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
后现代解构主义
什么叫"解构"呢?"解构"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理解,一个"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
两个字合在一起引伸为"解开之后再构成"。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一词正式出现在哲学范畴内应该是从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开始。
当时36岁的德里达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对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义"等打上问号。
为了有助于理解"解构主义",我们在这里必须对"结构主义"作以简要介绍。
结构主义是本世纪前中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然而结构主义的问题出在:没有任何结构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指出结构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
例如人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这样作品的静止结构在观者的欣赏中成了运动变化的东西。
德里达从这种观点引发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有偏颇的,是脱节的。
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
因而,他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
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
"(包亚明《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启示力》)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的后期,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结构、解构、后结构
怎么样用结构主解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分析电影或文本?电影是镜头、情节、声音这三个形式的组合,把他拆开来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1.这是个什么样的镜头/情节/声音?2.为什么创作者要把这个镜头/情节/声音这样处理?这(对现实)表达了什么?3.他是不是想要观众产生某种他预设的感觉?4.这是不是说明了某种我们共有的意识形态(神话)?以上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即用基于语言学的观点拆解电影元素后,对能指和所指进行关联分析,前提是承认电影语言是有结构的。
然后再反过来问另几个问题:1.为什么观众会从这个镜头里得出这个理解?2.这和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佛教徒会这么理解吗?存在主义者呢?3.这个背景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理解,那个背景又导致了那样的理解,怎么能说谁对谁错呢?你可以简单地把这个理解成解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框架内的、对“能指能带来所指”的反对意见,认为世界上没有所指,即只有可以任意理解的文本,而没有固定的意义,解构主义者认为结构主义把一切万物锁进一个不会扩张和变化的符号系统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方面结构主义与神话/符号学没有考虑到书面语言的情况(德里达的观点),另一方面每一个主体基于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也会对符号做出不同于其他人的理解。
说白了,就是把主体接受的观点以及符号的变动因素纳入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可以用传播学里的二级传播和编码解码理论来理解。
再深入一点,再问自己(真的要这么问吗):1.这移动的画面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2.他的表达和我的感受,这两者有联系吗?3.电影语言是什么?我就爱觉得特写是不重要,全景集中我的注意力,难道我错了吗?可以看到,不同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则认为结构主义完全扯淡,你要用后结构主义分析电影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不要同意结构主义的观点,不要承认确定性,不要承认经验论和二元论(即理论能解释现实/事物有真相),甚至不要承认语言存在,意义先于语言,举个例子:sanity和insanity,这两个词真的是指正常和不正常吗?为什么以前中国大陆做个体生意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为什么同性恋以前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里社会意义先于语言,语言实际上只是被社会权力交替所被操控的能指。
服装中的解构主义1
优秀的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师有很多,最 先打入国际舞台为人们所知的是日本的 三宅一生。三宅非常注重服装的流动感, 注重面料的“灵魂”,他会潜心研究面 料数年再着手设计服装,他的“一片布” 和“皱褶” 为主题的系列设计,服装理 念和面貌的惊人改变让世人震惊。
三宅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不甘寂寞 的设计师,他之所以到现在仍然 在服装相关领域里为人们所关注, 就是因为一直坚持着“走在时代 前面”的设计理念。三宅一生把 Issey Miyake 的牌子放手給助手 Takizawa Naoki ,自己专心研究 他的时装理念 A-POC,A Piece of Cloth。 到现在已经推出了第七 个系列。“A-POC的原理是以电 脑控制织布机,织出连绵不绝的 圆筒布料,当中含有衣服的形状 与图案。依据不同的顾客,可设 计不同衣长,大大节省布料。另 外几种纤维织在一起,热处理后 可拉长和变色。可以预见A-POC 成熟完善之际,又会是服装界掀 起大波之时 。
三
解构主义服装的特点
解构服装的形象特征 大体上来说解构服装的形象特 征有以下标准: ⒈解构服装用倾斜,倒转,弯 曲,波浪等表现手法。 ⒉巧妙改变或者转移原有的结 构。 ⒊力求避免常见、完整、对称 的结构。 ⒋整体形象支离破碎,疏松零 散,变化万千。
四 名服装设计师们演绎的解构主义
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左)1984年 设计。看似破烂不堪,毫无女性性 感表现的衣服震动了当时的服装界 川久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她并不仅 仅是自身埋头解构主义的探索,一 有能力她就尽可能的提拔她所欣赏 的新晋设计师。因此解构主义在服 装舞台上也越加恣意。
由版师进入到Comme Des Garcons的个人工作室的渡边纯弥, 因为设计风格与Comme Des Garcons的微妙相似而受到川久赞 赏,在几年时间内迅速登上国际 舞台。 渡边纯弥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惊 人的服装表现手法,他设计的衣 服,首先给人沉静的美感,然而 仔细玩味起来甚至可以用“可怕” 来形容。
服装结构中的解构主义
