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第三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五章 第三节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引起细胞癌变的内在因素是() A.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B.致癌因子激活原癌基因C.长期受到电离辐射或X射线照射D.霉变或熏制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癌物质解析: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激活原癌基因,而X射线、霉变或熏制食物只是外在因素。

答案:B2.下列细胞中,可能已发生癌变的是() A.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的细胞B.细胞核增大的细胞C.自由水含量减少的细胞D.被细菌侵染的细胞解析: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易于扩散和转移是癌变细胞明显的特点。

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含水量减少是衰老细胞的明显特点。

答案:A3.肿瘤是21世纪人类最主要的杀手,它是一种由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复杂性疾病,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癌变的内在因素是致癌因子激活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减少癌细胞的营养供应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C.所有癌细胞中DNA的含量都相同D.用化学药剂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使其停留在间期解析:癌变是由于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因为癌细胞属于恶性增殖细胞,不同的癌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可能不同,所以所有癌细胞中的DNA含量不一定相同。

答案:C4.下列有关细胞凋亡、坏死与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坏死常引起炎症;细胞癌变,代谢增强B.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C.细胞坏死,膜的通透性降低;细胞癌变,膜的黏着性增强D.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延长;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解析: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细胞癌变后分裂增殖失控,细胞周期变短。

答案:A5.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与RNA和DNA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显著增强,相应地,核酸的分解速率明显降低。

这与癌细胞所具有的哪种特征有关() A.能够无限增殖B.细胞无接触抑制C.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下降D.细胞呼吸以无氧呼吸为主解析:与RNA和DNA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显著增强,说明核酸的合成大量增加,说明癌细胞的分裂能力极强;癌细胞无接触抑制现象,应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有关,但与核酸酶活性显著增强无直接关系;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下降,导致癌细胞易于在体内转移,但与题干无关;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同,细胞呼吸均以有氧呼吸为主。

第四章 第一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四章 第一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四章第一节课时跟踪训练答案:1.A 2.C读“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甲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属于火山地貌;乙图为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丙图是褶皱,受内力作用影响;丁图为峡谷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

因而A、B、C错误,D项正确。

答案:D4.地貌景观乙和丁成因的差异是()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图为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化学侵蚀作用,丁图为峡谷,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属于机械侵蚀作用。

故C项正确。

答案:C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塔里木盆地6.影响图中地形发育的主要外力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解析:本题组以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为情境,考查我国地形的分布及其成因等相关知识,由题图分析可知:①该地地形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高原、山区和平原;②图中显示了喀斯特地貌区的典型地貌—溶洞、地下河;③溶洞、地下河均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5.B 6.A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7~8题。

7.引起图中海岸变迁的主要作用可能是()A.海浪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冰川刨蚀解析:图中显示,从15世纪到20世纪期间,该大陆海岸线逐渐向西推移,且众多岛屿逐渐相连,此为流水沉积(堆积)作用而形成。

选项B正确。

答案:B8.图中海岸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A.三角洲B.海滩C.沙丘D.沙洲解析:沙丘出现在沙漠地区,不可能在海岸见到。

第三章第三节课时跟踪训练

第三章第三节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10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据中国地震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海啸及重大人员伤亡。

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日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据此回答1~3题。

1.对本次地震进行灾后救援的主要技术是()A.RS和GISB.雷达和网络技术[来源:]C.GPS和RSD.GPS和GIS2.地方救灾办公室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受灾范围、面积等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D.卫星通信技术3.在营救地震被困人员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现代地理技术主要是()①GIS技术②GPS技术③RS技术④“数字地球”技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在地震灾后救灾中,RS可以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状况,GIS可对受灾区域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救灾方案,GPS可以用来确定被困人员或救灾目的地的精确位置。

答案:1.C 2.A 3.D4.1999年3月27日,北约部队一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防空部队击落。

飞行员跳伞后在脚触地的一刹那,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紧急呼救信号,当间谍卫星把呼救信号传送到北约空袭南联盟指挥所后,美军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

6小时后,一架EA-6B电子干扰机发现飞行员的准确位置,一架MH-60G搜索与救援直升机降落在飞行员面前,把飞行员接上直升机并安全返回基地。

飞行员发出的呼救信号是()A.GIS系统信号B.GPS系统信号[来源:][来源:Z&xx&]C.RS系统信号D.以上都不对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解题关键是明确了“3S”技术的主要分工(功能)的不同。

