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
油源对比.方案

来 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海洋 源 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以及细菌。
特 结构复杂、分子量高。不同于干酪根热裂解
点
时形成的低-中分子量、结构简单的烃类。
在成岩 和热成 熟阶段
原在生物 中存在的 甾、醇、 酮化合物
现代的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已经是经历了很多 地质事件,代表油气运移后的残留有机质,与其运移 出去的石油虽然有相似性,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对比意义
石油与石油、石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 ,在石油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油与油、 油与岩对比,可以确定一个盆地中各个油藏是来源于 一个共同的母源,还是来自两个或几个不同时代的油 源层系,进而圈定可靠油源区,有效地指导油气资源 勘探。我国的研究者应用地球化学对比指标特别是甾 、萜烷类进行油与油、油与岩对比,已经做了大量的 研究工作,几乎每个盆地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研究 资料。
双峰型
生物来源主要
是藻类等水生
生物
15
20
25
30
15
20
25
30
nC21
后峰型
nC22
nC21 nC22
nC28 nC29
无陆源供给的海 15 20
25
30
15
20
25
30
相碳酸盐岩沉积中 缺高分子量烷烃,
现代沉积
生油岩
无奇偶优势。 不同有机质来源的现代沉积物和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曲线
记录器应答值
文23
Es4
文31
Es4
文31
Es33
文古2 P2sh
文69-9 Es4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4

⽯油地质名词解释41.301 ⽣油门限深度 Threshold depth of oil generation⽣油岩开始⼤量⽣成⽯油时被埋藏的深度。
简称“门限深度”或“深度门限值”。
同义词:成油门限温度 Threshold depth of oil generation有机质成熟温度 Mature depth of organic matter成熟门限深度 Mature threshold depth注:对于同⼀⽣油岩(层)来说,⽣油门限温度和⽣油门限深度是相对应的,可以相互换算。
1.302 液态窗 Liquid window液态⽯油烃类能够⼤量形成并保存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同义词:⽣油窗 Generative window1.303 古地温 Ancient geotherm在地质历史上的地⾯和地层中的温度。
1.304 地温梯度 Geothermal gradient在地表外热层及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增加⽽增⾼的变化率(/⽶)。
通常以/10⽶表⽰。
同义词:地热增温率。
Geothermal degree1.305 温度深度曲线 Temperature-depth curve指在研究有机质的热演化时⽤于表⽰其温度与埋藏深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图。
1.306 镜质体反射率 Vitrinite reflectance从煤⽥地质学引⼊的⼀个术语,意指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于其结构发⽣缩聚也产⽣与煤岩镜质体相似的性质,亦对⼊射光具有反射的能⼒。
仍以Ro%表⽰。
1.307 煤阶 Coal rank指根据可燃基挥发分(Vt)、煤中碳的含量(Ct)和镜质体反射(Ro)等主要指标将煤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是研究煤化作⽤和有机质成熟作⽤的重要参数。
1.308 泥煤 Peat coal⾼等植物残体在沼泽中经过以⽣物化学作⽤为主⽽形成的⼀种松软有机堆积物。
同义词:泥炭 Slurry coal草炭 Grass coal1.309 褐煤 Brown coal,Lignite泥炭经成岩作⽤形成的⼀种腐植煤,是⼀种煤化程度最低的煤。
准噶尔盆地示踪石油运移的无机地球化学新指标研究

