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与辛弃疾词异同[论文]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诗人,生于金国,他的词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国家常年征战,战斗的精神也随处可见。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画像苏轼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突破了以往词的传统作法,扩大的词的意境,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在词上的改革,并将他继续发展,将词功能发挥到最大。
而且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诗人,且都是性情中人,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苏轼的词与传统的词作有很大的差异,词多表现的自由旷达。
他在题材、风格上都做了重大的突破,将语言演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在词的创作中,加入了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宣泄自己的情感。
而且苏轼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熏陶。
辛弃疾的词多显豪健悲愤,辛弃疾满腹爱国的热性,却壮志难酬,让他产生了矛盾,内心痛苦不堪。
他的词已经不限于苏轼时期的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内容扩大了很多,题材也宽阔了很多,凡是能写入文学的东西,辛弃疾都将其写入其中,书写他难酬的壮志之志。
辛弃疾在言语技巧方面也有突破,他的词形式松散,句意连贯,在注重节奏和语气的基础上,句子写的比较长,不拘泥于套路。
有人评价他们,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苏轼是什么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像“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构成的。
“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在那个时代就有的称呼,而是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才出现的。
“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是由着朱右首先提出的,然后到了明朝中期,叶唐也选了八个人编了一篇文集。
之后到了明朝末期,茅坤承这个人结合了前面两个人的说法,编选了一下,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一个书。
这个书在那个时候还是提供流行的,于是“唐宋八大家”就确定下来了。
“唐宋八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人,他们也都提倡散文以及反对骈文,并给了当时还有后世的文坛一个深远持久的影响。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词风的比较答案:辛弃疾和苏轼同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内容和风格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词内容上:他们有大量的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他们的词内容充实丰富、情感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词风:他们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采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两人词都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已经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鲜明地呈现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词体现出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二、不同点:内容上:1、苏轼词题材内容:描绘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意象比较柔和。
而辛词报国无路的主要是歌颂抗金战争,抒发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及抒发壮志难酬和报国无路的慷慨。
诗中描写了大量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也有对农村闲居生活描写。
词风:1、苏、辛词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是文人,提出词须是“自成一家”的主张,即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豪迈奔放的风格,充满积极的精神;而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他有文人气质中的多愁善感,也有英雄气概的豪情壮志,具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辛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陈景云
(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摘 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 开创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苏轼 并称为 “苏辛” 。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 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 态度, 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又有明显的差别。第一, 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辛 词则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 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 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着凄楚。而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悲壮。第三, 苏轼以 诗为词, 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 使宋词散文化; , 同时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词 豪放 风格
次,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把诗歌能够表现的内容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奇伟壮丽的千古江山景物, 中, 历史 融入到他的词中。在苏轼现存三百余首词里, 诸如咏史、 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 游仙、 悼亡、 送别、 登临、 宴赏, 此外, 山河风貌, 田园风光, 艺术形象, 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 开阔爽朗的性格, 参禅悟道, 哲理探讨等, 几乎无所不写, 无所不包, 达到了 “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 《艺 概》 的程度, ) 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 辛弃疾生于国难深重、 民族面临危殆的时代, 青年时 期就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并掌书记。 耿京被叛徒杀 害,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骑直闯金营, 生擒叛徒, 带领义军投 奔南宋。辛弃疾到南方后被任命为江阴签判, 从此, 辛弃 疾以恢复中原为报国理想。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 是主和派把持朝政, 他们不思进取, 苟且偷安, 对主战派更 是多般排挤打击, 对辛弃疾这样具有军事、 政治谋略的爱 国志士, 始终不敢放手重用, 致使辛弃疾空有理想而报国 无门。 辛弃疾满腔的豪情壮志和悲愤转化为词, 表现出强 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 度的充分反映, 是他豪放旷达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 如辛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面对滚滚 中, 不尽的长江, 追怀往事, 遥想将来, 心潮澎湃。辛弃疾借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 讽刺苟安求和者, 表示了坚决抗金、 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表现了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 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与苏词 “大江东去” 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 在苏词和辛词中, 又表现出明显的 差别。笔者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 苏词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 出来的达观情怀。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的作品描绘内容相近;在词语言的使用上都善于用典;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但是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在创作手法、意境、豪放特点以及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豪放派;异同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
