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怎么死的
孔子的弟子子路之死

孔子的弟子子路之死孔子有三千弟子却只有七十二贤人,这七十二贤人里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的也是屈指可数,先来看看他的大弟子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字子路也称作季路。
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格耿直勇猛,为人爽直、粗莽。
跟随孔子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来跟随孔子游学于列国。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子路第一次见孔子的时候,孔子问他:“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朋友的缺点,品德就容易有缺失。
赶马不能放下马鞭,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
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
接受教导认真多问,还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完之后拜谢说:“我感谢接受了您的教导。
”从此孔子把子路收到门下。
一次子路、子颜、子贡和孔子一起北游,孔子让他们三个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得白羽若月,钟鼓,赤羽若日之音上闻乎天,旌旗翩翻,下蟠于地。
由且举兵而击之,必也攘地千里,独由能耳,使夫二子为从焉!”孔子听了子路的话赞叹道:”真是一个勇士啊。
“一次孔子到宋国被围困,子路发怒,抓起戟就要与对方大战,孔子叹息:”子路好斗勇猛超过我,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事情。
“子路平时在孔子面前也显示出刚强的样子(行行如也)。
子路

子路“结缨而死”子路的死亡是很戏剧性的。
这件事被记载于《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之乱,太子蒯聩出亡后又回到卫国时发生的。
他有个外甥名叫孔悝,统领一座城,蒯聩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想寻求他外甥的协助,但对方不肯,怕得罪国君,蒯聩竟然直接挟持了他。
当时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卫国的朝廷里还有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子羔。
子羔眼看状况不对,就逃离了卫,要到陈国去,刚好碰到了要从陈国回卫国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卫国情况很危险,不能再进去了,子路却觉得自己当人家的家臣,没有怕死的道理,所以还是回返卫国。
当然他就遇到了蒯聩。
子路质问蒯聩,为什么挟持孔悝?还威胁蒯聩,如果蒯聩敢杀了他的主人,他会马上找人继承孔悝,并且不会和蒯聩结盟。
除此之外,子路还宣称蒯聩是个胆小鬼。
蒯聩是怕了,但是他采取的方式,不是释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黡去击杀子路,这两人也因为这件事留名历史。
《左传》用“以戈击之”记录这个武打场面,子路显然不敌。
《左传》记载,子路的帽缨断了,于是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
”死前最后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结缨而死”。
这画面很重要,可以连结到前面的历史,因为这不是子路第一次和蒯聩起冲突。
蒯聩之前出亡,是因为他父亲卫灵公有个宠妾名叫“南子”,一个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子朝发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国上下都知道,只有卫灵公或是被蒙在鼓里,或是不在乎。
蒯聩想替爸爸报戴绿帽的仇,想杀了南子,行动却失败了,只能出亡。
南子在《论语》也出现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为什么发生这件事?孔子当时来到卫灵公的朝廷,因为名气太大,朝廷翻云覆雨的大美女也想见他。
孔子去了,子路非常不高兴,很明白地和老师说:你不是说过,“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喔,那去见大美女干嘛?如果孔子不是因为女色诱惑而去见南子的话,就表示南子左右卫国的朝政,所以孔子要透过她谋得权位?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如此明白地让老师知道“我不爽”。
孔子只好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真的这样,实在会遭天打雷劈。
子路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 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 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 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 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 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 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 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 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 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 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 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当穷 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人物生平
出身贫微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 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 野菜充饥[4] 。拜入孔门之前,《史 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 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 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 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 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 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 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 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胁迫把当时的废太子蒯聩迎回卫国当国君 (也就是卫 后庄公)。仲由为了救孔悝而与蒯聩的家臣战斗,在战斗中被敌方用戈将系 ‘冠’的带子割断了,子路因此停止战斗,弯下身,捡起冠来,系上带子, 结果因此被趁虚打败并杀害,年六十三,死后受醢刑(即剁成肉酱)。 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 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 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子路

生平[编辑]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
1.^木村英一:“孔子亡命时谓‘从我者其由也与’,仅望子路随从而
已,其信赖之深可知。
不久孔子实际亡命往卫时,子路必跟随可知,且孔子必宿子路姻亲之家,从此以后十四年周游天下,子路始终追随孔子服侍左右。
又孔子天下游历完毕归鲁,晚年授徒,至子路仕卫殉职止,常在孔子傍未曾离开。
”见木村英一著,黄锦鋐译:〈子路事迹考〉,余崇生等编:《日本汉学论文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页28。
2.^《卫康叔世家》载: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
之,割缨。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
’。
《论语》中的人物·子路

