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情绪性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 • • • 强烈的欲求与满足方式的不当 人格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 确定犯罪目的,产生犯罪决意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 一般而言,强烈欲求是动力,但是否具备 自我调控能力,选择合法还是非法途径实 现欲求满足,是其行为合法与否的关键。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2008年5月22日许霆案有了 终审结果,广东高级人民法院最 终认定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 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 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拿 自己的银行卡(170多元)去取 钱,本只想取出100元,不想在按 错键后取款机竟然吐出1000元, 而卡上仅被扣去1元。面对如此 大的诱惑,许霆难以自制,从2006 年4月21日22时许到4月22日晚11 时30分止, 分171次共计恶取款 17万5千元。
个人(潜在)需要
诱因
动机
(二)犯罪动机形成的基本条件
• 1、强烈的、不正当需要是基础 • 内容上:违反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脱 离自身实际。 • 满足方式上:非法手段
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个体对主客观力量 进行对比并判断作 案成功的可能性
欲求及情绪的强弱对 犯罪的影响
犯罪
(四)确定犯罪目的,形成犯罪决意
• 确定犯罪目的,即当事人主观希望实现的 目标(特指故意犯罪)。 • 当犯罪动机和目的都明确时,就进入犯罪 决意阶段。此时犯罪的决定和决心已下。 行为手段的选择 行为时机的捕捉
情绪方面
主导心境
消极的负面情绪 占据主导地位
不良的意志(行为)
• 行为的动力性:强烈、畸变的需要;不良 的兴趣;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 • 行为的特征:不良的行为习惯;参与错误 的行为活动。 • 行为的调控系统: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 法律意识 • 意志的品质:薄弱;自制性差;易盲从或 草率。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诈骗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2)诈骗犯罪人的能力特点 (3)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一阶段——试探阶段 第二阶段——引诱阶段 第三阶段——施骗阶段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
第二节 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概述 性犯罪是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不
3.当面行凶,行为外露 4.作案时间短 5.行为疯狂
二、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二)非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特征 1.预谋性强 非暴力式报复犯罪一般表现为预谋犯罪, 他们往往经过长期筹划,计划周密,善于掌 握作案的时机。 2.手段隐蔽,阴险狡猾 与暴力式相反,这类犯罪人往往在暗地 里散布他人流言飞语,暗做手脚,或栽赃陷 害,或借刀杀人,表面伪装成好人甚至巧言 奉承内心阴险狠毒,暗下毒手。
二、强奸犯罪心理
(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2.强奸犯罪对被害人的心理危害 有研究者把妇女在遭受强奸或强奸未遂以
后的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称为“强奸创伤综合 征”。
强奸创伤综合征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急性期”。 • 第二阶段为“重组期”。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报复型犯罪,是指由于人的某种愿望受到 阻碍,或人自身的某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 的对阻碍者或干涉者的一种侵犯性犯罪行为。 主要形式有行凶、杀人、放火、爆炸、诬告 等。 一、报复型犯罪心理特征 (一)报复型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 1.褊狭固执的认识特征 2.强烈、冲动的情绪、情感 3.薄弱的意志特征 4.消极个性特征
(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犯罪的主动性不同 2.心理状态不同 3.心理品质不同 4.对客观因素的依赖性不同 5.对犯罪表现的态度不同
二、过失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扰时潜意识地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
犯罪心理机制主要讨论: 1、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2、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 3.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多数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 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这种情况我 们称之为一般过程。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犯罪人的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 于对立,二是畸形的、膨胀的需要。如果采用合法的途 径满足或利用自我意识对需要进行调节控制,这就是守 法心理,如果采用非法手段来满足,这就是犯罪心理。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不足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又称不健全人格,是个体因社会化 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它是产生违法犯 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主要特征是:
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只强 调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对犯罪行 为发生的决定作用, 忽视了犯罪 者犯罪的主观心理原因, 不能解 释在同样的社会因素作用下, 为
什么有些人犯罪, 有些人 不犯罪。