题干材料主要表达了“寻找”的含义。

结合所学的“3S”知识,不难判断出飞行员发出的呼救信号是GPS系统信号。

第四章 第二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四章  第二节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B.磷酸二酯键的数目C.脱氧核苷酸的种类D.(A+T)/(G+C)的比值解析: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都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

答案:C2.下图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从图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DNA是双螺旋结构B.碱基严格互补配对C.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解析: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但图中并未显示两链的方向。

答案:D3.某DNA分子中含有1 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是32P),若将DNA分子放在只含31P 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在适宜的条件下复制两次,则子代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A.增加1 000 B.减少1 000C.增加1 500 D.减少1 500解析:具有1 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DNA分子,这四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分子的每条链都是含31P,还有两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31P,另一条链是32P。

前两个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比原来共减少了2 000,后两个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比原DNA共减少了4 000,这样四个DNA分子平均比原来减少了6 000/4=1 500个。

答案:D4.(2010·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解析:DNA含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含的五碳糖是核糖;组成DNA和ATP的元素种类都是C、H、O、N、P;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答案:D5.若将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核中的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并供给14N作原料。

2023新教材高中物理课时跟踪训练八简谐运动的描述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023新教材高中物理课时跟踪训练八简谐运动的描述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训练(八)简谐运动的描述A 级—双基达标1.[多选]下列关于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振幅是矢量,方向从平衡位置指向最大位移处B .周期和频率的乘积是一个常数C .振幅增加,周期必然增加,而频率减小D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频率固定,与振幅无关解析:选BD 振幅是标量,选项A 错误;周期与频率互为倒数,即Tf =1,选项B 正确;简谐运动的周期与振幅没有关系,周期的长短由系统本身决定,这就是固有周期,所以选项C 错误,D 正确。

2.[多选]关于简谐运动的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频率越高,振动质点运动的速度越大B .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速度方向变化的次数越多C .频率是50 Hz 时,1 s 内振动物体速度方向改变100次D .弹簧振子的频率与物体通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有关解析:选BC 质点做简谐运动,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与质点运动的速度无关,A 选项错误,频率与周期成反比,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速度方向变化的次数越多,B 选项正确;每一个周期内物体改变方向两次,频率为50 Hz 时,1 s 内振动的速度方向改变100次,C 选项正确;弹簧振子的频率与物体通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无关,D 选项错误。

3.一个做简谐运动的物体,频率为25 Hz ,那么它从一侧最大位移的中点D ,振动到另一侧最大位移的中点C 所用的最短时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等于0.01 sB .小于0.01 sC .大于0.01 sD .小于0.02 s 大于0.01 s解析:选B 由f =25 Hz ,可知周期T =1f=0.04 s ,物体从一侧最大位移的中点D ,振动到另一侧最大位移的中点C 所用的最短时间,可以知道小于14T ,即小于0.01 s ,故选项B 正确。

4.[多选]如图,弹簧振子在B 、C 间做简谐运动,O 为平衡位置,B 、C 间距离是10 cm ,振子从B →C 运动时间是1 s ,则( )A .振动周期是1 s ,振幅是10 cmB .从B →O →C 振子做了一次全振动C .经过两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是40 cmD .从B 开始运动经过3 s ,振子通过的路程是30 cm解析:选CD 由弹簧振子运动特征结合题意可知,振幅A =5 cm ,周期T =2 s ,A 错误;从B →O →C 振子振动了半个周期,B 错误;经过两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为8A =40 cm ,C 正确;经过3 s =32T ,振子经过的路程为32×4A =30 cm ,D 正确。

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跟踪训练9劝学

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跟踪训练9劝学

课时跟踪训练(九) 劝 学A 组:基础达标(建议用时20分钟)一、基础积累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以为轮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金就砺则利D .君子生非异也解析:A 项,“”通“煣”;B 项,“有”通“又”;D 项,“生”通“性”。

答案:C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利.足也②金就砺则利.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 .两个“利”字相同,两个“明”字也相同B .两个“利”字相同,两个“明”字不同C .两个“利”字不同,两个“明”字相同D .两个“利”字不同,两个“明”字也不同解析:①“利”,(走得)快。

②“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③“明”,明达。

④“明”,智慧。

答案: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A 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 项,名词作动词,游水;C 项,名词作状语,向上;D 项,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答案: B4.下列句中“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A、B、C三项中的“焉”都是兼词,D项中的“焉”是助词。

答案:D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A、C两项均为“于”字结构的介宾结构后置句,D项是“乎”字结构的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为否定判断句。

