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典故五则

合集下载

关于王羲之的历史典故_有关王羲之的成语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历史典故_有关王羲之的成语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历史典故_有关王羲之的成语故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与王羲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与王羲之有关的历史典故: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与王羲之有关的历史典故: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与王羲之有关的历史典故:不避之字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精美、技法卓绝,遗留下来的作品深受艺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们的追捧。

关于王羲之,这里有几个小故事:
一、翰林学士临考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王羲之担任翰林学士的临考大官,有一位参加
考试的考生,他的答案极为平凡平淡,王羲之拿起笔想要改错,但看
到考生苦恼的表情,就在答案上写下“极其优秀”三个大字,而这位考
生最终凭着这三字考上了翰林学士。

二、年少成才
王羲之年轻极具天赋,他在郊野上学习书法,在十三岁时受到五官部
大官的赏识,拜为大写宫郭门下,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他创作《蜀
道难》、《荆溪杂字》和《游击部》等大部头的书法作品,令后世书
法爱好者们赞叹不已。

三、醉写《荆溪杂字》
王羲之有一次大醉,醉了几十钟头之后,他突然想起去年在荆溪中所
写的《荆溪杂字》,立刻大喝一声,便使用手指在砖墙上拟写起来,
作品一拼就完,写得又自然又有勃勃生机,极为精美,也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印象。

四、癫卒之死
有一次,王羲之的儿子因病不治,令王羲之十分伤心,两个月后,王羲之也病倒在床,癫卒而死,他的孩子们将他放在家里的泥桶里,希望他能够在家里永世离世,从此王羲之的名字便流传于世。

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小故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对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你听过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小故事五则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小故事五则第一则: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第二则: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第三则: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第四则:不避之字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作品被我国大多数人赞赏。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相关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轶事(一)写经换鹅民间有王羲之有爱鹅的传说。

鹅,洁白的羽毛,红冠红爪,煞是好看,加上它迈着笨拙的步子,或引项高歌,或张开双翅翩翩起舞,也许给王羲之的书法有启迪作用,从中领悟到点画运笔技法,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这样才能将精力集中于笔端。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将这种情势用诗表达出来:"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王羲之爱鹅常画鹅,出于写生的需要,他买鹅养鹅在情理之中。

从分析的角度看以下的两则轶事,却是有根据的,《晋书·王羲之传》也作了记载。

会稽有一位孤居的老婆婆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白鹅,很逗人喜爱,王羲之叫人去买来,不料老人不肯出售。

无奈,上羲之只好经常去看这只鹅,使老人百思不解。

后来王羲之又派人前去说服老婆婆割爱,老人还是不答应。

那人只好开诚布公地告诉老人说,那是王羲之所要。

当时王羲之是妇幼皆知,享有美誉的大书法家了,老人喜出望外,又听说王羲之要亲自拜访她,更是高兴。

第二天,王羲之带了不少礼品去登门求鹅,不料老人为了招待这位大人把鹅宰了,当王羲之不见白鹅,并得知鹅已被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伤心地离开了农舍。

以致回家后"叹息弥日"。

山阴有一位道土,养了许多白鹅,王羲之看见了非常喜爱,向道士购买。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应为《黄庭经》),当举相赠耳。

"要王羲之抄写经文作为交换条件。

王羲之爱鹅成癖,又是道教的忠实信徒,故欣然同意。

他怀着虔减之心花了半天的时间,工工整整地抄完了经文,十分高兴地"笼鹅而归"。

唐代大诗人李白根据这一传说,先后写了两首诗。

一首题为《王右军》的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1、假装熟睡,保住性命传说,东晋大将军王敦很喜欢王羲之,当时王羲之还不到十岁,王敦常领着羲之到自己的军帐中玩耍,有时就让羲之睡在军帐中。