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
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
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
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
【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
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
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
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
苏轼以词为诗,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
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
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旷达自得。
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真正归宿。
《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文论文《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格,稼轩雄健的词笔,则饱蘸壮志豪情,满蕴英雄本色。
他们的词风,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突破了“艳科”藩篱,于婉约之外别立豪放一宗,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点: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能更鲜明地呈现。
对人生、对功业执着的追求,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是其相同点。
因此,两位词人才既具有豪放的个性,又共领豪放风骚。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有其不同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对后世影响三个视角来分析其不同点。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
苏辛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
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贾谊等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这些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地展现,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
(二)写景。
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但更多的是“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等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这些景色多披一层薄风细雨、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
浅议苏轼与辛弃疾古诗异同
浅议苏轼、辛弃疾怀古诗的异同摘要:在宋词的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属豪放派,但又具有不同风格。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
本文以此来比较二人的异同。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怀古,豪放派,异同一.同属豪放派怀古诗但有异同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但细细品来,二人的豪放还是存在差异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上片即景写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三句写出了声势浩大的长江,大浪滚滚,向东流去,卷起了多少英雄豪杰人物,他们象滚滚东流大浪,一去不复返了。
作品开头,便把大江和古代英雄合写,把沉郁的心情与豪迈的气概融为一体,使全词笼罩了一层豪迈激荡之气,沉郁愤懑之情。
江山人物合叙,更显风格雄浑、苍凉。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承上启下,呼应开端,又勾起下片。
上片重写江山;下片则紧承“豪杰”二字重写人物。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句是用以突出周瑜少年英俊,使这个英气勃勃的青年将领形象跃然纸上,表现出周瑜的英雄气概。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最后一句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洒脱情怀,复归于沉静,旷远;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气度。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上片写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而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简述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
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
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一)题材:怀古咏史词。
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三)事件: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情感: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二、不同点:(一)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代表人物,对于豪放词的发展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词也都为后人所推崇,但由于各自生活的历史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豪放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论述两者词的异同。
关键词:豪放内容手法
词起源于初唐,经晚唐、五代众多文人有意识的努力,至两宋发展到最高峰。
苏轼、辛弃疾则是两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两个明星,对于词这一文体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两者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但两人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清代的陈廷焯说“稼轩词,粗粗莽莽,桀骜雄奇,出东坡之上”,“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
东坡的“旷”在于他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乐观的信念;而辛词的“壮”在于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悲壮,雄健刚劲。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他们的异同。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
(一)写人
两人都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在他们的词所描绘的自己崇尚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体现。
苏轼平生羡慕屈原、张良、诸葛亮、贾谊和隐士僧道之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甚至学习道家的养生之术。
这些在他
的词作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中显露出作者对于“雄姿英发”的周郎的向往,其中有怀才不遇、有志不成的苦闷,但也有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充满豪迈的气概,给人以感奋的力量。
