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北朝民歌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在不同历史天空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学。
文学有许多的分类标准。
文学从国度来说,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文学从历史时期来说,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又可分为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朝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文学从社会阶层来说,可以分成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
那些接近人民大众的思想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平民文学,而另一些能够体现官僚士大夫的思想情趣、文学素养、生活方式的文学称为贵族文学。
民歌自然归属于平民文学。
民歌以其清新流丽朴拙见长,不同于个人的文字作品,体现了一定地域内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
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属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平民文学范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
当然,南北朝民歌的出现、发展、繁荣并不是偶然的。
一、南北朝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年代,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又是连年混乱南北分裂,直至隋重新统一。
由于战争不断,导致政权更迭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东晋和北魏存在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王朝生命都不长。
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仅二十余年。
国家分裂,政权不稳,政治集团互相伐戮,斗争激烈。
南北方政权虽一时偏安,但南征北讨亦时起时伏。
动乱的年代,使统治阶层像平民百姓一样感到世事无常,人心惶惶。
所以宗族血统成了统治阶级巩固政权采取的一种手段,因而产生了士族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
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乱,但南北朝时期也并非就是暗无天日。
这段时期中国传统的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尤其是东南地区还建成了并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
在社会思想上更为自由活跃。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南北朝民歌--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南北朝民歌一、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多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二、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一、吴歌与西曲。
(一)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二)《乐府诗集》引《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引《古今乐录》:“按西曲歌出于荆(湖北江陵县)、郢(江陵县附近)、樊(湖北省襄樊市)、邓(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1、这些民歌本是徒歌,乐府机构采集后才入乐;2、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地区不同,音乐声节和歌唱方式上有差异;3、时间上,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居多。
4、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
二、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引《宋书·乐志》:“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因:(一)南朝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汉代采集民歌有“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南朝采集民歌完全为满足声色需要。
汉魏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其曲、辞也不能满足享乐需要,而此时南方民间已产生大量新声歌曲,尤其民间男女恋情歌唱,更适合统治者的生活情调;经统治者提倡,此类民歌更发达。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文档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南朝乐府民歌的兴起有三大背景:首先是整体动乱,局部偏安;其次是思想开放,文化交融;再次是风气更替,好尚大变。
因此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如下:其一:曲调繁复,内容狭窄,都离不开男女之情。
其二:总体风格类似。
其三:情感鲜明突出,修辞手法活泼多样。
而语言表达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南朝民歌柔媚清丽,婉转缠绵。
北朝乐府民歌兴起也有赖于特殊的背景:首先是北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其次是游牧民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北方的长期战乱;最后是北方经济和中心城市的衰落。
因此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而语言表达较少修辞,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
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
北朝民歌直率粗犷、质朴刚键。
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着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
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北歌代表作品赏析
刺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琅琊王歌辞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於十五女。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长。 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収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主讲人:张 庆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一、乐府的沿革
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 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 承秦制,汉武帝时扩建乐 府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 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 编与创作音乐、训练乐工、 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迚行演唱及演奏等,同时采集了 大量民歌以观民风、行乐教。后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 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后来乐府机构衰弱,汉哀帝时甚至一度撤销乐府,隋 唐时期,演变为太乐署,唐代另设 教坊和梨园 。乐府诗 歌的乐谱此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 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由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杜甫•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斾。 结収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进,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敕勒歌【年代】南北朝【体裁】词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注释】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见:通“现”,读xiàn,呈现、出现。
