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圣地之菩提伽耶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介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介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

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五台山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

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

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

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

经过重重困难,大孚灵鹫寺建成,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

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印度朝圣:佛教四大圣地之蓝毗尼园

印度朝圣:佛教四大圣地之蓝毗尼园

印度朝圣:佛教四大圣地—蓝毗尼园佛教是在印度产生的,却在印度没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一佛陀的诞生地(兰毗尼,在印度同尼泊尔交界处)。

二佛成道处(菩提伽耶) 三佛初转无上法轮处(薩拉陀) 四佛涅槃处(拘尸那罗) 。

佛陀說:“信徒若在朝圣之中,信心坚定而死,將得升天界。

”(蓝毗尼园—蝉友圈·佛旅网摄)蓝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

兰毗尼是梵文“可爱”之意。

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因而得名。

相传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历正月月圆之夜,归宁途中,在兰毗尼花园里的娑罗双树下,手扶娑罗双树,生下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尊称,为“释迦族圣人”之意)。

在释迦牟尼诞生处,今建有白色方型两层的摩诃摩耶夫人庙,庄严肃穆。

庙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镜,相传是摩耶夫人沐浴处。

池边长着一颗娑罗双树,树身粗约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态华敷。

中国高僧晋代法显和唐代玄奘分别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瞻礼,在《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均有记述。

法显是最早来此访问并留有真实记录的第一个外国人。

由于岁月悠久,胜迹沦堙,正是凭借他们的记述,近代才得以勘明兰毗尼的原址,并加复建。

原池边的娑罗双树,在玄奘来访时已“枯悴”,现存此树是后人补种的。

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圣时所立石柱。

庙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

佛堂墙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壁画。

此外,兰毗尼现在还建有文物馆、中学、宾馆、马亨德拉国王纪念碑等。

每年尼历正月望日释迦牟尼诞生日,这里要举行盛大庙会,佛教徒云集朝觐。

尼泊尔王国政府为了保护历史古迹和发展宗教旅游,从1968年开始了兰毗尼的复兴建设,拟建面积约为七、八平方公里的兰毗尼花园,周围有65平方公里的陪衬地带。

(蝉友圈·佛旅网印度朝圣专栏)。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四大愿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四大愿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四大愿复次曼殊室利。

东方去此过七殑伽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曰无忧。

佛号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应正等觉。

今现在彼为众说法。

又彼如来所居佛土。

广博严净地平如掌皆以宝成。

细滑柔软常有香气。

无忧苦声离诸烦恼亦无恶趣及女人名。

处处皆有金砌浴池香水盈满。

宝树行列花果滋茂。

胜妙音乐不鼓自鸣。

譬如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国功德庄严。

曼殊室利。

彼佛世尊行菩萨道时。

发四大愿云何为四第一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众生。

常为忧苦之所缠逼。

若闻我名至心称念。

由是力故所有忧悲及诸苦恼悉皆消灭。

长寿安隐。

乃至菩提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众生。

造诸恶业生在无间黑闇之处。

大地狱中受诸苦恼。

由彼前身闻我名字。

我於尔时身出光明照受苦者。

由是力故彼见光时。

所有业障悉皆消灭。

解脱众苦生人天中。

随意受乐乃至菩提第三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众生。

造诸恶业杀盗邪婬。

於其现身受刀杖苦当堕恶趣。

设得人身短寿多病。

生贫贱家衣服饮食悉皆乏少。

常受寒热饥渴等苦身无光色。

所感眷属皆不贤良。

若闻我名至心称念。

由是力故随所愿求。

饮食衣服悉皆充足。

如彼诸天身光可爱。

得善眷属乃至菩提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众生。

常为药叉诸恶鬼神之所娆乱。

夺其精气受诸苦恼。

若闻我名至心称念。

由是力故。

诸药叉等悉皆退散各起慈心。

解脱众苦乃至菩提曼殊室利。

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所发四种微妙大愿。

若有众生闻彼佛名。

昼夜六时称名礼敬至心供养。

於众生处起慈悲心。

业障消灭解脱忧苦。

无病长寿得宿命智。

於诸佛土莲花化生。

常为诸天之所卫护。

曼殊室利。

称彼佛名能生如是无量福业。

而彼佛土愿力庄严殊胜功德。

声闻独觉所不能知。

唯除如来应正等觉顶礼供养归依。

世尊。

应供正等正觉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前。

闻号忆念。

虔诵七遍。

并礼赞供养等善力。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应佛当时。

所发本愿某等一切众生。

若受忧苦。

心意不乐。

三大佛祖四大菩萨

三大佛祖四大菩萨

三大佛祖四大菩萨1、三大佛祖:(1)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2)阿弥陀佛其名号梵音为amitayusa(无量寿)、amitaba(无量光),别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观自在王佛、甘露王。

密号为清静。

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3)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译为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简称药师如来、琉璃光佛等,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药师,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以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

2、四大菩萨:(1)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

文殊菩萨是佛陀怙恃之一。

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2)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

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3)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

《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

普贤菩萨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

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

日本真言宗的许多信徒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化身之一,密教由金刚萨埵所开创。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武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 子的精神品格,丰富并发展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佛 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 言、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对中 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 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佛王维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 对于饱受生活艰难的人讲, 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 手段。而佛教,在物欲横 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 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右图:蓝毗尼园遗址(位于今尼泊尔之 派勒瓦地区)印度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佛教的起源

