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新诗创作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闻一多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

《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 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 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4、革命斗士闻一多



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由于不满国民党的法西 斯统治,思想日益靠近共产党,积极投身爱国 民主运动。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 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 的独裁统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 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 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 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学术著作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 《诗经新义· 二南》及《释朱》等。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红烛-闻一多

红烛-闻一多


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思考:“残风”使红烛着急流泪,“残风象征着黑暗反动势 力。这几句话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

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和干扰,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 痛哭流涕的感情。

劝慰:诗人托物言志,暗示自己既已保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育出慰藉的
与境融”。一个“吐”字;逼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
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活 动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 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探 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
究 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
作品 《红烛》
作者 闻一多
时间标记 创作时间1923年
背 景 链 接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 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当 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 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 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进发出炽烈的爱国热 情。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 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一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诗歌以问答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
整 分别问什么?

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生平简介闻一多原名闻家骅。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闻一多

闻一多

青岛海洋大学闻一多像
清华大学校园闻一多像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 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 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 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闻一多(1899.11.24—— 1946.7.15),原名闻家骅,字 友三,湖北浠水人。他短暂的一 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集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 身。是新格律诗的开创者和实践 者。 他提倡新诗要融合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种元素, 强调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他 的诗曾一度影响了上个世纪二十 年代的诗风。
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 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 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 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 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 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 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 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 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 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 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 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 歌《发现》。
学者时期的 闻一多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 开始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他沉浸 在书斋里,“兀兀穷年、足不下 户”,因此留下“何妨一下楼主人” 的雅号。他的学术著作有《神话与 诗》、《唐诗杂论》、《楚辞校 补》、《古典新义〉》等。他对 《周易》、《诗经》、《庄子》、 《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 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绪论从1920年的新诗《西岸》开始,闻一多(1899-1946),便开始了他神圣而又传奇的诗歌理论道路的探索和爱国主义斗争的旅程。

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他历史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用文学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程,仍需重新认知其新诗理论建构的缘起、价值和影响。

重新梳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透过“幻象说”、“格律说”的面具而形成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对于闻一多本人来说,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也值得玩味,正因如此,郭沫若叹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四”时代,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少之又少。

他13岁考上留美预备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22岁留美,并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三年的绘画生涯让其找到了诗人之笔。

__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运动。

1946年7月因李公朴案,“怒虎”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最后一次的讲演》。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暗杀,时年47岁。

一生便如一篇“诗的史”,一首“史的诗”。

诗歌创作的分期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包括1925年5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

第二个时期则是1925年5月留学归来。

单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仓促,但是从闻一多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却能看出些许合理之处。

从发表于1920年9月24日的《清华周刊》上的《西岸》,到1923年《红烛》出版,包括未发表的诗人自己的手抄本《真我集》以及《集外集》里的一些诗篇,按相近的诗风,都可以归入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烛?时期”。

诗集共62篇,分为红烛(即叙诗)、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豆六篇。

诗集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同名诗《红烛》,诗人以红烛自喻,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物简介】闻一多(—)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

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步行入滇】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解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解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 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闻一多先生前期对于说和做的态度与他 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 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 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 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 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 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
探索道路而苦读的目的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 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4、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二、七段是议论。 第八、九、二十段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 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 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 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 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 中的重要作用。
他有他有
《 有 的 人 》
——
臧 克 家
还 活 着
的 人 死 了
已 经 死 了
的 人 活 着
部。 臧克家先生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
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qiào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如:“爸爸是多么喜欢花”;“做大 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3)如果作文中涉及到的条款比较多, 又是相互独立的,就用小标题或者“一、 二、三”、“首先、其次、再次”过渡 即可。
(4)如果在写作中,想要提醒人们的注 意,就可以用设问式过渡句。
如:“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 呢?”;“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 上的情况呢?”
3.前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 什么精神?
表现闻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 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沥尽心血,十数年 如一日。
4.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 什么的意思。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 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 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 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 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 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 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了的四致壁志”。。
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来自恒兀兀以穷年。空闲
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 “做了再说”、“做了不 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 绩。
1、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 句该怎样理解?
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常常半个月不下楼,人 送雅号:何妨一下楼。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会变化?
?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
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取得累累硕果。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 光”“头发零乱”“昂首挺 胸”“长须飘飘”“目丌窥园”都 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 形象。 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 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 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 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读音检测:
臧 zāng 衰微 shuāi 心会神凝 ní ng 慷慨kāng kǎi 锲而不舍qiè 校补jià o 迭起dié 沥尽心血 lì 潜心贯注 qiá n 兀兀穷年wù 一反既往 jì 气冲斗牛dǒu
迥乎不同 jiǒng
目不窥园kuī
群蚁排衙 yá
词语解释: 锲而丌舍:镂刻丌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尽心血:用尽心思呾力量。 一反既往:完全不过去的情况丌同。 迥乎丌同:很丌一样。 慷慨淋漓:充满激情,痛快顺畅。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 星宿名。泛指天空。 潜心贯注:用心与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聚合集中起来。
人物形象分析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 1语言描写: •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 说。”“人家说了也丌一定做,我是 做了也丌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 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呾 谦虚美德。 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 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丌准备再跨进大 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8—20
作为革命家的闻 一多的说呾做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起草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先生的 追悼会上作《最 后一次讲演》, 壮烈献身。 献身民主事业。
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丌说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简介
臧克家及其作品
臧克家(1905—),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

