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
鲁迅《野草》简介
鲁迅《野草》简介鲁迅《野草》简介《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野草》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选自《辞海》)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
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和一出诗剧《过客》,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关于《我的失恋》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
”在《三闲集》中《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到本文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哟,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这诗后来又添了一段,登在《语丝》上。
”全文的形式则是模仿的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
关于《过客》一文,作者在写了这篇文章不久后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在《过客》中说过。
农村常见300种野草
农村常见的野草有很多种类,下面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常见野草种类,总共大约有300种:
1. 大蓟:属于菊科植物,花色紫红色,花瓣有刺。
2. 狗尾草:属于禾本科植物,草丛高大,种子头部呈狗尾状。
3. 槐叶蒿:属于菊科植物,叶子形状类似槐树叶子。
4. 狗牙根:属于蔷薇科植物,植株上有小黄花,根部像犬齿状。
5. 马齿苋:属于苋科植物,叶子小而肉质,有红色花朵。
6. 薹草:属于禾本科植物,多为沟边的野草,种子头部呈薹状。
7. 狗母麦:属于禾本科植物,草丛高大,有尖锐的叶子。
8. 苜蓿:属于豆科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叶子三片状。
9. 马唐:属于马唐科植物,草丛高大,花朵呈白色,喜生长在湿地。
10. 紫花苜蓿:属于豆科植物,草丛高大,花朵呈紫色。
11. 落葵:属于蔓延性植物,叶子呈心形,花朵呈黄色。
12. 碎米荠:属于十字花科植物,叶子呈羽状,花朵呈白色。
13. 狗舌草:属于菊科植物,花朵呈黄色,叶子呈舌状。
14. 指甲草:属于蔷薇科植物,叶子呈指状,花朵呈白色。
15. 马齿乌头:属于天南星科植物,有毒草物,叶子呈心脏形状。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农村常见的野草种类,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野草。
这些野草在农村生长繁茂,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还可以作为动物的饲料,对维持生态平衡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鲁迅野草全文
鲁迅《野草》全文作者:鲁迅《野草》简介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
《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
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
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本书中《雪》、《风筝》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冯Y·S·先生由他的友人给我看《野草》的英文译本,并且要我说几句话。
野草的介绍
野草的介绍
野草是指在农田、草地或其他土地上自然生长的不受人工种植或管理的植物。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杂草,因为它们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资源,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野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野草的特点:
1. 适应力强:野草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生存。
它们可以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土壤贫瘠和干旱等不良环境。
2. 生长迅速:野草生长速度较快,有些品种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展。
这使得它们能够快速占据空地并形成茂盛的群落。
3. 繁殖能力强:野草通常具有丰富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根茎繁殖、分蘖等。
它们能够通过这些方式快速繁殖和扩散。
野草的价值和作用:
1. 土壤保持:野草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
在农田或其他裸露土地上,野草可以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2. 生物多样性维护:野草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3. 草地美化:野草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美丽的草地景观,增加自然景观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4. 药用价值:一些野草具有药用价值,被用于传统医学中治疗一些疾病。
例如,黄芩、蒲公英等野草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尽管野草有其特点和价值,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植物。
因此,在农田中进行适当的除草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以确保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
50种常见野花野草
山莴苣 精品课件
45
波斯菊精品课件
46
荠菜 精品课件
47
石龙芮 精品课件
48
蒲公英 精品课件
49
宝盖草精品课件
50
雀舌草 精品课件
51
50种常见野草野花
精品课件
1
紫花地丁精品课件
2
通泉草精品课件
3
婆婆纳精品课件
4
打碗花精品课件
5
酢浆草精品课件
6
泥胡菜精品课件
7
蛇莓 精品课件
8
牛筋草 精品课件
9
泽漆精品课件
10
大蓟精品课件
11
小飞蓬精品课件
12
附地菜精品课件
13
扫帚菜 精品课件
14
面条菜 精品课件
