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经验研究进展及展望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近年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推广。
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增强了抗逆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进行探讨,从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与政策措施等方面综述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
一、新品种选育方面的进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主要得益于新品种的选育。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不断推出具有高产、抗病、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在高产方面,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亩产量显著提高,甚至超过了传统品种的两倍以上。
不仅如此,这些新品种还具有抗逆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
在抗病和抗虫方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技术,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抗病、抗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真菌病、抗细菌病和抗虫害等特点,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此外,在耐旱和耐寒方面,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通过对耐旱和耐寒相关基因的筛选和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多个具有耐旱和耐寒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气候异常的年份中表现出色,保证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二、生产技术方面的推广除了新品种的选育,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建立适宜的生产技术体系。
在实际种植中,科学的生产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种植效果。
首先,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种植中提出了精密育苗、穴播和覆膜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杂交水稻的苗情更加统一,根系更加发达,为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的施肥上提出了秧肥与追肥的结合,并在追肥过程中注重钾肥的补充。
这样可以保证杂交水稻生长全程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此外,杂交水稻的栽培需要合理的水肥管理。
科研人员提出了定量灌水、定时灌水和定刻灌水的技术,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水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种子生产与经营课程论文姓名:颜寿班级:农学11-1学号:20116102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颜寿(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本文围绕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调节、父母本群体构建、父母本花时调节与授粉、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介绍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以及杂交水稻混播、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水稻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也称水稻异交栽培[1]。
从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配套后,各地组织大批技术力量对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进行研究,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制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种产量逐步提高,使三系法杂交水稻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湖北石明松在粳稻品种中发现了光敏核不育材料,至80年代中期,全国组织水稻育种工作者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稻技术,90年代初期进入了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实践。
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1.1 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技术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所配杂交组合的父母本生育期相差大,使得父母本花期相遇难度大。
由此重点围绕父母本生育期温光特性、叶片生长特性、幼穗分化发育特性开展研究,提出了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的“叶龄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播始历期差法”,并分析了3种安排方法的实用性,进一步指出以“叶龄差法为基础,以有效积温差法和时间差法作调整”的应用原则。
但是,在制种过程中尽管按以上方法安排父母本播差期,由于亲本生育期除主要受温光条件影响外,还受秧龄长短、秧苗素质、肥水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常使父母本花期不遇或相遇不理想。
因此,研究了“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对应叶龄法”等花期预测方法,其中“幼穗剥检预测法”简便、直观、可靠,被广泛采用,成为预测父母本花期的主要方法。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不同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使得其子代具有优良的基因特点,从而得到高产优质的稻米。
杂交水稻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种技术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不育系杂交和恢复系杂交。
不育系杂交是指通过研究和选育不育系,使其与另一不育系或普通本杂交,产生新种子,这种新种子具有优良基因特点,但其自身无法进行自然繁殖。
恢复系杂交是通过选育与不育系配对的恢复系,使其与普通本进行杂交,产生新种子,从而得到具有优良基因特点的水稻品种。
恢复系杂交相较于不育系杂交操作简单,同时可以利用自然繁殖,减少生产成本。
杂交水稻的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未来的发展,仍将继续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传统育种技术慢慢被基因编辑技术所替代,未来杂交水稻的育种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
通过编辑水稻基因,使其具有更强的耐性和抗逆性,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入杂交水稻的育种领域。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育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杂交水稻的育种成为了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水稻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基因进行结合,通过提取出数值化的特征,达到预测和优化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未来,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其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优化种植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借鉴不同地区的种植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也能够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和发展趋势将始终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未来仍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同时,各国科学家和农业生产者也将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使其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稻杂交制种工作情况汇报
