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小说PPT
合集下载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 山的《三家巷》等。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3第三章 5060年代小说
2、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a“题材”是关系到文学方向的重要因素。周扬(第一
次文代会)“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 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知识分子、 “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写中间人物” b题材分类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为依据/个人日常生 活: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题材分类决定了题 材价值:工农兵/知识分子;政治运动、斗争/家务事、 儿女情;当前的政治任务/历史情景;中共党史/其他历 史活动;行动斗争/心理情感 c题材概念有特定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 活动:农业题材—乡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小 说。
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利用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
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大跃进的农村(天聋地哑) 基层干部:王聚海、杨小四之流 作风粗暴专横, 无视法律与人权,诱民入罪。 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小腿疼”“吃不饱” 暗示农民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农业社 “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只能用强 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
4、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艺术的隐形结构: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
殊现象。把作品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 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艺术结构上的民 间性)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 “二人”模式: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 旦角转。 李双双(旦)——喜旺(丑) 民间喜剧特点
三、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1、战争小说的文化规范: 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
描写战争;产生“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好人一切都 好,坏人一切都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 作基调成为统一的审美风格。 2、小说创作: 杜鹏程《保卫延安》:审美模式的突破和探索。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个人幸福与战争 《铁道游击队》: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5、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6、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2、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3、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 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 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期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12
艺术局限及对后来战争文学的负面影 响
(1)塑造人物的过分理想化倾向。李诚、周 大勇 (2)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情 节描写。 (3)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扬 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13
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价 。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来,才 得以平反。
6
艺术特性:细节化叙事与 象征写作。 《党费》:一坛咸菜。黄 新 《七根火柴》:无名战士 ——它高高地擎着, 像一只路标,笔直地 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 方向……
7
二、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小说
五六十年代历史小说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 一大批长篇经典小说的出现于成功。被称为 “红色经典”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为:A、革命战争 进程的史诗写作(保卫延安、红日);B、 农民革命历程的史诗性写作(红旗谱、冯德 英的“三花”);C、革命战争进程的传奇 化写作(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铁道游击队等);D、知识分子革命者的 成长史诗写作(青春之歌、小城春秋、三家 巷);E、共和国历史文学的典范写作(红 岩)。
34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12
艺术局限及对后来战争文学的负面影 响
(1)塑造人物的过分理想化倾向。李诚、周 大勇 (2)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情 节描写。 (3)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扬 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13
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价 。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来,才 得以平反。
6
艺术特性:细节化叙事与 象征写作。 《党费》:一坛咸菜。黄 新 《七根火柴》:无名战士 ——它高高地擎着, 像一只路标,笔直地 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 方向……
7
二、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小说
五六十年代历史小说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 一大批长篇经典小说的出现于成功。被称为 “红色经典”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为:A、革命战争 进程的史诗写作(保卫延安、红日);B、 农民革命历程的史诗性写作(红旗谱、冯德 英的“三花”);C、革命战争进程的传奇 化写作(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铁道游击队等);D、知识分子革命者的 成长史诗写作(青春之歌、小城春秋、三家 巷);E、共和国历史文学的典范写作(红 岩)。
34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七、课后拓展
• 1.知识点: • ⑴、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 2.思考题: • ⑴、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⑵、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及创作简介
•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三千 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 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 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 • 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 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 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 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 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 《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 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的社会矛盾。 •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 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 “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 4.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 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 展。
50年代、60年代小说
• 长篇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小说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 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通过宏阔的时空 跨度与规模,完成对历史的演绎和对英雄的塑造。 但是由于时代氛围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作者不能 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2)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 有自传色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多为客观 叙事,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但也由于这个原 因,作者不能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有损于作 品思想内蕴的深化。 (3)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 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 • • • •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周大勇 (连长) 孙全厚(炊事班长) 王老虎(战士) 李诚(团政委)
• 彭德怀(将领)“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指挥家
• 原文赏析
周大勇人物形象分析: 周大勇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英雄:一开始,面对气势汹 汹的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当中共中央要从延安撤退时, 他从情感上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在对敌人示弱,但尽管如 此,他还是毅然担负起掩护中央机关撤退的重要任务;后 来,在完成任务之后,他领导的连队却与主力部队失去了 联系,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带领着 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又饥渴难耐,然而他和他的战友 们却没有倒下,而是用惊人的毅力与斗志,毅然时不时地 给敌人以重创。正式在这样一系列血与火地考验面前,周 大勇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战员。小说着重凸 现了他沉着、机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他的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战士形象。