15
虎尾草 精品课件
30
大巢菜精品课件
31
播娘蒿 精品课件
32
碎米精莎品课草件
33
尾穗苋 精品课件
34
麦瓶草 精品课件
35
豚草精品课件
36陌上菜 精品课件37母草精品课件
38
斑种草精品课件
39
歪头菜 精品课件
40
牛繁缕 精品课件
41
点地梅 精品课件
42
鸡骨草 精品课件
43
猪毛菜 精品课件
44
16
灰灰菜 精品课件
17
活血丹 精品课件
18
猪殃殃精品课件
19
马唐 精品课件
20
夏至草 精品课件
21
蚊母草精品课件
22
刺苋 精品课件
23
节节菜 精品课件
24
黄鹌菜 精品课件
《野草》讲解
《野草》讲解《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
该书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性的丑陋面目,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主要内容、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对《野草》进行深入讲解。
一、背景介绍《野草》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鲁迅先生以自己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通过《野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二、主要内容《野草》是一部由散文和小说组成的集子,共收录了十五篇作品。
每篇作品都以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的邪恶、贫困、愚昧以及人性的丑陋面目。
《狂人日记》是《野草》中的首篇作品,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虚伪和愚昧的现象,以及人们对他人疯癫的态度。
《孔乙己》是《野草》中的另一篇著名作品,通过一个贫穷的酒保孔乙己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对底层人士的冷漠和歧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故乡》则以鲁迅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描绘了一个小城市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
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药》、《明天》等也都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中国人的痛苦。
三、社会意义《野草》着重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这些作品批判了旧社会的枷锁和封建制度,呼唤了人们的觉醒和社会的变革。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自信。
四、文学价值《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它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追求。
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使他成为后世文学家的楷模和学习对象。
《野草》语言流畅、凝练,富有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它的描述细腻入微,以绝对真实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中的各种人物形象,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野草大全
精心整理野草大全牛筋草我们叫扁草或老驴草,农村到处都是,菜地里的主要杂草,生命力极强,每次拔完都需要暴晒。
可作饲料,由于根系发达,也可以用来保护土壤。
春天野外的美味,做法很多,都十分好吃。
一般生长在麦地、沟边、路旁、荒地。
苘麻原来田间特别多,现在很少看到了。
果实籽很多,茎皮可搓绳子。
小时候经常拿叶子来闷柿子吃。
优良的油料作物,种子可炼油。
茎皮可用来制作麻绳。
小时候我们会拿未成熟的果实砸仗玩。
曼陀罗田野、路旁、草丛都有生长。
果实带刺,相信农村的小伙伴没被扎过的没有几个。
苍耳我们这叫苍浪子。
果实带刺,沾在身上就不易弄掉。
若是放在别人头发上,会带掉一缕头发。
去野外最怕粘上这种草,弄衣服上就很难弄下来。
不过现在田地周围这种草很少了。
小蓟俗称刺儿菜,花呈球状,花开时采摘可入药。
也叫牵牛花,多生长在山坡灌丛、河谷路边、园边宅旁。
现在多为栽培观赏用。
拉拉秧学名葎草,适应能力很强,生长幅度特别广。
茎上有密刺,可爬附在别的作物上。
夏季行走在拉拉秧丛中,身上总会出现一道道血痕。
学名稗草,稻田里的夹生植物,影响水稻生长。
一般比水稻要高出一节,植株也比水稻健壮,不过种子很小。
泽漆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
薄荷味辛、性凉,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小时候还采摘过去卖钱。
益母草也叫九重楼,有利尿消肿、收缩子宫的作用。
常用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产后出血等症状。
地肤草 叶子像花生叶,也叫假花生,有些像草莓,比草莓小很多,甜甜的,很好吃。
小时大人告诉我们蛇莓是被蛇爬过的,但那也阻挡不了我们摘吃的欲望。
野蒜有些像蒜苗,可食用,也可入药。
就是吃起来比较费事,太细小,不好剥。
茅草叶呈窄线状,根呈一节一节的。
根部可食用,生食十分甜美。
根部也可入药。
蛇床子花呈伞形,像茴香,所以也叫野茴香。
可入药。
野鸡冠花学名青葙,全体无毛,茎直立有分枝,花为绿色或红色。
生长在田间、山坡、荒地,多向阳生长鸭跖草叶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为蓝色。
农村常见的300种野草
农村常见的300种野草在农村,野草是一类常见而又广泛存在的植物。
它们可能生长在农田、家里的院子、道路边或者山坡上。
虽然野草在农民心中常常被视为杂草,但实际上,许多野草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本文将介绍农村常见的300种野草,以加深大家对这些植物的了解。
一、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被广泛种植用作牧草或绿肥。
它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富含有机质。
紫花苜蓿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土壤中的固定氮,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狗尾草是一种常见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在农村广泛分布。
它的颖果类似狗尾巴,因此得名。
