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与脂肪酸与超重肥胖关系
脂肪及脂肪酸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n-6PUFA s和n-3PUFA s通过对三酰甘 油(TG)、脂肪聚集、脂肪细胞分化增
殖及瘦素表达的调节在肥胖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保证膳食适量n-3PUFA s摄入 使得n-6/n-3PUFA s 维持适当比例, 对健康至关重要。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
微量脂肪酸
际单位kg/㎡) WHO制定的中国成年人身体指数参考标
准 健康体重:18.5≤BMI<24 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五页,共二十七页。
1、脂肪的定义
1)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 甘油酯
2)脂肪又包括不饱和与饱和两种,动 物脂肪以含饱和脂肪酸为多,在室温 中成固态。相反,植物油则以含不饱 和脂肪酸较多,在室温下成液态。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
反式脂肪酸
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氢化而来。不易被人体消 化,容易堆积在腹部,导致肥胖。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反式脂肪酸
在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因双键位置的不同 产生异构化分子。如果双键碳原子所连的氢 原子在碳原子的同侧,碳链以盘旋形式构成 空间结构,这是顺式脂肪酸;如果双键上碳原 子所连的氢原子在碳原子的两侧,碳链以直 链形式构成锯齿状空间结构,则成为顺式脂 肪酸的几何异构化分子—反式脂肪酸。油脂 经氢化处理或高温处理后,脂肪酸分子的空 间结构易发生变化,得到反式脂肪酸。
✓ 近来研究发现, PUFA s对瘦素的表达有调节功能, 但
由于实验周期、实验方法和对象的不同, 各研究结果 也不一致。见表1。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表1 PUFA s对瘦素的表达
超重及肥胖患者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血糖、血脂水平及其关系分析
维普资讯
陕西 医学杂 志 2 0 年 8月第 3 07 6卷第 8期
93 9
超重 及肥 胖 患者 血 浆游 离脂 肪 酸浓 度 、 血糖 、 血脂 水 平 及 其关 系分 析
陕西省 人 民医 院( 西安 7 0 6 ) 李红艳 李 静 宋腾 耀 魏 力 强 张新利 1 0 8
i 5 v r eg t a d o e i u j t a d 5 o ma s be t th d fr a e a d s x R s l : n 7 o e w ih n b s y s be s n 6 n r l u jc mac e o g n e . e ut t c s s O ewe h n b s ys be t a ih r e u F A, B n G mp rdwi o ma s be t ( v r i ta d o e i u j sh dhg e r m F g t c s F Sa dT c o ae t n r l u j s 尸< h c
o e i u jcs b st s be t. y KEY ORDS Ob st n da ee /o l ain W e iy i ib ts c mpi to s c
Hy e l i e a p ri d mi p
Dib tsmel u / t lg Blo lc s a ee It s ei o y i o o dguoe
Re e r h be we n n o r c to e um s a c t e o c r e ain s r FFA nd g u o e, ip d i a l c s li i n The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这个现象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普遍。
与此同时,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表明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一、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是与肥胖最有关联的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超过90%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肥胖或超重的。
肥胖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主要机制。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当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此外,肥胖还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害,胰岛β细胞是产生胰岛素的主要细胞类型。
因此,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
二、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高血压是指在动脉中的血液压力持续升高的状况,同样也与肥胖密切相关。
大量的研究表明,肥胖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
肥胖可以引起机体内内源性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例如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
醛固酮可以导致体液潴留,从而增加血容量,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肥胖还会引起交感神经活性的升高,进一步增加血压。
总体而言,肥胖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脂肪肝是一种以肝脏脂肪堆积为主要特点的肝病,与肥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会导致脂肪堆积在肝脏中,通过脂肪酸的转运和合成增加,进一步加重脂肪肝的程度。
此外,肥胖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等机制的异常,进一步损害肝脏的功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四、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肥胖会引起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此外,肥胖还会导致动脉硬化的发展,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肥胖还可以通过慢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血液凝固异常等机制,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程度。