从小在农村中生活,比较了解农民的悲惨遭遇。

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学习。

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

大革命失败后,逃往东北。

1930年考入山东大学,幸得闻一多先生教诲、帮助。

1932年发表新诗,并连续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明月刊》,1949年自香港回到北京工作。

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主要作品还有《有的人》《老哥哥》等。

作品《有的人》,全诗采用对比、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上首尾遥相呼应,歌颂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指斥了反动分子的腐败与骄横,说明只有热爱人民才会在人民心中永生,反之只能遭到人民的唾弃的革命道理。

作品《老哥哥》,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可信。

文章结合记叙、议论、抒情,怀着无限同情叙述了淳朴、善良、勤劳的老哥哥一生所遭受的剥削与苦难,来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也表现作者对黑暗旧中国的痛恨。

作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从两个方面写,一是从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的“说和做”,二是从他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的“说和做”,两相对照叙述介绍,鲜明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的巨人,行的高标”伟大人格和崇高革命精神。

作品《纳谏与止谤》,议论文。

作者通过引述威王与周厉王对“谏”与“谤”不同处理方式及所得不同结果,再联系现实,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诚恳告诫各级领导应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提倡敢于“悬赏纳谏”善于改进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八十年代以来闻一多诗歌创作研究述评

八十年代以来闻一多诗歌创作研究述评

八十年代以来闻一多诗歌创作研究述评葛南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闻一多诗歌的研究为对象,从对它的艺术特色、意象、形式等的分析:从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对闻一多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从闻一多的爱国诗和爱情诗的思想内涵:从闻一多与郭沫若、徐志摩等重要诗人的比较等四个方面.对这近30年来的闻诗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艺术特色文化影响思想内涵作家比较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战士。

作为一名诗人.他是一个不仅有理论。

而且肯实践的身体力行的新格律诗的倡导者。

“对闻一多的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1922年”①;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出现了不少评价闻一多新诗创作的文章;在闻一多逝世之后,人们对他的研究日趋丰富和深刻起来。

到80年代之前,人们对闻一多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说.80年代以来对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研究都离不开此前的学术积累。

本文拟就从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中西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研究、与其他同时代诗人的比较研究等若干研究热点人手,对近30年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概括。

一、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闻一多诗歌创作研究。

对其艺术特色的探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宏观上对其艺术风貌的整体把握,还是微观上对其诗歌所呈现出的“三美”以及其它方面特色的剖析;无论是运用形式主义文论对其诗歌创作手法的探讨,还是从结构主义诗学的角度对闻一多的诗歌文本进行分析.都出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佳作。

关于闻诗的美学特色,郭沫若、朱自清、臧克家、田间等老艺术家都对此有过较为准确的评价。

可以说80年代之后的评价基本无出其右者。

这也促使新的研究者们将研究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

这其中最为集中的研究方向无疑是对闻一多诗歌的“三美”研究。

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中闻一多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旬的均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要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介绍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体会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关于标题:本文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标题呢?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

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闻一多《死水》赏析,欢迎阅读!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