鲁迅先生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
子路先生确是勇士,但他因为“吾闻君子死,冠不免”,于是“结缨而死”,则我总觉得有点迂。掉了一顶帽子,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郑重,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仲尼先生自己“厄于陈蔡”,却并不饿死,真是滑得可观。子路先生倘若不信他的胡说,披头散发的战起来,也许不至于死的罢,但这种散发的战法,也就是属于我所谓“壕堑战”的。(鲁迅《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P17-18)
对于子路的死,鲁迅先生说是“结缨而死”,南怀瑾先生则说是战死,二者似乎有所异。今查手头的两部史书,得以证实,是指同一事而表达各异。
其一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提到子路,也自然想起《侍坐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已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南怀瑾先生说:
子路的个性,大家已经了解,这位急性子的老兄,听过以后,就冒冒失失地说话了。他说,假使有一个“千乘之国”——这是当时诸侯中大型的国家了,而这个千乘大国,是处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在强敌环伺下,又经过了连年的战争,而且内部财政上也非常艰难困苦,不断地发生灾害饥荒。像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交到我子路的手上来,我只要花三年的时间去治理,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每个人都能够站得起来,每个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该走的路,做自己该做的事。子路这个话讲得实在蛮够气魄的,不但有英雄气概,而且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可是孔子听了以后“哂之”,露了牙齿:“嘻嘻!”微微一笑,笑中充分表露了否定的意味。……子路说的话很有英雄气概、具大政治家的风范,但是孔子还是笑他,这并不是笑他的话不对,而是认为他还没有这种能力。(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P447-448)
子路之死

子路之死像子路这样死了的,世界上,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个。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为卫国蒲邑宰,亦是大夫孔悝的家臣。
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胁迎废太子蒯聩回卫国当国君。
为救孔悝,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慨然赴死。
《史记》有如下记载:“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时子路63 岁。
死后受醢刑,剁为肉酱。
子路死后,孔子痛心疾首,《史记》载孔子语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遂有覆醢之举,凡餐见肉酱,则覆而不忍食之。
”知子路者,莫过于孔子。
《论语•先进》载:“闵子伺侧,唁唁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既然不像他的师兄弟们那样,如闵子之仁厚方正、如冉有、子贡般温和快乐。
他是那样刚烈易折,孔子才作出了子路恐怕不会善终的预言。
《史记》复载:“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不幸再次言中。
观《论语》全篇,孔子其人,通达而可爱,未必会让弟子如此去死。
整冠而战,想是子路自己的理解。
然而敌人却不会等他,顷刻之间,即被剁为肉酱。
恪守夫子之道,一至于迂腐,又加之刚烈,这样的死法,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但是,子路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从容赴死。
从容赴死的文人,天底下却还有几个。
金圣叹算是一个。
金圣叹,是文学点评大家,其批评文字雅训、透脱、精妙,堪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清世祖顺治崩,苏州官府设幕祭灵,金圣叹与诸生百余人为逐贪官县令,哭于文庙,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被处以极刑。
顾公燮《丹午笔记•哭庙异闻》载:“罪人反接,背插招旗,口中塞栗木。
挟而趋走如飞。
亲人观者稍近,即披甲(士兵)枪柄、刀背乱打。
俄而炮声一震,百二十人之头皆落。
披甲奔驰,群官骇散。
法场上惟有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少年康熙办起文人来,实在是简洁、利索得很。
金圣叹呢?据说,金圣叹临刑前,请狱卒带信给家人:“狱卒以信呈官,官疑其必有谤语,启缄视之,上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
子路之死

子路之死君子死而冠不免。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
十八岁时遇到孔子,《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子曰:“吾非此问也,徒谓以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
”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此以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子路同学是一个有思想的好少年,为什么呢?孔子多大的名气,在孔子面前,初次见面子路便提出了反问。
孔子告诉子路学习的好处,他便反驳,为什么南山的竹子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而孔子的回答更加巧妙,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证明学习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说明子路忠于自己的思想,结合自身体会来判断事物的对错,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那么收服子路之后,子路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列举如下:赶车,保护孔子,及孔子教育时的反面教材。
因为子路过于勇武,孔子老是要打击他。
因材施教,子路需要有人压制着,就像X战警里有一个会发射镭射光线的人,但是他需要带上眼镜才能运用自如。
否则镭射光便会随意发射,打击敌人的同时也会对自己人发动无差别进攻。
所以孔子要不断对子路加以引导。
例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既要称赞子路,又要警告他。
不过造就子路在孔子面前大大咧咧的应该也有年龄的关系吧。
子路小孔子九岁,他们两人更多的就想兄弟一般。
子路的嘴巴很快,论语中有子路在场他都是第一个讲话的。
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与孔子还会有争锋相对的时候。
子路(仲由)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子路(仲由)简介,名人故事子路个人资料中文名:仲由别名:子路,季路,先贤仲子性别:男子路画像子路简介子路即仲由,又称季路,汉族,春秋末年鲁国卞人。
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孔子得意门生,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
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以政事见称,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
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
鲁哀公十一年,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
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
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岁时,“政事”着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隳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他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扞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他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
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
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他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被仲氏尊为始祖,仰为旗帜,感召后人修身治世、忠勇报国。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有人,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断狱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面之辞便可断狱。
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
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路的生平简介

