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5杜甫诗三首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二)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凋伤漂泊渚清沙白鸟飞回B. 落魄箫瑟万里悲秋常做客C. 文藻逶迤无边落木萧萧下D. 慨叹朔漠艰难苦恨繁霜鬓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________。

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________,凉意袭人。

A. 作客落寞萧瑟B. 作客潦倒萧瑟C. 做客潦倒萧森D. 做客落寞萧森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 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 《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6、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

§25、杜甫诗三首一、默写填空(每空2分)1《望岳》中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望岳》中写细望泰山景色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3. 《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望岳》5. 《望岳》忧国思乡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 《望岳》首联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7. 《石壕吏》说明当时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8. 《石壕吏》最能概括凄惨情景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9.《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0《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其中的两个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与世隔绝、老死不相往来。

(只写两个即可)13.《陋室铭》中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4.《陋室铭》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5.《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6.《陋室铭》中表现作者情趣高雅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7.《陋室铭》中运用类比表明作者志趣抱负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9.《爱莲说》中集中表现莲高洁品格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20.《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道出荷花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的品格。

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22请写出有关战争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4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配套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诗圣的忧思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凋.零/尾大不掉. 萧.瑟/哀猿长啸. 丛.菊/流水淙.淙B.砧.板/饮鸩.止渴 潦.草/穷困潦.倒 朔.漠/横槊.赋诗C.千载./怨声载.道 江渚./锱铢.必较 明妃./杞.人忧天D.歌曲./是非曲.直 和.诗/群山万壑. 霜鬓./文质彬.彬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丛菊两开他日..泪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6.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5)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______”。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______”的风格。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杜甫诗三首》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的积累1.要求默写诗句:(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写:(1)造化钟神秀,。

(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

3.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4.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与《马说》的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7.学常识填空:(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

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二、教材探究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4.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5.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6.《石壕吏》一文表达怎样的感情?1.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常识积累1.作者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作。

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货浮”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文题解读《秋兴八首》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

这组诗是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八首诗次第相连,首尾呼应。

《秋兴八首》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在命意上,有领起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即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咏怀古迹》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期间陆续写成的。

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该组诗借古迹以咏怀。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咏叹照君出塞之作。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写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西川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乘舟东下。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及答案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

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

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

设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

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

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

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

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

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

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一、1、回答本题,先要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进入诗的意境中。

这样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以有多种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望的'角度不同。

第一联写远望所见,第二联是近望所见,第三联实景是细望所见,第四联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二、改写注意: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三、《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诵——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

这简洁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世的悲情,同时也颂扬了她为民族友善所达成的“和亲”的伟大使命,她的伟大力动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由于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由于有“和”,山川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表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由于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宏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循环往复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漂亮而多姿,神奇而多彩。

“和”,如阳光,能够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能够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能够照亮人际的天空。

“ 和”令人与人交流更为有效,更为通畅。

“和”不单折射出我们心灵领土的宽广与否,更映照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广博和深沉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包含,化育着人类,发散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长久,神圣且可贵。

1.将相和战国期间,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同,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假想,假如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 使赵国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时代生计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看法,倡导以和为贵,终于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化的局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以和为贵” 的看法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有关名言警语看不见的和睦比看得见的和睦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睦。

——《论语·子路》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理应当是和睦。

这类和睦表此刻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此刻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合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萧森 ()暮砧 ()青冢 (...环珮 ()琵琶 ()() 猿啸(....渚清 ()落魄()..) )【答案】xi āo zhēn zhǒnɡpèi pí pa xi ào zhǔ li áo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走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杜甫诗三首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习题及答案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王”。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被广泛地传诵和研究。

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来加深对他的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下面是三道关于杜甫诗歌的习题及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杜甫的诗歌世界吧。

1. 题目:《月夜忆舍弟》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其意义。

答案:《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给自己已故的弟弟的一首悼念之作。

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色。

这句诗通过描绘月光倾洒在水面上形成的倒影,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疏影横斜的倒影意味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水清浅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整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题目:《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解释其寓意。

答案:《登高》是杜甫写给好友的一首登高作品。

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登高时的壮丽景色。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已经西斜,山脉的轮廓清晰可见,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则暗示着大自然的伟力和壮阔景象。