肥胖的危害
1、高脂血症。
脂肪代谢的特点是: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胆固醇、甘油三脂。
总脂等血脂成分普遍增高,脂肪代谢紊乱。
肥胖人的机体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减少,血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积累,血脂容量升高。
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甘油三脂血症的病人容易肥胖。
当这类病人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较多时,血浆中的甘油三脂升高;而当他们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时,高脂血症就可能好转甚至消失。
同样,体重的下降也能使这类病人的血浆甘油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
所以肥胖病人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可以促进血脂水平的下降,这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2、高血压。
肥胖人中患高血压的比例很大,达20%~50%,比一般人中的高血压发生率多得多,而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这一比率将成倍地增加。
40岁以上的肥胖病人等发生高血压疾病的比率明显增加。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岁~60岁间其肥胖病人患高血压者达该年龄段肥胖病人总数的80%左右。
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肥胖人,更应该注意减肥和预防高血压。
3、糖尿病。
据统计,肥胖人中的糖尿病患者为非肥胖人的4倍,且这一比率随着肥胖的程度增加而增加。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脂肪细胞过多,需要胰脏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通常为正常时的5倍一10倍),以使血液中的糖分转为能量。
而当胰脏长期负荷过重,功能衰竭时,血液中的糖分就会增加,以至无法充分利用而排出体外。
一个因肥胖而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常常在减轻体重后,病情随之改变,糖分的代谢功能也会恢复正常。
所以对于一个伴有肥胖症的糖尿病患者,更应努力减肥。
4、妇科病。
肥胖的女人常易有月经不调的情形,如时间过长、不规则、量过大,以及多毛症(一种因荷尔蒙不平衡所引起的体毛反常的生长)。
肥胖还会导致阴道感染和一些经前并发症,从而引起许多不愉快和不方便。
而由于肥胖的女人会分泌过量的雌激素,当体内雌激素过多、黄体素太少时,可能会引起水肿或脑肿,从而使体重增加。
5、皮肤病。
肥胖者末梢循环微弱,皮肤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较慢,抵抗能力也很低,因此极易患皮炎、湿疹、疥癣、冻疮等皮肤疾病。
健康体检发现肥胖引起的七大问题科普
健康体检发现肥胖引起的七大问题科普肥胖的危害很多,最主要的危害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那么肥胖来讲,由于是增加了心血管的负担、增加了脑血管供应的不足。
因为血液分布到外周,脑的供血不足,心脏要保持身体这么一个庞大体积的血液供应,心脏必须用劲去做工作,这样天长日久心肌容易劳损,心肌容易肥厚,血管容易扩张。
这样来讲扩张以后再到一定程度以后,心功能心血管功能就下降,而脑又出现贫血的状况,因此心脑血管负担加重。
第二骨骼的影响,骨骼压力太大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造成膝关节疾病。
第三方面,肥胖可以诱发其他一些相关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度、脂肪肝等等其他一些代谢性的疾病。
因此说肥胖是百病之源,所以要及早地控制和治疗肥胖症。
一、脂肪肝大约一半的肥胖者有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脂肪变性,是一种脂肪过多在肝脏中堆积的疾病。
正常的肝脏只含有少量的脂肪,大约占肝脏体积的4%到7%,其中一半是甘油三酯,另一半是脂肪酸,有一部分是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甘油三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
肝脏是血液中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合成的地方。
然而,它们在肝脏中储存的空间不大,一旦合成了甘油三酯,它们就与载脂蛋白结合成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的脂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然而,在肥胖人群中,甘油三酯过量的合成和血液运输之间的是不平衡的。
一方面,肥胖者往往会吃更多的脂肪,使体内脂肪酸增多,所以肝脏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因为肥胖者的肝脏会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和脂蛋白结合,所以血液浓度非常低。
脂蛋白含量过高,导致一种极低密度的脂蛋白合成在肝脏中,但是很难输出到血液中,因此大量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中,从而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主要是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
肝脏中的脂肪不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我们所食一些动物肠道中的脂肪,而是堆积在器官外的脂肪。
脂肪肝中的脂肪是一种非常小的“油滴”形式。
这些“油滴”如液体般通过肝脏扩散,几乎占据了肝脏中的所有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外的脂肪滴影响到肝细胞。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重点易错题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重点易错题单选题1、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心脏四腔中,2的壁最厚,是体循环的起点B.a血管将血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内流动脉血C.2和4收缩时,为防止血液倒流,1和3也处于收缩状态D.心脏中血液沿1→2、3→4方向流动时,动脉瓣张开答案:B分析:观图可知:1是右心房、2是右心室、3是左心房、4是左心室、a是主动脉、b是肺动脉,解答即可。
A.心脏的四个腔中,4左心室的壁最厚,因为它是体循环的起点,A错误。
B.a是主动脉,主动脉内流动脉血,血液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B正确。
