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臭氧层的形成与损耗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2O+ O• 2NO NO+O3NO2+O2 ② NOx•清除O3 的催化循环反应 NO + O3 NO2 + O2 NO2 + O• NO + O2 总反应: O• + O3 2O2 ③ NOx•的消除 N•+NO N2+O2 NO2 + O• N2O+ O•
(2)水蒸气、甲烷等的影响
总反应:2O3 3O2
(3)天然或人为的氯、溴及其卤氧自由基的催化作用
平流层中ClOx的天然源是海洋生物产生的
CH3Cl + h CH3 + Cl(甲基氯-对流层稳定)
氟氯甲烷的光解
CFCl3 + h CFCl2 + Cl CF2Cl2 + h CF2Cl + Cl
氟氯甲烷光解产生的Cl• 可破坏O3 Cl• + O3 ClO• + O2 O• + ClO• Cl• + O2 总反应: O• + O3 2O2
臭氧层的形成与损耗
三、臭氧层的形成与消耗
1、O3 生成与消耗反应方程式
• 生成反应:O2 + h( 243nm) 2O• O• + O2 + M C+ M
▪ 消耗反应:O3 + h(210 290nm) O2 + O• 或者: O• + O3 2O2
2、O3层破坏的催化反应机理
O3层破坏主要有三类链反应:HOx•、NOx•、ClOx•。 (1)NOx的催化作用(天然源、飞机排放、宇宙射线) ① 平流层中的N2O
平流层中存在的水蒸气、甲烷,可与激发态氧 原子形成含氢物质(HOX ---H,OH与HO2Leabharlann Baidu,例如
O3 + h(210 290nm) O2 + O• H2O+O•2HO
CH4+O•CH3+HO H2+O•H+HO
O3损耗约10%。反应:•OH + O3 HO2 + O2 HO2•+ O3 •HO + O2
▪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颁布《保护 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虽然人们早就发现CFC对破坏臭氧层有重大贡献,但是必须限制 CFC排放的国际舆论是在1985年南极臭氧空洞出现以后才出现的。
▪198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 议定书》,1989年1月1日生效,对世界CFC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规定了限制时间表。
(3)极地O3损耗的全球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学机制
为什么仅仅在南极、北极出现臭氧空洞? 为什么在热带地区的平流层中没有发现臭氧层的破坏?
为什么在南极出现臭氧空洞比较大? ◆从O3的空间分布角度分析:(全球大气动力学) ➢全球O3的空间浓度分布是赤道低、中高纬高。原因? ➢但在极地的中心O3的浓度又比较低,原因? ➢而且极地地区极低的气温,不利于O3的合成 ◆从O3合成的时间分布分析:(气候学) ➢冬季的南极,气温极低,漫长的冬季,几乎没有O3的合成发生。 ➢晚东早春,南极的气温达到了最低点,Cl原子的临时储存库 ➢但是由于在南极的漫长冬季里,阳光不会强烈(极夜), ➢在早春,南极的阳光一下子强烈,大量在冬季累积的HOCl和Cl2导致O3 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破坏 ➢随着极地的温度逐渐升高南极臭氧逐渐得到恢复,臭氧空洞就会减少:
▪人们仍发现,即使严格执行《议定书》,大气中的Cl今后50年内 仍会翻一倍,所以联合国连续在1989年3月召开保护臭氧层伦敦 会议、《公约》《议定书》缔约国会议等。强调保护臭氧层重要 性。
▪1989年5月,颁布《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更多国家 参加《公约》《议定书》,同意在适当时候发展中国家尽快但是 不迟于2000年禁止CFC的生产和使用。加速开发替代物和替代技 术。
✓首先太阳光逐渐增强,导致有更多的O3合成;
✓其次,温度的升高将极地平流云升华,Cl原子的临时储 存库消失 ✓再次,温度的升高,空气比重减小,极地环流减弱。
4、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
▪1977年3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美国华盛顿召开32国 专家会议,通过世界第一个关于臭氧层的行动计划,要求 进行臭氧层损耗的研究、损害评价、成立国际协调结构等;
(4)总结
总结上述O3层破坏的反应过程,可得到:
Y• + O3 YO• + O2
O• + YO• Y• + O2
总反应: O •+ O3 2O2/Y
(上述可以消耗臭氧的物质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 相当于将这些物质暂时贮存起来,一定条件下重新释放, 极地平流层的冰云中观测发现大量的物质:HONO2、 HO2NO2、ClONO2、N2O5、HOCl、HCl等)
▪ 自由基链反应机制: HO• + O3 HO2• + O2 Cl• + O3 ClO• + O2 ClO•+ HO2•HOCl+ O2 HOCl+ hv HO•+ Cl• 总反应: 2O3 3O2
▪ClO二聚体链反应机制: Cl• + O3 ClO• + O2 ClO•+ClO•+M (ClO)2+M (ClO)2+ hv ClOO•+ Cl• ClOO•+ M Cl•+O2+M 总反应: 2O3 3O2
▪但是在热带地区的平流层,没有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
(2)极地O3损耗的化学机制 太阳活动学说 大气动力学学说 化学机制说(氟氯化烃)
从化学机制上主要有:
▪氯溴协同机制: Cl• + O3 ClO• + O2 Br• + O3 BrO• + O2 BrO•+ ClO• Cl•+Br• + O2 总反应: 2O3 3O2
3、南极O3空洞的及其形成机制