子路的生平简介说起子路,指的即是仲由。
当后人谈起子路简介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他和孔子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子路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孔子的门徒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孔门十哲”和“孔门七十二贤”,子路分别都位列其中。
由于他在儒教中的地位十分尊崇,因此后人将他放入孔庙,和孔子一起了配享后代儒士对他的祭奠。
子路,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子,又字季路。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他从事过各种农业劳动,以此来勉强度日。
但是他膂力过人,好勇斗狠,看不起那些柔弱的读书人。
因此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士,经常被他欺负。
众所周知,孔子是为人师表的楷模,为了驯化子路,孔子设计了一些礼仪和仪式,慢慢引导他,最终让子路对他钦佩有加。
在孔子弟子的引荐下,子路穿上儒服,头戴冠帽,正式拜孔子为师。
子路和孔子的其他弟子相比,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优点,那就是他性子耿直。
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是唯一一个敢于指出孔子缺点的弟子。
但是对于自身的缺点,他也敢于承认,勇于改正,所以孔子十分看重他。
正是由于他的勇武过人,所以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总是将他带在身边。
实际上子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孔子的护卫。
对于这点,孔子自己也承认,在没有子路之前,别人对于他的游说,总是恶言相向。
但是自从子路来到他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在子路简介中,一般都会提到他的耿直、勇武,但是除此之外,子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聪明。
这一点其实也不奇怪,孔子门生数以千计,出色的虽然也不少,但特别出色的,也就那么几个,子路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他判案,只要听到一面之词,就能判断谁是谁非。
而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样听两面之词。
而他判定的案子,都十分受人信服。
子路死于周敬王四十年。
当世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为了保护卫出公,而被蒯聩杀死。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课外阅读】子路之死有感

【课外阅读】子路之死有感子路者孔子之弟子也。
子路是孔子诸多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之一。
《史记》载子路之死,如下: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子路在被攻击之时,帽子的簪缨断了。
他谨守礼法,想整冠之后再走,然而敌人并没有等他,瞬间即被敌人剁为肉酱了。
这简直比唐吉诃德还唐吉诃德。
由此可见,夫子的礼法之害人。
但事事都应该有个公正的评价,以夫子的通达,平日虽然讲礼,生死之际,帽子是否系好,大概是顾不上的。
“君子死而冠不免”,当非夫子教导的本意,但子路有这样的拘执,又确实是夫子教导的结果。
人不能不对自己的影响负责,但人又必然无法对自己的影响负责。
极亲近的弟子这样死去,夫子沉痛之中,只怕不免还有这样的感叹。
当今的中国社会,象子路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了,替而代之的是不讲原则只讲利益,办起事来只讲结果不择手段.什么原则诚信等等的古人的优秀传统美德,一概抛诸脑后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些讲求变通、打擦边球的手法则受到世人的普遍青睐,已被捧为不二的法则。
这难道不是东方文明的一大悲哀么?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文明这样的中国,能够存在多久?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经济的腾飞,思想的解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了强大,为此全世界的华人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但是我们在引进西方的资金、技术、理念、思想的同时,也捎带着引进了大量的糟粕。
很不幸的是,西方那些劣质的处世思想,不但没有被屏蔽掉,反而引发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被无限的放大,进而发扬光大了,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何其痛哉!反观西方文明呢?他们不但在弘扬竞争、强者生存的道路上坚定的走着,而且正在做着我们老祖宗引以为自豪的事,讲求原则,讲求信誉,讲求公平。
对此,我们难道不应该汗颜么?有的哲学家,曾为此辩解,经济的发展势必造成道德的后退和滑坡。
难道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不间断文明的民族,一定要在道德的二反背律中,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不成?民族的悲哀在延续,我们怎么办?。
子路死于卫

子路死于卫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 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 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 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闻讯)病倒, 子贡(因此)前往拜见(老师)。(子贡看见)孔子 正拄杖在门前徘徊张望,(孔子看见子贡)说:“赐 啊,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孔子因悲叹,歌颂道: “泰山崩坏了啊!梁柱折断了啊!贤明智慧之人凋落 了啊!”唱罢,孔子涕泪四下。孔子(转身)对子贡 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掌权者)没有谁能推 行我们的主张的。(唉,算了,算了)夏人死时安放 在东阶,周人死时安放在西阶,殷人则安放在两柱之 间。昨天傍晚我做梦,梦见自己被人(放在两柱之间) 祭奠,(看来)我应是殷人之后。”七天之后,孔子 去世。
七十二贤子路怎么死的

