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制度范本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疼痛科是医疗机构中专门致力于疼痛诊断和治疗的专科科室,为了确保疼痛科的工作质量和病人的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旨在提高疼痛科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二、质量管理制度1. 临床质量管理a) 严格执行临床路径,确保诊疗流程的规范化。
b) 定期组织临床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c) 建立医疗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病人的满意度反馈和不良事件,并进行分析改进。
d) 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疗效和安全。
2. 护理质量管理a) 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操作规范,明确各项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步骤。
b)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质量。
c) 注重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d) 加强护理质量监测,定期评估病人护理满意度。
3. 设备质量管理a)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b) 制定设备使用和维护手册,对设备的使用进行规范。
c) 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性能测试,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药品质量管理a) 保证药品的存储环境符合要求,避免药品受潮、变质等问题。
b) 制定药品使用规范,遵循用药原则,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c) 定期对药品进行质量抽检,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三、安全管理制度1. 临床安全管理a)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避免操作失误或疏漏。
b) 注重手术安全,严格执行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安全检查表。
c) 建立医疗安全事件的报告制度,及时通报和处理安全事件。
d)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病人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 护理安全管理a) 注重病人的个人隐私和人权,保护病人的隐私信息。
b) 加强病人的安全教育,告知病人疼痛科治疗的注意事项。
c) 定期检查病房卫生和安全设施,确保环境卫生和病人安全。
3. 设备安全管理a)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疼痛治疗综合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疼痛治疗工作,提高疼痛治疗效果,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疼痛治疗工作,包括疼痛诊断、治疗、康复、监测等全过程。
第三条疼痛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意愿,保护患者隐私;2. 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3. 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 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疼痛治疗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价。
第五条疼痛治疗管理小组职责:1. 制定疼痛治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 组织开展疼痛治疗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疼痛治疗水平;3. 监督检查疼痛治疗过程,确保治疗质量;4. 收集和分析疼痛治疗效果,持续改进疼痛治疗工作;5. 负责疼痛治疗相关的医疗纠纷处理。
第六条疼痛治疗小组下设以下部门:1. 诊断科:负责疼痛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2. 治疗科:负责疼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3. 康复科:负责疼痛康复,包括功能训练、心理疏导等;4. 监测科:负责疼痛治疗监测,包括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等。
三、疼痛治疗流程第七条疼痛治疗流程如下: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疼痛情况,了解疼痛发生的原因、性质、持续时间等;2.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疼痛类型和病因;3.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4. 治疗:按照治疗方案进行疼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5. 康复:进行疼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监测与评价:定期监测疼痛治疗效果,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疼痛治疗质量控制第八条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疼痛治疗操作规程,确保治疗安全;2.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疼痛治疗知识和技能培训;3. 建立疼痛治疗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检查;4. 及时处理疼痛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医疗风险;5. 收集和分析疼痛治疗效果数据,持续改进疼痛治疗工作。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五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对疼痛科治疗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管理和监控,以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疼痛治疗服务,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水平。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治疗操作规范、治疗评估标准、治疗流程和操作规程等,确保治疗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安全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措施、患者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维护等,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3.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疼痛科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定期对治疗结果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质量改进和持续优化。
4.患者权益保障:重视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尊重患者的决策权,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5.团队协作与沟通:强调医疗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工作机制,减少医疗事故和疏漏。
总之,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旨在提高疼痛科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二)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针对我科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1.门诊医师制度(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镇痛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积极完成门诊治疗,反馈治疗信息,使医疗工作流程通达。
(9)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建议请上级医师确诊或收住院。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全院疼痛管理水平,规范疼痛管理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和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涉及全院范围内的疼痛治疗及管理。
第三条疼痛综合管理包括疼痛的评估、治疗、护理和教育等内容,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共同遵守。
