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题辞》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更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主要文学成就集中在杂文、小说及散文诗的创作上。1904-190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完成了弃医从文、崇尚进化论和个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折。自191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到1926年这段时期,他陆续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1927年以后,鲁迅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从1927年定居上海,至1936年去世,鲁迅的创作主要在杂文方面。1930-1936年,发表了八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2、题解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最初发表在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鲁迅奋起抗议国民党的这一反革命罪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野草》题辞一文,就是在这种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环境中写成的。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恶;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它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二、内容解读

本文是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的序言,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最初几次印刷都曾收入《野草》一书,一九三一年五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直至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之策应,三天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惨案,革命的策源地顿时变成了反革命的策源地。那天清晨,反动派逮捕了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当天,鲁迅两次去中大出席各系主任紧急会议,为营救学生而竭尽全力。当营救无效时,先生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以表示对反动当局的抗议。面对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鲁迅,在沉寂的白云楼上,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望望未来,为他编定了的《野草》写下了这篇《题辞》。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恨;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开始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形象和比喻,以诗的语言和音乐的旋律,以昂扬而又深沉、含蓄的感情,融成一篇向旧世界抗争的宣言,坚定的革命精神和英勇的战斗气概充溢其间。

本文共分十一段。

1、第一段:“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作者写作的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流血的日子。在上海、在广州,黑色的风暴卷起血腥的潮水,淹没了曾以光明昭示天下的南中国,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革命青年和革命群众倒

在了血泊之中。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感到无比愤怒,有很多话要说,但由于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又完全没有言论自由。他在《三闲集•怎么写》(最初发表于1927年10月10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18、19期合刊)一文中,曾谈到自己当时的心情:……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面对着192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作者心中无限痛苦和悲哀。在极度黑暗的现实面前,在白色恐怖中,他“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在沉默思索、想到有许多话要说时“觉得充实”;而当他拿起笔来,将要开口却又“感到空虚”的原因。这里有痛苦,有悲愤,有抗议,也有彷徨。

2、第二段:“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过去的生命”,指五•四运动以来鲁迅与旧中国的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所走过的道路。在反动派的压迫、屠杀面前,他从来没有畏惧和动摇,他向着光明、向着未来,不断探索追求,英勇无畏地战斗,他的生命是在与旧世界的斗争中度过的,所以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坚实的存在,而非空虚。但是,由于革命形势发生的变化,由于他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他开始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个阶级论者,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鲁迅的旧我死亡了。对于这死亡,这“朽腐”,他毫不顾惜,反而感到高兴,他热烈地欢呼新的生命的到来,决心以新的热情投入到伟大的斗争中去。同时,他对旧的自我也作了深刻的批判,他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这都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理,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同旧我决裂的革命精神。

3、第三至第六段: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在这里,作者对1924—1926年间写成的散文集《野草》及其战斗的经历作了评价,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珍爱,和对产生《野草》的社会环境的憎恶。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乔木”比喻伟大的著作,“野草”指渺小的作品。鲁迅把自己的战斗的散文诗比作野草,是谦虚的态度。既是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就是自然的。但是它有着顽强的性格和生命力,它从“露”、“水”以至“陈死人的血和肉”中,也就是从现实斗争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素材、吸取营养,在恶劣的条件下不屈地生存下来。它对旧世界、对黑暗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所以敌人对它感到非常恐惧,拼命地要“践踏”它、“删刈”它。在《野草》出版的过程中,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力阻挠,就是这篇《题词》,后来也被国民党的书报检查机关删去,鲁迅多次斗争,终于不补。然而越是遭到践踏,遭到敌人的反对,就越证明《野草》对黑暗的旧中国、旧势力有着强大的揭露和批判的力量。正因为如此,鲁迅才为《野草》在与黑暗势力的抗争中发挥的战斗作用感到高兴,感到“坦然,欣然”,并且“大笑”和“歌唱”。这是对《野草》的珍爱,同时也对产生“野草”的“地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