C.当2右心室和4左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防止血液倒流,1右心房和3左心房处于舒张状态,C错误。
D.当心脏中血液沿1右心房→2右心室、3左心房→4左心室的方向流动时,房室瓣张开、动脉瓣关闭,D错误。
故选B。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进行体育运动时,尽量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
下列原因不合理...的是()A.鼻腔内的鼻毛能阻挡灰尘,清洁空气B.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清洁和湿润空气C.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D.鼻黏膜内有嗅觉细胞,能分辨气味答案:D分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而且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A.鼻腔的前端生有鼻毛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减少对身体有害物质的吸入,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A不符合题意。
B.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能湿润和清洁气体的作用,湿润会减少空气中的浮尘,有利于气管的润滑作用,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B不符合题意。
C.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从而减少对肺的刺激,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C不符合题意。
D.鼻黏膜内的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和用鼻呼吸还是用嘴呼吸没有多大关系,D符合题意。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健康难题。
肥胖不仅仅是一个外貌问题,更是引发多种疾病的潜在因素,而代谢综合征则是这些疾病之一。
本文将探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一、肥胖的定义与影响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身体状态。
通常以体重指数(BMI)来衡量,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大于等于25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
肥胖除了影响外貌美观外,还会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二、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与特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代谢紊乱因素引发的疾病状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胆固醇等症状的同时存在。
临床上通常以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依据,三项基本特征包括肥胖、高血压和高血糖。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做出综合判断。
三、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研究表明,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肥胖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特别是腹部肥胖,会释放大量的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
此外,肥胖还会增加血脂水平,导致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发生。
四、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可能的机制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机制。
一方面,肥胖导致脂肪细胞增大和增多,进而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激活炎症反应途径,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引发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
另一方面,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可以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控制紊乱。
五、预防和控制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策略预防和控制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是保持良好健康的重要举措。
首先,重要的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的BMI范围。
其次,限制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此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是有效的控制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方式。
体重指数与血脂尿酸及中医证素的关系
体重指数与血脂尿酸及中医证素的关系简介:体重指数(BMI)是评估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的重要指标。
BMI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得出的。
高BMI与高血脂、高尿酸和某些中医证素有关。
本文将探讨BMI与血脂尿酸及中医证素的关系,并为管理体重的人士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BMI与血脂高BMI与高血脂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BMI升高1个单位,血脂水平可能会升高10%至15%。
高血脂可以增加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常见的血脂包括:-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坏”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好”胆固醇)- 三酰甘油高BMI与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有关,而与HDL胆固醇降低有关。
