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知识要点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新闻传播知识点汇总
简答题:一、二章几个概念:1、网络媒体: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2、网络媒体的主体: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中心。
3、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指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4、网络新闻事业: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专门化、职业化形态。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对网络新闻事业的研究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第一节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的本质:将若干LAN(局域网)和WAN(广域网)连成一个大而合一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传播媒介,即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当计算机(电脑)将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有人指出,网络化的个人电脑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媒介革命的来临。
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形成——万维网(World Wide Web)计算机网络: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互联网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略具雏形的ARPANET阶段(1969年—1986年)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阶段(1986年—1992年)3、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年以来)4、Web 2.0 兴起(2004以来)三、互联网的功能和应用(一)互联网媒体的技术特征:具备信息源、渠道、接受终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高效功能。
包括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和交互性五个方面。
(二)网络媒体的功能:1、多媒体功能2、信息检索功能3、超链接功能此外还包括媒介数据库服务、用户反馈、用户参与新闻报道等功能。
(三)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博客、维基、微博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二、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网络新闻:报纸、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建立的网站或其他专门化的新闻性网站所发布的新闻。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概念: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
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
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网络新闻传播知识点汇总情况
简答题:一、二章几个概念:1、网络媒体: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
2、网络媒体的主体:传统媒体和商业的新闻中心。
3、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指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4、网络新闻事业: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专门化、职业化形态。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对网络新闻事业的研究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第一节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的本质:将若干LAN(局域网)和W AN(广域网)连成一个大而合一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传播媒介,即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当计算机(电脑)将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有人指出,网络化的个人电脑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媒介革命的来临。
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形成——万维网(World Wide Web)计算机网络: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互联网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略具雏形的ARPANET阶段(1969年—1986年)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阶段(1986年—1992年)3、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年以来)4、Web 2.0 兴起(2004以来)三、互联网的功能和应用(一)互联网媒体的技术特征:具备信息源、渠道、接受终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高效功能。
包括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和交互性五个方面。
(二)网络媒体的功能:1、多媒体功能2、信息检索功能3、超功能此外还包括媒介数据库服务、用户反馈、用户参与新闻报道等功能。
(三)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电子、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博客、维基、微博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二、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网络新闻:报纸、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建立的或其他专门化的新闻性所发布的新闻。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基础知识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网络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文字信息传递到多媒体信息传播,再到社交网络、微博、直播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传输和传播、信息的加工和利用等。
通过互联网,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传输、加工和利用,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共享。
二、网络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是网络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代表性理论包括香农-韦纳模型、传播噪声理论等。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理论体系,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理论有传播四大功能、符号互动论、使用与满足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网络传播中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传播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观众认知、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4.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新闻识别和确定的规律。
代表性理论有门户价值理论、认知日程理论、权威信源理论等。
5. 传播伦理理论传播伦理理论研究的是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括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信息道义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伦理理论包括西方传统伦理理论、公共关系伦理理论以及网络伦理理论等。