曲波《林海雪原》
• 曲波(1923--2002) ,山东黄县人。15岁参加 八路军,解放战争初期任 团指挥员,奉命率领一支 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 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 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 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 原》,1957年出版。此后 ,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 啸》、《戎萼碑》、《桥 隆飙》等长篇小说。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小说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 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通过宏阔的时空 跨度与规模,完成对历史的演绎和对英雄的塑造。 但是由于时代氛围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作者不能 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2)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 有自传色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多为客观 叙事,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但也由于这个原 因,作者不能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有损于作 品思想内蕴的深化。 (3)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 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 • • • •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周大勇 (连长) 孙全厚(炊事班长) 王老虎(战士) 李诚(团政委)
• 彭德怀(将领)“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指挥家
• 原文赏析
周大勇人物形象分析: 周大勇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英雄:一开始,面对气势汹 汹的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当中共中央要从延安撤退时, 他从情感上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在对敌人示弱,但尽管如 此,他还是毅然担负起掩护中央机关撤退的重要任务;后 来,在完成任务之后,他领导的连队却与主力部队失去了 联系,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带领着 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又饥渴难耐,然而他和他的战友 们却没有倒下,而是用惊人的毅力与斗志,毅然时不时地 给敌人以重创。正式在这样一系列血与火地考验面前,周 大勇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战员。小说着重凸 现了他沉着、机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他的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战士形象。
曲波《林海雪原》
• 曲波(1923--2002) ,山东黄县人。15岁参加 八路军,解放战争初期任 团指挥员,奉命率领一支 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 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 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 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 原》,1957年出版。此后 ,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 啸》、《戎萼碑》、《桥 隆飙》等长篇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 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中期 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概 述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 现了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成就蜚然的大家。 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地描摹农村中芸芸众 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 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 乡山水人物;或以传统的形式、革命的激情讴歌 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
1947年8月,在晋察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与会者 “同意提出赵树理方向”,将之“作为我们的旗帜”(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 报》。) • 在此前后,“解放区”的出版社,编印了多种赵树理 创作的评论集(注:如冀鲁豫书店1947年7月初版的《论赵 树理的创作》,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9月编辑印行的《论 赵树理的创作》等。),收入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 麟、林默涵、荒煤、力群、冯牧等的文章。 •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前后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中,赵 树理被做了颇为特殊的处理。他的创作理所当然地入选展 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并且 他又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 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而在《新文学选集》(茅盾 主编)中设有他的专辑。
• • • •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 ⑴、具有鲜明的启蒙思想和深刻的反封建思想。 ⑵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服务于农民 需要,是赵树理的创作追求。他的小说创作基 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他的现实主义既不 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肤浅 的现实主义或者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 为“质朴的现实主义”(或“写真实的现实主 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还是相 信自己的眼睛”。赵树理的小说与当时写农村 生活的其他小说相比,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色斗争的逐步升 级和文艺领域展开的批判,一些作家受到冲击以 至迫害,严重挫伤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农村题材 小说开始走向衰微。 • 这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明显地向反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方面倾斜。甚至不惜曲解生活, 而根据阶级斗争理论的模式来设置人物、情节和 矛盾冲突。 • 从康濯的《东方红》,陈登科的《风雷》,浩 然的《艳阳天》(1964年1月)等长篇小说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思想、人物 设置、情节模式越来越屈从于阶级斗争理念的演 变轨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逐渐被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所覆盖,变得简单化以至于模式化。
第一节 50-60年代中期 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概 述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 现了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成就蜚然的大家。 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地描摹农村中芸芸众 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 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 乡山水人物;或以传统的形式、革命的激情讴歌 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
1947年8月,在晋察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与会者 “同意提出赵树理方向”,将之“作为我们的旗帜”(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 报》。) • 在此前后,“解放区”的出版社,编印了多种赵树理 创作的评论集(注:如冀鲁豫书店1947年7月初版的《论赵 树理的创作》,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9月编辑印行的《论 赵树理的创作》等。),收入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 麟、林默涵、荒煤、力群、冯牧等的文章。 •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前后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中,赵 树理被做了颇为特殊的处理。他的创作理所当然地入选展 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并且 他又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 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而在《新文学选集》(茅盾 主编)中设有他的专辑。
• • • •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 ⑴、具有鲜明的启蒙思想和深刻的反封建思想。 ⑵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服务于农民 需要,是赵树理的创作追求。他的小说创作基 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他的现实主义既不 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肤浅 的现实主义或者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 为“质朴的现实主义”(或“写真实的现实主 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还是相 信自己的眼睛”。赵树理的小说与当时写农村 生活的其他小说相比,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色斗争的逐步升 级和文艺领域展开的批判,一些作家受到冲击以 至迫害,严重挫伤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农村题材 小说开始走向衰微。 • 这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明显地向反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方面倾斜。甚至不惜曲解生活, 而根据阶级斗争理论的模式来设置人物、情节和 矛盾冲突。 • 从康濯的《东方红》,陈登科的《风雷》,浩 然的《艳阳天》(1964年1月)等长篇小说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思想、人物 设置、情节模式越来越屈从于阶级斗争理念的演 变轨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逐渐被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所覆盖,变得简单化以至于模式化。
第二章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PPT课件
.