第二章疼痛的评估第四条患者疼痛的评估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疼痛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必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第五条疼痛评估应当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确保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症状来确定,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疼痛的治疗第七条疼痛的治疗应当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遵循“个体化、综合化、规范化”原则。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第九条疼痛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第四章疼痛的护理第十条疼痛患者应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包括卧床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护理等,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一条疼痛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床边护理,包括疏通气道、保持清洁、定期翻身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二条疼痛护理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
第五章疼痛的教育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疼痛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疼痛教育应当包括疼痛的认知、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处理技巧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十五条疼痛教育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制定,确保患者能够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全院设立疼痛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的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七条全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疼痛管理规范化及技能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范本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疼痛护理管理,提高疼痛护理质量,确保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根据《医疗机构疼痛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护理工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疼痛患者的护理管理,疼痛护理工作应贯穿于患者整个诊疗过程。
第三条疼痛护理管理应遵循全面评估、精准诊断、合理用药、综合干预、持续改进的原则。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长由护理部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各科室护士长及疼痛护理骨干。
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疼痛护理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估。
第五条各科室设立疼痛护理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疼痛护理工作的实施和评估。
第六条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职责:(一)制定和完善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组织疼痛护理培训和学术交流;(三)监督和评估全院疼痛护理工作;(四)定期召开疼痛护理工作总结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疼痛评估与处理第七条疼痛评估应采用量化、标准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
第八条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在4小时内完成首次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疼痛管理计划。
第九条疼痛评估应动态进行,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疼痛管理措施。
第十条疼痛处理应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需求,采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
第十一条药物治疗应遵循阶梯疗法,合理选择止痛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第十二条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十三条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和支持,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和应对能力。
四、培训与教育第十四条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负责组织疼痛护理培训,提高护士疼痛护理知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疼痛护理培训内容包括疼痛生理、疼痛评估、疼痛处理、疼痛护理管理等。
第十六条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疼痛护理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科室疼痛护理水平。
第十七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疼痛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疼痛科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患者的权益,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疼痛科的全体医务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制定、修订和解释权归疼痛科质量管理委员会。
第四条医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应当遵守本制度规定。
第五条疼痛科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章质量管理第七条疼痛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不断改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第八条疼痛科质量管理委员会是负责疼痛科质量管理的机构,由疼痛科主任、科室负责人、医师代表、护理人员代表等组成。
第九条疼痛科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制定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规范化。
2. 建立质量管理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
3. 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4.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5. 开展患者满意度测评,改进服务质量。
第十条疼痛科应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医疗风险管理,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十一条疼痛科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制定并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2. 开展医疗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定防范措施。
3.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不良事件。
4. 加强医疗纠纷的处理和调解工作,保护患者的权益。
5. 疼痛科的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工作,严禁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二条疼痛科应加强与其他科室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和沟通,共同推进医疗质量和安全工作。
第十三条疼痛科应定期进行质量管理和安全工作的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工作。
第十四条疼痛科质量管理委员会应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和安全工作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和安全意识。
第三章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第十五条疼痛科的医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和医疗纪律。
麻醉科疼痛管理制度

麻醉科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为了保证患者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管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及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等编制而成,作为引导医院麻醉科疼痛管理的依据。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麻醉科的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技师等。