水稻杂交制种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单位在水稻杂交制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研究进展。
针对水稻杂交制种工作,我们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试验,深入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的特性和杂交配制技术。
通过对水稻的遗传育种、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技术创新。
在水稻杂交制种工作中,我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杂交种制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杂交制种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杂交种的筛选和鉴定工作,确保了杂交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三、品种选育。
在水稻杂交制种工作中,我们重点选育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杂交组合进行筛选和鉴定,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抗逆、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为当地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示范推广。
为了将水稻杂交制种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农户中,我们积极开展了示范推广工作,组织了多次现场观摩和培训活动,向农民介绍了水稻杂交制种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水稻杂交制种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杂交种的稳定性和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推广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等。
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水稻杂交制种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六、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水稻杂交制种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培育更多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新品种,为我国水稻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单位水稻杂交制种工作的情况汇报,希望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水稻杂交制种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水稻人工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人工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促进了水稻的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水稻人工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杂交育种技术是指用人工手段加速杂交质量和数量的育种方法。
在水稻育种中,早期的人工杂交育种依赖于人工花粉授粉,但是这种方法进行大量育种的效率很低。
随着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靶向特定基因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加速选育的基因印记技术等先进手段。
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人工杂交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等手段,可以针对水稻的抗病性、耐旱性、产量等关键性状进行精准调控和优化,进而有效缓解粮食生产压力。
二、水稻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可以利用水稻内在的遗传多样性,以快速、高效的方式进行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在不同品种间实现有针对性的基因交换,扩大水稻的适应性和生态适应性。
然而,人工杂交育种技术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比如,人工杂交育种需要针对不同品种进行繁殖和筛选,所需的费用和工作量较大。
同时,水稻的基因组较大,杂交后的后代群体数量也较多,从而增加了信息分析和筛选难度。
三、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近年来,水稻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例如,许多科研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针对水稻性状进行了优化和定向调控。
同时,还有一些研究者运用杂交种的连锁不平衡关系来鉴定关键性状的基因位点,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品种改良。
此外,人工杂交育种技术还可以配合新型育种方法,如基因组选择、机器学习等手段,提高水稻育种的效率和速度。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水稻杂交种进行基因组选择,可以更为准确和高效地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种质。
总结综合来说,水稻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水稻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很多科学家的研究。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人们追求更高产、更高质的水稻品种。
杂交育种技术是目前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决定我国水稻育种的未来方向。
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概述杂交育种技术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优良亲本杂交,通过配合优良基因而形成的优良杂种。
对于水稻,杂交育种技术主要分平交杂交和三系杂交两种方式。
平交杂交是指选配两个亲本,只有一个杂种父本,通过手工人工将其杂交后培育种子,获得杂交后代。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穿杂率高,适用于矮秆大粒水稻品种;不足之处则在于人工可能出错,如选择亲本不当、杂交过程遇到自然灾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杂交失败。
三系杂交则是在平交杂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即采用三个亲本进行杂交,包括一种细胞线、两个不具备自交育性的系亲本。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自交杂交、提高了杂种稳定性,且适用于任何形态的水稻品种;不足之处则在于投入高、培育周期长、科研人员需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二、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现状在我国,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关注和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专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平交杂交和三系杂交两种方式皆有优点和不足,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而灵活选择。
