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岳麓版综合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版综合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背景
孝 文 内容 帝 改 革
北魏崛起和统一 民族融合 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汉化
性质:
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济
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①三长制 ②整顿吏治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16世纪)
一、背景:
1、天主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经济方面
表现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 领域 社会生活方 面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 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 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干涉各国的政治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机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 众法庭 制度体现: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 制、陶片放逐法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 ⑴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立了一系列民主运 作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了民主宝贵经验。 ⑵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 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消极:
四、评价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影响)
1.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民主化改革 2.积极: ①直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 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②后世: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 ①中庸原则决定其改革的不彻底性,没有从根本消除平民 与贵族的矛盾 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 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转移到人民手中。
三、评价商鞅变法
1、性质:

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改革(一)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变法内容(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长期的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引言:
- 引发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 提出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一节: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 定义改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 对改革进行分类,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等
第二节:古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古代中国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汉武帝的改革
- 古代西方的改革,如罗马帝国的改革运动、基督教改革
第三节:近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法国大革命的启示和影响
- 巴黎公社的改革探索
-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后的苏联改革
第四节:现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中国的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和动因
- 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美国的新政运动
-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崩盘及其引发的重大改革 -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措施及其效果
第五节:改革的启示和反思
- 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和带来的变革
- 分析改革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 总结改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结论:
- 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 再次强调历史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 呼吁对历史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注意事项:
- 文章排版整洁美观,段落结构清晰
- 语句通顺,主题与内容紧密衔接
- 不使用无关的链接或网址。

高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复习岳麓版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复习岳麓版人民版选修1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复习材料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规律性认识:1.改革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3.改革的过程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除旧和布新之间达到平衡。

4.改革的结果: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5.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6.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一、变法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2)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3)思想上: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4)军事上:争霸兼并战争;2.秦国落后东方诸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二.变法措施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抑制商业的发展;统一度量衡;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县制;颁行法律,轻罪重罚;3.思想上,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三.作用1.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了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军事上,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历史时间较长,已经深入民心,人人遵守。

(3)变法非常彻底,秦国社会已经沿着变法的轨道向前发展而无法逆转。

(4)变法前成功扫除了障碍;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3)冯太后和孝文帝都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都有深刻的认识。

二.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4)性质: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地主利益。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2019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264页)[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广纳贤士,决心变法图强。

2.措施(1)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按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②建立什伍组织,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①“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历史作用(1)政治:沉重打击了旧贵族,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3)军事: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①经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②政治: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2)有利条件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③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1)经济①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2)政治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②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③社会风俗: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改行汉制。

3.历史作用(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一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背景(必然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根本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措施: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政治领域:3.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打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特别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4.改革国家权力机构: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评价:1.积极性:①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

②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2.局限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

②财产对公民参政议政的限制。

③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

※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特点: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整理者苑治国,平民武装暴动③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平原派: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

山地派: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

导致:“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4、梭伦: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④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他也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简单概括: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二、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缓和矛盾,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1)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②释放债务奴隶③废除“六一汉”制度,归还土地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影响:a)贵族兼并受制,难以扩展势力b)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公民的群体c)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①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改进水渠灌溉系统;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②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③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影响: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2)政治领域: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①政治: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影响:a)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b)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局限: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4、重组国家权力机构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机构性质职能人员构成产生方式作用与意义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国家大事;选举公职人员所有雅典公民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削弱贵族长老会权力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执掌最高统治权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选举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执掌最高统治权公民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案件审查;起诉已判案件;上诉裁决各等级的公民抽签产生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影响: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特点: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结构图表考点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考查方向】通过改革的性质、目的和作用来理解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没有很好地满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考点2:关于民族融合【考查方向】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特点;理解民族融合的实质。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考点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考查方向】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性质;透过变法措施分析变法的积极作用;理解变法的结果及其原因。

王安石变法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富国之法在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有一定成效;强兵之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原有军事编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取士之法促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于确立择优录用的原则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考点4:宗教改革的实质【考查方向】从改革的性质和作用去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典型考题归纳 超详细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典型考题归纳  超详细