答案:B6.名句默写。

(1)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一章第一、二节课时跟踪训练

第一章第一、二节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二战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A.粮食生产发展较慢,粮食生产的增长率低于人口的增长率B.粮食生产发展很快,粮食生产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C.粮食生产发展很快,随着人口的增加使得世界人均粮食呈现稳定趋势D.粮食生产发展很快,随着人口的增加使得世界人均粮食呈现下降趋势解析:二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迅速,粮食生产的增长速率快于人口增长速率。

答案:B2.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品种改良方面应用广泛,其中一项转基因技术是改造CO2固定酶,其目的是()A.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延长果实的储藏期C.培育新作物品种D.提高植物的抗性解析:改造CO2固定酶,能提高植物对CO2的固定效率,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乙烯形成酶基因的表达可以延长果实的储藏期。

提高植物的抗性是通过将抗性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抗旱、抗涝、抗盐等基因)转入植物,并使之表达来实现的。

答案:A3.达尔文根据克格伦岛上的甲虫有近半数是无翅或残翅的,得出海风对甲虫有“选择”作用的结论。

达尔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分类、观察B.观察、建立模型C.观察、推理D.观察、交流解析:达尔文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收集了关于克格伦岛上甲虫翅的信息,属于观察;在观察之后,他又将岛上甲虫翅的特异现象和海风联系起来,这是推理。

答案:C4.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A.比较B.归纳C.分类D.求异解析:将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分类。

答案:C5.右图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四种生物进行的不同分类,其中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A.有无染色体B.有无细胞壁C.有无核糖体D.有无线粒体解析:本题考查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细胞内都能合成蛋白质,所以它们都有核糖体。

答案:C6.下列属于科学思维中的建立模型过程的是()A.将化石按年代排放B.开会提出研究的设想C.绘制生态系统组成示意图D.达尔文发现甲虫无翅或翅不发达解析:建立模型是用来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画图、列表等。

第四章 第五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四章  第五节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这种遗传病的类型是() A.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B.性染色体多基因遗传病C.常染色体数目变异疾病D.常染色体结构变异疾病解析:第5号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必然使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变异。

答案:D2.以下家系图中最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Y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依次是()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解析:亲代正常,子代患病,为隐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的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有关的为伴性遗传病,仅仅男传男的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答案:C3.下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基因用B、b表示。

Ⅱ1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bb B.X b YC.X B Y D.Bb解析:根据此图不能判断显隐性,也不能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如果Ⅱ1的基因型是X B Y,则Ⅰ2一定是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因此,Ⅱ1的基因型不可能是X B Y。

答案:C4.在右图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解析:①患者男女均有,则可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②此病的遗传在三代间有明显的连续性,则可粗略判定为显性遗传;③观察患者的前后代关系,图中患者1号、4号、6号、10号、11号间的关系:女患者明显多于男患者,则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或者从6号与10号、11号的关系符合“父病女必病”的特点也可以推知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C5.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组织的切片或血涂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A.苯丙酮尿病携带者B.21三体综合征C.猫叫综合征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解析:21三体综合征和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形态异常,呈现镰刀状,也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到;苯丙酮尿症携带者不表现出症状,且属于基因突变形成的单基因遗传病,所以利用组织切片难以发现。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汽油价格上涨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石油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石油工业作为一种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是在()A.19世纪中期B.20世纪中期C.19世纪晚期D.20世纪晚期解析:石油工业能成为能源支柱工业,主要是由于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而内燃机是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答案:C2.1916年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其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是()A.有线电报B.电话C.无线电报D.信件传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这时是有线电话,不适合海军使用;有线、无线电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根据题干提供的情形判断,最适合的通讯工具应是无线电报。

答案:C3.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解析:A项是火车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C、D三项分别为汽车、飞机、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电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D4.冯如是“中国航空之父”。

1909年9月21日,驾驶着由他设计制造的“冯如1号”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南郊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

“冯如1号”飞机主要得益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发明B.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C.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D.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发电机的发明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创制,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而推动了包括飞机在内的新的交通工具的研制成功。

答案:C5.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A.发生的领域广泛B.各国统治者高度重视[C.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强D.新技术新设备解析:工业革命的成就大多是工匠经验的总结,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是科学家成果的体现,并且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

