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
A.焦虑症B.强迫症C.恐怖症D.人格障碍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B.实验法C.观察法D.调查法3、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一遍地作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焦虑障碍类型。
A.广泛性焦虑障碍B.强迫症C.创伤后应激症D.恐怖障碍4、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多疑B.焦虑C.心神不安D.情绪低落5、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无缘由地害怕B.恒久惧怕C.非理性惧怕D.迁移性害怕6、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同时缺乏羞耻心雨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A.焦虑症B.抑郁症C.依赖型人格障碍D.反社会型人格按涵盖7、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时()。
A.桑代克B.斯金纳C.雅各布松D.艾里斯8、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时()。
A.桑代克B.雅各布松C.艾里斯D.巴甫洛夫9、()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A.行为塑造B.行为强化C.行为训练D.行为矫正10、首创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A.雅各布斯B.沃尔特C.艾里斯D.桑代克11、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景的恐惧,如怕蛇、怕狗、怕开车、害怕医院、害怕死亡等,这种恐惧症属于()。
A.广场恐惧症B.高空恐惧症C.特殊恐惧症D.社交恐惧症12、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兴奋,以致久久无法入睡,这种失眠成为()。
A.情境性失眠B.假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13、学生中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B.缺钱焦虑C.择友焦虑D.考试焦虑14、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的恐惧症称为()。
A.社会恐惧症B.广场恐惧症C.单纯恐惧症D.特殊恐惧症15、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训练方式称为()。
魏广东主讲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十一章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
7、适应能力强。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适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 未泛化、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 心理不适。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2.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激荡 3.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4.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第二,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 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第三,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 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 但效率有所下降; 第四,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 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 不良情绪,即内容尚未泛化。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适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2、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缺失 5、个性缺陷与性格障碍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适
第五节
解决的对策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4、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适
(第十一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
魏广东 2008年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适——课程概要
第一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概念区分
心理健康 心理正常 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疑似神经症
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适——课程概要
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定标准:
第一,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 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 丧、自责等);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单选题] 1、健康的概念是指()。
A 身体健康B 生理无残疾C 心理健康D 身心健康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单选题] 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 交往焦虑B 上学焦虑C 考试焦虑D 课堂焦虑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
[单选题] 3、个别小学生出现打架、偷窃和撒谎等行为属于()。
A 情绪冲动B 性格障碍C 情绪适应困难D 行为障碍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等行为都属于行为障碍。
[单选题] 4、小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焦虑。
A 学习B 行为C 考试D 适应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正常发挥。
考试后又持久不能松弛。
[单选题] 5、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A 3—5岁B 6—7岁C 8—10岁D 11—12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单选题] 6、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A 焦虑症B 强迫症C 恐怖症D 人格障碍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由于考试而产生紧张情绪,以致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属焦虑症,故选A。
[单选题] 7、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A 动态性B 静止性C 相对性D 绝对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单选题] 8、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9、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10、健康的概念是指()。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第十一章学前小孩心理健康劝导知识目标1、认识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基来源则2、掌握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与门路3、熟知学前小孩常有心理问题及有关指导技术技术目标1、对学前小孩常有心理问题进行诊疗2、利专心理指导技术与方法对学前小孩心理问题进行干涉创建优秀的环境可操作性发展性浸透性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认知指导与行为训练相联合辅导途径学辅前儿导童原心则理健康辅导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以游戏为载体家园同步指导认知误差问题指导情绪阻碍问题指导人品缺点问题指导行为不妥问题指导第一节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原则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连续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睦状态。
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是从小孩的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形成优秀的情绪感情、行为习惯、个性心理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兴趣,逐渐发展其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关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孩,应付其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时地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劝导和改正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这远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以后再进行干涉的成效更好。