狗尾草的种子可以作为饲料或者食用,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此外,狗尾草的生长速度较快,可以有效地占据耕地空间,防止其他杂草生长。
三、蓟马齿草(Ageratum conyzoides)蓟马齿草是一种常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浅绿色而有光泽。
它富含挥发性油类成分,具有驱除害虫的功效。
蓟马齿草还可以作为绿色肥料,富有机质,对土壤改良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墨西哥薄荷(Satureja viminea)墨西哥薄荷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薄荷味而得名。
墨西哥薄荷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茶饮或者烹饪佐料,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此外,墨西哥薄荷还可以用来制作驱蚊剂,有助于防止蚊虫叮咬。
五、矢车菊(Centaurea cyanus)矢车菊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植物,被广泛栽培作为观赏植物。
它的花朵呈蓝色、粉红色或白色,花瓣边缘有锯齿状的外观。
矢车菊还可以提取出蓝色素,用于染料、化妆品或者食品加工中。
六、黄鹌菜(Ludwigia prostrata)黄鹌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常生长在湖泊、河流或者稻田中。
它的叶子和茎都呈现鲜亮的黄色,因此得名。
黄鹌菜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过多的养分,有助于水质净化。
在农田中,黄鹌菜可以用作绿肥或者鱼类的饲料。
鲁迅《野草》简介
鲁迅《野草》简介鲁迅《野草》简介《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野草》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选自《辞海》)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
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和一出诗剧《过客》,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关于《我的失恋》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
”在《三闲集》中《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到本文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哟,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这诗后来又添了一段,登在《语丝》上。
”全文的形式则是模仿的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
关于《过客》一文,作者在写了这篇文章不久后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在《过客》中说过。
鲁迅《野草》名词解释
鲁迅《野草》名词解释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其中收录了鲁迅所写的23篇散文诗,以及一首长篇小说《不周山》。
这些作品主要写于1924年至1926年期间,反映了鲁迅在“五四”落潮以后孤独的心灵和思想。
《野草》的写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而富有音乐感,意象丰富,常常通过象征、隐喻、梦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世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其内容主要反映了鲁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包括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探索、对未来的渴望等。
总体来说,《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它不仅是鲁迅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野草原文及解析
野草原文及解析《野草》题辞【作者】鲁迅【朝代】现代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解析:《野草》这本书是鲁迅年轻时遭受挫折所作,书里充满着绝望和虚无的思想,让人感到压抑、矛盾,似乎怎么选择都是毁灭。
《野草》是鲁迅心灵炼狱中铸就的乐章,他拷问人性,直逼人心灵中最阴暗的层面。
惟有排除外界干扰,直逼自我灵魂最深处,才能捕捉到他那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孤独之感、心里意识和哲学思考。
《野草》中很多篇目充满着绝望,在《影的告别》中鲁迅描写的是一个绝望的处境:“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对于影子来说,无论是黑暗还是光明,都让它无所适从。
如果是光明,又怎么容得下一个黑影?如果是黑暗,黑影也只能被吞没在黑暗里。
鲁迅《野草》注解
鲁迅《野草》注解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105种路边的野花野草
105种路边的野花野草长在路边非常常见却叫不出名字的105种野花、野草,有的是童年记忆中能够解馋的美味野果,还有的是清香可口的野菜,有的是有用的药材,有的甚至可以移入花盆,装饰庭院、美化家居。
1.紫花地丁紫花地丁,小小的身材,大大的花量,每年早春草地上成片的紫色,特别漂亮。
紫花地丁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在春天挖取晒干备用。
常与茯苓、车前草、金银花、野菊花一起煎服。
2.车前草农村里田野、路边、菜园里常见的野草,它也能清热解暑,常做凉茶饮,农民们会在端午节这天采取,晒干,泡水。
3.金银花金银花的清热解毒的功效就不用多说了。
它的采摘是在花苞时,花朵没有打开的时候。
在小美的老家,到处都是野生的金银花。
4.马齿苋(灰灰菜)马齿苋是一种生性特别强的野草,菜园里除都除不完。
但好在,它能做一道凉拌菜,清凉解暑。
5.折耳根(鱼腥草)这种野草,可是一道美味呢!不过喜欢的人超级爱它,不喜欢的避之不及。
喜欢这道菜的,估计看到图片就流口水了吧?6.蒲公英蒲公英全国各地都有,但形态有异,相同的是都能做野草食用,也能晒干泡水。
▲蒲公英蕨菜生长的地方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了,红彤彤的,很漂亮。
正因为漂亮,被人移栽到花盆,请入了室内。
10.酢浆草(酸咪咪)谁还记得它的水晶萝卜根,酸酸的。
一种多肉12.蓝莓14.紫苏(鸡屎草)做鱼必不可少的一种香草。
16.刺嫩芽18.蛇不过(扛板归)这家伙身上都是倒刺,喇人得很,连蛇都通不过。
▲马兰头▲马兰头馅的饺子也是包饺子、包子的好食材。
