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fc0bf203169a4517723a3ae.png)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目录一、成果材料目录 (1)二、秀洲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申请表 (2)三、课题主报告 (4)四、教师论文 (11)四、教学案例 (29)五、学生作文 (40)秀洲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申请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主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前期课题的后续研究本课题是在本人2006年区立项课题《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指导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后续研究。
沿着综合实践性学习中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思路,笔者设想:传统的作文教学如果能借助综合性学习这一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平台作为作文教学创新的翅膀,那么当今的作文教学就能自由飞翔在现实生活变幻多姿、日新月异的广阔时空中。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使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平台,开发各种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搜集、筛选、整合各种资源,为写作“找米下锅”,开发生成源源不断的活性作文资源,并有效利用这些活化的作文资源写作,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走出一条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之路,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综合实践活动的作文现状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编排教材,进行专题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教学。
其中“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一板块的设置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它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但因综合性学习编排中没有明确地梳理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和操作规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研究的教师只是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大部分一线教师只是按照文本的要求开展语文综合展示活动课,但多成了课前缺乏指导,课时学生自由活动,课后也缺少总结、交流提升的资料展览课、活动过程汇报课。
语文教研活动结题报告(3篇)
![语文教研活动结题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d5190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0d.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校于XX年XX月开展了为期XX个月的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反馈等教学技能。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针对某一教学单元,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
2.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通过听课、评课,交流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3. 教学研讨: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4.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如“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等。
5. 教学反思:教师们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查找教学不足,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成立语文教研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
2. 实施阶段:- 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形成统一的教学思路。
-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课后进行评课,交流教学心得。
- 教学研讨: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教学反思:教师们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 总结阶段:对活动进行总结,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为今后的教研活动提供借鉴。
五、活动成果1. 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反馈等教学技能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c4044f931b765ce050814d4.png)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
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
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校于2002年10月提出“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来优化课堂,使课堂成为整体推动素质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
同年,本课题被福建省普教室立项,多年来得到了各级专家领导的关心与指导。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20ae6eaeaad1f347933f71.png)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作业应该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
学生在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它应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大力改革语文作业设计,赋于它新的价值: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重新认识全面作业的意义,让学生在充满生机、趣味的多彩园地中,感受到快乐、充实、收获。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有效性作业设计所展示出来的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张扬着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课改注入了一份“活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首先,在于遵循学生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基于这样的观点,实践性作业的形成也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
其次,在于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操作也是在本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中展开的,它带给学生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根本实现。
再次,在于对有关学习理论的进一步阐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25534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9.png)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依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以培养创新智能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了解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总结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三、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组织形式的研究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初步认为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语言交际实践、语文操作实践、语文活动课实践和语文社会实践等。
1.语言交际实践(1)课前练说(2)专题讨论(3)主题演讲(4)问题辩论(5)采访活动(6)争当小广播员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8eaa12a300a6c30c229ff0.png)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王东子一、课题的提出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寻找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不断探索,在实施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启智的力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验目标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从多种活动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改革以教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课题的实验假设1、研究对象:我们分别从中年级段选择两个实验班,暗设两个对照班,从每个阶段的起始入手。
通过对照比较,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2、实验方法:⑴实验法:在理论假说的引导下,制定研究目标、思路和实验步骤,将理论假说转化可供操作的材料、程序和方法。
⑵调查法: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实验班与暗设对照班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形成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
⑶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⑷个案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
四、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1、转变教师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正确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学生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双向活动的主体,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bd7a2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8.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提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是被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组立项,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和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指导下实施的总课题。