释尊是从母亲右胁降生 的。降生后即走了七步, 步步生莲花 。然后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地下,惟我独 尊!”这时,有两条龙, 一吐温水,一吐凉水, 给释尊洗澡。
释尊诞生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请阿 私陀仙人为他占相,仙人预言 道:“这位太子如果在家,将 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为引导众 生觉悟的佛陀。”释迦牟尼出 生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 世了,后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 养长大。
六年苦行
29岁离家求道。苦修6年

佛法知识普及: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佛法知识普及: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佛法知识普及: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主要礼仪和密宗器具金刚杵(梵文:vajra;藏文:rDo-rje)金刚杵是金刚乘坚不可摧的典型象征。

“金刚”二字既是金刚杵的名称,也是一群以金刚冠名的神灵、器物和性质的称号或前缀。

梵文“vajra”意为“坚固”或“力大无比”。

而藏文的对应词“多吉”则是“石王”之意,表明它和金刚石一样具有坚不可摧的硬度和璀璨之光。

这种坚硬无比的石头不易切割也不会破损。

从根本上来讲,佛教的金刚杵象征着绝对现实的难以捉摸、不会毁灭、不可撼动、不可改变、无形和坚固的状态,即:佛性的圆满。

法铃(梵文:ghanta;藏文:Dril-bu)法铃代表“般若波罗蜜多”的阴性,它直接体现着空性。

据说,每次摇法铃都在“宣告空性之声”。

该铃也被称作金刚法铃。

神或修持者的“智慧”左手总是拿着阴性法铃,通常与握在“方法”右手的阳性金刚杵相配。

它们合在一起象征着智慧或空性(铃)与方法或方便(金刚杵)的完美结合。

铃代表空,金刚杵代表色。

金刚杵的五个股叉代表六度的“阳性”五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法铃的开口部分代表六度中第六“阴性”度——智慧。

十字金刚杵(梵文:vishva-vajra;藏文:rDo-rje-rgya-gram)十字金刚杵是由四个带有莲花座的金刚杵组成,四个金刚杵的杵头从中心点向四大方位散射,象征着绝对的定力。

在对须弥山进行宇宙学的描述中,巨大的十字金刚杵承托着物质宇宙或横在其下面。

同样,在描述坛城时,巨大的十字金刚杵是坛城宫不可撼动的支撑物或地基。

佛陀释迦牟尼得道的圣地菩提伽耶被称作“金刚座”,而佛陀不动的坐姿及大部分所绘坐神的纹丝不动的姿态被称作“金刚跏趺”。

在传统上,德高望重的佛教大师所坐的高高隆起的木制宝座前面都有一块方形锦缎,其中央处都有一个彩色十字金刚杵图,四角有四个小卐字符。

这块锦缎代表不可撼动的大地或佛陀圆满的实现。

在众多有形的观修中,特别是长时间的闭关静修中,十字金刚杵既可以画在或冥想成在修持者禅座的下面,同样,十字金刚杵标识也刻在金属板上,青铜佛像加持后须用它来封底。

中国四大宗教

中国四大宗教

中国四⼤宗教中国四⼤宗教中国各名族信仰的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化、民族化,才能扎根和发展四报:报佛祖恩、报国君恩、报师⽗恩、报双亲恩⼀、佛教佛教创⽴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传⼊中国时间公元前2年,⾄今2000多年创始⼈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其母摩耶夫⼈出⽣地——蓝毗尼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四⼤佛教圣迹初转法轮——⿅野苑涅槃地——拘⼫那城佛教发展简史: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12世纪,1800多年,四个时期三个600年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公元前4世纪中叶,佛祖释迦摩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2、部派佛教阶段释迦牟尼涅槃后,分为上座部佛教和⼤众部佛教两派,公元前4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3、⼤乘佛教和⼩乘佛教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众部佛教演化为⼤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贬为⼩乘佛教⼤乘佛教认为⼗⽅,修⾏的果位分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是成佛⼩乘佛教有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修⾏的最⾼果位是罗汉4、密乘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12世纪印度密教是⼤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

⼤乘佛教派别成为显宗(显教)以⾼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起分三条线路传播1、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中国,再由中国传出,以⼤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

因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亦成汉语系佛教2、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斯⾥兰卡、缅甸等国,以⼩乘佛教为主,因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亦称巴利语系佛教3、藏传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中国西藏地区,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成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他的经典属于藏语,亦称藏语系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中国的佛教包含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体系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佛教创建在古印度,发展在中国⼀、汉语系佛教及其宗派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弟⼦景卢从伊存⼝授《浮屠经》,史称这⼀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位“伊存授经”1、译传阶段Array东汉明帝永平⼗年(公元67年),在洛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座寺院——⽩马寺。

五台山-佛教圣地

五台山-佛教圣地

五台山:佛教圣地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

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方圆五百余里。

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山西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与尼泊尔蓝毗坭花园、印度拘尸那迦、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称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国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榜首。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属太行山系,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侧为滹沱河所环绕,东南侧与太行山中北段相接。

境内奇石、怪洞、古树、名泉遍布于高山大壑之间。

有主峰五座,分东、南、西、北、中环护而列,海拔3000米上下。

其中北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因五峰顶部平展如台,故名五台。

五峰之内称为台内,五峰之外称为台外。

五台山位居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自东汉永平11年修建大孚灵鹫寺始,历经兴修,到极盛时期的唐代,寺庙达360余座。