1
第一节 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五十年代的创作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50年代以 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短篇《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 不住的手》、《互作鉴定》,长篇《三里湾》,评书《灵泉洞》,还创作鼓 词,小调等。“文革”中受残酷迫害致死。
赵树理始终想绕开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 结合起来,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问题小说。
.
4
三种人物形象
中间人物“小腿疼”“吃不饱”,代表自私自 利、偷懒耍赖,爱占便宜的农民。
杨小四代表新型农村干部,办事果断、干练、 为求目的不顾手段。
王聚海“和稀泥”式的人物 ,工作作风以柔 为主,主张摸清脾气,然后再予以劝导。
.
5
第一次冲突
“你是不是向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 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
下堡乡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业合作社,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故事。
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也是一种私 有制的回归。
合作化运动则是对农民进行改造,彻底消除私有制。
.
11
二、《创业史》中的农民形象 旧农民形象 1、富农姚士杰——富农成为合作化运动的头号
敌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反面典型,政治立 场反动,伦理道德败坏 2、富裕中农郭世富——精明能干、自私狡猾, 有着憨厚朴实的外表和精明狡诈的心机 3、新中农郭振山——村民代表主任,热衷个人 发家,老谋深算、骄横强悍。
第二章 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农村题材一直是解放区文学关注的重点; 2、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三个阶段的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因此主人公的“成长”表现在:林的原始 动机本来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许多“五四” 青年一样,是一个反抗旧制度的个性主义者, 但随着反抗过程的加深,她逐渐了发现个人化 的对于幸福幻想的追求是行不通的,于是她开 始接触共产党人,并先后接受了卢嘉川、林红、 江华等人的教育,经过监狱生活的考验,她开 始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变成共产主义者。之后党 又把她派往农村,接受工农群众的教育,经受 了革命斗争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定的而 成熟的革命者,并成功领导了北京大学的反帝 爱国的学生运动。这样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 “与历史一同进步”的成长过程。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 自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国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 派。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 量较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 头》、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 家有:赵树理、孙犁、路翎、马烽、康濯、峻青、 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③从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看,此期农 村题材小说创作最为活跃。 ④在乡村小说兴盛的同时,“红色历史 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较热的局面。
(二)1956年至1962年——中国当代小说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到1957年下半 年有“反右”运动之前1年多的时间里,小说创 作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出现了“干预生活” 和探求人情人性的热流,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 有影响的作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 命运多舛的探求之路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二节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 述
一、 孙犁的小说
• 1. 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 • ⑴、选取“重大题材”。 • 孙犁的当代创作选取了“重大题材”,主要是两个方
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农村生活题材。 • 孙犁小说大都以滹沱河畔、白洋淀中、冀中平原、冀 西山地的农村乡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为描写对 象。表现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 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条线索贯穿了他 从抗战时期《芦花荡》(1944年)、《荷花淀》到建国初 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风云初记》、《铁木 前传》等作品。
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发展历程
• 1. 建国初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端良好。 • 2. 反右后,革命历史小说长篇创作获得丰收。 • 3.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革命历史小说创 • 作因极左政治的影响陷入低谷。
五、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 创作特点
•
• • • • • 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 说也较为多样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形态的 演变过程。 1. 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⑴、故事体成就更为显著。 ⑵、纪实体成绩可喜。 2. 追求“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更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 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 “史诗风范”。
• •
• •