第五章 第1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五章 第1节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如图1所示为演示交变电流的装置图,关于这个实验,正确的说法是( )图1A .线圈每转动一周,指针左右摆动两次B .图示位置为中性面,线圈中无感应电流C .图示位置,ab 边的感应电流方向为由a →bD .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磁通量变化率为零解析: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时,在电路中产生周期性变化的交变电流,线圈经过中性面时电流改变方向,线圈每转动一周,有两次通过中性面,电流方向改变两次,指针左右摆动一次,故A 错;线圈平面垂直于磁感线的位置称为中性面,显然图示位置不是中性面,所以B 也不对;线圈处于图示位置时,ab 边向右运动,由右手定则,ab 边的感应电流方向为由a →b ;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时,ab 、cd 边垂直切割磁感线,线圈产生的电动势最大,也可以这样认为,线圈处于竖直位置时,磁通量为零,但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

答案:C2.如图2所示,单匝矩形线圈的一半放在有界匀强磁场中,中心轴线OO ′与磁场边界重合,线圈绕中心轴线按图示方向(从上向下看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t =0时刻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规定电流方向沿abcd 为正 方向,则图3中能表示线圈内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是 ( )图2图3解析:线圈从初始时刻至转过π2时间内,ab 一侧的线框在磁场中绕OO ′转动产生正弦交流电,电流方向由楞次定律判断为dcba 且越来越大。

从转过π2至π时间内,ab 一侧线框在磁场外,而dc 一侧线框又进入磁场产生交流电,电流方向为dcba 且越来越小,以此类推,可知i -t 图像正确的为B 。

答案:B3.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电动势e=10sin (20πt) 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0时,线圈平面位于中性面B.t=0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C.t=0时,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速率最大D.t=0.4 s时,e有最大值10 2 V解析:由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计时从线圈位于中性面时开始,所以t=0时,线圈平面位于中性面,磁通量为最大,但此时导线速度方向与磁感线平行,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速率为零,A、B正确,C错误。

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三章第二节课时跟踪训练形成是受上升补偿流影响的结果;②处洋流是受东南信风吹拂形成的;③处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④处洋流为受西风吹拂形成的西风漂流,属于寒流,而另一半球同纬度海区的洋流属于暖流。

答案:1.B 2.C读下图,完成3~4题。

3.在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C.①②均向北流动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4.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A.巴西暖流B.本格拉寒流C.东澳大利亚暖流D.加那利寒流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①位于北半球,属于暖流且自南向北流,②位于南半球属于寒流且自南向北流。

第4题,若②洋流位于大西洋中,则为本格拉寒流。

答案:3.B 4.B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左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A.在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B.在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C.在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D.在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6.A洋流可能出现在右图中()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解析:第5题,温度自北向南递减,说明该海区位于南半球;A处的温度高于两侧,说明有暖流经过,故正确答案为C。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A洋流位于南半球大陆东侧,对应的位置为丁处,故D正确。

答案:5.C 6.D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洋流叙述正确的是()A.①为暖流,②为寒流B.①向南流,②向北流C.①为寒流,②为暖流D.受洋流影响②处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8.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甲处气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洋流B.受洋流①影响甲处气候类型呈狭长状分布C.洋流②对乙处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受洋流②影响,乙处降水较少解析:图中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洋流②对乙处有增温增湿作用。

答案:7.C8.C二、综合题(共40分)9.下图是“印度洋(局部)季风(甲)和洋流(乙)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3新教材高中物理课时跟踪训练一磁吃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2023新教材高中物理课时跟踪训练一磁吃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课时跟踪训练(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A级—双基达标1.关于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安培力的方向可以不垂直于直导线B.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的方向C.安培力的大小与通电直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无关D.将直导线从中点折成直角,安培力的大小一定变为原来的一半解析:选B 由左手定则可知,安培力的方向一定与磁场方向和直导线垂直,选项A错误,B正确;安培力的大小F=BIL sin θ与直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有关,选项C错误;将直导线从中点折成直角,假设原来直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若折成直角后一段与磁场仍垂直,另一段与磁场平行,则安培力的大小变为原来的一半;若折成直角后,两段都与磁场垂直,则安培力的大小变为原来的22,因此安培力大小不一定是原来的一半,选项D错误。

2.19世纪20年代,以塞贝克(数学家)为代表的科学家已认识到:温度差会引起电流,安培考虑到地球自转造成了太阳照射后正面与背面的温度差,从而提出如下假设:地磁场是由绕地球的环形电流引起的。

则该假设中的电流方向是(注:磁子午线是地磁场N极与S极在地球表面的连线)( )A.由西向东垂直磁子午线B.由东向西垂直磁子午线C.由南向北沿磁子午线D.由赤道向两极沿磁子午线解析:选B 地磁场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根据安培定则,大拇指指向地磁场的N极,则四指的绕向即为电流的方向,即安培假设中的电流方向应该是由东向西垂直磁子午线,故B正确。