目前,五台山有寺68座,其中台外21座,台内47座。

台外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建于唐代,至今有一千一、二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寺庙为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建筑。

五台山地处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来受到封建王室的极端重视。

从北魏孝文帝在山内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

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礼扎五台山者,更是从未间断,数不胜数。

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书写着“敕建”二字。

达官显贵,纷纷效仿;文人墨客,挥笔吐情。

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就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如此,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特殊位置与功效,于北方地区民族团结融合问题上一直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导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坚持备考的⼈⽣,很积极,很宝贵,很励志。

冲吧,努⼒吧!以下为⽆忧考整理的“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

在世界各⼤宗教中,佛教创⽴的时间最早。

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释迦牟尼⽣活的年代⼤约与中国孔⼦同时。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其母是摩耶夫⼈。

相传他诞⽣于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长⼤后深感⼈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

35岁时他发觉苦⾏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菩提伽耶的⼀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真谛,终于在⼀天晚上⼤彻⼤悟⽽成道。

得道后,他在⿅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

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那迦圆寂(涅槃)。

释迦牟尼出⽣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野苑、涅菜地拘⼫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

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

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争议。

后分裂为两⼤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的⼀派称为⼤众部佛教。

(⼆)⼤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阶段从⼤众部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导言:佛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源于古印度,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

佛教信仰的核心是追求解脱和觉悟。

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一些重要名词术语和常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佛教名词术语以及与之相关的常识。

一、佛陀佛陀是指佛教的创始人,也称为释迦牟尼。

他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生活并传授了佛法。

佛陀意为“觉者”或“觉醒者”,他通过禅定和从头到尾的修行实现了内心的觉醒,并找到了超越生死轮回的道路。

二、菩提树菩提树是佛陀达到觉醒的地方。

佛陀在印度的波陀伽城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禅坐并觉醒。

这个地方被称为菩提伽耶,现在是佛教朝圣地之一。

三、佛陀的四圣谛佛陀的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基本教义。

它们是:1. 苦谛: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意是普遍存在的。

2. 集谛: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执着。

3. 灭谛:通过摧毁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

4. 道谛:通过遵循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四、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定义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实现觉悟。

八正道包括:1. 正视:正确的理解和思考。

2. 正志:满怀善良和正向的意愿。

3. 正语:说真话,避免谎言、恶语和闲言。

4. 正业:以正确的行动谋求生计,避免伤害他人。

5. 正命:生活中不损害生命,尽量保护生命。

6. 正精进:努力学习和修行。

7. 正念:保持对当前经验的觉知和集中注意力。

8. 正定:培养冥想和内心平静。

五、佛像佛像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佛像是佛陀的形象,用于代表佛陀和佛法。

佛像常见的形式包括坐像、卧像和立像。

人们通过礼拜和冥想来表达对佛教的敬意和虔诚。

六、佛经佛经是佛教的重要文献,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智慧。

佛经分为三藏,即戒律、经典和论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经》,它包含了佛派教义的核心内容。

七、旋转经轮旋转经轮是佛教中的一种传统仪式。

它是一个装有佛经文本的圆筒,人们通过旋转经轮以示虔诚和祷告。

旋转经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持咒和诵经来获取利益和福报。

历史8年级上第八课 世界三大宗教

历史8年级上第八课 世界三大宗教

商业禁忌: 1、严禁重利盘剥; 2 、禁止在商品中搀假、以次充好; 3、禁止囤积财富垄断市场; 4、禁止缺斤少量; 5、禁止发誓推销商品; 6、禁止购买偷窃、抢夺来的物品; 7、严禁出售违禁物品; 8 、禁止经商中使用欺骗手段。
人际交往禁忌: 1、严禁做伪证; 2 、严禁说谎; 3、严禁诬蔑; 4、严禁谗言; 5、严禁诽谤; 6 、严禁讥笑并以秽 名相称;
伊斯兰教重要圣地
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麦加清真寺的朝圣活动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北京牛街清真寺,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广安门牛街。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 (996),元、明、清屡次重修。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伊斯 兰教寺院。
北京东四清真寺
穆斯林在清真寺礼拜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 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 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 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 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 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 词根)。
佛教的传播
中亚 中国 (公元前后) 古代印度 东南亚 朝鲜 日本
佛 教
大乘教:尊如来佛为最高神,“普渡众生” 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小乘教:不拜偶像,自我超度 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
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庙
泰国首都曼谷的玉佛寺(建于1782年 )
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博达佛塔
3、信经典。 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 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
4、信先知(圣人)。 《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 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 《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 耶稣),只有安拉知道他们的数目,使者中 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是最尊贵的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应服 从他的使者。

