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后感
名师著作读后感初次见到华老师是在18年10月份郑州和美课堂的讲台之上,那时的我不过刚刚入职一个多月,有幸第一次现场观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
华老师的那节课打破了我对于授课的局限认识,他真正的将学与教结合起来,从学生们疑惑的点入手,将一节课中的每一分钟致力于解决学生们指出的迷惑之处,这样的授课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从此也记住了这位神采奕奕的数学教师。
恰逢寒假期间,新年欢乐之余,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著作《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这本书中一共展示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数学课,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自己的主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实录,我能感受到学生们都在华老师的课堂中获得了主体性,获得了“智慧”。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
在“角的度量”这一课例中,“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对于数学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不禁好奇,这样的课堂是多么轻松自得,和谐怡然,但是,究竟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般的课堂呢?带着疑惑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书里给了我答案。
要想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一是要把握“教”的本质,昏昏的教师是教不出昭昭的学生的;二是创设好的情境,调动“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三是学生自主尝试,教师相机诱导。
结合这三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让我对于数学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1、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在华老师“角的度量”这一课例中的情景导入是“三个滑滑梯”,第一个很平,第二个正常的滑滑梯,第三个很陡,华老师问了一句“你想玩哪个滑滑梯,为什么?”这样的情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会出现,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华老师的每一节课都会进行课前慎思,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的课前慎思中,华老师搜寻了许多生活中的角,衣柜里衣领的角,牙刷上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形成一定的角,直到找到了滑滑梯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生需求的情境。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
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
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
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
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
在老师们的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
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
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的封面赫然油印着华老师的几张课堂实录照片,看起来并不魁梧还有点消瘦的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那双明亮而深邃的小眼睛仿佛对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老师说:“跟我来吧,我传你课堂真经!”这本将近300页的书籍仅仅收纳了华老师12篇课堂实录,量少却精致、却全面,每一篇课堂实录都全面的囊括了“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大块内容,以至于我在看完第一“如果说华应龙课堂实录在2009年10月就已经出第一版,篇就抑制不住写下了这样的句话:那我深感现在的自己有多么悲哀。
7年前的2009年之前的课堂,无论从教学方法、课堂引导、评价手段等等都超过经过不断听课不断改进的如今的课堂。
我想今后的数学课堂除了做到真实与纯粹,还要注重再生与延伸,更要追求数学求真、求简、求美的发展原则!”这句话不仅讲出了这本书对我的启示,更道出我内心深处这样一种声音:它确实是一本小学数学老师值得细细品读、细细勾勒的实用书籍。
“课前慎思”的教师初衷每一次课前慎思,华老师都力求把课堂设计的让学生的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在玩中探索知识,这种探索不仅仅是探索书本中的知识,而是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一连串的惊喜,在众多个惊喜中掌握知识,并深深的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
如在“莫比乌斯圈”教学中,华老师先从一个长方形直条的边和面入手,能把四条边、两个面的长方形直条变成两条边、两个面的图形,这样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做一做的积极性。
接着又可以变出一条边、一个面的图形,引出了这节课要学习的莫比乌斯圈。
接着让学生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一半剪,让学生先猜测剪出的图形,所以学生在操作之后,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课堂实录”的学生思考细品华老师的每一篇课堂实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让学生的思考主导整个课堂的持续性发展。
每节课都会有学生小组交流的形式出现,因为思考是需要充分交流的,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碰撞。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假期里,我认真地阅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
此书详细的记录了华老师的课堂教学。
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来描述。
我认真阅读后,顿生感慨与敬意之情。
下面说说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一、华老师课堂语言丰富精彩。
在他的课里,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
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乐观地迎接挑战。
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设计一节课,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
内容决定形式,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
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应该多多地追问“为什么”。
比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只是多问了两个为什么,顺着学生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
华老师备课前的问题与困惑是:1、我们让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2、“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法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3、我们的教学法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
以前我们只是教量角的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和思想呢?围绕以上问题,华老师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等等过程,最后定出了角的度量一课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开展教学:华老师是乐观的人,乐观的面对挑战。
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有感XX小学 XX 通过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
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
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
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
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节课设计的非常巧妙,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1、从猜想到验证。
2、从模仿到创造。
3、从符号到想象。
4、从数学到现实。
华应龙老师这节课从这四个步骤来讲,让学生轻轻松松就获得知识。
对比自己的课堂,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教学都要以实现教学目的为目标。
确定的教学目标、框架,都要走向一个共同目的:全部需要共同努力达到目标。
每一步需要做什么,探索什么,都需要有目的指向。
在教学前追问自己的4个问题:1、教的是什么?2、为什么这样教?3、怎么做?4、为什么这样做?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
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
相信定会有进步。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
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快乐课堂,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精选7篇)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篇1暑假里,我读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
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
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
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一、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们平常的评价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别致的教学设计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华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
2023年我这样教数学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近日,我拜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
书中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
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来描述。
华老师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功底成绩了他的智慧课堂,进而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
初探目录,涉及中高年级的案例较多,结合自身教学情况,重点思考了(多位数减法练习课)这一案例。
二年级下册的内容重点涉及“两三位数加减法〞,重在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鼓舞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渐优化。