(1)极地O3空洞: ▪1950年代 ▪最早在1985年,J.C.Farman(法曼) ▪10月份南极的臭氧从1979年的290D.U.(1 D.U.=10-5cm,0 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减少到1985年的170D.U. ▪同时人们在北极地区也观测到了臭氧浓度下降的趋势
(2)水蒸气、甲烷等的影响
总反应:2O3 3O2
(3)天然或人为的氯、溴及其卤氧自由基的催化作用
平流层中ClOx的天然源是海洋生物产生的
CH3Cl + h CH3 + Cl(甲基氯-对流层稳定)
氟氯甲烷的光解
CFCl3 + h CFCl2 + Cl CF2Cl2 + h CF2Cl + Cl
氟氯甲烷光解产生的Cl• 可破坏O3 Cl• + O3 ClO• + O2 O• + ClO• Cl• + O2 总反应: O• + O3 2O2
臭氧层的形成与损耗
三、臭氧层的形成与消耗
1、O3 生成与消耗反应方程式
• 生成反应:O2 + h( 243nm) 2O• O• + O2 + M C+ M
▪ 消耗反应:O3 + h(210 290nm) O2 + O• 或者: O• + O3 2O2
2、O3层破坏的催化反应机理
O3层破坏主要有三类链反应:HOx•、NOx•、ClOx•。 (1)NOx的催化作用(天然源、飞机排放、宇宙射线) ① 平流层中的N2O
平流层中存在的水蒸气、甲烷,可与激发态氧 原子形成含氢物质(HOX ---H,OH与HO2Leabharlann Baidu,例如
O3 + h(210 290nm) O2 + O• H2O+O•2HO
CH4+O•CH3+HO H2+O•H+HO
O3损耗约10%。反应:•OH + O3 HO2 + O2 HO2•+ O3 •HO + O2
▪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颁布《保护 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虽然人们早就发现CFC对破坏臭氧层有重大贡献,但是必须限制 CFC排放的国际舆论是在1985年南极臭氧空洞出现以后才出现的。
▪198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 议定书》,1989年1月1日生效,对世界CFC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规定了限制时间表。
(3)极地O3损耗的全球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学机制
为什么仅仅在南极、北极出现臭氧空洞? 为什么在热带地区的平流层中没有发现臭氧层的破坏?
为什么在南极出现臭氧空洞比较大? ◆从O3的空间分布角度分析:(全球大气动力学) ➢全球O3的空间浓度分布是赤道低、中高纬高。原因? ➢但在极地的中心O3的浓度又比较低,原因? ➢而且极地地区极低的气温,不利于O3的合成 ◆从O3合成的时间分布分析:(气候学) ➢冬季的南极,气温极低,漫长的冬季,几乎没有O3的合成发生。 ➢晚东早春,南极的气温达到了最低点,Cl原子的临时储存库 ➢但是由于在南极的漫长冬季里,阳光不会强烈(极夜), ➢在早春,南极的阳光一下子强烈,大量在冬季累积的HOCl和Cl2导致O3 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破坏 ➢随着极地的温度逐渐升高南极臭氧逐渐得到恢复,臭氧空洞就会减少:
▪人们仍发现,即使严格执行《议定书》,大气中的Cl今后50年内 仍会翻一倍,所以联合国连续在1989年3月召开保护臭氧层伦敦 会议、《公约》《议定书》缔约国会议等。强调保护臭氧层重要 性。
▪1989年5月,颁布《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更多国家 参加《公约》《议定书》,同意在适当时候发展中国家尽快但是 不迟于2000年禁止CFC的生产和使用。加速开发替代物和替代技 术。
✓首先太阳光逐渐增强,导致有更多的O3合成;
✓其次,温度的升高将极地平流云升华,Cl原子的临时储 存库消失 ✓再次,温度的升高,空气比重减小,极地环流减弱。
4、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
▪1977年3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美国华盛顿召开32国 专家会议,通过世界第一个关于臭氧层的行动计划,要求 进行臭氧层损耗的研究、损害评价、成立国际协调结构等;
(4)总结
总结上述O3层破坏的反应过程,可得到:
Y• + O3 YO• + O2
O• + YO• Y• + O2
总反应: O •+ O3 2O2/Y
(上述可以消耗臭氧的物质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 相当于将这些物质暂时贮存起来,一定条件下重新释放, 极地平流层的冰云中观测发现大量的物质:HONO2、 HO2NO2、ClONO2、N2O5、HOCl、HCl等)
▪ 自由基链反应机制: HO• + O3 HO2• + O2 Cl• + O3 ClO• + O2 ClO•+ HO2•HOCl+ O2 HOCl+ hv HO•+ Cl• 总反应: 2O3 3O2
▪ClO二聚体链反应机制: Cl• + O3 ClO• + O2 ClO•+ClO•+M (ClO)2+M (ClO)2+ hv ClOO•+ Cl• ClOO•+ M Cl•+O2+M 总反应: 2O3 3O2
▪但是在热带地区的平流层,没有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
(2)极地O3损耗的化学机制 太阳活动学说 大气动力学学说 化学机制说(氟氯化烃)
从化学机制上主要有:
▪氯溴协同机制: Cl• + O3 ClO• + O2 Br• + O3 BrO• + O2 BrO•+ ClO• Cl•+Br• + O2 总反应: 2O3 3O2
3、南极O3空洞的及其形成机制
(1)极地O3空洞: ▪1950年代 ▪最早在1985年,J.C.Farman(法曼) ▪10月份南极的臭氧从1979年的290D.U.(1 D.U.=10-5cm,0 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减少到1985年的170D.U. ▪同时人们在北极地区也观测到了臭氧浓度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