1360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7卷区(a)以及地层和生储盖组合特征示意图(b)据文献[31.32资料编绘图2准噶尔盆地典型储层胶结物发育的矿物岩石学特征(a)长石遭受济蚀,粒同见方解石胶结物,箭头所指为溶蚀孔隙.孔睬中见沥青,电f探针背散射陶像;(b)舍油环带方解石,图中箭头所指为方解石的结晶牛长方向,正变偏光.样6&来自西北缘地区车6l井,2670.5In.P2w石胶结物中某(几)种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区别方解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分别受注入水和原岩的影响,我们所采样品的岩性包括火山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型,碎屑岩中又包含了不同粒度(物性)的样品:从油气显示级别看,为了与油气充注强度进行对比,样品从油层、气层、水层和干层都有分布.胶结物的元素分析在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进行,仪器型号为D矾.8800M(JEOL),测试条件:加速电压15kV,束流lOnA,束斑直径最低可至1um.2结果目前文献中认为与油气流体活动相关的微量元素主要是金属元素Mn,Fe,Mg和Sr等‘“4”,因此,1366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7卷咿站图5准噶尔盆陆梁油田陆9井典型水一岩反应产物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a)2137巩J蝎(b)2397皿Jls国6准噶尔箍地腹部陆西地区白垩系时=谷鲁群清水河组(a)、侏罗系头屯河组(b)、西山窑组(c)和三工河组(d)储层典型方解石胶结物的MnO含量分布图据表2中数据绘制2.59wt%-4.14wt%之间.说明该储层的油气充注强度较大,其中,石南4井样品F1.4,1的胶结物MnO含量为4.14wt%和3.77wt%,而石南6井样品F1.5.2的MnO含量则处于2.59wt%一3.46wt%之间,反映在头屯河组储层中存在着从石南4井向石南6井的油气运移,这与白垩系清水河组地层中的油气运移特征类似.对于侏罗系西山窑组(Jrx),样品F'B4-1和F1.11-3的方解石MnO含量皆小于1.0wt%(图“c));而F1.11—2样品方解石胶结物MnO含量皆大于1.0wt%.结合样品的地质产状来看,这与油源流体的充注强度有关:FI.11.2样品取自荧光的油水同层储层中,所以表现出油源流体影响为主的特征,而F1.11.3样品所在层位为水层,FB4-1样品来自于干层.对于侏罗系三工河组(J15),共测得9个MnO含量数据(图6(d)),|:上MnO含量1.0wt%为界,可分为油源流体与地层流体两种不同性质流体影响的特点.陆梁油田样品(F1.1l-4)数值要比石南油田样品(F1.4—2)的高,说明油气町能并不是沿三工河组输导层自石南油田向陆梁油田充注的,否则随油气运移距离增大,胶结物MnO含量应与距生烃阴陷的距离成反比.也许是断裂输导性的差异造成了三工河组储层中的这种分布特点””.综上所述,在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断裂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准噶尔盆地示踪石油运移的无机地球化学新指标研究作者:曹剑, 胡文瑄, 姚素平, 张义杰, 王绪龙, 张越迁, 唐勇, 石新璞作者单位:曹剑,胡文瑄,姚素平(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张义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王绪龙,张越迁,唐勇,石新璞(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834000)刊名:中国科学D辑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SERIES D)年,卷(期):2007,37(10)被引用次数:1次nd L S The isotopic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dolomite:the state of the art 19802.张枝焕;常象春;曾溅辉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1998(03)3.Surdam R C;Crossey L J;Hagen E S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and sandstone diagenesis 1989(01)4.Emery D;Robinson A Inorganic geochemistry:application to petroleum geology 19935.wt%为质量分数,下同6.胡文瑄;张义杰;姚素平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成藏序列与油气分布研究 20067.潘长春;周中毅流体包裹体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990(04)8.Lloyd R M Oxygen isotope enrichment of sea water by evaporation 19669.Sass E;Bein A;Almogi-Labin A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diagenetic calcite in organic-rich rocks:evidence for 18O depletion in marine anaerobic pore water 199110.Cao J;Zhang Y J;Hu W X The Permian hybrid petroleum system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外文期刊] 2005(03)11.王绪龙;康素芳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北缘斜坡区原油成因分析[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1999(02)12.England W A;Mackenzie A S;Mann D M The movement and entrapment of petroleum fluids in the subsurface 198713.周世新;王先彬;孟自芳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中气体包裹体组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2003(07)14.徐永昌;刘文汇;沈平含油气盆地油气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概述[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01(02)15.王培荣生物标志化合物质量色谱图集 199316.张义杰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规律研究[学位论文] 200217.王绪龙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区油气源与成藏研究[学位论文] 200118.金强;熊寿生;卢培德中国断陷盆地主要生油岩中的火山活动及其意义[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1998(02)19.王铁冠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 199020.Farrimond P Hopanoid hydrocarbon maturation by an igneous intrusion 1996(3-4)21.王铁冠;何发岐;李美俊烷基二苯并噻吩类:示踪油藏充注途径的分子标志物[期刊论文]-科学通报 2005(02)22.薛莲花;史基安;晋慧娟辽河盆地沙河街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孔隙演化控制机理研究 1996(02)23.赵孟军;黄第藩;廖志勤原油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1996(03)24.徐正球;邓平干酪根和原油中的微量元素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99325.刘小薇;程克明微量元素在煤成烃研究中的应用 1995(05)26.胡文瑄;张义杰;姚素平准噶尔盆地重点地区断控运聚体系与流体成藏机理研究 200427.Lewan M D;Maynard J B Factors controlling enrichment of vanadium and nickel in the bitumen of organic sedimentary rocks 198228.Hitchon B;Filby R H Use of trace elements for classification of crude oils into families-example from Alberta,Canada 198429.刘英俊;曹励明;李兆麟元素地球化学 198430.Peters K E;Walters C C;Moldowan J M The biomarker guide:Interpreting molecular fossils in petroleum and ancient sediments 200531.Peter D On the oxygen isotope distribution among mineral triplets in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rocks 197732.Denison R E;Koepnick R B;Burke W H Construction of the Mississippian,Pennsylvanian and Permian seawater 87Sr/86Sr curve[外文期刊] 199433.Palmer M R;Elderfield H Sr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ea water over the past 75 Myr 198534.王大锐;张映红渤海湾油气区火成岩外变质带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成因研究及意义[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02)35.Al-Aasm I S;Coniglio M;Desrochers A Formation of complex fibrous calcite veins in Upper Triassic strata of Wrangellis terrain,British Columbia,Canada 199536.Morad S;DeRos L F Geochemistry and diagenesis of stratabound calcite cement layers within the Rannoch Formation of Brent Group,Murchison Field,North Viking Graben (north North Sea)-discussion 199437.Emery D;Hudson J D;Marshall J D The origin of late spar cements in the Lincolnshirelimestone,Jurassic of central England 198838.Kvenvolden K A Organic geochemistry-A retrospective of its first 70 years[外文期刊] 2006(01)39.Hudson J D Stable isotopes and limestone lithification[外文期刊] 197740.Kelts K;Talbot M R Lacustrine carbonates as geochemical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biotic/abiotic interactions 199041.王大锐油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200042.张越迁;张年富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勘探 2006(01)43.Morrow D W Diagenesis:Dolomite-part Ⅰ,the chemistry of dolomitization and dolomite precipitation 198244.曹剑;胡文瑄;张义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地球化学研究[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05(05)45.曹剑;张义杰;胡文瑄油气储层自生高岭石发育特点及其对物性的影响[期刊论文]-矿物学报 2005(04)46.Cao J;Yao S P;Jin Z J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mixing in NW Junggar Basin (NW China):constraints from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 analyses 2006(07)47.胡文瑄;金之钧;张义杰油气幕式成藏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记录-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藏为例[期刊论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04)48.Hood S D;Nelson C S;Kamp P J J Modification of fracture porosity by multiphase veinmineralization in an Oligocene nontropical carbonate reservoir,Taranaki Basin,New Zealand[外文期刊]2003(10)49.Rossi C;Goldstein R H;Marfil R Diagenetic and oil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Kimmeridgian Ascla Formation,Maestrat Basin,Spain[外文期刊] 200150.Varti-Mataranga M;Pe-Piper G Geochemistry of upper Triassic black dolomites of the SE Peloponnese (Greece),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volcanic activity of the area 199851.陈景山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和有利储集空间预测 200052.Gregg J M;Shelton K L Minor-and trace-element distributions in the Bonneterre dolomite (Cambrian),southeast Missouri:Evidence for possible multiple basin fluid sources and pathways during lead-zinc mineralization 198953.Salmon B;Lander R H;Bonnell L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deeply buried sandstone reservoirs:Origin and predictability[外文期刊] 2002(02)54.Boles J R;Eichhubl P;Garven G Evolution of a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 along basin-bounding faults:Evidence from fault cement[外文期刊] 2004(07)55.Losh S;Walter L;Meulbroek P Reservoir fluids and their migration into the South Eugene Island Block 330 reservoirs,offshore Louisiana[外文期刊] 2002(08)56.Cai C F;Franks S G;Aagaard P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brines from Paleozoic strata in Central Tarim,China:constraints from 87Sr/86Sr,δD,δ18O and water chemistry[外文期刊] 2001(9/10)57.Schowaltr T T Mechanics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1979(05)58.黎茂稳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04)59.黄海平;张水昌;苏爱国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 2001(03)60.Karlsen D A;Skeie J E;Backer-owe K Petroleum migration,faults and overpressure.Part Ⅱ.Case history:The Hltenbanken Petroleum Province,offshore Norway 200461.England W A Secondary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199462.Li M W;Larter S R;Stoddart D Practical liqui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schemes for pyrrolic and pyrdinic nitrogen aromatic heterocycle fractions from crude oils suitable for rapid characterization of geochemical samples 1992rter S R;Bowler B;Li M Molecular indicators of secondary oil migration distances[外文期刊] 199664.Hubbert M K Entrapment of petroleum under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1953(08)1.李纯泉.杨计海莺-琼盆地热流体活动示踪标志及其油气运聚指向意义[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2003,23(4)2.蒋涛.汤玉平.吴传芝.张恒启.Jiang Tao.Tang Yuping.Wu Chuanzhi.Zhang Hengqi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异常模式及成因分析——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侏罗系气藏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2009,31(4)3.张义杰.向书政.王绪龙.吴晓智.燕启胜.Zhang Yijie.Xiang Shuzheng.Wang Xulong.Wu Xiaozhi.Yan Qisheng 准噶尔盆地含油气系统特点与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勘探2002,7(4)4.张成.解习农.张功成.刘晓峰.姜涛.ZHANG Cheng.XIE Xi-nong.ZHANG Gong-cheng.LIU Xiao-feng.JIANG Tao 渤中25-1地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及其示踪分析[期刊论文]-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5.张义杰准噶尔盆地水岩反应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祝贺新疆油田分公司年产原油一千万吨而作)[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2002,23(6)6.王大锐.高建昆.罗怀章.温景萍云南景谷盆地低熟石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1,22(5)7.尚尔杰.金之钧.丁文龙.张义杰.曾溅辉.王洪玉.Shang Erjie.Jin Zhijun.Ding Wenlong.Zhang Yijie.Zeng Jianhui.Wang Hongyu断裂控油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8.宋长玉.SONG Chang-yu有机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及应用[期刊论文]-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19(4)9.丁文龙.金之钧.张义杰.胡文煊.汤良杰.姚素平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期刊论文]-地学前缘2002,9(3)10.GC/MS/MS分析技术在石油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质谱学报2000(3)1.秦黎明.张枝焕.黄敏.黄志龙.高岗.刘宝鸿.李君.李佳.李艳梅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运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地质科学 2010(3)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kx-cd200710008.aspx。
第五节 第四节 油源对比(1)