3.如图所示,通以恒定电流I的导线MN在纸面内从a位置绕其一端M转至b位置时,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变小B.不变C.变大D.不能确定解析:选B 当MN在原位置时,安培力的大小为F=BIL,当MN绕M端旋转时,其大小仍是BIL,故安培力的大小是不变的,选项B正确。

4.一直导线平行于通电螺线管的轴线放置在螺线管的上方,如图所示,如果直导线可以自由地运动且通以方向由a到b的电流,则导线ab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后,运动情况为( ) A.从上向下看顺时针转动并靠近螺线管B.从上向下看顺时针转动并远离螺线管C.从上向下看逆时针转动并远离螺线管D.从上向下看逆时针转动并靠近螺线管解析:选D 先由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S两极,找出导线左、右两端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并用左手定则判断这两端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如图(a)所示。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时跟踪训练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解析:在近地面,受三种力的作用,北半球低压中心的空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答案:C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 为等压线,P A>P B,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A.西南风、南风B.东南风、南风C.西北风、北风D.东北风、北风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A.西风、南风B.北风、南风C.东风、北风D.东风、西风解析:第3题,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为南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为西南风。

第4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为北风,南半球为南风。

答案:3.A 4.B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 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5~6题。

5.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6.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B.N地C.P地D.Q地解析:第5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地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第6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

答案:5.A 6.D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

完成7~8题。

7. 右面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箭头说法正确的是()①a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小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8.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向的箭头是()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a为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c为地转偏向力且向右偏。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时跟踪训练[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1~2题。

1. 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2.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A.③气流比较湿润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解析:第1题,若此图为热力环流,甲处气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解析:第3题,从甲图可知为北半球,30°~40°N受西风带影响,风向为西南风。

第4题,从甲图可知甲表示北半球冬季为1月份;乙图30°~40°N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为北半球夏季为7月份。

答案:3.D 4.B下图为某“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有关气温和气压,叙述正确的是()A.②地气温低于①B.②地是高气压C.④地是高气压D.④处的气压值有可能大于②6.有关①②③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①②③位于同一纬度,则②地气温最低B.若①②③表示三个不同纬度带,则①的纬度一定最低C.若图中表示三圈环流,则可表示为低纬度环流D.若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则②的气压要高于①解析:第5题,根据气流运动情况,①③处为高气压,②处为低气压,④处与同海拔高度其他地区相比较为高压区,但气压值低于②处。

第6题,若①②③位于同一纬度,②处气温最高;若①②③表示不同纬度带,①有可能纬度最低,此时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②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③为极地高气压带,但也有可能纬度高,此时①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②为赤道低气压带。

答案:5.C 6.C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8.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解析:第7题,依据图示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置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课时跟踪训练 (十) 单 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课时跟踪训练 (十) 单 摆

课时跟踪训练(十) 单 摆A 级—双基达标1.振动着的单摆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它受到的回复力( ) A .指向地面 B .指向悬点C .数值为零D .垂直摆线,指向运动方向解析:选C 摆球受到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经过平衡位置时,回复力为零。

由于单摆做圆周运动,在平衡位置合力不为零,合力提供向心力,方向指向悬点,故C 正确,A 、B 、D 错误。

2.做简谐运动的单摆摆长不变,若摆球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减小为原来的12,则单摆振动的( )A .频率、振幅都不变B .频率、振幅都改变C .频率不变、振幅改变D .频率改变、振幅不变解析:选C 由单摆周期公式T =2πlg知周期只与l 、g 有关,与m 和v 无关,周期不变,频率不变。

没改变质量前,设单摆最低点与最高点高度差为h ,最低点速度为v ,则有:mgh =12mv 2,质量改变后:4mgh′=12·4m·⎝ ⎛⎭⎪⎫v 22,可知h′≠h,振幅改变,C 正确。

3.摆长为l 的单摆做简谐运动,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即取t =0),当振动至t =3π2lg时,摆球恰具有负向最大速度,则单摆的振动图像是图中的( )解析:选D t =3π2l g =34T ,最大速度时,单摆应在平衡位置,y =0,v 方向为-y ,即沿y 轴负方向,故D 选项正确。

4.一个物体在某行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14,在地球上走时正确的摆钟(设摆钟的周期与单摆简谐运动的周期相同)搬到此行星上,现要使摆钟在该行星与地球上的周期相同,下列可行的办法是( )A .将摆球的质量m 增加为4mB .将摆球的质量m 减少为m4C .将摆长l 减短为l4D .将摆长l 增长为4l解析:选C 根据在星球表面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可知:某行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14,质量不变,所以该星球的重力加速度g′=14g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g可知,要使该单摆在行星与在地球上的周期相同,必须将摆长缩短为l4,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故A 、B 、D 错误,C 正确。