⑵、个性化的抒情风格:“重大题材”的浪漫主义表现。 孙犁小说创作的题材是重大的,但他对题材所作的艺 术处理却是独特和别致的,这就是他在描写现实生活时经 常揉进的浪漫主义情调。 在孙犁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 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 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 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 歌的交响曲,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①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对战争进行诗化处理,凸 显人性美、人情美。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 要表现。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中,由通讯和故事衍 生而来的小说一直看重对于事件和故事的质朴叙述;但孙 犁的创作不同,真正形成他个人风格的,则是在延安创作 的《芦花荡》、《荷花淀》等,正是这类作品开了将革命 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先声。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一、大胆干预生活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如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
宗璞《红豆》等。 宗璞《红豆》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 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2、融入传奇性作品 、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事 )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 铁道游击队》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奇 )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 林海雪原》 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色彩 )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的独具个性和 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中,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新 时代先进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 代表性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此外,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第三,《创业史》还具有浑厚的恢宏、深沉而 热烈、细密而遒劲的艺术风格。 柳青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的 巨大变化,使小说的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作者还善于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 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 在一起,使诗情与哲理相融合,形成了深沉而 热烈的格调,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创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是他的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 有味” 有味”。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如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
宗璞《红豆》等。 宗璞《红豆》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 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2、融入传奇性作品 、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事 )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 铁道游击队》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奇 )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 林海雪原》 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色彩 )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的独具个性和 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中,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新 时代先进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 代表性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此外,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第三,《创业史》还具有浑厚的恢宏、深沉而 热烈、细密而遒劲的艺术风格。 柳青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的 巨大变化,使小说的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作者还善于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 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 在一起,使诗情与哲理相融合,形成了深沉而 热烈的格调,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创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是他的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 有味” 有味”。
5060年代的中国小说课件分解
新民歌运动的主题
劳动主题 爱情主题 颂歌主题
1、劳动主题
稻谷堆的圆又圆, 社员堆到上了天. 撕片白云擦擦汗, 凑上太阳吸袋烟。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一个萝卜千金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我来了》
大跃进时陕西安康的一首《我来了》, 在全国传诵,具有很大的震撼力: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
“我”(李克)和“我的妻”(张同志)
小说写的主 要是曾被夸为 “知识分子和工 农结合的典型” 的一对夫妻进城 后婚姻从破裂到 修复的一个过程。
“我的妻”——张同志
小说中“张同志”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 廓中一个崭新的形象, 是作者的一种创造,并 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的妻”——张同志
张同志确实代表了一批有着和她共同经 历的中国妇女。
题材:光明面,歌颂一切。
手法: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
功能:认识和教化。
主要作品
五六十年代绝大部分作品都逃不出“革 命战争题材”与“现实农村题材”两类,这 时期的主要作品可用八个字概括: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第一讲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序 言
战争结束后,在文学创作领域,作家们
期待:一个从事文学创造的从容环境。 现实: 理想的实现遇到了困难。
原因:战后中国现实政治的急迫情势。
结果:文学成为实现和宣传政治主张的工具。
五六十年代文学的特点