222 第四节 油源对比一、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油源贡献分析(一)油源对比参数的选择1.成熟度参数甾、萜类系列化合物中αααC 29甾烷20S/(20S+20R)、C 31升藿烷22S/(22S+22R )、芳烃化合物MPI 、MP/P 等主要受成熟度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原油的成熟度特征。
本区无论是烃源岩还是原油αααC 29甾烷20S/(20S+20R)与C 31升藿烷22S/(22S+22R )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图5-4-1)。
Ts/(Ts+Tm )与αααC 29甾烷20S/(20S+20R)、C 31升藿烷22S/(22S+22R )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图5-4-2),表明Ts /(Ts+Tm )不完全取决于成熟度,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
2.烃源岩热演化作用对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影响为了分析烃源岩中生物标志物参数与成熟度的关系,分别对主要生物标志物参数与具代表性的两个成熟度参数[C 31升藿烷22S/(22S+22R )、αααC 29甾烷20S/(20S+20R)]作了相关图5-4-1 烃源岩及含油砂岩抽提物中αααC 2920S/(20R +20S )与C 31升藿烷22S/(22S +22R )相关图图5-4-2 烃源岩中αααC 2920S/(20R +20S )与Ts/(Ts+Tm)相关图性分析。
结果表明,(孕甾烷+升孕甾烷)/αααC29甾烷、三环萜烷/藿烷、规则甾烷/藿烷、降藿烷/降莫烷等参数受成熟度影响较大(图5-4-3);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对Ts/(Ts+Tm)、(降藿烷+降莫烷)/(藿烷+莫烷)等参数有一定的影响(图5-4-4a、b);伽马蜡烷/C30藿烷、Pr/Ph及C30重排藿烷/C29Ts和ααα20R甾烷C28/C29等参数受成熟度影响比较小(图5-4-4c-f),有些参数(如规则甾烷/藿烷、三环萜烷/藿烷)既与成熟度参数有相关性,又与其他参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图5-4-5、6)。
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第30卷 第6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30 No.6December20202020年1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纪红1,陈湘飞2(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广东茂名525000;2.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新疆库尔勒8410016)摘要:传统的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近年来,油气示踪研究中相关的示踪剂和分析技术呈多样化发展,除咔唑类含氮化合物以外,二苯并噻吩(DBTs)和二苯并呋喃(DBFs)也是良好的运移指标;储层自生矿物、稀有气体同位素和金刚烷等也可用于油气运移示踪,但其机理与应用指标还有待深入研究。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能够扩大化合物的检测范围,同时避免了传统分离过程对含氮化合物的影响,在油气运移示踪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油气运移示踪研究中,应正视各种方法或示踪剂自身的局限性,加强新的地球化学指标的运用,强调多指标参数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油气运移;地球化学;含氮化合物;示踪剂;分析技术中图分类号:TE1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562(2020)06-0019-05油气具有流动性,它的这种特性使得油气运移成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但又最薄弱的环节。
但是,烃类流体经连通砂体、断层及不整合面等输导体运移过程中,由于地质色层效应、有机-无机反应的存在,必然造成输导体系中沿烃类运移方向,油气的某些物理、化学指示参数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性变化特征,这为油气运移示踪提供了理论基础。
笔者在进行大量相关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油气运移示踪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了今后油气运移示踪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传统的油气运移示踪方法油气运移示踪是油气地球化学家们长期以来所面临的问题,Al-Shahristani等[1]根据原油中微量元素V和Ni含量的变化研究了伊拉克油田原油的垂向运移,而自Seifert和Moldowan[2]尝试运用石油成分评估运移距离以来,分子地球化学在油气运移示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分子水平的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提供了可能,研究的示踪参数主要包括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成熟度等。
伊拉克中部白垩系油藏油源及运移特征