七十二贤子路怎么死的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一,那么子路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子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路怎么死的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生而有勇力,且性格刚直,深受孔子的器重。
子路之死,也曾让孔子十分悲痛。
说起子路之死,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这件事要从卫国内乱说起。
卫国有个国君卫灵公,卫灵公的妻子南子是个长得十分漂亮,但生性淫荡的女人。
她和卫灵公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太子蒯聩的关系暧昧不清。
卫灵公知道这件事情后十分生气,蒯聩害怕被他的父亲问责,所以就率先跑到了国外。
没过多久,卫灵公死了。
大臣们都推荐让公子郢即位。
但是公子郢坚持不受,大臣们没有办法,所以只好让蒯聩的儿子姬辄当了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儿子直接越过父亲当了国君,这样的事情历来会引起争端,如明朝的靖难之役。
卫国当然也出了麻烦。
十二年后,蒯聩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就回到了卫国,把自己的儿子姬辄赶走了。
子路听到这件事后,就马上找到了蒯聩,当时和蒯聩在一起的,是帮助蒯聩即位的孔悝。
子路说:“大王你怎么能用孔悝这样的人呢?请你把他杀了吧。
”蒯聩当然不会听他的话,所以两个人言语不和就吵了起来,后来又动起手来。
蒯聩一怒之下,命令石乞用长戈打落了子路的帽子。
子路说:“君子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衣冠整齐。
”说完他就拾起掉落的帽子,重新穿戴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蒯聩身边的武士一拥而上,把子路砍成了肉泥。
子路之死这件事发生在周敬王40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
当时孔子正好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先是听说了卫国发生内乱的消息,孔子十分悲痛地说:“完了完了,子路这下子肯定要死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子路之死的消息。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路与孔子之间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非常民主而且平等的,子路有事会对孔子说,孔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也说明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像是朋友一样共同的探讨一个问题,孔子不会用自己师长的身份去压迫子路,子路也不会因为孔子是自己的老师就谦让孔子,不直言相告。
子路之死故事

子路之死故事
子路,字子贡,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
他十分聪明机智,而且勤奋好学,深受孔子的赏识。
据传说,有一次子路前往楚国,途中藉助船夫的帮助从一条河流中过去,但是并没有给船夫支付货币报酬,而是留下了一块银子。
船夫认为这太少了,便生气的大骂子路,并威胁要向当地官府报告。
子路被吓坏了,赶紧将所有的财物都交给了船夫,只求他放过自己。
不久之后,子路痛苦的抱怨这件事情,认为自己不该做出这样的行为。
后来,这件事情被当地的匪徒得知,把事情告诉了宝丰县令,县令便派人去抓捕子路。
孔子得知后很担心,便写信给子路,教育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孔子的意思是,不要因过失而耽误前途,要不怕困难,追求正义。
然而,子路却并未听从老师的意见,而是选择了自投罗网,最终被匪徒处死。
子路的死,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失落。
他在子路的墓前痛哭流涕,感慨道:“吾在下宫三年,不尝见忠诚如子路者。
”(我在王宫中呆了三年,从未见过像子路这样的忠诚之人。
)孔子认为子路是一个忠诚、诚实、勇敢、笃定和有思想的人,他这种人格魅力,对后有巨大的影响。
子路结缨而死——令人敬佩的君子精神!