目前,以平交杂交为主流的生产厂家,大部分生产高产大晚稻,口感较好且容易储藏,运输方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除以上两种杂交方式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逆育种、基因工程等,这些技术不仅加速了水稻品种的培育过程,同时还增强了水稻的抗病、抗逆性、提高了品质。
三、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发展迅速,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和思路。
未来,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 进一步绿色化和高效化。
未来的水稻育种将更加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杂交育种的过程将更加依赖于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从而大幅提高育种效率。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解决国民的口粮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进了水稻的育种工作。
水稻杂交育种是育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将对其进行浅析及展望。
水稻杂交育种是将优良的两个亲本交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杂交后代的选择和筛选来获得更加优良的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由于水稻杂交后代的遗传效果很强,所以可以迅速地获得一些新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杂交育种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筛选亲本:通过筛选一些适合杂交的亲本来进行杂交。
适合杂交的亲本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
(2)人工授粉:将适当的量的花粉放置到花穗的某一个部位上,使其与蕊柱结合。
(3)种子收集:在授粉后,等到水稻结籽成熟时,选择种子进行收集。
(4)育种选种:选择一些性状优良、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杂交后代,进行选育。
(5)推广应用:将育出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应用,使更多的人可以受益。
水稻杂交育种方法与传统的品系选育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稻杂交育种可以迅速地获得一些新的优良品种,缩短了培育所需的时间。
(2)水稻杂交育种能够扩大水稻的遗传多样性,使得育种更加灵活多样。
(3)水稻杂交育种可以大量地创造新的品种,在变化多样的环境中,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
(4)水稻杂交育种具有遗传效果多,易于稳定遗传等特点,可在不断地改进中,获得适应性强、效益好的优良品种。
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不断推进,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水稻杂交育种方法来解决。
未来,水稻杂交育种将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发展:(1)水稻品质的优化: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对水稻的品质也越来越高,未来水稻杂交育种将更加注重水稻的品质优化。
(2)水稻的抗逆性研究:随着气候变化以及灾害的增加,未来水稻杂交育种将更加注重水稻的抗逆性研究。
总之,水稻杂交育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种方法,它在水稻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杂交水稻是指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将不同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利用杂交优势增加水稻产量的一种方法。
杂交水稻的研究在中国已有非常长的历史,也是解决人口与资源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杂交水稻的历史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有人们发现,古代中国就有过水稻杂交的尝试,例如唐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有杂交水稻的记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利用双倍体水稻形成F1杂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1964年,中国的袁隆平教授从各地调集水稻种质资源,在云南省安宁市成功选育出了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亩产千斤”。
这是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中国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史上的重要一步。
袁隆平教授成为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标志性人物。
杂交水稻的特点杂交水稻的良好特性是产量高、稻穗长、台粒大、不倒伏等。
通过不同种质间的组合,还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耐逆性和品质等。
此外,杂交泳稻的育种时间比传统育种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大约在3-4年内就可以完成一次育种。
这是因为在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中,不同种质之间的杂交后代表现出许多基因效应,例如杂种优势(heterosis)和互补效应(complementarity),这些效应使得表现型稳步增加,突变率提高,育种时间缩短。
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中国是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数据,中国在2019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650亿公斤,在其中,杂交水稻占到了半壁江山,达到了70%以上。
此外,中国还是履行《巴黎气候协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责任,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态”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在育种方面,除了产量外,人们还关注水稻质量,例如水稻的抗虫、耐胁迫性、食味等品质。
在新品种选育中,也需要更多考虑生态因素,如区域性、适生性、保护生态环境等。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是在我国,由于耕地资源的相对匮乏、粮食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国家粮食战略的逐步推进,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通过将两个不同亲本的基因优势进行融合,产生出具有更高产量、更强抗病性、更好的适应性和品质的水稻品种。
这种育种方法不但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育种方式,而且还能充分利用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避免了同一品种产量下降的情况。
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以选育好的父本与母本进行杂交,使得从子代中筛选出最好的搭配。
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优势互补”和“杂交优势”,让杂交后的水稻产生超过亲本产量之和的高产量,同时继承了亲本中的优良性状。
此外,杂交水稻还能显著提高抗病性、耐旱、耐盐碱等逆境生态性状。
二、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众所周知,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个水稻品种的研究。
通过杂交技术,我们已经培育出了多个高产优质、病虫害抗性和逆境生态性状强的杂交水稻品种。
例如,杂交水稻品种超优杂交稻田系列(2019年实现亩产1058.9公斤,明显高于同期在户用普通稻的平均亩产水平)、两不耐系列(这些杂交品种拥有抗早衰性、耐低温性等特点,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华能优815稻(主要适用于中北部欠水轻土旱地种植,试种示范亩产高达1,300公斤)等等。