整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寓意着人生如白日西斜,时光匆匆,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顺应自然,不负韶华。

3. 题目:《春夜喜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气氛?请解释其意义。

答案:《春夜喜雨》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赞美春雨的作品。

其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描绘了春夜中的阴雨天气。

风雨如晦意味着天空阴沉,暗示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

鸡鸣不已则暗示了夜深人静,春雨细密的气氛。

整句诗通过对气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寓意着即使在阴雨的夜晚,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

通过以上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作品。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美字体赏美文悲情的沙鸥——杜甫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已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

可惜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

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

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的决绝。

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

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精选5篇)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精选5篇)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篇一: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导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doc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doc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 老妪( ) 不胜簪( ) 泣幽咽( ) 邺( )城戍() 青未了( ) 2.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 (2)浑欲不胜簪( ) (3)老翁逾墙走( ) (4)犹得备晨炊() (5)吏呼一何怒() (6)死者长已矣( ) 3.阅读《春望》,根据提不填空。

(1) 表现长安春H 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2) 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3)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4. 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一)课内精读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9. 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表现泰山但」峻、幽深的语句是: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 (3) (4) 语句是: 5. 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与困苦的语句有:6. 根据诗意,用 山 钊] 且 (1) 国 (2) 造 (3) 存7.巍巍五岳, 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木 昏 已 在,城 秀,阴 生,死 深。

晓。

矣。

举世闻名。

早在古代,!表明 o 表明 o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 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

请任意写出其中完天地终无情! ” 日夕望其平。

归军星散营。

练卒依旧京。

牧马役亦轻。

抚养A. 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的情怀。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E.这首诗的主题是“咏怀”二字,“一去”二字,是咏的开始,“独留”二字,是咏的终结。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E项,这首诗的主题是“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

2.导学号8881401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1.答案C(A项,“啸”应读“xiào”;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

)2.答案C3.答案:A (现实主义)4.答案C(省:曾经。

)5.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6、C(“故园心”兼有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之意。

)7.B(“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是离开宫廷到朔漠。

)8.D(“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当面—对应反了)9.B(没有“拟人”手法)10.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描写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猴哀啸,飞鸟盘旋、巫山落木萧萧、峡中江流滚滚的凄清萧瑟、雄浑苍凉的秋天景色。

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可以),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凉孤单,个人之于天地渺小的慨叹和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11.(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D(诸葛亮功业难成与“北伐军务繁重,其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不构成因果关系,上句还说到了蜀汉“气数”已尽的原因)13.参考答案(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

(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深切叹惋。

(3)寄托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悲伤之感。

(4)抒发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6分)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垂宇宙”“失萧曹”“志决身歼”分析情感。

赏析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修改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修改版]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06徐州市) 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 )('12泰安市)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

('03邵阳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

('03河南省) 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03河南省)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 高大巍峨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

(2分)('09襄樊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12泰安市)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 )('12泰安市)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09襄樊市)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

杜甫诗三首答案《又呈吴郎》阅读答案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

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请简要概括。

(4分)答:(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答:《又呈吴郎》阅读答案:(1)(4分)答: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更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2)(2分)答: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答案、课堂合作探究1、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什么景象?寄托了什么情感?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写出了什么景象?寄托了什么情感?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 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4、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5、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 兼天涌" ," 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6、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 “兼”“接 ”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 “白帝城高 ”之 后缀以 “急暮砧 ”,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 "两开",既前应 "丛菊 ",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 "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 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 "他日 "解作"将 来" ,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旨归相同。

下句之 "一系 "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 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 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 上、 下两句还互文见义: "丛菊两开 "谓花开有时, "孤舟一系 "伤归乡无期; "两开 "见出时光流走, "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 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四、课后拓展延伸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 “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

如: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 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云:想,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答案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问题导学1、【思考】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为下面她嫁到殊方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2、作者叙述昭君的一生,选择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

、课堂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主题落在“怨恨”二字。

怨的开始:“一去”二字;怨的终结:“独留”两字。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颈联通过对造成昭君命运的回答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2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3、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 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4、答: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四、课后拓展延伸答: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登高》导学案 答案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 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 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 ”。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 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 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问题导学1、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悲哀”。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 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 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