2.全部通过我院麻醉科手术或接受疼痛管理的患者均受本制度的保护。
第二章麻醉科疼痛管理工作第三条疼痛评估与护理1.全部手术患者在进入手术前均应进行疼痛评估,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2.手术患者的疼痛评估应依据患者自身情况确定评估工具,包含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神色等。
3.麻醉科医务人员应依据疼痛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并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
4.手术后,麻醉科医务人员应及时察看患者的疼痛程度、病情变动,并依据需要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5.麻醉科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供应疼痛自我评估的知识和技巧,以促进患者自动管理疼痛。
第四条麻醉药物管理1.麻醉科医务人员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必需遵守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依照医院内部相关规定操作。
2.麻醉药物应依照规定的剂量、途径和时间使用,避开药物过量或过少。
3.麻醉科医务人员应在使用麻醉药物前,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历、过敏史等相关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4.麻醉药物的储存、配制和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避开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五条疼痛管理团队建设1.医院应建立麻醉科疼痛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应包含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护士和相关技术人员。
2.麻醉科疼痛管理团队应定期组织培训和学术沟通,不绝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和疼痛管理本领。
3.麻醉科疼痛管理团队应及时关注国内外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绩,引进先进的疼痛管理技术和设备。
第六条管理制度执行与监督1.麻醉科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本制度执行各项规定,不得擅自修改或违反。
2.医院应加强对麻醉科疼痛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并矫正违规行为。
疼痛科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疼痛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疼痛科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疼痛科全体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第三条疼痛科工作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前提”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疼痛科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负责科室全面工作。
第五条疼痛科设立医疗组、护理组、药剂组、治疗室、病房等职能部门。
第六条科主任职责:1. 贯彻执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组织制定科室发展规划;2. 领导科室业务工作,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3. 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4. 负责科室人员培训与考核;5. 协调科室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第七条副主任职责:1. 协助主任工作,分管科室具体业务;2. 组织科室业务学习,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3. 负责科室设备管理与维护;4. 监督科室各项规章制度执行;5. 协调科室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第八条医疗组职责:1. 负责疼痛科医疗工作的组织实施;2. 制定疼痛诊疗方案,指导临床诊疗工作;3. 参与疼痛科新业务、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4. 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5. 协助科室开展科研工作。
第九条护理组职责:1. 负责疼痛科护理工作的组织实施;2. 制定疼痛护理方案,指导临床护理工作;3. 负责疼痛患者护理,确保患者安全;4. 组织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5. 协助科室开展科研工作。
第十条药剂组职责:1. 负责疼痛科药品的采购、储存、发放与管理;2. 参与制定疼痛诊疗方案,提供用药咨询;3. 监督药品的使用,确保用药安全;4. 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第十一条治疗室职责:1. 负责疼痛科各种治疗项目的实施;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治疗安全;3. 监督治疗室各项规章制度执行;4. 协助科室开展科研工作。
第十二条病房职责:1. 负责疼痛科患者的入住、治疗与护理;2. 严格执行病房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安全;3. 负责病房环境的维护与管理;4. 协助科室开展科研工作。
疼痛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疼痛科医疗安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预防医疗事故发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疼痛科全体医护人员、医技人员及工作人员。
第三条疼痛科应严格执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疼痛科设立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五条安全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医师、医技人员及工作人员担任组员。
第六条安全管理小组职责:1. 制定疼痛科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科室人员安全意识;3. 对科室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4. 对科室发生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处理;5. 向医院领导汇报科室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三、医疗安全措施第七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交叉感染。
1. 每位患者使用独立的器械、敷料;2. 手术操作前后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3. 定期对手术室、治疗室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
第八条加强疼痛治疗操作安全管理。
1. 严格执行疼痛治疗操作流程,确保操作规范;2. 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3. 对疼痛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第九条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
1. 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2. 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制度,规范开具处方;3.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原则,预防耐药性。
第十条加强医疗文书管理。
1. 严格执行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完整;2. 及时归档、保存医疗文书,确保医疗文书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安全教育与培训第十一条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1. 新入职人员应进行岗前安全培训;2. 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3. 针对科室特点,开展针对性安全培训。
五、医疗事故与纠纷处理第十二条对科室发生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处理。
医院产科疼痛管理制度范本

一、目的为保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降低分娩疼痛,提高产妇满意度,确保母婴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产科所有产妇及医务人员。
三、疼痛评估与管理1. 评估标准(1)对产妇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
(2)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产妇的疼痛管理方案。
2. 疼痛管理措施(1)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疏导、呼吸训练、冷热敷等。