这种情况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
建议:- 避免高饱和脂肪酸摄入。
高饱和脂肪酸可使LDL胆固醇升高。
- 增加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高纤维素食物可降低LDL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
- 增加摄入膳食单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单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加HDL胆固醇水平。
尿酸是体内的一种自然产物,由体内蛋白质的分解而来。
高尿酸水平可能是痛风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原因。
- 减少糖、酒和咖啡的摄入。
这些食物可增加尿酸水平。
- 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C,可降低尿酸水平。
- 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量。
增加水的摄入可帮助排除尿酸。
BMI与中医证素中医将某些出现在不同人群中的体征和症状视为中医证素。
一些中医证素与BMI有关,包括:- 肥胖症证:腹部肥胖、面部肥胖、四肢粗大等- 湿热证:口干、口苦、大便黏滞、体重增加等- 痰湿证:舌苔厚、脾虚、肥胖等- 血瘀证:小腹胀痛、月经不调、体重增加等- 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获得体重管理成功。
尽管需要慎重考虑治疗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和中药有助于改善肥胖症、阳虚和湿热等中医证素。
- 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
适量的运动和健康饮食习惯可以有助于改善中医证素和控制体重。
肥胖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肥胖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新进展肥胖症是指人体体重过重或超重,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口受到肥胖症的困扰,占总人口比例约为30%左右。
肥胖症会导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等。
随着研究深入,我们逐渐了解到肥胖症的病理机制,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一、引起肥胖症的原因肥胖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基因、环境等。
其中基因因素对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肥胖症家族的研究发现,肥胖症有一定的遗传性。
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食欲异常、代谢率降低等身体机能问题,从而增加体重。
基因的遗传作用使得有些人相对容易罹患肥胖症,这与他们的家族有很大的关系。
环境因素也是引起肥胖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更加便利和舒适,饮食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加上体育锻炼减少,导致能量消耗相对不足。
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睡眠、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并最终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和恶化。
二、肥胖症的病理机制肥胖症是一种代谢疾病,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机制异常。
肥胖症患者的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在增加,同时细胞体积也在扩大,这些细胞脂肪水平的堆积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在人体内,食物被分解成单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后,通过血液运输到细胞中,经过代谢反应后产生能量。
在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分解的脂肪酸和葡萄糖通过肝脏合成脂质,这些脂质被存储在脂肪细胞中。
当脂肪细胞无法再容纳更多的脂肪时,多余的脂质会进入肝脏和胰岛素敏感细胞等组织中,引起脂肪代谢异常,从而导致代谢失常和炎症。
另外,肥胖症患者的体内会发生神经性内分泌、神经-免疫递质、肠道-脑轴以及肠道-肝轴等重要机制的异常。
这些异常会使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出现混乱,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
三、肥胖症的治疗新进展(一)药物治疗当前,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主要包括口腔服用和注射等。
口服药物包括铭雅、欧司朗等,注射药物有普生素、拜瑞妥等。
宠物营养代谢病——犬猫脂肪肝与肥胖症
➢ 猫特发性肝脂沉积,超声检查可见肝肿大,有弥漫性回声增强,胰腺出 现炎症。
谨慎使用镇静药,因为猫可能有脑病,对麻醉镇静药敏感。
病理切片
细胞质中蓄积大量脂肪球
腹腔镜检查:
采用可视活检技术(腹腔镜和手术)时可见肝脏苍白、 黄疸、易碎,且呈明显的网状结构。
腹腔镜肝组织活检
穿过预置套管的活检器械的尖部
治疗
食欲刺激剂:
① 地西泮 (0.2 mg/ kg IV , q24h或 q12h,不能口服,见急性肝中毒)、 ② 奥沙西泮(每片15 mg ,1/4 片, PO,q24h或 q12h) ③ 赛庚叮(1~2 mg , PO, q12h或 q8h) ,可用于仍能摄入日常需要量1/3~
活组织检查:
➢活组织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也是危险性最高的诊断方式。 ➢肝细胞空泡化,并有胆汁阻塞,可有小的炎性灶或坏死。 ➢有时肝脂沉积继发于炎性肝病,细胞学不十分明确。 ➢肝活组织检查程序的禁忌症: 在活组织检查前要明确血凝状况。
① 注射维生素K。 ② 如果血凝异常,在肝活组织检查前,要考虑输全血或新鲜冷冻血浆。 ③ 肝活组织检查后测血细胞压积。
2. 注射器强制灌食
喂食量关于猫一天的基本能量需求计算,第一天饲喂3-4次,1/3 - 1/2的能量 需要量,第二天饲喂3-4次,2/3 或全天的能量需要量。持续5-7天。在饲喂的 时候,需要将食物加热,以减少食物对胃的刺激。另外饲喂时注意速度,不 要太快,太快了会引起猫咪反射性的呕吐。每次喂食完后,需要用温水将管 冲洗一下,避免食物留在管内。
肥胖症
肥胖症著者:努尔比亚·西里甫摘要: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慢性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容易被忽视,但发病率却在急剧上升的一种疾病。
除人类外,许多宠物也会患肥胖症。
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储藏脂肪过多,以至于健康受到影响。