服装结构中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来源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顾名思义,有着“分解与构成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一词是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相对的,可认为是对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解构主义的产生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密不可分说到解构主义的来源,要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说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从鼎盛而走向瓦解的时候。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精神审美要求的提高,现代主义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风格遭到质疑。
一场名为后现代主义的,反对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批判挑战形式孕育而生。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厦,美国芝加哥的席尔斯大楼(Sears Tower)。
规整的方形建筑,尽可能的利用空间,给人严肃冷漠的感觉。
然而随着设计风格的发展,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的以装饰为中心、历史主义为借鉴手段、折衷主义为方法的过分粉饰的表现形式,和有时过分注重娱乐性的设计理念,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
此时,作为后现代时期(Post Modern)一种探索形式,重视个体,强调部件,反对整体统一的解构哲学得到了少数设计师的认同,解构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注重表现和娱乐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格雷夫斯1985年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的水壶。
在壶嘴处有一个小鸟的形象,此壶被认为是一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
解构主义和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在于,同样是反对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更倾向于以对结构的重组来诠释现代主义,它没有后现代主义那般激烈,可以说是介乎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种探索形式解构主义建筑。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他的设计采用解构的方式,将完整的建筑整体破碎然后重新组合,形成鲜明的空间和形态。
解构主义登上服装舞台当解构主义在设计界渐渐被熟知的时候,对社会文化和流行导向极为敏感的服装界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
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
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
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
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
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
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解构、结构主义与后现代简介:(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 年代以来的事情。
对建筑而言,解构不是一种“主义”,它不过是“后现代”时代中几何手法的“异化”。
解构试图在一种纯几何语汇、纯结构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破坏创造出不纯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建筑语言变得更加丰富。
其可能的迹象是,在对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标准的对抗之中,使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个人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中显示出意义,即使这种意义只在片断中呈现。
关键字:建筑艺术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这里的所谓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和标准。
因此,如果要对解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其实应该是从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或者是现代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结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
和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认识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是没有可能对解构主义有真正的了解的。
乔治格鲁斯博格在他的《解构主义导论》一问中文说过,解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它不过是一个激进的方面,目的是发现,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它却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第三讲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 这本书中,索绪尔关于语言、意义、 语音、文字有关内容的两组陈述
A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系统里,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 要的。 B文字本身虽然与内部系统无关,我们也不能不重视这种经常用来表现 语言的的手段。……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 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C 词的书写形式使人突出地感觉到它是永恒的和稳固的,比语音更适宜 于经久地构成语言的统一性,但是比起自然的唯一真正的纽带,即声音 的纽带来,更易于为人所掌握……人们终于忘记一个人学习说话是在学 习书写之前,而他们之间的自然关系就被颠倒过来。 第二组 D 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国际象棋由波斯传 到欧洲,这是外部事实。……我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 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假如我减少或增加了棋子的数目,那么 这种改变就会深深影响“棋法”。 E 语言的要素与语言符号的表音特点无关。 F 在语言中只存在差别……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B 系谱学