⼦路结缨⽽死——令⼈敬佩的君⼦精神!仲由,姓仲名由,字⼦路,⽐孔⼦⼩九岁,鲁国⼈,《论语》中提及四⼗⼀次。
是孔⼦最亲近、最著名的弟⼦之⼀。
⼦路出⾝微贱,家境贫寒,打猎出⾝,事亲⾄孝。
他⽣性豪爽粗犷,为⼈耿直,有勇⼒才艺。
也正因为⼦路的求学,孔⼦才做出了“有教⽆类”的教学主张。
⼦路经常批评孔⼦,孔⼦也经常批评他,但他两个⼈都不是⼩⽓之⼈,闻过则喜,能够虚⼼接受,所以师⽣两⼈更亲密⽆间,孔⼦⾮常喜欢他,对他评价很⾼。
孔⼦带⼦路向⽼⼦学礼时,⽼⼦看到⼦路都夸赞⼦路说“天然去雕琢,我喜欢”。
⼦路⼀⽣忠于孔⼦,保护孔⼦唯恐不周,积极捍卫和实践孔⼦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和影响很⼤。
孔⼦曾经说:我的道如果⾏不通,就乘上⼀艘⼩船去海外,能跟谁我的,恐怕就只有仲由吧!孔⼦晚年从卫国返回鲁国时,⼦路被卫国⼤夫孔⽂⼦留下做⾢宰。
孔⽂⼦去世后,他⼜继续辅佐他的⼉⼦孔悝,以政事著称。
在⼦路六⼗三岁时,卫国发⽣宫廷政变,孔⽂⼦的妻⼦孔姬是前太⼦蒯聩的姐姐,当时卫国国君是蒯聩的⼉⼦,蒯聩想要回国跟⼉⼦争夺皇位,就和孔姬联⼿劫持了孔悝,强迫他站到蒯聩这边,辅佐蒯聩夺取君位,等于是被母亲和舅舅绑架了,然后⼀起去对付表哥。
看来这宫廷⾥事真是够乱的,为了权⼒地位,什么亲情都没有了。
其实这都是⼈家的家务事,跟⼦路关系不是太⼤。
⼦路刚从外⾯回来,原本可以躲避这场动乱的,但他没有逃避,认为“⾷君之禄,忠君之事”,听到孔悝被绑架的消息后,认为是“临危授命”,更应该去救援孔悝。
他进去以后,正在战乱,参加作战后因寡不敌众,浑⾝上下负了不少创伤,后来在打⽃中冠缨被击断,他想起孔⼦关于“君⼦死⽽不冠不免”的礼仪教导时,抱着重伤,戴上帽⼦,整理好⾐服,端端正正站着,被敌⼈乱⼑砍死。
⼀个⼈⼀⾝创伤,知道⼤限将⾄,还能如此从容,整理⾐帽,系好扣⼦,死的也端端正正,这种君⼦精神,这种道德修养,实在太不容易了,这不正和西⽅倡导的贵族精神有异曲同⼯之妙吗!孔⼦听说卫国发⽣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矣!”他已经断定⼦路必死了,因为他们师⽣之间太了解了。
子路是怎么死的?

⼦路是怎么死的?⼦路负⽶中国古代⼠⼈中,⼦路是⼀种类型的代表。
在孔⼦弟⼦中,⼦路年龄最⼤,性格最直率坦荡,豪爽侠义,勇敢好⽃,多少有点粗鲁。
他体魄健壮,是经过孔⼦教化的有⽂化的武夫形象。
他对于孔⼦忠⼼耿耿,办事执着认真,直来直去,不会拐弯。
孔⼦对他很喜欢,也经常批评他。
他见孔⼦的⽅式便与其他弟⼦不同,据《史记·仲尼弟⼦列传》载:⼦路性鄙,好勇⼒,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
孔⼦设礼稍诱⼦路。
⼦路后儒服委质,因门⼈请为弟⼦。
(中华书局版第7册2191页)透过这⼏句简略的记载,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个精彩的画⾯:⼦路⼀副纠纠武夫的打扮,到孔⼦家门来求见,开始时对孔⼦很不礼貌,但在孔⼦彬彬有礼的接待下,⼼悦诚服。
然后,穿上儒服倾⼼委⾝于孔⼦,成为弟⼦。
下⾯,我们从⼏件⼩事来看⼀下⼦路的性格。
他对孔⼦⾮常忠⼼,有时甚⾄不惜搞⼀些⼩把戏。
《论语·⼦罕》(卷⼗)中记载这样⼀件事:⼦疾病,⼦路使门⼈为⾂。
病间,⽈:“久矣哉,由之⾏诈也。
⽆⾂⽽为有⾂,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之⼿也,⽆宁死于⼆三⼦之⼿乎?且予纵不得⼤葬,予死于道路乎?”(上海书店《诸⼦集成》第1册184页)孔⼦⽣病在外,为了安慰⽼师,⼦路⽤⼀个门⼈冒充仆⼈服侍孔⼦。
孔⼦明明知道也没有说破。
后来,病情有所好转,孔⼦便将实情说开,并说⾃⼰宁可死在弟⼦的服侍下,也不愿意⽤冒充的仆⼈来装潢门⾯。
但⼦路的好⼼是可以理解的。
⼦路直率,有话就说,憋不住。
对于孔⼦有不理解或不满意的地⽅也要马上表现出来,不给留⾯⼦,故孔⼦对⼦路也有⼏分畏惧。
根据⼦路的性格特点,孔⼦总提醒他遇事要多思考,多动脑筋。
《论语·⼦罕》(卷⼗)中记载这样⼀件事:⼦路问:“闻斯⾏诸?”⼦⽈:“有⽗兄在,如之何其闻斯⾏之?”冉有问:“闻斯⾏诸?”⼦⽈:“闻斯⾏之。
”公西华⽈:“由也问闻斯⾏诸?⼦⽈:有⽗兄在。
求也问:闻斯⾏诸?⼦⽈:闻斯⾏之。
⾚也惑,敢问。
子路的生平简介