有一次,王敦一早起来先出去了,羲之还没起来。

过了一会儿,王敦陪着一个叫钱凤的政治说客进了帐子,王敦把手下人支开,忘了羲之还在帐子里,便谈起了秘密谋反的事。

过了一会儿,帐子里的王羲之醒了,听到了两个人的谈话,知道自己性命难保,便抠着嗓子呕吐弄脏了头脸被枕,装作熟睡。

王敦谈到一半,想起了王羲之,两人大惊,决定要除掉这个不足十岁的娃娃。

待王敦拉开帐子一看,却见吐呕狼藉,认定王羲之真的睡熟了。

王羲之这才有幸保住了一条命。

不足十岁的娃娃,有如此之奇智,非同一般啊!2、羲之雅量成佳婿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

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

”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

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

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3、羲之爱鹅王羲之一生爱鹅,山阴县昙禳村有个道士,养了十几只品种非常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这件事,就专门坐着小船到昙禳村,找到了道士,想高价购买道士的鹅。

道士知道来者的身份,就是不同意,好说歹说也不行。

后来两个人也不再争了,开始聊起天来。

道士说,我喜欢《黄庭经》,也喜欢您的字,写经的素帛早已备好,您如果能把《黄庭经》写一遍,我这十几只鹅可以奉送。

羲之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应承下来,请道士收拾了一间房子,仅用一天时间,就把《黄庭经》写毕,道士把十几只鹅装了笼子,派小徒弟给王羲之送到了家。

4、羲之字扇一百钱传说,王羲之在会稽蕺山脚下暂住。

有一次,羲之到附近的集市上闲逛,见一位老太太卖一种手编的竹扇。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通用9篇)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通用9篇)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通用9篇)称病弃官篇一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

“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

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8]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

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名人故事之王羲之篇二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对联故事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王羲之的相关故事

王羲之的相关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 窃读《笔法》:王羲之七岁时字就写得十分出众。

十二岁时,在父亲枕头下发现书法著作《笔法》,偷偷拿出来读。

不到一个月,书法就大有长进。

当时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看见他写的字后,认为他的书法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 吃墨:王羲之练字非常刻苦,用坏的毛笔堆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

他家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有一次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夫人劝他保重身体,他认为自己的字虽然写得不错,但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要自成一体就必须下苦工夫。

这些故事反映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和努力,也让人们对他的成就更加钦佩。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1、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街头闲逛,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卖竹扇,但是生意冷清,无人问津。

王羲之心生怜悯,便上前对老婆婆说:“我给您的扇子题几个字,您就能卖出去了。

”老婆婆起初半信半疑,但看到王羲之的真诚,便答应了。

王羲之拿起笔,在每把扇子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

老婆婆看到扇子被弄脏了,心里有些埋怨。

王羲之却告诉她:“您就说这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要卖一百钱。

”老婆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叫卖,果然,人们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慕名而来,扇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2、巧补春联每年春节,王羲之都会亲自书写春联贴在自家门上。

但是,每次刚贴上不久,春联就会被人偷偷揭走。

因为他的书法太受欢迎了。

这一年,王羲之又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为了防止春联被偷,他想了一个办法,先将春联剪去下半截,只贴出“春风春雨”“新年新岁”。

偷春联的人一看,觉得这半截春联没啥意思,就没有偷走。

到了除夕之夜,王羲之将下半截春联贴出,变成了一副完整而精彩的春联,众人看后无不称赞。

3、以书换鹅山阴有一道士,养了一群漂亮的大白鹅。

王羲之听说后,前去观看,看到那些鹅在水中嬉戏,姿态优美,非常喜爱。

道士看出了王羲之的心思,便说:“如果您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这群鹅就都送给您。

”王羲之欣然答应,很快就完成了抄经,用自己的书法换走了道士的鹅。

这件事成为了一段佳话,也反映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4、墨池遗迹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为了练习书法,他常常废寝忘食。

他在家附近的一个池塘边练字,每次写完字就在池塘里洗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塘里的水都被染黑了,留下了“墨池”的遗迹。