3、监督与惩罚:考察人是如何在知识、权利的机 制、制度中被塑造成的。整个社会是一座庞大的圆 形监狱,个人和他人都是自己的看守。 4、身体是被塑造出来的,是加诸身体的权利和身 体自身强力斗争的结果。 5、有性欲的身体也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性是社 会话语的历史性产物。
替补 之链(The Chain of Supplements ):“所谓的‘物自身’始终
是一种逃避直观证据的单纯性表象。表象只 有通过产生指代者才能起作用,而这种指代 者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如此类推,以至无穷。 所指的自我同一性不断隐藏起来,并且不断 推移。”(《文字学》)
A卢梭(1712-1778)与他人断绝往来只是为了更好 地表现自己——不在场是为了更好地在场(《文字 学》) “如果我抛头露面,人们绝不知道我有什么用 处”——选择价值,而不选择在场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对理论与实践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解析,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意义。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理论思考,他所提出的解构概念对诠释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构主义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观念进行批判分析,试图揭示文字、语言及演绎的内在结构中固有的矛盾与偏见。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解构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存在使得某些观点或思想具有支配性。
解构主义试图消解这种支配,破坏二元对立,以此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包含诸多领域和学科的思想与实践。
它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多样性,存在着反叛传统规范与权威的倾向,并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不仅涉及哲学领域,还涵盖文学、艺术、建筑、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试图挑战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性和稳定性,强调模糊性、分裂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拒绝固定的真理,提倡相对主义以及各种文化形式和历史表述间的辩证关系。
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解构主义可视为后现代思潮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解构主义的批判性和相对主义态度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导向相契合。
两者共同关注知识与权力、语言与文字的矛盾和偏见,都试图对主流思维方式进行颠覆与解构。
在文化领域中,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更加明显。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常常运用在小说、诗歌等形式的改写和重组中,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并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
后现代主义质疑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提倡不同的审美体验。
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四、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意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观念和权威体系的挑战。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05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颠覆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挑战传统文学
观念
01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颠覆传统文学
创作手法
02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 结构 • 强调拼贴和混杂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03
解构主义文学的特点与表现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与风格
01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多样
• 强调个体主义和自由意志 •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矛盾
02
解构主义文学的风格独特
• 强调反讽和戏谑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 体现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解构主义文学的语言与修辞
解构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反传统的 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都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
性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在文学中的表现
• 反对现代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文本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 使用隐喻、象征和寓言等修辞手法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多样
• 强调拼贴和混杂 • 使用非线性叙事和元小说技巧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独特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第7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
知名建筑赏析 阿斯泰尔•.1后现代主义
7.1.1时代背景 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特
恩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加以整理,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后现代主义,严格地说应当称之为“现代主义之后”,它以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修正,
旨在恢复墨尔本南岸的砂质住宅区。大楼的外部以多 角结合为特点,用二维材质和辉光管做装饰。
第7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
在伦敦中心金融区的圣玛莉斧头街街上,一座状如黄瓜的建筑高耸入云,这就是被称为 “小黄瓜”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第7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