印度朝圣之旅,印度尼泊尔朝圣,印度佛教旅游最全行程

印度朝圣之旅,印度尼泊尔朝圣,印度佛教旅游最全行程

全景佛陀应迹印度尼泊尔朝圣十六天广州集合解散全程素食朝圣佛陀一生重要之十八大圣迹【导语】一生若能够到佛陀的圣地,就表示能寻到根。

一生能朝圣,就表示能获得佛陀的真理。

朝圣就是用生命去换取佛陀的感召。

印度是佛陀的故乡,佛陀出家、苦修、悟道、传法、涅槃等八大圣地是全世界佛教徒最向往的地方。

在这同一地点,未来佛弥勒也将成就同样的佛果。

“朝”者“面”也,朝圣如同见佛。

既为朝圣,心与佛同。

当体佛之心,悟佛之行。

到印度,朝圣佛陀之应迹,思慕如来法王教化,体悟无上殊胜加持,是每一位佛教徒毕生的心愿。

【时间】每年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每个月组织印度尼泊尔朝圣(十六天或十一天)【集合】广州白云机场注:外地团友可由蝉友圈安排,提前入住机场酒店共进晚餐,由领队向团员介绍印度当地情况及行程,大家互相认识了解。

【报名】每团十五人以上【服务配置】住宿:全程印度五星或四星酒店餐饮:印度素食、中国素食交通:飞机:广州←→德里,瓦拉纳西—→德里;其余路途豪华大巴。

领队:佛教居士,专业佛旅领队导游:印度当地优秀中文导游【蝉友圈朝圣特色】■正信佛旅朝圣游学蝉友圈佛旅朝圣游学历时八年,宗旨为“护持四众朝圣游学,接引大众亲近正法。

”■全景圆满朝圣行程全景行程由法师指导设计,并囊括佛陀在世时所经历最重要的十八个地点,以顺时针方向圆满朝圣。

■如法讲解共愿共修佛旅领队引经据典对每个圣地以加以专业的介绍讲解,并如理如法的组织引导团友礼佛、诵经、上供、打坐、绕佛等共修活动。

■印度宗教文化体昧圣地安排充足时间停留,汽车交通便于近距离地接触、观察、体味印度的宗教生活文化,深入地了解佛陀当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深层次体悟佛陀的教法。

【蝉友圈-佛旅网印度尼泊尔朝圣的重点】1. 瞻仰佛陀的舍利——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2. 佛陀的出生地(四大圣地、八大灵塔)——尼泊尔蓝毗尼3. 佛陀开悟地(四大圣地、八大灵塔)——菩提伽耶正觉塔、菩提树、金刚座、牧羊女家、尼连禅河、苦行林4. 佛陀初转法轮地(四大圣地、八大灵塔)——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了四圣谛、八正道,成立最早的佛教僧团5. 佛陀涅槃地(四大圣地、八大灵塔)——拘尸那罗6.佛陀成长地(八大灵塔)——迦毗罗卫国7. 佛陀出家处——南丹格尔8. 佛陀降凡处(八大灵塔)——桑克西亚9. 佛陀讲《金刚经》《阿弥陀经》处(八大灵塔)——祇园精舍10. 佛陀苦修地、讲经处(八大灵塔)——王舍城、竹林精舍11. 佛陀讲《法华经》处——灵鹫山12. 第一次佛经结集地——七叶窟13. 上忉利天说法处、给孤独长老塔、央掘摩罗塔——舍卫国14. 佛陀首次为女众剃度处、阿难舍利塔(八大灵塔)——吠舍离15. 禅宗初祖大迦叶入定处——印度鸡足山16. 玄奘法师求学、辩经弘法地——那烂陀大学遗址(博物馆)17. 佛舍利化金刚沙处、印度教沐浴与焰口圣地——瓦拉纳西恒河18. 印度著名古代建筑,世界第八大奇迹——阿格拉泰姬陵、红城堡19.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印度首都、各大城市与农村,深入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今昔,全方位体验印度古今宗教、文化等各领域。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一)昙摩迦罗尊者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从此时开始一直到三国曹魏的时间,所有的僧伽都没有制度,只是剃除须发,以别于世俗外道而已。

昙摩迦罗,又作昙摩柯罗、昙柯加罗、昙柯罗,意译法时,中印度人,他的家里极其富有,而其祖先因扶贫接济乐于办慈善事业而闻名中天竺。

因为他的祖先乐善好施广积阴德的缘故,所以后来才诞生了这位昙摩迦罗尊者,尊者自幼聪敏,智勇双全。

据高僧传谓:“幼而才悟,质像过人。

”通解四吠陀,自谓天下文理悉在心腹之中,也就是说,在他少年时期,已学尽印度的古代文学及五明学,可以说是当时中印度的大文豪。

在二十五岁时,有一天,他偶然的走进一所梵刹,无意中翻阅了一部《阿毗昙心论》,茫然不解,遂请一比丘敷讲,始悟因果之理妙达三世,自从这个时候开始,摒弃世俗之乐,始觉过去错用心机,而出家后,二六时中精进修学,精通了三藏圣教。

曹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9年)至许昌(一说洛阳),我国人称他为法时尊者。

法时尊者来到河南洛阳后,看到我国僧人没有能受大戒,深以为怀,遂发起弘扬戒律的大誓愿。

但因种种因缘,未能成熟,徒劳二十一年,至魏少帝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律戒本一卷,并请梵僧制订羯磨法传授戒律,成为我国授戒度僧之始。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中国律宗的始祖。

尊者性好游方宣化,而不注重于静守潜修,所以有机缘来到我国的首都——洛阳。

与尊者同时而来的还有康僧铠、昙帝、帛延等高僧,他们虽然都精通律部,俱有律书的译述,但其贡献最大的仍要推法时尊者最为第一。

《高僧传》记载说,时有诸僧共请昙摩迦罗译出戒律,昙摩迦罗以律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可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昙谛)立羯磨法,中夏戒律,从此开始。