(2)药物治疗方法:在产妇自愿、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采取分娩镇痛药物。
(3)多模式镇痛: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结合多种镇痛方法,实现个性化镇痛。
四、人员配备与职责1. 产科医师(1)负责产妇的疼痛评估和疼痛管理方案的制定。
(2)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3)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确保母婴安全。
2. 麻醉科医师(1)负责产妇的分娩镇痛操作。
(2)对产妇进行疼痛评估,制定镇痛方案。
(3)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确保母婴安全。
3. 助产士(1)协助产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进行疼痛评估和镇痛操作。
(2)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服务。
五、设备与药品管理1. 设备(1)多功能监护仪、供氧设备、吸引设备等。
(2)椎管内镇痛穿刺包、镇痛泵等。
2. 药品(1)镇痛药物、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制度进行储存、使用。
六、疼痛教育与培训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2. 加强与产妇的沟通,普及疼痛管理知识,提高产妇自我管理能力。
七、质量控制与监督1. 严格执行疼痛管理制度,确保产妇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2. 定期对疼痛管理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对违反疼痛管理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产科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规定为准。
本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疼痛管理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疼痛管理工作,提高疼痛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科室及护理人员。
第三条疼痛管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科学、规范、人性化原则,确保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
第四条本制度由医疗机构护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疼痛管理工作小组,由医疗机构护理部牵头,相关科室负责人、疼痛科专家、临床护理人员组成。
第六条疼痛管理工作小组职责:1. 制定疼痛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2. 组织开展疼痛管理相关培训和考核;3. 监督检查各科室疼痛管理工作落实情况;4. 收集、分析疼痛管理相关数据,为改进疼痛管理工作提供依据;5. 对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6. 定期向医疗机构领导汇报疼痛管理工作情况。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疼痛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
第八条疼痛管理小组职责:1. 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疼痛管理工作制度;2. 组织开展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3. 定期向疼痛管理工作小组汇报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情况;4. 对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章疼痛评估第九条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全面、客观、准确。
第十条疼痛评估内容: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工具进行评估;2. 疼痛性质:了解疼痛的性质,如锐痛、钝痛、放射性疼痛等;3. 疼痛部位:明确疼痛发生的部位;4. 疼痛持续时间: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5. 疼痛诱发因素:了解疼痛的诱发因素;6. 疼痛对患者生活、工作、睡眠等方面的影响。
第十一条疼痛评估方法: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疼痛的起病时间、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2. 观察症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表情、姿势、体位等;3. 体格检查:对疼痛部位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4.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疼痛门诊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一、目的为了提高疼痛门诊的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疼痛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疼痛门诊全体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
三、职责1. 疼痛门诊主任负责门诊的全面管理工作,包括人员调配、设备管理、业务培训等。
2. 门诊护士负责患者的接待、护理、治疗及病情观察。
3. 医师负责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
4. 行政管理人员负责门诊的日常运行、财务管理和信息统计。
四、工作流程1. 开诊前(1)医师提前15分钟到达岗位,护士提前10分钟到达岗位,进行环境检查和准备工作。
(2)护士负责清洁、消毒诊疗区域,准备医疗用品。
(3)医师负责查看病历、药品及设备,确保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2. 开诊时(1)医师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2)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3)护士负责执行医师的治疗方案,进行疼痛评估和护理操作。
(4)医师和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开诊后(1)医师和护士负责整理病历、填写病历记录,确保病历完整、准确。
(2)医师负责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会诊或转诊。
(3)护士负责患者的出院指导和随访工作。
五、规章制度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2. 规范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 认真执行疼痛评估标准,确保疼痛治疗效果。
4.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5. 严格执行物价政策,确保收费合理。
六、监督与考核1. 门诊主任负责对门诊工作的监督与考核,确保制度落实。
2. 医师和护士定期接受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3. 患者满意度调查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估。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疼痛门诊主任负责解释。
3. 门诊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将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疼痛管理制度正规范本(通用版)

疼痛管理制度概述疼痛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常见问题之一。
为了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到适当的疼痛管理和支持,我们公司制定了疼痛管理制度。
该制度的目标是帮助员工正确理解和应对疼痛问题,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健康水平。
职责公司职责•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了解疼痛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管理技巧。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可能面临的疼痛风险。
•提供合适的工作设备和工具,以降低员工在工作中受伤和疼痛的可能性。
员工职责•及时向主管或相关人员报告任何疼痛或不适的情况,以便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遵守公司制定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以降低疼痛和受伤的风险。
•积极参与公司提供的疼痛管理培训和活动,提高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疼痛风险评估为了更好地了解员工可能面临的疼痛风险,我们将进行疼痛风险评估。
该评估将考虑因素:1.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场所的布局、温度、噪音、灯光等因素对员工疼痛的影响。
2.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负荷、工时等因素是否容易导致疼痛问题。
3.工作设备和工具:使用的设备和工具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是否易于引起疼痛。
