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4穿井得一人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疏通交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体会学习课文中道理并得到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穿并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8揽,12纪,共一百六十篇. 阳等诸家之说,内容通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去: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

生3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常--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师生点评。

生3翻译: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

2. 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于等词语。

3.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慎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进行现代审慎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探究拓展法。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激情谈话寓言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那么什么是寓言呢?2.生齐读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住某种自然物(动物、植物、无生物)或人的活动现象,表达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评价、赞扬、批判或讽刺的作品。

寓言成为一种独特的群体,它的主要特点是:①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②大量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③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3.今天我们学习《穿井得一人》板书:穿井得一人4.介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占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写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由读,划读不懂的字。

2.听朗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案课前热身:同学两人一组,你读我听,注意读对字音,读出节奏。

一、朗读课文,疏通字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寓言《穿井得一人》,选自于《吕氏春秋》。

经过课前热身以及预习,我们展示一下朗读成果。

1.朗读:(1)请一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2)全班齐读。

2. 你说我听。

两位同学一组,相互帮助,翻译文章。

提出疑问,全班解答。

预设:“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由“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若”来推测其含义(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推测出未学的知识);“此时此刻”的“此”来推测这里的“此”,(用熟知的知识来推测陌生的知识);“闻”一个是动词“听说”,一个是名词“传闻”(根据语义推测词义),解释整个句子含义。

3、请学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二、想象推测,丰富情境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但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寓言,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让它丰富起来。

刚才我们不断提到一个词语,叫做推测。

今天的课堂上我教给同学们一种阅读策略——推测策略。

推测策略:指通过已经获得的文本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猜想和推断,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这个故事中,其实有许多情节都留有空白,而这些留白恰恰提供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课文信息,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做出一些推测,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故事。

例如: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的一人。

”小组合作探究:提示:1.找到故事中的留白处;2.根据内容合理想象,推测此留白处所发生的情境(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语气等等);3.说一说你这样推测的理由。

小组展示成果,适合表演的场景进行课堂呈现。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了推测策略以后,许多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故事情节都得到了更合理地解释,整个故事也一下子变的生动丰富起来。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推测所发生的情境,我们可以关注哪些内容?(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语气等,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等等)三、多元解读,理解寓意1.这是一篇寓言,它用假托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

穿井得一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穿井得一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穿井得一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和习俗。

2.能够理解并正确朗读生词生字,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语法。

3.能够对文化场景进行感性体验和认知,学会用情感和细微的细节描写作为语言表达的方式。

4.能够自主思考、归纳和总结课文的要点和体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悉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场景。

2.认真把握生词和语法,准确复述和运用文中知识点。

3.学会反思和提问,进一步发掘文本内理解的深层次含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介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播放视频《洞内人村民穿井记》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进一步开展深入教学。

3.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快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整体意思和课文背景。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标题,预测文章主旨和历史背景。

3.然后细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4.针对课文理解难点,导师学生与同伴互动交流,达到感性认知和复述的效果。

3.3 课文辅导1.着重讲解课文中的生词、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篇章分析,详细探究语言的表达方式。

2.针对课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和认知,学会抓住细节进行思考和总结。

3.4 学习巩固1.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练习和讨论课文中的语言点和文化场景。

2.针对归纳总结,进行交流和小组展示,积极分享分组中的思考总结。

3.针对课文理解难点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巩固和强化。

3.5 总结评价1.让学生综合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知识,自主提问和探讨。

2.总结课堂的效果,提取精华内容并进行概括。

3.引导同学总结今日学习的收获,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市景和语言表达的掌握能力。

四、课后作业1.布置少数民族文化调查:调查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完形填空练习:完成少数民族故事中的细节描述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的渐进式设计与实施方案,本文课程能够达到预设课堂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穿井得一人》教案
在难点和重点的讲解上,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但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仍需在课后加强巩固。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
最后,关于教学评价,我意识到评价方式应更加多元化。除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还要关注他们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4.增强审美鉴赏:通过品味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塑造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谣言的危害,学会辨别真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信、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寓言故事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教师应重点讲解故事背景、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以便学生把握故事精髓。
-生字词的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穿、井、得、一人”等。教师应强调字词的正确读音、书写和意义,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写作方法的分析:课文采用了寓言、夸张、对比等手法,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写作方法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道理的提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谣言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短文的质量,评价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穿井得一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穿井得一人》

教案名称:《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代寓言的叙事特点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思维导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视觉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的道理,激发学生对诚实与智慧的思考,培养诚信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古代寓言的叙事技巧和角色特性。

寓言的寓意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寓言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穿井得一人》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思维导图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吕氏春秋》的文学地位和《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角色特性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生活中的应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思维导图制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寓言的情节和寓意。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穿井得一人》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学习《穿井得一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寓言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看看这则中国古代的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溉.(gài) 汲.(jí)2、学生齐读,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寓意。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激趣:从标题“穿井得一人”入手,让学生带着“这是否为一个鬼故事”的疑问去阅读、探究文本。