这也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

5、入木三分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从此,“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1鼎鼎有名的王羲之书法家被后人所称赞楷模!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时候博览群书,长大以后就能成为一名好的作家。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有关王羲之故事

有关王羲之故事

有关王羲之故事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字体受到后世许多人的临摹与赞赏。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典故,你听过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典故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故事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书法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历史典故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王曦之小典故集锦

王曦之小典故集锦

王曦之小典故集锦王曦之小典故集锦引言:王羲之,中国东晋书法家。

历史上关于王羲之的典故有很多,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王曦之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王羲之吃墨我国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

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

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

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开来。

东床快婿郗鉴(太尉)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

太尉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王丞相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太尉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典故五则王羲之典故五则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

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

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

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

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

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

”《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

《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

《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

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

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

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

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

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

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

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

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

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

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

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

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着名的代表作。

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

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忧民疾苦,慈悲为怀。

有一天,王羲之上街游玩,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白扇子忧愁地叫卖。

王羲之上前一打听,原来老奶奶一家老小靠这个小本生意过活。

可谁知道,没有一个人买她的扇子。

王羲之劝老奶奶不要着急,然后就让老奶奶拿出她所有的白扇子,在扇子上题了字。

老奶奶一开始很生气,这人怎么在她的扇子上乱涂乱画呢?王羲之告诉她只要她大声吆喝这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100钱,肯定会有人来买的。

老奶奶将信将疑地吆喝着,果然,一篮扇子便被抢购一空。

老奶奶十分感激王羲之,但是当她四下寻找时,已经不见他人影了。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

他就用手指头蘸(站zhàn)①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

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

他妈听见了,说道:“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②。

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他快活地问道:“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王羲之听了没作声。

妈听了,摇摇头说:“远哩!”王献之又问道:“五年行了吧?”妈还摇摇头说:“远哩!”王献之气得跳了起来,问道:“究竟写多久,才行呀?”王羲之听到这里,站起来,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说道:“你呀,能写完这十八大缸水,字儿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不服,下决心显点本领给爸看。

他跑进书房,拿起笔来,决心打头重来,先练基本功。

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练笔划,只练些横、竖(述shù)、点、撇(piě)、捺(纳nà)。

这样足足写有两年,捧来给他爸看。

他爸望望又没作声。

给妈看,妈说道:“唔,有点象铁划③了。

”王献之这番回到书房,天天光练钩。

又足足写了两年,捧来给爸看,爸望望没声响。

给妈看,妈点点头说道:“有点象银钩④呐。

”第五年,王献之这才开始天天练字,足足写了一两年,把字都捧出来给爸看。

王羲之拿过来翻了一翻,仍然摇头叹气没声响。

只是见到字里面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⑤,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了。

王献之又把所写的字捧给妈看。

他妈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道:“我儿写字两千日,只这一点象羲之。

”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啦,原来妈妈指的那一点,就是爸爸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呵!王献之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

于是烦闷闷地走出门外,在路上低着头走,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觉来到城门口,见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单饼卖。

哈,怪呵!只见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从肩头往后面撂⑥,一下子就撂进背后的竹匾里去了。

匾里一张张单饼叠得齐齐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献之看得惊讶(亚yà)极啦,问道:“老婆婆老婆婆,你连头都没回过去望一望,这饼儿,怎么撂得这样准呵?”老婆婆笑笑道:“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可不是这样吗?于是急忙忙跑回家,一头栽(灾zāi)进书房里,天天安心下苦功练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拔动。

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希xī)心⑦教导他习字,写了一本《乐毅论》⑧让他临摩。

到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十八大缸水,也成为我国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啦。

人们把他与王羲之合称为“双王”,称王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

不过“大王”和“小王”写的字,功夫还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

王献之等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写了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

自己左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象得很呢。

等到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墙上的字,反复仔细端详⑨了一会儿,叹道:“咳,我临走的时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写出这样的字来!”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不敢骄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实实练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