子路的生平简介说起子路,指的即是仲由。
当后人谈起子路简介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他和孔子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子路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路的生平简介在孔子的门徒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孔门十哲”和“孔门七十二贤”,子路分别都位列其中。
由于他在儒教中的地位十分尊崇,因此后人将他放入孔庙,和孔子一起了配享后代儒士对他的祭奠。
子路,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子,又字季路。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他从事过各种农业劳动,以此来勉强度日。
但是他膂力过人,好勇斗狠,看不起那些柔弱的读书人。
因此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士,经常被他欺负。
众所周知,孔子是为人师表的楷模,为了驯化子路,孔子设计了一些礼仪和仪式,慢慢引导他,最终让子路对他钦佩有加。
在孔子弟子的引荐下,子路穿上儒服,头戴冠帽,正式拜孔子为师。
子路和孔子的其他弟子相比,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优点,那就是他性子耿直。
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是唯一一个敢于指出孔子缺点的弟子。
但是对于自身的缺点,他也敢于承认,勇于改正,所以孔子十分看重他。
正是由于他的勇武过人,所以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总是将他带在身边。
实际上子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孔子的护卫。
对于这点,孔子自己也承认,在没有子路之前,别人对于他的游说,总是恶言相向。
但是自从子路来到他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在子路简介中,一般都会提到他的耿直、勇武,但是除此之外,子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聪明。
这一点其实也不奇怪,孔子门生数以千计,出色的虽然也不少,但特别出色的,也就那么几个,子路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他判案,只要听到一面之词,就能判断谁是谁非。
而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样听两面之词。
而他判定的案子,都十分受人信服。
子路死于周敬王四十年。
当世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为了保护卫出公,而被蒯聩杀死。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孔门十哲之一子路