、精神病学的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说 认为病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犯罪 人的显著特点: 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 与犯罪有关的病态人格: 低级欲望强烈而缺乏适当调节或抑制力薄弱 。 情绪不稳定 意志缺乏独立性与坚持性 缺乏同情心 (二)低能说(P119 120)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2、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者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不确定性:多为亲属朋友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案例: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 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 ,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28 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 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 ”,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 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 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 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 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 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 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 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 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 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 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 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 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 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 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 、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1、少年人的特有犯罪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的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产生容易为外界刺 激引起-犯罪动机直观性 、勃发性、非实现计划预 谋 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向恶性转变的情况较多 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5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
掌握: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和弱化的特征和条件。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犯罪心理结构强化与弱化的机制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主体内外诸因素和情境的影响,它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一动态过程就是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本书第二、三、四章,主要论述犯罪心理结构自身的组成要素、形态、特性、作用及其形成原因、过程、规律等问题;本章主要论述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条件和规律,以期使读者获得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性动态认识。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包括犯罪心理结构的增强与减弱、量变与质变。
其发展方向有良性转化和恶性发展两个方面。
在个体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如果来自外界的积极因素增强,内在的反社会因素相对弱化,犯罪心理结构就会受到抑制或消失,从而终止犯罪活动,这就是良性转化。
反之,在个体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如果来自外界的消极因素增强,内在的反社会因素强化,犯罪心理结构就得以巩固和恶性膨胀,导致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频率增加,或犯罪类型、手段的多样化,犯罪个性的形成,这就是恶性发展。
本章将以犯罪动机为核心来讨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主要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主体内、外因素,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和弱化等问题。
至于对不同犯罪者类型的研究和对不同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将在以后有关章节中详细说明。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主体在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和犯罪后,所经历的动机变化、深度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所谓动机变化,是指犯罪人犯罪动机和需求种类的更迭、重合、转换等变化。
所谓深度变化,是指犯罪行为深度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即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或弱化。
以上两种变化,本章第三、四节将详细予以讨论。
犯罪心理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犯罪人特征描述指标的建立是犯罪心理画像 技术趋于完善的标志。因此 ,要建立一个针 对中国人的犯罪心理指标系统。 接到报案的时候有一个行为指标的登记,在 案件破了以后,通过讯问再建立一个人格指 标的登记,积攒起来,形成一个犯罪心理指 标的系统。
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第二节 犯罪心理测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辅 助手段,就是根据证人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 的描述完成画像。但另一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 的“心理画像”方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开 始在我国得到局部运用,但更多的只是对前期侦 破工作提供参考,事实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预防 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测试技术
一、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述 1、定义:根据案件情况,用事先编制 好的题目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 理刺激,再用心理测试仪记录其情绪的 生理反应,以此分析被测试人与案件的 关系,帮助侦查、甄别的一种心理鉴定 技术。 俗称“测谎技术”或“测谎”。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
