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5.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弹簧测力计。 测力计拉重物的力与重物的重力是二力平衡,等大反向,而重物拉测力计出现读数的力与测力计拉重物的力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也等大反向,

故秤的读数等于重力大小。

6.一辆小车受到50 N 的拉力和30 N 的阻力,车怎样运动?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四、巩固练习

1.下列情况,两力平衡了吗?为什么?

五、作业布置

潜水艇 G

F 轮船

G F

跳伞员

G F 吊灯 G F

完成书第22页2-4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由于学生有了一学期学习物理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在初中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分了三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和实验探究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的机会,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点是实验探究,让学生能够参与相互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的有利机会,

教学难点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实验现象的表述不够完整、准确。

效果分析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大量运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恰当的予以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是第一次录课,感到有点小紧张,授课节奏快。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在“生活·物理·社会”中安排杂技演员走钢丝的二力平衡的实例。考虑到本章是初二下学期的最后一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会相应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所以,在“读一读”栏目中作出了相应示范,并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数学推理的方法。

二力平衡评测试题

一、填充题

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状态,我们就说__________.

2.作用在________的两个力,如果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力就是__________的.

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4.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 ) A.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3.图1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属于平衡力的是图 ( )

4.重80牛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力是12牛,要使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水平拉力是 ( )

A.12牛; B.68牛; C.80牛; D.92牛.

答案

一、1.两个力,静止,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

3.重,1.96,竖直向下,地球,支持,1.96,竖直向上,桌子,平衡力

4.重,拉,地球,钢丝绳,平衡力

二、1.B 2.C 3.D 4.A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吊灯、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二力平衡》的课标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步一诠释(不受力和受平衡力),也对后面学习摩擦力、压强和浮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二力平衡或说力的平衡是分析力学问题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本节课是整个九年级的重点。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还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本探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即: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