孔门十哲之一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恶语。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门十哲之一子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门十哲之一子路仲由生于周景王三年九月初七日。
周敬王四十年冬闰十二月,卫乱,先贤仲子结缨而卒。
周敬王四十一年三月初三,卫庄公赐葬澶渊。
乃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其嫡长子孙南宋以前居山东济宁,自40代嫡长孙仲基护康王赵构南渡後,其嫡长子孙世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
其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
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悝的宰。
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
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然欲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相诱给仲由讲了道理使其信服,收其为弟子。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隳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他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他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路作为孔⼦最宠爱的学⽣,为何会被剁成⾁酱?关于孔⼦最宠爱的学⽣⼦路为何⽽死,说起来真的不容易,因为出场⼈物实在太多,我先给⼤家介绍⼀下这些⼈的关系吧。
主要⼈物:蒯聩(kuǎikuì),卫国太⼦;其他⼈物:卫灵公(蒯聩的⽼爸,卫国国君),南⼦(蒯聩的谪母,也就是卫灵公的宠妃),伯姬(蒯聩的姐姐),公⼦郢(蒯聩的弟弟),卫出公(蒯聩的⼉⼦),孔悝(伯姬的⼉⼦,也是蒯聩的外甥);本题重要⼈物:⼦路,孔⼦的爱徒,在孔悝家做管家。
为什么要先介绍⼈物关系呢?因为故事情节实在太复杂,如果不清楚⼈物关系容易乱。
下⾯就开始说⼦路被剁成⾁酱的过程:孔⼦带爱徒周游列国的时候,来到卫国,受到国君卫灵公的盛情接待。
孔⼦以为可以在卫国施展才华,结果却发现卫灵公与他根本不来电,两个⼈谈不到⼀块,于是孔⼦便决定离开卫国。
但⼀同前往的⼦路却与卫国的⼤夫孔悝相交甚好,于是就在孔悝家做了家⾂。
就在孔⼦师徒为了事业各⾃去留的时候,卫国的领导层却发⽣了⼀件⼤事。
因为卫灵公⾮常宠爱妃⼦南⼦,导致朝事荒废,作为卫国太⼦的蒯聩看不下去了,决定与⾃⼰的家⾂⼀起杀死南⼦。
就要准备实施计划的时候,这位家⾂却临时变卦,把蒯聩出卖了。
南⼦听到太⼦要杀⾃⼰的消息,马上向卫灵公告状,结果太⼦被驱逐出境,逃到了宋国。
太⼦被驱逐没多久,卫灵公驾崩,南⼦操纵了整个卫国,她想⽴卫灵公的⼩⼉⼦公⼦郢做国君,但是公⼦郢对名利⾮常淡泊,⼜把国君之位⼜让给了蒯聩的⼉⼦姬辄(卫出公)。
蒯聩虽然逃到别国,但还是想要回⾃⼰国君的位置,哪怕现在是⾃⼰的⼉⼦坐着,他也想要回来。
于是蒯聩就联合⾃⼰的姐姐伯姬⼀起商议,想要杀掉⾃⼰的⼉⼦卫出公。
伯姬决定叫⾃⼰的⼉⼦孔悝去办这件事,但孔悝听完以后认为这种事情太万恶了,⾃⼰不能做。
蒯聩和姐姐经过商量,认为孔悝会坏了⾃⼰的⼤事,决定把孔悝囚禁起来。
孔悝就这样被⾃⼰的舅舅和母亲关了起来,这件事让⼦路听到了。
天⽣脾⽓暴躁的⼦路听到⾃⼰的主⼦被关,⼆话不说提着⼑就要去救⼈。
子路之死(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子路之死(论语选读备课资料)三处满目沧桑的古代遗址,如同遁居世外的高人隐士,漠然旁观着濮阳市京开大道上的滚滚红尘。
戚城与蒯聩台(供应处院内)相距不过1.5公里,子路坟处于其间。
这三处遗址都来自2000多年前的古卫国,相互间因果相连,牵扯着一段罕见的“父子争国”故事。
故事因一个“红杏出墙”的女人拉开序幕,又因另一个女人的“红杏出墙”酿成宫廷政变,在“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的轰然倒地声中结束。
如果没有子路的介入,那段前尘往事可能早就不被人提起;而子路的出现,让卫国这个曲曲折折的香艳故事有了完全不同的色彩,有了一个千古争议的主题。
春秋时代的很多事,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子路之死也是如此:殊死的搏杀中,子路停下手中的长剑,从容地把被砍断的冠缨重新系好,将冠扶正了,道一声:“君子死,冠不免。
”然后被乱刀砍死。
“冠”,现代人一般不知其为何物了。
但在古代,稍有身份的男子,项上都要戴着这物件。
“勇冠三军”、“冠冕堂皇”等等词汇,就显示了在“冠文化”盛行的年代,这东西有多重要。
古人不剪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发可是大不孝。
他们将头发束起,在头顶盘成髻,用布包住,然后加上一个由冠圈和冠梁构成的冠,以簪笄固定于发髻。
冠圈两边还有名为“缨”的丝绳,可在下巴处打结,使冠在头上更加牢靠。
《礼记·典礼》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就是说古代男人长到20岁,就要举行成年仪式,由长者在其头上加冠,同时起字号。
仪式结束,就意味着此人已经长大成人,享有了成年人的权利,也应该承担成年人的义务和职责。
在古人的观念里,“冠”与荣誉和尊严有关。
接待客人“不冠不见”,以表示对来者的尊敬;现身任何正式的场合,更是无不对镜正冠。
子路结缨遇难、正冠而亡,可以说是宁死也要顾及礼仪、规矩和尊严。
这种死法,令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已,有人骂他迂腐到愚蠢的地步,有人则赞其死得堂堂正正、难能可贵。
漫步濮阳京开大道,热闹和繁华都属于今天,而属于卫国的喧哗和骚动早已全部归于沉寂。
孔子弟子被剁成肉酱的是谁