关键词:病因,症状体征,检查化验,鉴别诊断,饮食保健,疾病预防,治疗用药,药物治疗进展发病原因1.内因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
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
Vanllallie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2)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
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
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
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
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
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
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超重和肥胖问题在中国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科学指导公众进行健康饮食,控制体重,预防和治疗超重和肥胖,我们特制定《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工作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全面、科学、实用的营养治疗建议,帮助超重和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实现健康减重,提高生活质量。
本指南将全面分析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营养治疗原则和方法,并结合中国人群的饮食特点和生活习惯,提出符合国情的营养治疗建议。
本指南还将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实施,帮助更多超重和肥胖人群了解营养治疗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饮食调整方法,实现健康减重,降低相关慢性病的风险,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我们也期待医疗工作者能够积极应用本指南,为超重和肥胖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营养治疗服务。
二、超重和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超重和肥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超重和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定义:超重和肥胖是指人体内的脂肪积累过多,超过理想体重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超重和肥胖不仅影响个体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它们与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超重和肥胖诊断标准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BMI是通过个体的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来计算的。
根据中国的标准,BMI在5-9之间为正常体重,BMI 在0-9之间为超重,BMI≥0为肥胖。
还有一些其他的诊断方法,如腰围、体脂率等,可以综合评估个体的肥胖状况。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诊断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都有所不同。
超重/肥胖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
岁 。无 高 血 压 、 代 谢 异 常 或 脂 代谢 紊 乱 史 。 糖
方 法
重 /巴 组 空 腹 F A 和 F A ae 月胖 F F ra的 显 著 升 高 与 对 照 组 _ 比 卡 } j 仍有 统计学 意义( 值均<00 ) P 、5 。
体脂参数和 血压测 定 代谢 参数测 定
功能之 间的关系 。
胰 岛素抵抗程 度和胰 岛 0细胞 功能 的差异
H OMA—R I
对 象 和 方 法
和PI / 比值 在 伴 有 糖 代 谢 异 常 的 超 重 肥 胖 组 中 , 到 本 研 究 达
人 群 的 最 大 值 ( MA—I .9 I .3 H0 R 5 4 ,QR 3 4 ~7 8 , / .0 P I比值
B 、 围 ( 、 围( 、 臀 MI腰 w) 臀 H)腰
在 单 纯 超 重 /巴 组 和 超 重 / 胖 伴 糖 代 谢 异 常 组 组 问 月胖 肥
分别 校 正 B Iw 、 B D P F G、 C、 、 和 H【 M 、 S P、 B 、 P T 1 G ) L一(
比( )收缩压 (B ) 舒 张压( P 。 w 、 sP和 DB )
F A 水 平 的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0 19 ; 正 B I , F P .3 )校 M 后
单 纯 超 重 /巴 组 F A ae 的 升 高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月胖 F ra P
0 0 6 ; 正 S P、 B F G、 、 9 )校 B D P、 P TC、 G 和 H — T DL C后 , 纯 超 单
节 J 本 研 究 旨 在 了解 伴 或 不 伴 糖 代 谢 异 常 的 超 重 /巴 患 。 月胖
内脏脂肪棕色化功能改变影响肥胖的分子机制研究
内脏脂肪棕色化功能改变影响肥胖的分子机制研究一、内容概览棕色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脂肪组织,具有产热和能量消耗的作用。
白色脂肪组织主要负责储存能量,而棕色脂肪组织通过燃烧脂肪产生热量,从而维持体内能量的平衡。
内脏脂肪位于腹腔内部,主要分布在肾周围、肠道周围等部位。
相较于白色脂肪组织,内脏脂肪与代谢紊乱及慢性炎症反应的关系更为密切。
内脏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一系列代谢综合征症状,进而增加患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线粒体含量较高,线粒体膜上的解偶联蛋白(UCP)能够调节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
棕色脂肪组织通过增加线粒体数量和活性,促进脂肪酸分解,从而对抗肥胖。
研究人员发现,内脏脂肪中的UCP1表达水平降低,导致棕色脂肪组织功能减弱,进一步加剧了肥胖的发生发展。
棕色脂肪组织具有抗炎作用。
棕色脂肪细胞能够分泌抗炎因子,如白介素10(IL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脂肪细胞生成炎症因子。