伊拉克中部白垩系油藏油源及运移特征杜洋;崔燚;郑丹;汪娟;辛军;王自明;王海峰;黄婷婷【摘要】针对伊拉克中部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油源不清、油藏特征不明问题,以原油地化分析数据、三维地震解释、包裹体地化分析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油源及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烃类流体均形成于还原—强还原、相对闭塞海相有机质沉积,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表明,各油藏油源一致.结合伊拉克地区源岩地化特征对比分析,源岩应为上侏罗统Chia Gara组.运移以垂向为主,通道为受基底Najiad断裂控制形成的南西—北东向开启性走滑断裂,主要向断裂终点上白垩统Khasib组发生垂向运移,运移中遇横向发育高孔渗储层发生侧向运移,为次运移方向.Chia Gara源岩自白垩纪晚期开始排烃,整体可划分为2期运移: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新近纪,流体为低熟源岩排出的重质油,此时圈闭未形成,原油进入Khasib层后沿高孔渗地层向盆缘做大规模运移;第二期为新近纪后扎格罗斯造山运动使地层埋深迅速增加,源岩进入高成熟期排出的相对高成熟原油,随圈闭形成而聚集成藏.【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8页(P76-83)【关键词】油源分析;运移特征;白垩系油藏;Ahdeb油田;伊拉克中部【作者】杜洋;崔燚;郑丹;汪娟;辛军;王自明;王海峰;黄婷婷【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00;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油国际伊拉克分公司,阿联酋迪拜99904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Ahdeb油田(以下简称A油田)位于伊拉克中部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内,处于该国勘探程度较低的开发区域[1],油田构造为北西—南东扎格罗斯走向低幅构造(图1a),自下而上发育白垩系4套碳酸盐油藏,分别为Mauddud,Rumaila,Mishrif和Khasib(图1b)。
青平川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青平川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摘要:通过分析青平川油田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域三个层位储层原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主要来源于水生有机质,形成于弱氧化的沉积环境。
对比了油-油、油-岩之间的异同,明确了青平川油田的主力生油岩。
油源对比主要比较了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类和萜类化合物、族组分等参数,通过对比发现长2、长4+5和长6储集层的原油均来源于长7段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而长4+5和长6段烃源岩不是本区油气的原始母质来源。
关键词:青平川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青平川油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上,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三叠系,缺失白垩系、侏罗系地层。
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
通过对该区域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的对比,对深化该区油气聚集和成藏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指导该油田今后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原油地球化学特征1.长2储集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1.1正构烷烃特征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大部分为nc17或nc19, cpi值均值为1.11,oep值均为1.05;姥鲛烷与植烷比值(pr/ph)均值为1.20;pr/nc17和ph/nc18均小于0.35;c21-/c22+均值为2.14,c(21+22)/c(28+29)均值为4.81。
表明长2储集层原油总体上成熟度较高,因其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均小于nc21,其生源母质应该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
1.2萜烷特征三环萜烷相对含量较为丰富,其中c19、c20、c21和c23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分布,c24四环萜烷含量高;原油样品的ts相对含量要高于tm的相对含量,两者差别不大,ts/(ts+tm)的值处于0.53和0.64之间,表明原油成熟度较高;c29降藿烷和c30藿烷相对含量很高,伽玛蜡烷相对含量较低,伽玛蜡烷/c30藿烷比值均小0.1,表明原油的母质为非盐性沉积环境下形成。
1.3甾烷特征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中其ααα20r构型的c27、c28和c29甾烷呈“l”型分布,c29甾烷20s/(20s+20r)比值均位于0.45左右。
油源对比方法简介

油源对比方法简介油源对比方法简介000在过去进行油源对比时,由于仪器方面的限制,只能依靠油气的总体物理化学性质,如密度、粘度、凝固点等,这些参数获得较为简单,但它们容易受到外界次生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油源对比的错误。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分析试验技术的不断改进,不仅能较科学的解释油气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地球化学对比指标,是油源对比有了新的突破。
造成原油组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那么在进行油油对比或油气族组群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
可以从原油的各种烃类和非烃中选择对比参数,原油中甾烷系列与萜烷系列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可以反映原油的有机质母源输入条件、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等,影响原油中三萜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为生源条件,并且生物标志物在原油中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轻度到中等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运移效应对大部分生物标志物参数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生物标志物参数是划分对比原油族群的最理想的参数,可以根据其指纹特征的差异对原油进行族群划分对比。
根据地质背景和对比对象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轻烃、重烃、饱和烃、芳烃、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以及非烃和同位素的组成等参数来进行油源对比。
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些对比参数,这些参数有些适于油油对比,有些适于油源对比。
(1)轻烃组成对于凝析油或轻油(>50API)缺少C15+以上的烃类物质,那么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就比较苦难,那么利用轻烃对比参数可以很好的解决凝析油与烃源岩以及凝析油与稠油之间的对比。
由于这些轻烃化合物在样品采集,保存和测量时容易蒸发,使用这些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必须给予充分注意,Nora等(2003)研究了这些轻烃化合物的不同蒸发率,为精确的应用这些轻烃参数提供了有效地方法。
①轻烃对比星图进行原油对比选择轻烃对比参数时必须满足以下两点,第一,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蚀变能力;第二来自相同的烃源岩的原油之间(同一族群不同组群原油之间),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指示原油油源、成熟度和运移的分子指标

指示原油油源、成熟度和运移的分子指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原油的性质受到其油源、成熟度和运移历史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分子指标得以研究和解释。
油源对比参数选择及评价