【拼音】Chì Lè gē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tiān sì qióng lú ,lóng gài sì yǎ 。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作品鉴赏】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古代文学学习笔记:南北朝民歌

古代文学学习笔记: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南朝因为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景色秀美,经济也比较发达,再加上社会思想的开放和统治者的喜爱,所以南朝的民歌也充满了情味。
现存的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中,其中有326首吴歌,142首西曲,18首民间用于祀神的神弦歌。
吴歌一般产生在东晋和刘宋时期,西曲产生的时间稍晚一点,多数产生于南朝。
从地域来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吴歌主要产生在南京及其周围地区,西曲主要产生在江汉流域,如湖北江陵、河南邓县等地。
南朝的民歌多数出自歌女、商贾、船夫和城市的中下层文士等之口,90%以上与男女恋情有关,主要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的趣味,当然因为统治者出于享乐的需要也喜欢这类民歌,所以,南朝民歌也反映了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吴歌中重要的曲调有《子夜歌》(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读曲歌》(89首)、《华山畿》(25首)等。
《子夜歌》情调一般是悲苦的,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道出了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悲伤。
《子夜四时歌》则用更精致的语言,以一年四季的景物为衬托来歌唱两性之间的情感。
如《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表现男女相思,而《子夜四时歌·冬歌》:渊冰厚三尺,枯林鸣悲风。
为欢憔悴尽,那得好容颜。
同样表现男女相思,只是这份相思已经给女性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读曲歌》是没有音乐的徒歌,语言朴素,如“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用口语化的语言唱出了两情相悦中的快乐。
《华山畿》同样歌唱的是爱情,如“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西曲中大部分是舞曲,歌词则多写发生在水边船上的爱情,如《三洲曲》:“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西曲中的爱情一般也是悲伤的,但诗的情调却较为明快,如《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浅谈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女子不同的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浅谈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女子不同的爱情观形成的原因郑铭铭内容提要南北朝乐府诗歌中女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
南北朝虽然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但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所创作的女子形象也在语言风格,思想情感,内容倾向等方面不同。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爱情观差异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南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有所法杖,文化也有所提倡,环境优美,百姓生活稳定;而北朝多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经济比不上南朝,环境恶劣,生活较之贫苦。
故南朝女子重爱情,北朝女子重婚姻。
关键词南北朝乐府民歌女子爱情观原因南北朝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民歌发展史的又一奇峰。
而在这一时期所创造的诗歌中,对女性爱情诗歌的描写更是层出不穷。
在是个灿烂的天空中,爱情诗歌大放光彩,无论是南朝诗歌中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婉约含羞女子,还是北朝中大胆追求婚姻的女子,无不让我们赞叹。
宋人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中收录,保存了一部分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9年)的民歌。
其中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词》中,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作品。
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表演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南朝民歌儿女情歌多眼泪,“泪落枕讲将浮,身沉被流女”,“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流许,”北朝民歌则简直找不到一个泪字,北方女子更大胆,更干脆,更泼辣。
南朝民歌中女子说:“谁能空相忆,独眠度三阳?”北方女子却说:“谁家女子能步行,反著禅后群露。
天生男女共一女,愿的两个成翁妪!”南方女子当失恋或婚姻不自由时,往往采取“自经屏风里”的办法,北方女子则不然,“老女不嫁,抢天呼地!”是什么原因导致南北朝乐府诗歌中女子的形象有差异呢?众所周知,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两朝之间的交流十分贫乏,古代的交通事业和通信事业没有很发达,因而两地处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所创造的是个当然独具特色。
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敕勒歌【年代】南北朝【体裁】词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注释】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见:通“现”,读 xiàn,呈现、出现。
【拼音】Chì Lè gē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tiān sì qióng lú,lóng gài sì y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作品鉴赏】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约从420年至589年,期间出现了许多的民歌。
虽然这些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南北朝时期民歌的异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一、南北朝民歌的起源南北朝民歌的起源比较复杂,以南朝为例,南朝各个区域的民间歌曲和音乐,大多是源于当时随着南迁各地移民的文化与风俗所融合而成的。
其中南方的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也对南朝音乐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如闽南、客家、潮汕等地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
北朝则主要继承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前期的音乐,后期受到少量南朝音乐的影响。
二、南北朝民歌的类型南北朝民歌的类型比较丰富,主要可分为山歌、艳曲、荒歌、婚嫁歌、梨园戏曲的音乐、节令音乐、歌辞歌谱等几种类型。
其中以艳曲和山歌居多。
在北朝的长歌行、曲子、节调中,也大量地融入了南方的山歌曲调,表明了南朝山歌曲调在北方的传唱和流传。
三、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与主题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以爱情、宴饮、佳节等情趣性题材为主,用词简洁自然,情感表现真挚。
其中南方吟诵曲调较为缠绵悱恻,表现的场景多为山林田野及冶美佳人,比较适合南方比较热情的天气。
而北方的歌曲节奏虽没有南方的柔美,但是较为豪放,歌词更多地以战争、离别、思乡等诸如此类带点悲情感的主题为主。
四、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各不相同,南方常以清弹、南音和说唱为主,而北方则多以说唱、旋律悠扬的长歌以及乐队演奏为主,乐器采用的是锣鼓、竹笛、琵琶、二胡等等。