这些品种对于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的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未来发展在进行杂交水稻育种工作时,要注意选择亲本,以确保亲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穗型良好、形态标准化、容易养殖的特点,能够保证杂交后的优良性状与裂变现象。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也将不断发展。
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与研究进展
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与研究进展杂交水稻是最早成功应用杂交育种技术的作物之一,其育种原理是利用不同基因型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产生优良的后代品种。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为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求而推广的一种重要农业技术,其研究和发展也在不断推进。
一、杂交水稻育种的原理杂交水稻育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亲本的筛选和组合,以及对杂交F1代及其后代的选优、选育。
1、亲本的筛选和组合亲本的筛选是整个育种过程的关键。
在亲本的选育过程中,要考虑到自交系的抗逆性、风险系数和适应性等因素,选择出抗病、耐逆、高产等优良性状的亲本。
在亲本的组合方面,要实现良好的杂种优势,必须对亲本进行匹配。
理论上,互补系又称为“相悖配”,这种组合方式可以使杂交后子代的某些性状比其亲本优越,表现为非增加或非减少的现象。
例如,在结实率与产量方面下降10%的农业生产实例中,通过相悖配能够在产量和结实率上都提高20%以上。
同时,还应注意到亲本与环境的适应性匹配,使得杂交后子代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优势。
2、对杂交F1代及其后代的选优、选育对杂交F1代及其后代的选优、选育需要综合考虑生长势、穗型、花器、耐病、抗虫、早熟、香味等多个方面。
对于F2及其后代的继续选育,可以通过随机配对,筛选并保存优秀基因型,并将其继续选育、繁殖,以获得具有稳定性、高产性的新品种。
二、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进展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和实践已经得到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理论的不断深入,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也在日渐完善。
1、杂交F1的优越性杂交F1的高产优势是杂交育种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杂交育种的基础。
而杂交F1相对于其自交系的高产表现,是由于某些基因具有优异表达的组合效应所导致的。
现有证据表明,禾本科植物中的一些基因,在不同基因型之间产生较明显的组合效应,从而引起我们所说的杂种优势。
2、亲本的优化和改良在杂交育种中,亲本的优化和改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调研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_百度
实验五:调研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从1976 年在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以来,至1998年已有2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种植杂交水稻,全国累计种植面积为270亿多公倾,产稻谷3亿多吨。
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0%以上,个别省份(如江西、四川等省90%以上为杂交稻。
根据自然条件、组合要求、栽培制度等特点,可将我国的杂交水稻划分为以下 4 个区域:1、一季杂交粳稻区。
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宁夏、陕西、新疆、吉林、辽宁等8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江苏、上海、湖北、浙江也有少量的粳稻栽培。
2、一季杂交籼稻区。
主要分布在江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等省。
3、双季杂交籼稻区。
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自治区。
这些地区分早晚稻两季,早稻以常规水稻品种为主,晚稻以杂交籼稻为主, 杂交晚稻面积占90%以上。
近几年来,该地区又在大力推广杂交早稻,实行早晚双季杂交稻。
4、籼粳杂交水稻混栽区。
这些地区,既适宜种植粳型杂交稻,同时也种植籼型杂交稻。
主要分布在云南、浙江、江苏的部分地区。
中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同时又面临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持续增长等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从1978—1988年10年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产量却大幅度提高主要归功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
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及种植面积都已经超过了水稻常规品种。
因此,随着杂交水稻在中国的水稻生产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的粮食生产必将持续稳定地增长。
1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纵观近十多年来世界水稻研究发展的趋势,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一直是水稻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我国的水稻育种取得 2 次重大突破,一是矮秆水稻培育成功,把水稻单产水平提高了20%;二是杂交水稻尤其是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又在矮秆品种的产量水平上提高了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杂交水稻迅速大面积推广对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杂交育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水稻杂交育种方法、近年来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水稻杂交育种的展望、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以及分子设计育种在水稻杂交育种中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未来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将不断创新,为增产增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水稻杂交育种在增产增收上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创新技术的运用,为我国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水稻杂交育种方法、传统方法、新技术、展望、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增产增收、潜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水稻杂交育种的重要性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主要的粮食来源。
水稻杂交育种作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手段,对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水稻杂交育种还可以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大大提高品种的选育效率。
水稻杂交育种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优良品种,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需求的种植要求。