尊者在我国洛阳住锡二十六年之后,又回到中天竺,或是游方教化,或是入山静修,其后不知所终。

(二)求那跋摩尊者求那跋摩(公元367——431年),意译作功德铠。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众所周知,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

而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之一,也是有自己的圣地的。

世界有五大佛教圣地,分别是:中国的五台山、尼泊尔的蓝毗尼园、印度的鹿野苑、印度的菩提伽耶和印度的拘尸那。

其中,五大圣地中印度占了三个,而佛教也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的,再加上印度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

其实,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

佛祖释迦牟尼他公元前563年5月诞生于蓝毗尼的娑罗双树下,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正果。

蓝毗尼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可爱”,它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被称为“佛祖的故乡”。

蓝毗尼是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蓝毗尼园是佛祖诞生遗迹公园,它最初是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立的花园,随后因摩耶王后在此产下释迦摩尼而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

园内有摩耶夫人祠、阿育王石柱、古代佛塔等世界遗迹。

摩耶夫人祠位于蓝毗尼园的正中央,用来纪念和供奉释迦牟尼的母亲。

阿育王石柱是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而建。

蓝毗尼园内还有世界各国修建的佛寺,四周巨大的菩提树随处可见。

中华寺是蓝毗尼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建筑之一,这个佛塔状的寺院俨然有些紫禁城的气派,大门的过道两边排列着儒家圣人塑像,里面坐着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威严冷峻的四大金刚,和看尽人间冷暖的阿弥陀佛。

蓝毗尼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1500多年前,中国高僧晋代法显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葱岭,经印度来到蓝毗尼,成为访尼外国人士中有真实记载的第一人。

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礼取经,并且看见了阿育王柱,并记录在《大唐西域记》。

你知道蓝毗尼吗?去过尼泊尔旅游吗?觉得这个国家如何呢?一起分享一下吧。

四大佛山和四大菩萨简介

四大佛山和四大菩萨简介

四大佛山和四大菩萨简介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简称四佛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大名山随印度佛教的传入,自中国汉朝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今。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

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

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

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

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

又为十界之一。

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

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

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也叫大智菩萨。

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

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

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

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

也叫大悲菩萨。

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

也叫大行菩萨。

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

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

也叫大愿菩萨。

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佛陀传(上):佛祖是怎样从一个人变成一个佛的|文史宴

佛陀传(上):佛祖是怎样从一个人变成一个佛的|文史宴

佛陀传(上):佛祖是怎样从一个人变成一个佛的|文史宴文/遍照金刚写这篇文章之前,总会想到烧香拜佛的人们。

在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浴佛节、观音菩萨的圣诞、成道及出家日,初一或十五赶庙会的等等日子,人们像潮水一般涌进各大寺庙,可谓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在这里,尘世中奔波忙碌的人们暂时放松身心,烧烧香,问问前程,吃吃斋饭,拜拜佛,如果时间再多一些,可以喝茶聊天。

似乎大家都寻找到了心灵上的片刻安宁,但只要一转身回到平日里的工作生活中,快乐与忧愁一如既往,且往往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看来吃斋拜佛的作用也是转瞬即逝。

佛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吗?还是予取予求的造物主?这里,首先要确认的是,历史上的悉达多·佛陀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平等博爱、哲思深邃的人,时刻闪耀着理性光辉的人。

佛是什么?佛是觉悟者,是觉悟了的人。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不是神,并不能保佑你升官发财、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学业进步。

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见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种种不安,乃至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的时候,他愿意为了寻求解决办法而放弃世俗的一切,并愿意将此道路指引给大家。

古印度自称佛陀者代有人出,但得到公认的只有释迦牟尼,因此在印度及世界文化体系中,“佛陀”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此文敬献给伟大的“弃绝者”:悉达多·佛陀。

弃,放弃世间的一切名誉声望、金银财宝、世俗地位甚至天伦之乐。

绝,断绝一切扭曲心理的欲念,直行中道。

以下以佛陀称释迦牟尼佛。

佛陀的身世——刹帝利与贵族共和国悉达多·佛陀出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无法确认,按南传佛教上座部的通行纪年,80岁的佛陀在公元前544年入般涅槃,因此出生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624年,但依据中国的“众圣点记”纪年,他出生在公元前566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这也为大多现代印度学者接受。

除了这两种最为流行的说法之外,还有N种推演,但这就更说明了乔达摩·悉达多·佛陀的出生与入灭的时间不可考,唯一相对确定的是他80岁的世间寿命。

印度拘尸那迦

印度拘尸那迦

拘尸那迦
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又译俱尸那、拘尸那等,意为释迦牟尼涅槃处。

位于古印度末罗国都城,今联合邦之迦夏城郊。

佛陀逝世的双林(双沙罗树)处有涅盘卧像及佛塔等。

7世纪之后逐渐湮没。

18世纪中期才重新被发掘。

拘尸那迦为释加牟尼圆寂地,位于印度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5公里的摩达孔瓦尔镇。