1 .文学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2.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3.文学作品题材集中,艺术形式单调,文学功 能单一。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造成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一是“先天不 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二是文 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成( 中篇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 去处理生活,又不象短篇那么快捷,能迅 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映 )。三是大 型文学期刊的短缺。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 的根据。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 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 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会见彭司令员 》等作品。 后来,出版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两个短篇小说 集《英雄的故事》 (1959) 和《李大海》 (1961) 。 巴金:“我多么想绘出他们的崇高的精神面貌, 写尽我的尊敬和热爱的感情。然而我的愿望和努 力到了我的秃笔下都变成这些无力的文字了。”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这个时期,还有了“短篇小说作家”的概 念。 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赵树理、李准、 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 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尽管他们中 有的也写过中、长篇。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中篇则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 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 重视。
从1949年到1965年,这期间发表的中篇小 说,大约有四百余部。 较为知名的有《铁木前传》(孙犁)、《在和 平的日子里》(杜鹏程)、《来访者》(方纪)、 《水滴石穿》(康濯)、《归家》(刘澍德)等 不多的几部。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第三章 50-60年代小说
1、民主革命
(一)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2、抗日战争
(一)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解放战争
(一)革命历史题材
4、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A:从干部与群众角度看:小说名为《“锻 炼锻炼”》,指干部需要“锻炼锻炼”, 而暗含群众需要“改造改造”。
B:从民主与专政看:在作品中写民主有两 种形式:大字报和大辩论,这是整风时期 群众发扬民主的武器,利用他们向领导提 意见。但在“发右运动”以后则变成了领 导干部政治群众的工具,而且干部嘴里口 口声声挂着“法院”“乡政府”,他们对 群众的蛮横态度是依仗了国家机器作为后 台,辩论中干部句句逼人。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五四乡土文学传统的滋养 鲁迅、沈从文、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 黎锦明 等乡土作家的创作经验
2、左翼与解放区农村题材创作传统 的影响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说假话的 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 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 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 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 动的靶子。
5、1963年发表的《“起码”与“高深”》 一文,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追查。 1964年发表小说《卖烟叶》也被当作“写 中间人物”的标本遭到批判。 1966年8月8日,山西省委宣传部召开座谈 会,将赵树理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权 威”、“周扬黑帮树立的标兵”展开了彻 底批判,此后,被抓去山西全省各地到处 批斗,打断肋骨。 1970年,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成立“赵树 理专案组”,对他进行隔离审查,同年9月 23日被批斗至死。
3、五六十年代小说
3、《百合花》的艺术风格。 ①人物刻画:通过人物动作、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 人物的先后出场,则采用了不同的笔法: 小通讯员: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不断推进和完成人物刻划; 新媳妇:以由隐而显,由淡而浓,由弱而强的手法,通过人物 的神情举止和内心变化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②结构上,前后呼应 : 野菊花 衣肩的破洞 ③风格上 “清新,俊逸” 。 茹志娟前后不同时间创作风格不断丰富变化: 即“从微笑到沉思”。
一是作家“选取他充分熟悉、透彻理解、他认为有价值、有意
的东西,作为自己加工提炼的对象,这就是题材”; 二是“指的可 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见1961年第3期 《文艺报》专论《题材问题》)。
在当代文学的语境下, 一般则认可后一种。
周扬1908年-1989年
2、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①如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 事题材等 。 这些概念有其特定含义,它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 政治活动。 ②如重大题材、“次要题材” 。 一般来说,表现工农兵的生活, 优于表现知识分子;“重大”性质的 政治斗争、政治运动,优于“家务事、 儿女情”等。 依循上述的类型尺度来观察这一 时期的小说创作,那么,题材分布的 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题材”和“革命 历史题材”等方面。
柳青王Biblioteka 石杜鹏程李准浩然
(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P25),
1、主要作品: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1951) 、 《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 《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 《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 《红日》(吴强,1957)、 《林海雪原》(曲波,1957)、 《红旗谱》(梁斌,1957)、 《青春之歌》(杨沫,1958)、 《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烈火金钢》(刘流,1958)、 《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 《苦菜花》(冯德英,1958)、 《三家巷》(欧阳山,1959)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有影响的文学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
• 问题:并不能深刻地表现“农村生活”,乡土
小说的文化意味很少,
4
• 2、“革命历史”是另一重要题材 • 问题:“革命历史”被限制在革命者为