21.猪毛菜认识这个的应该不多广式靓汤,枸杞叶瘦肉汤24.小蓟水芹菜和鳝鱼肉是绝配26.青蒿28.水葫芦30.婆婆指甲菜32.漆姑草34.野菊花35.通泉草36.积雪草37.波斯婆婆纳38.水薄荷40.泽漆白色槐花才能吃,红色的别吃。
42.榆钱又是一道美味。
43.狗尾巴草44.扫帚菜46.萱草48.蛤蟆草50.野人参52.梧桐花54.鸭舌草55.白车轴草56.兰花参58.柴胡60.蜀葵62.萢64.覆盆子366.野桑椹68.野生栀子野生栀子花野生栀子栀子可做中药,也是良好的染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题辞》一、解题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更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主要文学成就集中在杂文、小说及散文诗的创作上。
1904-190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完成了弃医从文、崇尚进化论和个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折。
自191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到1926年这段时期,他陆续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
1927年以后,鲁迅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从1927年定居上海,至1936年去世,鲁迅的创作主要在杂文方面。
1930-1936年,发表了八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2、题解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最初发表在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
鲁迅奋起抗议国民党的这一反革命罪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
《野草》题辞一文,就是在这种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环境中写成的。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恶;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它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二、内容解读本文是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的序言,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
最初几次印刷都曾收入《野草》一书,一九三一年五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直至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之策应,三天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惨案,革命的策源地顿时变成了反革命的策源地。
那天清晨,反动派逮捕了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当天,鲁迅两次去中大出席各系主任紧急会议,为营救学生而竭尽全力。
当营救无效时,先生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以表示对反动当局的抗议。
面对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鲁迅,在沉寂的白云楼上,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望望未来,为他编定了的《野草》写下了这篇《题辞》。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恨;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开始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形象和比喻,以诗的语言和音乐的旋律,以昂扬而又深沉、含蓄的感情,融成一篇向旧世界抗争的宣言,坚定的革命精神和英勇的战斗气概充溢其间。
本文共分十一段。
1、第一段:“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作者写作的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流血的日子。
在上海、在广州,黑色的风暴卷起血腥的潮水,淹没了曾以光明昭示天下的南中国,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革命青年和革命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
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感到无比愤怒,有很多话要说,但由于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又完全没有言论自由。
他在《三闲集•怎么写》(最初发表于1927年10月10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18、19期合刊)一文中,曾谈到自己当时的心情:……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
我沉静下去了。
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
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
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面对着192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作者心中无限痛苦和悲哀。
在极度黑暗的现实面前,在白色恐怖中,他“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在沉默思索、想到有许多话要说时“觉得充实”;而当他拿起笔来,将要开口却又“感到空虚”的原因。
这里有痛苦,有悲愤,有抗议,也有彷徨。
2、第二段:“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过去的生命”,指五•四运动以来鲁迅与旧中国的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所走过的道路。
在反动派的压迫、屠杀面前,他从来没有畏惧和动摇,他向着光明、向着未来,不断探索追求,英勇无畏地战斗,他的生命是在与旧世界的斗争中度过的,所以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坚实的存在,而非空虚。