滨海艺术中心坐落在新加坡市区内的新加坡河入海口,与滨海湾毗邻,建造成为岛国 新加坡的表演艺术中心。
第7章 课程贴士
罗伯特·文丘里 1925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的罗伯特•文丘里,无疑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迄今为
止具有相当影响的国际建筑大师。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实践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他在当代建 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罗伯特·文丘里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传统的建筑体系 ,他又到意大利罗马的美国学院学习深造。回国后曾在三个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手下工作,一 个是奥斯卡·斯托罗诺夫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一个是功能主义大师埃罗·沙里宁在密执安布鲁姆 菲尔德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后是路易·康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第7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
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二年被康德·纳斯特誉为建筑七大奇迹 之一。该博物馆就像一个分层的婚礼蛋糕,其内部也陈列了很多当代的艺术作品。
第7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
7.1.3设计要素 就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而言,它是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本质是使结构概念的外在形式有一个断裂和一个重叠。结构中心通过引导和组织,保证其结构的内在一致性,也允许其构成成分在总体形式的内部自由变构。而“断裂发生前的结构”这个概念的全部历史,必须被看作是一系列中心对中心的置换,仿佛是一条由逐步确定的各个中心串联起来的锁链。各个中心依次有规律地取得不同的形式和称谓。这样,形而上学的历史,就与西方历史一样,成为由这些隐喻和换喻构成的历史。最根本的,就是把存在(being )确定为全部意义上的此在(presence)。所有与本质、原则或与中心有关的命名,总是标明了一种永恒的此在。因此,断裂的事件即是解构,即是全部意义上的重复。主宰一切的法则,就是一种追寻中心的欲望。这种欲望,贯穿于构成结构和意义的形成过程之中,用这个过程来取代和置换主要中心此在的形式存在。因此,中心从来就不是自然的所在;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所在,而只是一种追寻中心的欲望,一种功能,一种非所在。其中云集了无数的中心替换符号,在不断进行着相互置换。所谓此刻,就是语言向令人怀疑的普遍存在入侵发难的时刻;此刻,由于中心或本源的缺失,一切都变成了话语,一切都变成一个系统。中心所指即本源或超验的所指,永远不会处在由差异构成的系统之外,却把系统的范围与意义的相互作用无限地延伸下去。这种中心消解和关于结构的结构性看法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提出来的。尼采(F.Nietzche,1844-1900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存在与真实的概念的批判,引出了变构(folie )、阐释以及符号(仅有真实意义的形式化符号)的概念;海德格尔通过对形而上学、本体神学的批判,把存在看作此在说的破坏。这种破坏导致一种破坏性话语和类似破坏性的话语,并陷入一种独特的循环;它反映出形而上学的历史与破坏形而上学的历史的关系,并说明没有必要为攻击形而上学而抛弃形而上学的各种概念。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
后现代是超越现代的意思.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想然而由于世俗由于现实由于社会由于命运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末测的思维成拉格式全国都唱东方红几亿人用一个思想如果有任何一种事物或意识能让这几亿人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想事竟可以这样做东西原来可以长这样....这些人发现的就是后现代主义.我的认为理解就算这理解是错的我也要坚持致死这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更后现代主义的是后现代实难定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的应用改变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而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时代。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
随着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
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
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就是后现代的理论主张。
首先,后现代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
在现代主义那里把人看成主体,把社会看成客体,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认识自然的必然的逻辑过程。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用逻辑来概括生活世界是错误的。
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思潮
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思潮近代哲学领域出现了两股引人注目的思潮——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
这两者都对传统哲学和知识观提出了质疑,并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本质。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进行探究,揭示它们对思维方式、知识观和现实理解的深远意义。
一、解构主义1. 解构主义思潮的起源解构主义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在哲学和文化领域引起关注。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语言的魔力》等具有重要影响力。
解构主义具有对抗传统哲学观念的倾向,主张透过对话语结构的拆解和分析,显现出其他观点和意义的存在。
2. 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并非固定而可靠的,而是充满争议和多义性的。
它挑战了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认可性等传统哲学观念。
解构主义强调在语言中存在着内部冲突,而这种冲突使得意义无法被固定下来,进而推翻了固有结构和权威。
3. 解构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解构主义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解构主义通过突破传统的规则和约束,试图打破观念框架的束缚,为新的思考方式和创作形式提供了空间。