五、南北朝民歌对后世的影响南北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但是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发展、下一代的背影和学习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北朝民歌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被认为是唐诗宋词发展的重要源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明显,南北朝民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歌词主题、山歌的流传等。
对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探析

浅谈南北朝民歌

3南北朝 民歌产生差异 的原因 萧涤非先生 说 :“ 故南朝之 于汉 魏,声调 方面虽属一脉 相传 ,而 实际则无 异于另起炉灶。其在文 学史上 亦具有开辟 风气之功用 ,齐梁间纯文 学观念之产生及 后此风格之形 成, 皆南朝乐府有 以为之先路也 。 人 亦有 言, 文学为时代之反映 , 时代之环 境 ,斯一 时代 有一时代 之文 。 ”这 里的环境包括 地理环境、政治环境、民风习俗、对 前代文化 的继承等 一系 列影响文学风格形成 的因素 。 地理环境 :南方 的民歌生于长江流 域。那里气候温 暖 、 四季宜人,地肥水美、山川秀丽。生活在 这样 一副淡雅 的泼 墨画中 ,使得人也九 曲回肠,陶养出延绵不断的情思 。北朝 的 民歌 则是屹立在高 原、大漠 、旷野 之上 。那里气候 干燥 、 四季分 明,被崇 山峻岭环绕 。逐渐形成的便不同于南朝的圆 润清丽、而是那 “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苍 莽雄壮 、坚韧执着 。
杂言等 。
“ 我念欢 的,子 行由豫情 。雾露 隐芙 蓉,见莲不分 明。 ”( 《 子
夜歌 》 ) 该 句 歌 辞 描 写 女 子 心 如 磐 石 ,但 男 子 却 开 始 犹 豫 。 用藏 于雾中芙蓉的情景来形容这种难 以言喻 的哀愁。北朝 民 歌 诞生于辽 阔的高原之上 ,而且各少数 民族 入居 中原之后 , 北朝 的汉 族人民也受到了粗犷豪迈气质 的影响 ,故而作 出来 的歌辞也豪无扭捏之态,意境也创造得刚健豪放,将所有 的 感情 一丝不 留地 宣泄 出来 。 比如 :“ 小时怜母 大怜婿,何不 早嫁论家计 。 ”( 《 捉搦歌》 ) 歌辞大胆泼辣 ,表现女子希 望 出嫁 的心情,希望早 日成家,坦 白而不隐晦 。
中 国科歌
刘云 霞
平 陆县教 师进 修校 , 山西 平 陆 0 4 4 3 0 0
南北朝民歌名词解释

南北朝民歌名词解释
南北朝民歌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流传下来的一类民间歌曲。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政权分裂为北朝和南朝两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在动荡与战乱中。
因此,南北朝民歌在表达人们心声、抒发情感、记录历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民歌的特点是质朴、生动、抒情。
歌词通俗易懂,常围绕着劳动、战争、爱情、离别等主题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其对世事的观察和感受。
这些歌曲以简单朴实的节奏和旋律为基础,既让人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
在南北朝民歌中,一些歌曲成为了当时人们经久不衰的经典,流传至今。
这些
歌曲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传承了民间智慧和情感。
通过这些歌词,我们能够窥见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南北朝民歌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这些民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对自由、爱情和幸福追求的共同心声。
总之,南北朝民歌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类民间歌曲,它既承载
了历史信息,又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民歌以朴实的文字和动人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千年前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异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异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异,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没有采用双关隐语的技巧。
在诗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体,约占60%。
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但这里要指出一点,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
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
”又《折杨柳歌》有“我本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二句,则可见原非汉语。
翻译也算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忽视,也是值得赞美的。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作者: ————————————————————————————————日期: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姓名张世新班级汉语言文学0911班学号09302108南北朝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族风尚以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南北朝民歌由于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婉约,北朝民歌粗犷豪放。
但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
南朝民歌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点:首先,绝大多数是情歌。
这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置身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之中,多情的青年男女,不免怀春。
其次,极具浪漫色彩。
它所表现的爱情大多表现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的爱情,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布,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再次,基调哀伤。
南朝民歌中多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曾经美好的爱情遭到破坏,不再美满,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更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语出天然。
吴歌中的《大子夜歌》中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大量运用双关隐语,避免了过于简单直白、一览无余的表现,明朗而又巧妙。
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与“怜”谐音。
又隐喻男子的感情犹豫含糊。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一篇抒情长诗,诗中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情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回忆起从前西洲梅下相会的浪漫情景。
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想去西洲寻找情郎。
风吹着乌桕树,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待情人的到来,“门中露翠钿”中“露”字,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
南北朝民歌解读

南北朝民歌解读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段,大致从420年到589年,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发展了一些反映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的民歌。
南北朝民歌主要分布在南北各地,歌词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对南北朝民歌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民歌常常反映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节庆风俗等。
通过歌词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农田劳作、婚嫁习俗、季节变迁等。