4.员工个人因素:包括员工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可能对疼痛问题的影响。
根据疼痛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疼痛风险。
疼痛管理措施预防措施•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适度休息和伸展,防止过度疲劳和肌肉疼痛。
•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和工具,减少不良工作姿势和姿态可能带来的疼痛。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员工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工作设备和工具,以减少疼痛风险。
•建立适当的工作负荷和工作时间安排,避免员工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处理措施•提供必要的急救和医疗设施,及时处理员工可能遇到的疼痛情况。
•成立疼痛管理小组,负责处理员工的疼痛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员工正确应对疼痛,减轻疼痛对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疼痛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疼痛管理,提高疼痛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第三条疼痛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意愿,保障患者知情权;2. 依法执业,遵循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3. 加强疼痛诊疗队伍建设,提高疼痛诊疗水平;4. 完善疼痛诊疗设施,优化疼痛诊疗流程;5. 加强疼痛管理工作监督,确保制度落实。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医疗机构应设立疼痛管理办公室,负责疼痛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疼痛管理办公室职责:1. 制定疼痛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 组织开展疼痛诊疗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疼痛诊疗水平;3. 监督检查疼痛诊疗工作,确保诊疗规范;4. 收集和分析疼痛诊疗数据,为疼痛管理工作提供依据;5. 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疼痛管理工作情况。
第六条疼痛诊疗科室应设立疼痛诊疗小组,负责疼痛诊疗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七条疼痛诊疗小组职责:1. 严格执行疼痛诊疗规范,确保诊疗质量;2. 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制定个体化疼痛治疗方案;3. 实施疼痛诊疗措施,观察患者病情变化;4. 开展疼痛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5. 定期进行疼痛诊疗工作总结,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三章疼痛诊疗规范第八条疼痛诊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 全面评估、个体化治疗;3. 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4. 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5. 加强疼痛健康教育。
第九条疼痛诊疗流程:1. 患者就诊,疼痛科医师进行初步评估;2.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疼痛治疗方案;3. 实施疼痛诊疗措施,观察患者病情变化;4. 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5. 患者康复,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
第十条疼痛诊疗措施:1. 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2.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等;3. 手术治疗:对于慢性疼痛,经非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4. 其他治疗:如射频消融、经皮神经电刺激等。
门诊医生疼痛管理制度

门诊医生疼痛管理制度为了保障患者的疼痛管理权益,提高门诊医生的疼痛管理本领,保证医院各科室在疼痛治疗方面的专业水准,本制度订立如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门诊医生在疼痛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患者的疼痛治疗质量和满意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门诊医师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门诊部全部从事疼痛管理工作的医生。
第二章门诊医生疼痛管理基本要求第三条平等、敬重和保密门诊医生在疼痛管理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患者,敬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选择,对患者的疼痛描述和个人隐私要予以保密。
第四条专业水平门诊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识疼痛治疗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评估疼痛情形,并订立合理的治疗计划。
第五条疼痛评估与记录1.门诊医生应依据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含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时程等内容,并将评估结果认真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2.门诊医生要引导患者正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确保准确取得患者的疼痛信息。
第六条疼痛治疗方案1.门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2.疼痛治疗方案应考虑患者的病情、个人特点、疼痛类型及相关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并重视整体治疗和综合性疼痛管理。
第七条疼痛治疗效果评估1.门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含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
2.依据评估结果,门诊医生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疼痛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疼痛管理工作流程第八条诊前准备1.门诊医生在患者挂号前,应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背景信息,包含过敏史、疼痛史等。
2.门诊医生应做好相关设备和药物的准备,确保在疼痛管理过程中能够供应及时有效的治疗。
第九条诊中操作1.门诊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并进行疼痛评估和记录。
2.门诊医生应依据疼痛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治疗意义和注意事项。
疼痛管理制度模板

疼痛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提高疼痛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疼痛缓解,提升患者满意度,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护人员及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剂师、康复治疗师及患者本人。
三、组织结构1. 成立疼痛管理小组,由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部门组成。
2. 指定疼痛管理负责人,负责制度的执行、监督和改进。
四、疼痛评估1. 所有患者入院时必须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2. 使用标准化疼痛评分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VAS)或数字评分量表(NRS)。
3. 疼痛评估应定期进行,至少每日一次,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需要时进行。
五、疼痛管理1.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 疼痛管理计划应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3. 医护人员应根据疼痛管理计划执行治疗,并记录治疗结果。
六、药物治疗1. 根据疼痛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2. 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
3. 定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
七、非药物治疗1. 提供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选项。
2. 鼓励患者参与疼痛管理,如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等自我管理技巧。
八、疼痛教育1.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管理教育,包括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和自我管理技巧。