明确:该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1.标注拼音,读准字音溉gài 汲 jí2.借助注释,复述故事重点句子翻译:(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3.积累知识,掌握语法一字多义:(1)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知道)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宋之丁氏(助词,的)闻而传之者/ 国人道之 / 闻之于宋君(代词,代指这件事情)(3)闻之于宋君(介词,被)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得一人于井中(介词,在)倒装句:(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宋国国君让人向丁氏问这件事情。

正常语序: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2)得一人于井中。

译文: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正常语序:于井中得一人。

明确:借助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翻译,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三:梳理情节1. 读出理解:本文共出现几此“穿井得一人”?分别含有怎样的感情?请朗读出来。

预设:共有3次。

第1次为丁氏传出消息时所说。

他说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因为有了新挖的井,他家里多了一个劳动力。

因此,朗读时语调稍高,面带笑容。

第2次为“闻而传之者”传播消息时所说,为的是让消息被更多人知道。

因此,朗读时语调要比前者更高,表情惊奇。

第3次为丁氏向他人破除谣言时所说。

他说的时候可能满含无奈——没想到自己的话竟被误传;他也有可能心怀愧疚——责怪自己没把话说明白,搞得人心惶惶。

穿井得一人 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 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一、预习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略四、课堂小结1.内容小结《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5.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和讨论,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寓言文学的兴趣,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穿井得一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语,如“井”、“得”、“一人”等,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出寓意,理解寓言故事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传达道理的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如何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穿井得一人》中,“穿井”实际上是夸张表达,寓意着通过努力获得意外的收获。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熟读并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语。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的寓意。
3.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4、检测自学效果(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分)(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考考预习情况(一)记住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二)读准两个字音溉汲辨析形似字(同音字)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第24课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24课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部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文言寓言。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元,但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情节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本单元重要的能力训练点之一就是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本文写的是丁氏打井省下一个人力,却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到一个人的故事。

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充分利用复述、改写、仿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重点: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听说我们同学特别爱阅读,积累丰富。

上课之前,老师考考你们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以讹传讹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与这个成语有关,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穿井得一人》。

品古文韵味,悟千年智慧。

加入古文阅读实践,开启精彩文化之旅!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阅读鉴赏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

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任务一:正音朗读,整体感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二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二课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溉、汲、居、及、闻、道、于、国。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翻译全文,理解寓意。

4.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翻译全文,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二、检查预习指名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三、出示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概括寓意。

3.熟读背诵全文。

四、朗读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

五、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1.注意重点字词。

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2.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六、讨论,理解课文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令、对。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小游戏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吕氏春秋》简介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自由朗读(2)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

(3)朗读者释义: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齐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五、疏通课文,把握文意疏文意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自译,提出质疑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3、推选代表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六、多角度悟寓意,联系生活,防微杜渐(一)从丁氏、国人、宋君的角度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丁氏: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避免误会和歧义。

国人: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宋君: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

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

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

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七、课后巩固提升扩写宋君听说之后的故事1、要求150字左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根据文中的注释,翻译全文并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根据翻译理解文章的寓意。

(重点)3.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难点)二、新课导入三、新授:(一)明确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二)助文下注解,尝试自主翻译课文。

需重点注意的文言实词:1、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2、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3、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4、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5、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6、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7、于:介词;向、对。

8、于:在穿井:打井。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互动小游戏:教师事先在纸袋里准备好一个苹果模型,让某一排的第一位同学触摸,然后这一排同学以悄悄话接龙的形式依次说出第一个学生摸到的是什么。

最后一位同学大声告诉大家第一个同学摸到的是什么。

教师过渡语: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就有不同的版本,愿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对聆听美的聪耳,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听,还需要亲眼见到,甚至亲手触摸,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情的真相。

)解题,穿:挖掘、开凿。

教师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结合课下注释①,了解《吕氏春秋》及作者吕不韦。

二、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投影)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得通顺:强调字音“溉汲”(投影)划分节奏的基本方法:①主/谓:丁氏/对曰②谓/宾:得/一人之使③主/谓/宾: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古代两个单音节,现代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及/其家穿井⑤根据句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读准节奏(投影)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读出情感再读课文:个别读、齐读(说明:大声快速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形成文言文朗读的语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情感。

)三、翻译课文1.教师点拨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投影)六字诀窍:留、删、补、换、调、变,一个诀窍:结合注释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时常会面临到如何设计好一节优秀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七年级学生,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两个篇目,从目标的设定、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够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准备好自己的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一、确定学习目标在进行此次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

对于这两个篇目,我们的学习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 把握并能够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3.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 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课前预习部分课前预习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预习内容:1. 首先,我会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阅读,并且至少写出三个问题。

2. 然后,我设计了一份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究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技法。

通过这样的预习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和探究的方式更好地吸收学习材料,在课堂上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中讲述1. 先进行梳理篇目结构在课中讲述阶段,我会首先对篇目的结构进行梳理,包括主要情节的时间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2. 探究主题思想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探究篇目的主题思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篇目的内核,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3. 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在分析篇目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到篇目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和语言技巧,并帮助他们理解文字的隐含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江西省赣州中学邱显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

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

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