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

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欺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现代文学闻一多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 字友三、友山。湖北蕲水人。爱国 民主战士,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其诗沉郁奇丽, 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 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绘画美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 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 节 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 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 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著名学者闻一多
1928年后,闻一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 代文化,成为著名学者。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 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 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 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 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 就分不开的。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 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 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 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
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 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 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 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 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 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香港
澳门
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 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只可惜闻 一多先生再也看不到了。如果他能 看到这番情景,会怎么改写诗歌呢? 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澳门》这首 诗歌吧!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 我终于回到你的襁褓了,母亲! ……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 我终于回到你的襁褓了,母亲! 他们掳不走我的肉体, 我的灵魂回到了我自己!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回来了!母亲!
妈港 襁褓 梦寐不忘 yan ye 凤阙 狞恶 咽脂膏 呜咽
啖骨肉 襁褓 凤阙 狞恶
梦寐不忘 yan 咽脂膏
啖骨肉
作者简介: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 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 第。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 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 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 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 《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 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 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 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 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 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 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绘画美
词藻华丽 以丑为美

建筑美
每节四句,每行九字 节与节、行与行匀称整齐
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 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 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 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 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 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 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作者 1925年4月写 下《死水》 ,发表于1926年4月,诗人于1928年遍 成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并告别诗坛。
“死水”的象征意义大致有三种:(参考) 1.从创作时间看,“死水”象征表面繁华实则充 满罪恶的美国社会。(1925年4月,诗人正在美 国。) 2.从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北洋军阀政府。 (发表于1926年4月,而这年3月18日,段祺瑞政 府制造了血腥镇压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 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黑 暗的中国。(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整个中国处在白色恐怖的黑暗之中。诗人于1928 年编成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并告别诗坛。)

讨论:
1 《死水》是最能体现闻一多诗歌“三美” 主张的作品之一,试作简要分析 2 “死水”有什么特点?象征着什么?谈 谈你的理解。
3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
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有什么用意?
音乐美
1.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 2.韵脚相协,韵律感强。. 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绿酒 白沫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 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 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 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 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 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 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 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 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摘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

余光中《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1-02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他追求艺术上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

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它不仅以深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因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天安门 闻一多创作新诗

天安门 闻一多创作新诗

天安门闻一多创作新诗《天安门》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6年创作发表的一首新诗。

此诗通过一位车夫的自诉讲了一个在天安门“遇鬼”的故事,实际上却是为了反映爱国学生们发起示威请愿活动,却被专制腐败的政府当局置之不理甚至血腥镇压的事实,此诗实际上就是为这些屈死的学生鸣冤。

全诗写实别出心裁;用语通俗,却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作品原文天安门好家伙!今日可累坏了我!这两条腿这会儿还哆嗦。

瞧着瞧着,都要追上来了。

要不这腿梆,您也吓坏了。

先生,让我喘口气……那东西,您没有瞧见那黑漆漆的,没脑袋的,瘸腿的,多可怕!还摇晃着白旗儿,说着话。

还开会啦,还不老实点儿!你瞧都是谁家的小孩儿?那不才十来岁儿?干嘛的?脑袋瓜上儿不是使枪轧的?您许睡了,什么也瞧不见。

可了不得!下的我一身汗!咱周大一辈子没撒过谎。

您瞧俩灯又是顶大的亮。

我说刚灌上俩子儿的油,怎么走着,走着,看不见走?冤不得小秃子吓掉了魂,劝人黑夜里别走天安门。

反正他们有事找不上咱:我说这都有什么大冤枉!先生,这年头儿真有怪事,这学生们有得喝,有得吃,没事惹出事儿来拼老命。

咱二叔头年死在杨柳青,那是为肚子饿的去打仗。

没事谁拿这老命送阎王!听说昨日又死了百十来人,管包死的又是傻学生们!铁狮子胡同也该闹鬼了。

得!就算咱拉扯的倒症了赶明日北京满城都是鬼,那也好,先生,您说对不对?打住!……今日不算耍着玩儿!谢谢!挣您二斤杂货面儿!创作背景此诗最初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晨报副镌》第1370号上,后收入诗集《死水》中,收入诗集时作了大的改动。

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回到中国后,看到了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忧患,他的诗歌开始从表达自己的感情转向反映社会现实。

这首诗也是如此,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激发了一代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时,北京发生了许多具有全国影响的示威游行和请愿活动,但专制腐败的政府当局总是无视民意,轻则无视,重则一决雌雄。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歙县电大周剑锋(学号091080228)指导教师:严华2011年10月24日目录一、序论1.提出中心论题;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1、走进闻一多2、死水的创作背景和释义3、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谈《死水》4、从《死水》及《诗的格律》略谈闻一多实验新格律诗的得失三、结论论文摘要集诗人和画家为一身的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