2. 定期更新疼痛教育材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九、监督与改进1. 定期对疼痛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2. 收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反馈,不断改进疼痛管理流程。
十、记录与文档1. 所有疼痛评估、治疗计划和治疗结果必须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2. 定期审查疼痛管理记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十一、培训与教育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疼痛管理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2. 更新培训内容,以反映疼痛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
十二、附录1. 疼痛评估工具样本。
2. 疼痛管理计划模板。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1. 为规范医院疼痛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管理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疼痛患者的护理工作。
3. 疼痛护理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二、疼痛评估1. 所有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于4小时内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强度、性质、加重和缓解的因素等。
2. 采用0-10分数评分法(NRS)或面部表情描述法评估患者疼痛,记录在《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疼痛评估栏内。
3. 无疼痛主诉者(评分为0分),不做进一步疼痛评估记录;病情变化出现疼痛时,将疼痛评分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
4. 疼痛评分4分者(评分为1-3分),责任护士负责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每天评估1次,并将评分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5. 疼痛评分4-6分的中度疼痛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责任护士每天评估2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4分,并将评分结果及处理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6. 疼痛评分7分的重度疼痛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必要的处置,观察用药效果,护士每班至少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4分,并将评分结果及处理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三、疼痛护理措施1.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耐心听取患者倾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程度,以及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3. 对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4. 连续评估患者在疼痛治疗中的顾虑和担忧,及时给予解释,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5. 向出院患者交代办理麻醉性药品使用卡的程序、门诊的时间,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疼痛治疗的连续性。
四、疼痛护理质量考核1. 将疼痛管理纳入临床护理质量及文件书写质量考核中,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和落实改进。
2. 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疼痛管理的能力。
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疼痛患者的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相关部门。
第三条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确保患者安全;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减少医疗风险;3. 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各项安全措施;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疼痛患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第五条疼痛患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 组织开展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培训;2. 制定和修订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制度;3. 监督检查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工作;4. 调查处理疼痛患者安全事件;5. 定期分析疼痛患者安全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条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小组职责:1. 负责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2. 组织开展疼痛患者安全检查;3. 对疼痛患者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4. 协助疼痛患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开展工作。
第七条医务人员职责:1. 严格遵守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安全;2. 掌握疼痛患者安全管理知识,提高安全意识;3. 及时发现并报告疼痛患者安全事件;4. 配合疼痛患者安全管理小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疼痛患者安全管理措施第八条疼痛患者入院评估:1.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疼痛原因;2.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伴随症状及并发症;3. 制定个体化疼痛治疗方案;4.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第九条疼痛患者治疗:1. 严格执行疼痛治疗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2. 使用合适的疼痛治疗药物,遵循剂量原则;3. 观察患者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 做好疼痛治疗记录,确保信息准确。
第十条疼痛患者护理: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2. 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减少患者不适;3.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4.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调整护理措施。
完善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完善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的疼痛管理制度,提高患者的病痛舒缓和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科室、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相关工作人员,贯彻疼痛评估、疼痛治疗、疼痛用药等方面的规范,旨在供应合理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三条医务人员应采用规范的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含但不限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模拟评分法(NRS)、疼痛神色评估等,确保评估结果准确。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将疼痛评估结果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及时通报主治医师,以便主治医师订立疼痛管理方案。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并综合评估结果,确保疼痛评估全面准确。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及时更新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随访患者的疼痛变动,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医院鼓舞采用多学科、多模式的疼痛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手段,订立个体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针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急性疼痛,医务人员应立刻为患者供应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对于慢性疼痛,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订立长期的疼痛治疗计划。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进行疼痛治疗时,应遵从疼痛治疗的原则,如及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全面管理等。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紧密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定期进行复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四章疼痛用药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用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确保用药安全。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努力实现疼痛缓解的效果。