这对于提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杂交育种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产量,还可以提高粮食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稻杂交育种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本文内容简介本文将从传统水稻杂交育种方法、近年来新技术在水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水稻杂交育种的展望、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以及分子设计育种在水稻杂交育种中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结合水稻杂交育种方法的不断创新、水稻杂交育种在增产增收上的潜力以及未来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水稻杂交育种在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稻是我国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于维持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水稻的育种技术则是农业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其中,水稻杂交育种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育种技术,也是当前水稻育种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对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该技术在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水稻育种学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将新一代的杂交育种技术引入水稻育种中,并通过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不断优化育种品种。
二、水稻育种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包括了新的基因发掘方法、高效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等多方面进展。
新一代高效育种技术的引入,使得水稻育种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新品种的筛选和选育。
三、水稻育种杂交育种技术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不过,随着水稻育种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越来越突出。
其中,育种品种的多样性和耐性需求迫切、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紧缺等问题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此时,如何采取合理的育种方案和技术策略,以应对种种困境和挑战,成为了当前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展望虽然水稻杂交育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还很多,但是前景仍然十分光明。
借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新一代高效育种技术的应用,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将会步入更加高效、精准和科学的发展阶段。
相信,未来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将为我国水稻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在水稻育种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
未来,随着新一代高效育种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该技术将会在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杂交水稻_精品文档
杂交水稻一、引言杂交水稻是指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而成的水稻品种,它以高产、稳产、优质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杂交水稻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水稻生产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为解决世界人口增长和食品安全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杂交水稻的历史发展、优势特点、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历史发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了杂交水稻的成功育种,这标志着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内的引种和推广。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杂交水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76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创立了“三系杂交”育种方法,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
1981年,中国成功推广了杂交水稻,全球范围内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目前,杂交水稻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水稻栽培模式之一。
三、优势特点杂交水稻相比传统水稻具有诸多优势特点。
首先,杂交水稻具有较高的产量。
杂交材料通过自由组合和易于利用的杂交优势,使得杂交水稻的产量明显高于传统水稻。
同时,杂交水稻还能更好地抵抗病虫害,增强了其生物安全性。
其次,杂交水稻具有较好的抗逆性。
在干旱、涝、盐碱等恶劣环境下,杂交水稻能更好地适应和生长。
此外,杂交水稻还具有优质的特点,其米粒外观、口感和烹饪品质均优于传统水稻。
四、关键技术杂交水稻的培育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
首先,选择适宜的亲本。
杂交水稻的亲本选择是杂交育种的关键步骤,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亲本进行杂交组合。
其次,采用正确的授粉方法。
杂交水稻的授粉方法包括手授粉和机械化授粉两种,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再次,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
杂交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灌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和发育。
五、研究进展目前,杂交水稻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主要集中在提高产量、优化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杂交组合的优选,进一步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水稻的育种工作也变得越发重要。
水稻的杂交育种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种方法,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更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
本文将重点对水稻杂交育种方法进行浅析,并展望未来水稻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
一、水稻杂交育种方法1. 选择亲本水稻的杂交育种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亲本。
一般来说,亲本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品种的要求进行选择,一般选择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作为亲本,同时还要考虑到亲本的亲和力、不育系的选择等因素。
2. 不育系的选育在水稻杂交育种中,选择不育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育系是指在其细胞发生某种程度的不育现象,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根据不育系的来源和遗传特点,可以分为显性不育系、隐性不育系和细胞核不育系等。