油源对比参数选择及评价油源是指供给燃料和能源的石油资源。
选择合适的油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和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在进行油源对比参数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量:油源的资源量决定了石油供应的长期稳定性。
大型的油田和石油质量较好的油源更有利于长期稳定供应,因此油源的资源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2.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指开采和提炼油源所需的费用。
生产成本低的油源有助于降低能源价格,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
3.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于油源选择和评价来说至关重要。
地理位置接近主要消费市场的油源有助于减少运输成本和风险,并提高供应的稳定性。
4.环境影响:油源对环境的影响是评价油源质量的重要指标。
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油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风险。
5.地缘政治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包括区域冲突、政治不稳定等因素。
选择地缘政治风险较低的油源可以减少可供性的风险,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以下是对几种常见的油源进行评价和对比参数选择:1.美国页岩油:美国页岩油具有丰富的资源量,并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由于提炼过程需要使用水资源和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污染,其环境影响较大。
此外,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是由私营部门主导,地缘政治风险相对较低。
2.中东地区石油:中东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地,资源量丰富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该地区政治稳定性较低,地缘政治风险较高。
此外,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有可能因为政治冲突而受到影响。
3.北海石油:北海石油资源量逐渐减少,但质量较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接近欧洲市场,减少了运输成本和风险。
此外,北海石油的提炼过程较环保,对环境影响较小。
4.加拿大油砂:加拿大油砂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资源之一,资源量丰富。
然而,提取和提炼油砂的成本较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
此外,加拿大的石油市场主要依赖美国,地缘政治风险相对较高。
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油源需要在资源量、生产成本、地理位置、环境影响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之间进行权衡。
油源对比.分析

天然气组分(%)
C2
C3
C4
2.04
0.81
0.52
2.33
1.12
0.61
1.45
0.33
0.16
1.71
0.3
0.13
2.63
0.25
0.2
2.58
0.29
0.18
1.52
0.45
0.22
1.59
0.41
0.23
1.6
0.43
0.24
1.57
0.46
0.24
1.59
0.43
聂中(2)
99.5 0.035
-
0.45 2842.9 0.00045
达
木
涩中(6)
98.28 0.09
-
1.62 1092.0 0.0009
-66.4
长江三角洲
89.45
0.72
1.6 CO2+H2S
7.86
124.24
0.0080
-78.7- -68.3
我国油型热成因气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伴生气:C1/C1 ~C5:0.4~0.99;
0.22
1.59
0.67
0.41
1.62
0.56
0.28
C1/C1~ δ13C1
C5
C5
‰
0.31 0.96 -28.6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地区
井深
涩北一号气田
涩北二号气田 1132.3~
1135.6ຫໍສະໝຸດ 盐湖气田马海气田 南翼山气藏
65~210
2882.6~ 3488.2
层位
尚家油田原油地球化学剖析与油源对比

葡萄花 、泉二段 的勘 探潜 力 ,这 就需 要 对 尚家 油 田 的成藏 机理进行 系 统 的研究 。但 ,尚 家油 田的原 油
是来 自三肇 凹陷还是 绥化 凹陷 尚无 前 人研 究 ,不 同
层位 原油是否 同源也 尚不 清 楚 ,油 源 问题 制 约着 对
成 藏规律和下一 步勘探 方 向的认识 。
尚家 原 油地 球 化 学 剖析
图1三 地 扶 油 顶 埋 图 肇 区 余 层 面 深
1 )族 组成特征 尚家 葡萄 花 、扶 杨及 泉二段 原油族 组成 大体相 同 ( 2 ;饱 和 烃 、芳 烃 、非烃 + 图 ) 沥 青质含量 分别为 5 . 5/~6 . 5 、1 . 6 ~2 . 6 9 4 6 6 7 % 9 4 5 5 i %、1 . 6 ~ 2 . 9 ,可 推 断 其 生 油母 质较 0 5 5 9
(2 q )4 油层 。截 止 2 0 个 0 6年 该 油 田在 扶杨 油 层 共
提交探 明储量 2 4 . ×1 ,含油 面 积 6 . 1 m。 0 0 8 0t 2 3k 。 除扶杨油层 外 ,在 葡 萄 花 油 层 相 继 发 现 1 3口工业
油流井 ,并且 在 泉 二 段 也 发 现 了 4 口工 业 油 流 井 。 尚家油 田扶杨 油层 勘探 程 度较 高 ,为 了加快 油 田的 增储上产 ,必须预测 扶 杨 油层 勘探 的外 扩潜 力 以及
8 7 6 5
4 3 2 l 0
型来 看 ,虽葡萄 花油 样低 碳 数 含 量较 其 他 油 样偏 低 ,但 整体分 布 型式 相 同 。P / C rn 、P / C 。 可 以反 映 原 油 h n 既 母质类 型也可 以在一定 程度 上反 映成 熟度 [ ,一 般而 言 , 2 ] 同源 油 分 布 在 一 条 线 上 ,且 随 着 成 熟 度 的 增 加 ,p / r
第五章 油气运移地化参数

第五章指示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参数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每个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
当它们从油源层被排到相邻近的运移通道中进行运移时,由于石油组分与运移介质之间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作用,导致石油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即发生分馏。
导致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颇多,在不同的地质-化学条件下,对于石油的不同组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目前还不是很了解。
而地球化学参数却可以为这些变化提供直接的证据。
现在在运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石油的不同馏分、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等。
一、原油馏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现在用于油气运移研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包括正构烷烃、异戊二烯烃、甾烷、萜烷、芳烃及卟啉化合物。
(1)正构烷烃正构烷烃是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石油地化中研究和应用较早的化合物之一。
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关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很广,从 nC13—nC40,甚至到nC50,由于分析上的原因,一般研究的在nC15—nC35之间。
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nC17—nC25范围内的正构烷烃表现出与运移距离成正比的关系,即运移距离越长, nC17—nC25范围的正构烷烃含量越高。
在运移过程中,层析作用占主导地位时,这种规律非常明显;但是若在运移过程中,氧化作用或生物降解占主导地位,这种规律可能不明显,甚至出现相反的规律。
(2)异戊二烯烃无环异戊二烯烃类广泛地应用于油源对比和恢复沉积环境,其中姥鲛烷和植烷由于结构上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含量,成为最常用的标志化合物。
在运移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了姥鲛烷、植烷与nC17、nC18 运移的相对难易程度。
Mackenzie等和 Leythaeuser 等在研究了一些地区的地质样品后发现,在排除了成熟作用影响之后,经运移的原油中的Pr/ nC17比值较源岩中残余烃低,即nC17较Pr更易运移。
也就是说,正构烷烃较相近碳数异戊二烯烃具更强的运移能力。
石油地质学作业讲解4题目和答案