又称为犯罪人特征描述,它被看成是一种提供 某些类型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的经验性尝试,是 一种对行为模式、趋势和倾向进行的个人传记 性简要描述。 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思维方式指导个人行 为。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犯罪心理 画像 。 但是在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最缺乏的就是可 供研究的案例,破案单位在破案之后,根本没 有精力和兴趣接待犯罪心理学专家,而罪犯很 快被处决之后,这些专家更失去了最好的“临 床”研究标本。因此至今我们在这方面,还要 借鉴国外的经验。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讲述

第二节
一、屡犯概述
屡犯心理
(一)、屡犯的概念 屡犯就是多次违法犯罪,经司法机关惩处、屡 教不改的犯罪人。 (二)、屡犯的类型 1、屡犯一般指累犯和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 罪行为人,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之后,在5年内又 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惯犯,又称“惯行犯”、“常习犯”,即犯罪 成为习性的罪犯,其特点是反复实施同一犯罪并习 以为常。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三、实施犯罪时的心理 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进行作案前的准 备,一旦时机到来,便进行犯罪活动。由于是第 一次实施犯罪,对作案环境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一般会有以下心理表现: 1、恐惧 2、情绪紧张 3、侥幸心理 四、犯罪后的心理 1、心情不易恢复平静 2、悔罪心理 3、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初犯概述
(三)、初犯心理的特殊性 在犯罪心理学中,加强对初犯心理的研究 及控制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初犯是屡犯的基 础,如果对初犯心理特点及规律深刻揭示并有 效预防和矫治,就杜绝了其发展为屡犯的可能。 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往往在人们心 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第一次经历” 的心理状态也与后继行为的心理状态迥然不同, 如果给予正面强化,则对这种行为起到激励作 用,负面强化则会使之产生畏惧和退缩。
二、犯罪前的心理特征
1、犯罪动机斗争激烈、持久 初犯动机斗争的形式一般表现为趋避冲突, 而且由于趋避双方力量相近,因而斗争激烈、持 久,犯罪人很难立即产生犯罪决意。 2、犯罪决意慎重 犯罪决意即犯罪的决心、决定,是行为人作 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后决定的过程。 3、初犯意志薄弱 初犯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 制力等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得较为薄弱。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 年长 – 女性 – 单身 – 受过良好教育 – 有住院史,曾被诊断患有非常严重的精神障碍 有住院史,
四、作为特殊辩护的精神障碍
• 被告在力争免除刑事责任,或者证明自己 的能力或责任能力降低时,常使用几种特 殊的精神障碍作辩护。
个体在受到极度创伤性压力亲身体验到真实的或威胁性的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经历威胁自己人身安全的时间或者目击伤害威胁他人身体安全等或致他人死亡的事件或者得知家人或其他朋友发生意外或暴力致死或者被严重伤害或威胁生命之后个体特异性症状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犯罪与精神障碍
赵景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内容
• • • • • 关于精神疾病的界定 精神障碍与暴力犯罪 患有精神障碍的被告人和罪犯 作为特殊辩护的精神障碍 危险性与风险评估
• 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之前,必须通过观察到以下 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之前, 行为中的至少三种, 行为中的至少三种,以证明漠视和侵犯他人权利 是个体一贯的行为方式: 是个体一贯的行为方式:
– 不遵守社会规范或刑法,而且这种行为成为频繁被捕 不遵守社会规范或刑法, 的理由; 的理由; – 易激惹性和异常的攻击性,表现为屡次斗殴或伤害行 易激惹性和异常的攻击性, 为 – 一贯的无责任感,反映为工作表现差或拖欠债务 一贯的无责任感, – 冲动性或不能提前计划(所有年龄段均出现该特征) 冲动性或不能提前计划(所有年龄段均出现该特征) – 欺诈,反映为经常撒谎、使用假身份,或者为了获得 欺诈,反映为经常撒谎、使用假身份, 个人利益或享乐而欺骗他人 – 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不考虑后果 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 – 对所犯错事缺乏自责和罪恶感,表现为对伤害、虐待 对所犯错事缺乏自责和罪恶感,表现为对伤害、 或偷窃行为的满不在乎或合理化辩解。 或偷窃行为的满不在乎或合理化辩解。
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刑法上不以犯罪论处的人。
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犯罪人头脑之中呢?);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用于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的问题);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系统方法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以及适用于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三个紧密联系的层次组成。
最新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概要讲学课件

● 是犯罪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初犯的心理特征
◆ 动机特征:对初犯来说,犯罪前一般都经历过激烈的动机冲突。表
现为犯罪冲动和抑制因素之间的相互较量。
◆ 认知特征:一方面表现为认知水平较低,对法律及事物的认识肤浅,
认知范围狭窄;另一方面,对认知内容的错误,如具有错误的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 共同犯罪较多。
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偶犯的心理特征 ◆ 不良的需要。 ◆ 动机产生的瞬时性。 ◆ 偏执的性格特征。 ◆ 意志的两极性。 ◆ 犯罪时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
(二)偶犯的行为特征 ◆ 冲动性 ◆ 盲目性 ◆ 偶发性 ◆ 单独性 ◆ 简单性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累犯: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法的犯罪分子, 刑法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 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 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主要区别