而内脏脂肪棕色化功能减弱,UCP1表达降低,抗炎作用减弱,进一步促使炎症因子在脂肪组织中积累,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参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肠道菌群能够影响脂肪代谢和能量摄取,进而影响体重。
棕色脂肪组织能够调控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紊乱,降低肥胖的风险。
恢复内脏脂肪棕色化功能可能成为治疗肥胖的新途径。
内脏脂肪棕色化的功能改变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肥胖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涉及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等多个方面。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途径的相互作用,寻找干预肥胖的新靶点。
1. 肥胖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的健康挑战之一。
目前全球约有13的人口患有肥胖症,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内预计将持续上升。
肥胖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外貌和心理健康,还会增加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某些类型的癌症等。
肥胖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增加公共卫生系统负担并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超长链脂肪酸(VLCPUFA)与NF-κ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业 健康发 展 ,通 过规范标 准 ,为人 民群众 提供 安全有效 、方 便 经济 的中医药 服务 ,实现人 人享有基本 医疗 卫生服务 的 目
标 。学 会 在 运 行 机 制 的 实 施 中 , 紧 紧 立 足 于 中 医 这 一 颇 具 治
立足 于全 过程 ,打造体系和完整流程 的各环 节,使成果成为一
课 题 项 目:
中华 中医药 学会 服务 社会 机 制创 新示 范项 目,中 医药标 准 化工 作机 制
创 新研 究 。
在人 员和技术 力量 的准 备方面,由资深专家和 正高临床 医
师 组 成 ,并 明 确 目的 。 目前 学 会 标 准 化 工 作立 足 把 握 中 医 药 学
科特征 ,在规范发展和标准创新 中体现 中医特色 。既要 以文献
3 中医标准化 运行机制研究 的工作经验和 体会
对 这 项 工 作 的 主 要 体 会 是 充 分 有 序 的组 织 、领 导和 配 合 , 是整 个 过 程 顺 畅 ,依 从 性 高 ,成 果 可 靠 性 好 的充 分 保 证 。 31 目标研 究 明 确 . 即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能 够 明确 研 究 内容 ,抓 典型 ,抓 重 点 ,
编 号 :E 1 0 1 7 修 回 :2 1.81 ) .2 7 3 1( 0 20 .6
超 重 或 肥 胖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超 长 链 脂 肪 酸
与 NF v 基 因 多 态 , 的 相 关 , 研 究 —B , r lto t d i o e we g ro s pe2d a tcpai n swih re a i n su y Ol v r i ht be et ibei te t t o y
组织 网络 与技术优 势 。在 组织制 定 中医技术标 准 的过 程 中,
肥胖症与脂代谢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肥胖症与脂代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肥胖症与脂质代谢陈钰(学号:1425800107 专业:2014级麻醉二班)[摘要]肥胖是一种常见疾病,是体内脂肪过多的表现,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二者互为因果。
其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摄食过多使脂肪合成的原料增加,棕色脂肪含量减少使能量消耗减少素和降脂激素调节失常使脂肪合成增加、降解减少。
同时也可由于脂肪动员增加使血中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
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既是肥胖的结果,也是肥胖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其它如瘦素等也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肥胖症;脂质代谢Obesity and lipid metabolismChenyu(student number: 1425800107 grade 2014 class two professional: anesthesia)【[摘要]Abstract】Obesity is a common disease, it is too much body fat, and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two interact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showed that the raw material of fat synthesis increased, the brown fat content decreased,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d and the lipid metabolism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n increase the free fatty acid, triglyceride,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the blood. The high level of insulinresistanc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re not only the result of obesity, but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in obese patients.【Keywords word】 lipid ;metabolism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的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按 WHO标准体重指数(BMI )>30kg/m2者为肥胖,按照WHO 西太平洋地区肥胖工作组对亚洲人的肥胖定义BMI>25kg/m2为肥胖。
肥胖有关的名词解释
肥胖有关的名词解释肥胖是一个日益普遍的健康问题,尤其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