夺取政权而组织领导的各种斗争,尤其 是武装斗争,人道主义精神缺乏、悲悯 情怀淡薄
5
• C、短篇小说的亮色——“百花小说” 两个时期:一是1956年“双百”之后;一
• 1、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主人公:刘世吾、林震 • 2、李国文的《改选》 • 主人公:老郝 • 3、宗璞的《红豆》 • 主人公:江玫、齐虹 • 4、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 5、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 主人公:徐文霞
20
八、短篇历史小说
• 它们以1961年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为发端,相继有黄 秋耘的《杜子美还乡》《顾母绝食》《鲁亮侪摘印》、冯至的 《白发生黑丝》、陈翔鹤的《广陵散》、徐懋庸的《鸡肋》、师 陀的《西门豹的遭遇》等等共四五十篇之多。
15
四、李凖和周立波
• 李凖(1928-2000),河南洛阳县人,50年代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 《灰色的帆篷》、《李双双小传》和《耕耘记》、文 革后创作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本时期的作品有 长篇《山乡巨变》和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禾 场上》、《卜春秀》、《桐花没有开》
• 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乡村人情风俗和自然风光的描写 是他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16
五、山药蛋派作家
• 1、赵树理,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作品是《登记》和 《“锻炼锻炼”》
• 《登记》中“小飞蛾”的形象 • 《“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 • 2、马烽,这一时期主要创作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上
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 3、西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赖大嫂》、《宋老
12
三、茹志鹃和孙犁
• 茹志鹃(1925-1998),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 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
• 她的作品分类:一、革命战争题材,书写40年代的战 争生活: 《三走严庄》、《高高的白杨树》、《关大 妈》和《百合花》等
• 二、“现实题材”:主要表现上海里弄及近郊村镇普 通妇女的生活:《如愿》、《春暖时节》、《里程》 和 《静静的产院》等
五、六十年代小说
1
一、中、短篇小说
1、 中篇小说不受重视,较有影响的几篇有孙
犁的《铁木前传》、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 里》、刘澍德的《归家》、方纪的《来访者》 等。 原因分析:现代文学史上中篇小说就没有获得充分发展
中篇小说既无由成为史诗,又不能及时反 映现实 当时能发表中篇的杂志匮乏
2
• 2、短篇小说受到充分注意 • A、 老作家、新作者的创作 • 1、 老作家:赵树理、孙犁、康濯、谷
21
九、长篇小说
• 总体特点: • 1、追求“史诗”效果 • 2、塑造“典型”——革命英雄 • 3、“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占有主
导地位。
22
• 1、 建国之初: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
代表作:马加《开不败的花朵》、柳青《铜墙铁
壁》、孙犁《风云初记》、杨朔《三千里江山》、陆 国柱《上甘岭》、孔厥、袁静《新英雄儿女传》、杜 鹏程《保卫延安》等
• 2、王愿坚,山东诸城人。本时期的作品有《党费》、 《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亲人》、《粮食 的故事》
18
• 他的作品多描写当时革命历史题材较少涉及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地区 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断。
• 他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表现英雄人物不同凡响 的精神世界
19
七、“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
峪、马烽、路翎、艾芜、沙汀、周立波 等 • 2、 新作者:李准、王汶石、峻青、王 愿坚、宗璞、茹志鹃、陆文夫、刘真、 王蒙、林斤澜、刘绍棠、方之、高晓声 等
3
• B、 题材不平衡
1、农村题材占大多数: 山药蛋派:起源于40年代中期。1942年后,赵树理首 先发表了一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的 作品。当时同在山西的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 正等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也写出了具有大致相同特色 的作品。这批作家在建国初期曾一度分散,但50年代 中期又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回到山西工作,并且不断创 作出有影响的作品,从而在50、60年代形成了一个相
8
• 2、康濯及其《水滴石穿》 • 康濯,原名毛季常,湖南省湘阴县人,主要作
品有《我的两家房东》和《康濯小说选》等, 《水滴石穿》是他的代表作。 • 《水滴石穿》的主人公:申玉枝 • 特点:1、“在揭示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 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 2、真实地描写了申玉枝的心理尤其是性心理 • 3、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描写
大进城》、《终身大事》等。
17
六、峻青和王愿坚
• 1、峻青,山东海阳县人,1949年后开始创作,主要作 品有《黎明的河边》、《老交通》、《党员登记表》、 《山鹰》、《海燕》、《老水牛爷爷》等。
•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抗战末期和40年代后期胶东军民的 斗争。
• 特点: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 形象。
• 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性格成长:高云览《小城春 秋》、杨沫《青春之歌》
• 城市题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周立波《铁水奔 流》、肖军《五月的矿山》、艾芜《百炼成钢》、草 明《乘风破浪》
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3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受到阻扼 姚雪垠 《李自成》
25
14
• 孙犁(1913-2002),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 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石猴》、 《吴召儿》、《小胜儿》、《正月》、《春歌》等
• 特点:1、注重表现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中普通农民的 命运与情感
• 2、将人性的美善作为自己叙事的重要内容 • 3、特别善于刻画美好的女性形象 • 4、清新、优美、抒情的美学风范 • 中篇《铁木前传》是孙犁本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 主人公: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六儿、小满儿 • 特点:小满儿的刻画十分动人,也体现出孙犁的困境
• 创作特点 :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描述上的真切感 、作
