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1.紧扣线索,梳理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文章的双线交织之美。
2.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抓住冲突,赏析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细节、情节的突发事件和危机爆发入手探讨文章主题。
2.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文章的深刻主题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细节品读法。
【课例实录】
一、导语引入,创造学习氛围
(课前准备:由于大赛规定,学生进场时并不知道自己将上哪篇课文,教师请一个学生在黑板正中画一个大葫芦。)
师: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说:“大人往往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孩子。”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就曾经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因人生追求得不到父亲的理解而与父亲断绝了关系,他深深苦痛于父子的隔膜,于是,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着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对人的尊严和意志的捍卫。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日本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二、梳理情节,感知双线魅力
师: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其实,小说还有一条暗线,是“大人与葫芦”的故事。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扣住“清兵卫与葫芦”和“大人与葫芦”的线索,用含有“葫芦”的短语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点文段,梳理情节线索。)
生1:老师,我读完了,想发言!(评委、在场老师和学生笑了)这篇文章讲了清兵卫热衷葫芦的故事。(师在黑板上葫芦图形的中间板书:热衷)
师: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
生1:清兵卫喜欢买了葫芦来玩,走在海边心里依然想着葫芦,上街的时候喜欢看葫芦。有一次买到了一个葫芦,因为上课忍不住,偷偷藏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师:热衷葫芦的清兵卫最后怎么样了?
生1:他的葫芦被老师没收了,被父亲砸碎了,最后清兵卫和葫芦断了关系,热衷于绘画去了。
师:从你的叙述里,我们听到了清兵卫与葫芦之间起伏跌宕的故事,清兵卫玩葫芦、想葫芦、看葫芦、买葫芦,以致于最终舍弃了对葫芦的热衷。(教师在画的葫芦左侧竖条板书:清兵卫玩想看买舍)
师:大人和葫芦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生2:教员没收了葫芦,父亲砸碎了葫芦。(在黑板画的葫芦的右侧竖条板书:大人没收砸碎)
师:还有哪些大人和葫芦发生了关系?
生2:客人和父亲谈到了葫芦,校役和古董店老板卖掉了葫芦。
(板书:谈论卖掉)
师:清兵卫和大人之间因葫芦发生了冲突,说到底,这原来是清兵卫与大人的故事。文章两条线索由分而合,交织冲突,使情节斗折蛇行,有摇曳之美。请大家将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将板书的明暗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以理清文章内容,再次熟悉课文。)
三、品读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思考:哪些细节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请大家选择片段朗读,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读一读你选的细节,把你圈出的词语用重音传达出来。生3:我想说说“玩葫芦”这一段。
师:你觉得哪些词应该读得重一点?能不能融入重音读一读?
生3:“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师:我听到你把“常常”“已”“十来个”“能够自己”“不停地”等词语读得很重,为什么?
生3:这些词显出了清兵卫玩葫芦的水平很高。
师:清兵卫的“玩”葫芦,让我们看到他制作葫芦技巧的高超,他可是玩出了葫芦之“道”的!
生4:我觉得清兵卫“想葫芦”一段能让人看到他对葫芦的热衷,他竟然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太有意思了!
师:“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怎么会被错看成葫芦?
生4:因为清兵卫太喜欢葫芦了,老头子的秃脑袋是“光彩奕奕”的,而清兵卫玩葫芦常常“不停地把表面擦亮”,太相似了。
师:我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笑,大家也来齐读一遍,看有没有同感。
(学生齐读,教师观察学生表情,读完后点一位满面笑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师:我看到你笑了,你笑什么?
生5:清兵卫看葫芦看得太专心了,结果看错了,他自己后来都觉得好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起来了。
师:小说连用了四个“笑”,像在湖面投入了一枚小石子,让情节泛起了阵阵涟漪,也荡起了我们心里的笑意。
生6:文章4、5、6 段反复写清兵卫“看葫芦”,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到了痴迷的程度。
师:文章五次写到“看葫芦”,请大家把这五“看”画出来,体味一下每次“看”突出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6:“呆呆地站在门前望”,“呆呆”说明他看得非常专心。
师:这是指专注的程度。
生6:“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常常”可见他经常看。
师:看的频率,这是看的频繁度。
生6:“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迫不及待。
师:这是看的急切度。
生6:“永远不倦地看”,这是看的时间长度;“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这是看的数量多。
师:看的广度。
师:作者放慢笔速,把一个“看”字,描摹得浓墨重彩,回环往复,情节出现了微波荡漾之美。
生7:我来读一读“买葫芦”。
(此生读“买葫芦”,重读词句有“一个一个仔细把玩”“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跑回家去”“红着脸”“喘着气跑回来”“跑着回去了”。)
生7:读到这里,我也生怕葫芦被别人买走了,清兵卫那么急地跑来跑去,能看出他对葫芦的痴迷。
师: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喘着气”,三个“跑”,一波接一波,使情节走向了激动急切,摇摆的幅度渐渐加强了。
师: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是盲目的吗?你们看出清兵卫痴迷的是什么样的葫芦了吗?
生8:模样看起来很普通的葫芦,约五寸高。
师:可就是这种葫芦后来竟然被卖了高价。瞧,清兵卫不仅制作葫芦的技巧高,而且他对葫芦的热衷是有独到的审美标准的,和茶道一样,清兵卫也有自己的“葫芦道”。
四、研读冲突,理解小说主题
师:对葫芦爱之有道的清兵卫,大人却不懂他,以至于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得情节横生波澜。我们转个身,走进“大人与葫芦”的故事,看看清兵卫与大人的矛盾是在哪个情节生发的?由什么突发事件激化?又在哪个情节爆发?
生9:“谈论葫芦”是矛盾生
发,“没收葫芦”是矛盾激化,“砸碎葫芦”是危机爆发。
师:清兵卫和大人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父亲、客人、教员各自的代表意义是什么?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围绕这两个问题探讨。第一组探讨“谈论葫芦”,第二组探讨“没收葫芦”,第三组探讨“砸碎葫芦”。
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分角色朗读“谈论葫芦”一节。
师:谁来说说父亲、客人和清兵卫对葫芦的看法分别是怎么样的?
生10:父亲很不高兴,说“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而客人说“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父亲和客人喜欢马琴那样的“又大又长”而且“奇特点”的葫芦,而清兵卫喜欢形状“很周正的平凡”的葫芦。父亲、客人和清兵卫对葫芦的审美标准不同。
师:原来大人们也有自己的“葫芦道”的!从马琴的葫芦“有名”可以知道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而清兵卫却有独到的眼光。不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把父亲的话换一种语气读一读,好吗?
(生笑,再读。)
师:“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师范读)言外之意是父亲觉得小孩子该喜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