不论是影响个体还是社会层面,肥胖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肥胖相关的名词,并深入探讨肥胖的原因、健康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简称BMI(Body Mass Index),是计算个体体重与身高之间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
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通过BMI,我们可以初步评估个体是否超重或肥胖。
一般来说,BMI在18.5以下被视为体重过低,18.5-24.9为正常体重,25-29.9为超重,30及以上则表示肥胖。
二、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组疾病风险因素的聚集体,包括腹部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这些因素一起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诱因之一,特别是腹部肥胖。
减轻体重、改善饮食和运动习惯是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三、内脏脂肪内脏脂肪是指位于腹腔内围绕主要脏器,如肝脏、胃、肠和肾脏等周围的脂肪。
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更具危险性,因为它可以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并与许多健康问题,如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存在密切关联。
肥胖者往往携带较多的内脏脂肪,因此减少内脏脂肪含量对于改善健康至关重要。
四、肥胖基因肥胖基因是指影响个体体重调节和脂肪代谢的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同样也对肥胖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尽管携带肥胖基因可能会增加患肥胖的风险,但通过采取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肥胖基因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因素。
五、脂肪酸代谢紊乱脂肪酸代谢紊乱是肥胖所引起的一个常见问题。
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导致脂肪细胞释放过多的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
这些脂肪酸在机体内堆积,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耐受性下降,进而引发糖尿病。
此外,脂肪酸代谢紊乱还与慢性炎症等病理过程紧密相关。
肥胖、胰周脂肪与脂肪酸对重型胰腺炎影响的研究进展
肥胖、胰周脂肪与脂肪酸对重型胰腺炎影响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3-24T14:29:00.5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李铭明[导读] 肥胖、胰周脂肪在胰腺炎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西宁810000)摘要肥胖、胰周脂肪在胰腺炎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胰周脂肪坏死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的发病机制和在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
且肥胖着较体重正常者胰周脂肪含量显著增多,大多学者认为,肥胖者腹部及胰腺周围堆积的大量脂肪,为胰腺皂化反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脂肪的分解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损伤胰腺微循环进一步加重胰腺损伤。
关键词胰腺炎;肥胖;胰周脂肪;重型胰腺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 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组织激活作用后产生的局部炎症反应,胰酶在胰腺胰管内被激活是引起胰腺局部炎症的先决条件,而胰蛋白酶原转化成胰蛋白酶是整个胰酶系统被激活的起始步骤,胰酶被激活后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
可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
愈后绝大多数患者的胰腺功能和结构可恢复正常。
临床上以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acute pancreatitis , MAP)多见,呈自限性,20%~30%患者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危重,且有10%~20%的死亡率。
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且肥胖已成为胰腺炎的一个独立因素[1]。
1、肥胖的定义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显示。
近20年来,我国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长,呈流行态势。
从1993年至2009年17年间,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长至26.4%,总体呈线性增长。
肥胖已经是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和肿瘤潜在危险因素。
2015年9月,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67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脂肪的定义
1)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 甘油酯
2)脂肪又包括不饱和与饱和两种,动 物脂肪以含饱和脂肪酸为多,在室温 中成固态。相反,植物油则以含不饱 和脂肪酸较多,在室温下成液态。
2、脂肪酸的概念
1)脂肪酸(fatty acid是由碳、氢、氧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指一 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 是有机物。
综上所述
n-6PUFA s和n-3PUFA s通过对三酰 甘油(TG)、脂肪聚集、脂肪细胞 分化增殖及瘦素表达的调节在肥胖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保证膳食适量n-3PUFA s摄 入使得n-6/n-3PUFA s 维持适当比 例,对健康至关重要。
微量脂肪酸
共轭脂肪酸( conjugated fatty acids) 共 轭亚油酸(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是共轭脂肪酸中最有代表的一种, 它 作为亚油酸的几何以及位置异构体, 是一类 分子内具有共轭二重键结合的化合物的总 称。