例如,解构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其复杂、抽象的结构和反常规的设计而闻名。
二、后现代哲学1. 后现代哲学的兴起后现代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反映了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怀疑。
它强调认知的相对性和真理的多样性,并试图摆脱所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束缚。
2.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哲学主张思维的自由和多样性,在对真理和现实的理解上抱持怀疑的态度。
它挑战了统一的大故事,认为个体和群体在思维和经验中都是多元的。
后现代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倡导纳入边缘群体的观点和经验,以实现更全面和公平的研究。
3. 后现代哲学对现实的影响后现代哲学的思潮可以在社会、文化和艺术等领域中被观察到。
在社会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权利、身份和社会关系。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哲学和文化领域中,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两股极具影响力的思潮。
它们对于传统的观念和认知方式提出了挑战,对于我们理解世界、人类和存在等诸多问题带来了全新的思考途径。
本文将就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争议展开讨论,并试图探寻它们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
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中叶发端于法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理论是由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提出的。
解构主义主张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并非透明、稳定、固定的,而是充满了隐喻、离散和多义。
解构主义的关键词是“差延”(differance),意为差别和延迟。
德里达认为,任何一个概念、符号或文字都不是在自身内部确定意义,而是通过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来建立意义。
因此,解构主义对于传统哲学和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权力结构和固化观念提出了质疑,试图颠覆传统的认知框架,探寻复杂多变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倾向于包容更广泛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波动。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对固有概念和意义的破碎和失落,对历史、真理和现实的怀疑和否定。
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了多元、相对和不确定性,认为现代世界已经淹没在各种信息、资本和符号之中,无法寻找绝对的意义和价值。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中包括福柯、巴特、吉尔德尔、布迪厄等,他们试图理解并解释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复杂互动。
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首先,它们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框架和文化秩序,释放了个体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其次,它们使人们对于历史、权力和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敏锐的认识和批判。
第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历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
然而,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批评。
部分学者认为,解构主义的批判和否定过于激进,缺乏建设性和实践性;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可能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失序。
论音乐中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3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1和文章,其著作中所包含的解构主义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和“灰烬”这两个关键词。
②“逻各斯”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为“内在的规律与本质”。
而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有着另一个更加被人熟知的名称,即西方形而上学主义。
因此,可以说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是一种反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而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则恰好达到了瓦解逻各斯中心的目的,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结构分解了。
“灰烬”是德里达经过深思熟虑后选用的词语,意为“痕迹”或“踪迹”。
德里达认为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而被创作出来的作品则是创作者在体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而当听众在没有任何相关体验的条件下聆听作品,便可理解为听众在追随着创作者留下的痕迹。
(二)解构主义在音乐中的体现西方音乐在很长时间内一直秉承着“变化统一”这样的美学追求。
尤其在古典时期的音乐创作中,合理有序的调性布局和结构曲式无一不体现出理性思维占据着主导的事实,强调音乐的客观性和逻辑性。
即使是在趋向于自由不规律的浪漫主义时期,抑或是注重音乐色彩变化的印象主义音乐,这一美学追求也或多或少存在于大多数音乐作品中。
但在近现代的音乐创作中,对于传统音乐美学的反叛已经出现了一些萌芽,如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巴托克的轴心体系等。
这些新体系的出现在音乐外形与创作方式上与传统的美学已经体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音高组织方面相较于传统作曲技法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
但这些作曲方式及所创作的作品实质上仍然是有序的,仅仅是以一种新创立的秩序代替了原来的秩序。
而解构主义的提出与应用,才是真正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突破了传统音乐作品有序的结构。
其在音乐创作领域的主要体现为偶然音乐、环境音乐、概念音乐等创作方式的出现。