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典型考题归纳与总结典型考题:1.(08,广州一模,31,9分)一位历史学家曾发生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起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措施:(1)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称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2.(08,山东高考,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3.(08,广州高考模拟卷)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岳麓版选修——重大历史改革回眸部分知识点归纳与练习第一课梭伦改革一、知识要点:一、梭伦改革的背景:⒈政治: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因债务奴隶制而激化矛盾。

⒉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⒊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⒋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⒈历史意义: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⒉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内容上的本质相同点与意义】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氏族制度是按血缘来维护的,也就是说梭伦改革直接否定了血缘关系。

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

综上可知,两者改革都从根本上打击了血缘关系。

它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练习巩固1、阅读下列材料: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根据每年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的官职:第一年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走斗级”,可任执政官、司库。

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骑士级”,可任执政官。

第三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牛轭级”,只能任低官。

第四等级:200麦斗以下纺称“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

请回答:梭伦为什么要改革?这项重要措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解析:注意关键词“财产”。

与贵族相比,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拥有大量的财富。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

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

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第一部分观点与概述一、基本观点“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

最新复习提纲:选修一全册【岳麓版】【提纲历史

最新复习提纲:选修一全册【岳麓版】【提纲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重难问题讲解(一)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求的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2、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立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会议与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等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克里斯提尼改革与利伯克里改革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沿着梭伦的方向推进改革,才使得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1)形成条件:①雅典民主政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把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的凝聚起来,以在城邦间的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②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公民集体中的大多数是小农和小作坊主,他们同时也是军队的支柱,出身等级高的官吏必须重视他们的情绪和呼声。

(2)主要特征: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否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等取代血缘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真正享有民主的只是少数。

(3)缺陷:在雅典,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毕竟是少数。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自由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的权利;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

岳麓高二下学期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综合复习教案

岳麓高二下学期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综合复习教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考纲解读】1.从考点重点看,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2.从命题形式看,全国课标地区、山东、海南等主要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对重大改革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认识。

3.从命题角度看,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1)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等,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

(2)近年全国课标卷等以新材料为依托,利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

4.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重点、难点剖析】一、商鞅变法1、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1)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建立什伍组织。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4)文化上,焚烧诗书。

3、影响:(1)军事方面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有利于保证兵源。

(2)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县制的设立强化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有利于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强化了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措施顺利地执行,但措施过于严苛。

(4)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

【特别提醒】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专题1:梭伦改革课标要求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背景: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

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

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局限性:①男性公民的民主,其他的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

②选举的不科学性导致民主制的最终夭折和衰落。

选举的不科学性(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

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

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

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

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

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3.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2)官吏产生的途径。

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任期时间比较短。

(3)监督官吏制度。

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总结:专题2:商鞅变法课标要求: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②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③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春秋时期的改革春秋时期,从整体看,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因此,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任务在于上层建筑领域,要废除世卿世禄制。

2.战国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必然性) (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个人条件:商鞅来秦,并阐述法家富国强兵、变革政治的主张,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2.改革的内容 (1)军事方面①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③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②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2)经济方面①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③统一度量衡(3)政治方面①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②什伍连坐制度3、政治方面③轻罪重刑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思想文化方面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思想文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3.商鞅变法的结果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2)结果:①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法主要是因为:A.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B.“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C.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

4.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

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甚至不怕牺牲的大无谓精神;要求改革者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4)即使今天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①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②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介绍朝代更替: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1.改革的背景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③人民起义不断由此看,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①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意义:Ⅰ.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Ⅱ.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Ⅲ.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行政管理。

三长制的实行,国家直接掌握了更多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北魏的户口人数大大增加。

③制定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

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改善了北魏的吏治,相对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

(2)中后期: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①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A.原因: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而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㈡经济上: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文化先进。

㈢地理上: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洛阳地处黄河之南,交通便利。

㈣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困境,又能举兵南下攻齐,为统一提供了可能。

B.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内容:A.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B.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3.改革的影响(略)4.成功的基本原因(1)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2)改革策略正确,整顿吏治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改革措施配套、全面;改革立足实际,切实可行。

(3)孝文帝无畏的改革精神。

5.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关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⑤友好交往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①三国至南北朝;②五代十国;③元朝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专题4: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②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