但在最后发出的却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又表明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辛弃疾则是从战场上走来的诗人,以五十骑冲入敌营,斩张安国的事迹历来被人传诵。
他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统兵将领,驰骋沙场的志士。
他的词作中出现的往往是虎啸生威、豪气纵横的英雄。
辛弃疾追求雄豪壮大的人生,希望能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
“英雄事,曹刘敌。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以历史人物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豪迈来表露自己的心迹。
比苏轼的洒脱了多了几份豪迈和壮烈。
而苏轼写人又比辛弃疾多了对于身边女子的关注,如表现对亡妻深情悼念的《江城子》,全篇白描,朴素自然,字里行间留露出对于妻子深沉而真挚的感情,读之使人荡气回肠。
他又有词追念侍妾朝云,也历来为人所称道。
苏轼这种豪放之外的细腻,又是一心为国的辛弃疾所不及的。
(二)写景
写景,历来是诗人所重视的表达情怀的手段,情景交融、容情于景等文学理论概念都表现了“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苏轼前期,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秀丽的越中山水,激荡着这
位巴蜀山水哺育长大的文学家的情思。
他饮酒望湖楼,观潮钱塘江,消夏风水洞,泛舟西子湖等。
用词来状写山水美景,描述了杭州的风俗人情。
多为小令,即兴抒情,抒发感受和议论。
意兴所至,随手拈来,虽会有失意怅惘的情绪,但总的来说是清新自然,这于此时未遭变故,心态平和密切相关。
自“乌台诗案”后,苏轼遭贬至黄州,再写景,风格为之一变,但苏轼并为泥于其中不能自拔,在佛老的影响下,逐渐摆脱彷徨苦闷,达到一种开朗旷达的精神境界。
写景也都是有独特的寄托,而不是早期那边大众式的平淡和清然。
辛词擅长描写飞腾壮阔的景物和场面,呈现极为浓郁的豪放色彩。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经历,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
他描写的场景,往往恢弘壮阔,带有沙尘味,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写景中,辛弃疾最喜欢写山、写水,当然是群山是阔水,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在辛弃疾这样的军人意念中,他能把静态的山势写成万马奔腾的动态。
写水则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遍天去秋无际”,“易水萧萧西风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些江水,无不壮阔磅礴,增添豪放韵味。
两人又都有描写农村自然美妙风光的词,大体一致,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勾画农民朴素生活的某些侧面,轻松活泼,生意盎然。
(三)隐逸
苏轼读《庄子》曾喟然叹息:“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纵观苏轼一生,虽然苏轼以儒家思想为其本,但他浸染释、道思想,赞美陶潜、老庄的隐逸。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苏词把田园和乡村当作与风雨官场对立的避风港,真心向往它,追求自我超脱,因而更多地体现其“外儒内佛”的思想特征。
辛词中也有一部分赞美隐逸情趣的词,如《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但是,隐逸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少年横戈杀敌,中年却壮志难酬的将帅来说,在赞美的同时,所透露的是被迫隐逸、不甘隐逸的情绪。
这种因理想与现实冲突而被迫长期闲居的生活自然激起他不甘、无奈的苍凉情绪,只好“和泪看旌旗”,成为“试弹幽愤泪空重”、“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失落英雄。
二、从表现手法来看
苏词表现手法虽具时代的突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新天下耳目”,提出“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使词像诗一样可以用来缘事而发、因情而作、抒情言志。
辛词更富创新精神、独辟路径,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更新和完善各种表现手法,尽展词人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舞、境界的宏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
(一)用典
词到东坡,用典渐多。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后,接着写“亲射虎,看孙郎”,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喻太守
亲自参加射猎,将自己英姿凸现出来。
苏词用典,确实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但苏轼用典“犹未至用事至用史”。
辛词不仅喜欢用典,而且善于用典腆中套典,引用得妥帖自然。
词至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勇。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连用三典,用得浑然一体,演进极具层次,深表复杂情感。
辛词用典凝炼贴切,技巧,高妙。
是继苏轼后,辛弃疾对词的又一大贡献。
(二)修辞手法
苏词中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运用得成功,但比喻手法的运用却不如辛弃疾了。
辛词大力发展了这种方法,使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如《摸鱼几·观潮》形容潮水之盛,连用七喻,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
辛词不但善用一般的比喻。
还经常用“倒喻”“博喻”等,如《粉蝶儿》通体用“倒喻”的笔法;而《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则连用“博喻”。
此外,辛词还善于用比兴寄托的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患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愤慨,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西江月》等皆如此。
(三)语言
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革尽花间词人错彩金的词风,开创了“以诗为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词境。
辛弃疾不仅能“以诗为词”,而且能“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
在语言表达上,辛词能“不主故常,
集优汇萃”,把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词汇。
运用口语方面,如《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自。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写得十分清新明快,宛如说话一般。
口语入词,入得灵活而有变化,调子轻快可喜,又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元赖,低头卧剥莲蓬”。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至于书面语言,信手拈来稍加变化,往往融合无间而且新意迭出。
总的来说,在辛词中不论是文学语言,还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俚语、俗语都能运用词中,而且“一经运用,尽得风流”。
总的来说,苏轼和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上的大家,都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各自生活经历、历史环境的差异,各有各的风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苏轼身处北宋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阶段,有心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在政治上却屡受挫折,一生郁郁不得志。
道、佛两家的思想帮助他养成博大的胸襟,他的词中充满遍历人生苦难后的旷达,可谓是豪放派中神仙似的风流人物。
辛弃疾则是出相入将的文武全才人物,他以“了却君王天下事”为国建功立业自许。
他的词慷慨纵横,激昂排宕,继承饿了苏东坡豪放的词风,但他又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大大的开拓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中治世的贤臣名相。
参考文献:
[1]吴熊和主编:《十大词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2]黄拔荆:《词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宋继孔(1988.10-),男,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