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 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
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 为发生在后。
联系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 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 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 为。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先了解 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 心理状况而定。
从初犯、偶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犯,是个体犯罪心理结构 恶性发展的过程。不同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 很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提高侦查、讯问以及矫治的 效率,治理社会犯罪,实现社会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 第五章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学分析

受害者的损失与感受:财物损失、 害者的损失与感受:财物损失、 损失与感受 住宅内部杂乱 惊慌害怕及持续的 内部杂乱、 害怕及持续 住宅内部杂乱、惊慌害怕及持续的不 安感、猜想可能的加害者、感叹治安 安感、猜想可能的加害者、感叹治安 不佳。 不佳。 警察人员 受案、赶赴现场、 警察人员:受案、赶赴现场、了解 安抚、制作笔录、其他。 、安抚、制作笔录、其他。 加害者:是谁?动机?想法? 加害者:是谁?动机?想法?背景 ?不怕被抓吗?如何看待自己? 不怕被抓吗 如何看待自己?
概念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 明知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 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犯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犯 罪。
•
案例
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某 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 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死亡, 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死亡,但某甲仍希 望这种结果发生。 望这种结果发生。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故意 杀人罪。 杀人罪。
心理状态层次
• 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 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
1.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
概念
• 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促 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发 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
意识、态度、意志、注意、思维、判断、 意识、态度、意志、注意、思维、判断、 错觉、记忆、 错觉、记忆、情绪及无意识因素等 消极心理因素
1.4.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图
客观的 偶然因素
漫不 经 心 的 意、 心 注 动机 良 与 理 意 乏 不 消极 志 状 心理 缺 态 品质
意识层
意识阈 无意识层
实施犯罪行为, 实施犯罪行为,产生危害结果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1、错误、扭曲的性意识。 2、强烈、非道德的性欲望。 3、放荡的、缺乏自我控制的个性。 4、缺乏道德、法律意识,无视女性人格尊严。 5、精神空虚,寻求刺激、腐朽生活方式。
九、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1、行为残暴或威逼利诱,作案方式多样性。 2、出于不同目的和心理,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及较大社会危害性。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1、概念:指为了满足物欲需要,或为了聚敛财 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并引发的犯罪行为。
2、类型:物欲型犯罪类型很多。指我国刑法规 定的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 抢夺罪、走私罪、敲诈勒索罪、贪污罪等。
(1)抢劫罪
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 为。是侵犯财产罪中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具有暴力性、威胁 性特征,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
(4)角色错觉。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职务 是国家、政府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他们应当认真地履行他们的职 务行为。但往往由于权力较大,想利用他们权利的人就会使他们 产生角色错觉,认为权力是自己的私人产品,可以用它换来自己 的利益,这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
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C、投机抢劫犯:”情境”在其犯罪行为里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少有计划与组织,被抢对象主要是年老妇女、小孩或醉汉。
D、酗酒抢劫犯:此类型抢劫犯因酗酒导致抢劫行为的发生。 抢劫犯罪的历程: 结伙——〉拟定计划与目标——〉强盗、抢劫
行为 ——〉拟定逃走路线
(2)盗窃罪: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且数目 较大的行为。是一种隐蔽方式的物欲型动机犯罪。盗 窃罪是整个刑事犯罪中和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比例 最大的一种犯罪。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3.条件限制。包括生理条件(年龄、体力、 精力不足)、心理条件(信心不足、畏惧刑 法)和强制性条件(如被禁锢)限制。结果 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状态。条件限 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犯罪心理结构弱化。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的变化。需要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 犯罪动机的强弱变化,影响犯罪行为的发展 方向。需要增强,动机增强,犯罪行为持续; 反之亦然。