•
品往往缺乏深度,人物形象典型化程度不很高。
23
• 2、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的发 展
•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 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知侠《铁道游击队》、吴 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罗 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三家巷》
活气息 • 3、是当代中国最早触及城市生活和城市问题
的小说
11
• 路翎及其《洼地上的“战役”》 • 路翎,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生于南京。 • 《洼地上的“战役” 》的主人公:王应洪 • 特点:1、对异国恋情的书写 • 2、关注个人的命运、关注战争中的个体的鲜
活的感性经验 • 3、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 • 4、采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法
• 共同特点:1、多出自老作家之手,他们更多地采用象征、影射等 手法,以曲笔来表达感情
• 2、关注知识者自身的现实处境、心灵状态是这批小说重要的思想 价值所在
• 3、努力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流弊,没有将人物作为政治品格的 符号,而是立体地写出他们的血肉与灵魂
• 4、语言朴实、朴素而不失凝炼,叙事畅达、明晰、表现现深厚的 文学功力。
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 《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丝》 3、散文式小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禾场上》汪曾祺《羊舍一夕》
7
二、几部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
• 1、刘澍德及其《归家》 • 刘澍德(1906-1970)吉林省永吉县人,
主要小说有《桥》、《归家》及《刘澍 德小说选》等。 • 主人公:李菊英、朱彦 • 特点: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刻划
• 她的小说特点:1、从女性视阈来展现新社会给妇女带 来的变化;2、清新、隽永的风格
13
• 《百合花》的特点: • 1、避开了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的笔
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 生活细节上 • 2、将英雄人物当成普通人来写 • 3、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传达内心的律 动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性
是1960年初文艺政策调整期 突破:一是题材的拓展:1、爱情、日常生
活,如《红豆》、《小巷深处》、《在 悬崖上》等;2、历史,如《陶渊明写挽 歌》、《广陵散》、《杜子美还家》
二是揭示矛盾: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改选》等。
6
D、短篇小说艺术的探索: 1、“写中间人物论”:《赖大嫂》、
《锻炼锻炼》 2、 “反映生活的深度和真实性”:陈翔
9
• 方纪及其《来访者》 •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人,著有《方纪文
集》 • 《来访者》的主人公:康敏夫 • 特点:1、取材独特 • 2、叙事视角独特,有两个叙事人:康敏夫和
“我”
10
• 萧也牧及其《我们夫妇之间》 • 萧也牧,原名吴承淦,浙江吴兴人, 《我们夫
妇之间》是其最重要的作品。 • 《我们夫妇之间》的主人公:张同志和李克 • 特点:1、题材独特并克服了流行的阶级论 • 2、笔致富有情趣,有幽默感、具有较强的生
• 问题:并不能深刻地表现“农村生活”,乡土
小说的文化意味很少,
4
• 2、“革命历史”是另一重要题材 • 问题:“革命历史”被限制在革命者为
夺取政权而组织领导的各种斗争,尤其 是武装斗争,人道主义精神缺乏、悲悯 情怀淡薄
5
• C、短篇小说的亮色——“百花小说” 两个时期:一是1956年“双百”之后;一
• 1、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主人公:刘世吾、林震 • 2、李国文的《改选》 • 主人公:老郝 • 3、宗璞的《红豆》 • 主人公:江玫、齐虹 • 4、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 5、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 主人公:徐文霞
20
八、短篇历史小说
• 它们以1961年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为发端,相继有黄 秋耘的《杜子美还乡》《顾母绝食》《鲁亮侪摘印》、冯至的 《白发生黑丝》、陈翔鹤的《广陵散》、徐懋庸的《鸡肋》、师 陀的《西门豹的遭遇》等等共四五十篇之多。
15
四、李凖和周立波
• 李凖(1928-2000),河南洛阳县人,50年代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 《灰色的帆篷》、《李双双小传》和《耕耘记》、文 革后创作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本时期的作品有 长篇《山乡巨变》和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禾 场上》、《卜春秀》、《桐花没有开》
• 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乡村人情风俗和自然风光的描写 是他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16
五、山药蛋派作家
• 1、赵树理,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作品是《登记》和 《“锻炼锻炼”》
• 《登记》中“小飞蛾”的形象 • 《“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 • 2、马烽,这一时期主要创作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上
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 3、西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赖大嫂》、《宋老
12
三、茹志鹃和孙犁
• 茹志鹃(1925-1998),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 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
• 她的作品分类:一、革命战争题材,书写40年代的战 争生活: 《三走严庄》、《高高的白杨树》、《关大 妈》和《百合花》等
• 二、“现实题材”:主要表现上海里弄及近郊村镇普 通妇女的生活:《如愿》、《春暖时节》、《里程》 和 《静静的产院》等
五、六十年代小说
1
一、中、短篇小说
1、 中篇小说不受重视,较有影响的几篇有孙
犁的《铁木前传》、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 里》、刘澍德的《归家》、方纪的《来访者》 等。 原因分析:现代文学史上中篇小说就没有获得充分发展
中篇小说既无由成为史诗,又不能及时反 映现实 当时能发表中篇的杂志匮乏
2
• 2、短篇小说受到充分注意 • A、 老作家、新作者的创作 • 1、 老作家:赵树理、孙犁、康濯、谷
21
九、长篇小说
• 总体特点: • 1、追求“史诗”效果 • 2、塑造“典型”——革命英雄 • 3、“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占有主
导地位。
22
• 1、 建国之初: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
代表作:马加《开不败的花朵》、柳青《铜墙铁
壁》、孙犁《风云初记》、杨朔《三千里江山》、陆 国柱《上甘岭》、孔厥、袁静《新英雄儿女传》、杜 鹏程《保卫延安》等
• 2、王愿坚,山东诸城人。本时期的作品有《党费》、 《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亲人》、《粮食 的故事》