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笔算减法的难点是隔位退位,结合加、减法的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
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对于计算练习课的处理,华老师提出“千金难买回头看〞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觉问题,鼓舞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巧设圈套,引诱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练习;借助“黑洞〞鼓舞学生再思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要深刻钻研课标,也要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要深刻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华老师依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灵敏运用原教材后的数字游戏,有机地纳入练习课内。
使枯燥的变得不枯燥了,被动的变得生动了,课堂气氛立刻活泼起来。
二、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练习课的的质量取决于什么?在肯定题量的根底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华老师把这种价值取向,用“千金难买回头看〞这句话传达给学生。
“回头看〞的目的是要发觉问题,发觉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习题设计具有趣味性、放开性和针对性过去的练习课是老师出题学生算,现在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且各不相同。
这种挑战性的练习,目标明确,形式新颖,空间很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一)王苗读完《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华应龙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
本书收录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都有独特的教学设计,每篇课例都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方面。
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1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教师适时恰当的口头评价是实现“再创造”的催化剂,在华老师的课上,妙语连珠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在第一课《角的度量》里“哟,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着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而我的评价语还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空乏的定论式语言阶段,只因华老师的评价语言在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且目标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
2独特的教学设计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为例,不仅让练习课生动活泼,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充分的让学生练习了多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上课开始并不像往常的教学一样,先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板书习题进行练习,这样的课堂不仅达不到练习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华应龙老师打破往常教学,以小明带密码箱参加夏令营的画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万一我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我设什么样的密码好呢?”小明爸爸说:“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做完游戏你就知道什么密码最好了。
”看到这里,连我对此都感到好奇,就别说孩子了,不管是知识新授还是练习,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是引导儿童教学学习的第一要务。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一: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吸引我的是书名――《我这样教数学》!还吸引我的是它的作者――华应龙老师,是我钦慕已久的数学大师。
华老师到底是怎样教数学的呢?他是怎样把数学教得如此智慧的?怎样让孩子们深深留恋于此的?于是,赶紧细细翻阅起来。
这本书是由华老师的12堂课例组成,每课均由“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评析”四部分组成。
在“课前慎思”中,记录了他对本节课设计前的问题与困惑,钻研与思考;“课堂实录”部分是整节课中师生的详实活动记录;“课后反思”一栏则是华老师对自己课堂中呈现的一些问题或学生的生成所作的再思考;“专家评析”是当下著名学者及专家对华老师所上课的点评与分析。
特别喜欢这种结合课例的文章,读着不觉着枯燥,而是那么形象具体,娓娓道来间顿觉豁然开朗:
喜欢华老师那“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理念,让学生对角的度量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使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训练,而是成为探索与发现的沃土。
佩服华老师能把意外头部受伤后所戴的帽子与所上“中括号”一课巧妙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科学预设,促进生成,从而在朴实的课。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读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数学在华老师眼中就是有趣的游戏。
每节课都会以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导入。
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课堂实录中的玩。
“多位数减法练习课”课堂导入——密码箱导入。
“角的度量”以学生生活中实际的玩具——滑滑板导入。
“游戏公平”更是以游戏贯穿其中。
无不体现着数字的游戏,游戏中玩,游戏中学,真实一种惬意与享受。
华应龙老师课堂的另外一个特点——语言经典。
华老师在上《圆的认识》一课中经典语言指导:“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在课堂中华老师也善于引用经典。
《圆的认识》引用华罗庚的语言: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的千金难买回头看。
《你会用计算器吗?》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经典本是精华,数中加经典更是典范。
每节课都是“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环节。
从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堂好课必须要有课前的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
不光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涉猎与本知识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意义方面的书籍;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
从本书可以看到,像华老师这样的大家每上一次课都要进行那么细致入微的“课前慎思”,那我们不更应该去储备吗?对于每节课的实际教学设计,要考虑环节设计,考虑教法,考虑语言提示,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心中装着学生。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指导价值。
课堂反思,我们要真正利用起来。
即便只是一点遗憾,用一句两句写在备课本的右侧,足矣。
2024年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
2024年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我这样教数学》是华应龙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数学教育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该书的读后感与体会。
首先,华应龙先生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理念。
他强调数学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老师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理念让我深受触动。
传统的数学教育往往强调机械计算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们对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而华应龙先生的理念却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华应龙先生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技巧。
他提出了“启发性教学法”,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从问题中发现规律。
他强调了启发性教学法的实践性,主张运用各种教具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在阅读中深感这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问题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我还对华应龙先生在书中强调的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书中提到“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发展数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思维不仅是求解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华应龙先生提出的数学思维方式,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思维等,深受启发。
我深深地认识到,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并未得到重视。
此外,华应龙先生还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实际的数学教学案例和体验。
这些案例和体验,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数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
这本书中一共展示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数学课,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自己的主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实录,我能感受到学生们都在华老师的课堂中获得了主体性,获得了“智慧”。
这样的课堂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一、快乐课堂,学生顺畅“呼吸”。
华老师的数学课堂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
只有学生主动地去学,积极的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创造性的去学。
学习才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才会享受学习,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意,这和学生获得主体性的真切体验是分不开的。