要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应按照以下五个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应拥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保证心理健康指导的确实可行。
详细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游戏性游戏是学前小孩的主要活动,它能使学前小孩的各样感知能力的到充足发挥,是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优秀载体。
2、兴趣性因为学前小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长,所以在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时应充足考虑这一特色,为其供给舒坦、光亮的指导场所和丰富、新奇的指导玩具,激发他们参加心理健康指导的兴趣,促进其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机能,以达到延缓疲惫出现的成效。
此外,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式也应多样化、拥有新奇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妙不行言的游戏活动和生动风趣的讲话中获取身心成长,在优秀的活动氛围中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协作意识,在成功的愉悦中加强自信心。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6
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活动 课、课程渗透、团队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小组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 目标是一致的。
三、心理辅导:
7
中学生心理健Leabharlann 的辅导模式 指导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模式 社会影响模式
8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并重;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等。
9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10
(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又称:自信训练、果敢
训练) ——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
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 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 行为。 (四)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ABC法”
11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 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 三个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增加了:道德健康
⑶个体心理因素①心理冲突②特殊的人 格特征
4
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⑴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⑵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性质
是解决来访者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 具体问题
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为来访 者提供帮助的活动咨询者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人员。
心理咨询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咨询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寻求心理咨询是基于来访者心理需要的自愿行为
心理咨询的分类
对象人数 对象不同 咨询内容
咨询途径Biblioteka 个别咨询 团体咨询直接咨询 间接咨询
心理发展咨询 心理适应咨询 心理障碍咨询
门诊咨询 电话咨询 书信咨询 专栏咨询 现场咨询 网络咨询
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自我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有效的面对各种现实的问题 有助于学生纠正某些错误的观念 有助于学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高尚的职业道德 全面的知识技能 优秀的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的环境选择 心理咨询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建立咨询关系 详细收集资料
明确咨询目标 进行指导帮助
追踪和反馈 转诊和停诊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结束阶段
心理咨询过程的三阶段六步骤
宣泄是指来访者将其预计已久的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倾诉给咨询者的 过程
疏导是指咨询者采取措施解除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和障碍的过程
影响性技巧
通情技巧
心理咨询的一般技巧
第11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 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涵义 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是咨询者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给来访者予以启发、帮助 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过程
信息提供的过程 替人解决问题 安慰、同情来访者,给来访者提供建议和忠告的过程 就是说教 就是逻辑分析
贯注是指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一全神贯注的聆听来访者的叙 述,认真观察其细致的情绪及体式的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同时 还要求咨询者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式语言来表示对来访者叙述内容的 关注和理解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11章生命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不能得到及 时控制和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 出现功能失调。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和类别
(二)危机的类别
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 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例如, 迁居、升学、孩子出世等,都可以导致发展性危机。
2.情境性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 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例如,交通意外、被 强奸、突然的疾病和死亡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
危机反应程度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个体的个 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有关、社会支持状况、 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 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 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反应。
三、危机的表现、反应阶段及后果
(一)心理危机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学习、 生活和人生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也对学校的正常生活 和教学秩序、管理秩序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
(二)认知表现
知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反映客观事物的特 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 动。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三、危机的表现、反应阶段及后果
(三)行为表现
心理危机中的行为表现是大学生为减轻和排解痛苦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往往 会表现出否认、攻击、放纵、逃避、退缩等消极的行为反 应。