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

本论文从闻一多其人入手,结合他的精品诗篇《死水》等,重点阐述他对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其中也有本人对闻一多先生实践新格律诗的得失的陋见。

【关键词】斗士;背景;“三美”主张;创作得失。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一、序论闻一多创作的以《死水》为代表的一批格律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他刻意求工求新,注意炼意、炼句、炼字,构思谨严新颖,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比喻新奇,音调和谐,令人称赏。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和格律诗创作,在新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意义。

文学革命和胡适“诗体大解放”的理论,产生了冲破旧诗格律的自由体白话新诗。

郭沫若的《女神》是自由体诗的第一个高峰,但自由体诗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粗制滥造、不讲究艺术质量的倾向。

一些文学青年以为新诗是最容易制作的,一些新诗实际上只是分行的散文,不讲韵律、节奏,句子或很长或很短,自由松散,过于散文化。

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对纠正这种错误倾向,提高新诗艺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倡新诗格律,并非是形式主义。

闻一多十分强调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是根据新诗内容的精神创造相应的格式,使其具有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

《死水》诗集多数是格律体,但每首诗的格式,如《死水》、《发现》、《洗衣歌》、《静夜》等,都相体裁衣,各有不同,各臻其美。

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的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关于闻一多的现代诗歌大全

关于闻一多的现代诗歌大全

【导语】闻⼀多不光是伟⼤的诗⼈,也是⼀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常杰出的作家。

闻⼀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也有相当⾼深的造诣。

下⾯就给⼤家分享下关于闻⼀多的诗歌⼤全,欢迎阅读! 《幻中之邂逅》 太阳落了,责任闭了眼睛, 屋⾥朦胧的⿊暗凄酸的寂静, 钩动了⼀种若有若⽆的感情, ——快乐和悲哀之间底黄昏。

仿佛⼀簇⽩云,蒙蒙漠漠, 拥着⼀只素氅朱冠的仙鹤—— 在⽅才淌进的⽉光⾥浸着, 那娉婷的模样就是他么? 我们都还没吐出⼀丝⼉声响, 我刚才⽆⼼地碰着他的⾐裳, 许多的秘密,便同奔川⼀样, 从这摩触中不歇地冲洄来往。

忽地⾥我想要问他到底是谁, 推起头来……⽉在哪⾥?⼈在哪⾥? 从此狰狞的⿊暗,咆哮的静寂, 便扰得我辗转空床,通夜⽆睡。

《死》 啊!我的灵魂底灵魂! 我的⽣命底⽣命, 我⼀⽣底失败,⼀⽣底亏⽋, 如今要都在你⾝上补⾜追偿, 但是我有什么 可以求于你的呢? 让我淹死在你眼睛底汪波⾥! 让我烧死在你⼼房底熔炉⾥! 让我醉死在你⾳乐底琼醪⾥! 让我闷死在你呼吸底馥郁⾥! 不然,就让你的尊严羞死我! 让你的酷冷冻死我! 认你那⽆情的⽛齿咬死我! 让那寡恩的毒剑螫死我! 你若赏给我快乐, 我就快乐死了; 你若赐给我痛苦, 我也痛苦死了; 死是我对你的要求, 死是我对你⽆上的贡献。

《⽕柴》 这些都是君王底 樱桃艳嘴的⼩歌童: 有的唱出⼀颗灿烂的明星, 唱不出的,都拆成两⽚枯⾻。

《⽞思》 在黄昏底沉默⾥, 从我这荒凉的脑⼦⾥, 常迸出些古怪的思想, 不伦不类的思想; 仿佛从⼀座古寺前的 尘封⾬渍的钟楼⾥, 飞出⼀阵猜怯的蝙蝠, ⾮禽⾮兽的⼩怪物。

同野⼼的蝙蝠⼀样, 我的思想不肯只爬在地上, 却⽼在天空⾥兜圈⼦, 圆的,扁的,种种的圈⼦。

我这荒凉的脑⼦ 在黄昏底沉默⾥, 常迸出些古怪的思想, 仿佛同些蝙蝠⼀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先生新诗创作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歌大多富有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
《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首、尾节押宽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该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技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

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