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
文化: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奴隶主阶级改革
(1)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土地的私有
(2)鲁国: “初税亩” “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土地的私有
2.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改革
李 悝
吴起
魏国李悝变法: 公元前445年
李 悝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1)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对上层建 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2)内容: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3.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改革变法的动力: 富国强兵
4.文化方面:
1.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2.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法家学 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学思之窗】P19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 励军功。
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 变法活动。 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3)内在动力 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
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 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自春秋以来,秦国一直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 远落后于东方各国。比如,赋税制度改革,齐国在 公元前685年管仲就实行了“相地而衰征”,承 认了土地的私有,而在秦国,直到公元前408年 才实行类似的“初租禾”。又如,春秋战国时期诸 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然而诸子之中没有一个 秦国人。总之,商鞅变法之前无论是在经济上、政 治上、还是文化上,秦国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 要想在战乱中求生存必须变法,以求发展。
秦国 商鞅
时世
强国
求贤若渴
(约前390年—前338年)
法家代表 热心政治 怀才不遇
问题探究: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 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1)战国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以礼治国,实行 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 (3)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变法改革,以法 治国),符合孝公称霸需要。
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 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 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 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 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 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春秋战国 新气象
秦国 何处去
商鞅 受重用,立志变法
变法纷起
变法图强
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上了历史舞台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变法的内容
学科指导意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一专题一,选修四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1、个人特征
冷静、坚毅、自信 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Fra Baidu bibliotek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商鞅
4、与守旧大臣辩论:
守旧大臣:利不百,不 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鞅: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 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 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 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 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 与他们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 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了变法 的必要性和意义。
师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 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 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影响
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强盛等方面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理解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一、商鞅之死
1.改革的必要性
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可能性
商鞅变法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一)秦穆公称霸西戎: (二)秦国的历史机遇
1、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的传播 尚武风尚 2、机遇: “三家分晋” “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
措施
经 济 军 事 政 治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 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积极作用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 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三、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 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严惩旧势力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 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变法,比如太子的两个老 基础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的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 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一、改革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方面认训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根本)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领: 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 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 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 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国”以牛田”,由于它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 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 实力)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
影 响
封建 生产 关系 的出 现: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 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 自耕农
2.政治方面: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 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 文化等方面);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一、改革变法的背景
1.经济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表 现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使用、兴修水利,农田施肥(必修二P5秦
司 法
文 化
习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经济实力
合作探究理特点
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 国家改革比较,商鞅 变法措施有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概况
改革 时 国 者或 间 家 名称
齐 管仲 国 改革
商鞅变法
(前356--前338)
措施 经 济
变法内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 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春 秋
军 鲁 初税 经济:“履亩而税”(594BC) 事 国 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政 魏 李悝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 治 国 变法 “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 司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战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 法 制定秦律 吴起 国 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 文 燔诗书而明法令 楚 变法 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 化 国 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 习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推 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俗 行一夫一妻
率 先 强 盛
楚国吴起变法: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2)强令旧贵族迁居
吴起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成 为 强 国
思考: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经济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
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变法的特点 • 农战、法治 (表现?)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 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 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 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 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 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 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法家理论为指导
进行思想舆论准备
改革者意志坚定
5、南门徙木: 取信于民
令行禁止
商鞅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 丈长的木头,说是如果有谁能把 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老百姓 对这事感到很奇怪,没人敢搬。 商鞅便又下令说:“如果有人能 搬就给五十金。”有一个人来搬 了,商鞅果真赏他五十金。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目的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背景
学科指导意见: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前的社会状况.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阅读课文第一个标题的内容回答: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 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刑(惩治)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 (第二天),秦人皆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请思考: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
说明:改革的阻力来自上层;打击了贵族守旧 势力;商鞅具有巨大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通过严 刑峻法推进改革;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四)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小结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背景)
客观: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主观(有利条件)
①秦孝公发愤图强(会盟受辱),支持变法 ②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③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④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⑤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 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 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 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 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 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实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度量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