选择适合的不育系对杂交育种是至关重要的。
3. 杂交组合的选择在水稻杂交育种中,要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
不同的杂交组合对一些性状的表现可能有较大影响,因此要根据目标品种的需求和亲本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
4. 人工授粉水稻杂交育种需要进行人工授粉,通过人工将雄性不育系与雄性育性系进行结实,从而获得大量的杂交种子。
人工授粉需要技术,需要保证不育系与育性系的结实率,保证杂交种子的质量。
5. 混合后代的筛选获得杂交种子后,需要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进行繁殖,逐步选育出符合目标品种要求的优良品种。
1.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杂交育种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比如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进行亲本选择、不育系选择、杂交组合选择等步骤,提高育种的效率和精度。
2.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非常前沿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精准地对水稻的基因进行编辑,从而实现对水稻性状的精准调控。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
浅析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及展望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杂交作物之一。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稻的杂交育种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不断提高。
本文将对水稻杂交育种方法进行浅析,并展望未来水稻杂交育种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1.自交系法自交系法是最早的一种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其原理是选取优良品种进行自交,使得新品系固定。
然后,选取优良自交系进行配制杂交组合种子,以产生更高产、优质的杂交后代。
自交系法产生的自交系稳定性高,但缺点是致密的种源结构及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
2.单交法单交法是一种较早的人工授粉杂交法,可以考虑到互补基因的灵敏度、对优质品种的保护等方面。
其主要过程是在花粉期选取优良种进行花粉授粉,通过标准控制得到在地上产生的雄穗,采用标准杂交进行返交和复杂杂交以便选出更高产适应更多地区土壤的杂交品种。
三系杂交法是20世纪60年代引入的一种新型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包括诱导中间体系和环绕中间体系两种。
该法原理是通过消除细胞核不对称性,将两性花分别作为供体和原始雄性不育株进行杂交,由于不育雄性所含的不育因子是在细胞质中产生的,所以能够克服母本不光合成因子的干扰,使得杂交后代由强健的母本和稳定的胚胎乳提供光合成能源,实现高效的杂交育种。
二系杂交法是由三系杂交法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水稻杂交育种方法,通过将不育系与一个具有特殊基因形态的耐寒优异的父本杂交,形成一次杂交强制性不育二倍体种子,从而完成了杂交无育性。
该法的优点是触目可见,不需要进行输入育种群体,适用范围广泛,但是难度较大,需要经过繁琐的基础工作来实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几种新的方法将逐渐研究和应用。
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帮助筛选出有潜力的优良品种,并减少杂交育种的时间和成本。
2.互换性基因驱动系统: 互换性基因驱动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它可以改变基因组的遗传性质,增强育种群体的普适性和耐逆性。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杂交水稻技术是一种利用不同品种水稻的基因优势,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技术。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等人成功地研发出第一份杂交水稻的种子,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诞生。
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杂交水稻具有较高的产量,可以有效缓解中国人口众多导致的粮食供需矛盾。
杂交水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粮食生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杂交水稻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人口众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杂交水稻具有较高的产量,能够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
据统计,中国杂交水稻的年种植面积已超过2亿亩,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60%以上,为保障中国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杂交水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提高了粮食生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杂交水稻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助于改善人们的饮食质量。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两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杂交水稻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和生产效益,为研究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撑。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品种选育到现在的分子育种和智能育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杂交水稻技术对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杂交水稻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2)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2)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国外继中国之后也开展了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一些国家,也有少量的试验工作在非洲地区开展。
开展杂交水稻的国家主要有印度、越南、印尼、孟加拉国、菲律宾、缅甸、老挝、巴基斯坦、柬埔寨、韩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
越南推广的杂交稻组合主要是我国的Ⅱ优838、Ⅱ优63及部分中9a系列组合,占其杂交稻推广总面积的90%左右。
越南主要从中国进口杂交稻种子,很多是民间边贸出口到该国,从中国进来的杂交稻种子满足了该国约70%的市场需求。
印度政府电非常重视杂交稻的研究和推广,开展水稻研究与我同同时起步。
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上重视杂交水稻的科研、引进与推广,但面积相对不大。
中国也帮助了世界许多国家开展杂交水稻业务,加上国际粮农组织对亚洲、非洲许多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因此,杂交水稻陆续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有200万hm2以上,杂交稻种子每年总需求量在2.5万t以上,市场总规模6亿元左右。
中国在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方面属于世界领先,这为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和种子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进展非常缓慢,没有显示出技术优势。
分析原因,主要与杂交水稻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适应性不广,也与中国的种子出口限制有关。
我国杂交水稻品种主要在国内气候环境条件下选育并进行试验的,未必适合国外地区种植。
从我国杂交稻组合在国外多个国家试种示范和太面积推广应用的结果来看,普遍表现产量有优势,但米质、抗性和适应性不强。
