的生活中由社会压力来完成。
从幼稚园一直到大学,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都耗费在学习越来越多零乱、互不相干的事实以获得“真实知识”上,根本无暇独立思考。
原创性思想与他们的感觉及情感一样遭到了扭曲。
紧接着他们成了教育者,他们的悲剧又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这样的教育只能使受教育者认识一些“事实”,而无法认识自己,可“认识你自己”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一。
“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然而,人们受到的教育愈多,就愈缺乏理性,缺乏判断力,缺乏信念。
充其量也不过是他们的智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他们的理性――即他们透过事物的表面去了解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本质力量的能力,却越来越枯竭。
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从感情中分离出来。
”
孔子同样是伟大的。
他奠定了一个时代政治、社会与文化的思想根基,这个漫长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初才宣告结束,而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余波的冲击力。
在这个时代,尽管异族统治者曾几度君临华夏,却无一例外地被根深叶茂的华夏文化所征服。
孔子式的教育是与自汉武帝之后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它在维护和稳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以及维系华夏文化千载绵延等重大方面功不可没,但这是以中国社会两千余年的缓慢发展、中国国民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严重缺失等等为巨大代价的。
在孔子式的教育之下,中国国民怎能不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怎能不习惯于消极顺从呢?
正是有感于国力的衰微和国民的懦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发出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慨叹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
我认为他是第一个反思“孔子式的教育”的人。
几十年后,新文化运动把这种反思推向了高潮,振聋发聩地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两大口号。
它成了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分水岭。
同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一直提倡民主和科学并为之奋斗。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大口号中仍然包含了“民主”与“科学”两大要素,中共十七大同样体现了中国执政党对“民主”与“科学”的价值诉求。
但是,应该看到,旧式教育和旧文化的影子还在徘徊,如果教育未能得到根本改观,国民还是会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是会缺乏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我们的文化也将如此。
当然,这种改观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1915 年至今仍然没有终结。
它终结的标志,就是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内在精神,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它的终结,将使中国人普遍成为创发性的人,而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怎能离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彻变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