R o ( % ) : 0 . 5 T A I : 2 . 5
0 . 6 5 1 . 0 2 . 6 5 2 . 9
干 气
3 . 7 5 干 气
成 熟 阶 段 : 保 存 4 0 A P I 未 成 熟 生 油 高 峰 生 油 结 束 保 存 5 0 A P I 大 量 生 油 保 存 湿 气 石 油 极 限 石 油 极 限 开 始 极 限
为了便于应用,通常将TTI值与常用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镜质体反射率(Ro)和 热变质指数(TAI)进行对比。因此,根据沉积盆地某区块或某井的地质资料,计算 各烃源岩层和储集层的现时TTI值,结合干酪根类型,即可判断烃源岩层的油气生成 进入了哪个阶段。
4)在图上划出生油窗(开始大量生油——生油结束)
TTI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成熟度指标,是以化学动力学 中的阿伦纽斯方程为基础,把干酪根热降解过程近似看成化学 动力学中的一级反应:
0 dCA / C A kdt
CA 0
E R T
CA
t
(K:反应速率常数,即降解率;A:频率因子) 由此得到:
E R T
) 0 =
r1=21=2 r 2=22=4 r 3=23=8 r 4=24=16
………
m
rm=2m
(2) TTI法的计算 1)在时间—深度图上,根据地温分布,取10℃间隔, 作温度等值线。
2)在有温度等值线的时间—深度图上,迭合目的层 埋藏史图。
E
D
C B A
3)从上图中读出各温度区 间i内目的层所停留的时间 ∆ti,利用公式计算∆TTIi和 TTI,并列表。
1.利用含氮化合物分析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原理
原油非烃中的含氮化合物被认为是目前研究石油运移最为有效的指标。 利用原油中的含氮化合物研究石油二次运移已成为当前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 一种新方法。最常用的是含氮化合物中的烷基咔唑类化合物。
高青—平方王潜山带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分析

Sa eiF r t n CasI o a emx d hrc r t s f ls IadCasI Ii u dothth i f ig nw n. hhj omao . l l ihsh i aat sc as n l .ts n u ta te lo nf g ag e i s l l t ec e i oC i s 1 os P a
bu id l bet r e hi l l
W a gZ ie n hj i
( u l n l r d c inP a tS e gi l e o a y S NOP , o i g2 6 0 , hn ) Ch ni gOi P o u t ln , h n lOi l C mp n , I a o f d i EC B xn 5 5 4 C i a
王 志杰
( 国石 化 胜 利 油 田分公 司纯 梁 采油 厂 , 东 博 兴 2 6 0 中 山 5 54)
摘 要 高青 一 平 方 王 潜 山带 是 东营 凹 陷 盆缘 潜 山 中勘 探 潜 力最 大 的 区带 , 究 区 内油 藏 类 型 、 气来 源 比 较 复 杂 。 文 中 研 油
gmm crn , hc o sh th im ycm o eu pr et n fh t m mbr f hhj omao . ls l o a a a aea ew i s w a t o a o e rmt p e c o e h e e aei Fr t n Cas I ih s hh t e l f h s i ot 4 oS e i l
Wag hi  ̄ hmCl hr t se 0e a in is s 曩a s &咖 汹 掩n gag ui i 甄lJ Fdb l i a n ie Z i: e i a c ft sf  ̄ e iado u e nlio ac a e i i o lo ys f 咖 wn br d l e[] a B ̄Kol e hl t &G s
第六节油源对比

第六节油源对比
油源对比包括油—岩、油—油、气—气、油—气岩的对比,实际上地化对比的核心问题就是油—岩和气—岩的对
比以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
其主要意义是:
1.查明盆地内含油层与生油层的关系,确定生储盖组合的产能及分布特征。
2.了解油气运移的方向和途径。
一、油源对比原则
对比的原则:性质相同的两种油气应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石油应与母岩中残留的石油相同,实际上油气在
运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相似即同源。
指标应选择在生油岩和原油中共同含有的,不受运移、热变质作用所影响的化合物。
二、常用对比指标
1.正烷烃分布曲线
2.微量元素
常用钒和镍,V/Ni<1为陆相环境,V/Ni>1为海相环境,而且,V/Ni随年代越老,比值越小,可能由于V较Ni不稳定。
3.生物标志化合物
4.碳同位素。
油气地球化学第九章 油气源对比