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第11章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安全思考与练习一、简答题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答:(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 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表现都有哪些?答:心理障碍:(1)校园环境适应障碍。
(2)人际交往障碍。
(3)学习适应障碍。
(4)恋爱与性问题障碍。
(5)择业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包括五种常见的神经症以及其他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
(一)神经症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具体症状包括三个方面:(1)精神易兴奋,思绪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伴随不良心境,如看书时疲劳,上网却精力旺盛;无动机和欲望的减退,即有“力不从心”之感。
(2)烦恼多且持久,喜欢倾诉;易激惹,容易生气和发怒,。
(3)由失眠、时间颠倒导致头部不适感,常有头痛头昏、脑袋发胀的感觉;生理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腹胀、胸闷、气促、心慌、月经紊乱等。
2. 焦躁症3. 抑郁症4. 强迫症5. 恐惧症(二)其他心理疾病此类心理疾病包括三个方面:1. 人格障碍2. 精神疾病3. 性心理障碍3. 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进行预防与矫治?答:一、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二、客观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做到客观地认识自我,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学生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我。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
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答案】A【解析】专家点评: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因此,此教师采用的是强化法。
2、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A.项目检查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日记【答案】D【解析】专家点评:观察法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项目检查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
3、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pz_填空}、尊重、{pz_填空}。
【答案】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4、强迫症一般包括{pz_填空}和{pz_填空} 。
【答案】强迫观念|强迫行为|5、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pz_填空}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pz_填空},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答案】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6、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指的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l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指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4)绘画困难。
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十一章 网络与心理健康[精]
• 三、互联网对人类的的影响 • (一)互联网:一把双刃剑 • 1、互联网对人的积极影响 • (1)互联网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 (2)互联网不仅是网民工作的帮手,也是娱乐的工
具。 • (3)互联网增强了个体的归属感与自我接纳。 • 2、互联网对人的消极影响 • (1)网络犯罪。 • (2)传播色情信息。 • (3)网络文化侵略。 • (4)破坏国家安全。
型的一种学说。
• (二)网络性心理障碍的特点 • 1、病症发现的隐蔽性 • 2、生理疾病的并发性 • 3、治疗手段的模糊性 • 4、预防和治疗的紧迫性
•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 • (一)教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保持网络心理健康
•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与自我管理,提升大 学生的素质
• (三)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帮助学生走出困 惑
• (二)使用网络的目的多元化
•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如同一个信息的聚宝盆,应 有尽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采信息赋予了网络 无穷魅力,很多大学生正是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庞大的信息 库,而经常上网来寻奇觅宝的。这也正是大学生们上网最 主要的目的。
第三节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 一、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扫描 • (一)动机冲突 • (二)自我封闭 • (三)挫折耐受力差 • (四)情感活动异常 • (五)认知与思维障碍 • (六)性行为变态
• (三)网络领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存、自 控与失控心理并存、自律与放任心理并存
• 1、网络领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存 • 2、网络心理的自控与失控并存 • 3、网络心理的自律与放任并存 • (四)网络领域性心理的严肃性与随意性并存
• 二、大学生上网心理 • 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上网心理,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
保育员理论课件(第十一章__婴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5、疾病 幼儿生长发育可受各种疾病的直接影响。疾病可以干 扰正常的能量代谢;有些疾病会严重影响器官的正常 功能。
6、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是综合的,贫穷、落后,居 住拥挤,疾病流行等
幼儿生长发育受城乡差别的影响。
7、季节与气候 一般说来,春季身高增长最快,秋季体重增长最快。
在炎热的夏季有些幼儿还有体重减轻的可能。
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身高 的差别很小,头围也很接近, 这说明 骨骼系统的发育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同卵双生子
2、营养 营养是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足够的能量 ◆优质蛋白质 ◆钙、铁、各种维生素 ◆ DHA 幼儿营养调查资料证实,营养丰富且平衡的膳食能促 进生长发育; 反之,营养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影响发育,还会 导致各种疾病,智力 。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 有效手段。
பைடு நூலகம்
4、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 可以保证幼儿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幼儿 充足的睡眠,保证幼儿的生活有规律。 沈阳一所幼儿园办保健班经验证明,将虚弱儿 童的生活制度另行妥善安排,并加强了营养后, 儿童在1年之内身体强壮了,身高体重有了明显 的增加,这说明合理的生活制度起着重要的作 用。
第十一章 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 健康
第一节 幼儿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
1、生长 是指身体和器官在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 是机体在量的方面的变化 。 2、发育 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与完善, 是机体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 3、成熟 是指机体的生长发育达到一种完备的状态。
对正在发育中的儿童来说,铅中毒会引起贫血,影响生 长发育,损害神经系统,影响认知功能进而降低幼儿智 商,且这种影响难以逆转,必须高度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咨询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2、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不如找朋友 心理咨询就是浪费时间,没用 心理咨询师很厉害,你想的什么他都知道 心理脆弱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 有问题扛一扛就过去了,不用去心理咨询 去找心理咨询师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人 一个人得了心理问题就完蛋了,要躲他远远的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思考