课时跟踪训练(四)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课时跟踪训练(四)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课时跟踪训练(四)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A级—双基达标1.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运动的A、B两小球发生正碰后一起沿A原来的速度方向运动,这说明原来()A.A球的质量一定大于B球的质量B.A球的速度一定大于B球的速度C.A球的动量一定大于B球的动量D.A球的动能一定大于B球的动能解析:选C在碰撞过程中,A、B两小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碰撞后两球一起沿A 原来的速度方向运动,说明系统的总动量沿A原来的速度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碰撞前A的动量一定大于B的动量,由p=m v知:由于不知道两球的速度关系,所以无法判断两球的质量关系,也不能判断动能关系,故A、B、D错误,C正确。

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A和B,A以3 m/s的速率向右运动,B以1 m/s的速率向左运动,发生正碰后都以2 m/s的速率反弹,则A、B两球的质量之比为()A.3∶5 B.2∶3C.1∶2 D.1∶3解析:选A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以A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 A-m B v B=m B v B′-m A v A′,代入数据解得:m A∶m B=3∶5,故A正确,B、C、D错误。

3.如图所示,木块A、B的质量均为2 kg,置于光滑水平面上,B与一轻质弹簧的一端相连,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当A以4m/s的速度向B撞击时,由于有橡皮泥而粘在一起运动,那么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为()A.4 J B.8 JC.16 J D.32 J解析:选B A、B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碰后粘在一起共同压缩弹簧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由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得m A v A=(m A+m B)v代入数据解得v =m A v Am A +m B=2 m/s所以碰后A 、B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为12(m A +m B )v 2=8 J ,当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系统的动能为0,只有弹性势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8 J 。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跟踪训练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细胞是生物体相对独立的单位C.细胞可以产生细胞D.细胞分为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大部分解析:细胞学说建立时,人类对细胞结构还不了解,细胞分为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大部分是对细胞结构的描述,不属于细胞学说内容。

答案:D2.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要是() 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B.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C.说明了动植物的细胞是一样的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解析: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是细胞学说的新细胞产生的观点,同时也说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答案:B3.下列细胞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的是()A.神经细胞B.叶肉细胞C.鸵鸟的卵细胞D.根尖细胞解析:鸵鸟的细胞可直接用肉眼观察到;一般的细胞直径都在10~100 μm之间,需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答案:C4.成人身体约有1014个细胞。

这些细胞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600多种,但是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这说明() A.人体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C.200多种不同的类型就是200多种不同的组织D.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与草履虫相同解析:细胞的类型不同说明了细胞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说明了细胞具有统一性。

答案:A5.下列属于细胞的是() A.胶原纤维B.肌纤维C.神经纤维D.弹性纤维解析:肌细胞呈纤维状又叫肌纤维。

神经纤维是指神经细胞长的树突、轴突及外面的髓鞘,是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而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是非细胞的蛋白质成分。

答案:B6.细胞具有多样性,下面对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理解有偏差的是() A.卵细胞富含营养、体积大与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B.精子具有尾部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C.神经元有长的突起与其神经传导功能相适应D.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强大的再生功能相适应解析:红细胞无细胞核及其他细胞结构与其容纳血红蛋白相适应,红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某物体由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经时间t 速度达到v ,则在这段时间内,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与物体位于中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 A .1∶2 B .1∶ 2 C.2∶1 D.3∶1解析:由题意知物体的加速度a =v t ,中间时刻的速度v 2x =v2,中点位置时的速度v 2x =2a · x 2= a · 12vt =22v ,所以v 2t ∶v 2x =1∶2,B 正确。

答案:B2.已知长为L 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1/3时,它沿斜面已下滑的距离是( ) A .L /9 B .L /6 C .L /3 D.3L /3解析:设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a ,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 ,则有: v 2=2aL ① (13v )2=2aL ′②由①②两式可得L ′=19L ,A 正确。

答案:A3.一质点从A 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运动,到达B 点的速度是v ,又以2a 的加速度运动,到达C 点的速度为2v ,则AB ∶BC 等于( ) A .1∶3 B .2∶3 C .1∶4D.3∶4解析:设AB段位移为x1,BC段位移为x2,由速度—位移公式得:v2=2ax1,(2v)2-v2=2(2a)x2,联立得:x1∶x2=2∶3。