战争和历史事件: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不同朝代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
民歌中可能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感受、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时局的热切期盼。
爱情和家庭:民歌常常涉及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
歌词中可能包含了对爱人的思念、夫妻之间的感情表达,以及家庭生活的种种描绘。
宗教和信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一些民歌可能包含了对佛教信仰的表达,或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一些态度。
政治和社会风气:民歌也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氛围。
歌词中有时会体现出人们对时局的看法,对统治者的期望或不满。
地域文化特色:南北朝时期,南北地域因历史原因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民歌中可能体现了南北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及人们对各自地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艺术风格和表达手法:民歌在表达方式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音乐旋律、歌词的构成、演唱方式等方面,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记录相对较少,对于民歌的研究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研究者通常需要通过后人的记载、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等手段来还原和解读当时的民歌。
南北朝民歌赏析(一):南朝的老百姓似乎都在谈恋爱

南北朝民歌赏析(一):南朝的老百姓似乎都在谈恋爱在现代人的印象里,诗是高雅的艺术,作诗是非常高雅的活动,诗人们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个观点大体不错。
无论是谁,想要做诗,不敢说学富五车,起码也要识文断字,很难想象不识字的人会写诗。
然而,在诗歌最初诞生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已确认年代的甲骨文大约在3600年前。
而中国人类存在已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远远超过文字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一定会有交流,也一定会产生艺术,这其中就包括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杭育杭育”不过是人在劳累时候的呻吟声,只是恰好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触发了人的美感,令人产生美学体验。
最早唱出“杭育杭育”的人,就是最早的文学家,也是最早的诗人。
那时候连文字还没有诞生,系统的语言是否诞生也不好说。
因此,最早的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释放情绪的一系列语音组合,最早的诗人都是文盲。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人类社会渐渐地诞生了语言和文字,一些人则变成了精通语言文字的文学家。
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则对诗这种文学形式情有独钟,他们成为诗人。
他们作的诗被称为“文人诗”。
与“文人诗”相对的概念是“民歌”,也就是民间百姓编写传唱的一些诗歌。
自“文人诗”诞生以来,便和民歌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传统,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同时也互相影响和借鉴。
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实际上就是“民歌”和“文人诗”的优秀代表诗集。
《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基本上都是民歌;而《楚辞》则是“文人诗”总集。
“文人诗”的赏析我写过不少,接下来,写几篇“民歌”赏析吧。
先秦时期的民歌主要集中于《诗经》,关于《诗经》的赏析我写过几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
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
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
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北朝民歌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
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四、《西洲曲》与《木兰诗》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1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
南北朝民歌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又一批民歌。
南朝民歌大多产生在商业城市,几乎全是情歌,而且多数是从女子的口中唱出的。
《西州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女子一年四季对情人的思念。
南朝民歌语言清新自然,诗中喜欢用双关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想像力。
保留到今天的南朝民歌大约有500首。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
这些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
由于北朝战争频繁,因此,民歌中反映战争的作品比较多。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它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的英雄气概。
这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首诗深受人民喜爱,木兰从军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舞台,一直流传到今天。
北朝民歌风格豪放,语言朴素,和南朝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
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他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
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在《西洲曲》中,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
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
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
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
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
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折梅于西洲,寄情于江北。
诗中用了一个“忆”字,就使得不少人认为西洲是这对情侣当初幽会的地方,幽会的时间是梅花盛开的初春,也许当初就有过折梅留念的事情,但是这仅仅是后人的猜测,
从诗篇中并没有看出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
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
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
《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
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
《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从《木兰诗》也体现出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
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
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
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
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
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
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