佛教徒尊该地为佛陀涅盘地。

古印度佛教遗址。

传为释迦牟尼涅盘处。

亦译为俱尸那、拘尸那、揭罗等,意译为角城、茅城。

古印度末罗国的都城。

在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名“摩达孔瓦尔”(意为“死王子”)。

4世纪法显来此时,已人烟稀少,大部寺院颓圯。

7世纪玄奘到此,更是荒无人烟。

1853年,英国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

现存主要文物有约在5 世纪雕刻的释迦牟尼涅盘像(1833年发现),侧身卧于石榻之上;像与榻系一块整石刻成,并刻有阿难等弟子像和铭文。

现该像保存在新建的大涅盘堂内。

另有大涅盘塔、安伽罗塔等。

现又新修了一些佛教寺院,其中包括一座名为“双林寺”的中国寺院。

主要名胜古迹
涅盘寺、大涅盘塔、圣者殿、安加罗塔、双林寺。

大迦叶的故事

大迦叶的故事

大迦叶的故事
【一、大迦叶的生平简介】
大迦叶,全名大迦叶波,生于公元前520年,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一位贵族子弟。

从小聪明过人,成年后担任宰相,地位显赫。

然而,他却在人生巅峰之际,因为目睹生老病死的无常,深感世间痛苦,毅然选择出家修行。

【二、大迦叶与释迦牟尼的相遇】
有一天,大迦叶在街头巧遇释迦牟尼佛,他被佛陀的智慧和威仪所吸引,立即拜佛陀为师,跟随佛陀修行。

大迦叶勤奋刻苦,很快便领悟了许多佛法要义,成为佛陀的得意弟子。

【三、大迦叶的修行与成就】
大迦叶修行过程中,严守戒律,秉持苦行,因此被誉为“头陀第一”。

他在修行中,努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据《四分律》记载,他曾主持了一次佛教集结,使佛法得以传承后世。

大迦叶在修行中,尤以禅定功夫著称,相传他曾在鸡足山坐禅入定,长达九旬。

【四、大迦叶在佛教传承中的地位】
在佛教传承中,大迦叶被视为法脉的延续者,是禅宗的初祖。

他在佛陀入灭后,承担了传承佛法的重任。

据《四分律》记载,大迦叶主持了第一次僧团集结,使佛法得以系统化、规范化地传承。

他还传法于阿难,使得佛法得以延续不衰。

【五、大迦叶的启示】
大迦叶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追求真理、解脱痛苦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勇猛毅力。

大迦叶的出家修行,告诉我们,只有勇于面对生命的真相,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进取。

总结:大迦叶,作为佛教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是佛陀的杰出弟子,更是佛教传承的重要纽带。

江西省兴国县狮子岩寺总体发展规划(草案)

江西省兴国县狮子岩寺总体发展规划(草案)

兴国县狮子岩寺总体发展规划(草案)狮子岩寺地处赣南最大生态园区——宝石仙境,东临武夷山,西锁井岗山,南眺三百山,北接鄱阳湖。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北通泉南高速,西连京九线与昌吉赣城际高速,是理想的弘扬佛教多元文化的佛教圣地。

狮子岩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元一统诘》记载,狮子岩寺始建于唐朝,建号为“狮岩资福院”、大宋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永安院”,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赵佶钦赐“狮岩教寺”,宋淳祐中(1246年)僧智重建,咸淳中宋度宗赵禥敕赐名为“狮岩禅寺”,清康熙甲戌年启真、德轮等法师相续重建,今寺中仍保存有当年的灵塔和造般若堂碑记,现名为“狮子岩寺”。

现占地面积约150平方。

一、规划格局(一)规划定位发展目标:以创建中国特有生态园林景区为抓手,突破性打造宝石仙境景区,高水平打造“一城”(县城)、“一道”(古驿道)、“一山”(宝石山)、“一水”(太平水库)、“一村”(宝石村),逐步形成“游世外千年名城,观天下第一仙境”的诱人品牌。

树立精品理念。

为促进兴国经济的腾飞,以弘扬多元文化为核心的狮子岩寺,将吸引各方人士前来朝圣、休闲、观光游行,促使加快推进兴国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实现新的飞跃。

狮子岩寺多元文化的建设既为兴国打造城市文化的新品牌,又为全面推动兴国文化发展繁荣做出新贡献,特别是在景区内建设佛陀四大圣迹,是中国独有的景观,将成为中国佛教文化教育基地,有利于促进赣南地区多元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成功打造宝石仙境成为全国重点的旅游景区,加快景区建设步伐实现突破性进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立足于赣南名剎之列为芸芸众生建设具备学佛、净身、净心意义的狮子岩寺,在完善相关佛教建筑设施的基础上,进一部突显佛教文化特色,深化禅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赣南地区具备的弘扬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客家文化、交流论坛、体验禅修、慈善、素食和旅游观光为一体,形成赣州地区弘扬多元文化的传媒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四大圣地之菩提伽耶一、简介菩提伽耶(巴利语:Buddhagayā),现代音译为“布德嘎亚”,又称佛陀伽耶、菩提道场、摩诃菩提、菩提场等,位于印度比哈尔邦(Bihar)南部伽耶市西南约7公里,东邻恒河支流尼连禅河(Nerañjarā,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娄频螺(Uruvelā)聚落。