小美究竟怎么了?她需不需要去做心理咨询? 关于心理咨询,你是不是也有和小美一样的想法——丢人,浪费时间,就是简单的谈话, 根本没有帮助? 你认为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一、心理咨询概述
1、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 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 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 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2、地点设置 严格的地点设置 心理咨询室
3、时间设置 (1)咨询时间 (2)咨询频率 (3)疗程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4、预约设置 5、转介设置
在遇到下列情况时,咨询师可以将来访者转介到其他的机构或咨询师。
(1)不属于心理咨询解决的范畴。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案例:小美的心理咨询历程
在大家的劝说下,小美终于鼓足勇气走进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走进咨询室,小美的感觉是 非常温馨,墙上挂了壁画,桌上放了小花儿,房间的色调也是暖暖的淡黄色。咨询师是一位中年 女教师,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小美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知心姐姐”。“知心姐姐”对自己 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给小美讲解了“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书”,小美没有什么异议,在知情同意 书上签完字之后就开始了咨询历程。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3.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 做( )。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5.( )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6.人格障碍是( )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1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8.(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小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课堂焦虑 D.考试焦虑 10.学习困难综合症在( )比较多见。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 11.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
A.过分依赖, B.吸烟 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 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4.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
【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第十一章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
旅游心理学第十一章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1️⃣ 引言: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中,企业员工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他们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乃至企业的整体运营。
因此,关注并维护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 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工作压力大:旅游业季节性明显,旺季时员工需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易导致身心疲惫。
情绪波动频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的游客,员工需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但长期的高压环境易引发情绪波动。
职业发展迷茫:部分员工对职业晋升路径不清晰,缺乏长期职业规划,导致工作动力不足。
人际关系复杂:企业内部及与游客间的人际关系处理,对员工心理健康构成挑战。
3️⃣ 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维护与提升策略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企业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监测。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的心理调适能力,教会他们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
优化工作环境与氛围: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工作氛围,鼓励团队合作,减少职场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员工有足够的休息与放松。
提供职业发展路径与激励:明确员工的晋升通道,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与发展机会,让员工看到个人成长的可能性,激发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纳入企业文化,倡导尊重、理解、包容的价值观,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支持,增强归属感与忠诚度。
4️⃣ 结语:共创健康心理,共筑旅游企业辉煌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通过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实施有效的维护与提升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员工个人的幸福感与工作效率,更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与竞争优势。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健康心理环境,共筑旅游企业的辉煌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健康与心理健康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大自然赋予人们许多美丽的景色;甜蜜的爱情,浓厚的友情,浓郁的亲情,多彩的事业,快乐的工作……构筑了我们的温馨、幸福的生活。
然而,假如失去了健康,这一切都将黯然失色。
但凡活着,我们无不衷心祈愿自己和亲人、友人的健康。
试想一下,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又怎能离得了健康!从百姓祭天求神消灾除病到帝王寻求长生不老药,从远古时代神农氏为民治病到今日医学的高度发达,无不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渴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更是对个人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平稳定趁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一句话,个体身心健康,乃是人生幸福之源;全民身心健康,乃是国家富强之本。
第一节健康的演变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健康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传统健康观健康观的演变实际上是人类对健康对立物——疾病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手段不断探索并认识的过程。
总的来说,人类的传统健康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神赋说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年代,人们以自制的简陋工具对抗着来自大自然、来看破飞禽猛兽、来自饥饿寒冷的威胁,死亡随时可能发生。
面对雷雨闪电、生老病死,他们一无所知,束手无策。
因此,他们认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背后主宰着一切。
如疾病是这种神秘的力量对作恶之人的惩罚,要想摆脱疾病,就要征求它的意见。
所以当时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求神问卜,一些有效的方法也总以巫术面孔出现。
2.失衡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体内蕴含着某些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平时,它们处于平衡共存的状态,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机体就出现疾病的症状。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黄胆法、黑胆法四种液体,并以四种液体比例的平衡和失衡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
古罗马名医盖伦认为体液的败坏是疾病的原因,但他又认为体液之所以发生改变是由于神的意志,这种看法依然未摆脱古代神灵说法的束缚。
我国传统医学也早就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理论,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去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