约翰·凯奇是将解构主义运用于音乐创作中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偶然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52年上演的作品《4分33秒》,在演出现场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引起了听众与学者们的争议。
现代西方哲学的26个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的26个流派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众多流派,每个流派都代表着特定的哲学思想方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1.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强调语言和逻辑分析,注重逻辑分析和语言哲学。
2.实证主义(Empiricism):认为知识来自经验,强调观察和实验。
3.理性主义(Rationalism):认为人类理性和思维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关键。
4.实在主义(Realism):坚信外部世界存在独立于人类思维之外的真实实在。
5.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关注人的存在本身,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
6.现象学(Phenomenology):研究和描述人的经验和感知的本质。
7.实用主义(Pragmatism):强调实用性和行动的重要性,关注解决问题和实际效果。
8.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挑战,强调文化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9.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关注结构和系统,强调系统对个体的影响。
10.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认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体和知识的影响。
11.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关注文字和符号的复杂性,挑战二元对立。
12.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强调科学方法,以逻辑和科学为基础解释世界。
13.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探索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
14.现代主义(Modernism):对传统观念和形式进行挑战和重新构想。
15.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心灵、意识和心智的本质。
16.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对结构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权力和语言的关系。
17.实在性主义(Objectivism):强调客观事实和理性,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结构主义与后现代简介:(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 年代以来的事情。
对建筑而言,解构不是一种“主义”,它不过是“后现代”时代中几何手法的“异化”。
解构试图在一种纯几何语汇、纯结构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破坏创造出不纯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建筑语言变得更加丰富。
其可能的迹象是,在对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标准的对抗之中,使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个人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中显示出意义,即使这种意义只在片断中呈现。
关键字:建筑艺术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这里的所谓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和标准。
因此,如果要对解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其实应该是从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或者是现代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结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
和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认识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是没有可能对解构主义有真正的了解的。
乔治格鲁斯博格在他的《解构主义导论》一问中文说过,解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它不过是一个激进的方面,目的是发现,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它却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赶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结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建筑理论家伯纳德 -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了建筑的解构主义理论的人是埃森曼。
他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TEXT),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义,语音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义。
他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定基础的人物。
他与德里达保持长期的通讯关系。
大量的书信往来,加深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发展,应用的理论探讨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基础。
他们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通过符号来传达的。
他们认为,通过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意义是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达的。
因此他们对于理论研究,对于评论在建筑发展中的作用表示怀疑。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
因此,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好几个意义,这样,建筑家如何能够使他所希望传达的意义表现出来,如何能够代表社会社区表达意义呢?根据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语言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建立所谓的“建筑语言”呢?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历史建筑的立场,由于语言的不可靠性,也出现了问题,那么在建筑中有什么是真正可靠,可以传达意义的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解构主义建筑家经常考虑的。