但是,由于革命形势发生的变化,由于他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他开始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个阶级论者,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鲁迅的旧我死亡了。
对于这死亡,这“朽腐”,他毫不顾惜,反而感到高兴,他热烈地欢呼新的生命的到来,决心以新的热情投入到伟大的斗争中去。
同时,他对旧的自我也作了深刻的批判,他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这都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理,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同旧我决裂的革命精神。
3、第三至第六段:“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在这里,作者对1924—1926年间写成的散文集《野草》及其战斗的经历作了评价,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珍爱,和对产生《野草》的社会环境的憎恶。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乔木”比喻伟大的著作,“野草”指渺小的作品。
鲁迅把自己的战斗的散文诗比作野草,是谦虚的态度。
既是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就是自然的。
但是它有着顽强的性格和生命力,它从“露”、“水”以至“陈死人的血和肉”中,也就是从现实斗争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素材、吸取营养,在恶劣的条件下不屈地生存下来。
它对旧世界、对黑暗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所以敌人对它感到非常恐惧,拼命地要“践踏”它、“删刈”它。
在《野草》出版的过程中,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力阻挠,就是这篇《题词》,后来也被国民党的书报检查机关删去,鲁迅多次斗争,终于不补。
然而越是遭到践踏,遭到敌人的反对,就越证明《野草》对黑暗的旧中国、旧势力有着强大的揭露和批判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鲁迅才为《野草》在与黑暗势力的抗争中发挥的战斗作用感到高兴,感到“坦然,欣然”,并且“大笑”和“歌唱”。
这是对《野草》的珍爱,同时也对产生“野草”的“地面”──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表示出强烈的憎恨。
4、第七、第八段:“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革命力量实行血腥大屠杀的时刻,鲁迅先生却坚信,革命的力量绝不会被斩尽杀绝,革命的烈火绝不会被鲜血浇灭。
他预见到,反动派越是实行血腥的屠杀,就越能唤起人民的觉醒和反抗,新的革命风暴必将更迅猛地到来。
所以他说,他看见“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并且知道,那“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在这里,鲁迅以“地火”象征人民的革命,急切地期待着这革命斗争的“地火”以强大的力量喷出地面,这黑暗的旧世界和它所产生的一切都将被烧毁,连同“乔木”和“野草”。
鲁迅愿意他的野草在地火的喷发中被“烧尽”,因为那样,它将获得永生,再也“无了朽腐”了。
鲁迅为这一切而“坦然”,“欣然”,“大笑”,“歌唱”,他由衷地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5、第九段:“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天地有如此静穆”,是指当时的社会被黑暗笼罩,像地狱一样阴森恐怖。
正值反动势力猖獗的时候,被压迫的人民没有言论自由,鲁迅自己的满腔悲愤也不能诉说,所以他说“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那么,“天地即不如此静穆”呢?当天地不再如此死气沉沉,当地火喷发出来、熔岩燃烧着一切的时候,作者又将怎样呢?他说,“我或者也将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因为,“到了大革命的时代,文学没有了,没有声音了,因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荡,大家由呼喊而转入行动,大家忙着革命,没有空闲谈文学了。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而鲁迅先生的《野草》,就是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留下的文字。
它是在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候(明与暗)、在新的方生与旧的未死的时候(生与死)、在应去的尚未去该来的尚未来的时候(过去与未来),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历史的见证。
鲁迅先生自信,这将是两个时代之间的历史的真实记录,他可以把它放在自己的朋友和仇敌面前(友与仇)、人和吃人的人面前(人与兽)、爱我的和不爱我的人面前(爱者与不爱者)──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面前──作证。
他坚信:它是真实的,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6、第十段:“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为什么作者希望“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呢?因为《野草》是与旧中国黑暗势力斗争的产物,它如同一面镜子,是旧世界的反映。
它如果还没有死亡、依然存在,那就意味着旧世界依然存在,对它的斗争还要继续。
鲁迅在《热风•题记》中说过:“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存。
”鲁迅的《野草》,是刺向旧社会的锋利的匕首和投枪,如果它还在发挥着作用,还在与黑暗势力鏖战,就说明反动势力还在猖獗,旧社会还没有灭亡。
就这一结果而言,战斗与未曾战斗、生存与未曾生存,并无差别。
所以鲁迅说:“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假如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了,那就意味着旧世界彻底灭亡了,“野草”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
7、第十一段:“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这一句意味深长。
鲁迅希望“野草”火速死亡和朽腐,正是希望旧世界火速死亡和朽腐。
旧世界死亡了、朽腐了,世界就不再有黑暗,作者也就不再有“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