本总课题立项后,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确定16个子课题,列为自治区级课题并根据子课题申报情况,确定子课题组及承担单位和负责任。
2006年9月总课题正式开题,同时16个子课题也相继开题。
其中15个子课题于2009年年底顺利结题。
通过总课题和个子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努力开展课题研究,达到了课题的预期目标。
一、课题的提出1.1课题研究的背景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语种的边疆民族自治区。
全疆有52个民族成份,190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61.42%。
小学有6837所,在校生25026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9.3%,平均每万人口在在校生数为1629人。
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2003年秋季开始部分的民族中小学进入新课程改革。
2005年秋季全疆中小学的全面进入课程改革。
新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整合的理念,要求小学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专门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
目前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组织、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仍然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隔断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现象。
这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
②部分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cc07cdfc4ffe473268ab7f.png)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形式,以书本为主要学习途径。
从而形成了形式单一、内容固定,方法枯燥的现状。
这种现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进行创造性借鉴,探索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领域。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中,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型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做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新课标要求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都专门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与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落到实处。
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从而导致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就算有些老师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也大都处于形式上的落实,要么将课堂当成简单的游戏,师生热热闹闹的秀一场;要么当成传统的字词教学,索然无趣;有的上成了真正的活动课,缺乏语文味;有的只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而没有师生前期对活动内容和要求的探究,也没有活动中老师的点拨、师生的评价和总结。
纵观我市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几年,我市没有开展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相关比赛。
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长期处于无人牵头、教师意识淡、个别人自我摸索的尴尬境地。
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已成为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
结合教育现状,我们把“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突破口,进行课改研究,力求探索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语文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等多种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题报告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b4be22ff111f18582d05a0e.png)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各国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实践中去,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之中。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扩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课堂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
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功能,促进了个体学习,使合作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很多专家、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合作学习应该是严密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即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即要求做到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
当然,在探索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学生犹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诚如教育专家杨再隋所说“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有的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过于格式化,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等。
在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上,学生反应虽然比较热烈,参与意识也比较强,教师课堂提问人次也相当多,但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很集中,有的学生的发言竟然达四、五次之多,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
这样的课堂不能算是高效的。
如果说发展,也只能说部分同学获得了发展。
有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旨在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我校在语文小组探究学习中创出一条新路子,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及应用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及应用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1b3bb3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f.png)
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及应用工作总结在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中,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及应用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涵的关键环节。
本学期,我们围绕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一、课程资源整合的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学所涉及的资源日益丰富多样,包括教材、课外读物、网络资源、多媒体素材等等。
然而,这些资源分散且缺乏系统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我们将课程资源整合的目标确定为:通过系统梳理和有机整合,构建一个丰富、全面、有序的语文教学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课程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1、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资源,但往往被教师和学生简单地视为知识的载体。
我们组织教师团队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思维训练点以及情感教育元素。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课外资源的广泛收集为了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我们积极收集各类课外资源。
一方面,鼓励教师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如经典名著、科普文章、优秀散文等,并组织读书分享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筛选有价值的语文学习网站、在线课程、教育论坛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
3、多媒体资源的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收集了大量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如古诗词朗诵音频、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等,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讲解《红楼梦》时,播放电视剧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地方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
我们组织教师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并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f88bd026fff705cc170ade.png)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执笔: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邵淑琴一、引言。
本校自1999年创办以来,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改目标,既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完善个体性格,又弘扬教师的生命价值和人格魅力。
有这样良好的教风学风为背景,再有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和科研意识,我校于2001年11月向厦门教育学院提交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实验方案。
长期以来各学科课程自成体系,形成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