轻烃(C2~C10):原油中的重要组分,常占原油的1/3。研究表明,在 C2~C7烷烃组成中,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干酪根链烷烃含量较高,且正 构烷烃相对支链烷烃占优势,而芳烃含量较低;陆源有机质生成的烃
类中芳烃含量较高,链烃相对较低,且支链烷烃相对正构烷烃占优势
庚烷值
正庚烷
100
环己烷至甲基环己烷之间的馏出物
Ø 具体做法 1. 选择在演化、运移和次生变化中受影响较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2. 选择特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3. 选择沸点、溶解度相近的化合物 4. 为减少非成因因素的影响,尽量采用化合物的分布形式及相对比值 5. 单一参数具有局限性,研究中应尽量选择多种参数进行综合对比,且
要考虑构造、岩相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
n油气源对比参数选择的依据
Ø油气源对比研究的对象:烃源岩中不溶的干酪根、烃源岩和储集层中的可 溶沥青、聚集在储集层(或圈闭)中的石油(凝析油)和天然气
Ø油气源对比参数选择的原则:为避免非成因因素的影响,尽可能选择一些 受运移、演化和次生变化影响较小、能直接反映原始有机质特征的化合物或 沸点和溶解度相近的化合物的相对浓度比值作为对比参数
பைடு நூலகம்
异庚烷值
2 甲基己烷 3 甲基己烷
(顺 1,3 反 1,3 反 1,2) 二甲基环戊烷
油砂岩
脂肪族曲线 芳香族曲线
根据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区分原油成熟度
K1
2 甲基己烷 3 甲基己烷
2,3 2,4
二甲基戊烷 二甲基戊烷
P3 3 乙基戊烷 3,3 二甲基戊烷 2,3 二甲基戊烷 2,4 2,2 二甲基戊烷
P2 2 甲基己烷 3 甲基己烷
N2 1,1 二甲基环戊烷 顺1,3 二甲基环戊烷 反1,3 二甲基环戊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源对比及运移地化指标参考1.1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广泛用于油与沥青的筛选和对比研究。
气相色谱对于有机质输入,生物降解、热熟化等次生作用是很敏感的。
1.1.1老鲛烷/植烷(Pr/Ph)Powell和Mckirdy(1973)指出,非海相源岩生成的高蜡原油和凝析油,Pr/Ph比的范围为5到11,而海相源岩生成的低蜡原油,Pr/Ph的范围只有1到3。
Pr/Ph比值会随成熟作用增加而象征性地增加(Alexander 等,1981)有些老鲛烷和植烷在成岩作用期间还可能来自除植醇以外的一些母源(ten Haven ,1987)1.1.2类异戊二烯烷烃类/正石蜡烃类在开阔水体条件下沉积岩石生成的石油,Pr/nC17 小于0.5,而源于内陆泥炭-沼泽相沉积的石油,该比值小于1。
Pr/nC17和Ph/nC18都随石油热成熟度而增加。
这比值也容易受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影响。
通常正构石蜡烃类要先于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受到喜氧菌的吞食。
1.1.3气相色谱“指纹”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偏nC23至nC30的正构烷烃分布,通常与陆生高等植物腊有关。
与碳酸盐岩生油岩有关的沥青和油,通常表现为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而与泥岩(页岩)相关的沥青和油一般表现为低于nC20的奇数碳正构烷烃优势。
正构烷烃的奇数碳优势通常见于许多源于页岩类生油岩的湖相油和海相油。
包括生物降解作用、熟化作用和运移作用在内的一些次生过程很容易改变这些化合物。
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偶碳数或奇碳数优势,会随着热成熟度的增加而消失。
1.1.4稳定同位素(1)相关的石油之间,成熟度差异引起同位素的变化可达2-3‰(2)碳同位素差值大于约2-3%的油,一般来说是不同油源的(3)一般来说,沥青的13C含量要比源岩干酪根低0.5-1.5‰,同理,石油要比相应的沥青低0-1.5%。
一种元素由重同位素形成的键发生断裂所需要的能量要比轻同位素形成的键要多。
这是同位素动力学效应的基础。
稳定碳同位素的类型曲线:稳定碳同位素的类型曲线的形状和趋势,用于确定石油、沥青和干酪根之间的关系。
类型曲线的应用是基于13C在原油的不同馏分中非均匀的分布。
随着极性和沸点的增加,其13C的含量也增加。
一般,干酪根>沥青质>胶质>芳烃>原油>饱和烃. 在相关性研究中,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的形态是一种有用的特征.除了类型曲线的趋势以外,认为其形状也可用于油-油和油-源相关性的评价.一、烃源岩特征地球化学参数分析正烷烃的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有机质的成熟转化是一个加氢降解的过程,随着成熟演化作用的加强,氧、氮、硫等杂元素含量显著减少,碳链破裂,正构烷烃的低碳组分含量增高,正烷烃分布曲线显示主峰碳碳数小、曲线平滑、尖峰特征明显,代表成熟度高。
陆源有机质输入多: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 C21/C22+小水生生物输入多: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 C21/C22+大陆源有机质和水生生物共同输入,则正烷烃具有双峰特征盐湖相有机质、碳酸盐岩中正烷烃具有偶碳优势,其他环境正烷烃为奇数碳优势正烷烃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随埋藏深度增加,成熟度增高,正烷烃奇偶优势消失,高碳数正烷烃向低碳数正烷烃转化,即CPI 、OEP 趋近于1, C21-/ C22+增大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用来粗略地估计原油的成熟度。
可用参数为CPI (碳优势指数)和OEP (奇偶优势比)。
CPI 值小于1.2,即奇数正烷烃略占优势,代表岩石中的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可列为生油岩。
这项指标在鉴定粘土岩类生油岩时效果较好,对碳酸盐岩则效果较差。
CPI 是以C29H60为中心,将C24-C34的百分含量计算而得。
OEP 是取主峰碳前后5个相邻之正烷烃的质量分数。
两者可以对比使用。
在低成熟阶段,正烷烃低碳峰群首先平滑,高碳峰群滞后平滑正烷烃碳数分布图反映了有机质成熟盐化过程,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由锯齿状到平滑,由高碳数向低碳数变化。
同一成因类型烃源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相似,因为有机母质和输入相近,不同类型烃源岩正构烷烃存在差异。
生物降解:所有生物标志化合物中,正烷烃是细菌的第一食物,当正烷烃含量降低,则表明有生物降解。
此时饱和烃色谱为一个不可分辨的大鼓包。
运移:在油气的运移中,当层析效应其主导作用时,沿运移方向,原油正烷烃主峰值、OEP 值均逐渐降低。
C22以前与C23以后的比值逐渐增加,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及凝固点逐渐减小。