三、网络传播媒体和平台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基础设施,是利用TCP/IP协议簇相连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移动互联网则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传播的新型网络形式。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网络传播概论 第八章、第九章
中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脉络: 1、媒体网站从传统媒体附属品向独立网站 发展
传统媒体翻版阶段 网络化阶段 独立、综合发展阶段
2、传统媒体网站从单打独斗志向联合发展 3、商业网站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第3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要素
中国网络媒体构成有三大要素:
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 有新闻业务资质的商业新闻网 网民
特征:
一、由传统媒体兴办的多种类、多层级、多行业的网站 集群成为中国网络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他们控制着中 国网络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的内容门类和数量规模,是基 础性的生产力量 二、商业门户网站以极大的热情全面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成为中国新闻信息的集散平台 三、网民积极加入新闻传播过程,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结 构中影响能量转化的第三极力量 四、传统媒体网站、商业网站、网民三者之间已经形成 稳定的信息能量交换关系,商业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分别 受到这种信息能量交换过程的影响
第1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一、网络新闻传播者构成的多元性 二、多元格局中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存在性是否丧失? 多元格局中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1、新闻传播的主导者 2、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 3、公民新闻的协调者 4、信息海洋的导向者 5、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 6、产业的重要支柱
第2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公民新闻作用下传媒力量对比的改变:
1、公民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参照系 2、公民新闻的“伴随性传播”形成“正反 馈“效应 3、公民新闻力量的取舍方向成为专业媒体 角力中的砝码 4、 公民新闻影响平台提供者的力量对比
第5节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
一、把关人 理论简介 1、把关人: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
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 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 关人”。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欢迎阅读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概念: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 34、P2P 5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8功9用10、应用(APP):最早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内容和服务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移动平台采用。
一个应用就是一个软件。
有些主要功能室提供新闻或信息,有些是游戏、服务等。
在中国通常称“客户端”。
1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等。
12、网络新闻的结构化整合:围绕某个主题收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最终运用一定的形式将这些信息进行逻辑的呈现,从而实现对主题更为深入的揭示。
也就是说通过内容的结构关系来更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的意义。
13、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141516式。
新闻传播学概论考点
新闻传播学概论考点新闻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新闻(定义):新闻是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向社会公众报道事实新近变动状态的信息。
(第一章:新闻的界定和类型P13)2.硬新闻(概念):硬新闻也被成为纯新闻,是指“对已发生的或24小时内被发现的当前公众关注的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对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利益、题材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及时报道,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制作严谨规范。
软新闻(概念):软新闻是指那些时效性不强而人情味浓厚、容易激发阅读视听的兴趣的新闻。
(第一章:新闻的界定和类型P43)3.新闻信息守门人(概念):新闻传播者是指专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P51)4.组织报道(概念):组织报道,首先是指编辑部通过对报道方案的设计,在报道的主要内容范围、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版面地位和版面形式、报道人员等方面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
调控报道(概念):调控报道是指在报道进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报道计划,控制报道进展,以达到最好的报道效果。
(第三章:新闻的采访、写作与编辑P124,125)5.稿件处理:包括组稿、选稿、改稿。
组稿(意思):编辑根据拟订的选题计划与发稿意图以及读者对象,物色作者撰写相应的稿件,这就是组稿。
选稿(意思):新闻编辑每天要从众多的新闻稿中挑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符合编辑部制定的编辑方针的新闻稿件,对新闻稿件作出第一次评价。
改稿(意思):面对已经决定留用的新闻稿件,新闻编辑进一步的工作是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去芜存菁、修正润饰、琢玉成器,从而保证新闻传播的高品质。
工作包括:立主脑、校差错、修饰辞章。
(第三章:新闻的采访、写作与编辑P126)6.三个原则(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含义):新闻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一、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网络历程发展@web1.0 Tim Berners-Lee (蒂姆伯纳斯-李)1---·Web2.0和Web1.0相比,到底有些什么区别?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时代;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UGC);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语义网(Semantic web) :蒂姆伯纳斯-李: web3.0就是一张涵盖大数据的语义网络,它的核心应该就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理解的语义元数据(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大数据(big data)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二、网络媒体的演变(一)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①多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②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③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④必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二)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传统媒体平台·资讯整合平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和VR/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个人门户”模式: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这些节点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媒体或其他机构用户。