答案:B4.汽车原来以速度v匀速行驶,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a,做匀减速运动,则t s 后其位移为( )A.vt-12at2B.v2 2aC.-vt+12at2D.无法确定解析:汽车初速度为v,以加速度a做匀减速运动。

速度减到零后停止运动,设其运动的时间t′=va。

当t≤t′时,汽车的位移为x=vt-12at2;如果t>t′,汽车在t′时已停止运动,其位移只能用公式v2=2ax计算,则x=v22a。

答案:D5.图1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的v-t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十)一、选择题(2016·南京二模)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解析]由图可知,蒸发和蒸腾的水汽与冠层截流和土壤调蓄、地下调蓄都有关,因此①为蒸发蒸腾作用;降水经植物冠层截流后,一部分经地表植被影响形成坡面径流,还有一部下渗,并通过土壤调蓄形成壤中流,因此②为地表调蓄,地表、土壤、地下调蓄后的水源汇入河流,最终形成河流径流,故③为河网调蓄,④为径流。

[答案] D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修建水库B.植被覆盖率下降C.降水强度增大D.上游河道采砂[解析]修建水库会导致部分泥沙在库区淤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A 项正确;植被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会增加,因此B项错误;降水强度增大,河流含沙量会增加,C项错误;上游河道采砂会造成流水对河道底部冲刷加剧,河流含沙量应增加,D项错误。

[答案] A(2016·河北保定一模)开都河是新疆的大河之一,也是一条著名的内陆河,自大山口以下河流两岸是新疆主要的粮、棉、甜菜基地之一。

下图为“开都河流域地形图”,读图回答3~5题。

3.开都河水能最丰富的河段在()A.源头B.上游C.中游D.下游[解析]图示河流中游段地势落差最大;同时该河为内流河,主要是冰川融水补给,上游源头水量较小,中游河流径流量较大。

故水能资源在中游最丰富。

[答案] C4.开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较中下游小的主要原因有()①水量较大②水流较平缓③降水较少④植被保存较好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开都河上游流经海拔较高的山区,人类活动少而植被保存较好,水土流失较少,故地表径流带入的泥沙较少;同时上游河段落差小,一方面侵蚀作用弱,另一方面河流中泥沙易于沉积,则河流含沙量较少。

故B正确。

[答案] B5.开都河下游河水的盐分含量增大,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A.流量减少B.流速变慢C.植被稀少D.农田灌区退水注入[解析]盐分增大说明注入的盐分增加或有盐度更高的水注入。

下游为灌溉农业区,在干旱区引水灌溉易使农田盐碱化,而两岸灌区农田中的高盐度水最终会注入河流中,从而加大河流水的盐分浓度。

注意河流含盐量是指水中的盐分浓度,与流速、流量、植被关系不大。

[答案] D(2017·湖南长沙第一中学月考)基流也叫底水,是河道中常年存在的那部分径流。

基流系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

读我国某地区河流基流系数与气温、地形的关联图,回答6~7题。

6.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A.大气降水B.湖泊水C.冰雪融水D.地下水[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补给方式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上图可知,基流系数随着温度、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说明该地区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因为高山的冰雪在温度越高的时候融化越多,河流的基流越多,基流系数越大,故C正确。

地下水补给是常年比较稳定的补给方式,我国的大气降水补给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关,湖泊水补给与湖泊水量的大小有关,故A、B、D错。

[答案] C7.若该河流流域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对下游地区生态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 A.水体污染严重B.荒漠化加剧C.农业高产稳产D.水土流失加剧[解析]通过上题可知,该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说明该河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若该河河流流域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会导致下游水资源变少,下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故B正确。

通过基流系数与气温、地形的关系及河水补给方式可判断,该河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水平不高,故对水体的污染并不十分严重,排除A。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农业用水减少,进而导致下游地区的农业会减产,故C错。

水土流失加剧,说明降水较丰富,但该地区降水较少,故D错。

[答案] B(2016·绍兴质检)读我国某河流四个月份的平均径流量日变化曲线图,回答8~9题。

8.该河流最有可能位于()A.乌鲁木齐河B.松花江C.钱塘江D.淮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

据图可知该河流夏季径流量较大;根据图中径流量日变化幅度可判断该河流温度高时径流量大,综上可判断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应该是内流河,因此最有可能为乌鲁木齐河。