脂肪、脂肪酸与 超重肥胖的关系
主要内容
一、概述 1、肥胖超重的定义与发生 2、脂肪和脂肪酸的定义 3、脂肪酸的分类 二、脂肪及脂肪酸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1、饱和脂肪酸 2、不饱和脂肪酸 3、微量脂肪酸 三、反式脂肪酸 四、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展
引起肥胖的原因
一、肥胖超重的定义与发生
1、肥胖是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 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
2.对人类膳食进化的研究表明
3.n-6/n-3PUFAs 摄入比例远古1-2:1,现 代10-20: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该比例为 <4:1
4.科研调查:n-3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对小鼠 肥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PUFAs影响肥胖发生的机制
A、PUFA s与甘油三酯代谢
TG 代谢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脂肪细胞的 增殖分化及机体脂肪的聚积。
大量研究表明, 除极个别由于瘦素本身缺乏
导致肥胖以外, 绝大部分肥胖患者血浆瘦素水平 升高, 但过量表达的瘦素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 存在瘦素抵抗现象。瘦素表达增加、瘦素抵抗 是肥胖状态下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近来研究发现, PUFA s对瘦素的表达有调节 功能, 但由于实验周期、实验方法和对象的不同, 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见表1。
n-3 PUFAs摄入减少、n-6 PUFA s摄入增 加或n-6 /n-3PUFAs比例的升高与儿童早 期肥胖发病相关。
n-3PUFA s的EPA和DHA具有抑制脂肪细 胞分化增值的作用。
PUFAs影响肥胖发生的机制
C、PUFA s与瘦素抵抗
瘦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合成分泌, 具有调节食 欲、代谢、生殖等诸多生物学功能, 其中最 主要的就是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
2、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 超过能量消耗。
肥胖超重的定义与发生
3、BMI(Body Mass Index) ,计算 公式: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国际单位kg/㎡)
WHO制定的中国成年人身体指数参考标 准 健康体重:18.5≤BMI<24 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
表1 PUFA s对瘦素的表达
非裔人群 n-3PUFA s直接降低瘦素水平
动物实验
n-6PUFA s摄入增加可促进瘦素表达,n-3PUFA s则抑制瘦素表达,也有n-3PUFA s促进瘦素表达 的报道
肥胖儿童
血浆n-3PUFA s水平增高,n-6PUFA s水平下降, 血浆瘦素水平与n-3PUFA s呈正相关、与n6PUFA s呈负相关。提示:肥胖时脂肪酸的彪悍 可能是机体为降低血脂水平和抵抗其他病理生理反 应而进行的反应性调节现象,不能确定直接调节
饥饿时瘦素分泌减少,引起食欲增加, 能量 消耗减少;饱食时瘦素分泌增加,使食欲得 到抑制, 并促进能量消耗。 在骨骼肌、肝脏、胰腺和脂肪组织, 瘦素也 可与这些外周组织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结 合发挥其抑制脂肪形成、TG合成、胆固醇 合成和细胞糖利用等外周作用。
PUFAs影响肥胖发生的机制
C、PUFA s与瘦素抵抗
I. n-6PUFA s主要包括亚油酸(LA)、 花生四烯酸(AA)等。在大豆、花生、 玉米及葵花籽油中含量丰富 。
II. n-3PUFA s主要包括亚麻酸(LNA)、 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 酸(DHA)等。主要在人乳、蛋类、亚 麻油和鱼油中。
相关科研调查结果
1.欧洲等发达国家人群流行病学显示
2)脂肪酸是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 。
3、脂肪酸的分类
1)按饱和度分类: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
2)按营养角度分类: A、非必需脂肪酸 B、必需脂肪酸,机体自己不能合成, 必须依赖食物供应
二、脂肪酸与脂类代谢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 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全 球流行趋势。肥胖本身及其一系列的并发症是新世纪人 们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1、饱和脂肪酸 1)定义:含饱和键的脂肪酸。
2)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 肪及乳脂中 ,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 醇。
2、不饱和脂肪酸 (1)单不饱和脂肪酸:调节血脂,
减低胆固醇。
(2)多不饱和脂肪酸: 使胆固醇 酯化,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 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多不饱和脂肪酸
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s)为人体必 需脂肪酸,包括n-6PUFA s和n-3PUFA s
n-3 PUFAs与其他种类脂肪酸相比, 其主 要功能已不是作为底物参与TG的合成, 而是 对TG的合成和氧化代谢过程发挥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 n-3 PUFAs可通过抑制肠道TG吸 收、肝脏内源性TG 合成等途径降低血浆 TG 水平。
PUFAs影响肥胖发生的机制
B、PUFA s与脂肪细胞分化
研究发现, 胚胎期和哺乳期PUFAs的摄入 量及n-6与n-3 PUFAs的比例是早期脂肪细 胞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虽然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但一般认为 肥胖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饮食是重要的 发病因素之一。膳食脂肪摄入过量是引起肥胖脂肪聚积 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近年来研究显示, 肥胖的发生不仅取决于膳食脂肪量, 也取决于脂肪酸的种类和构成, 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的种类和构成。
二、脂肪酸与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