医务人员在用药时应依照规定的剂量和频次进行用药,严禁滥用和过量用药。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避开不必需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疼痛管理制度文件号: LC-30
生效日期: 2012年8月 1日
修改日期: 2012年7月 1日版本号: 1.1 页码: 1/4
、总则
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急诊患者和门诊患者。
对于门诊患者和急诊患者,在门诊
部、急诊部和医务部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制度的方法执行。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院注册护士。
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
本院执业注册医生。
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来评估疼痛,对于无法
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如 4 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
“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 “(见附图)。
对昏迷等意识障碍患者使用FLACC量表评
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疼痛治疗仍无
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
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
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
疗过程。
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9•临床医生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1•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
(1)患者至急诊部就诊时,预检护士和值班医生应尽快进行疼痛筛查,并记录于就诊
卡上。
(2)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于体温单
(3)在疼痛筛查和评估
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
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4)对疼痛评估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q4h评估疼痛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5分。
特殊情况按
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5)对于进行疼
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追踪评估(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 分钟,
口服用药后1 小时),并记录结果。
2.建立以首诊医生和病区医生为基础的疼痛处理模式:
(1)对于护士报告的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或门急诊报告疼痛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发生频率、持续时
间,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既往疼痛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评估结果
必要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护士报告后,病房医生原则上应当在2 小时内对患
者进行评估,并在疼痛评估表上签名,紧急情况应立即评估。
( 2)临床医生在疼痛评估后,应筛选出需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制度可行的疼痛治方案,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 3)疼痛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持续的疼痛评估指标、评估时间(频率)等。
( 4)制定疼痛治疗方案依据的原则是: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疼痛治疗方案按时进行持续的疼痛评估和记录,每天至少评估1 次。
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疼痛治疗方案。
( 6)医生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教育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 7)为慢性疼痛患者制定出院后疼痛管理方案,并在病程录及出院记录中作好记录。
3.建立由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作为支撑的疼痛咨询模式:
经规范化疼痛处理,若患者的疼痛仍得不到有效缓解,此时可向疼痛专家进行专业治疗咨询。
文件号: LC-30
题目:疼痛管理制度
页码: 3/4
三、疼痛处理原则
1 .设立疼痛控制目标:
(1)疼痛强度评分W 3分;
(2)24小时内突发疼痛次数W 3次;
(3)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W 3次。
2.制定疼痛评估原则
( 1)患者的主诉时诊断患者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的主要依据。
( 2)全面评估疼痛了解肿瘤及疼痛病史、疼痛性质、程度,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史及相关的化验检查。
(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治疗期间疼痛的发作、治疗效果及转归。
3.遵循疼痛治疗原则
( 1 )采取综合措施治疗疼痛:以药物为主,非药物疗法为辅。
药物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
非药物疗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刺激及毁损等等。
( 2)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剂量: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等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 3)选择给药途径:首选口服给药。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可选的给药方法之一。
口服和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全身用药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以咨询疼痛专
业组人员。
( 4)制定适当的给药间期:根据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 5)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镇痛治疗后应及时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疼痛评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 6)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可致便秘、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7)辅助治疗:依疼痛的不同病种和类型而定。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糖皮质
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对不同疾患所致的疼痛有各自独特的效果。
(8)癌性疼痛患者:按照 WH (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见附表)
题 目:疼痛管理制度
附件:
FLACC 量表
1对于轻度疼痛患者(1-3分)使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非甾体类止痛药物;
2•对于中度疼痛患者(4-6分)按时服用可待因片或氨酚待因片等弱阿片类药物,并 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3•对于有重度疼痛(7-10分)的癌症患者,按时服用强阿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 并可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文件号:LC-30 页码: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