这说明医学逐渐从巫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3.生物观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学、遗传学、细菌学、病理学等的相继形成,加上显微镜等医疗器械的发明创造,人们开始从系统、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导致有机体丧失某些功能、引起疾病变化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功能观,并持续影响至今。
美国学者鲍斯(Boorse)指出:凡是与健康不一致的都是疾病……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里的正常状态是统计学的,功能是生物学的。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以这种医学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即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就是所谓的健康。
总之,传统观念中人们一直将没有身体疾病称之为健康。
健康与不健康、没有疾病与出现疾病成为理所当然的反义词。
二、现代健康观20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的疾病类型和死亡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发现,半个多世纪来人类的死亡原因已由单致病因向多致病因转变,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和医学手段在大量新出现的医学问题面前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挑战,激烈的竞争,快速的节奏,无不使人感到巨大的压力,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因此,在对健康的看法及对健康机理的认识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被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所替代,现代健康观念由此得以确立。
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所谓机能正常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其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
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
适应作为一种机能状态,具有复杂的多种多样性,既有消极与积极、简单与复杂、低级与高级之分,又有生理、心理、社会之别。
因此,从现代健康观的角度看,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无疑是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的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又对健康的含义作了重申:“朗朗不仅是没有身体产生和虚弱,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这就是说,仅仅具备了没有残疾、没有患病、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的健康,一个人的完整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由此,保护和增进健康也就不再只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责任,而成了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因此,简单地说,健康就等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换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标准既然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构成,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过各自不同的看法:1929年,第三次全美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召开,与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智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主体在这种状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仅是没有疾病。
”精神病学家麦灵格(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想到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
”我国学者冯忠良等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
”以上是学者们力图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叫心理健康。
此外还有另一种定义方式,即具体描述心理健康所应具备的表现,比如心理学家杰何达(Jahoda)将心理健康分为高低两个层次。
她认为,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行为问题或情绪紊乱,也仍可能是一具没有目的的躯壳。
这样的人至多只能说是“消极的心理健康”。
由此,她提出“积极的心理健康”概念,即不仅没有心理上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
这种“积极的心理健康”个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自我认知的态度。
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体验、感情、行为。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努力进取,去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
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有整体的认识,能有效处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均衡状态。
(4)自我调控能力。
在外界的刺激和压力、他人的意志面前,保持自我判断的能力,能够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不会在现实中迷失方向。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
善于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存。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事实上,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琳琅满目,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以上的例举中找出它们的若干共同点: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基于此共同点,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心理健康定义进行整合并重新做出这样的界定: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其最终的规定性是个体与其存在的内外环境能保持一种正常或良好的适应。
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本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
心理学中用它来表示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是指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因此,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可以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因此可以认为,适应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
就显性表现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的适应状态;就隐性机制来看,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心理功能不断发挥与调节的过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因而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共同的认识。
(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都曾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看法。
马斯洛和密特曼(Maslow & Mittelman)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
(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
(6)精神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
“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学者佐斌把中国传统文化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②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③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④正确认识周围环境;⑤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⑥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