松花江、钱塘江、淮河夏季主要靠降水补给,与气温关系不大。

[答案] A9.河流径流量最大时()A.流经地区的降水量丰富B.流经地区的冰雪消融量大C.径流蒸发量最小D.河流下渗量最小[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故河流径流量最大时,流经地区的冰雪消融量也大。

[答案] B(2016·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它发源于定边县白干山北麓,上游叫萨拉乌苏河,流经靖边新桥后称为无定河。

无定河全长491千米,流经(定边、鄂前旗、乌审旗、靖边、米脂、绥德和清涧区域,注入黄河)黄土、沙漠地貌。

据此读图,完成10~11题。

10.“河道无定、深浅无定、季节无定、水量无定”是对无定河的描述,产生此描述的原因是()A.流域内降水年际变化大B.流经毛乌素沙漠,河流含沙量大,河道常淤积改道C.流域内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常淤积改道D.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季节变化大[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补给方式。

无定河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且降水集中于夏季,故无定河的水量无定、季节无定、深浅无定;无定河流经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河道经常因淤积而改道,故无定河的河道无定,C正确。

A、D选项不能说明无定河的河道无定,B选项不能说明无定河水量无定、季节无定、深浅无定,即原因都不够全面,故排除A、B、D。

[答案] C11.a、b分别代表无定河两种主要补给形式,巴图湾附近主要补给是a,米脂附近主要补给是b,a、b分别是()A.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B.冰雪融水补给、降水补给C.地下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D.地下水补给、降水补给[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巴图湾附近没有高大山脉,故该河段的主要补给不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排除B。

巴图湾位于沙漠附近说明该河段降水较少,不可能为降水补给,故排除A。

所以巴图湾附近的补给只能是有常年补给功能的地下水补给。

米脂位于陕西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故该河段的补给为降水补给,故C错、D对。

[答案] D下图为我国某市2004~2013年用水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市用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是()A.生活用水B.农业用水C.工业用水D.生态用水[解析]读图可知,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加,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其中农业用水量减少幅度最大。

[答案] B13.关于该市工业用水量减少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工业技术进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B.工业用水价格提高,节约用水C.该市较多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出到周边省份D.气候变暖导致工业用水总量减少[解析]该市工业用水总量下降,与工业技术进步、节约用水和工业企业外迁有关,而与全球变暖没有关系。

[答案] D二、综合题14.(2016·山西右玉一中摸底)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近些年出现湖水水位上涨的现象。

湖区风大,湖陆风冬季明显弱于夏季。

读纳木错湖区图和A地各月降水的日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纳木错湖区的水系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推断纳木错的主要补给方式及近些年湖水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

[解析](1)本题考查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分析。

区域中心为纳木错,中间低,四周高,可知区域水系呈向心状。

而且南岸、西岸入湖河流多,北边少,分布不均。

(2)本题考查湖泊补给方式的判读及湖泊水文特征成因分析。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上,河流补给水源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所以近些年湖水水位上涨。

[答案](1)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不均;河流大多分布在南岸和西岸;北岸河流数量很少。

(2)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入湖水量加大,湖水水位上涨。

15.(2016·山东临沂质检)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拥有奇特的水体景观。

但近年来湖泊、瀑布水位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读下列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九寨沟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统计图。

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

(1)①②④⑥⑦⑧⑨⑩分别代表水循环的什么环节?(2)九寨沟湖泊1~4月为枯水期,各湖泊水位多在4月份达到年内最小值;5月份各湖泊水位明显升高。

请结合材料一简析九寨沟湖泊水位出现这种变化特征的成因。

(3)6~10月份为九寨沟湖泊丰水期,请结合材料二简析这种水位变化特征是通过哪些水循环过程形成的。

[解析]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九寨沟的湖泊,其主要的补给不论是降水补给,还是冰雪融水补给,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明显。

[答案](1)植物蒸腾、大气降水、地表水蒸发、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水分下渗、地下径流。

(2)1~4月,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极少,九寨沟区域降水较少,导致补给湖泊的地表径流(⑧过程)和地下径流(⑩过程)量小于湖泊的蒸发(③或④过程)、下渗(⑨过程)。

至4月这种损失累积至最大,湖泊水位达到年内最小值。

5月份,降水明显增加、气温回升致使冰雪融化,湖泊的地表径流(⑧过程)和地下径流(⑩过程)补给量增加,水位明显升高。

(3)6~10月份为夏季,海洋蒸发(⑥过程)旺盛,大量水汽通过夏季风(⑦过程)输送到九寨沟流域,形成大量降水(②过程),通过地表径流(⑧过程)和地下径流(⑩过程)大量补给湖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