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与辛弃疾词异同[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代表人物,对于豪放词的发展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词也都为后人所推崇,但由于各自生活的历史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豪放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论述两者词的异同。关键词:豪放内容手法

词起源于初唐,经晚唐、五代众多文人有意识的努力,至两宋发展到最高峰。苏轼、辛弃疾则是两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两个明星,对于词这一文体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两者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但两人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清代的陈廷焯说“稼轩词,粗粗莽莽,桀骜雄奇,出东坡之上”,“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东坡的“旷”在于他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乐观的信念;而辛词的“壮”在于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悲壮,雄健刚劲。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他们的异同。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

(一)写人

两人都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在他们的词所描绘的自己崇尚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体现。苏轼平生羡慕屈原、张良、诸葛亮、贾谊和隐士僧道之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甚至学习道家的养生之术。这些在他

的词作中得到充分地展现。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中显露出作者对于“雄姿英发”的周郎的向往,其中有怀才不遇、有志不成的苦闷,但也有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充满豪迈的气概,给人以感奋的力量。但在最后发出的却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又表明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辛弃疾则是从战场上走来的诗人,以五十骑冲入敌营,斩张安国的事迹历来被人传诵。他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统兵将领,驰骋沙场的志士。他的词作中出现的往往是虎啸生威、豪气纵横的英雄。辛弃疾追求雄豪壮大的人生,希望能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以历史人物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豪迈来表露自己的心迹。比苏轼的洒脱了多了几份豪迈和壮烈。而苏轼写人又比辛弃疾多了对于身边女子的关注,如表现对亡妻深情悼念的《江城子》,全篇白描,朴素自然,字里行间留露出对于妻子深沉而真挚的感情,读之使人荡气回肠。他又有词追念侍妾朝云,也历来为人所称道。苏轼这种豪放之外的细腻,又是一心为国的辛弃疾所不及的。

(二)写景

写景,历来是诗人所重视的表达情怀的手段,情景交融、容情于景等文学理论概念都表现了“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苏轼前期,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秀丽的越中山水,激荡着这

位巴蜀山水哺育长大的文学家的情思。他饮酒望湖楼,观潮钱塘江,消夏风水洞,泛舟西子湖等。用词来状写山水美景,描述了杭州的风俗人情。多为小令,即兴抒情,抒发感受和议论。意兴所至,随手拈来,虽会有失意怅惘的情绪,但总的来说是清新自然,这于此时未遭变故,心态平和密切相关。自“乌台诗案”后,苏轼遭贬至黄州,再写景,风格为之一变,但苏轼并为泥于其中不能自拔,在佛老的影响下,逐渐摆脱彷徨苦闷,达到一种开朗旷达的精神境界。写景也都是有独特的寄托,而不是早期那边大众式的平淡和清然。辛词擅长描写飞腾壮阔的景物和场面,呈现极为浓郁的豪放色彩。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经历,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他描写的场景,往往恢弘壮阔,带有沙尘味,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写景中,辛弃疾最喜欢写山、写水,当然是群山是阔水,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在辛弃疾这样的军人意念中,他能把静态的山势写成万马奔腾的动态。写水则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遍天去秋无际”,“易水萧萧西风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些江水,无不壮阔磅礴,增添豪放韵味。两人又都有描写农村自然美妙风光的词,大体一致,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勾画农民朴素生活的某些侧面,轻松活泼,生意盎然。

(三)隐逸

苏轼读《庄子》曾喟然叹息:“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纵观苏轼一生,虽然苏轼以儒家思想为其本,但他浸染释、道思想,赞美陶潜、老庄的隐逸。“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苏词把田园和乡村当作与风雨官场对立的避风港,真心向往它,追求自我超脱,因而更多地体现其“外儒内佛”的思想特征。辛词中也有一部分赞美隐逸情趣的词,如《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但是,隐逸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少年横戈杀敌,中年却壮志难酬的将帅来说,在赞美的同时,所透露的是被迫隐逸、不甘隐逸的情绪。这种因理想与现实冲突而被迫长期闲居的生活自然激起他不甘、无奈的苍凉情绪,只好“和泪看旌旗”,成为“试弹幽愤泪空重”、“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失落英雄。

二、从表现手法来看

苏词表现手法虽具时代的突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新天下耳目”,提出“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使词像诗一样可以用来缘事而发、因情而作、抒情言志。辛词更富创新精神、独辟路径,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更新和完善各种表现手法,尽展词人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舞、境界的宏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

(一)用典

词到东坡,用典渐多。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后,接着写“亲射虎,看孙郎”,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喻太守

亲自参加射猎,将自己英姿凸现出来。苏词用典,确实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但苏轼用典“犹未至用事至用史”。辛词不仅喜欢用典,而且善于用典腆中套典,引用得妥帖自然。词至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勇。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连用三典,用得浑然一体,演进极具层次,深表复杂情感。辛词用典凝炼贴切,技巧,高妙。是继苏轼后,辛弃疾对词的又一大贡献。

(二)修辞手法

苏词中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运用得成功,但比喻手法的运用却不如辛弃疾了。辛词大力发展了这种方法,使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如《摸鱼几·观潮》形容潮水之盛,连用七喻,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辛词不但善用一般的比喻。还经常用“倒喻”“博喻”等,如《粉蝶儿》通体用“倒喻”的笔法;而《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则连用“博喻”。此外,辛词还善于用比兴寄托的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患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愤慨,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西江月》等皆如此。

(三)语言

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革尽花间词人错彩金的词风,开创了“以诗为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词境。辛弃疾不仅能“以诗为词”,而且能“以文为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在语言表达上,辛词能“不主故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