因此,除缅甸、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尼、盂加拉国、几内亚等以大米为主食,且粮食不能长期自给的国家外,杂交水稻在其他一些国家较难被接受。
同时,国内一些种子公司从事杂交水稻国际推广接触的国外客户合作的层次较低,还是以简单的引种为主,并没有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国际特定市场的品种选育工作。
另外,我国种子企业出口给国外的种子往往都是国内滞销积压的种子,因此导致我国出口的杂交稻种子质量不高,变成以减少库存和变现为目标,影响了中国种子的信誉。
研究报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研究报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第一章水稻制种的前景及概况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进展(一)雄性不育质源的发掘与利用(二)优质、高异交率不育系的开发利用(三)两系法育种技术的突破(四)超级杂交稻育种的成功实践(五)展望二、杂交水稻制种概况(一)高产制、繁种技术的建立(二)国内外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概况第二章三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一、隔离去杂保纯度(-)种子纯度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二)种子混杂的原因(三)防杂保纯的措施二、建立高产制种群体(一)培育分葉壮秧(二)合理密植和田间管理三、安排父母本花期相遇(一)花期相遇的概念(二)花期相遇的标准(三)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技术措施四、花期预测与调节(一)花期预测(二)花期调节(三)花期相遇情况的田间调查五、不育系和恢复系花时的协调及父母本异交态势的改良(一)不育系和恢复系花时的协调(二)恢复系的开花散粉特性与供粉能力(三)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构成及潜力(四)制种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提高六、三系亲本的提纯复壮(一)亲本退化变劣的表现(二)亲本提纯复壮的效果(三)亲本提纯复壮的措施(四)亲本提纯标准第三章两系法朵交水稻制种技术一、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概念及要求(一)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概念(二)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要求二、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生态条件要求与两个安全期(一)光温敬核不育系不育性表达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二)不育系育性敬感的安全期(三)亲本的生育期特性与光温反应特性三、光温墩核不育系高产保纯繁殖原理与技术(一)釉型光温敬核不育系的繁殖途径与技术(二)粳型光敬核不育系的繁殖(三)光温墩核不育系再生繁殖(四)光温敬核不育系防杂保纯与原种生产(五)粳型光敬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与技术(六)光温敬核不育系种子纯度鉴定四、两系法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一)选择制种基地和安排制种季节(二)建立高产优质制种群体(三)预测与调节花期(四)调节父母本花时及人工辅助授粉(五)防治稻粒黑粉病及稻曲病五、影响制种纯度的因素及提高纯度的措施(一)影响制种纯度的因素(一-)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措施第四章主要不育系、恢复系及其组合一、优良三系不育系(一)珍汕97A(二)V20A(三)协青早A(四)中9A(五)金23A(六)博白A(-t)II-32A(八)优I A(九)D702A(十)K18A(十一)冈46A(十二)粤丰A(十三)甬粳2号A(十四)盐粳5号A二、优良两系不育系(―)培矮64S(二)香125S(三)安湘S(四)安农810S(五)GD-1S(六)SE21(七)蜀光612S(八)株1S(九)7001s (十)N5088S三、主要三系恢复系(-)IR24 (二)IR26 (三)测64-7 (四)明恢63 (五)桂99 (六)密阳46 (七)明恢77 (八)晚3 (九)R 402 (十)绵恢501 ( ^一)R 207 (十二)中恢8006水稻制种主要技术措施1、田块选择:制种区域要求有较高的气温,就我县而言,可以进行制种的乡镇是柯渡镇和金源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经验研究进展及展望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种子生产与经营课程论文姓名:颜寿班级:农学11-1学号: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颜寿(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本文围绕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调节、父母本群体构建、父母本花时调节与授粉、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介绍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以及杂交水稻混播、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水稻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也称水稻异交栽培[1]。
从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配套后,各地组织大批技术力量对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进行研究,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制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种产量逐步提高,使三系法杂交水稻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湖北石明松在粳稻品种中发现了光敏核不育材料,至80年代中期,全国组织水稻育种工作者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稻技术,90年代初期进入了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实践。
1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1.1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技术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所配杂交组合的父母本生育期相差大,使得父母本花期相遇难度大。
由此重点围绕父母本生育期温光特性、叶片生长特性、幼穗分化发育特性开展研究,提出了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的“叶龄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播始历期差法”,并分析了3种安排方法的实用性,进一步指出以“叶龄差法为基础,以有效积温差法和时间差法作调整”的应用原则。
但是,在制种过程中尽管按以上方法安排父母本播差期,由于亲本生育期除主要受温光条件影响外,还受秧龄长短、秧苗素质、肥水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常使父母本花期不遇或相遇不理想。
因此,研究了“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对应叶龄法”等花期预测方法,其中“幼穗剥检预测法”简便、直观、可靠,被广泛采用,成为预测父母本花期的主要方法。
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方法和花期预测方法的研究成功,为保障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奠定了基础[2]。
1.2父母本花期相遇调节技术父母本花期相遇程度,决定制种产量的高低。
在20世代70年制种技术摸索阶段,认为父母本同期抽穗就是花期相遇。
80年代初期进入杂交水稻制种配套技术研究阶段,将父母本花期相遇的程度分为4种类型:一是花期理想相遇,即“母本头花不空,父本尾花不丢,父母本盛花相逢”,其中关键是父母本盛花期相遇。
二是花期相遇,即以父母本理想花期相遇为标准,若父本或母本的始穗期比理想花期相遇标准早或迟2~3d,父母本的盛花期能够大部分相遇。
三是花期基本相遇,即父本或母本的始穗期较理想花期相遇早或迟3~5d,父母本的盛花期只有部分相遇。
四是花期不遇,即父本或母本的始穗期比理想花期相遇早或迟6d以上,父母本的盛花期基本不遇,仅有父母本的始花或尾花相遇,甚至父母本花期完全不遇,制种产量极低甚至失收。