孔子弟子被剁成肉酱的是谁在子路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宰的时候,子路被政变的蒯聩杀死并且剁成了肉泥,可谓惨烈。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卫出公姬辄,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
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子路曾经做过很大的官,在早年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可以说也是荣极一时,具有相当不错的政治才能。
子路曾经在邵做首长,那个时候掌权者季要求百姓在五个月内开凿一条运河,子路看到了百姓的辛苦,甚至将自己的薪水贴补上,并且从自己家里拿出粮食给做工的百姓吃,孔子知道了让子贡跑去砸破了做饭的锅。
可见子路是爱民如子的。
子路为了追随孔子,当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甚至是辞掉了高官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可见子路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子路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是比较自信的,子路曾经说给自己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自己三年就可以治理得人民勇猛能战,并且知道礼仪。
子路是勇猛的,也是伉直的,是豪爽的,也是仗义的,但是就其死因来说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值得,所以后世对于子路的评价是,子路多少有点有勇无谋,子路的形象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的一大部分士,其死亡更是代表了当时士的死法,“士为知己者死”。
甚至是死亡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之道,让人感觉多少有点中了“君子”的毒。
《史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子路的死亡。
卫灵公的时候,卫灵公有一个妖冶的女人,与太子蒯聩有染,太子蒯聩害怕被诛杀,所以逃亡在外,于是卫灵公死了之后,蒯聩的儿子姬辄被拥立为国君,就是卫出公,卫出公继位后丝毫没有将国君的位置让给自己的父亲的想法,并且对逃亡在外的父亲没有任何的表示。
十二年后,蒯聩越想越觉得心理难以平衡,于是悄悄的回到卫国,与大夫孔悝一起发动政变,赶走了儿子卫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怎么死的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那么子路怎么死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子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生而有勇力,且性格刚直,深受孔子的器重。
子路之死,也曾让孔子十分悲痛。
说起子路之死,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这件事要从卫国内乱说起。
卫国有个国君卫灵公,卫灵公的妻子南子是个长得十分漂亮,但生性淫荡的女人。
她和卫灵公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太子蒯聩的关系暧昧不清。
卫灵公知道这件事情后十分生气,蒯聩害怕被他的父亲问责,所以就率先跑到了国外。
没过多久,卫灵公死了。
大臣们都推荐让公子郢即位。
但是公子郢坚持不受,大臣们没有办法,所以只好让蒯聩的儿子姬辄当了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儿子直接越过父亲当了国君,这样的事情历来会引起争端,如明朝的靖难之役。
卫国当然也出了麻烦。
十二年后,蒯聩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就回到了卫国,把自己的儿子姬辄赶走了。
子路听到这件事后,就马上找到了蒯聩,当时和蒯聩在一起的,是帮助蒯聩即位的孔悝。
子路说:“大王你怎么能用孔悝这样的人呢?请你把他杀了吧。
”蒯聩当然不会听他的话,所以两个人言语不和就
吵了起来,后来又动起手来。
蒯聩一怒之下,命令石乞用长戈打落了子路的帽子。
子路说:“君子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衣冠整齐。
”说完他就拾起掉落的帽子,重新穿戴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蒯聩身边的武士一拥而上,把子路砍成了肉泥。
子路之死这件事发生在周敬王40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
当时孔子正好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先是听说了卫国发生内乱的消息,孔子十分悲痛地说:“完了完了,子路这下子肯定要死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子路之死的消息。
子路问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与学生积极的奔走在各个诸侯国,大力的宣传儒家的学说,希望可以找到能够推行儒家学说的地方,但是当时正当乱世,权臣当道,诸侯的地位岌岌可危,当权者只知道崇尚武力,不知道寻求君子之道。
所以孔子失败了,从下面这则小故事就可以见到一斑。
《论语》记载了《子路问津》的故事,长沮、桀溺在地里耕田,孔子从路上路过,于是让子路去向两个人问路,两个人都没有告诉子路路应该怎么走,但是却告诉子路不要跟随孔子了,天下这么的乱,为什么还一定要与那些统治者同流合污呢?不如跟随我们做一个隐士罢了。
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长叹一声,人不能与鸟兽在一起,我是不会去隐居的,正是因为天下是这样的乱纷纷的,所以才正需要有人去改革,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这则小故事讲述了儒家的入世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提倡避世的,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是非常不同的,儒家讲究的是积极的生活态
度,即使是不能改变世界也需要尽力而为,尽力而为了就不会有遗憾,从这一点上看,儒家是非常的积极的,对人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的。
儒家所讲究的是要积极的努力,即使是不能治国平天下,也一定要独善其身,做一个君子,颜回就是儒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也是因为颜回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子路的性格子路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为子路费了很多的笔墨,孔子对于子路是非常了解的,对于子路的性格特点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孔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出了子路可能不能善终的预言,事实证明这一推断是非常准确的,我们现在说性格决定命运,子路的性格可能已经决定了其在那个纷乱的时代不能善终的命运。
子路是豪爽大方的,孔子曾经问子路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跟我的好朋友一起享用我的好车,好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喜欢交朋友的,当然这是子路的志向,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
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的为人。
子路是勇敢的,孔子对于子路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
我想孔子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而孔子却评价子路的勇敢超过了自己,所以子路一定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子路也是好学并且勇于实践的,子路经常问孔子一些问题,并且《论语》中说子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并不是死读书的一个人,是积极的实践的,对于不能及时实践的知识并不希望听到,因为不能实践听到了会觉得内疚。
子路是一个直爽的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子路曾经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丝毫不矫揉造作的人,一个非常率真的人。
另外,子路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敢于顶撞孔子的弟子,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起直爽的性格。
子路又是一个迂腐的人,这一点从子路之死就可以看到,明明知道自己去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却还是去送死,在其与敌人战斗的时候竟然看重君子的帽子,而不去关注君子的性命,死的那么惨烈,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