而后现代建筑本身也非一种纯粹的建筑流派,比如在后现代建筑中的折中主义的建筑师英国人斯特林的建筑就很难归入那一派。
他的建筑从总的空间形态来讲有古罗马,古希腊,中世纪西方建筑的灵魂(如他对石材、圆形图像、梯步形式的运用),但他又在局部用一些蓝色或红色钢架和玻璃表现出现代意味、解构意味和高技(high technology)意味。
我们很难说斯特林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主义者。
比较而言,西班牙建筑师波菲则是一个较纯粹的历史主义建筑师,他的石材构筑物的灵魂具有古希腊、古罗马、法国和加泰罗尼亚的古典建筑遗韵,他的格式、柱列都令人想到古意大利风格。
而另一个我们称为经典的、精致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是美国人迈耶。
一般认为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是现代主义建筑在当今的杰出延伸.是“白派”的代表所谓白派’是指他们的建筑十分精致,喜好白色.但迈耶的建筑作品中其实也采用了一些“解构”形式,(这一点贝聿铭非常近似迈耶。
)比如他们轴线适度的移位、旋转,对入口长廊与台阶形式的适度运用等等。
对于迈耶来说台阶经常是地方性、乡土性的符号。
台阶与入口走廊结合导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进入过程。
关于这一点,无疑迈耶是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的遗韵。
关于这一点,当今有两个日本建筑师最能心领神会,他们是矶奇新和安藤忠雄。
他们都同样领会了柯布西埃的钢筋混凝土“诗”意构筑。
又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领悟了后现代的一些构成方法——中轴移位与旋转、重叠与交错。
基本可以这样说,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古典符号来引导人们的回忆。
在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有一些人具有其复杂性与矛盾性。
首先是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他是一个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人物。
他自身就经历了这个转变,他从一个纯粹的现代主义非常偶然地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代表。
他设计的建筑——纽约的美国电信电报公司总部大楼,“身体”是现代主义的,但其“清水砖墙”式的表面和其“符号”式屋顶檐口又是“历史主义”和“后现代”的。
他的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楼用的是标准的现代主义材料和结构方式即玻璃、钢框架结构。
但其总体形象则具有哥特式建筑的影子,令我们想到米兰大教堂的尖顶。
他的“文章”总是做在他的高层顶部和入口处,既满足功能——现代大都市商业空间需求,同时又做了一点“后现代”文化符号的文章。
比如他设计的M银行总部和感恩广场。
其入口和顶部选用了某种半圆图式,而其“身体”则是标准的现代主义。
美国的建筑师不像欧洲的某些建筑师那样想做一个“纯粹”艺术家。
比如在欧洲.可能受巴黎美术院和古罗马学院影响,建筑师们经常具有一种乌托邦艺术梦想,如复杂的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就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他保持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姿态,在建筑构筑物上追求幻想与纯粹。
可能是出于商业背景,美国建筑师更实际一些。
美国的两个现代主义大师虽然具有艺术天赋和某种程度上的幻想,但首先考虑了生存,虽然他们身上的某种乌托邦幻想引起他们经常和业主吵架争执。
比如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劳埃德〃莱特,他对水平线的酷爱,以及他对清水砖墙、坡屋顶和自然石材的爱好,对乡土风情的爱好具有“中世纪”风格的生活方式,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他归入“现代主义”门下。
但今天来看他是最早的“后现代主义”。
而另一个被称为“现代主义”代表的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对自然与清水砖墙的天才感觉也具有后现代风格的。
美国建筑师们知道,空虚一光才是建筑量本质的因素,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把建筑当作一件雕塑,一种身体进入的行径。
菲利昔〃约翰逊就把自己的大楼称为雕塑,他把空间、序列及雕塑感称为建筑,他排除了现代主义逻辑约束。
把自由赏玩的形体称为是一种“解放”创造性的机会。
约翰逊的建筑毫无疑问受到了欧洲建筑史影响,这与他早年去瑞士上学和欧洲旅行的经历有关。
后来这个人在哈佛就学于三位大师,密斯、格罗毕乌斯、布劳耶,但他真正的教师是布劳耶(Breuer)。
可能他的文学学位又使他关注了历史的意义,他被称为是“历史主义”、“新古典主义”或“功能折中主义”。
其实他是密斯式方盒子玻璃墙、古罗马拱券意象、现代主义的纯粹加上新古典主义的某些因素。
同时他还是一个文脉主义。
“文脉”其实就是上下文(Context)即环境与历史构成的其地域文化环境因素。
因此.我们还可称约翰逊是变色龙式的地域主义,古典+现代风格方盒子+新技术材料。
约翰逊自称他设计中应用古典课题(如拱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约翰逊强调空间的“进程”,可理解为一个身体在空间中行动时所感受到的空间想像和行为,这其实非常近似于所谓“场所”感。
与柯布西埃一样,约翰逊的复杂性还在于他特别把建筑看成是雕塑,他们同是幻想家,同样接受罗曼蒂克的崇高感。
纽约的“白派“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从艺术鉴赏和历史观这两方面接受了约鞠逊的精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强调艺术手法的倾向说明约翰逊否定了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另一个信条“形式服从功能”(沙利文),即功能主义建筑。
他提出了“形式跟随形式”,强调建筑形式的手法化主张,也就是强调建筑形式的独立价值。
密斯曾认为形式比功能更永恒,而约鞠逊提出的非功能建筑(anti-usefulbuilding)才是建筑学的真谛。
他明确提出“建筑是艺术”的观点,这正如柯布西埃认为“建筑是光线下对形式的表现”。
约翰逊反对结构从属于建筑的想法,认为结构不过作为一种为形式服务的工具而已。
约鞠逊自称是传统主义,他说他在历史上去挑拣他喜欢的东西,他说我们“不能不懂历史”,要是我们身边没有历史,我就不能进行设计。
这是地地道道后现代主义一历史主义的观念。
事实上.约翰逊采用的不是纯历史而是历史与现代的折中。
比如他的作品:玻璃住宅,加登格罗夫社区教堂。
戴德郡文化中心,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休斯敦大学建筑系馆。
约翰逊的建筑是从密斯似的现代主义方盒子走向后现代历史主义的发展演变史。
早期玻璃住宅几乎近似于密斯的作品风格,钢框与玻璃的方盒子。
但水榭(Pavilion)就变成了古希腊罗马风格的“古典主义”了。
柱式是巴德隆神庙的,半拱券是古罗马的。
戴德郡文化中心(Dadecountyculturalcenter,1977-1982)是一栋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坡屋顶。
拱门和方窗.令人想到意大利建筑师罗酉和意大利旧城风景。
不过,约翰逊变化多端,克莱西科学中心(KineScienceCenter,YaleUniversity-NewHaven,1965)则是一栋“现代”并不纯粹的建筑具有一些莱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