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握动力工4.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5.传播路径易于观测6.传播是多层级的7.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周面“大众门户”模式:1.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2.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3.同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胺务它4.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5.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三、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一)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①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市场的汇聚。
网络传播概论资料整理
目前公认的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是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的。
第一个将程序控制用于计算机的是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第一个采用电子元件制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朱西。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其设计者是霍华德·艾肯。
计算机的发展经过了四代: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数字化革命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成计算机系统,节点之间可以通信,做到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组成信息计算机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任何一个网络必须由三个部分组成:1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在它们之间有一些需要共享的东西(网络服务)。
2一种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通道(传输介质)。
3一些保证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规则(协议)。
的资源共享。
凡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系统称为服务机或主机。
凡是利用网络主机所提供的服务的网络系统称为客户机或节点。
信息数据是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中人们用以交流和共享的实体。
从形式上看,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声音,也可以是软件程序。
从信息的数据量看,可以是一个文件,也可以是一个数据库。
从产生方式看,可以是专门为建网生成,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网络传输介质分类:轴电缆网络、光纤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使用性质:公用网和专用网使用范围和对象: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金融网。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这一模型解决了不同计算机系统和不同网络之间的兼容和相互连接问题,被公认为计算机网络互联的基本结构模型。
分为两组共七层:应用组(软件):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数据传输组(硬件和软件):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型。
总线型:网络上的各个节点都连接到一条总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0111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知识要点(仇筠茜)一.网络传播技术的历史及发展:技术与社会的视角1. 网络传播的历史考点:万维网、蒂姆·博纳斯·李、TCP/IP协议、社交媒体、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阿帕网、大数据阿帕网是互联网的前身,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阿帕网(ARPA Net)万维网称为覆盖全球的网络,这些网络的形成需要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和交通,需要他们讲同一种语言,需要同一种传输协议,TCP/IP的诞生,把计算机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语言统一了。
这一语言在历史上的诞生,让计算机之间网络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WEB2.0时代,社交媒体包括QQ、微信、微博、BBS、博客、Titter、天涯社区、facebook、人人网、饭否、校园网,这些网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户参与。
交互式、个性化,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这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发生和喇叭的时代,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变革,人人都是公民记者。
用户参与带来了新闻形态的改变。
最典型的代表形态就是社交网络。
考点:ENIAC、EDVAC、UNIVAC、TRADIC的发展,能够辨析电子管与晶体管作为技术基础的差别。
ENIAC1835年,诞生于宾西法西亚大学,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DVAC1949年,第一次实现了诺尔诺依曼的二进制的电子计算机;UNIVAC1951年,实现了第一次商业电子计算机,用于美国人口普查;上述三阶段都是以电子管技术为基础。
TRADIC1954年,诞生晶体管计算机,相比电子管有便捷性,体积非常小,有了晶体管才有了今天的笔记本电脑。
2. 网络传播的典型形态:记录生活、虚拟世界、增强现实、镜像世界。
知识点:辨析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技术发展决定社会变迁,技术样态决定社会样态(技术决定论,马歇尔·麦克卢汉);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需求决定技术样态(社会决定论)。
技术与文化互动论,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考点:理解BBS、微博、微信订阅号等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形态。
新兴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二进制,0和1构成的计算机代码等;2)多媒体,包括文字、动画、视频、超链接;如判断题:文字不能被整合为多媒体,此题表述是错误的。
3)互动化,互通有无(《穹顶之下》);4)网络化,节点、参与;5)个性化所有的旧媒体曾经都是新媒体,判断:对的。
考点:六度空间理论、超文本六度分割理论,也称为小世界现象,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通过试验发现平均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联系上两个互联不熟悉的陌生人。
如Facebook、人人网、校内网、Titter微博就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一种互联网应用。
二.网络传播实务1. 网络新闻考点: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圣何塞信使报、赫芬顿邮报赫芬顿邮报,创办于2005年,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报,是一家提供新闻及分析内容的互联网原生社区网站,2011年其访问量达到2800万人次,接近《纽约时报》办报特点:1)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模式;2)新闻聚合而不是原创的模式,保证运营成本,创造了免费阅读,广告收费的赢利模式。