(一)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这一分类,是根据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 情境与主体意识的相互关系谁起主导作用来划 分的。一般犯罪人都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阶 段性变化。由被动到主动,是犯罪心理结构深 化的重要标志。
(二)从主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1.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由于主体社会 化不足,不能按社会对其要求满足自身的欲望, 违反社会规范而犯罪。 2.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主体在内心排 除了“良心”的干预,有明确的反社会的态度, 有意识地犯罪手法,实现反社会的目的。
犯罪心理的固着化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变 化,必然会带动人格状况的恶化。在累犯、 惯犯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犯罪心理由其心理 活动的一部分,最终将发展成为以 犯罪心理 为核心的由人格特征。见书之117页图。
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狭义上指犯 罪心理恶化。大体上分为孕育形成的初始阶 段和恶性发展的深化阶段。标准不同,分类 有别。
(四)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 理结构强化的结果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后,仍有待于外界刺激 的引爆。当各种因素都叠加在一起时,犯罪心 理就外化为犯罪行为。 有些突发性、激情性犯罪人,表面看来其 犯罪动机与行为发生是偶然的,但其不良心理 结构、消极心理因素,已经深藏其中,在瞬间 内外合力的情况下爆发。
《犯罪心理学教程》课件第五章当前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由于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 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 不在的家庭。
(二)行为不端的父母成为子女犯罪的榜样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 止、道德水准、社会信仰、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态度 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 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 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 习的行为。
三、犯罪的亚文化 (一)亚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某一主体文化中较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构成要素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社会可以辨认出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不是在所有方面 不同于主体社会; (2)作为主体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至少服从该社会的一部分 准则和法律; (3)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它们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 特有的行为规范; (4)它们是一个发挥功能的单位,它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一个目标而 作为一个整体行动; (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面与主体社会离异的单位。 两种含义:第一,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体文化的 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第二,由奉行这些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二)犯罪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或反文化,往往会导致违法犯罪行 为或越轨行为,常与犯罪联系在一起,且很容易在社会经 济地位较低的下层社会阶级的青少年形成,以致有“犯罪 亚文化”、“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概念。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信 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 象的综合体。 犯罪亚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但 二者不能等同。只有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 极端亚文化即犯罪亚文化,才能影响产生犯罪心理和行为 。犯罪亚文化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亚文化的熏染性,导致形成青少年亚文化犯罪群体,使青 少年犯罪趋向严重化和团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够分析初犯、累犯心理和行为 的异同本章可以让同学以自学或课堂 讨论的方式来进行。
谢谢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第二节 累犯心理 教学建议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1.了解初犯与偶犯的区别 。 2.掌握初犯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一、初犯概述 初犯——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年龄14~25岁)。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二、累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情感冷漠无情。 累犯的心理特征 意志的两极性。
犯罪动机的多样性。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流窜、结伙作案。
累犯的行为特征
犯罪行为谨慎。
犯罪行为残忍。
教学建议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课时分配:2课时 重点、难点: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二、初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动机特征:激烈 的动机斗争和 心理冲突是初 犯犯罪动机的 典型表现。
心理状态:侥幸、 紧张、恐惧心 犯罪心理的不稳 理并存,案发 定、未定型。 后又有悔过心 理。 初犯的心理特征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犯罪方法幼稚。
初犯的行为特征
作案手段简单。
共同犯罪较多。
第五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1.了解累犯与惯犯的区别。 2.掌握累犯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一、累犯概述 累犯——被判处过有期徒刑,在刑满释放后不满五年又重新犯罪。 惯犯——反复多次实施某一种犯罪,养成犯罪恶习,但不一定有过监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