菩提伽耶是悉达多太子悟道成佛之地。

据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佛陀开悟后第一周也在这棵树下度过。

伽耶城于中世纪为婆罗门教徒所拥有,为与婆罗门教徒之伽耶城区别,特将佛成道之圣地称为佛陀伽耶。

佛陀入灭后,历代纷纷在此建塔供养,虽屡遭毁坏,然迄今仍存多处遗迹。

菩提伽耶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其它三处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Lumbini)、第一次跟五比丘宣讲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以及涅盘之地拘尸那罗(Kushinagar)。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另外,菩提伽耶也是阿育王成长的地方,还是甘地发起无暴力运动的地方。

二、历史渊源(一)悟道成佛佛经记载,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不断追寻着觉悟的道路。

他遍访名师,先后接受了阿腊拉·咖喇马(Aḷāra Kālāma)和伍达咖·拉马子(Uddaka Rāmaputta)的指导,很快成就了最高的世间禅定,但终觉这并非究竟的解脱之道。

于是他离开这些教法,继续自己的探索。

为了彻底地离贪、离欲、摆脱内心的污染,悉达多太子选择了极端的苦行,太子来到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螺聚落(Uruvelā)附近的树林中行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过了六年极其艰辛的苦行生活,其所受的痛苦与折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没有人能够超过。

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近乎崩溃。

但是,这种严酷的苦行并没有给他带来觉悟。

这个时候,尼连禅河远处传来歌声:“琴弦太紧难成调,琴弦太松不成音,不紧不松声动人”。

悉达多太子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欲乐固然不能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只有离开苦、乐两个极端,让心灵在平和中思考,才能找到真谛。

于是他决定放弃苦行,重新进食,再参大道。

太子接受了牧羊女苏佳妲(Sujatā)供养的乳粥。

获得食物的资助后,他的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然而,最初跟随他的五个侍从却以为他失了道念而离他而去。

身体逐渐恢复后,太子到尼连禅河把六年来的污秽洗掉,并下定决心要追求至上圆满的真理。

当时有割草男子献草于悉达多太子,太子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用这些草做成了金刚座,坐在毕钵罗树下,面向东方,决意:“我如不成正觉,即使血肉干枯,也决不起座。

”在禅坐中,魔王波旬率领魔军进行袭扰,太子意志坚定,始终不被他所动摇,化解了所有的攻击。

此时大地女神将太子过去生所作的功德化作泉水涌出,把魔王的魔军全部淹没。

悉达多太子通过止观双运,在毕钵罗树下经过三天三夜,终于在公元前589年一夜半时分,觉悟并发现了灭苦之道,如实知见苦、集、灭、道四圣谛,断尽一切烦恼,豁然觉悟一切真理,成就了无上正觉,证悟了至高无上的佛果。

佛陀在随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在附近的7个不同地点禅思他的觉悟经验。

现在摩诃菩提寺的有专门的地方对应着这7个星期的7个地点:第一周,佛陀在菩提树下度过,独自体会法的解脱之乐。

此即现在安置金刚座之处,位于摩诃菩提寺西侧。

第二周,佛陀在菩提树前,于禅思中一直注视着菩提树。

这个地点现在的标志是不眨眼圣塔,位于摩诃菩提寺东北方。

第三周,佛陀在不眨眼圣塔和菩提树间来回经行,相传虚空中现出一条宝石道,莲花沿此路径涌出。

这里现在被称作宝石步道或莲花道,位于摩诃菩提寺北侧。

第四周,佛陀在菩提树附近的宝屋(Ratanaghara)里反复深思更高深的法义。

相传佛陀于此省察“阿毗达摩”时,从《法集论》开始思维省察,当省察到第七部《发趣论》的时候,身体发出了很明亮、强烈的光芒。

这种光芒一共有六种颜色,分别是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以及五种颜色的混合色。

此即为佛教五色旗的由来。

这个位置在摩诃菩提寺的西北侧。

第五周,佛陀在Ajapala Nigodha树下禅思,并详细回答了婆罗门的提问,指出一个人是因其所造作的业而非因其出生而成为婆罗门。

Ajapala Nigodha树现在是一古老的石柱,相传由阿育王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第六周,佛陀在正觉寺东南侧禅思,时值雷电暴雨,此时神龙现身将佛陀托起,并张开双翅为佛陀遮风挡雨。

第七周,佛陀在正觉寺南侧的Rajayatana 树下禅思。

禅思结束后,正好有两位缅甸的商人经过,看到佛陀威仪庄严,便以米糕蜂蜜供养,佛陀为他们宣说五戒十善法,然后两个商人进行了皈依——皈依佛、皈依法(当时僧团尚未成立)。

此后世人就尊称悉达多太子为佛陀(Buddha,意即“觉悟了真理的人”),圣号释迦牟尼(Sākyamuni,意即“释伽族的圣人”, Sākya 即释伽,佛陀是释伽族人;muni 意即“圣人”)。

(二)建寺纪念、发掘修复与保护为纪念佛陀在此成道,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大兴佛法的阿育王(Asoka)——主持修建了第一座摩诃菩提寺,并在寺旁安置金刚座。

此后,此塔遭受多次毁坏并重建。

公元前1世纪的著名巴尔户特佛塔(Bharphut stupa)的石头栏柱上,就刻有此寺庙浮雕的外形,从浮雕的图案可以看出有金刚宝座及菩提树被栏楯柱所围绕。

5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著称。

公元5世纪到6世纪,阿摩罗婆罗门重建此塔。

有学者认为,于19世纪重建并保留至今的摩诃菩提寺,其主要部分就是在此塔所遗留建筑结构基础上建设的。

6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之释文。

七世纪初,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之设赏迦王(Sasanga)破坏大塔,数月之后,阿育王之后裔摩揭陀国之补剌拏伐摩王(Pūrṇa-varman )兴复之。