18
• 他的作品多描写当时革命历史题材较少涉及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地区 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断。
• 他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表现英雄人物不同凡响 的精神世界
19
七、“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
峪、马烽、路翎、艾芜、沙汀、周立波 等 • 2、 新作者:李准、王汶石、峻青、王 愿坚、宗璞、茹志鹃、陆文夫、刘真、 王蒙、林斤澜、刘绍棠、方之、高晓声 等
3
• B、 题材不平衡
1、农村题材占大多数: 山药蛋派:起源于40年代中期。1942年后,赵树理首 先发表了一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的 作品。当时同在山西的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 正等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也写出了具有大致相同特色 的作品。这批作家在建国初期曾一度分散,但50年代 中期又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回到山西工作,并且不断创 作出有影响的作品,从而在50、60年代形成了一个相
8
• 2、康濯及其《水滴石穿》 • 康濯,原名毛季常,湖南省湘阴县人,主要作
品有《我的两家房东》和《康濯小说选》等, 《水滴石穿》是他的代表作。 • 《水滴石穿》的主人公:申玉枝 • 特点:1、“在揭示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 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 2、真实地描写了申玉枝的心理尤其是性心理 • 3、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描写
大进城》、《终身大事》等。
17
六、峻青和王愿坚
• 1、峻青,山东海阳县人,1949年后开始创作,主要作 品有《黎明的河边》、《老交通》、《党员登记表》、 《山鹰》、《海燕》、《老水牛爷爷》等。
•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抗战末期和40年代后期胶东军民的 斗争。
• 特点: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 形象。
• 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性格成长:高云览《小城春 秋》、杨沫《青春之歌》
• 城市题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周立波《铁水奔 流》、肖军《五月的矿山》、艾芜《百炼成钢》、草 明《乘风破浪》
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3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受到阻扼 姚雪垠 《李自成》
25
14
• 孙犁(1913-2002),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 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石猴》、 《吴召儿》、《小胜儿》、《正月》、《春歌》等
• 特点:1、注重表现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中普通农民的 命运与情感
• 2、将人性的美善作为自己叙事的重要内容 • 3、特别善于刻画美好的女性形象 • 4、清新、优美、抒情的美学风范 • 中篇《铁木前传》是孙犁本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 主人公: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六儿、小满儿 • 特点:小满儿的刻画十分动人,也体现出孙犁的困境
• 创作特点 :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描述上的真切感 、作
•
品往往缺乏深度,人物形象典型化程度不很高。
23
• 2、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的发 展
•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 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知侠《铁道游击队》、吴 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罗 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三家巷》
活气息 • 3、是当代中国最早触及城市生活和城市问题
的小说
11
• 路翎及其《洼地上的“战役”》 • 路翎,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生于南京。 • 《洼地上的“战役” 》的主人公:王应洪 • 特点:1、对异国恋情的书写 • 2、关注个人的命运、关注战争中的个体的鲜
活的感性经验 • 3、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 • 4、采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法
• 共同特点:1、多出自老作家之手,他们更多地采用象征、影射等 手法,以曲笔来表达感情
• 2、关注知识者自身的现实处境、心灵状态是这批小说重要的思想 价值所在
• 3、努力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流弊,没有将人物作为政治品格的 符号,而是立体地写出他们的血肉与灵魂
• 4、语言朴实、朴素而不失凝炼,叙事畅达、明晰、表现现深厚的 文学功力。
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 《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丝》 3、散文式小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禾场上》汪曾祺《羊舍一夕》
7
二、几部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
• 1、刘澍德及其《归家》 • 刘澍德(1906-1970)吉林省永吉县人,
主要小说有《桥》、《归家》及《刘澍 德小说选》等。 • 主人公:李菊英、朱彦 • 特点: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刻划
• 她的小说特点:1、从女性视阈来展现新社会给妇女带 来的变化;2、清新、隽永的风格
13
• 《百合花》的特点: • 1、避开了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的笔
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 生活细节上 • 2、将英雄人物当成普通人来写 • 3、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传达内心的律 动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性
是1960年初文艺政策调整期 突破:一是题材的拓展:1、爱情、日常生
活,如《红豆》、《小巷深处》、《在 悬崖上》等;2、历史,如《陶渊明写挽 歌》、《广陵散》、《杜子美还家》
二是揭示矛盾: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改选》等。
6
D、短篇小说艺术的探索: 1、“写中间人物论”:《赖大嫂》、
《锻炼锻炼》 2、 “反映生活的深度和真实性”:陈翔
9
• 方纪及其《来访者》 •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人,著有《方纪文
集》 • 《来访者》的主人公:康敏夫 • 特点:1、取材独特 • 2、叙事视角独特,有两个叙事人:康敏夫和
“我”
10
• 萧也牧及其《我们夫妇之间》 • 萧也牧,原名吴承淦,浙江吴兴人, 《我们夫
妇之间》是其最重要的作品。 • 《我们夫妇之间》的主人公:张同志和李克 • 特点:1、题材独特并克服了流行的阶级论 • 2、笔致富有情趣,有幽默感、具有较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