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遇到实际问题时仍然无从下手。
就语文学科来说,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相互孤立,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阶段主要是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操作系统为研究重点,兼顾理论研究,为下一阶段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作准备。
二、研究过程(一)研究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02年课题立项前,这一阶段是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小学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为02年9月课题立项至03年1月,这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
主要的工作包括组建研究组织,进行教师培训,各实验教师拟订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前检测和开展初步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为03年2月至04年1月,这一阶段是深入探索阶段。
主要的工作包括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实验教师的培训、观摩研讨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和其他的研究交流活动等。
本阶段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第四阶段为2004年2月至今,这一阶段为总结思考阶段。
主要的工作包括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结集等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以及着手后续研究方案和计划。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条途径和三个方面:1、我们在语文课中实施综合性学习时主要通过三条途径——(1)、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综合性学习(2)、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3)、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1)、在语文课中渗透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指运用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实践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41d8394b35eefdc8d333a9.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一课一教,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化,语文能力的提升没有得到螺旋式上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而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我们力求通过课程资源整合,将部编版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单元1+1+1”三大课型解读单元教材的教学策略,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已有的知识扩大化,从而让他们对单元知识有一个全新的建构和学习。
一、现状评述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当代语文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很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与探索。
通过课程资源整合,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叠和分化,促进了课程策略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经过不断的实践,学科课程整合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而基于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单一学科下课程资源的整合更适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
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整合,其中以“单元1+1+1”这种整体教学策略为主。
“单元1+1+1”整体教学策略是在整合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策略,将识字、书写、阅读、习作有机地分类、整合,最终形成“整体识字”、“书写指导”、“以文代文”三大课型。
通过这几大板块的教学,将每单元的语文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近教科书,走进教科书,然后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走出常规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语文学习。
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识字、书写、阅读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倡教师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成为学生课程资源的设计者。
二、选题意义、价值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整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0f865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6.png)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第一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为了圆满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使日常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也为迎接明年的毕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结合本人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今年所担任的六年级(1)班的学生,共有43名学生,其中女生18人。
这个班级是我从四年级一直带到了今年六年级,是个师生都相互了解的班级,是个很有凝聚力的班级。
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平时喜爱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但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没有学习兴趣或是留守学生,还需要老师加强管理,培养兴趣,争取这部分学生成绩能有所提高。
新学期中,一方面要加强“双基”训练,一方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阅读”、“习作”、“练习”和“学和做”组成。
1.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
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2.关于习作。
本册课本共安排了7课。
3.关于练习。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
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总的目的要求1、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2、准确认读209个生字。
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5个字.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和写毛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8be2029ad51f01dc381f1cc.png)
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方栋良我校立项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研究与实践”,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极不协调现象而造成的高耗低效后果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
从2006年2月开始,至今历时四年半,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及过程2006年2月——8月,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制定并论证了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行动研究,跟踪指导;个案研究,辐射验证”的研究策略,通过专题讲座、批注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点评等形式,帮助实验教师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起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思想。
2006年5月19日,我们借我校第二届教育科研工作会之机举行了课题开题会议,开始了课题研究的攻坚战。
1、对低年级、中高年级主题式单元整体备课形式、方法、操作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语文整体教学的重要基础(2006年9月——2007年8月)。
我们在对各年级的主题式单元整体备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定位单元主题,形成整体教学主线”,“沟通内在联系,设计对应的整体教学策略”,“放眼单元整体,统筹安排综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瞄准目的任务,确定具体、可操作的三维目标”,“总结回归主题,构建纲要信号图表”,“进行横向备写,平面展示,确保教学、训练的序列性、有效性”的单元整体备课操作策略,完成了“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备课”的研究论文和1——5年级单元整体备课案例集锦。
2、阅读教学课堂操作策略研究,即对各个年级、各类课文、各种课型、各个课时教学基本要求做了系统研究——为阅读教学课堂操作提供基本的遵循(2007年9月——2008年8月)。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壮观局面,但对于最基层的广大老师们来说,他们还是极希望有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遵循。
所以,我们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以让学生享受童年母语阳光绿洲幸福,夯实母语双基为目标,形成了“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最终)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最终)](https://img.taocdn.com/s3/m/f0d5e354bceb19e8b8f6bad3.png)
宁德市“十三五”(第一期)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立项编号2017JJK044 课题负责人魏小华所在单位古田县第一小学宁德市教育学会制2019年10月结题活动简况【结题时间、地点、过程简述、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2人)、参与人员等】开题时间:2019年10月23日开题地点:古田一小多媒体教室主持人:魏小华评议专家:语文高级教师林子英、语文高级教师易冬平参与人员:黎彩玲、林秀钦、陆小华等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议程:一、课题组成员陆小华进行课题汇报课——《四季之美》(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二、课题主持人魏小华结合PPT向专家组成员进行课题结题相关汇报。