如果在运移中,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则会出现相反的变化规律。
由于化合物极性不同、立体化学空间结构不同造成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岩石对它们的吸附能力不一致,极性分子容易被吸附。
因此,正构烷烃相对含量随运移的增加而增加。
1.异构烷烃CPI=0.5 ∑C 25- C 33(奇数)∑C 24- C 32(偶数) ∑C 25- C 33(奇数) ∑C 26- C 34(偶数) + OEP=0. 4C i+1+4C i+3 C i +6C i+2+ C i+4 (-1)i+1从氯仿A抽提物中的饱和烃色谱或全烃色谱图上观察,沙四上源岩的异构烷烃含量较高,其中以非环状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和甾萜类更加突出。
植烷一般为色谱图上的绝对主峰,而甾萜类化合物在谱图后部则显得非常突出。
尽管随成熟度的增加,异构烷烃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但即使深度达到3900米,Ph/nC18仍未达到1.0。
这种异构烷烃的异常现象,预示了菌藻类或古细菌是沙四上的一种重要有机质来源。
对于沙四上湖侵体系域(油页岩与页岩)与其它体系域来说,前者的异构烷烃含量更加突出,显示出湖侵体系域生源物质的特殊性。
对于沙三段源岩样品,异构烷烃含量相对较低,姥鲛烷和植烷含量一般均低于正构烷烃,形不成色谱图上的主峰,成为区分沙三段源岩与其他源岩的一项重要标志。
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a”氢位于分子平面的下部,“β”氢位于分子平面的上部。
由异戊二烯亚单元组成的化合物称为萜类;“质谱图”为恒定扫描数(与时间有关)m/z与仪器响应值的关系图。
“质量色谱图”是在恒定的m/z下,扫描数与仪器响应值的关系图。
质量色谱图与质谱图间的差别对理解以下内容至关重要。
地球化学参数对油源和成熟度的影响有一灵敏度范围。
一些参数的变化主要反映成熟度(20S/(20S+20R)甾烷)另一些参数主要反映油源输入(C27、C28或C29甾烷相对于C27至C29甾烷的总量),还有许多参数受油源和成熟度两者的影响(Ts/(Ts+Tm),或重排甾烷/甾烷比值)。
2.姥植比反映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姥鲛烷、植烷和其它类异戊二烯化合物主要是由可进行光合作用生物中叶绿素的植醇演变而来。
在缺氧条件(强还原条件)下,植基侧链断裂而产生植醇,植醇被还原为二氢植醇,然后脱水加氢被还原成植烷。
在氧化条件下,植醇被氧化为植烷,植烷脱羧为姥鲛烷,然后被还原为姥鲛烷。
姥鲛烷植烷含量变化一直用以表示母源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
姥植比是最常用的标志古环境的对比指标之一。
同一沉积环境的源岩,在一定成熟度范围内其比值变化较小。
对于热成熟度低的样品,建议不用Pr/Ph 来描述古环境。
Peters(1993)认为姥植比的低值(<0.6)代表了缺氧、且通常又是超盐度的环境;高值(>3.0)代表着氧化条件、并有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环境。
对Pr/Ph在0.8-2.5范围内的样品,没有确凿的资料,不要把Pr/Ph作为古环境的标志。
一般缺氧盆地中形成的生油岩和原油,姥植比小于1;煤或煤系生油岩、原油,姥植比大于2.8。
Pr/Ph与伽马蜡烷指数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源岩沉积环境水盐度的增加会导致较高的伽马蜡烷指数。
较高的含盐度典型地伴随着水的密度分层作用和底水氧含量减少,这将导致较低的Pr/Ph比值。
从原油Pr/Ph推测的源岩沉积条件,应与硫含量或C35-升藿烷指数等标志一致。
低Pr/Ph(小于1)、高硫、高C25升藿烷指数,是一种典型的缺氧源岩沉积条件。
反映成熟度随着热演化程度增加,Ph向Pr转化,最终向小于C18的异烷烃转化,异构烷烃向正烷烃转化。
参数:<i C18/(Ph+Pr) 随深度增加,而加大Pr/nC17,Ph/nC18 随深度增加而减小Pr/Ph 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页岩、具纹层泥岩的沉积环境来看,湖泊底水咸化,具永久性分层,底水为富硫化氢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植烷的形成,因此其姥植比较低,一般小于0.5。
而夹于页岩中的泥岩,其沉积环境水质淡化,湖水盐度分层不明显,特别是靠近盆地边缘水体可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氧化性,有利于姥鲛烷的形成,造成姥植比高于页岩,并且变化较大,大多数小于1.0,但有少量大于1.0。
与沙四段相比,沙三段时期存在明显的差异,湖泊逐渐向含氧量较高的方向变动。
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水底部仍存在永久性分层,湖水底部缺氧,但底水缺少H2S,其还原条件与沙四上存在一定差异。
无机矿物中的一部分氧化剂可能促成了一部分植醇向姥鲛烷的转化,姥植比一般在1.0左右。
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湖水的分层以很不普遍,仅限于局部地区,特别是中上部地区沉积时期,河流水系发育,形成三角洲体系沉积,湖底已不存在永久分层,但由于湖泊深度较大,底部水体不能充分循环,造成其底水含氧量不高,推测沉积环境1.0-1.3。
但总体来看,仅凭姥植比很难将沙三段扩展体系域与其它体系域源岩分开。
沙三上亚段随着湖底水体含氧量增加,已成为亚氧化-氧化环境。
姥鲛烷的发育,较其中部更为旺盛,姥植比多为1.0-2.0之间。
Powell和Mckirdy(1973)指出,非海相源岩生成的澳大利亚高蜡原油和凝析油,姥植比的范围为5至11,而海相源岩生成的低蜡原油,姥植比的范围只有1到3。
虽然石油的姥植比反映了所贡献的有机质的性质,但该比值使用时也应小心。
姥植比会随热成熟作用而象征性地增加(Alexander,1981),有些姥鲛烷和植烷在成岩作用期间还可能来自除植醇以外的一些母源(ten Haven等,1987)。
Alexander等(1981)建议使用(Pr+nC17)/(Ph+nC18)之比,因为它比Pr/nC17或比Ph/nC18受热成熟度变化的影响要小。
这些比值也容易受象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影响,通常正构石蜡烃类要先于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受到喜氧菌的吞食。
萜烷M/Z191指纹许多石油中的萜烷是来自细菌(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类脂化合物(Ourisson等,1982)。
包括无环、二环(补身烷)、三环、四环和五环(藿烷)化合物。
三环、四环、藿烷和其他的化合物通常用作石油和源岩对比研究。
萜烷指纹反映了源岩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输入。
由富含有机质的蒸发岩-碳酸盐岩生成的石油中一般C29藿烷比C30藿烷的相对浓度高(Zumberge,1984;Connan等,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