早熟不育系与早熟型恢复系制种,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为父本始穗期应比母本迟2~3d;与迟熟型恢复系配组制种,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为父本始穗期比母本早1~2d;与中熟型恢复系制种,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为父母本同期始穗或母本早1d始穗。
要使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理想,在确定父母本播差期后,还必须依父母本的抽穗、开花特性,在父母本幼穗分化前期进行花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照父母本花期理想相遇标准,及时采取协调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究了父母本花期调整技术。
其一,农艺措施调节法:采用割蔸再生、割叶、深中耕等措施推迟亲本生长发育,这些措施在幼穗分化Ⅲ期前进行,并配合施用氮肥,获得较理想的调节效果;对父本采用“旱控水促法”,在幼穗分化期排水晒田,控制父本发育,在中后期灌深水层,促进父本发育;对亲本实施“氮控钾促”法,在幼穗分化前期重施氮肥,延缓群体营养生长期;重施钾肥(如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等)促进亲本发育。
其二,化学调节法:在亲本幼穗分化期喷施激素和微量元素,幼穗分化初期喷施多效唑,并重施氮肥,延缓亲本群体发育;幼穗分化末期喷施“九二0”、调花宝、花信灵等,促进亲本的发育。
1.3父母本群体构建技术1979—1983年,中国杂交水稻制种进入配套技术研究阶段[3]。
重点对父母本群体结构的要求及其定向培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父母本的群体结构分别由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颖花数组成,在分别增加有效穗数和颖花数的同时,还探索了父母本有效穗数和颖花数的协调比例。
群体结构构建的基础是移栽密度及每穴移栽基本苗数。
在制种设计上,父本分2期播种,株距一般为25cm左右,母本株行距15cm×20cm,父母本每穴均栽双本。
父母本行比采用1:6~10)或父本采用小双行、大双行移栽方式,父母本行比为2:(12~20)。
根据恢复系生育期较长、不育系生育期较短的特点,许世觉提出了栽培上“母本靠插不靠发,父本靠发不靠插”的技术措施。
母本增加单位面积用种量,培育分蘖壮秧,扩大父母本行比,加大母本移栽密度,增加母本每穴栽插苗数,以求迅速形成母本高产群体。
父本则采用两段育秧的方法,两段育秧的父本生长健壮,单株带蘖多,移栽至大田容易形成高产群体,扬花授粉期产粉量大,能满足高产制种母本所需的花粉量。
对父母本群体的调控,在施肥方法上,母本改多次追肥为一次性施肥;父本改面上追肥为球肥深施。
从而为定向培养母本短剑叶、多穗群体,父本大穗、长花期群体奠定了基础。
父母本群体结构的合理性,以父母本群体颖花比例为评价指标,父母本适宜的颖花比例为1∶3左右[3]。
1.4父母本花时调节与授粉技术父母本花时错位的现象,称为花时不遇。
外界因素对不育系开花影响较大,开花期遇阴天或下雨天气,田间温度低,湿度大,导致不育系开花时间更迟更分散,甚至不开花。
在制种时采用父母本花时措施调节。
其一,赶母本植株上的露水。
在晴天早晨赶去母本植株上的露水,以降低湿度,增加穗型疏散度,扩大穗部受光面积,提高穗部温度,始花、盛花时间可提早1h左右。
其二,对父本喷洒冷水。
在高温低湿天气,恢复系开花时间提早,且花时缩短,父母本花时严重不遇。
早晨给父本喷洒冷水,增加父本植株的湿度,降低穗部温度,延迟父本开花时间,提高父母本花时相遇率。
其三,对母本喷施微量元素。
对母本以喷施“九二0”为主,配合三十烷醇、硼砂、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多种元素的混合喷施,比单一喷施更能明显提高父母本花时相遇率。
其四,改革人工授粉技术。
20世纪70—80年代在人工授粉时间上曾提出以母本花时为准,即“见母不见父”的原则,授粉期每天待母本盛花时开始赶粉,每天赶粉3~4次[3]。
90年代研究表明,父本颖花张开后至花药开裂散粉时间短,如不及时赶粉,大量花粉不能散落到母本群体间。
因此提出,在提高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基础上,人工授粉时间改为“父本开花散粉高峰时刻”。
此时刻赶粉,在单位时间、空间内花粉密度最大,显着提高了不育系柱头接受父本花粉的几率。
1.5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协作攻关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至90年代初期已取得较大突破。
由于不育系不育基因的表达受光温环境条件控制,加上当时所选育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在两系法杂交水稻试制过程中表现风险大。
但是,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优越性,促使人们迫切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全国各地几乎均组织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攻关课题组。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与三系法制种相比,虽然二者在田间基本操作技术中有不少相似、相同之处,但两系制种技术难点也很突出。
其一,制种季节受到限制,三系制种季节不一定能安排两系制种;其二,制种区域与制种基地选择受到限制,适宜三系制种的基地不一定能适宜两系杂交水稻制种。
因而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的重点是根据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制种生态条件,即围绕制种季节的安排、制种基地的选择进行研究[4]。
在研究过程中曾沿用三系制种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步骤,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革研究与示范方案。
2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2.1杂交水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混播制种指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在播种之前将生育期的父母本种子按一定的重量比均匀混合后播种,按常规水稻机械化生产方法进行育秧、移栽或进行直播,进行正常田间管理,可采用飞机进行喷施赤霉素和人工辅助授粉作业,然后采用如下3种方法进行杂交稻种子的收获和分选作业:1)除草剂敏感基因导入父本法:要求杂交稻恢复系导入除草剂敏感基因,在父母本混播群体的始穗期喷施喷施(苯达松)除草剂,使携带有水稻(苯达松)除草剂敏感基因的父本在授粉之后死亡;而未携带该基因的母本则能正常受粉、结实,成熟时采用机械收获[5-10]。
2)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母本法:将抗除草剂基因(如对除草剂PPT有抗性的Bar基因)导入不育系,以普通恢复系作父本,在父母本混播群体扬花10d后喷洒除草剂,转抗除草剂基因的不育系对除草剂表现抗性而正常生长,并向子房提供足够的营养使之发育成饱满的杂交稻种子。
而恢复系虽然能自花传粉、受精、灌浆,但终因植株被除草剂杀死而不能正常结实。
即使恢复系基部长出个别新的分蘖并抽穗开花,但是因为其发育进程推迟10多天,收割时还没有正常结实,很容易被扬弃,从而可对杂交稻制种田进行机械化收获[11]。
3)稻壳颜色标记法:选育褐色颖壳的不育系,并将其与颖壳颜色正常的恢复系混播制种,父母本混播群体成熟时进行机械化混合收获后,通过色选机分选母本上结的杂交稻杂种种子与恢复系种子[12-13]。
目前,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对上述3种杂交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均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相关的技术专利,并进行了机械化模拟制种或示范制种,同理,采用上述混播制种技术,也可进行杂交稻不育系的机械化繁殖。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强优杂交稻组合父母本生育期不一致,父母本花期不同年份完全相遇还需要合理调节,还需掌握除草剂喷施的合适浓度、时期和方法和创制适宜的色选机械,还需要减少母本包颈的授粉障碍及外源基因的生物安全等特殊问题都需要加以破解,因此,杂交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2.2杂交水稻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制种技术我国是杂交水稻制种的主要国家,由于技术过于严格复杂,现多沿用传统的人力式授粉,分为竹竿推粉法和绳索拉粉法。
这种人力完成水稻授粉的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授粉不均现象较明显,降低了制种的产量。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水稻扬花授粉)杂交水稻机械采粉贮藏与授粉制种技术指使用机械采(花)粉机采集父本花粉,然后用花粉贮藏设备进行父本花粉保持活力贮藏,在杂交稻母本扬花受粉时期,将收集贮藏的父本花粉连同培养基溶液,经过稀释后雾化,雾粒在空气中成悬浮状态,形成花粉云雾,从而实现给杂交稻母本进行机械授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