在“角的度量”这一课例中,“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对于数学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不禁好奇,这样的课堂是多么轻松自得。
但是,究竟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般的课堂呢?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华老师的学习活动遵循孩子们学习的天性,顺应孩子的思维展开的。
学生先试先量,先想先说,正确的地方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
而在学生已进入洞口,感觉恍惚若有光的时候,“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一语点破,是可以为学生的量角操作提供表象支持,促进学生更顺畅地“呼吸”的。
但是,究竟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般的课堂呢?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应当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
顺着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好心地做出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就如很多老师总结概括出“二合一看”等要诀,看似简洁,颇得要领,其实这是成人的偏好,要孩子们想象出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是挺难的。
因为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词语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老师附加的认知负荷挤占和压缩了学生生成的认知负荷,所以说我们原来的教法阻扰了学生自由地“呼吸”。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第一篇: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
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
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
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
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
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
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
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书心得优秀课件
.
4
华老师的人格魅力
• 博学 • 勤奋 • 幽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华老师的课堂魅力
• 巧妙的教学设计 • 精彩的评价 • 蕴涵哲理
.
6
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 应该追问四个问题:
• 第一,教(学)的是什么;
• 第二,为什么要教(学);
• 第三,怎么做;
• 第四,为什么这么做。
.
7
总之,《我这样教数学》一书是一本富有 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 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教学著作,是华老师二十 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 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 实感受。
.
2
这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
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
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
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
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
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
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
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
3
目录
• 序一 华应龙: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成尚荣 序二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马云鹏 1.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为什么教得那么累 [课堂实录]“角的度量”教学纪实 [课后反思]道法自然 [专家评析]让技能教学成为探索与发现的沃土/孙 晓天 技能的学习不是简单模仿与训练/刘加霞 技能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曹培英 技能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美丽/张春莉
.
8
.
9
读《我这样教数学 —— 华应龙课堂教学录》
邢瑞
.
1
• 华应龙,1966年生,江 苏南通人,1984年毕业于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中 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 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在杨敏工作室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教学实录》拜读,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像着了谜一样,钻进去就不愿出来了,恨不得一下把它看完。
从来也没有一本书像它这样吸引我。
整本书我细细地研读,有些地方甚至反反复复地看,还意犹未尽。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
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
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
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华老师的人格魅力。
1、博学。
从书中可以看出华老师博学广识,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造诣。
他说到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
他的文章引用名家名言得心应手,极具说服力。
2、勤奋。
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
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
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
华老师每次备课,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废寝忘食。
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
我想他的勤奋源于他对数学的执着的热爱。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
3、幽默。
华老师的言语幽默风趣、真诚又富有情意。
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那看来我们是山重水复,找不到路了
我刚才发现,动脑子的人,算一会儿,出现问题就不算了;可不动脑子的人呢,他就一直往后算。
所以老师想告诉大家一句话(板书)千金难买回头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
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
刚才画了角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了角,现在不画角,你就看不到了?哈哈,就像一个人穿了马甲,你认识,他把马甲脱了,你就不认识了。
&&
二、华老师的课堂魅力。
1、高妙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
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
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
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
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凭空随心所欲而来,而是潜心研究,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实施教学创新的结果。
2、精彩的评价
华老师的评价语言精辟流畅,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
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如说得真好,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像歌里唱的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非常好有两位同学举起手又放下去了,让其他同学也想一想,自己也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反思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为什么会如此精彩与精辟?主要两点,一是华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时刻想着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也就是他深厚的学科低蕴。
这相当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3、蕴涵哲理
读着华老师的课堂实录,我真切地体会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
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华应龙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会用计算器吗?在这节课中,他不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计算器上一些原来不熟悉的键,还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在利用计算器演算的时候,华应龙给孩子们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由于计算器位数不同等原因,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
这时,华应龙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
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也总结出化难为易的解题思路,这才是华应龙这堂课真正的教学目的。
这个时候,他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给出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
作为一般的老师
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
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
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总之,《我这样教数学》一书是一本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教学著作,是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
在华老师的书中,到处是值得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哪怕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导入或是布满了重重陷阱的教学过程,都是出自华老师的精心设计。
这本书值得一读,我愿与大家一起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