成功要素:1)内容有保证,网站具有一定数量可信度高的博主发表经过认证的高质量的评论;2)充分拥抱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的资源,以最小成本、最大优势组建成功的赢利模式。
考点:网络编辑思想的表达手段1)弹出式窗口,设置头条,操作排行榜顺序等手段;2)发布及时性,更新频率等时间手段;3)字体大小,颜色、配图等强势手段;4)网页层次结构等技术手段。
考点:社交网络的定义和特征。
社交媒体称为社会化媒体SNS,也称为社会网络服务,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应用,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要通过6个步骤都能够取得联系。
与BBS相比,SNS有三个新的网络特性和传播特征:1)用户更多地基于现实身份和现实关系进行网络互动,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更为明显。
2)SNS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一种弹性社交。
弹性包括长短、松与紧,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现象,费孝通比较关心社会网络。
3)SNS中的互动形式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游戏、超链接等。
考点:结合案例分析“微信”的传播特点。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MH370失联、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天津8.12爆炸网络营销:网络公关和网络广告考点:网络公关的原则(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一致、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一致、信息传播与关系培养互补、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一致)考点:网络广告的评价指标:点击数、印象数、独立访客(Unique Visitors)印象数的评价指标:“独立访客”效果是行为层面的改变。
点击数误差大,点进率比其误差小。
印象数测量:网页上的广告图片被完全加载的次数,每一次终端加载算作一次印象。
(多次刷新会导致印象数增加)独立访客:指将来自同一IP地址的访问者视为同一人,从而获得更精确的访问人数,是网络广告效果的衡量指标之一,并不准确。
考点:网络广告的基本形式(旗帜广告、图标、弹出式窗口、富媒体广告、专栏赞助、文字链接、电子邮件广告、搜索引擎广告、关键词排名、关键词赞助商广告、搜索引擎优化、RSS分类广告、视频广告、微博广告、网上购物、隐形广告······)三.网络传播与社会1. 网络传播与文化知识点:文化与亚文化韦伯社会的三维度政治经济文化新兴媒体与文化大众文化与亚文化网络文化:粉丝文化、参与式文化、文本盗猎者、黑客文化、闪客、拼贴文化理论:涵化理论、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理论)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Williams,1983:90大众文化与当代的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考点: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网络中有相当多的人因展开长时期讨论而出现的社会聚合。
他们之间有充分的人情并且在电脑究竟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
美·霍华德,莱茵戈德,在1993年《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提到。
考点:网络恶搞恶搞对主流的嘲讽、解构、颠覆平民为主、与精英文化相对体现对自由表达权利的向往娱乐文化潮流推动消极影响: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版权、集体暴力、文化趋同考点:网络暴力2. 网络传播与政治考点;网络舆论的特征、作用、传播规律。
(重点,考生应具备结合案例分析的能力)网络舆论的内涵: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之集合意识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是事实和意见的整合。
网络舆论网络行动电子政务舆情:1.舆情=社情民意 2. 群众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3.舆情包括舆论 4.常态性表现、爆发性表现网络舆论 1.网络舆情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2.特定时期 3.特定事件 4. 网络民意的风向标5.态度、意见、情感情绪的综合状况网上舆情是通过互联网媒介体现出来的社情民意,它不是个别网民个别意见,而是网民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意见的综合状况。
网络舆情的作用:1.意愿伸张2.意见整合3.行动导向4.社会监督5.情绪宣泄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网络舆论的起点:舆论热点因关注(1)对外关系中国家、民族利益问题(2)转型期的主要社会矛盾(例如:民与官、贫与富)(3)经济改革背景下的民生问题(例如:新政策措施的出台)(4)现代社会的道德困感(例如:铜须门、艳照门、王功权私奔)(5)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无厘头事件(例如:贾君鹏、馒头血案、芙蓉)网络舆论的发展:网上讨论与扩展(1)渠道:网络新闻报道、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2)网上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和意见共同传播的过程。
网络舆论的达成:意见的整合(1)舆论最终达成的表示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和集合意识的多数共同意见的产生。
(2)沉默螺旋理论对网络意见的整合具有明显作用(3)群体压力、意见领袖等对意见整合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兴媒体与政治|舆论中国网络舆论涉及的四组辩证关系(1)网络舆论&现实民意(2)网络舆论&网络暴力(3)网络舆论&司法独立(4)网络舆论&道德困境考点: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部分,是网上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发生时,网上爆发性地形成一些舆论热点,这些热点可以看做是网络民意的风向标。
网络舆论不等于社会舆论:1)上网人并不是普通群众2)有情绪、情感属性考点:结合案例分析电子政务的典型形态。
3. 网络传播与经济考点:长尾经济、信息经济长尾理论: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长尾理论》一书中认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主题部分,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在互联网经济中,非主流的、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虽然只是需求的尾巴部分(The Long Tail),但是他们累积起来,也能产生与畅销品(Body)一样的销售业绩。
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
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
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F.Mahchlup)教授。
他在信息经济的经典论著《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它包括了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施和信息活动等五个方面,并以大胆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作测算出"知识产业"(即信息产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据他的估计,在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有29%来自信息产业。
整个劳动者的投入32%以上来自信息生产和活动。
考点:卡斯特“网络社会”(Networked Society)图. 知识体系参考书目:彭兰. 2012.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雷跃捷辛欣. 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詹新惠.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考试题型1.单选题2.多选题3.判断题4.名词解释5.简答6.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