7世纪玄奘西游印度时,此地非常繁华,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

另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于唐贞观十九年(645),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摩诃菩提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帕拉王朝被印度教的森纳王朝击败后,佛教在印度几乎灭绝。

12世纪,菩提伽耶和附近地区遭受了土耳其穆斯林军队的入侵。

在这期间,摩诃菩提寺大部失修废弃。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寺院的住持由该地区的大地主所担任,他们宣称对寺院的土地有所有权。

13世纪,缅甸的佛教徒按摩诃菩提寺的原型在缅甸建设了一个同名的寺院,即缅甸蒲甘摩诃菩提寺。

14世纪,当时的缅甸国王出资在阿育王所建的佛塔遗址上恢复重建。

然而重建后没有多久,摩诃菩提寺遭受了洪水侵袭,最终将其埋没于泥沙之中达数百年之久。

1861年,由英国考古学者、印度考古研究所的总指挥亚历山大·康宁汉(A. Cunningham)根据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找到了摩诃菩提寺的遗址,刚挖掘出土的菩提寺金刚塔只有底层,包括四壁古老的佛像。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缅甸佛教徒和当时的孟加拉国政府的协助下,摩诃菩提寺得以修复;大塔外貌在十九世纪后期为英国考古调查队再次整修。

从此这座高约52米,雄伟俊奇的摩诃菩提寺又矗立在这片圣地上供信众瞻拜。

二十世纪中叶,斯里兰卡佛教领袖Anagarika Dharmapala发动了一场针对印度领主的抗争,要求把寺院控制权归还佛教徒。

这场抗争在1949年获得了部分胜利,通过了菩提伽耶寺院法案,控制权从印度领主转移到比哈尔邦政府,通过设立寺院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寺院,委员会必须由四个佛教和四个印度教代表组成。

2002年6月,摩诃菩提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

所有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宗教文物都受到1878年的宝藏法案的法律保护。

2006年1月寺院进行了整修。

2007年寺院的住持菩提帕拉比库被迫辞职并被指控犯罪,因其曾定期裁剪圣菩提树的树枝并出售给外国人以获利。

2013年通过菩提伽耶寺院法案的修正案,根据修正案菩提伽耶的地方长官可以担任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即使他不是印度教徒);谘议董事会包括比哈尔邦的省长和20到25位其他成员组成,半数来自佛教国家。

2013年7月7日,10个低烈度炸弹在寺院里爆炸,有5人受伤。

其中一颗炸弹在佛陀像附近,另一颗靠近菩提树,未伤及主体。

此后规定进入菩提伽耶不许带摄像机和手机。

三、主要圣迹菩提伽耶的主要圣迹有摩诃菩提寺、大菩提树和金刚座等。

菩提伽耶东边就是尼连禅河,穿过尼连禅河不远处,就是释迦牟尼当年接受牧羊女苏佳妲供奉乳粥庙,附近有苏佳妲塔。

离菩提伽耶几公里以外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山洞,这是佛陀当年苦行的洞窟遗址。

摩诃菩提寺外不远处,有20世纪初以来中国汉地及西藏地区、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国、日本、越南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二十多座寺院。

各国佛教寺院建筑格式不同,佛像也不尽相同,印度的佛像显得鼻子稍大,面部显长,有威严之气;中国、日本的佛像则是鼻子显小,脸盘圆润,温和了许多;泰国则是四面佛。

中国的寺院是典型的汉式建筑,叫“中华大觉寺”,有着浓厚的“中国味”。

(一)摩诃菩提寺摩诃菩提寺,又称大觉塔、大觉寺、正觉塔、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200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与佛陀生前生活紧密联系的四个圣地之一,是佛陀悟道成佛的地方。

摩诃菩提寺最早是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现存的寺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5世纪到6世纪。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的最早的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摩诃菩提寺高约52米,形如金字塔,底层为边长各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渐收缩,顶部为圆椎状,似层层循上渐小的伞盖,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泰国政府用了290公斤的黄金给摩诃菩提寺的穹顶贴金。

寺塔第一层四角有四个与主塔形制相仿,但规模较小的小塔。

摩诃菩提寺↑寺东大门前有古老石柱和牌坊,石柱上有莲花纹和象征吉祥的动物卡里(Karli)以及一些传说中的瑞兽。

纪念石柱↑石牌坊↑大塔四面的浮雕,是由马蹄形类似的拱门式样所组成。

这图案是用来代表早期佛教的僧院。

它是取材于早期佛教建筑的入门或石窟洞口的结构形状。

底层壁龛内供奉有佛像,每个小壁龛间有石柱分割其间;壁龛上方雕刻有狮子作狮吼状,代表着佛陀法音宣流,威震十方;壁龛下有俯莲式的莲瓣装饰,其下的基台有呈对称的孔雀浮雕,孔雀代表着高贵与清净。

佛塔正面的入口上方雕刻装饰着古代佛塔前门坊的造型,平面坊中有圆形龛内供奉着佛像。

佛殿入口两侧塑有二尊非常优美的佛像,佛像衣着薄如轻纱是特色之一,表现笈多王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