三、宁德市名师办公室领衔名师语文高级教师易冬平和语文高级林子英进行审读课题成果。
四、召开座谈会。
六、综合评议评定。
结题内容:一、课题主持人魏小华发言:首先祝贺我校课题组申报的宁德市“十三五”(第一期)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顺利结题。
我们这个课题组成员都是奋斗在-线的骨干教师,我们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团体。
从2017年12月立项到开题到结题,历经两年多时间,这两年里得到许多领导和专家的帮助和支持,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不断成长,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学教研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结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成果等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极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身份。
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充分应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辟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有益于拓宽小学生语文进修和应用的范畴,在开放式的语文课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2. 课题研究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部编本语文教学实践研究(3篇)
![部编本语文教学实践研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07007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b.png)
第1篇摘要:本文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部编本语文教学效果。
本文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部编本语文教材是我国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部编本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通过对部编本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为我国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特点1.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部编本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体现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部编本语文教材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部编本语文教学实践研究1. 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丰富多样。
部编本语文教材内容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需求。
(2)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关注时代发展,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国家大事。
(3)教材内容注重文化传承。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注重文化传承,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方法研究(1)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一课一教,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化,语文能力的提升没有得到螺旋式上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而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我们力求通过课程资源整合,将部编版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单元1+1+1”三大课型解读单元教材的教学策略,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已有的知识扩大化,从而让他们对单元知识有一个全新的建构和学习。
一、现状评述
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当代语文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很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与探索。
通过课程资源整合,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叠和分化,促进了课程策略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经过不断的实践,学科课程整合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而基于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单一学科下课程资源的整合更适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
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整合,其中以“单元1+1+1”这种整体教学策略为主。
“单元1+1+1”整体教学策略是在整合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策略,将识字、书写、阅读、习作有机地分类、整合,最终形成“整体识字”、“书写指导”、“以文代文”三大课型。
通过这几大
板块的教学,将每单元的语文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近教科书,走进教科书,然后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走出常规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语文学习。
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识字、书写、阅读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倡教师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成为学生课程资源的设计者。
二、选题意义、价值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整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主线的编排特点,传统的一课一讲策略使学生收获的往往是零散的知识,无法进行系统化学习。
进行单元式课程整合以后,更便于学生对部编版教材进行有条理、系统化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螺旋式上升。
2.利用整体识字、写字课型,将教材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在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中,立足新课标提倡的多识少写、识写结合原则,对文本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对每单元出现的一、二类生字从字形、结构等方面的归类,让孩子更加系统化地识字、写字。
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更多识字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同时,书写指导中精讲典
型的生字,提倡学生自主书写。
让学生建构识字、写字的知识体系。
3.整合资源,一篇带多篇,有效进行海量阅读。
针对教材阅读内容有限的问题,实施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中能够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进行海量阅读。
指导学生高效阅读,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建立在语文学习需要海量阅读的理论依据上,让孩子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它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又同时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使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阅读能力得以拓展,使学习能力弱的孩子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整合教学,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得以增强,阅读的自由度得以提高,阅读视野更是大幅度开阔,同时通过聚焦单元语言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最终习得语言技能和语文素养。
三、研究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学校、老师、学生自主整合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建设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库,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体系。
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课程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念,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新课程改革中“单元1+1+1”教学的设计者与开发者。
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教师自主研发、创新教学的意识和
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学生发展目标:通过课程研究,使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课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单元1+1+1”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识字量得到明显扩大;短时间内掌握了书写技巧,书写质量显著提高;在海量阅读中阅读视野得到拓宽,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4.家长发展目标:通过对家长的宣传与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
促使家长认识到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了解、接受我们的语文“单元1+1+1”整体教学策略,并且积极地加入我们的队伍,配合我们做好语文学习的前餐工作,将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培养孩子的语文综合素养。
同时,关注海量阅读对孩子语文学习的持续作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让阅读走进孩子的生活,陪伴孩子的成长,为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求实验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资源观念,将现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校本语文资源体系。
整合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有效教学,形成单元“1+1+1”教学策略。
使学生在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快乐学习,在知识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